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4 16:55:53

文档简介

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明形特征,懂亭台功用
(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醉翁亭记》“有亭(yì)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句对它进行了形象描述。它一般建在湖畔,四周开阔,以利于休憩观景、文人集会。
台,观四方而高者。它高于地面、露天、表面比较平整、开放性的露台式建筑。它建于高处,宽阔平坦,供帝王举行仪式的宫殿内建筑。
楼,是两层以上的房屋,最初用来观敌瞭阵,后发展为住宅。它一般建在城门附近,层数较多,视野开阔,供居住观赏、军事防御之用。重屋为楼,四敞为阁。阁四面皆有窗,且设有门,四周设有挑出的平座的建筑,供人漫步观景。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qǐ) 户,照无眠”中提到了“阁”。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物质空间的建造,又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它们承载着文人对自然、人生、理想的思考与追求,成为传统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精神载体。
1.请根据文中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yì)   然 休憩   (A.xī B.qì)
低(qǐ)   户 承载   (A. zài B.zǎi)
2.根据下面的汉字演变图,探究“集”字的意义。
“集”的本义是①   ,后来引申为“聚集”、“集合”等意义。可见“沙鸥翔集”的“集”的意义是②   ,“文人集会”的“集”的意义是③   。
3.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从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角度修改。
【答案】1.翼;B;绮;A
2.鸟停歇在树上;停息;聚集
3.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造,而且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书法;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书法字体的识别和鉴赏。解答时结合书法字体的特点和作品的特点进行辨析选择。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①翼然(yì rán):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②休憩(xiū qì):休息;③低绮户(dī qǐ hù):“绮户”指雕饰华丽的门窗,“低绮户”描绘的是月光照进装饰华美的门窗;④承载(chéng zài):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
故答案为:翼;B;绮;A
2.本题考查字义理解。
1.“集”的本义是①鸟停歇在树上:从汉字演变图可以清晰看到,“集”字最初的字形就像鸟落在树枝上。在古代造字中,很多字都是根据事物的形象来创造的,“集”字通过这种直观的象形方式,表达了鸟停歇在树上这一最初的含义,这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简单记录和表达。
2.“沙鸥翔集”的“集”的意义是②停息:“沙鸥翔集”描绘的是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下的情景。在这个语境中,“集”与“翔”(飞翔)相对,强调的是鸟从飞行状态到停止在某个地方的动作,所以这里“集”的意思是停息,准确地展现了沙鸥的动态变化。
3.“文人集会”的“集”的意义是③聚集:“文人集会”指的是众多文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创作等活动。“集”在这个词语中,不再局限于鸟停歇在树上这一具体形象,而是引申为人的聚集。它体现了人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目的等而从不同地方来到一起的行为,范围和含义得到了扩展。
故答案为:鸟停歇在树上;停息;聚集
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①原句“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物质空间的建造,又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存在关联词使用不当的问题。②“既是……又是……”表示并列关系,意味着前后两个方面在重要性、程度上是相当的。然而,在描述亭台楼阁时,“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比“是物质空间的建造”在意义和价值上更进一层。亭台楼阁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构建,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文人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文人情感、思想的寄托和体现。所以这里应该使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如“不仅……而且……”,修改后的句子“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造,而且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更能准确地表达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突出亭台楼阁在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造,而且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
二、知人论世,探情感心志
4.(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同学们以“知人论世,探情感心志”为主题制作资料卡,请将卡片填写完整。
作者、作品 情感心志 诗文名句 知人论世解读
李白 《行路难》 行路之志 ①   ,②   。 遭遇各种困难,仍充满豪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豁达乐观 今日听君歌一曲,③   。 虽长期被贬,但仍胸襟豁达,乐观向上。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湘水之志 ④   ,怜君何事到天涯! 表面对贾谊的哀怜,实则对自身的悲叹。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之志 ⑤   ,⑥   。 仕途挫折、手足分离,仍借月抒怀,将个人思念拓展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庙堂之志 ⑦   ,⑧   。 新政失败后,仍心忧天下,志存高远。
欧阳修 《醉翁亭记》 山水之志 ⑨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虽贬官滁州,仍勤勉治事,与民同乐
【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暂凭杯酒长精神;寂寂江山摇落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沧、长、寂、愿、婵、娟、忧、游
①②Ⅰ作者情况: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胸怀大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他的仕途却充满坎坷,不被重用,还遭遇了赐金放还等挫折。Ⅱ诗文名句解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李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遭遇了重重困难,就像行路艰难一样,但他并没有气馁。这两句诗展现出他坚信总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体现出他面对困难仍充满豪情壮志,对未来充满信心。
⑤⑥Ⅰ作者情况: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在中秋之夜,他因与弟弟苏辙分离,又遭遇仕途挫折,心中充满了思念和感慨。Ⅱ诗文名句解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虽然自己仕途不顺,与亲人分离,但他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悲伤之中。而是将个人的思念之情拓展到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人们都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这体现出他豁达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⑦⑧Ⅰ作者情况:范仲淹推行新政失败后,被贬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依然心系国家和百姓。Ⅱ诗文名句解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以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和政治抱负。他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后,先为天下人的忧愁而忧愁,后为天下人的快乐而快乐。这体现了他心忧天下、志存高远的高尚品质,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故答案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暂凭杯酒长精神;寂寂江山摇落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三、读诗研文,学名家风范
(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③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女者④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⑤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⑥,遗其子而已。
(选自《义田记》)
【注】①负郭:城郊附近、城周围。“负”通“附”,附近;郭:城郊。②稔(rěn):庄稼成熟。这里指丰收。③主:管理。④女者:嫁女儿的。⑤屏:这里指退职回家。⑥施贫活族之义: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
【乙】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其一)①
范仲淹
圣宋非强楚,清淮②异汨罗③。
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
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
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这是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至河南邓州,这首诗便写于这一时期。②淮:淮河。③汨罗:楚国诗人屈原曾投汨罗江自杀。
5.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文中语句 方法指引 字词解释
疏而贤者,咸施之。 【课内迁移】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咸:   
以养济群族之人。 【成语互证法】劫富济贫 (2)济:   
日食,人一升。 【词语活用法】“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守”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做太守”的意思。 (3)食: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词义推断法】“遗”在《古汉语字典》中的意思有:①丢失,丢弃,放弃;②遗漏;③遗留。④读“wèi”,赠送,送给。 (4)遗:   
