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1.(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默写名句并给批注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基调 名句 批注
乐观 ① , 。 [李白《行路难》(其一)] 克服前路重重障碍的秘(jué)A. ,就是要充满信心,要有崇高的抱负!
② ,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是古仁人立于天地间的B.箴 言!人生总有困难与挫折,不自暴自弃,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境界。
③ , ,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从澄明月色中C.汲 取力量,唱出豁达宽慰之语,它以深远的力度,濡养我们的精神。
④槲叶落山路, 。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早行,离开故乡,不说辛苦愁思,而是纯然写景,让明丽可爱的山野风光冲淡了羁旅之苦!
幽愤 ⑤ ?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前路险艰,回望秦岭,云遮雾罩,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⑥ ,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面对寂D.liáo 凄苦之景,诗人有意设问,却不矫揉造作,充满遭贬谪的自怜之意。
【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zhēn;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jí;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寥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1)【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长、直、济、沧、侧、畔、阴、槲、枳、驿、墙、岭、寂、怜
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两句诗展现出李白在困境中依然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理想的乐观豪迈之情。
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却看到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体现出他在挫折面前不悲观,相信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豁达胸怀。
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此句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联系,体现出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和豁达态度。
⑤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出自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句通过描写秦岭云雾缭绕、蓝关大雪封路的景象,抒发了韩愈被贬途中英雄失路的悲慨和对家人的牵挂等复杂情感。
(2)本题考查基础字形字音。“ jué ”应为“诀”;“ 箴 ”应为“zhēn”;“ 汲 ”应为“jí”;“ liáo ”应为“寥”。
故答案为:(1)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④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⑤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2)诀;zhēn;jí;寥
【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下列诗句与《岳阳楼记》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最相近的一句是(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C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其核心家国情怀是心系天下百姓,将天下百姓的忧乐置于首位,以天下为己任,体现出一种博大的奉献精神和忧患意识。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自陆游的《书愤》。诗人曾自比为国家的长城,希望能为国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但如今两鬓斑白,壮志却未能实现。此句主要表达的是诗人个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重点在于个人理想的落空,而非像《岳阳楼记》那样心系天下百姓的忧乐,所以与《岳阳楼记》表达的家国情怀不相近;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它强调的是友情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该诗句围绕友情展开,与家国情怀以及关怀天下百姓的主题毫无关联,因此与《岳阳楼记》的家国情怀不相似;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由自身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悲惨处境,联想到天下贫寒的士人,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来庇护天下所有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能露出开心的笑容。这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高度契合,都是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体现出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所以该选项与《岳阳楼记》表达的家国情怀最相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诗人以落花自比,表明自己虽然辞官离京,但依然关心国家命运,愿意像落花化作春泥滋养花朵一样,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虽然也体现了一种奉献精神,但更侧重于个人在失意后仍愿为社会做贡献,与《岳阳楼记》中以天下百姓忧乐为核心的家国情怀相比,契合度不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去老范一千年,后____先____,几辈能担天下事;揽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答案】B
【知识点】对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知识的运用以及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①分析对联与《岳阳楼记》的关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名句,表达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对联中“后____先____”应与这一思想相呼应,所以此处应填入“乐”和“忧”,即“后乐先忧”,体现与范仲淹思想的契合。②分析对联的对仗和平仄:从对仗的角度看,“大湖八百里”与下联“南来北往”在结构和词性上相对更为工整。“八百里大湖”侧重于强调湖的大小属性在前,而“大湖八百里”更符合对联对仗中词序的常规表达习惯,且读起来也更顺口。同时,上联结尾字“事”为仄声,下联结尾字“人”为平声,符合对联平仄相对的要求,“大湖八百里”所在的下联整体在平仄上也更为协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名著阅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①到第六日,只见管营叫唤林冲到点视厅上,说道:“你来这里许多时,柴大官人面皮不曾抬举的你。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场,每月但是纳草纳料的,有些常例钱取觅。原是一个老军看管。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你在那里寻几贯盘缠。你可和差拨便去那里交割。”林冲应道:“小人便去。”当时离了营中,径到李小二家,对他夫妻两个说道:“今日管营拨我去大军草场管事,却如何?”李小二道:“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那里收草料时,有些常例钱钞。往常不使钱时,不能够得这差使。”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李小二道:“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就时家里安排几杯酒,请林冲吃了。
②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③只说A.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如何便认的?”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荡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
④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B.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的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的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的里面看时,殿上做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便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⑤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当时林冲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林冲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⑥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林冲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的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C.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文章有节选)
4.小语在梳理小说内容时,发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明暗两条线索,我们帮她一起完成线索梳理。
明线:林冲寻仇:林冲换岗草料场—— ——
暗线:陆谦设计: ——陆谦山神庙谈毒计——陆谦等人被杀
5.从珍惜地守住絮被到丢弃絮被,林冲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根据划线语句中关于絮被的具体描写做简要分析。
6.文学博士鲍鹏山评《水浒传》里最美丽的文字,是写林冲的雪。
林冲的雪,“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的雪,“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林冲的雪,“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的雪,“远远望见枕溪靠湖一个酒店,被雪漫漫地压着”。
林冲的世界一直在下雪。尤其《风雪山神庙》中的雪苦得让人心碎,又美得让人拍手称好。结合故事内容,谈谈“苦”在何处,“美”在何处。
7.小语阅读完整本书后,查阅了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评论。有人说,水浒的境界在于洒脱一切。没有生命洋溢、气力充沛的人,不能到此境界;没有正义感的人,也不能到此境界。请你在鲁智深、武松中选择一人,谈谈你的看法。
8.除了林冲和风雪,《水浒传》中还有许多关系到人物命运的事物,如刀、酒、钱等。请参照示例,从下列两组关系中任选一组,结合相关情节,分析该事物和人物的关系。
A.杨志和刀 B.宋江和钱
示例:鲁达和酒 鲁达与史进、李忠饮酒时获悉金氏父女被镇关西欺凌,在酒的作用下,他愤怒不已,次日一早便去伸张正义,最终打死恶霸镇关西,走上逃亡之路。在五台山避难时,又因酒醉大闹寺庙,被迫离开。在酒的催化下我们看到了一个行侠仗义、性情豪爽的鲁达,酒推动了鲁达命运的转变。
【答案】4.林冲山神庙听毒计;林冲奋起杀人;陆谦火烧草料场
5.①他得了看守草料场的差事,在床上放下包裹絮被,生活暂时安定,思考着修理屋子好过冬——安稳轻松;②他买酒回来后,发现草厅被雪压倒,原先带的行李包裹都取不出来了,有点懊恼,但是用手在床上摸时,又拽出一条絮被,内心又有了些许安慰——既懊恼又有些许安慰;③他看穿阴谋,认识到苟且不能偷安,所以丢弃了棉被,也抛弃了委曲求全逆来顺受过日子的想法决定寻找自己的新天地——决定反抗。
6.苦在:陆虞候再次设计陷害林冲,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欲烧死林冲。
