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贵阳市第十七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鸣咽 (yàn ) 书斋(zhāi) 坚韧(rěn) 深恶痛绝(wù)
B.卓越 (zhuó) 滞留(líng) 门框(kuàng) 锲而不舍(qiè)
C.愧怍 (zuò) 菌子(jùn) 晶莹(yíng) 忍俊不禁(jìn)
D.颤抖 (chàn) 粗拙(zhuō) 矜持(jīn ) 不可捉摸(zhuō)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鸣咽(yàn):错误。“咽” 是多音字,读 “yàn” 时多表示 “吞咽”(如 “咽下食物”);而 “鸣咽” 指声音低沉、断续,表达悲伤情绪,此时应读 “yè”。坚韧(rěn):错误。“韧” 的正确读音为 “rèn”,韵母为 “èn”,而非 “ěn”,属于常见的韵母混淆错误,需注意区分 “rěn(忍,如‘忍耐’)” 与 “rèn(韧,如‘坚韧’)” 的读音差异。
B.滞留(líng):错误。“滞” 的声旁为 “带”,但不能依据声旁推断读音,其正确读音为 “zhì”,表示 “停留、不流通”(如 “滞留机场”),属于典型的 “声旁误导” 类易错字,需牢记规范读音。其余 “卓越(zhuó)”“门框(kuàng)”“锲而不舍(qiè)” 注音均正确,但因 “滞留” 注音错误,选项B排除。
C.忍俊不禁(jìn):错误。“禁” 是多音字,读 “jìn” 时表示 “禁止、不允许”(如 “禁止吸烟”);而 “忍俊不禁” 指 “忍不住笑出来”,“禁” 在此处表示 “忍住”,应读 “jīn”。其余 “愧怍(zuò)”“菌子(jùn)”“晶莹(yíng)” 注音均正确,但因 “忍俊不禁” 注音错误,选项C排除。
D.颤抖(chàn):正确。“颤” 读 “chàn” 时表示 “物体振动、人发抖”(如 “颤抖的双手”),符合词义。粗拙(zhuō):正确。“拙” 虽与 “茁(zhuó)” 形近,但读音不同,“粗拙” 表示 “粗糙、不精巧”,正确读音为 “zhuō”,避免因形近而读错。矜持(jīn):正确。“矜” 在此处表示 “庄重、拘谨”,读音为 “jīn”,无歧义。不可捉摸(zhuō):正确。“捉摸” 表示 “猜测、预料”,“捉” 读音为 “zhuō”,与 “拙” 区分清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喉咙 脯乳 决别 浑为一谈
B.纯悴 絮叨 遮蔽 人声顶沸
C.倜傥 玄耀 签赏 见异思迁
D.感慨 微薄 镀金 刨根问底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脯乳”应为“哺乳”;“决别”应为“诀别”;“浑为一谈”应为“混为一谈”。B“纯悴”应为“纯粹”;“人声顶沸”应为“人声鼎沸”。C“玄耀”应为“炫耀”;“签赏”应为“鉴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3.(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走进云台山,映入眼帘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 , , , 。身在山中,白云从身边飘过,犹如身在仙境之中。
①峰峦起伏跌宕 ②天空蔚蓝辽远 ③溪水清澈如镜 ④山谷一片清幽
A.④③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中,抓住表地点的“峰峦”、“天空”、“溪水、”“山谷”,可知是应该是空间顺序,而且按照常理,从高到低、从远到近的顺序,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4.(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特教讲台,无怨无悔地发挥着光和热。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
C.《散步》一文,让我们感觉到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慨。
D.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答案】B
【知识点】顿号
【解析】【分析】A 选项中,“感动中国” 是特定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名称,属于需要突出的特定称谓,使用引号标注正确;后文陈述刘玲琍的事迹,句子内部标点(逗号、句号)使用规范,整体无错误,A 正确。
B 选项中,“三、四里外” 的顿号使用有误。相邻的两个数字 “三”“四” 在此处表示约数,意为 “大约三四里远”,而非精确的 “三里和四里”,按照标点符号使用规则,表示约数的相邻数字之间无需添加顿号,添加顿号会误解为两个精确距离的并列,故 B 错误。
C 选项中,《散步》是一篇文章的标题,根据规则,文章、书籍、报刊等的标题需用书名号标注,此处使用正确;后文通过逗号分隔两个并列的感受,句末用句号收尾,标点逻辑清晰,C 正确。
D 选项是选择疑问句,句子给出 “追求物质享受” 和 “追求精神境界” 两个选择项,中间用逗号分隔,句末用问号表达疑问语气,符合选择疑问句的标点使用规范(选择疑问句仅在句末用一个问号,中间用逗号),D 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考点,核心涉及四类重点:特定称谓的引号使用、约数的顿号使用、文章标题的书名号使用、选择疑问句的问号使用,侧重检验学生对不同语境下标点规则的掌握,尤其容易混淆 “约数与确数的顿号差异”“选择疑问句与并列问句的问号差异”。答题时可采用 “语境判断 + 规则匹配” 的技巧:对于数字间的顿号(如 B 选项),先判断数字表约数(如 “三四里”)还是确数(如 “三里、四里”),约数无需加顿号;对于疑问句(如 D 选项),区分选择疑问句(仅句末用问号)与多个独立问句(每句末用问号);对于特定名称(如 A、C 选项),明确引号(表特定称谓、强调)与书名号(表书籍、文章标题)的适用范围。平时学习中,建议整理常见标点的 “易错场景”(如约数顿号、选择疑问句问号),结合具体例句记忆规则,避免因机械套用规则而忽略语境差异导致错误。
(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① ”和“② ”两样景物,以此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也传达出诗人③ 的感情。
6.读诗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版本,本诗最后一句还有一个版本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案】5.杨花;子规;对友人依依不舍
6.示例:我认为“随君直到夜郎西”更好,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明月相伴,随你一起去龙标。明月本身就是含有思念的意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处也是借明月来寄托思念与祝愿,何必再加入“风”呢?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①前两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 中,明确提及的景物为 “杨花” 与 “子规”:“杨花” 即柳絮,通常在暮春时节飘落,是 “暮春” 的标志性景物;“子规”(杜鹃鸟)的鸣叫声常被解读为 “不如归去”,自带离别、伤感的文化意蕴。二者结合,既点明 “暮春” 这一时节,又为诗歌奠定伤感的基调。②情感层面:诗人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 “龙标”(偏远之地),需 “过五溪”(艰险的水路),心中满是牵挂。“杨花落尽” 暗含 “时光流逝、友人漂泊” 之感,“子规啼” 则强化 “离别之痛、对友人的担忧”,二者共同传递出诗人对友人的 “依依不舍与牵挂担忧” 之情 —— 既不舍友人离去,又担忧其前路艰险。
故答案为:杨花;子规;对友人依依不舍
6.本题考查诗词的炼字。观点一:“随君直到夜郎西” 更好,①从意象关联看:前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 已将 “愁心” 托付给 “明月”,“明月” 是核心抒情载体 —— 古代诗词中,明月常象征 “思念、陪伴”(如 “千里共婵娟” 借明月传递相思),此时 “明月” 已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若用 “随君”,则 “明月” 直接追随 “君”(王昌龄),情感指向明确:诗人的牵挂通过明月,与友人紧密相连,无需额外借助 “风” 这一意象,避免意象冗余,让 “明月托情” 的逻辑更连贯。②从情感浓度看:“君” 是对友人的敬称,直接称呼 “君”,仿佛诗人正与友人对话,拉近心理距离;“随” 字赋予明月 “主动陪伴” 的情态,暗含 “即便相隔千里,我的心意也会始终伴你左右” 的深情,比 “随风” 更能凸显诗人对友人的专属牵挂,情感更真挚、聚焦。观点二:“随风直到夜郎西” 更好,①从情境合理性看:“明月” 虽能传递思念,但 “夜郎西” 是偏远之地,路途艰险,“风” 具有 “流动、扩散” 的特点,可理解为 “风推动明月前行”,让 “明月托愁心” 的过程更具动态感 —— 仿佛诗人的牵挂借助风的力量,更快、更顺利地抵达友人身边,暗含 “急切想将关怀传递给友人” 的心情,让情感更具张力。②从意境完整性看:“风” 与 “明月” 可构成 “风月同行” 的画面,比单一的 “明月” 更丰富 —— 风的轻柔与明月的皎洁结合,既体现牵挂的绵长,又暗含对友人前路的慰藉(如 “风送明月伴君行”),让 “托情” 的场景更具体,意境更饱满。
故答案为:示例:我认为“随君直到夜郎西”更好,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明月相伴,随你一起去龙标。明月本身就是含有思念的意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处也是借明月来寄托思念与祝愿,何必再加入“风”呢?
二、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
(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陶行知先生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某校七年级一班组织开展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个人对自己的国家的热爱都近乎本能,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了一批批爱国志士: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还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钟南山……他们关心国家,并为之奋斗,甚至牺牲,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材料二】
2015年3月,也门战乱,中国海军派遣军舰赴亚丁港执行撤离任务,571名中国公民从生命危在旦夕到安全登舰,只用了两天时间;2016年11月,新西兰发生强震并引发海啸,包括中国游客在内的上千名游客被困,中国领事馆包下所有能租用的直升机,40小时后125名中国游客全部安全撤离;2018年9月,日本遭台风强袭,中国旅客滞留机场,中国的救援车在第一时间赶到,使1044名中国游客全部安全撤离。一页页海外救援篇章,一次次赢得世人的羡慕与尊敬,一回回交出满意的答卷!
