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二、大化改新
三、幕府统治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02
03
01
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和大化改新等史事。(时空观念、史料证实)
知道日本武士的形成及幕府统治的基本情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
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初步理解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北海道
本州岛
四国岛
九洲岛
日西瓜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的岛国。
①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②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灾害频繁,。
地理环境特点:
课程引入
西汉时期
东汉时期
曹魏时期
南朝刘宋时期
公元1世纪左右
公元3世纪左右
公元5世纪左右
日本小国林立部分国家与中国“通使”
光武帝赐
“汉倭奴国王印”
魏帝赐
“亲魏倭王印”
大和政权
统一日本
①《史记》:秦始皇 “发童男女数千,入海求仙道”。
②《汉书 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③《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④《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⑤《新唐书》记载“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汉倭奴国王印
我国史书上有关日本的记载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①公元1世纪和2世纪时,日本出现了许多小部落。
②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2、大和政权的统治措施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②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 。
③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等。
④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历史背景
①6-9世纪,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和政权的统治开始出现危机,据《日本书纪》记载:“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甚至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贵族控制着经济和政治,威胁中央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大和皇族决定进行改革。
②7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二、大化改新
2、概况
645年,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
二、大化改新
3、主要内容
政治上:
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二、大化改新
3、主要内容
经济上:
①土地国有制: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②班田收授法: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③统一赋税。
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政府的综合实力
二、大化改新
4、影响
①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5、性质
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6、启示
①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②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二、大化改新
文字
服饰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知识拓展
1、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
三、幕府统治
①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②9世纪末以后,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③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④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三、幕府统治
2、幕府统治的概况
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时 间:
12世纪晚期
标 志: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特 点:
①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②天皇实际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③武士集团长期的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影 响:
实 质:
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源赖朝
三、幕府统治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主公。“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武士道,发端于日本中世纪纷乱的内战中,消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义的烈焰下。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极端顽强,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识拓展
日语是在和语、中国古代汉语、欧美词汇的基础上在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汉藏语系特点的影响下产生和成熟的。
结论:日本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课后活动
1、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和统一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 D.明治维新
B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B
巩固练习
4、7世纪至9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对中国文化的追求和模仿,将日本推入一个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日本“对中国文化”“追求和模仿”而进行的改革是( )
A.大化改新 B.农奴制改革
C.倒幕运动 D.明治维新
A
3、646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B
巩固练习
5.大化改新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D.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
6.《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作用重大”包括 ( )
①主张实施变革 ②提出效仿宋朝制度
③推动大化改新 ④促使日本向封建社会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巩固练习
7.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
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A
8.701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大宝律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以“论语”为必修科目。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 )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C.法律制度逐渐完善 D.重视发展中日关系
B
巩固练习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