美在:被逼到尽头的林冲终于冲出了内心的障碍,痛快喝酒,痛快杀了陆虞侯等人,从委曲求全到奋起抗争。
7.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鲁智深做到了洒脱一切。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但他不能忍受这种无聊生活,于是在大相寺倒拔垂杨柳,这是其气力充沛的表现,而他见到金氏父女的悲惨遭遇后,给了他们盘缠让他们去东京,自己则去教训镇关西,最后三拳打死镇关西,这是其正义感的表现。因此鲁智深是洒脱一切的。
8.选A。迫于生计,杨志准备出卖祖传宝刀,却因误杀泼皮牛二,被收监流放,宝刀也因此被没入官库。因为一把“刀”,杨志的人生几经周折,丢失生辰纲后,他被逼上梁山。杨志出身名将之后,武艺高强,但最终无用武之地。这把祖传宝刀既影响了杨志的命运,也是杨志一生的写照。
选B。宋江一直仗义疏财,曾赠银救济阎婆娘儿俩,结果被缠上;后因阎婆惜发现晁盖所赠的黄金和文书,被她敲诈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他从一名官府的押司变成了在逃的罪犯。钱是宋江仗义疏财、重情重义的见证,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5)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4.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线索的梳理能力。①明线:故事围绕林冲的行动展开,林冲先是换岗到草料场,接着在山神庙听到了陆谦等人的毒计,最后奋起杀人,所以明线可梳理为“林冲换岗草料场——林冲山神庙听毒计——林冲奋起杀人”。②暗线:从陆谦等人的阴谋角度出发,他们先是设计火烧草料场,然后在山神庙谈毒计,最终被林冲所杀,因此暗线是“陆谦火烧草料场——陆谦山神庙谈毒计——陆谦等人被杀”。故答案为:林冲山神庙听毒计;林冲奋起杀人;陆谦火烧草料场
5.本题考查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A.林冲刚到草料场,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此时他对新的差事还抱有一定的期待,生活暂时有了着落,表现出一种安稳轻松的心理;
B.林冲买酒回来发现草厅被雪压倒,原本的行李无法取出,内心有些懊恼。但当他用手在床上摸到一条絮被时,又感到些许安慰,说明他此时既懊恼又有一丝安慰的心理;
C.林冲在山神庙听清了陆谦等人的阴谋,认识到自己一味委曲求全并不能苟且偷安,于是丢弃了絮被,这标志着他决定反抗,抛弃了过去逆来顺受的想法。
故答案为:①他得了看守草料场的差事,在床上放下包裹絮被,生活暂时安定,思考着修理屋子好过冬——安稳轻松;②他买酒回来后,发现草厅被雪压倒,原先带的行李包裹都取不出来了,有点懊恼,但是用手在床上摸时,又拽出一条絮被,内心又有了些许安慰——既懊恼又有些许安慰;③他看穿阴谋,认识到苟且不能偷安,所以丢弃了棉被,也抛弃了委曲求全逆来顺受过日子的想法决定寻找自己的新天地——决定反抗。
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苦”的体现:从情节上看,陆谦等人设计火烧草料场,企图烧死林冲,这是林冲命运的苦难之处;从环境角度,大雪压塌草厅,让林冲无处容身,风雪成为了命运残酷压迫的象征,增添了生活的苦难。②“美”的体现:在文学描写上,“碎琼乱玉”“彤云密布”等语句赋予了雪诗意的美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从象征意义来说,雪既烘托了林冲高洁的形象,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大雪压塌草厅救了林冲一命,促成了他后来的复仇,具有一定的美感。故答案为:①苦在:陆虞候再次设计陷害林冲,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欲烧死林冲。②美在:被逼到尽头的林冲终于冲出了内心的障碍,痛快喝酒,痛快杀了陆虞侯等人,从委曲求全到奋起抗争。
7.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可能性一:鲁智深。①生命洋溢方面:鲁智深具有豪爽洒脱、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其行为充分展现出充沛的生命力。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时,他面对众泼皮的挑衅,倒拔垂杨柳,这一惊人的举动不仅震慑了泼皮们,更凸显了他力大无穷、豪迈不羁的形象。这种行为并非出于功利目的,而是他率真本性的自然流露,体现了他对自由、无拘束生活的追求,是生命洋溢的生动写照。②正义感方面:鲁智深始终秉持着强烈的正义感。当他听闻金氏父女被镇关西欺凌时,毫不犹豫地给予他们盘缠,助其逃离魔掌,随后亲自去教训镇关西。在教训过程中,因镇关西的狡辩和反抗,他三拳将其打死。尽管惹上了人命官司,但他毫不后悔,为了正义不惜放弃安稳的生活,踏上逃亡之路。后来,为救林冲,他大闹野猪林,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和后果,再次展现了他为了正义勇往直前的精神。③综合评价:鲁智深既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洒脱自在,不受世俗规矩和利益的束缚,又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担当。他的行为和性格完美契合了“洒脱一切”的境界,是《水浒传》中极具魅力和代表性的人物。
可能性二:武松。①生命洋溢方面:武松性格刚烈、勇猛无畏,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景阳冈打虎这一情节,充分展示了他的英勇和果敢。在明知冈上有虎的情况下,他凭借着自身的武艺和胆量,赤手空拳将老虎打死,成为闻名遐迩的打虎英雄。这一壮举不仅体现了他高强的武艺,更反映出他敢于挑战危险、无所畏惧的精神,是生命力量的极致展现。②正义感方面:武松对正义有着坚定的追求。当他得知哥哥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毒害后,他经过一番调查取证,先在武大郎灵前手刃潘金莲,又在狮子楼斗杀西门庆,为哥哥报了仇。尽管这使他触犯了法律,但他为了维护家庭的尊严和正义,毫不退缩。后来,他被发配孟州,在安平寨受到优待,为报恩,他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然而,蒋门神勾结张都监设计陷害他,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将仇人一一铲除。这些行为都表明武松为了正义不惜一切代价,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③综合评价:武松以他的勇猛和正义感诠释了“洒脱一切”的内涵。他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从不畏惧,为了正义和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不受传统观念和规则的过多约束,以自己的方式行走江湖,是《水浒传》中“洒脱一切”的典型人物之一。故答案为: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鲁智深做到了洒脱一切。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但他不能忍受这种无聊生活,于是在大相寺倒拔垂杨柳,这是其气力充沛的表现,而他见到金氏父女的悲惨遭遇后,给了他们盘缠让他们去东京,自己则去教训镇关西,最后三拳打死镇关西,这是其正义感的表现。因此鲁智深是洒脱一切的。
8.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事物与人物关系的分析和探究能力。A. 杨志和刀:杨志的祖传宝刀是他身份的象征,卖刀是因为他生活落魄,刀被夺(杀牛二)直接导致他被流配充军,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宝刀贯穿了杨志的人生起伏,既见证了他的荣耀(将门之后的象征),也见证了他的耻辱(失刀犯罪),与他的命运紧密相连。
B. 宋江和钱:宋江仗义疏财,用钱财收买人心,积累了江湖声望,为他成为梁山领袖奠定了基础。但后来因钱财问题(贿赂阎婆惜暴露通匪罪行),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被迫逃亡。钱在宋江的人生中起到了推动和改变命运的作用。
故答案为:选A。迫于生计,杨志准备出卖祖传宝刀,却因误杀泼皮牛二,被收监流放,宝刀也因此被没入官库。因为一把“刀”,杨志的人生几经周折,丢失生辰纲后,他被逼上梁山。杨志出身名将之后,武艺高强,但最终无用武之地。这把祖传宝刀既影响了杨志的命运,也是杨志一生的写照。
选B。宋江一直仗义疏财,曾赠银救济阎婆娘儿俩,结果被缠上;后因阎婆惜发现晁盖所赠的黄金和文书,被她敲诈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他从一名官府的押司变成了在逃的罪犯。钱是宋江仗义疏财、重情重义的见证,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议论文阅读
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李韵 苏晓彤
①一季、二季、三季……谁也没有想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仅自己火了,还带着很多博物馆一起“火出了圈”,一些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成为年轻人竞相追捧的“网红”。
②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均收获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它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采用贴近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使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包装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③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年轻观众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双重误区:一方面认为年轻人喜欢的都是“无脑剧”“傻白甜”“雷人风”;另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都是“高冷范”“夫子腔”“古董货”。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无法创造出有效触达当下年轻人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方式。久而久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渐渐失去兴趣,转而在“二次元”等潮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甚至价值坐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缺少一个连接彼此的桥梁。
④然而,搭建这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非易事。都说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距今动辄几百年、几千年。要寻得宝物并为我所用,必须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若干过程。就像矿石一样,只有被加工成饰品并戴在人身上,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只是一块无人问津的石头。由于深埋于历史的泥土中太久,传统文化有的已变成坚硬的化石,有的身上布满了尘埃,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泽,除了要拂拭掉尘埃,还要为其穿上亮丽的外衣。比如,《国家宝藏》第三季开篇随着国宝盒子的无限延伸,无数文物在国宝盒子的屏幕内奇幻变化,讲解员张国立走进通道,舞台瞬间变成充满文物的“宇宙星河”。舞台前后的18道旋转屏,左右两道为开合屏,通过裸眼3D技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节目在每期的场景设计中,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惊喜。此外,经由动画片《九色鹿》原配音演员丁建华时隔40年的再次配音,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敦煌虚拟守护者“九色鹿”仿佛活了起来,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让观众大呼“我们的青春回来了”。
⑤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对严肃话题产生兴趣,进而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最终给人以震撼和自豪感,这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同经验,但传统文化的传播若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利用大众传媒为公众多上一些厚重又鲜活的传统文化课,更要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逐渐培养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就是每一个国人,都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能发自内心地坚信、践行某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自信、开放、包容地对待其他文化。