7.请你写出相连的两句反映家国情怀的名言或诗句。
8.综合材料一的内容,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9.阅读材料二,写出你的感受。(不少于30字)
【答案】7.示例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示例二:位卑未敢忘忧国。
8.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源源不断。
9.当今的中国国力强盛,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强大的国家是我国人民强大的后盾,更是国人的骄傲;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为祖国的强盛更加努力。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启示、感悟、建议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人名言的积累。从平时的积累中写出有关的名言一则即可。
(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7.本题考查名句积累。明确 “家国情怀” 的核心是 “个人对国家的热爱、责任与担当”,选取相连的名言或诗句,确保内容贴合主题且表述完整。名言类:需体现 “个人与国家的关联” 或 “爱国责任”,例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前句 “天下兴亡” 指向国家命运,后句 “匹夫有责” 强调每个普通人的责任,两句紧密相连,直接体现家国情怀;又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前句表明为国家利益可不顾生死,后句强化不因个人祸福逃避责任,两句共同彰显爱国担当。诗句类:需借具体情感或行为表达对国家的牵挂,例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前句寄望良将守护国家,后句表达捍卫边疆的决心,两句围绕 “保家卫国” 展开;又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前句写个人处境,后句转折凸显为国戍边的心愿,两句形成对比,突出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示例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示例二:位卑未敢忘忧国。
8.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材料一包含两层核心信息:话题本质:开篇点明 “天下国家” 是古老话题,“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近乎本能”,且引用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的逻辑,暗示 “个人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个人的热爱与行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家的命运也影响个人的生活。具体现象:明确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批爱国志士”,并列举岳飞(精忠报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钟南山(抗疫贡献)等例子,佐证 “爱国志士辈出”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故答案为: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源源不断。
9.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材料二列举三个关键实例:也门战乱撤侨(571 名公民 2 天安全撤离)、新西兰地震撤侨(125 名游客 40 小时安全撤离)、日本台风撤侨(1044 名游客第一时间安全撤离),共同体现 “中国政府在海外及时救援中国公民” 的核心事实。撰写感受可从以下角度切入:国家实力层面:救援的 “快速”“高效”(如 “两天”“40 小时”“第一时间”),体现中国国力的强盛 —— 强大的综合实力(军事、外交、组织能力)是海外救援的保障,说明中国已具备保护海外公民的能力。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层面:“从生命危在旦夕到安全登舰”“全部安全撤离”,凸显 “强大的国家是公民的坚实后盾”—— 无论公民身处世界何处,遭遇何种危险,国家都会优先保障其生命安全,体现 “祖国永远在你身后” 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个人情感与行动层面:基于前两点,可延伸出个人的 “民族自豪感” 与 “责任意识”—— 为祖国的强盛感到骄傲,同时意识到作为中学生,需通过努力学习,为国家持续强大贡献力量。
故答案为:当今的中国国力强盛,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强大的国家是我国人民强大的后盾,更是国人的骄傲;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为祖国的强盛更加努力。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0.(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谭嗣同《潼关》
表现诗人渴望冲出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诗句是“ , ”。
【答案】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谭嗣同的《潼关》全诗为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要体现 “冲出罗网、追求个性解放”,需选取具有 “突破束缚、不甘受限” 意味的诗句:“河流大野犹嫌束”:“河流” 指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却 “犹嫌束”(还嫌受到束缚)。这里以黄河为喻,黄河本是奔放不羁的,即便在辽阔原野中,仍不满被约束,暗喻诗人自身不愿被世俗规矩、封建礼教等 “罗网” 束缚的心境,体现 “渴望冲出束缚” 的追求。“山入潼关不解平”:“山” 指进入潼关的群山,它们 “不解平”(不懂得平缓),反而险峻挺拔、起伏跌宕。群山的 “不平”,象征诗人不甘平庸、追求自由奔放的个性,不愿像平缓的山峦般屈从于现状,进一步强化 “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的情感 —— 诗人借群山的桀骜不驯,表达自身冲破束缚、追求独立人格的决心。这两句诗通过 “河流嫌束”“群山不解平” 的意象,将自然景物人格化,既写出潼关的壮阔景象,更暗含诗人对自由、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完美契合题干中 “冲出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的要求。
故答案为: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
(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1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写明媚春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答案】11.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12.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1.本题考查对意象的提取。诗中明确关联离别伤感的景物如下:杨花:“杨花落尽” 点明暮春时节,杨花(柳絮)质地轻盈,随风漂泊无定,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 “漂泊离散”,此处杨花飘落的景象,暗合友人王昌龄被贬漂泊的境遇,传递出对友人前路漂泊的担忧,暗含离别之愁。子规:“子规啼” 中,子规即杜鹃鸟,其鸣叫声被解读为 “不如归去”,自带思乡、离别、哀伤的情感基调,杜鹃啼鸣在暮春的寂静中更显凄切,强化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牵挂。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 中,明月虽本身无情感,但诗人将 “愁心” 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代自己陪伴友人,此时明月成为情感的载体,承载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间接传递离别愁绪。风(部分版本 “随风直到夜郎西”):若结合此版本,风具有 “流动、传递” 的特点,诗人借风推动明月前行,让牵挂更快抵达友人身边,风在此处辅助明月传递愁绪,同样关联离别伤感。
故答案为: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12.A.“左迁” 在古代官制中明确指 “降职、贬官”,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即李白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特意写此诗寄赠,选项表述与题目含义、诗歌创作背景完全一致,赏析正确。
B.“杨花落尽子规啼” 中,“杨花落尽” 是暮春典型特征(杨花在春季末期飘落),“子规啼” 也常出现在暮春时节;从景物氛围看,杨花漂泊、子规啼鸣均无 “明媚” 之感,反而带有 “凄切、衰败” 的暮春气息,与 “明媚春景” 表述矛盾。此外,此句通过凄切景物奠定伤感基调,是 “以哀景衬哀情”,而非 “明媚春景铺垫抒情”,赏析错误。
C.“闻道龙标过五溪” 中,“五溪” 是古代湘、黔、川交界处的五条溪流,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当时属荒僻之地。“过五溪” 三字看似平淡,实则暗含两层含义:一是写出龙标地理位置的荒远,暗示友人被贬之地的艰苦;二是体现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 知晓友人要历经偏远艰险之路,心中满是担忧与怜惜,赏析正确。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中,明月本是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但诗人赋予其 “善解人意” 的人格化特征,将自己的 “愁心” 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一路陪伴友人至夜郎西。这一想象既巧妙又真挚,把抽象的 “愁心” 转化为具体的陪伴,充分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同情,赏析正确。
故答案为:B
(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B.【甲】诗颈联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自然的理趣。
C.【乙】诗用“强欲”二字饱含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D.【乙】诗“无人送酒来”一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
14.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3.D
14.同:都表达了思乡之情。
异:甲文只写了思乡之情;乙文除了对故乡的思念之外,还有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A.【甲】诗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 指 “游子前行的路”,点明诗人漂泊在外的身份;“行舟” 写诗人乘舟赶路的状态,先写 “客路” 再写 “行舟”,暗含 “前路漫漫,心系故乡” 的漂泊羁旅之情,与后文 “乡书何处达” 的思乡之语呼应,理解正确。
B.【甲】诗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 “残夜未退时海上日出,旧年未尽时江上春到” 的景象:“日生残夜”“春入旧年” 打破 “夜尽日方出、年尽春才来” 的常规,在景物与节令的变化中,暗含 “新旧交替、时序流转” 的自然理趣,且 “生”“入” 二字赋予景物动态感,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无需刻意说理却蕴含哲理,理解正确。
C.【乙】诗 “强欲登高去”,“强欲” 意为 “勉强想要”,结合背景(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随军征战),重阳节本是登高赏菊、与亲友相聚的节日,而诗人身处战乱中,无亲友相伴,只能 “勉强” 按习俗登高,“强欲” 二字饱含 “无可奈何、孤独凄凉” 的情绪,精准体现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理解正确。