6.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以 其 所 入 给 其 所 聚 沛 然 有 余 而 无 穷。
7.从诗歌尾联“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范仲淹立身处世的座右铭,请结合《岳阳楼记》与甲乙两文说说你对此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
【答案】5.都;救济;供给食物;③
6.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7.经历了淮河上的风暴等困境后,诗人以平静的笔触描绘出在夕阳西下、安然无恙时,沽酒听渔歌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保持的宁静心态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范仲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虽遭贬谪,仍然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既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劝慰,也是他自身“独善其身”的写照。结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呐喊,是范仲淹“兼济天下”思想的集中体现。甲文范仲淹在未显贵(穷)时,虽有兼济天下之志但力未逮,仍坚守此志(独善其身);显贵(达)后“置义田济群族”(兼济天下)。乙诗保持乐观豁达,也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和道德准则,在有能力时要积极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忧国伤时;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参考译文】
甲: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常常丰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供给食物,每人一升。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乙:
大宋王朝不是那强大的楚国,清澈的淮河也不同于那汨罗江。我一生都依仗着忠诚和信义,全家都听凭着风波的摆布。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船只在风浪中颠簸得十分厉害,水中蛟龙鼋鼍等怪物频繁出没。幸好到傍晚时平安无事,买来酒听渔夫唱着渔歌。
5.本题考查实词含义。①“疏而贤者,咸施之”中“咸”的解释,通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这一课内语句迁移,在课内句里“咸”表示全、都的意思,所以此处“咸”同样解释为全、都,体现出范仲淹对亲疏贤能之人广泛施予帮助,不遗漏任何符合条件的人。②“以养济群族之人”里“济”的解释,借助成语“劫富济贫”来互证。成语中“济”是救济之意,那么在文中“以养济群族之人”就是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济”自然也是救济的意思,突出了范仲淹设置义田的目的在于帮助族人。③“日食,人一升”中“食”的解释,依据“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守”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示例,可知此处“食”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日食”即每天供给食物,所以“食”解释为供给食物,描绘出义田对族人日常饮食方面的供给情况。④“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中“遗”的解释,通过词义推断法,结合《古汉语字典》中的释义,结合语境,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救济贫寒、养活亲族,在他去世后,只是把这种道义留传给子女,并非丢失、遗漏或赠送具体物品,所以“遗”解释为遗留。
故答案为:都;救济;供给食物;③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①句意: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②依据: 从语法结构上看,“以其所入”是状语,表明凭借义田的收入这一条件;“给其所聚”是动宾结构,阐述收入的具体用途,即供给聚居的族人,二者语义紧密相连又各自独立成意,所以在此处断开。“沛然有余而无穷”则是对前面供给情况的描述,说明这种供给的结果是充裕且没有穷尽,是一个完整的表意部分。
故答案为: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7.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这首诗写于北宋王朝内忧外患、范仲淹被贬至河南邓州的时期。诗的前三联描绘了旅途的艰难,如“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生动展现了在淮河上遭遇风暴,船只颠簸危险,水中还有蛟鼋出没的惊险场景。然而尾联“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却笔锋一转,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困境后,诗人在夕阳西下时庆幸自己平安无事,还能悠然地去买酒听渔夫唱歌。这种在困境中不抱怨、不消沉,反而能以平和的心态享受当下宁静生活的表现,充分展现出诗人在逆境中保持的宁静心态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他没有被政治上的挫折和旅途的艰险打倒,而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随遇而安的精神境界。
故答案为:经历了淮河上的风暴等困境后,诗人以平静的笔触描绘出在夕阳西下、安然无恙时,沽酒听渔歌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保持的宁静心态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8.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和阅读启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时,首先应明确观点,然后结合三篇诗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阐释范仲淹对自己的启示,言之有理,表达流畅即可。①在《岳阳楼记》中的体现:范仲淹虽遭贬谪,处于人生困境,但他并没有陷入个人得失的悲叹中,而是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既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劝慰,也是他自身“独善其身”的写照。他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念,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同时,文章结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呐喊,集中体现了范仲淹“兼济天下”的思想。他以天下为己任,心系百姓的忧乐,渴望在得志之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展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远大的政治抱负。②在甲文中的体现:范仲淹在未显贵(穷)时,就有设置义田、救济族人的志向,但由于力量不足,这个志向未能实现,但他始终坚守这一信念,这体现了他在困境中“独善其身”,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当他显贵(达)后,有了俸禄和赏赐的收入,便立即购置义田,“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瞻”,帮助众多亲族之人,将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给子孙,真正做到了“兼济天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志向。③在乙文中的体现:范仲淹被贬途中,遭遇淮河上的风暴,船只颠簸,危险重重,但他“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凭借忠信坦然面对困境,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这是“独善其身”的表现。同时,他还能在“斜阳幸无事”时,“沽酒听渔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挫折,展现出在困窘中保持良好心境,不被困境打倒的精神品质。④启示:从范仲淹的经历和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境和挫折,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和道德准则。在困境中,我们要像范仲淹一样,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抱怨、不消沉,努力提升自己,独善其身。而当我们有能力、有机会时,要积极帮助他人,关心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有意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故答案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范仲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虽遭贬谪,仍然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既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劝慰,也是他自身“独善其身”的写照。结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呐喊,是范仲淹“兼济天下”思想的集中体现。甲文范仲淹在未显贵(穷)时,虽有兼济天下之志但力未逮,仍坚守此志(独善其身);显贵(达)后“置义田济群族”(兼济天下)。乙诗保持乐观豁达,也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和道德准则,在有能力时要积极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
四、阅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16分)
(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跟我走
安学斌
①“你们麻达山(方言,在山中迷路)了,停下来,跟我走。”
②一场惨败,只剩下三十几号弟兄,逃命钻进老林子里。眼前白雪茫茫、密林森森,好不容易抓到的民兵队长,竟让全连跟着他走。
③蒋军(国民党军)连长斜睖民兵队长一眼:“吓唬谁呢?老子有指南针,麻达山照样走得出去。”
④“你们两天没吃饭了,指南针不顶饭吃。给我解开绳子,我给你们找点儿吃的。”
⑤溪流边的暖泉子附近,26岁的民兵队长用胳膊肘砸开枯树里的冰,一掏抓出一把黑脊背、红肚皮的哈士蟆。他把哈士蟆扔到地上,继续掏,不一会儿地上就堆了二三百只哈士蟆。士兵摘下钢盔,烧热水把哈士蟆烫死,洗干净,再用钢盔煮熟。
⑥哈士蟆又名林蛙,正在抱团冬眠,肚子干净、又香又肥,母林蛙带籽还有油。士兵们美美地饱餐一顿。
⑦连队准备出发。蒋军连长转头对民兵队长说:“你给我们吃顿饱饭,我给你留个全尸。这一路上带着你太累赘,我得把你毙喽。”
⑧民兵队长笑了:“你可真不讲究。我让你们有饭吃,你反倒杀我,那以后你等着饿死得了。”
⑨起风了,刮起蒙蒙雪雾。民兵队长喊道:“这是穿山风,快跟我走,要不今晚都得冻死。”
⑩林海深处,民兵队长领着他们找到个地窨子,里头一铺小炕、一盏油灯。蒋军连长钻进来责问道:“这么大个地方住三十多人,你想把弟兄们挤死咋的?”