⑥近几年,一些综艺节目用年轻化的表达解码传统文化之美,为年轻人架起了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迈出了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接下来,更要鼓励人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之于中,必行于外”。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03月10日13版)
9.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文章开头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2.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文化自信。
【答案】9.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10.示例:文章由“网红”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开篇,引出本文论述话题;自身作为事实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运用比喻论证,把“传统文化”比喻成“宝藏”“矿石”,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传统文化只有经过重新表达,才能焕发光泽的现点,从而有力证明中心论点。
12.传统文化的传播采用年轻化的表达解读传统文化,让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个人要积极主动认识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和伟大,并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中心论点;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9.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文章标题“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核心观点。全文围绕这一观点,通过列举《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采用年轻化表达方式取得成功的例子,以及阐述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存在的认知错位等问题,论证了传统文化需要年轻化表达的重要性。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故答案为: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10.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分析能力。①引出论题:文章开头提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仅自己火了,还带着很多博物馆一起“火出了圈”,一些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成为年轻人竞相追捧的“网红”。由此引出传统文化如何传播以及与年轻人关系这一论题。②作为事实论据:《国家宝藏》节目的火爆是一个具体事例,它自身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传统文化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能够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吸引读者兴趣:以当下热门的节目和“网红”现象开篇,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使读者更愿意继续阅读文章,了解传统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故答案为:示例:文章由“网红”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开篇,引出本文论述话题;自身作为事实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1.判断论证方法: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都说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只有被加工成饰品并戴在人身上,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只是一块无人问津的石头”,将传统文化比作宝藏、矿石,把经过加工后能彰显价值和美的传统文化比作饰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2.分析作用:通过这种比喻,把抽象的传统文化传播过程形象化,将传统文化需要经过一系列过程才能重新焕发光泽的观点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传统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和必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故答案为:运用比喻论证,把“传统文化”比喻成“宝藏”“矿石”,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传统文化只有经过重新表达,才能焕发光泽的现点,从而有力证明中心论点。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拓展应用能力。①结合文本:文本中提到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用年轻化的表达解码传统文化之美,为年轻人架起了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这是培养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同时,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将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培养国人的文化自信,即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坚信、践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自信、开放、包容地对待其他文化。②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观看传统文化主题的影视节目、参加传统文化讲座、参观博物馆等,通过这些方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其魅力。同时,我们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像阅读经典古籍、学习传统技艺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且,要将文化自信体现在行动中,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此外,我们还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答案为:传统文化的传播采用年轻化的表达解读传统文化,让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个人要积极主动认识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和伟大,并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言之有理即可)
(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古诗文阅读
甲
舟中
【宋】范仲淹
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①。
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
乙
宝元初,元昊②叛,时延安新被围,朝廷择帅,皆畏不行。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③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贼闻之,第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大范老子”谓范雍也。又城青涧,开营田,招属羌,及请戒诸路养兵蓄锐,以据贼冲。
(张唐英《范仲淹传》)
丙
会盗起淮南,知高邮军④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贼悦,径去。事闻,富弼⑤时在枢府,议欲诛仲约,以正军法。仲淹欲宥之。弼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又不能守,而使民醵钱⑥遗之,法所当诛也。”仲淹曰:“今高邮无兵无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仁宗从之,仲约由此免死。
(王稱《范仲淹传》
【注】①扣弦:手击船边,用作歌吟节拍。②元昊:人名,即李元昊。③俾(bǐ):使。④知高邮军:掌管高邮军。⑤富弼:洛阳人,时任枢密使。⑥醵(jù)钱:筹钱。
13.同样写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将月影比作玉璧,本诗将月比作 。
14.“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意境幽美,请加以赏析。
1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宥”有四个义项(下图),丙文中“仲淹欲宥之”“宥”的意思是( )(填序号)。
①<动>宽容;饶恕。《韩非子·爱臣》:“不赦死,不宥刑。”
②<动>通“侑”,劝人饮食。《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鼓。”
③<名>通“右”。《荀子·宥坐》:“宥坐之器。”
④<形>通“囿”,局限。《吕氏春秋·去宥》:“夫人所有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上嘉而从之 虽有嘉肴
B.具牛酒 百废具兴
C.贼悦,径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而使民醵钱遗之 醉翁之意不在酒
17.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乙文中“贼闻之”的“之”指哪件事?
②丙文中,富弼为何提议诛杀晁仲约?
18.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范仲淹的认识。
【答案】13.珠
14.示例:微风轻拂水面,波澜不兴,明月似有情意,伴随船儿前行。这两句诗营造了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15.①
16.C
17.①范仲淹奏请兼管延安军,挑选将领,训练精兵。②面对盗贼横行,晁仲约不战不守,反而筹钱招待并厚赠他们,按法令应诛杀。
18.示例:文学上,富有才华和审美情趣。军事上,富有谋略,当元昊叛乱时,他选将练兵,采取一系列措施,令叛军不战而退。政治上,勇于担当,实事求是:当元昊叛乱时,他主动请缨;当富弼提议诛杀晁仲约时,他主张宽恕,活用法度。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生活杂感;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诗
舟行江中
【宋】范仲淹
波光粼粼的江面上,珍珠般的光彩闪耀,归来时我轻拨船弦。
微风轻拂,江面不起波澜,明月似乎也懂得跟随我的船只一路相伴。
乙文
宝元初年,元昊反叛,当时延安刚刚被敌军围困,朝廷挑选统帅,将领们都畏惧而不敢前往。范仲淹上奏请求兼管延安军以等待敌人来犯,皇帝赞许并听从了他的请求。他检阅军队,得到一万八千人,挑选六位将领让他们统领,日夜训练,号称精兵。敌人听说后,告诫说:“不要把延州放在心上,如今这个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像大范老子那样可以欺侮。”“大范老子”说的是范雍。范仲淹又在青涧筑城,开垦营田,招抚归附的羌人,并且请求朝廷告诫各路养兵蓄锐,以占据敌人的要冲。
丙文
恰逢淮南有盗贼兴起,高邮军知军晁仲约估量自己不能抵御,就晓谕军中的富人拿出钱财和布帛,准备牛和酒,派人去迎接慰劳盗贼,并且送给他们丰厚的礼物。盗贼很高兴,径直离开了。事情传到朝廷,富弼当时在枢密院,商议想要诛杀晁仲约,以整肃军法。范仲淹想要宽恕他。富弼说:“盗贼公然横行,守臣不能作战,又不能守卫,却让百姓凑钱送给盗贼,按照法律应当诛杀。”范仲淹说:“如今高邮没有军队没有武器,虽然晁仲约从道义上讲应当尽力作战守卫,然而事情有可以宽恕的地方,诛杀他恐怕不符合法律的本意。”宋仁宗听从了范仲淹的意见,晁仲约因此免于一死。
13.本题考查对古诗中意象的对比分析能力。在“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中,把月影比作玉璧,形象地描绘出月影沉静美好的样子。而在本诗“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里,“珠彩耀前川”描绘出如珍珠般的光彩照耀着前面的江河,结合整体意境,这里的“珠”可理解为将月比作珠,以珠的闪耀来体现月光的明亮,与将月影比作玉璧不同,本诗更强调月伴随船的动态美和明亮感。故答案为: 珠
