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度制 教学设计
弧度制是度量角的单位制,是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学生喜欢的电影人物却出乎意料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角的大小可以由长度度量.由生活实例入手,将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经验.经历1弧度到弧度的变化过程,由任意角到全体实数的一一对应,角度与弧度的转化过程,证明扇形相关公式,环环相扣,理解弧度制,体会弧度制的便捷性,为后续学习三角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标要求
三角函数:借助单位圆建立一般三角函数的概念,体会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用几何直观和代数运算的方法研究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和最大(小)值等性质;探索和研究三角函数之间的一些恒等关系;利用三角函数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弧度制:了解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体会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
二、教学分析
(一)三角函数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连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桥梁.学习三角函数,学生需要运用代数知识来解决三角问题,同时也要利用几何直观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象.通过学习三角函数,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三角函数在数学内部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解析几何、微积分等,还在物理、工程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角函数知识结构图:
三角函数学习路径:
(二)弧度制教材分析
弧度制选自人教A版(2019)必修一第五章三角函数第一单元第2课时,是研究三角函数的起始课,是将角推广到任意角后进一步学习弧度制,主要内容是了解弧度制、会弧度与角度的换算,学生已经学过角度制和任意角,弧度制是后续学习三角函数相关知识的理论基础.弧度制的本质是用线段长度度量角的大小,建立了角与实数的对应,统一了三角函数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单位,为三角函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在弧度制下,弧长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有了更为简单的形式.三角函数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很多自变量的意义并不一定是角.这都说明弧度制的学习对三角函数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学习弧度制,学生可以认识到角度制、弧度制都是度量角的单位制,二者虽单位不同,但可互相转化,加强学生对辩证统一思想的认识.通过本节课,了解三角函数的重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我们可以对同一事物用不同方式刻画,通过探究弧度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也体现我们对事物本源的探索与思考,体会大道至简的道理.
本章教学课时安排.
5.1 任意角和弧度制 约2课时;
5.2 三角函数的概念 约3课时;
5.3 诱导公式 约2课时;
5.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约4课时;
5.5 三角恒等变换 约6课时;
5.6 函数 约2课时;
5.7 三角函数的应用 约2课时;
小结 约3课时.
(三)学情分析
1.认知准备:学生已经学习过用角度度量角的大小和用角度求弧长的方法,存在弧度制的萌芽;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助于理解弧度制,但需经过逻辑推理进行论证,化感性经验为理性经验.
2.心理准备:学生已经习惯使用角度制,需要理解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接受并习惯用弧度表示角的大小进而解决问题.
3.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较活跃,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方法、思想方法需要悉心引导培养.个体差异较大,需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1弧度,理解角的弧度数与弧长、半径的关系,落实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核心素养.
2.掌握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3.会运用弧度制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提升逻辑推理核心素养.
4.理解并认识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度量角的单位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本节为新授课,侧重于概念教学.
教学重点:弧度制的定义,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教学难点:1弧度,弧度制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情境1:(AI视频动画让灭霸说话)我们的宇宙中有着7种神秘的力量,我们不是在说灭霸和原石,也不是星际大战里的原力,而是构成世界的7种度量单位:长度、时间、质量、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电流、发光强度.这7种独立的基本度量,基本度量相互交织,让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理解我们身边的宇宙.我们发现角的度量不在其中,说明角的大小可由其他度量得出,你能猜猜是什么吗?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猜想,我们将在后面揭秘.
【说明】本节课的内容虽相对简单,但学生并不习惯弧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是教学的一大难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电影人物却出乎意料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角的大小可以由长度度量.
情境2: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圆周时,不能放大角的大小,这说明什么?你能从初中学过的角度与弧长关系上做出推理吗?
圆心角n°与弧长的公式:,
即,
当圆心角n确定时,为定值.
圆心角的大小与与弧长和半径比值有关,我们可以通过长度来度量角.同学们,你猜对了吗? 图1
怎样度量,需要我们引入新的单位制——弧度制.
【说明】联系生活实际生成直观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将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经验.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由生活实例引入问题探索知识,再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入新课的同时,揭秘情境1.
(二)问题探究,生成概念
1.角怎么规定?有多大?如图2
图2 图3
2.又怎么规定?有多大?如图3
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长所对的圆心角的叫做1弧度的角,单位为“rad”,读作弧度.
3.弧度数与弧长、半径有怎样的关系?
半径为的圆中,弧长时,弧度数为1;弧长时,弧度数为2;弧长时,弧度数为3,弧长时,弧度数为,以此类推……
将上述过程运用Deepseek做的动图截图如下:
半径为r的圆中,弧长所对的圆心角的弧度数为rad,则.注:①“||”;
②为实数,是弧度制,可以用十进制表示,较六十进制的角度制而言更加的便捷;
③关于弧度,数学史上还有一些有趣的事情,留作同学们课后拓展与分享.
【说明】1弧度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区别于,学生发现1弧度借助圆给出定义,并规范符号、读法.借助图象直观,理解弧度数与弧长、半径的关系.
4.任意角与实数
学习弧度制的必要性:弧度制的本质是用线段长度度量角的大小,为三角函数奠定基础.在弧度制下,扇形相关公式有了更为简单的形式.三角函数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很多自变量并非是角.
【说明】学生联系任意角,构建弧度与实数的一一对应.此处说明学习弧度制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三角函数做铺垫,让学生真实感受理解弧度制的有用性,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弧度制,体会大单元视角下学习弧度制更具引领性、本源性和有效性.
5.角度与弧度的互化
思考:圆的周长所对的圆心角为1周角,在弧度值与角度制下分别是多少?