民兵队长轻蔑地瞅瞅他,把小炕的铺草推开,露出来木板,下面竟有地下室,宽敞,通风,有锅灶、高粱米、咸盐。
民兵队长让士兵捡些干柴,取些积雪烧水,做了一锅热腾腾的焖高粱米饭。
第二天,士兵们费了好大劲才推开地窨子的栅栏门,看到外面风刮来的积雪堆积如山。他们明白,穿山风一夜肆虐,民兵队长真是救了大家。
民兵队长站他们前面,稍带得意地说:“这回明白了吧?跟我走没有错。当年跟着抗联,我在长白山转悠了好几年,日本鬼子都拿我们没办法,因为老百姓和我们一条心。你们杀害无辜,不得人心,再不迷途知返一定没有好下场。”
蒋军连长啪地冲天放了一枪:“你敢做赤色宣传,我现在就毙了你。”
民兵队长面不改色:“我是你们的救命恩人,你要枪毙我,就等于把弟兄们全害了。你们在山里是聋子、瞎子、傻子,麻达山早晚饿死。”
在山里转了一天,太阳西斜。民兵队长吩咐蒋军连长道:“今晚得在野外露营了,在悬崖根底下那块平坦地方,让弟兄们砌雪墙,一要厚、二要高,生堆火对付一宿。”
雪墙砌好了,点着火,民兵队长用从地窨子带来的锅和高粱米做饭。士兵纷纷抢着吃,民兵队长一口没动。
有士兵问他怎么不吃饭,民兵队长打个唉声:“我心里闷得慌,吃不下饭。你们麻达山了,走不出去就得饿死,咋就执迷不悟呢?解放军优待俘虏,你们跟我投诚,马上可以回家,还可以分给土地,为啥不自个儿找条活路呢?”
蒋军连长又拔出手枪,恶狠狠地说道:“你一个俘虏竟然想让我们缴枪投降,胆儿太大了吧!我是党国军人,向俘虏投降?真是笑话!我先毙了你这个丧门星!”
民兵队长摆摆手,笑呵呵地说道:“你们连长不算聪明,怪不得打败仗。说实话,我的弟弟就是远征军,现在是解放军的连长。他说远征军打鬼子不含糊,所以我才想帮帮你们。今晚你们都仔细想想,我是你们的敌人还是救星。要是把我当救星,明天就跟我走;要是把我当敌人,你们爱咋咋的。”
天亮了,民兵队长睡了个好觉,显得很精神。两个士兵要捆住他的双手,可他突然向后一缩,一个跨步上前夺过蒋军连长腰间的手枪,接着从他的衣兜里掏出指南针,用力摔到地上。
民兵队长拿手枪指着蒋军连长,警告他说:“你对不起弟兄们,我可不想对不起你。别奓翅,老老实实跟着走。”
接着,民兵队长对大家说:“大家记住,投诚是连长做的主。把你们的枪栓都卸下来,交给我背着。大家跟着我,抓紧赶路。”
几个月后,民兵队长成了大家的新任连长。他动情地说:“我的亲弟弟真是远征军,他给我写信,说远征军打日寇屡立战功。我一看你们是远征军就惦记上了。我想让你们活下来,一起为百姓打江山,让死去的弟弟知道,我领着弟兄们走上了正道。”
9.补全表格,梳理事件并说明人物关系变化。
核心事件 人物关系变化
安学斌雪地捕林蛙解决饥饿 敌对→②   
①    俘虏→向导
安学斌夺枪摔碎指南针 ③   →被教化者
④    溃兵→革命者
10.小说中蒋军连长举枪威胁安学斌时,原文只写道:“安学斌蹲在雪地里,头都没抬”。请根据上下文补全安学斌此刻可能说的话。(50字左右)
11.请根据以下师生对话框架,补全学生小语的分析内容,完成对“三次雪景作用”的探究。
老师:小说里三次写到“雪”,第一次是安学斌带士兵找林蛙时的积雪。同学们觉得这里的雪有什么作用?
小文:“眼前白雪茫茫、密林森森”的积雪环境,既暗示蒋军迷失山林的困境,又迫使士兵依赖安学斌找食物,又通过安学斌徒手掏林蛙的细节,为后文士兵逐渐动摇立场做铺垫。积雪的冰冷与热腾腾的林蛙汤形成反差,侧面暗示顺应自然规律(山林生存法则)才能存活的主题。
小语:(参照小文的示例,任选一个环境进行阐释)
A.地窨子雪堆 B.悬崖雪墙
老师:综上所述,文中三次“雪”的描写通过不同方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不断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2.小说标题《跟我走》中的“我”究竟是谁?请结合安学斌的三次关键抉择(找林蛙、进地窨子、砌雪墙),分析作者想传达的思想。
【答案】9.发现地窨子粮仓并避风雪;依赖;压迫者;安学斌讲述弟弟故事整编队伍
10.连长,枪子儿打不死饿鬼。您要是崩了我,这山上可再没人认得哈士蟆洞在哪儿了。
11.示例一:A.风刮来的积雪堆积如山”的描写,印证安学斌预判穿山风的准确性,使士兵彻底信服他的领导力。地窨子外积雪封门与地下室的温暖储备,为后文士兵集体投诚提供合理性,同时暗扣智慧与民心决定生存权的主题内核。
示例二:B。文中民兵队长让士兵砌雪墙御寒,表面是为解决生存问题,实则通过“煮饭不食”的行为,引发士兵反思,进而劝降。雪墙的临时性暗示:蒋军依靠武力压制(如拔枪威胁)仅是权宜之计,而民兵队长以正义立场和民心所向指明的道路,才是真正出路。士兵最终卸枪栓投诚,印证了正义与民心终将胜利的主题。
12.“我”的多重含义解读:
①“我”是生存向导——安学斌:在第一次抉择找林蛙时,当时积雪封山,士兵们濒临饿死,处境极其艰难。安学斌凭借对当地环境的熟悉,从冰层中挖出“黑脊背、红肚皮”的林蛙,煮了满满一行军锅,解决了士兵们的饥饿问题。他以实际行动,用食物向士兵们证明了自己就像“雪山活地图”一样,能够指引他们找到活路,保障他们的生存。
②“我”是群众路线——道德方向:第二次抉择进地窨子时,安学斌提前藏好了高粱米、咸盐等物资作为粮仓。当士兵们发现这些后,内心羞愧于之前“要杀救命恩人”的想法。这表明安学斌的行为代表着善良与正义,跟着他就相当于跟着良心走。因为他的做法体现了群众路线中为人民着想、帮助他人的道德准则,让士兵们认识到正义和善良的力量,指引着他们在道德层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③“我”是历史正道——精神信仰:第三次抉择砌雪墙时,安学斌饿着肚子劝士兵卸下枪栓,最终二十三根枪栓堆在锅边。雪墙挡住了寒风,篝火照亮了新生。这一场景暗示着只有放弃暴力,选择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才能获得新生。安学斌在此成为了历史正道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精神信仰,即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体现了共产党所指引道路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 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 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核心事件“发现地窨子粮仓并避风雪”:在文章第⑩至 段中,民兵队长安学斌带领溃兵找到地窨子,里面藏有高粱米、咸盐等物资,解决了士兵们的温饱问题,并躲避了穿山风的威胁。这一事件使士兵们从敌对状态转变为依赖安学斌的生存能力。
2.人物关系变化“依赖”:士兵们原本对安学斌充满敌意,但在他解决饥饿和提供避难所后,逐渐认识到他的价值,开始依赖他的生存技能和领导能力。
3.核心事件“安学斌夺枪摔碎指南针”:在第 至 段中,安学斌夺过蒋军连长的手枪和指南针,打破了连长的权威,使其从压迫者转变为被教化者。这一行为象征着安学斌掌握了主动权,开始对士兵进行思想改造。
4.核心事件“安学斌讲述弟弟故事整编队伍”:在第 至 段中,安学斌通过讲述自己弟弟的故事,成功说服士兵投诚,并将他们整编为革命队伍。这一事件标志着士兵们从溃兵转变为革命者,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故答案为:发现地窨子粮仓并避风雪;依赖;压迫者;安学斌讲述弟弟故事整编队伍
1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情境补写能力。
1.需要补写的是安学斌在蒋军连长举枪威胁时可能说的话。此话需基于两个核心情境:安学斌此时正在为溃兵们寻找食物(“蹲在雪地里”掏林蛙);他面对死亡威胁时的反应(“头都没抬”)。这句话应体现其冷静、沉着、以及对自身价值的绝对自信,同时带有对对方愚蠢行为的不屑与警告。