14.本题考查对古诗意境的赏析能力。“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微风轻轻吹拂,江面平静无波,没有泛起一丝浪花。明月仿佛有着自己的情意,静静地跟随着船儿前行。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幽美、恬静、空灵的意境。“微风不起浪”展现出江面的平静祥和,“明月自随船”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明月与诗人相伴同行,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愉悦的心情,沉浸在这美好的月夜江景之中。故答案为:示例:微风轻拂水面,波澜不兴,明月似有情意,伴随船儿前行。这两句诗营造了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1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在丙文中,富弼提议诛杀晁仲约,而范仲淹“欲宥之”,从上下文可知,范仲淹是希望宽恕晁仲约。结合所给义项,“宥”的意思是“宽容;饶恕”,所以应选①。故答案为: ①
1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A.“上嘉而从之”翻译为:皇上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嘉”意思是赞赏。“虽有嘉肴”翻译为: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嘉”意思是美好;
B.“具牛酒”翻译为:准备牛肉和酒。“具”意思是准备。“百废具兴”翻译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具”通“俱”,全、都的意思;
C.正确。“贼悦,径去”翻译为:盗贼很高兴,直接离开了。“去”意思是离开。“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翻译为: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去”意思是离开;
D.“而使民醵钱遗之”翻译为:却让百姓凑钱送给他们。“之”是代词,指盗贼。“醉翁之意不在酒”翻译为: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故答案为:C
1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能力。①:“乙文中‘贼闻之’的‘之’指哪件事”,结合乙文内容,“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可知“之”指范仲淹奏请兼管延安军,挑选将领,训练精兵这件事。②:“丙文中,富弼为何提议诛杀晁仲约”,从丙文“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又不能守,而使民醵钱遗之,法所当诛也”可知,因为面对盗贼横行,晁仲约作为守臣,既不能战,又不能守,反而让百姓凑钱招待并厚赠盗贼,按照法令应当诛杀。故答案为:①范仲淹奏请兼管延安军,挑选将领,训练精兵。②面对盗贼横行,晁仲约不战不守,反而筹钱招待并厚赠他们,按法令应诛杀。
1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能力。①文学方面:从甲诗“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可以看出,范仲淹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江上月夜的优美景色,富有才华和审美情趣。②军事方面:乙文中“宝元初,元昊叛,时延安新被围,朝廷择帅,皆畏不行。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面对元昊叛乱,他主动请缨,选将练兵,采取一系列措施,令叛军不敢轻视延安,表现出富有谋略的一面。③政治方面:乙文中当元昊叛乱,朝廷择帅困难时,他主动承担责任,体现了勇于担当;丙文中当富弼提议诛杀晁仲约时,“仲淹欲宥之”,他主张宽恕晁仲约,认为“今高邮无兵无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表现出实事求是、活用法度的一面。故答案为:示例:文学上,富有才华和审美情趣。军事上,富有谋略,当元昊叛乱时,他选将练兵,采取一系列措施,令叛军不战而退。政治上,勇于担当,实事求是:当元昊叛乱时,他主动请缨;当富弼提议诛杀晁仲约时,他主张宽恕,活用法度。
19.(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日前,教育行政部门拟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班级同学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赞同哪一方的观点?请说明理由。(不超过120字)
我认为艺术类科目应该加入中考,现在的教育讲究的就是全面发展,只重视文化学科肯定不够,我们在学校学习也要重视美学的教育。
我认为艺术类科目不能加入中考,一旦以考试作为评价标准,必然会导致唯分数论,失去了艺术类学科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作用。
【答案】略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教育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若赞同艺术类科目加入中考:选择赞同此观点,可从教育理念中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如今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成长,艺术类科目涵盖音乐、美术等方面,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将艺术纳入中考,能促使学校和家庭重视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提升艺术素养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丰富精神世界,实现综合素质提升。
1.若不赞同艺术类科目加入中考:若选择不赞同,关键在于分析以考试评价艺术类科目可能带来的弊端。艺术类学科本质在于陶冶情操、放松身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但当它成为中考科目后,学校和家长可能过度关注分数,采用应试教育方式,让学生机械学习艺术知识,而忽略艺术本身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内在提升,违背艺术教育初衷。
故答案为:示例一: 我赞同艺术类科目加入中考。当今教育倡导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不可或缺。它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等能力,丰富精神内涵。纳入中考能推动学校和家庭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提升艺术素养的机会,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示例二: 我不赞同艺术类科目加入中考。艺术类学科旨在陶冶情操、放松身心,激发兴趣与创造力。若纳入中考,易导致唯分数论,学校和家长可能采用应试教育,让学生机械学习,忽略艺术情感体验,违背艺术教育初衷 。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20.(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棵树,只有向上生长,接受阳光雨露,才能展现生命的蓬勃;也只有向下扎根,深入黑暗,汲取养分,才能抵抗风雨,屹立不倒。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正值青春,心怀梦想,追梦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但一定要学会努力坚持,自强不息。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标准:⑴观点明确,符合正确的价值观;⑵论据经得起推敲,使用的论据要能支持论点;⑶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证合乎逻辑,思路清晰。
【答案】向下扎根
“世间万物,成长最美。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正如材料中所说,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上的动力,还需要向下扎根的力量。
向下扎根是成长的基础。一棵树要想长得高大挺拔,必须先向下扎根,只有根深蒂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同样,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也必须先打好基础,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经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正如古人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
向下扎根是为了更好地向上生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向下扎根就是为了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有更强的承受力和适应力,让我们在挫折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那么,如何打好基础向下扎根呢?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为之努力奋斗;其次,我们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最后,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超越自己。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只有不断向下扎根,才能在时代大潮中立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向下扎根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让我们一起努力向下扎根,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点】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树的生长为喻,阐述了成长过程中既需要向上追求阳光雨露、展现生命活力,又需要向下扎根黑暗、汲取养分以抵御风雨的哲理。这一形象化的比喻,实则指向人的成长历程,特别是青春时期面对梦想与挫折时应有的态度——既要心怀梦想、积极向上,又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材料以议论文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考生思考成长的真谛。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一棵树,只有向上生长,接受阳光雨露,才能展现生命的蓬勃”象征着人在成长过程中应积极追求梦想,勇于展现自我;“也只有向下扎根,深入黑暗,汲取养分,才能抵抗风雨,屹立不倒”则比喻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需要深厚的基础和坚韧的意志来支撑自己。整体而言,材料强调了成长中的双向努力:向上追求与向下扎根同样重要。②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阐述成长的双重性,即既要追求梦想也要面对现实;“为什么”的角度分析为何成长需要双向努力,如梦想给予动力,现实磨砺意志;“怎么做”的角度则探讨如何在成长中平衡上下,如保持积极心态同时培养坚韧品质。学生容易忽略的是将树的生长与人的成长紧密结合,导致论点偏离主题;或详略不当,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开头可以引用材料中的比喻,引出论点;事例素材可选取历史人物、现实榜样或自身经历;结尾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1.向上追梦,向下扎根——青春成长的双翼: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角度,阐述青春成长中追求梦想与面对现实的重要性,以及两者如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在风雨中屹立,于阳光下绽放——成长的智慧与勇气:从“怎么做”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成长过程中既保持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又能在面对挫折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实现自我超越。
【点评】这篇作文围绕“向下扎根”展开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开篇点明向下扎根对成长的重要性,接着从是成长基础、利于向上生长两方面阐述原因,再提出打好基础向下扎根的方法,最后联系现实对新时代青年提出期望并总结全文。论述中善用比喻、引用等手法,增强了说服力与文采,是一篇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的佳作 。
1 / 1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1.(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默写名句并给批注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基调 名句 批注
乐观 ① , 。 [李白《行路难》(其一)] 克服前路重重障碍的秘(jué)A. ,就是要充满信心,要有崇高的抱负!