,则
【说明】由周角的弧度数与角度数对应相等,得到二者的等量转化原理,引出弧度角度的转化关系.体会数学知识的本源性和灵活性,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三)运用知识,加深理解
例1.将下列角度化成弧度,将弧度化成角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原理,规律:
【说明】通过例题践行所学知识,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一题多解,对比哪种方法更简洁且准确,积累灵活解题经验.体会弧度角度转化的本质是π=180°,可按比例关系运算不死记硬背1rad或1°.
例2.以学生接龙的形式完成以下特殊角的角度数与弧度数的表格:
若把以上表格中的数据加上负号,转化所得结果如何呢?
【说明】接力快答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活学活用,积极思考.在准确性的前提下,提升速度,培养数感,错误的结果要进行归因,由学生相互指导与改正,体现学习的过程性与评价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通过Deepseek输入指令,生成特殊角的度数与弧度数直观验证.
【说明】人工智能直观验证的优点:直观易懂,化抽象为形象,快速把握信息;形式丰富,传递更多细节与情感;高效便捷,节省绘图时间,提升效率;启发创新,带来新视角,激发思维;体验良好,交互生动有趣,增强参与和成就感.学生通过操作体会人工智能的便捷性和实用性,习惯弧度制下认识角,包含角的大小、位置,为后续学习三角函数做准备,这亦是大单元教学的体现.
例3.利用弧度制证明下列关于扇形的公式.
;;.
其中,R为圆半径,()为圆心角,为扇形弧长,S是扇形面积.
思考:
①这里为什么不加“||”?
扇形中角是正数.
②证明公式(2)运用了本节的什么知识?
角度与弧度的互化.
③公式(3)的形式是否眼熟?能否类比和联想?
类比,这里运用了微积分的思想,微积分是一种研究变化率(微分)和累积量(积分)的数学分支.将扇形分割成很多小的部分,每一部分都近似为一个小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底边是扇形的弧长的一小部分(以直代曲,在极限情况下可以看作是无穷小),高近似为扇形的半径 R.并通过积分的方法求出这些小的三角形面积的和,从而得到扇形的面积.这种方法还可以推广到更复杂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中.
【说明】学生合作探究,对所学的弧度制相关知识进行应用.通过思考,注意关键点的理解和细节的处理,渗透微积分思想.通过角度制与弧度制对同一公式的不同表达,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体会等量可代换以及弧度制带来的简洁美.
(四)课堂小结
【说明】学生通过流程图回顾反思本节内容,总结弧度制的研究路径,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核心素养,升华学习效果和学习热情.
(五)课后作业
1.基础:教材175页1、2
2.提升:
(1)将分针拨慢十分钟,则分针所转过的弧度数是多少?
(2)已知扇形周长为10,面积是4,求扇形的圆心角.
(3)已知扇形周长为40,当它的半径和圆心角分别取何值时,扇形的面积最大?
3.开放:类比本节对弧度制的定义,创造另一种度量角的大小的方法.
4.拓展:用AI搜索“弧度制的来由”、“弧度制的重要性”、“弧度制与三角函数”以及你感兴趣的问题,并和同学分享.
【说明】基础作业加强对知识理解与运用,进一步适应和熟悉弧度制.提升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开放作业类比与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拓展作业,开拓眼界提高综合素养,了解更多知识的本源、单元联系、相关拓展及与生活的联系等,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促进全面发展.这亦是对大单元教学的体现.
(六)教学反思
优点: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理性的转变,能依据学生反馈灵活调整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展现了一定应变能力;关注到三角函数与几何的联系,将“见值想形”设为隐性目标并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不足:在促进学生“见值想形”方面,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不能很好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说明】审视教学得失,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成个人专业成长.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启示
章建跃教授说:“因为数学的整体性、逻辑的连贯性、思想的一致性、 方法的普适性以及思维的系统性,所以数学教学要避免知识碎片化。”因此本节注重在大单元角度下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源亦知道知识的去处,能够站在较高的角度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本节的知识与问题,了解学习本节的必要性.从直观到理性的转变,能依据学生反馈灵活调整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关注到三角函数与几何的联系,将“见值想形”设为隐性目标并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并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入,从而进入深度学习.
章建跃教授指出要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独立教育学者钱志龙博士说:“好奇心跟吃喝拉撒一样,是人类的本能.”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有期待的,只要顺着他们多变的兴趣与角度,做适度的引导,孩子往往会产生高度的行动力.在概念教学中,我们重视知识的生成、发展、联结与内化,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性,强调理解概念的本质.若想达到此目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需通过目标转化,做到教师的教为了学生的学.通过大单元教学对教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以目标为导向,由大目标到小目标,遵循知识和认知的发展,进行知识结构优化.在学生已有的旧知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解决顺利进入学习区,不断拓展安全区的范围,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史宁中教授说:“信息技术正在通过与学科的融合来改造我们的教学,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课堂生态的改变,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新的支持与思路.为了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使学生更加高效的理解问题并逐步提升数学思想方法,适时适度辅以信息技术,本节课学生通过人工智能操作进行直观验证,增强参与感和成就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表征.促使教师主导的系统性与学生主导的探究性深度融合,为学生建构深度学习的通道,实现从表层知识到深入理解再逐步到数学思想与核心素养的跨越.正如《数学家谈数学本质》中阐述,“尽管数学的系谱是悠久而又朦胧的,但是数学思想是起源于经验的.”如此便不谋而合了.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核心素养立意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7.
[2]梅拾璎.唤醒孩子的内驱力[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
[3]祝元志,牟艳娜.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魅力[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11).
[4]邓翰香,吴立宝.指向“四个理解”的函数单调性教学设计研究[J].中学数学教育(下半月高中版),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