D.【乙】诗 “无人送酒来”,并非表达 “愉悦心境”:重阳节有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 “强欲登高” 却无酒可饮,“无人送酒” 暗指战乱中无人相伴、处境孤寂,既呼应前文 “强欲” 的无奈,又强化 “战乱中的凄凉”,与 “愉悦” 完全相悖,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诗创作于诗人羁旅途中,描写的是 “青山绿水、潮平岸阔、海日江春” 的和平景象,无战乱或社会动荡的背景。诗人的情感围绕 “个人漂泊” 展开:首联写 “客路” 显漂泊之态,颈联借自然理趣传递积极心态,尾联以 “乡书、归雁” 收束思乡之情,全程未涉及对社会、他人的关切,情感局限于个人层面的思乡。【乙】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背景是 “行军征战”,而非和平羁旅。“应傍战场开” 是关键句:诗人想象故园的菊花盛开在战场旁,将 “菊花” 与 “战场” 这两个原本无关的意象结合,暗含深刻情感:对战乱的忧虑:故园沦为战场,暗示长安被叛军攻陷后的残破,体现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同情:战场意味着生灵涂炭,菊花在战场旁寂寞开放,实则象征战乱中受苦的百姓,传递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怜悯;对和平的渴望:“故园菊” 本是和平生活的象征,如今与 “战场” 相伴,反衬诗人对 “和平回归、故园恢复安宁” 的期盼。
故答案为:同:都表达了思乡之情。异:甲文只写了思乡之情;乙文除了对故乡的思念之外,还有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抚慰
肖复兴
①今年秋天的树叶比往年黄得深许多——我是从自家的后窗突然发现的。一棵槭树高过窗子,满树的叶子金黄,比春天的新叶还要亮人眼目。在夕阳的辉映下,那金黄中闪着红,像熊熊燃烧的篝火,又像乡村灶台下喷出的火苗;城市燃气灶的火无法与之匹敌,冒出来的只是带着丝丝天蓝的柔弱火花。
②既然秋叶如此灿烂,不妨出门好好看一看。此时,银杏叶正变黄,迎来了最佳观赏期。银杏是一个古老的树种,也是一个长寿的树种,有很多老银杏树都长在寺庙里。北京“资历”最老的一株银杏树在潭柘寺,树龄有一千四百多年,它看尽了春秋演义、朝代更迭,每年秋天通体金黄时,美得令人叹为观止。
③记得去年秋天去潭柘寺时,这株千年银杏的叶子还是绿的。虽然它地处深山,却比市内公园里的银杏叶黄得晚;它沉得住气,不会被微微萧瑟的秋风逗弄得情不自禁,从而失去千年的操守。今年,我晚去了将近半个月,远远就见它披上了“黄金甲”,“甲片”随着飒飒的秋风摇曳。它仿佛羽化成仙,腾起一片金色的祥云,像要连根拔走飞起来一样。
④走近瞧,像是有什么人气派地打散了许多金子,将其镶嵌或者熔化在树叶里似的,和秋阳、秋风共同奏响华丽的“秋日奏鸣曲”。这场演奏的指挥者,便是那粗大、沧桑的树干,每根伸展出来的枝条,都是它挥舞的指挥棒;如此华丽的奏鸣曲,需要太多指挥棒,才能使漫天飞舞的树叶奏出和谐的乐章。在潭柘寺里走了一圈又回来,正巧赶上一阵风,银杏树的叶子簌簌飘落,好似金色的雨。在阳光的映衬下,满眼是透明的金黄,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抬头叫起来……这大概是银杏树一年里最“高光"的时刻了。
⑤后来,我又去了颐和园。较之潭柘寺,颐和园建成的时间晚,没有千年树龄的银杏树,甚至少有银杏树。因此,我去的时候只想看看那里的树是怎样的颜色。走进宜芸馆和玉澜堂,特别打眼的是半绿半黄的玉兰树的树叶,仿佛春天与秋天交汇、妙龄少女和沧桑老人并肩。由于刚下过一场细雨,绿叶显得湿润而清新;有这样的衬托,那金黄就更别具一格,我不禁赞叹只有大自然才能孕育如此童话般的奇异色彩,胜过调色盘里调出的一切颜色。
⑥步入乐寿堂轩豁的院落,见左右几棵玉兰树的树叶也是半绿半黄的,树旁有很多人在拍照,为了避免和这些人相撞,我直奔乐寿堂的后院。一般人看完乐寿堂的前院就直接走向长廊了,所以后院人极少,非常幽静,我常在这里画画儿。后院那几株粗壮的老玉兰树,每到春天,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寂寞地开着,有点“白头宫女在,闲话戏春风”的意味。
⑦果然,后院空无一人,玉兰树的树叶也是半绿半黄的——只不过绿的少一些,黄的多一些。由于黄更显眼,也由于红墙、红柱的衬托令周遭的色彩越发明艳,加之没有人簇拥,这些亮丽树叶映照在乐寿堂后窗上的影子,朦朦胧胧,将那金黄搅拌得光影浮动,活了一样,如同金色的精灵。我想起杨万里“芭蕉分绿与窗纱”的诗句,这里分明是“玉兰分黄与窗纱”,那片耀眼的金黄,有了不一样的幻象。
⑧走到树下仔细看,我这才发觉,银杏叶实在比它小得多。而且,玉兰树的树叶和玉兰花一样,都支棱着,有筋骨似的托浮在空中。即使花落了,树叶也显得十分精神,不像桃树、杏树、苹果树那般披头散发。因此,那些叶子才能如盛开的玉兰花盛满秋天独有的金黄;秋天的色彩,在这里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⑨游览完颐和园,我又去了城外的凉水河畔转一转。这几年,沿河两岸建设了滨河公园,新修了栈道,新栽了花木,不过也保留下了好多老树,从而新旧共存,连通古今,更显原始和乡土。公园里的槐树、柳树、栾树、白蜡树,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树,树叶金黄一片,挥洒在蓝天之上,倒映在河水之中,让天空和河水荡金流黄……
(选自《北京晚报》2022年11月22日,有删改)
15.文章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描绘秋天的树的?阅读全文并简要分析。
16.文章第⑦段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芭蕉分绿与窗纱”有什么作用?
17.阅读全文,请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做简要赏析。
它沉得住气,不会被微微萧瑟的秋风逗弄得情不自禁,从而失去千年的操守。
18.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句子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描绘银杏树叶子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主要是从色彩上来描绘秋天的树的。先写发现自家后窗的槭树树叶金黄,再写潭柘寺千年银杏树叶子的金黄,接着写颐和园玉兰树的半绿半黄,最后写滨河公园的树叶金黄一片。
16.引用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玉兰树叶映照在窗户上的影子朦朦胧胧、光影浮动的样子;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7.“逗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风和银杏树叶拟人化,形象而富有趣味地写出了秋风吹过银杏树叶的样子,表现出作者对银杏树叶的喜爱之情。
18.从听觉和视觉的两个感官角度来写,“簌簌飘落,好似金色的雨”是听觉,“满眼是透明的金黄”是视觉。
【知识点】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开篇即点明 “今年秋天的树叶比往年黄得深许多”,直接以 “色彩” 为切入点,后续描写均围绕秋树的色彩展开,按空间场景依次推进:自家后窗:聚焦槭树,“满树的叶子金黄,比春天的新叶还要亮人眼目”“金黄中闪着红”,突出槭树树叶的 “金黄泛红”,奠定全文以色彩写秋树的基调;潭柘寺:描写千年银杏,从 “去年还是绿的” 对比到今年 “披上了‘黄金甲’”“叶子里镶嵌或者熔化金子”,强调银杏叶的 “纯金色彩”,展现其金黄的浓烈与华丽;颐和园:重点刻画玉兰树,“半绿半黄” 是核心色彩特征 ——“绿叶湿润清新,金黄别具一格”“绿的少一些,黄的多一些”,通过黄绿交织的对比,凸显色彩的层次与奇异;凉水河畔滨河公园:概括各类树木(槐树、柳树、栾树等)“树叶金黄一片”,且 “挥洒在蓝天之上,倒映在河水之中”,展现金黄色彩的广阔与灵动。综上,文章始终以 “色彩” 为核心角度,通过不同场景中秋树的 “金黄”“半绿半黄” 等色彩特征,串联起对秋树的描绘,形成清晰的色彩描写脉络。
故答案为:主要是从色彩上来描绘秋天的树的。先写发现自家后窗的槭树树叶金黄,再写潭柘寺千年银杏树叶子的金黄,接着写颐和园玉兰树的半绿半黄,最后写滨河公园的树叶金黄一片。
1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诗句 “芭蕉分绿与窗纱” 描绘 “芭蕉绿影映照窗纱” 的朦胧意境,与文中颐和园乐寿堂后院的场景高度契合 —— 玉兰树叶的 “金黄” 映照在窗上,“影子朦朦胧胧,光影浮动”,如同诗句中 “绿影映窗” 的画面感。作者化用诗句为 “玉兰分黄与窗纱”,既保留了原诗句 “景物与窗景交融” 的核心意境,又精准贴合玉兰叶 “金黄” 的色彩特征,让抽象的 “光影浮动” 变得具体可感,强化了场景的画面美。引用古典诗句打破了纯白话描写的平淡,为文章注入传统文化元素。读者通过熟悉的诗句,能更快共情 “玉兰叶映窗” 的诗意氛围,同时 “化用诗句” 的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巧思,让对秋树色彩的描写不仅有视觉美感,更兼具文化厚度,提升了文章的审美价值。
故答案为:引用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玉兰树叶映照在窗户上的影子朦朦胧胧、光影浮动的样子;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7.本题考查赏析词语。修辞手法判断:“逗弄” 本是人的动作(指用言语或行为招惹、戏弄),此处用于 “秋风” 与 “银杏树叶”,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运用 拟人手法。景物特征表达:结合前文 “它地处深山,却比市内公园里的银杏叶黄得晚;它沉得住气”,“逗弄” 生动刻画了 “秋风试图让银杏叶早早变黄,却未能成功” 的场景 —— 秋风如同顽皮的人,试图招惹银杏叶,而银杏叶却 “沉得住气”,坚守 “千年的操守”(即晚黄的特性)。这一词语既写出秋风的轻柔灵动,又反衬出千年银杏的沉稳坚韧,让景物描写更富动态与趣味。作者情感传递:“逗弄” 一词带有亲昵、活泼的语气,而非贬义的 “捉弄”,暗含作者对秋风与银杏叶的喜爱 —— 既欣赏秋风的俏皮,更赞叹银杏叶历经千年依然淡定从容的品格,让情感表达更细腻、真挚。
故答案为:“逗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风和银杏树叶拟人化,形象而富有趣味地写出了秋风吹过银杏树叶的样子,表现出作者对银杏树叶的喜爱之情。
18.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画线句为 “银杏树的叶子簌簌飘落,好似金色的雨。在阳光的映衬下,满眼是透明的金黄”,从 听觉 与 视觉 两个角度展开描写:听觉角度:“簌簌飘落” 是关键 ——“簌簌” 是拟声词,模拟树叶飘落时发出的轻微声响,让读者仿佛能听到秋风中银杏叶轻轻落下的声音,打破了静态描写的沉寂,赋予场景听觉上的灵动性,让 “树叶飘落” 的画面更立体。视觉角度:包含两层视觉描写 ——①“好似金色的雨”:将飘落的树叶比作 “金色的雨”,从形态(飘落的动态)与色彩(金黄)两方面,直观展现树叶密集飘落的视觉效果;②“满眼是透明的金黄”:直接描写阳光照耀下树叶的色彩特征 ——“透明” 写出树叶的轻薄质感,“金黄” 强调色彩的明亮,让读者通过视觉感受到银杏叶的色彩美与质感美,呼应前文 “华丽的‘秋日奏鸣曲’” 的整体氛围。
故答案为:从听觉和视觉的两个感官角度来写,“簌簌飘落,好似金色的雨”是听觉,“满眼是透明的金黄”是视觉。
(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阅读《纪念白求恩》节选,回答小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对第一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 )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20.对文中划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B.“其实不是”、“至少不能算”、“纯粹”等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严密。
C.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
D.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21.文段中列举了很多现象与白求恩同志的“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比。这样对比的作用是( )
A.突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B.严厉批评我们共产党人当中一些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C.既突出了白求恩的高尚品质,又阐明了我们共产党人学习他的必要性。
D.鲜明的对比,使正面人物显得更高,反面人物显得更可恶。
【答案】19.C
20.D