② ,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是古仁人立于天地间的B.箴 言!人生总有困难与挫折,不自暴自弃,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境界。
③ , ,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从澄明月色中C.汲 取力量,唱出豁达宽慰之语,它以深远的力度,濡养我们的精神。
④槲叶落山路, 。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早行,离开故乡,不说辛苦愁思,而是纯然写景,让明丽可爱的山野风光冲淡了羁旅之苦!
幽愤 ⑤ ?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前路险艰,回望秦岭,云遮雾罩,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⑥ ,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面对寂D.liáo 凄苦之景,诗人有意设问,却不矫揉造作,充满遭贬谪的自怜之意。
2.(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下列诗句与《岳阳楼记》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最相近的一句是(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去老范一千年,后____先____,几辈能担天下事;揽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名著阅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①到第六日,只见管营叫唤林冲到点视厅上,说道:“你来这里许多时,柴大官人面皮不曾抬举的你。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场,每月但是纳草纳料的,有些常例钱取觅。原是一个老军看管。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你在那里寻几贯盘缠。你可和差拨便去那里交割。”林冲应道:“小人便去。”当时离了营中,径到李小二家,对他夫妻两个说道:“今日管营拨我去大军草场管事,却如何?”李小二道:“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那里收草料时,有些常例钱钞。往常不使钱时,不能够得这差使。”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李小二道:“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就时家里安排几杯酒,请林冲吃了。
②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③只说A.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如何便认的?”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荡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
④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B.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的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的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的里面看时,殿上做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便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⑤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当时林冲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林冲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⑥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林冲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的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C.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文章有节选)
4.小语在梳理小说内容时,发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明暗两条线索,我们帮她一起完成线索梳理。
明线:林冲寻仇:林冲换岗草料场—— ——
暗线:陆谦设计: ——陆谦山神庙谈毒计——陆谦等人被杀
5.从珍惜地守住絮被到丢弃絮被,林冲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根据划线语句中关于絮被的具体描写做简要分析。
6.文学博士鲍鹏山评《水浒传》里最美丽的文字,是写林冲的雪。
林冲的雪,“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的雪,“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林冲的雪,“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的雪,“远远望见枕溪靠湖一个酒店,被雪漫漫地压着”。
林冲的世界一直在下雪。尤其《风雪山神庙》中的雪苦得让人心碎,又美得让人拍手称好。结合故事内容,谈谈“苦”在何处,“美”在何处。
7.小语阅读完整本书后,查阅了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评论。有人说,水浒的境界在于洒脱一切。没有生命洋溢、气力充沛的人,不能到此境界;没有正义感的人,也不能到此境界。请你在鲁智深、武松中选择一人,谈谈你的看法。
8.除了林冲和风雪,《水浒传》中还有许多关系到人物命运的事物,如刀、酒、钱等。请参照示例,从下列两组关系中任选一组,结合相关情节,分析该事物和人物的关系。
A.杨志和刀 B.宋江和钱
示例:鲁达和酒 鲁达与史进、李忠饮酒时获悉金氏父女被镇关西欺凌,在酒的作用下,他愤怒不已,次日一早便去伸张正义,最终打死恶霸镇关西,走上逃亡之路。在五台山避难时,又因酒醉大闹寺庙,被迫离开。在酒的催化下我们看到了一个行侠仗义、性情豪爽的鲁达,酒推动了鲁达命运的转变。
(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议论文阅读
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李韵 苏晓彤
①一季、二季、三季……谁也没有想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仅自己火了,还带着很多博物馆一起“火出了圈”,一些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成为年轻人竞相追捧的“网红”。
②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均收获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它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采用贴近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使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包装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③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年轻观众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双重误区:一方面认为年轻人喜欢的都是“无脑剧”“傻白甜”“雷人风”;另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都是“高冷范”“夫子腔”“古董货”。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无法创造出有效触达当下年轻人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方式。久而久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渐渐失去兴趣,转而在“二次元”等潮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甚至价值坐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缺少一个连接彼此的桥梁。
④然而,搭建这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非易事。都说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距今动辄几百年、几千年。要寻得宝物并为我所用,必须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若干过程。就像矿石一样,只有被加工成饰品并戴在人身上,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只是一块无人问津的石头。由于深埋于历史的泥土中太久,传统文化有的已变成坚硬的化石,有的身上布满了尘埃,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泽,除了要拂拭掉尘埃,还要为其穿上亮丽的外衣。比如,《国家宝藏》第三季开篇随着国宝盒子的无限延伸,无数文物在国宝盒子的屏幕内奇幻变化,讲解员张国立走进通道,舞台瞬间变成充满文物的“宇宙星河”。舞台前后的18道旋转屏,左右两道为开合屏,通过裸眼3D技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节目在每期的场景设计中,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惊喜。此外,经由动画片《九色鹿》原配音演员丁建华时隔40年的再次配音,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敦煌虚拟守护者“九色鹿”仿佛活了起来,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让观众大呼“我们的青春回来了”。
⑤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对严肃话题产生兴趣,进而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最终给人以震撼和自豪感,这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同经验,但传统文化的传播若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利用大众传媒为公众多上一些厚重又鲜活的传统文化课,更要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逐渐培养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就是每一个国人,都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能发自内心地坚信、践行某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自信、开放、包容地对待其他文化。
⑥近几年,一些综艺节目用年轻化的表达解码传统文化之美,为年轻人架起了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迈出了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接下来,更要鼓励人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之于中,必行于外”。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03月10日13版)
9.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文章开头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2.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文化自信。
(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古诗文阅读
甲
舟中
【宋】范仲淹
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①。
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
乙
宝元初,元昊②叛,时延安新被围,朝廷择帅,皆畏不行。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③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贼闻之,第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大范老子”谓范雍也。又城青涧,开营田,招属羌,及请戒诸路养兵蓄锐,以据贼冲。
(张唐英《范仲淹传》)
丙
会盗起淮南,知高邮军④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贼悦,径去。事闻,富弼⑤时在枢府,议欲诛仲约,以正军法。仲淹欲宥之。弼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又不能守,而使民醵钱⑥遗之,法所当诛也。”仲淹曰:“今高邮无兵无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仁宗从之,仲约由此免死。
(王稱《范仲淹传》
【注】①扣弦:手击船边,用作歌吟节拍。②元昊:人名,即李元昊。③俾(bǐ):使。④知高邮军:掌管高邮军。⑤富弼:洛阳人,时任枢密使。⑥醵(jù)钱:筹钱。
13.同样写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将月影比作玉璧,本诗将月比作 。
14.“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意境幽美,请加以赏析。
1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宥”有四个义项(下图),丙文中“仲淹欲宥之”“宥”的意思是( )(填序号)。
①<动>宽容;饶恕。《韩非子·爱臣》:“不赦死,不宥刑。”
②<动>通“侑”,劝人饮食。《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鼓。”
③<名>通“右”。《荀子·宥坐》:“宥坐之器。”
④<形>通“囿”,局限。《吕氏春秋·去宥》:“夫人所有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上嘉而从之 虽有嘉肴
B.具牛酒 百废具兴
C.贼悦,径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而使民醵钱遗之 醉翁之意不在酒
17.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乙文中“贼闻之”的“之”指哪件事?
②丙文中,富弼为何提议诛杀晁仲约?