2.根据文章第④段“我给你们找点儿吃的”和第⑤段“用胳膊肘砸开枯树里的冰,一掏抓出一把黑脊背、红肚皮的哈士蟆”的内容分析可知,此刻安学斌的全部注意力正集中在为饥饿的溃兵寻找食物以解决生存危机上,这是他当下最重要且正在进行的行动。根据文章第 段“我是你们的救命恩人,你要枪毙我,就等于把弟兄们全害了。你们在山里是聋子、瞎子、傻子,麻达山早晚饿死”的内容分析可知,安学斌对自己在山林中的生存技能和价值有清醒的认知,他深知对方离不开自己。因此,面对威胁,他的反应不是恐惧,而是基于这种认知的淡然甚至蔑视。他“头都没抬”的动作,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无声的强大自信和对威胁的极度轻视。他此刻可能说的话,其核心意思应是指出对方行为的荒谬性——在依赖他生存时却要杀死他,并再次强调对方离开自己必将面临的死亡结局,以此化解威胁。
3.示例:毙了我,谁给你们找吃的?等着一起饿死在这雪地里吧。
故答案为:连长,枪子儿打不死饿鬼。您要是崩了我,这山上可再没人认得哈士蟆洞在哪儿了。
1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示例一:A.地窨子雪堆。根据文章第 段“士兵们费了好大劲才推开地窨子的栅栏门,看到外面风刮来的积雪堆积如山”的内容分析,此处积雪“堆积如山”的描写,首先具体印证了第⑨段安学斌关于“穿山风”预判的绝对准确性,以无可辩驳的自然力量证明了其山林经验的权威性,使士兵们从被迫依赖(找食物)转变为内心彻底信服他的领导力。其次,根据第 段“下面竟有地下室,宽敞,通风,有锅灶、高粱米、咸盐”的内容分析,地窨子外是致命的严寒与积雪封门,其内部却是由百姓(或抗联)预先储备的生存物资所构成的“温暖”空间。这强烈的环境对比,形象地揭示了谁能掌握并利用这种“民心”资源(百姓支持),谁就能获得生存的主动权。这为后文第 段士兵们听其宣传、以及最终第 段集体卸下枪栓投诚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合理性与情感基础,并深刻暗扣了“智慧与民心才是决定生存权的根本”这一主题内核。
示例二:B.悬崖雪墙。根据文章第 段“民兵队长吩咐蒋军连长道:‘今晚得在野外露营了,在悬崖根底下那块平坦地方,让弟兄们砌雪墙,一要厚、二要高,生堆火对付一宿。’”和第 段“雪墙砌好了,点着火,民兵队长用从地窨子带来的锅和高粱米做饭。士兵纷纷抢着吃,民兵队长一口没动。”的内容分析,砌“雪墙”这一行为本身,表面是安学斌指导溃兵解决野外御寒这一具体生存问题,延续了其“向导”的角色。但更关键的作用在于,它营造了一个临时、密闭且相对安全的谈话空间。正是在这个由“雪墙”围合的特殊环境里,发生了第 段安学斌“一口没动”饭菜并直接对士兵进行劝降的关键情节。雪墙的临时性、脆弱性(与坚固的地窨子形成对比),恰恰暗示了蒋军依靠武力压制(如连长第 、 段屡次拔枪威胁)仅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生存之道。而安学斌在此“临时”空间内播撒的“正义”与“民心”的思想火种,以及第 段他讲述弟弟故事进行情感动员,则指向了一条真正的、永恒的出路。最终士兵们第 段“卸下枪栓”的选择,印证了正义与民心终将战胜暴力与压迫的深刻主题。
故答案为: 示例一:A.风刮来的积雪堆积如山”的描写,印证安学斌预判穿山风的准确性,使士兵彻底信服他的领导力。地窨子外积雪封门与地下室的温暖储备,为后文士兵集体投诚提供合理性,同时暗扣智慧与民心决定生存权的主题内核。
示例二:B。文中民兵队长让士兵砌雪墙御寒,表面是为解决生存问题,实则通过“煮饭不食”的行为,引发士兵反思,进而劝降。雪墙的临时性暗示:蒋军依靠武力压制(如拔枪威胁)仅是权宜之计,而民兵队长以正义立场和民心所向指明的道路,才是真正出路。士兵最终卸枪栓投诚,印证了正义与民心终将胜利的主题。
12.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及主旨的深层理解。①生存向导:安学斌的三次关键抉择(找林蛙、进地窨子、砌雪墙)均围绕解决士兵的生存问题展开,体现了他作为生存向导的角色。他通过实际行动赢得了士兵的信任和依赖。②群众路线:地窨子及其中储备的粮食是群众工作的成果,体现了“老百姓和我们一条心”的群众路线。安学斌借此向士兵们昭示了依靠群众、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使“跟我走”具有了道德方向的意义。③历史正道:安学斌在劝降时指出光明前途和政治理想,使“跟我走”升华为顺应历史潮流、选择正确精神信仰的终极呼唤。他通过讲述弟弟的故事,成功说服士兵投诚,并将他们整编为革命队伍,体现了历史正道的胜利。
故答案为: “我”的多重含义解读:
①“我”是生存向导——安学斌:在第一次抉择找林蛙时,当时积雪封山,士兵们濒临饿死,处境极其艰难。安学斌凭借对当地环境的熟悉,从冰层中挖出“黑脊背、红肚皮”的林蛙,煮了满满一行军锅,解决了士兵们的饥饿问题。他以实际行动,用食物向士兵们证明了自己就像“雪山活地图”一样,能够指引他们找到活路,保障他们的生存。
②“我”是群众路线——道德方向:第二次抉择进地窨子时,安学斌提前藏好了高粱米、咸盐等物资作为粮仓。当士兵们发现这些后,内心羞愧于之前“要杀救命恩人”的想法。这表明安学斌的行为代表着善良与正义,跟着他就相当于跟着良心走。因为他的做法体现了群众路线中为人民着想、帮助他人的道德准则,让士兵们认识到正义和善良的力量,指引着他们在道德层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③“我”是历史正道——精神信仰:第三次抉择砌雪墙时,安学斌饿着肚子劝士兵卸下枪栓,最终二十三根枪栓堆在锅边。雪墙挡住了寒风,篝火照亮了新生。这一场景暗示着只有放弃暴力,选择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才能获得新生。安学斌在此成为了历史正道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精神信仰,即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体现了共产党所指引道路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五、阅读说理文章,理解读书内涵(14分)
(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阅读下面非文学类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读有所获 行有所成
洪伟 张凤波
①明朝谢肇淛曾经说过,不少好书之人有三病。第一病是“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第二病是“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第三病是“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这3种病症,其实都指向了读书过程中可能陷入的误区。
②“第一病”反映出一些人只是把书籍当作装饰品,放在书架上以示高雅,忽视了书籍本身的内涵和价值。“第二病”则表现出一些人费尽心力地收集各种书籍,却不去深入讨论和思考书中的观点和思想。这种做法虽然看似博学,但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洞察。“第三病”则是指那些虽然博学多识,但缺乏自我运用和创新能力的人。他们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缺乏真正的领悟力,难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对于广大官兵而言,同样需警惕这些读书之病,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读书贵在有收获,而选择至关重要。若想将书读出实效、有所收获,需时常为自己制订一份“读书清单”。尤其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挑选合适的书目进行阅读显得尤为关键。当思想陷入迷茫时,多品读哲学类书籍,以认清事物发展规律,明确前进的方向;面对困境时,多阅读励志类书籍,以增强勇气,敢于直面挑战;在工作疲惫之际,则可多翻阅名人传记,从而激发奋进力量,助力自己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阅读的目的更多是应用。根据时势与需求选择适宜的书籍,这样的读书,胜似花香,甜过蜜糖。