21.C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议论文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定位文本概念在文中的位置,查看上下文,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19.A.文章第一段明确提到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确实是文中的具体内容,但该内容仅为 “论据”—— 用于证明白求恩精神具有强大感染力,而非段落的 “核心要点”。第一段的核心是围绕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展开,既赞扬其精神,又号召共产党员学习,A 选项仅截取局部论据,未涵盖段落整体主旨,故不符合要点归纳要求。
B.文章第一段先列举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 等自私自利的表现,随后得出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的结论。但这一结论是 “对比论证的副产品”—— 通过否定不良行为者的党员资格,反衬白求恩精神的高尚,其目的并非 “专门指出这类人不算真正党员”,而是为了突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B选项偏离段落 “赞扬精神、号召学习” 的核心,故不选。
C.文章第一段开篇即总起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直接点明赞扬的核心;中间通过 “不少人的不良表现” 与白求恩精神对比,进一步凸显其精神的可贵;结尾又总结 “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呼应开篇的赞扬与号召。可见,“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贯穿段落始终,涵盖了 “总起 — 分述 — 总结” 的核心内容,是段落的根本要点,故C选项正确。
D.该选项内容与文章第一段开篇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完全一致,但这仅为段落 “总起部分的局部内容”—— 只解释了白求恩精神的 “具体表现”,未包含后文 “号召共产党员学习”“用事例佐证精神感染力” 等关键信息,要点归纳不完整,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20.A.前文明确描述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划线句中 “这种人” 指代的正是前文所列举的 “有这些不良表现的不少的人”,符合 “就近指代” 的逻辑,与文章内容完全一致,故A选项理解恰当。
B.从文章内容看,“其实不是” 直接否定 “这种人” 的党员身份,但为避免绝对化,后续用 “至少不能算” 留有余地 —— 承认可能存在 “名义上是党员但不符合标准” 的情况,再以 “纯粹” 限定党员的合格程度(即符合共产主义精神的党员)。这些词语的组合,既明确指出问题,又不偏激,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与文章表达特点相符,故B选项理解恰当。
C.前文确实列举了 “不少的人” 的四种具体表现:①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②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③出了一点力就自吹自擂;④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正是基于这四种不符合共产党员标准的表现,才得出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的结论,“论据 — 结论” 的逻辑链条在文中清晰可见,故C选项理解恰当。
D.从文章内容来看,划线句的核心目的是 “通过定性‘不少的人’的党员身份,反衬白求恩精神的可贵”—— 文中并未直接对 “不少的人” 进行 “严肃批评”(如无 “你们必须改正” 等批评性语句),而是通过否定其资格,间接凸显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性;且 “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是第一段整体的最终意图,并非划线句单独的功能(划线句仅为铺垫)。D选项误将 “间接反衬” 等同于 “直接批评”,且混淆了句子功能与段落主旨,故理解不恰当。
故答案为:D
21.A.文章通过对比,确实让白求恩的品质更突出 ——“不少人” 的自私自利与白求恩的 “极端负责、极端热忱” 形成鲜明反差,使读者更易感知白求恩精神的高尚。但该选项仅提及 “突出品质” 这一个方面,而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并非只为 “凸显个人品质”,还有更现实的目的,A选项对作用的理解不完整,故错误。
B.文中对比确实暴露了部分共产党人的缺点(如对工作不负责任),但 “批评” 并非目的 —— 文章从未出现 “严厉批评” 的表述(如无 “这些缺点必须立即纠正” 等语句),而是通过暴露缺点,让读者意识到 “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即只有学习白求恩,才能改正这些缺点)B选项将 “手段”(暴露缺点)等同于 “目的”(批评),偏离文章论证意图,故错误。
C.结合文章内容:①从 “突出品质” 来看,对比中 “不少人的不良表现” 反衬出白求恩 “毫不利己、极端负责” 的品质更显珍贵,与文中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 的表述呼应;②从 “阐明必要性” 来看,文中通过对比暴露部分党员的不足后,紧接着强调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明确指出学习的必要性。该选项完整涵盖了对比论证的 “双重作用”,与文章论证逻辑完全一致,故C选项正确。
D文章运用对比的目的是 “教育党员、号召学习”,而非 “丑化反面人物”—— 文中仅客观列举 “不少人” 的表现,未使用 “可恶” 等带有情感贬义的词语,也未刻意渲染其 “可恶”;且 “使正面人物显得更高” 并非核心,核心是 “通过对比让党员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D选项偏离文章 “教育、号召” 的论证目的,加入了文中无依据的 “可恶” 这一情感判断,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六、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
22.(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小作文
夏秋更替,季节流转,校园里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
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抓住特征描写;(2)条理清楚, 表达准确;(3)120字左右。
【答案】示例:随着秋姑娘的到来,我们学校里的花草树木也有了变化。树叶以前还是葱葱郁郁,现在的树已经开始泛黄。远远望去,那几棵金黄的树就像一座金色的小山,树叶自由自在地摇摆,有时还会飘落下几片树叶,翩翩起舞,美丽极了。草也变黄,像铺上了金色的地毯,把校园点缀得更加美丽,色彩也不再单调。花儿开始有了变化,红通通的大红花越来越大,而且更加红了,更加艳丽了。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写作。需围绕 “夏秋更替” 展开,核心是描写 “校园场景” 中自然景物的季节变化,不可脱离 “校园” 地点或 “季节流转” 的时间线索,避免写校外场景或单一季节的景物。明确要求 “选取一个场景”,如校园花坛、操场周边、教学楼前树林、图书馆旁小径等,不可同时描写多个场景(如既写花坛又写操场),需聚焦一处深入刻画。“抓住特征描写” 是关键 —— 需提炼夏秋更替时景物的典型变化,如夏日繁盛到秋日凋零 / 新生的对比(如树叶颜色、花朵状态、草木质感),避免泛泛而谈 “天气变凉” 等非视觉化的模糊描述。“条理清楚” 需有清晰的描写顺序(如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120 字左右” 需控制篇幅,语言简洁,避免冗余,突出核心场景与变化特征。优先选取 “景物密集、季节变化明显” 的校园场景,如:花坛:可写夏日盛放的月季、牵牛等花卉凋零,秋日菊花、桂花等新生;树林/行道树:如梧桐叶泛黄飘落、香樟叶新旧交替、银杏渐染金黄;草坪/绿化带:夏日浓绿的草坪边缘泛黄,杂草结籽,或点缀秋日小野菊。从 “视觉对比” 切入,捕捉夏秋景物的差异:颜色:夏日的 “浓绿、艳红、亮黄”(如月季)到秋日的 “浅黄、橙红、灰白”(如落叶、枯花);形态:夏日花朵 “饱满舒展” 到秋日花朵 “蜷缩、枯萎”,树叶 “完整鲜亮” 到 “边缘卷曲、带斑痕”;动态:夏日枝叶 “挺立繁茂” 到秋日 “枝叶低垂、落叶飘零”。总起:点明场景与季节背景(如 “秋日清晨,教学楼后的草坪已换了模样”);分述:按顺序描写 2-3 种景物的变化(如先写树木,再写草坪,最后写点缀的小花);小结(可选):简短抒发对场景的感受(如 “校园的秋,藏在这细微的变化里”),控制在1-2句内,避免喧宾夺主。用简洁的比喻、拟人增强画面感(如示例中 “金黄的树像金色的小山”“落叶翩翩起舞”“草像金色的地毯”),但需贴合校园场景的清新氛围,避免过度夸张;优先使用视觉化词语(如 “泛黄”“飘落”“艳丽”),少用抽象形容词(如 “美好”“宜人”),确保描写具体可感。
故答案为:示例:随着秋姑娘的到来,我们学校里的花草树木也有了变化。树叶以前还是葱葱郁郁,现在的树已经开始泛黄。远远望去,那几棵金黄的树就像一座金色的小山,树叶自由自在地摇摆,有时还会飘落下几片树叶,翩翩起舞,美丽极了。草也变黄,像铺上了金色的地毯,把校园点缀得更加美丽,色彩也不再单调。花儿开始有了变化,红通通的大红花越来越大,而且更加红了,更加艳丽了。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1 / 1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贵阳市第十七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鸣咽 (yàn ) 书斋(zhāi) 坚韧(rěn) 深恶痛绝(wù)
B.卓越 (zhuó) 滞留(líng) 门框(kuàng) 锲而不舍(qiè)
C.愧怍 (zuò) 菌子(jùn) 晶莹(yíng) 忍俊不禁(jìn)
D.颤抖 (chàn) 粗拙(zhuō) 矜持(jīn ) 不可捉摸(zhuō)
2.(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喉咙 脯乳 决别 浑为一谈
B.纯悴 絮叨 遮蔽 人声顶沸
C.倜傥 玄耀 签赏 见异思迁
D.感慨 微薄 镀金 刨根问底
3.(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走进云台山,映入眼帘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 , , , 。身在山中,白云从身边飘过,犹如身在仙境之中。
①峰峦起伏跌宕 ②天空蔚蓝辽远 ③溪水清澈如镜 ④山谷一片清幽
A.④③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4.(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特教讲台,无怨无悔地发挥着光和热。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
C.《散步》一文,让我们感觉到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慨。
D.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① ”和“② ”两样景物,以此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也传达出诗人③ 的感情。
6.读诗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版本,本诗最后一句还有一个版本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二、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
(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陶行知先生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某校七年级一班组织开展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个人对自己的国家的热爱都近乎本能,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了一批批爱国志士: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还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钟南山……他们关心国家,并为之奋斗,甚至牺牲,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材料二】
2015年3月,也门战乱,中国海军派遣军舰赴亚丁港执行撤离任务,571名中国公民从生命危在旦夕到安全登舰,只用了两天时间;2016年11月,新西兰发生强震并引发海啸,包括中国游客在内的上千名游客被困,中国领事馆包下所有能租用的直升机,40小时后125名中国游客全部安全撤离;2018年9月,日本遭台风强袭,中国旅客滞留机场,中国的救援车在第一时间赶到,使1044名中国游客全部安全撤离。一页页海外救援篇章,一次次赢得世人的羡慕与尊敬,一回回交出满意的答卷!