18.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范仲淹的认识。
19.(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日前,教育行政部门拟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班级同学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赞同哪一方的观点?请说明理由。(不超过120字)
我认为艺术类科目应该加入中考,现在的教育讲究的就是全面发展,只重视文化学科肯定不够,我们在学校学习也要重视美学的教育。
我认为艺术类科目不能加入中考,一旦以考试作为评价标准,必然会导致唯分数论,失去了艺术类学科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作用。
20.(2025九上·金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棵树,只有向上生长,接受阳光雨露,才能展现生命的蓬勃;也只有向下扎根,深入黑暗,汲取养分,才能抵抗风雨,屹立不倒。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正值青春,心怀梦想,追梦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但一定要学会努力坚持,自强不息。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标准:⑴观点明确,符合正确的价值观;⑵论据经得起推敲,使用的论据要能支持论点;⑶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证合乎逻辑,思路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zhēn;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jí;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寥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1)【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长、直、济、沧、侧、畔、阴、槲、枳、驿、墙、岭、寂、怜
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两句诗展现出李白在困境中依然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理想的乐观豪迈之情。
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却看到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体现出他在挫折面前不悲观,相信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豁达胸怀。
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此句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联系,体现出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和豁达态度。
⑤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出自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句通过描写秦岭云雾缭绕、蓝关大雪封路的景象,抒发了韩愈被贬途中英雄失路的悲慨和对家人的牵挂等复杂情感。
(2)本题考查基础字形字音。“ jué ”应为“诀”;“ 箴 ”应为“zhēn”;“ 汲 ”应为“jí”;“ liáo ”应为“寥”。
故答案为:(1)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④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⑤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2)诀;zhēn;jí;寥
【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C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其核心家国情怀是心系天下百姓,将天下百姓的忧乐置于首位,以天下为己任,体现出一种博大的奉献精神和忧患意识。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自陆游的《书愤》。诗人曾自比为国家的长城,希望能为国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但如今两鬓斑白,壮志却未能实现。此句主要表达的是诗人个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重点在于个人理想的落空,而非像《岳阳楼记》那样心系天下百姓的忧乐,所以与《岳阳楼记》表达的家国情怀不相近;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它强调的是友情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该诗句围绕友情展开,与家国情怀以及关怀天下百姓的主题毫无关联,因此与《岳阳楼记》的家国情怀不相似;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由自身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悲惨处境,联想到天下贫寒的士人,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来庇护天下所有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能露出开心的笑容。这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高度契合,都是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体现出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所以该选项与《岳阳楼记》表达的家国情怀最相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诗人以落花自比,表明自己虽然辞官离京,但依然关心国家命运,愿意像落花化作春泥滋养花朵一样,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虽然也体现了一种奉献精神,但更侧重于个人在失意后仍愿为社会做贡献,与《岳阳楼记》中以天下百姓忧乐为核心的家国情怀相比,契合度不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对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知识的运用以及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①分析对联与《岳阳楼记》的关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名句,表达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对联中“后____先____”应与这一思想相呼应,所以此处应填入“乐”和“忧”,即“后乐先忧”,体现与范仲淹思想的契合。②分析对联的对仗和平仄:从对仗的角度看,“大湖八百里”与下联“南来北往”在结构和词性上相对更为工整。“八百里大湖”侧重于强调湖的大小属性在前,而“大湖八百里”更符合对联对仗中词序的常规表达习惯,且读起来也更顺口。同时,上联结尾字“事”为仄声,下联结尾字“人”为平声,符合对联平仄相对的要求,“大湖八百里”所在的下联整体在平仄上也更为协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答案】4.林冲山神庙听毒计;林冲奋起杀人;陆谦火烧草料场
5.①他得了看守草料场的差事,在床上放下包裹絮被,生活暂时安定,思考着修理屋子好过冬——安稳轻松;②他买酒回来后,发现草厅被雪压倒,原先带的行李包裹都取不出来了,有点懊恼,但是用手在床上摸时,又拽出一条絮被,内心又有了些许安慰——既懊恼又有些许安慰;③他看穿阴谋,认识到苟且不能偷安,所以丢弃了棉被,也抛弃了委曲求全逆来顺受过日子的想法决定寻找自己的新天地——决定反抗。
6.苦在:陆虞候再次设计陷害林冲,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欲烧死林冲。
美在:被逼到尽头的林冲终于冲出了内心的障碍,痛快喝酒,痛快杀了陆虞侯等人,从委曲求全到奋起抗争。
7.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鲁智深做到了洒脱一切。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但他不能忍受这种无聊生活,于是在大相寺倒拔垂杨柳,这是其气力充沛的表现,而他见到金氏父女的悲惨遭遇后,给了他们盘缠让他们去东京,自己则去教训镇关西,最后三拳打死镇关西,这是其正义感的表现。因此鲁智深是洒脱一切的。
8.选A。迫于生计,杨志准备出卖祖传宝刀,却因误杀泼皮牛二,被收监流放,宝刀也因此被没入官库。因为一把“刀”,杨志的人生几经周折,丢失生辰纲后,他被逼上梁山。杨志出身名将之后,武艺高强,但最终无用武之地。这把祖传宝刀既影响了杨志的命运,也是杨志一生的写照。
选B。宋江一直仗义疏财,曾赠银救济阎婆娘儿俩,结果被缠上;后因阎婆惜发现晁盖所赠的黄金和文书,被她敲诈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他从一名官府的押司变成了在逃的罪犯。钱是宋江仗义疏财、重情重义的见证,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5)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4.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线索的梳理能力。①明线:故事围绕林冲的行动展开,林冲先是换岗到草料场,接着在山神庙听到了陆谦等人的毒计,最后奋起杀人,所以明线可梳理为“林冲换岗草料场——林冲山神庙听毒计——林冲奋起杀人”。②暗线:从陆谦等人的阴谋角度出发,他们先是设计火烧草料场,然后在山神庙谈毒计,最终被林冲所杀,因此暗线是“陆谦火烧草料场——陆谦山神庙谈毒计——陆谦等人被杀”。故答案为:林冲山神庙听毒计;林冲奋起杀人;陆谦火烧草料场
5.本题考查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A.林冲刚到草料场,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此时他对新的差事还抱有一定的期待,生活暂时有了着落,表现出一种安稳轻松的心理;
B.林冲买酒回来发现草厅被雪压倒,原本的行李无法取出,内心有些懊恼。但当他用手在床上摸到一条絮被时,又感到些许安慰,说明他此时既懊恼又有一丝安慰的心理;
C.林冲在山神庙听清了陆谦等人的阴谋,认识到自己一味委曲求全并不能苟且偷安,于是丢弃了絮被,这标志着他决定反抗,抛弃了过去逆来顺受的想法。
故答案为:①他得了看守草料场的差事,在床上放下包裹絮被,生活暂时安定,思考着修理屋子好过冬——安稳轻松;②他买酒回来后,发现草厅被雪压倒,原先带的行李包裹都取不出来了,有点懊恼,但是用手在床上摸时,又拽出一条絮被,内心又有了些许安慰——既懊恼又有些许安慰;③他看穿阴谋,认识到苟且不能偷安,所以丢弃了棉被,也抛弃了委曲求全逆来顺受过日子的想法决定寻找自己的新天地——决定反抗。
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苦”的体现:从情节上看,陆谦等人设计火烧草料场,企图烧死林冲,这是林冲命运的苦难之处;从环境角度,大雪压塌草厅,让林冲无处容身,风雪成为了命运残酷压迫的象征,增添了生活的苦难。②“美”的体现:在文学描写上,“碎琼乱玉”“彤云密布”等语句赋予了雪诗意的美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从象征意义来说,雪既烘托了林冲高洁的形象,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大雪压塌草厅救了林冲一命,促成了他后来的复仇,具有一定的美感。故答案为:①苦在:陆虞候再次设计陷害林冲,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欲烧死林冲。②美在:被逼到尽头的林冲终于冲出了内心的障碍,痛快喝酒,痛快杀了陆虞侯等人,从委曲求全到奋起抗争。
