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百家争鸣第 11 课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澳大利亚04韩国北欧美国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生平思想主张文化成就教育成就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孔子生平孔子,名丘。
春秋晚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讲一讲 你能给大家讲一讲“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吗?议一议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思想主张:“仁”的学说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你知道吗?孔 子孔子,名丘。
春秋晚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爱人”礼克己复礼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文化成就 你知道孔子在文化领域有哪些贡献吗?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哪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教育成就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总结了一套较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兴办私学,打破了只有官府才能办学的局面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要经常温习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百家”主要指哪些学派?各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孙膑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看书填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孙膑“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制天命而用之”“兼爱”、“非攻”;举贤;节俭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主张改革;君主集权;以法治国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孟子》书影孟 子仁者无敌《荀子》书影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主张:荀 子《庄子》书影庄 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是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那么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呢?老 子《道德经》书影 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楚国人。主张:墨子——墨家韩非子——法家
孙膑
孙武《孙子兵法》避实击虚、知己知彼《孙膑兵法》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荀子
墨子
韩非子墨家法家
孙膑
孔子
老子
庄子道家
孙武
孟子儒家第11课 百家争鸣兵家小结巩固思想超市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孔子
老子
庄子
孟子知识巩固能力拓展自己动手知识巩固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C2、提出“民贵君轻”观点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B3、下列观点不属于韩非子的是( )A.反对不义战争
B.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C.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
D.以法治国A能力拓展 百家争鸣中哪一派最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各派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内容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自己动手 试着用战国时期某一学派的主张,写一篇短文,评论当时另一家的思想观点。课件22张PPT。第十一课
---百家争鸣
历史名人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
为什么会出现众多学派和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大的社会变革促使有识之士去深入思考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政治主张。
社会的大动荡必然引起思想领域的大变化。历史名人馆孔子春秋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提出“仁”,
主张“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谦虚好学历史名人馆 本指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包含一切美德。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想一想 “仁”的主张在今天生活中还有指导作用吗?
“仁”:
孔子的主要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采用“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
强调谦虚好学
向弟子传授“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春秋晚期老子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道德经》道家学派
创始人历史名人馆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些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而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墨子战国“兼爱”、
“非攻”墨家学派
创始人历史名人馆孟子战国反对一切战争,
用“仁政”治国;
使自然资源能够
持续利用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历史名人馆庄子战国治国要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战国时期
道家代表人物历史名人馆韩非改革;法治;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战国末期
法家代表人物战国历史名人馆孙武《孙子兵法》春秋晚期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兵家鼻祖
杰出的军事家历史名人馆盘点收获方式一:以德来教化同学们——取法古人,建设良好校风 某校存在一些不良的校风,比如有的同学不爱护学校公共财物。怎样来改善不良校风,使同学们自觉去保护好学校的公共财物呢?儒家法家道家方式二:用“刑罚”来限定同学们,
做错一点也加以“处罚”——方式三:自觉遵守、“无为而治”,
让同学们自觉去要求自己——
议一议 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观点最易当时统治者所采纳接受?
1.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2.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 《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孙子兵法》练一练BA3.下面四项内容中,表明墨子观点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 主张“兼爱”、“非攻”
C.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D.《孙子兵法》是孙武的著作B C 5 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墨子——“兼爱”“非攻” B.韩非——“春秋无义战”
C.庄子——“无为而治” D.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6 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接近)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等,意蕴深刻。
材料三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冲破了封建神学对人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材料四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家们开始以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薄伽丘的文学作品《十日谈》讲述了一个风趣幽默的故事;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画中,刻画了一个人间少妇的青春之美;米开朗琪罗在教堂巨幅画《创世纪》中创作的众多鲜活人物,释放着震撼人心的光芒。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个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2分)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发生急剧变化。(1分)共同问题:如何治理国家。
(2)概括材料二中孔子的思想主张。(3分)
①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以德治国。③礼:以礼治国;用礼约束自己的广告。④提出教育教学上和学习方法:有教无类;温故知新。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归纳薄伽丘等人作品反映的核心思想。(2分)
性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比较孔子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有何异同。(2分)
(5)谈谈我们可以从孔子思想中汲取哪些智慧。(1分)
与人为善;懂礼守法;遵循教育规律;关心他人;遵守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 假若时光倒流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孙武、孟子、孔子四人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招聘的栏目有:教育观察、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教育观察-----
法制园地-----
军事天地-----
自然与环境 -----孔子韩非孙武孟子第11课 百家争鸣
1.说出孔子的主要成就,了解孔子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2.说明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各派的思想主张,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其经济政治的反映。
3.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
2.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
(2)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儒家
孟子 ?
“民为贵,君为轻”,主张实行 “仁政” ?
墨家
墨子 ?
要求人们 互爱互利 ,反对不义战争,选举贤能,提倡节俭?
道家
庄子 ?
批判和嘲笑“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合理现象,认为人不能战胜 自然 ,对现实采取乐天安命的态度?
法家 ?
韩非
主张应根据现实需要进行 改革 ,国家权力应集中到 君主 手中,依法治国?
兵家
孙膑
强调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论述了 以寡击众 、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著作: 《孙膑兵法》 ?
想一想:孔子和孟子学说有何相似之处?
孔子和孟子同为儒家学派,孟子把孔子的“仁”的学说,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学说,儒家思想开始同政治结合。他们被后世合称为“孔孟”。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联合国大奖是孔子教育奖。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也说过:“人类要生存下来,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你认为孔子具有如此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1)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①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②在教育方面: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2)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
【探究问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这是哪一位军事家的话?他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孙武;春秋时期。
(2)这句话出自他的哪一部著作?
《孙子兵法》。
(3)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的人,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百家争鸣
课 时 教 案
课 题:第11课 百家争鸣
第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课 型:
新 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目标: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识与能力
掌握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楚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批注:
教学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法、讨论法、列表法等,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引导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学生回答:反对暴政或提倡“仁”的思想。
教师进而提问:“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从人际关系和人格方面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看课后的畅想天地中的漫画,引导学生将孔子的“仁”的外延扩展到政治领域。同时引导学生展开开放性讨论,联系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畅谈对“仁”的作用的看法,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问题的能力。
提问: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之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依照重点分析整理书本内容。
最后采用讨论法讨论课中思考题:“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学生分析讨论之后,教师视讨论情况作启发性的小结,以此结束这一小目的学习。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战国时形成的。然后提问:什么是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在政治、学术上展开各种争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问: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看书,可以得出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结果。教师进而帮助学生回顾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在政治上,商鞅等的变法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碰撞正是政治经济大变革的反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此表后,教师应指出: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无为”的思想和他的辩证法。②可补充介绍春秋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和《孙子兵法》。③引导学生比较各派思想主张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①这句话是对的。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强加于人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人权。②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一主张,有反对统治者向百姓施暴的一面,因此有进步性。③在阶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无法实现的。④如果用绝对化的观点看待这句话,它也有不对的一面。例如,一个人喜欢自强,不喜欢别人资助他,但他经常资助一些有困难的人,你能说他不对吗?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提示:从立言之旨来看,儒法两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而道墨两家则倾向于被统治者。从治国的手段来看,儒家反对苛政,主张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法治”,儒法两家是对立的;道墨两家虽都倾向被统治者,但就“治”的方法来看,也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教学(后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