7.请你写出相连的两句反映家国情怀的名言或诗句。
8.综合材料一的内容,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9.阅读材料二,写出你的感受。(不少于30字)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0.(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谭嗣同《潼关》
表现诗人渴望冲出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诗句是“ , ”。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
(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1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写明媚春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B.【甲】诗颈联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自然的理趣。
C.【乙】诗用“强欲”二字饱含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D.【乙】诗“无人送酒来”一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
14.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抚慰
肖复兴
①今年秋天的树叶比往年黄得深许多——我是从自家的后窗突然发现的。一棵槭树高过窗子,满树的叶子金黄,比春天的新叶还要亮人眼目。在夕阳的辉映下,那金黄中闪着红,像熊熊燃烧的篝火,又像乡村灶台下喷出的火苗;城市燃气灶的火无法与之匹敌,冒出来的只是带着丝丝天蓝的柔弱火花。
②既然秋叶如此灿烂,不妨出门好好看一看。此时,银杏叶正变黄,迎来了最佳观赏期。银杏是一个古老的树种,也是一个长寿的树种,有很多老银杏树都长在寺庙里。北京“资历”最老的一株银杏树在潭柘寺,树龄有一千四百多年,它看尽了春秋演义、朝代更迭,每年秋天通体金黄时,美得令人叹为观止。
③记得去年秋天去潭柘寺时,这株千年银杏的叶子还是绿的。虽然它地处深山,却比市内公园里的银杏叶黄得晚;它沉得住气,不会被微微萧瑟的秋风逗弄得情不自禁,从而失去千年的操守。今年,我晚去了将近半个月,远远就见它披上了“黄金甲”,“甲片”随着飒飒的秋风摇曳。它仿佛羽化成仙,腾起一片金色的祥云,像要连根拔走飞起来一样。
④走近瞧,像是有什么人气派地打散了许多金子,将其镶嵌或者熔化在树叶里似的,和秋阳、秋风共同奏响华丽的“秋日奏鸣曲”。这场演奏的指挥者,便是那粗大、沧桑的树干,每根伸展出来的枝条,都是它挥舞的指挥棒;如此华丽的奏鸣曲,需要太多指挥棒,才能使漫天飞舞的树叶奏出和谐的乐章。在潭柘寺里走了一圈又回来,正巧赶上一阵风,银杏树的叶子簌簌飘落,好似金色的雨。在阳光的映衬下,满眼是透明的金黄,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抬头叫起来……这大概是银杏树一年里最“高光"的时刻了。
⑤后来,我又去了颐和园。较之潭柘寺,颐和园建成的时间晚,没有千年树龄的银杏树,甚至少有银杏树。因此,我去的时候只想看看那里的树是怎样的颜色。走进宜芸馆和玉澜堂,特别打眼的是半绿半黄的玉兰树的树叶,仿佛春天与秋天交汇、妙龄少女和沧桑老人并肩。由于刚下过一场细雨,绿叶显得湿润而清新;有这样的衬托,那金黄就更别具一格,我不禁赞叹只有大自然才能孕育如此童话般的奇异色彩,胜过调色盘里调出的一切颜色。
⑥步入乐寿堂轩豁的院落,见左右几棵玉兰树的树叶也是半绿半黄的,树旁有很多人在拍照,为了避免和这些人相撞,我直奔乐寿堂的后院。一般人看完乐寿堂的前院就直接走向长廊了,所以后院人极少,非常幽静,我常在这里画画儿。后院那几株粗壮的老玉兰树,每到春天,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寂寞地开着,有点“白头宫女在,闲话戏春风”的意味。
⑦果然,后院空无一人,玉兰树的树叶也是半绿半黄的——只不过绿的少一些,黄的多一些。由于黄更显眼,也由于红墙、红柱的衬托令周遭的色彩越发明艳,加之没有人簇拥,这些亮丽树叶映照在乐寿堂后窗上的影子,朦朦胧胧,将那金黄搅拌得光影浮动,活了一样,如同金色的精灵。我想起杨万里“芭蕉分绿与窗纱”的诗句,这里分明是“玉兰分黄与窗纱”,那片耀眼的金黄,有了不一样的幻象。
⑧走到树下仔细看,我这才发觉,银杏叶实在比它小得多。而且,玉兰树的树叶和玉兰花一样,都支棱着,有筋骨似的托浮在空中。即使花落了,树叶也显得十分精神,不像桃树、杏树、苹果树那般披头散发。因此,那些叶子才能如盛开的玉兰花盛满秋天独有的金黄;秋天的色彩,在这里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⑨游览完颐和园,我又去了城外的凉水河畔转一转。这几年,沿河两岸建设了滨河公园,新修了栈道,新栽了花木,不过也保留下了好多老树,从而新旧共存,连通古今,更显原始和乡土。公园里的槐树、柳树、栾树、白蜡树,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树,树叶金黄一片,挥洒在蓝天之上,倒映在河水之中,让天空和河水荡金流黄……
(选自《北京晚报》2022年11月22日,有删改)
15.文章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描绘秋天的树的?阅读全文并简要分析。
16.文章第⑦段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芭蕉分绿与窗纱”有什么作用?