7.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可能性一:鲁智深。①生命洋溢方面:鲁智深具有豪爽洒脱、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其行为充分展现出充沛的生命力。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时,他面对众泼皮的挑衅,倒拔垂杨柳,这一惊人的举动不仅震慑了泼皮们,更凸显了他力大无穷、豪迈不羁的形象。这种行为并非出于功利目的,而是他率真本性的自然流露,体现了他对自由、无拘束生活的追求,是生命洋溢的生动写照。②正义感方面:鲁智深始终秉持着强烈的正义感。当他听闻金氏父女被镇关西欺凌时,毫不犹豫地给予他们盘缠,助其逃离魔掌,随后亲自去教训镇关西。在教训过程中,因镇关西的狡辩和反抗,他三拳将其打死。尽管惹上了人命官司,但他毫不后悔,为了正义不惜放弃安稳的生活,踏上逃亡之路。后来,为救林冲,他大闹野猪林,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和后果,再次展现了他为了正义勇往直前的精神。③综合评价:鲁智深既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洒脱自在,不受世俗规矩和利益的束缚,又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担当。他的行为和性格完美契合了“洒脱一切”的境界,是《水浒传》中极具魅力和代表性的人物。
可能性二:武松。①生命洋溢方面:武松性格刚烈、勇猛无畏,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景阳冈打虎这一情节,充分展示了他的英勇和果敢。在明知冈上有虎的情况下,他凭借着自身的武艺和胆量,赤手空拳将老虎打死,成为闻名遐迩的打虎英雄。这一壮举不仅体现了他高强的武艺,更反映出他敢于挑战危险、无所畏惧的精神,是生命力量的极致展现。②正义感方面:武松对正义有着坚定的追求。当他得知哥哥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毒害后,他经过一番调查取证,先在武大郎灵前手刃潘金莲,又在狮子楼斗杀西门庆,为哥哥报了仇。尽管这使他触犯了法律,但他为了维护家庭的尊严和正义,毫不退缩。后来,他被发配孟州,在安平寨受到优待,为报恩,他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然而,蒋门神勾结张都监设计陷害他,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将仇人一一铲除。这些行为都表明武松为了正义不惜一切代价,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③综合评价:武松以他的勇猛和正义感诠释了“洒脱一切”的内涵。他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从不畏惧,为了正义和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不受传统观念和规则的过多约束,以自己的方式行走江湖,是《水浒传》中“洒脱一切”的典型人物之一。故答案为: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鲁智深做到了洒脱一切。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但他不能忍受这种无聊生活,于是在大相寺倒拔垂杨柳,这是其气力充沛的表现,而他见到金氏父女的悲惨遭遇后,给了他们盘缠让他们去东京,自己则去教训镇关西,最后三拳打死镇关西,这是其正义感的表现。因此鲁智深是洒脱一切的。
8.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事物与人物关系的分析和探究能力。A. 杨志和刀:杨志的祖传宝刀是他身份的象征,卖刀是因为他生活落魄,刀被夺(杀牛二)直接导致他被流配充军,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宝刀贯穿了杨志的人生起伏,既见证了他的荣耀(将门之后的象征),也见证了他的耻辱(失刀犯罪),与他的命运紧密相连。
B. 宋江和钱:宋江仗义疏财,用钱财收买人心,积累了江湖声望,为他成为梁山领袖奠定了基础。但后来因钱财问题(贿赂阎婆惜暴露通匪罪行),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被迫逃亡。钱在宋江的人生中起到了推动和改变命运的作用。
故答案为:选A。迫于生计,杨志准备出卖祖传宝刀,却因误杀泼皮牛二,被收监流放,宝刀也因此被没入官库。因为一把“刀”,杨志的人生几经周折,丢失生辰纲后,他被逼上梁山。杨志出身名将之后,武艺高强,但最终无用武之地。这把祖传宝刀既影响了杨志的命运,也是杨志一生的写照。
选B。宋江一直仗义疏财,曾赠银救济阎婆娘儿俩,结果被缠上;后因阎婆惜发现晁盖所赠的黄金和文书,被她敲诈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他从一名官府的押司变成了在逃的罪犯。钱是宋江仗义疏财、重情重义的见证,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答案】9.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10.示例:文章由“网红”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开篇,引出本文论述话题;自身作为事实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运用比喻论证,把“传统文化”比喻成“宝藏”“矿石”,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传统文化只有经过重新表达,才能焕发光泽的现点,从而有力证明中心论点。
12.传统文化的传播采用年轻化的表达解读传统文化,让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个人要积极主动认识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和伟大,并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中心论点;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9.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文章标题“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核心观点。全文围绕这一观点,通过列举《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采用年轻化表达方式取得成功的例子,以及阐述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存在的认知错位等问题,论证了传统文化需要年轻化表达的重要性。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故答案为: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10.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分析能力。①引出论题:文章开头提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仅自己火了,还带着很多博物馆一起“火出了圈”,一些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成为年轻人竞相追捧的“网红”。由此引出传统文化如何传播以及与年轻人关系这一论题。②作为事实论据:《国家宝藏》节目的火爆是一个具体事例,它自身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传统文化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能够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吸引读者兴趣:以当下热门的节目和“网红”现象开篇,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使读者更愿意继续阅读文章,了解传统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故答案为:示例:文章由“网红”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开篇,引出本文论述话题;自身作为事实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1.判断论证方法: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都说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只有被加工成饰品并戴在人身上,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只是一块无人问津的石头”,将传统文化比作宝藏、矿石,把经过加工后能彰显价值和美的传统文化比作饰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2.分析作用:通过这种比喻,把抽象的传统文化传播过程形象化,将传统文化需要经过一系列过程才能重新焕发光泽的观点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传统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和必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故答案为:运用比喻论证,把“传统文化”比喻成“宝藏”“矿石”,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传统文化只有经过重新表达,才能焕发光泽的现点,从而有力证明中心论点。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拓展应用能力。①结合文本:文本中提到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用年轻化的表达解码传统文化之美,为年轻人架起了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这是培养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同时,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将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培养国人的文化自信,即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坚信、践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自信、开放、包容地对待其他文化。②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观看传统文化主题的影视节目、参加传统文化讲座、参观博物馆等,通过这些方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其魅力。同时,我们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像阅读经典古籍、学习传统技艺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且,要将文化自信体现在行动中,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此外,我们还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答案为:传统文化的传播采用年轻化的表达解读传统文化,让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个人要积极主动认识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和伟大,并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3.珠
14.示例:微风轻拂水面,波澜不兴,明月似有情意,伴随船儿前行。这两句诗营造了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15.①
16.C
17.①范仲淹奏请兼管延安军,挑选将领,训练精兵。②面对盗贼横行,晁仲约不战不守,反而筹钱招待并厚赠他们,按法令应诛杀。
18.示例:文学上,富有才华和审美情趣。军事上,富有谋略,当元昊叛乱时,他选将练兵,采取一系列措施,令叛军不战而退。政治上,勇于担当,实事求是:当元昊叛乱时,他主动请缨;当富弼提议诛杀晁仲约时,他主张宽恕,活用法度。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生活杂感;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诗
舟行江中
【宋】范仲淹
波光粼粼的江面上,珍珠般的光彩闪耀,归来时我轻拨船弦。
微风轻拂,江面不起波澜,明月似乎也懂得跟随我的船只一路相伴。
乙文
宝元初年,元昊反叛,当时延安刚刚被敌军围困,朝廷挑选统帅,将领们都畏惧而不敢前往。范仲淹上奏请求兼管延安军以等待敌人来犯,皇帝赞许并听从了他的请求。他检阅军队,得到一万八千人,挑选六位将领让他们统领,日夜训练,号称精兵。敌人听说后,告诫说:“不要把延州放在心上,如今这个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像大范老子那样可以欺侮。”“大范老子”说的是范雍。范仲淹又在青涧筑城,开垦营田,招抚归附的羌人,并且请求朝廷告诫各路养兵蓄锐,以占据敌人的要冲。
丙文
