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1-起始课-高中语文新教材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系列(必修上册)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乡土中国》1-起始课-高中语文新教材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系列(必修上册)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07:3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
回眸乡土知来处
一、其人其书
了解作者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获得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学位,后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世界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归国后任教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清华大学。
了解作者
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学术研究的前后两段,主要集中在 20 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末。前段,以农村实地考察为主,主要著述有《花篮瑶社会组织》(1936 年,与前妻王同惠合著)、《江村经济》(1939 年)、《禄村农田》(1943 年)等;后段,转向社会结构分析,主要著述有《生育制度》(1947 年)、《乡土重建》(1948 年)、《乡土中国》(1948 年)等。
1935年费孝通和新婚妻子王同惠应前往广西大瑶山考察。两人在旅途之中和向导失散。费孝通因误入当地瑶族猎户设置的捕兽陷阱,身受重伤,为了挽救丈夫,怀有身孕的王同惠只身前往身外求援,然而,更大的悲剧发生了,王同惠不幸坠深渊身亡。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书中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还参照了一个“他者”,即西方社会。
二、因何而读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种菜?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搜狐新闻)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最近我遇到一位从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第二段
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会先去找谁?
土地公
如何解释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春运?
中国人以土为生,安土重迁。
为什么我们那么重视籍贯?
籍贯(又名祖居地、原籍)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
籍贯原则上一般从父,个别特殊情况从母。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乡土中国 血缘与地缘》
《乡土中国》的价值
很少有那部学术著作像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那样,在五六万字的规模下容纳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概念。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世定
淑敏
《乡土中国》以调查和科学论证为主,但写得很有文采,充满人文关怀。文中渗透着对历史学、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刻认识和精辟见解,是“杂”而化之。能做到科学、严谨而又好读,这种文体风格背后,需要多学科整合的开阔视野,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术论著的一种境界。从语文的角度看,也是一部可圈可点的美文和范文。……
《乡土中国》其实未必那样遥远。读完了,也许就从中学到了如何阅读社科论著,如何分析思考社会现象,如何做一个有头脑、有见识、有担当的青年。
——温儒敏《<乡土中国>导读》P13-14
为什么读《乡土中国》
读懂过去
观照现在
探索未来
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获得美学与艺术的熏陶;
获得语言的营养,得到表达的锤炼。
2020年清华大学校长赠书新生
“亲爱的同学们,在你们即将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之际,作为校长,我送给你们的第一份礼物是《乡土中国》这本书。《乡土中国》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经典力作。费孝通学长基于大量扎实的社会调查,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勾画出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探寻了家国乡土深处的文化根脉。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自觉的使命担当。在我国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全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特殊背景下,阅读这本《乡土中国》一定能让你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有更深厚的感知,对自己肩头的责任有更深刻的体悟。
……希望你们在美丽的清华园里读万卷书,在大千世界的广阔天地中行万里路,植根家国热土,砥砺成长担当。
三、阅读方法
学习目标:
学会在阅读中提炼自然段的中心句;
学习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
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乡土社会现象。
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1.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2.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3.细读,逐字逐句,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4.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5.重读,每次会有不同的感悟。
《乡土中国》目录
1、乡土本色
2、文字下乡
3、再论文字下乡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
7、男女有别
8、礼治秩序
9、无讼
10、无为政治
11、长老统治
12、血缘和地缘
13、名实的分离
14、欲望到需要
阅读过程中养成批注习惯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 土 本 色
1.以“乡土本色”一篇为例梳理篇章内容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 土 本 色 乡土社会的本色 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既有光荣, 也受束缚。 有机的团结 ( 礼 俗 社 会); 机械的团结(法理社会) 美国朋友的 话; 史禄国先生的话; 电影里的风 俗; 西洋商人的故事
先概述中国社会乡土特色,再从不同角度列举事实论证中国人靠土地谋生, 而后分析由此带来的 聚村而居的社区 特色,最后讨论 熟人社会的规矩
与信任。
1.以“乡土本色”一篇为例梳理篇章内容
(1)快速浏览、翻阅全书或者整篇文章,对其内容的组织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
(2)抓住全书的核心观点,区别全书各部分的主次关系,弄清全书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3)将核心要素处理为中央图标,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将其他部分内容串联起来。
(4)再总览一下全书或整篇文章,看看各章节标题、关键概念、核心观点是不是都已经列入思维导图,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不是需要修订。
2.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可以是多样的
读《乡土中国》的思考?
1.今天我们的社会还是乡土社会吗?
2.为什么每到春节就会出现“回乡潮”?
3.为什么《红楼梦》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可以长期住在大观园里?
4.《乡土中国》一书中的描述与你的生活经验是否相吻合?
5.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我们该摒弃什么,又该继承什么?
资源推荐
【书籍】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栏目】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第97夜)
【纪录片】CCTV《费孝通》(2集)
今日作业
1.阅读《乡土中国》前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