17.阅读全文,请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做简要赏析。
它沉得住气,不会被微微萧瑟的秋风逗弄得情不自禁,从而失去千年的操守。
18.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句子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描绘银杏树叶子的?请简要分析。
(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阅读《纪念白求恩》节选,回答小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对第一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 )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20.对文中划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B.“其实不是”、“至少不能算”、“纯粹”等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严密。
C.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
D.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21.文段中列举了很多现象与白求恩同志的“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比。这样对比的作用是( )
A.突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B.严厉批评我们共产党人当中一些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C.既突出了白求恩的高尚品质,又阐明了我们共产党人学习他的必要性。
D.鲜明的对比,使正面人物显得更高,反面人物显得更可恶。
六、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
22.(2025七上·云岩开学考)小作文
夏秋更替,季节流转,校园里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
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抓住特征描写;(2)条理清楚, 表达准确;(3)12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鸣咽(yàn):错误。“咽” 是多音字,读 “yàn” 时多表示 “吞咽”(如 “咽下食物”);而 “鸣咽” 指声音低沉、断续,表达悲伤情绪,此时应读 “yè”。坚韧(rěn):错误。“韧” 的正确读音为 “rèn”,韵母为 “èn”,而非 “ěn”,属于常见的韵母混淆错误,需注意区分 “rěn(忍,如‘忍耐’)” 与 “rèn(韧,如‘坚韧’)” 的读音差异。
B.滞留(líng):错误。“滞” 的声旁为 “带”,但不能依据声旁推断读音,其正确读音为 “zhì”,表示 “停留、不流通”(如 “滞留机场”),属于典型的 “声旁误导” 类易错字,需牢记规范读音。其余 “卓越(zhuó)”“门框(kuàng)”“锲而不舍(qiè)” 注音均正确,但因 “滞留” 注音错误,选项B排除。
C.忍俊不禁(jìn):错误。“禁” 是多音字,读 “jìn” 时表示 “禁止、不允许”(如 “禁止吸烟”);而 “忍俊不禁” 指 “忍不住笑出来”,“禁” 在此处表示 “忍住”,应读 “jīn”。其余 “愧怍(zuò)”“菌子(jùn)”“晶莹(yíng)” 注音均正确,但因 “忍俊不禁” 注音错误,选项C排除。
D.颤抖(chàn):正确。“颤” 读 “chàn” 时表示 “物体振动、人发抖”(如 “颤抖的双手”),符合词义。粗拙(zhuō):正确。“拙” 虽与 “茁(zhuó)” 形近,但读音不同,“粗拙” 表示 “粗糙、不精巧”,正确读音为 “zhuō”,避免因形近而读错。矜持(jīn):正确。“矜” 在此处表示 “庄重、拘谨”,读音为 “jīn”,无歧义。不可捉摸(zhuō):正确。“捉摸” 表示 “猜测、预料”,“捉” 读音为 “zhuō”,与 “拙” 区分清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脯乳”应为“哺乳”;“决别”应为“诀别”;“浑为一谈”应为“混为一谈”。B“纯悴”应为“纯粹”;“人声顶沸”应为“人声鼎沸”。C“玄耀”应为“炫耀”;“签赏”应为“鉴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3.【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中,抓住表地点的“峰峦”、“天空”、“溪水、”“山谷”,可知是应该是空间顺序,而且按照常理,从高到低、从远到近的顺序,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4.【答案】B
【知识点】顿号
【解析】【分析】A 选项中,“感动中国” 是特定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名称,属于需要突出的特定称谓,使用引号标注正确;后文陈述刘玲琍的事迹,句子内部标点(逗号、句号)使用规范,整体无错误,A 正确。
B 选项中,“三、四里外” 的顿号使用有误。相邻的两个数字 “三”“四” 在此处表示约数,意为 “大约三四里远”,而非精确的 “三里和四里”,按照标点符号使用规则,表示约数的相邻数字之间无需添加顿号,添加顿号会误解为两个精确距离的并列,故 B 错误。
C 选项中,《散步》是一篇文章的标题,根据规则,文章、书籍、报刊等的标题需用书名号标注,此处使用正确;后文通过逗号分隔两个并列的感受,句末用句号收尾,标点逻辑清晰,C 正确。
D 选项是选择疑问句,句子给出 “追求物质享受” 和 “追求精神境界” 两个选择项,中间用逗号分隔,句末用问号表达疑问语气,符合选择疑问句的标点使用规范(选择疑问句仅在句末用一个问号,中间用逗号),D 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考点,核心涉及四类重点:特定称谓的引号使用、约数的顿号使用、文章标题的书名号使用、选择疑问句的问号使用,侧重检验学生对不同语境下标点规则的掌握,尤其容易混淆 “约数与确数的顿号差异”“选择疑问句与并列问句的问号差异”。答题时可采用 “语境判断 + 规则匹配” 的技巧:对于数字间的顿号(如 B 选项),先判断数字表约数(如 “三四里”)还是确数(如 “三里、四里”),约数无需加顿号;对于疑问句(如 D 选项),区分选择疑问句(仅句末用问号)与多个独立问句(每句末用问号);对于特定名称(如 A、C 选项),明确引号(表特定称谓、强调)与书名号(表书籍、文章标题)的适用范围。平时学习中,建议整理常见标点的 “易错场景”(如约数顿号、选择疑问句问号),结合具体例句记忆规则,避免因机械套用规则而忽略语境差异导致错误。
【答案】5.杨花;子规;对友人依依不舍
6.示例:我认为“随君直到夜郎西”更好,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明月相伴,随你一起去龙标。明月本身就是含有思念的意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处也是借明月来寄托思念与祝愿,何必再加入“风”呢?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①前两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 中,明确提及的景物为 “杨花” 与 “子规”:“杨花” 即柳絮,通常在暮春时节飘落,是 “暮春” 的标志性景物;“子规”(杜鹃鸟)的鸣叫声常被解读为 “不如归去”,自带离别、伤感的文化意蕴。二者结合,既点明 “暮春” 这一时节,又为诗歌奠定伤感的基调。②情感层面:诗人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 “龙标”(偏远之地),需 “过五溪”(艰险的水路),心中满是牵挂。“杨花落尽” 暗含 “时光流逝、友人漂泊” 之感,“子规啼” 则强化 “离别之痛、对友人的担忧”,二者共同传递出诗人对友人的 “依依不舍与牵挂担忧” 之情 —— 既不舍友人离去,又担忧其前路艰险。
故答案为:杨花;子规;对友人依依不舍
6.本题考查诗词的炼字。观点一:“随君直到夜郎西” 更好,①从意象关联看:前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 已将 “愁心” 托付给 “明月”,“明月” 是核心抒情载体 —— 古代诗词中,明月常象征 “思念、陪伴”(如 “千里共婵娟” 借明月传递相思),此时 “明月” 已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若用 “随君”,则 “明月” 直接追随 “君”(王昌龄),情感指向明确:诗人的牵挂通过明月,与友人紧密相连,无需额外借助 “风” 这一意象,避免意象冗余,让 “明月托情” 的逻辑更连贯。②从情感浓度看:“君” 是对友人的敬称,直接称呼 “君”,仿佛诗人正与友人对话,拉近心理距离;“随” 字赋予明月 “主动陪伴” 的情态,暗含 “即便相隔千里,我的心意也会始终伴你左右” 的深情,比 “随风” 更能凸显诗人对友人的专属牵挂,情感更真挚、聚焦。观点二:“随风直到夜郎西” 更好,①从情境合理性看:“明月” 虽能传递思念,但 “夜郎西” 是偏远之地,路途艰险,“风” 具有 “流动、扩散” 的特点,可理解为 “风推动明月前行”,让 “明月托愁心” 的过程更具动态感 —— 仿佛诗人的牵挂借助风的力量,更快、更顺利地抵达友人身边,暗含 “急切想将关怀传递给友人” 的心情,让情感更具张力。②从意境完整性看:“风” 与 “明月” 可构成 “风月同行” 的画面,比单一的 “明月” 更丰富 —— 风的轻柔与明月的皎洁结合,既体现牵挂的绵长,又暗含对友人前路的慰藉(如 “风送明月伴君行”),让 “托情” 的场景更具体,意境更饱满。
故答案为:示例:我认为“随君直到夜郎西”更好,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明月相伴,随你一起去龙标。明月本身就是含有思念的意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处也是借明月来寄托思念与祝愿,何必再加入“风”呢?
【答案】7.示例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示例二:位卑未敢忘忧国。
8.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源源不断。
9.当今的中国国力强盛,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强大的国家是我国人民强大的后盾,更是国人的骄傲;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为祖国的强盛更加努力。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启示、感悟、建议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人名言的积累。从平时的积累中写出有关的名言一则即可。
(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7.本题考查名句积累。明确 “家国情怀” 的核心是 “个人对国家的热爱、责任与担当”,选取相连的名言或诗句,确保内容贴合主题且表述完整。名言类:需体现 “个人与国家的关联” 或 “爱国责任”,例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前句 “天下兴亡” 指向国家命运,后句 “匹夫有责” 强调每个普通人的责任,两句紧密相连,直接体现家国情怀;又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前句表明为国家利益可不顾生死,后句强化不因个人祸福逃避责任,两句共同彰显爱国担当。诗句类:需借具体情感或行为表达对国家的牵挂,例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前句寄望良将守护国家,后句表达捍卫边疆的决心,两句围绕 “保家卫国” 展开;又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前句写个人处境,后句转折凸显为国戍边的心愿,两句形成对比,突出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示例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示例二:位卑未敢忘忧国。