④读书要有收获,需要正确的方法。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徒劳无功。读书应持之以恒,务必认真读完,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排除外界干扰,静心凝神。
⑤读书还应勤于思考。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阅读何种书籍,都应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探寻答案。例如,研读《孙子兵法》时,每读一篇都应思考古人的兵法对现代战争的启示,以及我们应从中汲取的智慧。
⑥此外,读书要善于总结。面对浩瀚书海,唯有善于总结,方能悟透书中要义,掌握书中精髓。努力发现书中的规律,总结其方法,才可能真正为己所用。
⑦读书要有收获,实践至关重要。为学的实质,本在于践行,知行合一是读书者的至高境界。西汉的文学家扬雄曾提出,“读而能行者,为之上”。教育家徐特立也曾言,“用与学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很多读书人之所以倡导“学以致用”,正是因为他们强调读书绝不能陷入“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而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充分运用所学,以提升实践水平。
⑧军人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所读之书可能更多服务于练兵备战、制胜打赢。我们阅读军事理论专业书籍时,要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其由来,关联政治、科技等领域把握体系,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融入练兵备战之中。特别是年轻官兵,正处于学习力和领悟力较强的年龄阶段,应立足本职岗位,多读有益于岗位需求的书,将所学运用于实际。
⑨培养官兵的阅读兴趣,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提倡官兵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用的书,就是为适应未来战场、打赢未来战争打基础。许多官兵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了相应技巧,能够将阅读的收获有效应用于工作实际,助力练兵备战。这不仅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更是官兵用心读书、躬身实践的具体表现。
(2025年8月10日,《解放军报》)
13.根据文章内容补充思维导图。
14.请分析文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5.下列三则材料,哪个最适合论证文中“读书贵在有收获,而选择至关重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A.屠呦呦研读《肘后备急方》,发现青蒿低温提取法,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
B.曾国藩每日读书十页,终身不辍,写下百万字读书笔记。
C.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精研兵法地理,终成“三分天下”战略。
16.作者强调“知行合一”是读书最高境界。请你结合读《水浒传》的经历,谈谈对此的理解。
【答案】13.①警惕(需防)读书三病 ②读书要有收获,需要正确的方法。 ③西汉的文学家扬雄曾提出,“读而能行者,为之上”。(教育家徐特立也曾言,“用与学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
14.举例论证。以研读《孙子兵法》为例,说明带着问题读书的方法,更具说服力。
15.示例:选A。理由:屠呦呦针对疟疾防治需求选择医学典籍,通过专业阅读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完美体现“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书籍并取得实效”的论点。B项强调坚持而非选择,C项侧重知识储备而非阅读收获。
16.示例:读《水浒传》时,我被鲁智深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性格所感染。鲁智深的“知行合一”体现在他对正义、善良、忠诚和信仰的深刻理解和坚定实践上。他坚持正义,在得知金翠莲被恶霸镇关西欺压后,不仅同情她的遭遇,还亲自出手惩治镇关西,最终将其打死。这是他对“知善”“行善”的统一。他对朋友忠诚。他不仅在林冲被陷害时挺身而出,还在林冲被发配途中一路护送,确保其安全。这让我真正明白:把书中的精神转化为行动,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论证过程;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3)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4)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文章开篇引用明朝谢肇淛的话,指出不少好书之人存在的三病,接着在第②段强调广大官兵需警惕这些读书之病,所以这里应概括为“警惕(需防)读书三病”,准确抓住了文章开篇的核心要点,即提出问题并指出官兵要重视。
2.文章第④段首句“读书要有收获,需要正确的方法”直接点明了该段的核心观点,后续内容围绕此观点展开阐述具体方法,所以此空直接引用该句,能准确概括段落主旨。
3.文章第⑦段围绕“读书要有收获,实践至关重要”展开论述,强调知行合一是读书者的至高境界,为了支撑这一观点,作者引用了西汉文学家扬雄和教育家徐特立的话,所以从该段摘录这两句名言作为论据,能很好地支撑“知行合一”这一最终目标。
故答案为:①警惕(需防)读书三病 ②读书要有收获,需要正确的方法。 ③西汉的文学家扬雄曾提出,“读而能行者,为之上”。(教育家徐特立也曾言,“用与学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
1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解答时,首先根据句子内容判断论证方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①画线句“例如,研读《孙子兵法》时,每读一篇都应思考古人的兵法对现代战争的启示,以及我们应从中汲取的智慧”,通过列举研读《孙子兵法》这一具体事例来进行论证,所以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方法。②作者在提出“读书还应勤于思考”以及“都应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探寻答案”的观点后,紧接着用这个例子,将抽象的读书方法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问题,如思考古人兵法对现代战争的启示等,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如何带着问题读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说理更加具体、形象,避免了空洞的理论阐述。