恰逢淮南有盗贼兴起,高邮军知军晁仲约估量自己不能抵御,就晓谕军中的富人拿出钱财和布帛,准备牛和酒,派人去迎接慰劳盗贼,并且送给他们丰厚的礼物。盗贼很高兴,径直离开了。事情传到朝廷,富弼当时在枢密院,商议想要诛杀晁仲约,以整肃军法。范仲淹想要宽恕他。富弼说:“盗贼公然横行,守臣不能作战,又不能守卫,却让百姓凑钱送给盗贼,按照法律应当诛杀。”范仲淹说:“如今高邮没有军队没有武器,虽然晁仲约从道义上讲应当尽力作战守卫,然而事情有可以宽恕的地方,诛杀他恐怕不符合法律的本意。”宋仁宗听从了范仲淹的意见,晁仲约因此免于一死。
13.本题考查对古诗中意象的对比分析能力。在“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中,把月影比作玉璧,形象地描绘出月影沉静美好的样子。而在本诗“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里,“珠彩耀前川”描绘出如珍珠般的光彩照耀着前面的江河,结合整体意境,这里的“珠”可理解为将月比作珠,以珠的闪耀来体现月光的明亮,与将月影比作玉璧不同,本诗更强调月伴随船的动态美和明亮感。故答案为: 珠
14.本题考查对古诗意境的赏析能力。“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微风轻轻吹拂,江面平静无波,没有泛起一丝浪花。明月仿佛有着自己的情意,静静地跟随着船儿前行。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幽美、恬静、空灵的意境。“微风不起浪”展现出江面的平静祥和,“明月自随船”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明月与诗人相伴同行,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愉悦的心情,沉浸在这美好的月夜江景之中。故答案为:示例:微风轻拂水面,波澜不兴,明月似有情意,伴随船儿前行。这两句诗营造了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1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在丙文中,富弼提议诛杀晁仲约,而范仲淹“欲宥之”,从上下文可知,范仲淹是希望宽恕晁仲约。结合所给义项,“宥”的意思是“宽容;饶恕”,所以应选①。故答案为: ①
1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A.“上嘉而从之”翻译为:皇上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嘉”意思是赞赏。“虽有嘉肴”翻译为: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嘉”意思是美好;
B.“具牛酒”翻译为:准备牛肉和酒。“具”意思是准备。“百废具兴”翻译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具”通“俱”,全、都的意思;
C.正确。“贼悦,径去”翻译为:盗贼很高兴,直接离开了。“去”意思是离开。“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翻译为: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去”意思是离开;
D.“而使民醵钱遗之”翻译为:却让百姓凑钱送给他们。“之”是代词,指盗贼。“醉翁之意不在酒”翻译为: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故答案为:C
1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能力。①:“乙文中‘贼闻之’的‘之’指哪件事”,结合乙文内容,“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可知“之”指范仲淹奏请兼管延安军,挑选将领,训练精兵这件事。②:“丙文中,富弼为何提议诛杀晁仲约”,从丙文“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又不能守,而使民醵钱遗之,法所当诛也”可知,因为面对盗贼横行,晁仲约作为守臣,既不能战,又不能守,反而让百姓凑钱招待并厚赠盗贼,按照法令应当诛杀。故答案为:①范仲淹奏请兼管延安军,挑选将领,训练精兵。②面对盗贼横行,晁仲约不战不守,反而筹钱招待并厚赠他们,按法令应诛杀。
1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能力。①文学方面:从甲诗“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可以看出,范仲淹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江上月夜的优美景色,富有才华和审美情趣。②军事方面:乙文中“宝元初,元昊叛,时延安新被围,朝廷择帅,皆畏不行。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面对元昊叛乱,他主动请缨,选将练兵,采取一系列措施,令叛军不敢轻视延安,表现出富有谋略的一面。③政治方面:乙文中当元昊叛乱,朝廷择帅困难时,他主动承担责任,体现了勇于担当;丙文中当富弼提议诛杀晁仲约时,“仲淹欲宥之”,他主张宽恕晁仲约,认为“今高邮无兵无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表现出实事求是、活用法度的一面。故答案为:示例:文学上,富有才华和审美情趣。军事上,富有谋略,当元昊叛乱时,他选将练兵,采取一系列措施,令叛军不战而退。政治上,勇于担当,实事求是:当元昊叛乱时,他主动请缨;当富弼提议诛杀晁仲约时,他主张宽恕,活用法度。
19.【答案】略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教育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若赞同艺术类科目加入中考:选择赞同此观点,可从教育理念中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如今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成长,艺术类科目涵盖音乐、美术等方面,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将艺术纳入中考,能促使学校和家庭重视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提升艺术素养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丰富精神世界,实现综合素质提升。
1.若不赞同艺术类科目加入中考:若选择不赞同,关键在于分析以考试评价艺术类科目可能带来的弊端。艺术类学科本质在于陶冶情操、放松身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但当它成为中考科目后,学校和家长可能过度关注分数,采用应试教育方式,让学生机械学习艺术知识,而忽略艺术本身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内在提升,违背艺术教育初衷。
故答案为:示例一: 我赞同艺术类科目加入中考。当今教育倡导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不可或缺。它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等能力,丰富精神内涵。纳入中考能推动学校和家庭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提升艺术素养的机会,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示例二: 我不赞同艺术类科目加入中考。艺术类学科旨在陶冶情操、放松身心,激发兴趣与创造力。若纳入中考,易导致唯分数论,学校和家长可能采用应试教育,让学生机械学习,忽略艺术情感体验,违背艺术教育初衷 。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20.【答案】向下扎根
“世间万物,成长最美。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正如材料中所说,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上的动力,还需要向下扎根的力量。
向下扎根是成长的基础。一棵树要想长得高大挺拔,必须先向下扎根,只有根深蒂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同样,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也必须先打好基础,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经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正如古人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
向下扎根是为了更好地向上生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向下扎根就是为了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有更强的承受力和适应力,让我们在挫折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那么,如何打好基础向下扎根呢?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为之努力奋斗;其次,我们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最后,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超越自己。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只有不断向下扎根,才能在时代大潮中立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向下扎根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让我们一起努力向下扎根,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点】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树的生长为喻,阐述了成长过程中既需要向上追求阳光雨露、展现生命活力,又需要向下扎根黑暗、汲取养分以抵御风雨的哲理。这一形象化的比喻,实则指向人的成长历程,特别是青春时期面对梦想与挫折时应有的态度——既要心怀梦想、积极向上,又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材料以议论文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考生思考成长的真谛。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一棵树,只有向上生长,接受阳光雨露,才能展现生命的蓬勃”象征着人在成长过程中应积极追求梦想,勇于展现自我;“也只有向下扎根,深入黑暗,汲取养分,才能抵抗风雨,屹立不倒”则比喻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需要深厚的基础和坚韧的意志来支撑自己。整体而言,材料强调了成长中的双向努力:向上追求与向下扎根同样重要。②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阐述成长的双重性,即既要追求梦想也要面对现实;“为什么”的角度分析为何成长需要双向努力,如梦想给予动力,现实磨砺意志;“怎么做”的角度则探讨如何在成长中平衡上下,如保持积极心态同时培养坚韧品质。学生容易忽略的是将树的生长与人的成长紧密结合,导致论点偏离主题;或详略不当,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开头可以引用材料中的比喻,引出论点;事例素材可选取历史人物、现实榜样或自身经历;结尾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1.向上追梦,向下扎根——青春成长的双翼: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角度,阐述青春成长中追求梦想与面对现实的重要性,以及两者如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在风雨中屹立,于阳光下绽放——成长的智慧与勇气:从“怎么做”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成长过程中既保持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又能在面对挫折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实现自我超越。
【点评】这篇作文围绕“向下扎根”展开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开篇点明向下扎根对成长的重要性,接着从是成长基础、利于向上生长两方面阐述原因,再提出打好基础向下扎根的方法,最后联系现实对新时代青年提出期望并总结全文。论述中善用比喻、引用等手法,增强了说服力与文采,是一篇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的佳作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