8.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材料一包含两层核心信息:话题本质:开篇点明 “天下国家” 是古老话题,“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近乎本能”,且引用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的逻辑,暗示 “个人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个人的热爱与行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家的命运也影响个人的生活。具体现象:明确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批爱国志士”,并列举岳飞(精忠报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钟南山(抗疫贡献)等例子,佐证 “爱国志士辈出”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故答案为: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源源不断。
9.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材料二列举三个关键实例:也门战乱撤侨(571 名公民 2 天安全撤离)、新西兰地震撤侨(125 名游客 40 小时安全撤离)、日本台风撤侨(1044 名游客第一时间安全撤离),共同体现 “中国政府在海外及时救援中国公民” 的核心事实。撰写感受可从以下角度切入:国家实力层面:救援的 “快速”“高效”(如 “两天”“40 小时”“第一时间”),体现中国国力的强盛 —— 强大的综合实力(军事、外交、组织能力)是海外救援的保障,说明中国已具备保护海外公民的能力。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层面:“从生命危在旦夕到安全登舰”“全部安全撤离”,凸显 “强大的国家是公民的坚实后盾”—— 无论公民身处世界何处,遭遇何种危险,国家都会优先保障其生命安全,体现 “祖国永远在你身后” 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个人情感与行动层面:基于前两点,可延伸出个人的 “民族自豪感” 与 “责任意识”—— 为祖国的强盛感到骄傲,同时意识到作为中学生,需通过努力学习,为国家持续强大贡献力量。
故答案为:当今的中国国力强盛,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强大的国家是我国人民强大的后盾,更是国人的骄傲;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为祖国的强盛更加努力。
10.【答案】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谭嗣同的《潼关》全诗为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要体现 “冲出罗网、追求个性解放”,需选取具有 “突破束缚、不甘受限” 意味的诗句:“河流大野犹嫌束”:“河流” 指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却 “犹嫌束”(还嫌受到束缚)。这里以黄河为喻,黄河本是奔放不羁的,即便在辽阔原野中,仍不满被约束,暗喻诗人自身不愿被世俗规矩、封建礼教等 “罗网” 束缚的心境,体现 “渴望冲出束缚” 的追求。“山入潼关不解平”:“山” 指进入潼关的群山,它们 “不解平”(不懂得平缓),反而险峻挺拔、起伏跌宕。群山的 “不平”,象征诗人不甘平庸、追求自由奔放的个性,不愿像平缓的山峦般屈从于现状,进一步强化 “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的情感 —— 诗人借群山的桀骜不驯,表达自身冲破束缚、追求独立人格的决心。这两句诗通过 “河流嫌束”“群山不解平” 的意象,将自然景物人格化,既写出潼关的壮阔景象,更暗含诗人对自由、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完美契合题干中 “冲出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的要求。
故答案为: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11.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12.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1.本题考查对意象的提取。诗中明确关联离别伤感的景物如下:杨花:“杨花落尽” 点明暮春时节,杨花(柳絮)质地轻盈,随风漂泊无定,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 “漂泊离散”,此处杨花飘落的景象,暗合友人王昌龄被贬漂泊的境遇,传递出对友人前路漂泊的担忧,暗含离别之愁。子规:“子规啼” 中,子规即杜鹃鸟,其鸣叫声被解读为 “不如归去”,自带思乡、离别、哀伤的情感基调,杜鹃啼鸣在暮春的寂静中更显凄切,强化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牵挂。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 中,明月虽本身无情感,但诗人将 “愁心” 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代自己陪伴友人,此时明月成为情感的载体,承载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间接传递离别愁绪。风(部分版本 “随风直到夜郎西”):若结合此版本,风具有 “流动、传递” 的特点,诗人借风推动明月前行,让牵挂更快抵达友人身边,风在此处辅助明月传递愁绪,同样关联离别伤感。
故答案为: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12.A.“左迁” 在古代官制中明确指 “降职、贬官”,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即李白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特意写此诗寄赠,选项表述与题目含义、诗歌创作背景完全一致,赏析正确。
B.“杨花落尽子规啼” 中,“杨花落尽” 是暮春典型特征(杨花在春季末期飘落),“子规啼” 也常出现在暮春时节;从景物氛围看,杨花漂泊、子规啼鸣均无 “明媚” 之感,反而带有 “凄切、衰败” 的暮春气息,与 “明媚春景” 表述矛盾。此外,此句通过凄切景物奠定伤感基调,是 “以哀景衬哀情”,而非 “明媚春景铺垫抒情”,赏析错误。
C.“闻道龙标过五溪” 中,“五溪” 是古代湘、黔、川交界处的五条溪流,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当时属荒僻之地。“过五溪” 三字看似平淡,实则暗含两层含义:一是写出龙标地理位置的荒远,暗示友人被贬之地的艰苦;二是体现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 知晓友人要历经偏远艰险之路,心中满是担忧与怜惜,赏析正确。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中,明月本是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但诗人赋予其 “善解人意” 的人格化特征,将自己的 “愁心” 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一路陪伴友人至夜郎西。这一想象既巧妙又真挚,把抽象的 “愁心” 转化为具体的陪伴,充分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同情,赏析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13.D
14.同:都表达了思乡之情。
异:甲文只写了思乡之情;乙文除了对故乡的思念之外,还有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A.【甲】诗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 指 “游子前行的路”,点明诗人漂泊在外的身份;“行舟” 写诗人乘舟赶路的状态,先写 “客路” 再写 “行舟”,暗含 “前路漫漫,心系故乡” 的漂泊羁旅之情,与后文 “乡书何处达” 的思乡之语呼应,理解正确。
B.【甲】诗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 “残夜未退时海上日出,旧年未尽时江上春到” 的景象:“日生残夜”“春入旧年” 打破 “夜尽日方出、年尽春才来” 的常规,在景物与节令的变化中,暗含 “新旧交替、时序流转” 的自然理趣,且 “生”“入” 二字赋予景物动态感,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无需刻意说理却蕴含哲理,理解正确。
C.【乙】诗 “强欲登高去”,“强欲” 意为 “勉强想要”,结合背景(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随军征战),重阳节本是登高赏菊、与亲友相聚的节日,而诗人身处战乱中,无亲友相伴,只能 “勉强” 按习俗登高,“强欲” 二字饱含 “无可奈何、孤独凄凉” 的情绪,精准体现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理解正确。
D.【乙】诗 “无人送酒来”,并非表达 “愉悦心境”:重阳节有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 “强欲登高” 却无酒可饮,“无人送酒” 暗指战乱中无人相伴、处境孤寂,既呼应前文 “强欲” 的无奈,又强化 “战乱中的凄凉”,与 “愉悦” 完全相悖,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诗创作于诗人羁旅途中,描写的是 “青山绿水、潮平岸阔、海日江春” 的和平景象,无战乱或社会动荡的背景。诗人的情感围绕 “个人漂泊” 展开:首联写 “客路” 显漂泊之态,颈联借自然理趣传递积极心态,尾联以 “乡书、归雁” 收束思乡之情,全程未涉及对社会、他人的关切,情感局限于个人层面的思乡。【乙】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背景是 “行军征战”,而非和平羁旅。“应傍战场开” 是关键句:诗人想象故园的菊花盛开在战场旁,将 “菊花” 与 “战场” 这两个原本无关的意象结合,暗含深刻情感:对战乱的忧虑:故园沦为战场,暗示长安被叛军攻陷后的残破,体现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同情:战场意味着生灵涂炭,菊花在战场旁寂寞开放,实则象征战乱中受苦的百姓,传递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怜悯;对和平的渴望:“故园菊” 本是和平生活的象征,如今与 “战场” 相伴,反衬诗人对 “和平回归、故园恢复安宁” 的期盼。
故答案为:同:都表达了思乡之情。异:甲文只写了思乡之情;乙文除了对故乡的思念之外,还有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15.主要是从色彩上来描绘秋天的树的。先写发现自家后窗的槭树树叶金黄,再写潭柘寺千年银杏树叶子的金黄,接着写颐和园玉兰树的半绿半黄,最后写滨河公园的树叶金黄一片。
16.引用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玉兰树叶映照在窗户上的影子朦朦胧胧、光影浮动的样子;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7.“逗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风和银杏树叶拟人化,形象而富有趣味地写出了秋风吹过银杏树叶的样子,表现出作者对银杏树叶的喜爱之情。
18.从听觉和视觉的两个感官角度来写,“簌簌飘落,好似金色的雨”是听觉,“满眼是透明的金黄”是视觉。
【知识点】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开篇即点明 “今年秋天的树叶比往年黄得深许多”,直接以 “色彩” 为切入点,后续描写均围绕秋树的色彩展开,按空间场景依次推进:自家后窗:聚焦槭树,“满树的叶子金黄,比春天的新叶还要亮人眼目”“金黄中闪着红”,突出槭树树叶的 “金黄泛红”,奠定全文以色彩写秋树的基调;潭柘寺:描写千年银杏,从 “去年还是绿的” 对比到今年 “披上了‘黄金甲’”“叶子里镶嵌或者熔化金子”,强调银杏叶的 “纯金色彩”,展现其金黄的浓烈与华丽;颐和园:重点刻画玉兰树,“半绿半黄” 是核心色彩特征 ——“绿叶湿润清新,金黄别具一格”“绿的少一些,黄的多一些”,通过黄绿交织的对比,凸显色彩的层次与奇异;凉水河畔滨河公园:概括各类树木(槐树、柳树、栾树等)“树叶金黄一片”,且 “挥洒在蓝天之上,倒映在河水之中”,展现金黄色彩的广阔与灵动。综上,文章始终以 “色彩” 为核心角度,通过不同场景中秋树的 “金黄”“半绿半黄” 等色彩特征,串联起对秋树的描绘,形成清晰的色彩描写脉络。