故答案为: 举例论证。以研读《孙子兵法》为例,说明带着问题读书的方法,更具说服力。
15.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匹配分析。文章第③段观点强调阅读的有效收获源于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书籍选择,即选择要服务于具体的“时势与需求”,并能产生实际“收获”或“实效”。A.屠呦呦为了解决疟疾防治这一现实需求,选择研读《肘后备急方》,最终发现青蒿低温提取法并挽救数百万患者,这精准对应了根据“时势与需求”选择书籍并取得实效,与文中观点高度契合。B.曾国藩每日读书十页并写下百万字读书笔记,主要体现的是读书的恒心、毅力以及积累与方法,没有涉及根据特定“时势与需求”选择书籍,无法论证“选择至关重要”这一核心论点。C.诸葛亮精研兵法地理终成“三分天下”战略,侧重于长期知识储备和智慧积累后的学以致用,与文中强调的为解决眼前具体情境而进行针对性阅读并即时获益的关联不够直接紧密,不能很好地论证“选择至关重要”这一观点。
故答案为:示例:选A。理由:屠呦呦针对疟疾防治需求选择医学典籍,通过专业阅读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完美体现“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书籍并取得实效”的论点。B项强调坚持而非选择,C项侧重知识储备而非阅读收获。
16.本题考查对文章核心观点的理解与迁移应用能力。要求结合自身阅读体验,阐释对“知行合一”这一读书境界的认识。①文中“知行合一”核心在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力或精神滋养,强调学习目的是应用和实践,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②以读《水浒传》为例,我们从书中了解到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等故事,从中深刻理解“正义”“担当”等内涵,这是“知”的层面。而在现实生活中,当看到同学被欺凌时,受书中精神影响,我们鼓起勇气报告老师并安慰同学,践行了守护弱小的“义”,这就是将书中的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了“知”到“行”的转化,体现了“知行合一”就是让书中精神品质照亮现实行为选择,让阅读真正发挥价值。
故答案为:示例:读《水浒传》时,我被鲁智深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性格所感染。鲁智深的“知行合一”体现在他对正义、善良、忠诚和信仰的深刻理解和坚定实践上。他坚持正义,在得知金翠莲被恶霸镇关西欺压后,不仅同情她的遭遇,还亲自出手惩治镇关西,最终将其打死。这是他对“知善”“行善”的统一。他对朋友忠诚。他不仅在林冲被陷害时挺身而出,还在林冲被发配途中一路护送,确保其安全。这让我真正明白:把书中的精神转化为行动,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
六、体验生活感悟,表达内心思想(55分)
17.(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读下面漫画,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议论性文字。
【答案】示例: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做自己,会让孩子更优秀。聪明的父母,往往用发展眼光看待孩子,鼓励孩子,而不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来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更容易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而有的父母喜欢用别人家孩子来树立榜样,贬低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积极性容易受打击,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可比性,我们要做的是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做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知识点】漫画释义;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漫画解读与议论性文字写作。漫画内容:①漫画通过三组画面和对应文字,清晰展示了三类家长的行为特点。“不靠谱家长”用别人家孩子贬低自己孩子,画面中家长手指向上方别人家孩子闪耀的形象,对孩子指指点点,体现出这种教育方式的负面性,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②“普通家长”以别人家孩子树立榜样,画面里孩子看向别人家孩子,旁边家长似乎在引导,这种方式虽有一定积极意图,但容易让孩子陷入与他人比较的压力中,忽略自身特点。③“靠谱家长”鼓励孩子做自己、突破自己,画面呈现出积极互动的场景,凸显出这种教育方式的正向价值,有助于孩子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故答案为:示例: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做自己,会让孩子更优秀。聪明的父母,往往用发展眼光看待孩子,鼓励孩子,而不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来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更容易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而有的父母喜欢用别人家孩子来树立榜样,贬低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积极性容易受打击,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可比性,我们要做的是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做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18.(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材料二】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
【材料三】《水浒传》中的晁盖英勇果敢,吴用智计无双,二者团结一心,相互合作,用智谋劫取了生辰纲。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或认识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1)明确文体,自拟题目;(2)不得抄袭,套作;(3)字数不少于600字;(4)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和师生姓名等。
【答案】例文:
同心聚力,共赴山海
《周易》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孙权亦曾断言:“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这两句话穿越千年,在《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里找到了生动注脚——晁盖的英勇果敢破开阻碍,吴用的锦囊妙计规划全局,二人同心协作,终让生辰纲的押运队伍土崩瓦解。这足以证明:团结是凝聚力量的磁石,协作是破解难题的钥匙,唯有同心聚力,方能共赴山海。
同心是汇聚力量的基石,让平凡个体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集体。红军长征途中,雪山寒风刺骨,草地沼泽密布,单靠一人之力难越天险。但战士们相互搀扶着前行,冻僵的手紧紧握在一起,饥饿时共享半块青稞饼,用“同心”驱散绝望。正是这份“心往一处想”的信念,让这支队伍跨越二万五千里,在绝境中闯出希望之路。我曾参与班级的科技小组项目,起初因意见分歧屡屡碰壁,直到我们放下争执,聚焦“制作节水装置”的共同目标,有人查资料、有人画图纸、有人做实验,心齐了,效率也翻了倍,最终项目还获得了校级奖项。可见,同心不是简单的“在一起”,而是目标一致时,个体力量拧成的“一股绳”,能冲破任何阻碍。
协作是激活智慧的密码,让不同优势互补出意想不到的成效。中国航天团队研发“嫦娥探月”时,没有哪个人能凭一己之力完成任务。天体物理学家测算轨道,机械工程师调试设备,航天员训练着陆技巧,无数领域的专家各展所长、相互配合,将“众智”汇聚成探月工程的“中国方案”。就像战国时期的“将相和”,蔺相如以智慧化解外交危机,廉颇以勇猛守护赵国边疆,二人放下嫌隙、互补长短,最终让赵国在诸侯争霸中站稳脚跟。若只靠“力”而无“智”,易陷入蛮干;若只靠“智”而无“力”,则难成实事。唯有协作,才能让“力”与“智”相得益彰。 如今的时代,更需要“同心聚力”的精神。从研发芯片的科研团队,到守护城市的社区工作者;从赛场上配合默契的运动员,到课堂上共同进步的同学,处处都离不开团结协作。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无数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进,便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愿我们都能懂得团结的意义,学会协作的智慧,以同心为帆,以聚力为桨,在人生的航程中,共赴更远的山海。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三则材料均围绕"合作"展开,但呈现形式不同:第一则为经典名言,第二则为帝王治国方略,第三则为文学经典案例。材料通过不同维度(个人品德、集体智慧、实践案例)共同指向"合作"的核心价值,强调个体与集体、智慧与力量的融合共生。
【题干分析】①材料意义:材料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以金属断裂的意象,强调志同道合者凝聚力的强大,侧重精神层面的契合。材料二"用众力众智":从治国理政角度,揭示群体力量与智慧超越个体的客观规律,突出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材料三晁盖吴用案例:通过具体历史场景,展现不同性格(勇武与智谋)的互补性,印证合作实践的有效性。②写作思路:结构建议:采用"经典引论-历史佐证-现实观照-升华呼吁"四段式。如以《周易》名言开篇,用晁吴案例展开,结合当代科技创新团队(如航天工程)分析,最终落脚于青年合作意识培养。详略处理:重点剖析"不同特质者如何合作"(如勇谋结合、文理交融),避免泛泛而谈团结的重要性。
【立意提取】
1. 断金之利在同心:从"利"字切入,分析合作带来的效率倍增效应。以屠呦呦团队(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华为5G研发(多国工程师协作)为例,论证"同心"需超越简单聚合,实现认知同频与价值共鸣。
2. 众智如光,破暗前行:聚焦智慧互补的化学效应。以敦煌壁画修复(考古学家+化学家+数字技术)、新冠疫情攻关(临床医生+病毒学家+大数据专家)为案例,揭示跨领域合作如何突破认知边界。
3. 从生辰纲到量子计算机:合作的千年进化:采用历史纵深视角。对比晁盖团队(江湖义气型合作)与现代科研团队(契约精神型合作),分析合作模式从情感维系到制度保障的演进,引出对未来AI时代合作形态的思考。【点评】 这篇议论文以"同心聚力"为核心,巧妙融合经典名言、历史典故与现实案例,通过"红军长征""科技小组""嫦娥探月"等多元素材,立体化阐释了"同心是基石,协作是密码"的深层逻辑。文章结构严谨,采用"经典引题-历史佐证-现实观照-升华呼吁"的递进式框架,既有"生辰纲"等文学案例的生动性,又具航天工程等现代素材的时代感。
1 / 1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明形特征,懂亭台功用
(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醉翁亭记》“有亭(yì)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句对它进行了形象描述。它一般建在湖畔,四周开阔,以利于休憩观景、文人集会。
台,观四方而高者。它高于地面、露天、表面比较平整、开放性的露台式建筑。它建于高处,宽阔平坦,供帝王举行仪式的宫殿内建筑。
楼,是两层以上的房屋,最初用来观敌瞭阵,后发展为住宅。它一般建在城门附近,层数较多,视野开阔,供居住观赏、军事防御之用。重屋为楼,四敞为阁。阁四面皆有窗,且设有门,四周设有挑出的平座的建筑,供人漫步观景。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qǐ) 户,照无眠”中提到了“阁”。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物质空间的建造,又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它们承载着文人对自然、人生、理想的思考与追求,成为传统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精神载体。
1.请根据文中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yì)   然 休憩   (A.xī B.qì)
低(qǐ)   户 承载   (A. zài B.zǎi)
2.根据下面的汉字演变图,探究“集”字的意义。
“集”的本义是①   ,后来引申为“聚集”、“集合”等意义。可见“沙鸥翔集”的“集”的意义是②   ,“文人集会”的“集”的意义是③   。
3.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从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角度修改。
二、知人论世,探情感心志
4.(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同学们以“知人论世,探情感心志”为主题制作资料卡,请将卡片填写完整。
作者、作品 情感心志 诗文名句 知人论世解读
李白 《行路难》 行路之志 ①   ,②   。 遭遇各种困难,仍充满豪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豁达乐观 今日听君歌一曲,③   。 虽长期被贬,但仍胸襟豁达,乐观向上。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湘水之志 ④   ,怜君何事到天涯! 表面对贾谊的哀怜,实则对自身的悲叹。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之志 ⑤   ,⑥   。 仕途挫折、手足分离,仍借月抒怀,将个人思念拓展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庙堂之志 ⑦   ,⑧   。 新政失败后,仍心忧天下,志存高远。