故答案为:主要是从色彩上来描绘秋天的树的。先写发现自家后窗的槭树树叶金黄,再写潭柘寺千年银杏树叶子的金黄,接着写颐和园玉兰树的半绿半黄,最后写滨河公园的树叶金黄一片。
1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诗句 “芭蕉分绿与窗纱” 描绘 “芭蕉绿影映照窗纱” 的朦胧意境,与文中颐和园乐寿堂后院的场景高度契合 —— 玉兰树叶的 “金黄” 映照在窗上,“影子朦朦胧胧,光影浮动”,如同诗句中 “绿影映窗” 的画面感。作者化用诗句为 “玉兰分黄与窗纱”,既保留了原诗句 “景物与窗景交融” 的核心意境,又精准贴合玉兰叶 “金黄” 的色彩特征,让抽象的 “光影浮动” 变得具体可感,强化了场景的画面美。引用古典诗句打破了纯白话描写的平淡,为文章注入传统文化元素。读者通过熟悉的诗句,能更快共情 “玉兰叶映窗” 的诗意氛围,同时 “化用诗句” 的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巧思,让对秋树色彩的描写不仅有视觉美感,更兼具文化厚度,提升了文章的审美价值。
故答案为:引用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玉兰树叶映照在窗户上的影子朦朦胧胧、光影浮动的样子;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7.本题考查赏析词语。修辞手法判断:“逗弄” 本是人的动作(指用言语或行为招惹、戏弄),此处用于 “秋风” 与 “银杏树叶”,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运用 拟人手法。景物特征表达:结合前文 “它地处深山,却比市内公园里的银杏叶黄得晚;它沉得住气”,“逗弄” 生动刻画了 “秋风试图让银杏叶早早变黄,却未能成功” 的场景 —— 秋风如同顽皮的人,试图招惹银杏叶,而银杏叶却 “沉得住气”,坚守 “千年的操守”(即晚黄的特性)。这一词语既写出秋风的轻柔灵动,又反衬出千年银杏的沉稳坚韧,让景物描写更富动态与趣味。作者情感传递:“逗弄” 一词带有亲昵、活泼的语气,而非贬义的 “捉弄”,暗含作者对秋风与银杏叶的喜爱 —— 既欣赏秋风的俏皮,更赞叹银杏叶历经千年依然淡定从容的品格,让情感表达更细腻、真挚。
故答案为:“逗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风和银杏树叶拟人化,形象而富有趣味地写出了秋风吹过银杏树叶的样子,表现出作者对银杏树叶的喜爱之情。
18.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画线句为 “银杏树的叶子簌簌飘落,好似金色的雨。在阳光的映衬下,满眼是透明的金黄”,从 听觉 与 视觉 两个角度展开描写:听觉角度:“簌簌飘落” 是关键 ——“簌簌” 是拟声词,模拟树叶飘落时发出的轻微声响,让读者仿佛能听到秋风中银杏叶轻轻落下的声音,打破了静态描写的沉寂,赋予场景听觉上的灵动性,让 “树叶飘落” 的画面更立体。视觉角度:包含两层视觉描写 ——①“好似金色的雨”:将飘落的树叶比作 “金色的雨”,从形态(飘落的动态)与色彩(金黄)两方面,直观展现树叶密集飘落的视觉效果;②“满眼是透明的金黄”:直接描写阳光照耀下树叶的色彩特征 ——“透明” 写出树叶的轻薄质感,“金黄” 强调色彩的明亮,让读者通过视觉感受到银杏叶的色彩美与质感美,呼应前文 “华丽的‘秋日奏鸣曲’” 的整体氛围。
故答案为:从听觉和视觉的两个感官角度来写,“簌簌飘落,好似金色的雨”是听觉,“满眼是透明的金黄”是视觉。
【答案】19.C
20.D
21.C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议论文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定位文本概念在文中的位置,查看上下文,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19.A.文章第一段明确提到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确实是文中的具体内容,但该内容仅为 “论据”—— 用于证明白求恩精神具有强大感染力,而非段落的 “核心要点”。第一段的核心是围绕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展开,既赞扬其精神,又号召共产党员学习,A 选项仅截取局部论据,未涵盖段落整体主旨,故不符合要点归纳要求。
B.文章第一段先列举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 等自私自利的表现,随后得出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的结论。但这一结论是 “对比论证的副产品”—— 通过否定不良行为者的党员资格,反衬白求恩精神的高尚,其目的并非 “专门指出这类人不算真正党员”,而是为了突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B选项偏离段落 “赞扬精神、号召学习” 的核心,故不选。
C.文章第一段开篇即总起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直接点明赞扬的核心;中间通过 “不少人的不良表现” 与白求恩精神对比,进一步凸显其精神的可贵;结尾又总结 “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呼应开篇的赞扬与号召。可见,“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贯穿段落始终,涵盖了 “总起 — 分述 — 总结” 的核心内容,是段落的根本要点,故C选项正确。
D.该选项内容与文章第一段开篇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完全一致,但这仅为段落 “总起部分的局部内容”—— 只解释了白求恩精神的 “具体表现”,未包含后文 “号召共产党员学习”“用事例佐证精神感染力” 等关键信息,要点归纳不完整,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20.A.前文明确描述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划线句中 “这种人” 指代的正是前文所列举的 “有这些不良表现的不少的人”,符合 “就近指代” 的逻辑,与文章内容完全一致,故A选项理解恰当。
B.从文章内容看,“其实不是” 直接否定 “这种人” 的党员身份,但为避免绝对化,后续用 “至少不能算” 留有余地 —— 承认可能存在 “名义上是党员但不符合标准” 的情况,再以 “纯粹” 限定党员的合格程度(即符合共产主义精神的党员)。这些词语的组合,既明确指出问题,又不偏激,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与文章表达特点相符,故B选项理解恰当。
C.前文确实列举了 “不少的人” 的四种具体表现:①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②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③出了一点力就自吹自擂;④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正是基于这四种不符合共产党员标准的表现,才得出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的结论,“论据 — 结论” 的逻辑链条在文中清晰可见,故C选项理解恰当。
D.从文章内容来看,划线句的核心目的是 “通过定性‘不少的人’的党员身份,反衬白求恩精神的可贵”—— 文中并未直接对 “不少的人” 进行 “严肃批评”(如无 “你们必须改正” 等批评性语句),而是通过否定其资格,间接凸显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性;且 “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是第一段整体的最终意图,并非划线句单独的功能(划线句仅为铺垫)。D选项误将 “间接反衬” 等同于 “直接批评”,且混淆了句子功能与段落主旨,故理解不恰当。
故答案为:D
21.A.文章通过对比,确实让白求恩的品质更突出 ——“不少人” 的自私自利与白求恩的 “极端负责、极端热忱” 形成鲜明反差,使读者更易感知白求恩精神的高尚。但该选项仅提及 “突出品质” 这一个方面,而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并非只为 “凸显个人品质”,还有更现实的目的,A选项对作用的理解不完整,故错误。
B.文中对比确实暴露了部分共产党人的缺点(如对工作不负责任),但 “批评” 并非目的 —— 文章从未出现 “严厉批评” 的表述(如无 “这些缺点必须立即纠正” 等语句),而是通过暴露缺点,让读者意识到 “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即只有学习白求恩,才能改正这些缺点)B选项将 “手段”(暴露缺点)等同于 “目的”(批评),偏离文章论证意图,故错误。
C.结合文章内容:①从 “突出品质” 来看,对比中 “不少人的不良表现” 反衬出白求恩 “毫不利己、极端负责” 的品质更显珍贵,与文中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 的表述呼应;②从 “阐明必要性” 来看,文中通过对比暴露部分党员的不足后,紧接着强调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明确指出学习的必要性。该选项完整涵盖了对比论证的 “双重作用”,与文章论证逻辑完全一致,故C选项正确。
D文章运用对比的目的是 “教育党员、号召学习”,而非 “丑化反面人物”—— 文中仅客观列举 “不少人” 的表现,未使用 “可恶” 等带有情感贬义的词语,也未刻意渲染其 “可恶”;且 “使正面人物显得更高” 并非核心,核心是 “通过对比让党员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D选项偏离文章 “教育、号召” 的论证目的,加入了文中无依据的 “可恶” 这一情感判断,故错误。
故答案为:C
22.【答案】示例:随着秋姑娘的到来,我们学校里的花草树木也有了变化。树叶以前还是葱葱郁郁,现在的树已经开始泛黄。远远望去,那几棵金黄的树就像一座金色的小山,树叶自由自在地摇摆,有时还会飘落下几片树叶,翩翩起舞,美丽极了。草也变黄,像铺上了金色的地毯,把校园点缀得更加美丽,色彩也不再单调。花儿开始有了变化,红通通的大红花越来越大,而且更加红了,更加艳丽了。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写作。需围绕 “夏秋更替” 展开,核心是描写 “校园场景” 中自然景物的季节变化,不可脱离 “校园” 地点或 “季节流转” 的时间线索,避免写校外场景或单一季节的景物。明确要求 “选取一个场景”,如校园花坛、操场周边、教学楼前树林、图书馆旁小径等,不可同时描写多个场景(如既写花坛又写操场),需聚焦一处深入刻画。“抓住特征描写” 是关键 —— 需提炼夏秋更替时景物的典型变化,如夏日繁盛到秋日凋零 / 新生的对比(如树叶颜色、花朵状态、草木质感),避免泛泛而谈 “天气变凉” 等非视觉化的模糊描述。“条理清楚” 需有清晰的描写顺序(如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120 字左右” 需控制篇幅,语言简洁,避免冗余,突出核心场景与变化特征。优先选取 “景物密集、季节变化明显” 的校园场景,如:花坛:可写夏日盛放的月季、牵牛等花卉凋零,秋日菊花、桂花等新生;树林/行道树:如梧桐叶泛黄飘落、香樟叶新旧交替、银杏渐染金黄;草坪/绿化带:夏日浓绿的草坪边缘泛黄,杂草结籽,或点缀秋日小野菊。从 “视觉对比” 切入,捕捉夏秋景物的差异:颜色:夏日的 “浓绿、艳红、亮黄”(如月季)到秋日的 “浅黄、橙红、灰白”(如落叶、枯花);形态:夏日花朵 “饱满舒展” 到秋日花朵 “蜷缩、枯萎”,树叶 “完整鲜亮” 到 “边缘卷曲、带斑痕”;动态:夏日枝叶 “挺立繁茂” 到秋日 “枝叶低垂、落叶飘零”。总起:点明场景与季节背景(如 “秋日清晨,教学楼后的草坪已换了模样”);分述:按顺序描写 2-3 种景物的变化(如先写树木,再写草坪,最后写点缀的小花);小结(可选):简短抒发对场景的感受(如 “校园的秋,藏在这细微的变化里”),控制在1-2句内,避免喧宾夺主。用简洁的比喻、拟人增强画面感(如示例中 “金黄的树像金色的小山”“落叶翩翩起舞”“草像金色的地毯”),但需贴合校园场景的清新氛围,避免过度夸张;优先使用视觉化词语(如 “泛黄”“飘落”“艳丽”),少用抽象形容词(如 “美好”“宜人”),确保描写具体可感。
故答案为:示例:随着秋姑娘的到来,我们学校里的花草树木也有了变化。树叶以前还是葱葱郁郁,现在的树已经开始泛黄。远远望去,那几棵金黄的树就像一座金色的小山,树叶自由自在地摇摆,有时还会飘落下几片树叶,翩翩起舞,美丽极了。草也变黄,像铺上了金色的地毯,把校园点缀得更加美丽,色彩也不再单调。花儿开始有了变化,红通通的大红花越来越大,而且更加红了,更加艳丽了。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