欧阳修 《醉翁亭记》 山水之志 ⑨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虽贬官滁州,仍勤勉治事,与民同乐
三、读诗研文,学名家风范
(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③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女者④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⑤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⑥,遗其子而已。
(选自《义田记》)
【注】①负郭:城郊附近、城周围。“负”通“附”,附近;郭:城郊。②稔(rěn):庄稼成熟。这里指丰收。③主:管理。④女者:嫁女儿的。⑤屏:这里指退职回家。⑥施贫活族之义: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
【乙】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其一)①
范仲淹
圣宋非强楚,清淮②异汨罗③。
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
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
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这是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至河南邓州,这首诗便写于这一时期。②淮:淮河。③汨罗:楚国诗人屈原曾投汨罗江自杀。
5.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文中语句 方法指引 字词解释
疏而贤者,咸施之。 【课内迁移】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咸:   
以养济群族之人。 【成语互证法】劫富济贫 (2)济:   
日食,人一升。 【词语活用法】“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守”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做太守”的意思。 (3)食: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词义推断法】“遗”在《古汉语字典》中的意思有:①丢失,丢弃,放弃;②遗漏;③遗留。④读“wèi”,赠送,送给。 (4)遗:   
6.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以 其 所 入 给 其 所 聚 沛 然 有 余 而 无 穷。
7.从诗歌尾联“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范仲淹立身处世的座右铭,请结合《岳阳楼记》与甲乙两文说说你对此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
四、阅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16分)
(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跟我走
安学斌
①“你们麻达山(方言,在山中迷路)了,停下来,跟我走。”
②一场惨败,只剩下三十几号弟兄,逃命钻进老林子里。眼前白雪茫茫、密林森森,好不容易抓到的民兵队长,竟让全连跟着他走。
③蒋军(国民党军)连长斜睖民兵队长一眼:“吓唬谁呢?老子有指南针,麻达山照样走得出去。”
④“你们两天没吃饭了,指南针不顶饭吃。给我解开绳子,我给你们找点儿吃的。”
⑤溪流边的暖泉子附近,26岁的民兵队长用胳膊肘砸开枯树里的冰,一掏抓出一把黑脊背、红肚皮的哈士蟆。他把哈士蟆扔到地上,继续掏,不一会儿地上就堆了二三百只哈士蟆。士兵摘下钢盔,烧热水把哈士蟆烫死,洗干净,再用钢盔煮熟。
⑥哈士蟆又名林蛙,正在抱团冬眠,肚子干净、又香又肥,母林蛙带籽还有油。士兵们美美地饱餐一顿。
⑦连队准备出发。蒋军连长转头对民兵队长说:“你给我们吃顿饱饭,我给你留个全尸。这一路上带着你太累赘,我得把你毙喽。”
⑧民兵队长笑了:“你可真不讲究。我让你们有饭吃,你反倒杀我,那以后你等着饿死得了。”
⑨起风了,刮起蒙蒙雪雾。民兵队长喊道:“这是穿山风,快跟我走,要不今晚都得冻死。”
⑩林海深处,民兵队长领着他们找到个地窨子,里头一铺小炕、一盏油灯。蒋军连长钻进来责问道:“这么大个地方住三十多人,你想把弟兄们挤死咋的?”
民兵队长轻蔑地瞅瞅他,把小炕的铺草推开,露出来木板,下面竟有地下室,宽敞,通风,有锅灶、高粱米、咸盐。
民兵队长让士兵捡些干柴,取些积雪烧水,做了一锅热腾腾的焖高粱米饭。
第二天,士兵们费了好大劲才推开地窨子的栅栏门,看到外面风刮来的积雪堆积如山。他们明白,穿山风一夜肆虐,民兵队长真是救了大家。
民兵队长站他们前面,稍带得意地说:“这回明白了吧?跟我走没有错。当年跟着抗联,我在长白山转悠了好几年,日本鬼子都拿我们没办法,因为老百姓和我们一条心。你们杀害无辜,不得人心,再不迷途知返一定没有好下场。”
蒋军连长啪地冲天放了一枪:“你敢做赤色宣传,我现在就毙了你。”
民兵队长面不改色:“我是你们的救命恩人,你要枪毙我,就等于把弟兄们全害了。你们在山里是聋子、瞎子、傻子,麻达山早晚饿死。”
在山里转了一天,太阳西斜。民兵队长吩咐蒋军连长道:“今晚得在野外露营了,在悬崖根底下那块平坦地方,让弟兄们砌雪墙,一要厚、二要高,生堆火对付一宿。”
雪墙砌好了,点着火,民兵队长用从地窨子带来的锅和高粱米做饭。士兵纷纷抢着吃,民兵队长一口没动。
有士兵问他怎么不吃饭,民兵队长打个唉声:“我心里闷得慌,吃不下饭。你们麻达山了,走不出去就得饿死,咋就执迷不悟呢?解放军优待俘虏,你们跟我投诚,马上可以回家,还可以分给土地,为啥不自个儿找条活路呢?”
蒋军连长又拔出手枪,恶狠狠地说道:“你一个俘虏竟然想让我们缴枪投降,胆儿太大了吧!我是党国军人,向俘虏投降?真是笑话!我先毙了你这个丧门星!”
民兵队长摆摆手,笑呵呵地说道:“你们连长不算聪明,怪不得打败仗。说实话,我的弟弟就是远征军,现在是解放军的连长。他说远征军打鬼子不含糊,所以我才想帮帮你们。今晚你们都仔细想想,我是你们的敌人还是救星。要是把我当救星,明天就跟我走;要是把我当敌人,你们爱咋咋的。”
天亮了,民兵队长睡了个好觉,显得很精神。两个士兵要捆住他的双手,可他突然向后一缩,一个跨步上前夺过蒋军连长腰间的手枪,接着从他的衣兜里掏出指南针,用力摔到地上。
民兵队长拿手枪指着蒋军连长,警告他说:“你对不起弟兄们,我可不想对不起你。别奓翅,老老实实跟着走。”
接着,民兵队长对大家说:“大家记住,投诚是连长做的主。把你们的枪栓都卸下来,交给我背着。大家跟着我,抓紧赶路。”
几个月后,民兵队长成了大家的新任连长。他动情地说:“我的亲弟弟真是远征军,他给我写信,说远征军打日寇屡立战功。我一看你们是远征军就惦记上了。我想让你们活下来,一起为百姓打江山,让死去的弟弟知道,我领着弟兄们走上了正道。”
9.补全表格,梳理事件并说明人物关系变化。
核心事件 人物关系变化
安学斌雪地捕林蛙解决饥饿 敌对→②   
①    俘虏→向导
安学斌夺枪摔碎指南针 ③   →被教化者
④    溃兵→革命者
10.小说中蒋军连长举枪威胁安学斌时,原文只写道:“安学斌蹲在雪地里,头都没抬”。请根据上下文补全安学斌此刻可能说的话。(50字左右)
11.请根据以下师生对话框架,补全学生小语的分析内容,完成对“三次雪景作用”的探究。
老师:小说里三次写到“雪”,第一次是安学斌带士兵找林蛙时的积雪。同学们觉得这里的雪有什么作用?
小文:“眼前白雪茫茫、密林森森”的积雪环境,既暗示蒋军迷失山林的困境,又迫使士兵依赖安学斌找食物,又通过安学斌徒手掏林蛙的细节,为后文士兵逐渐动摇立场做铺垫。积雪的冰冷与热腾腾的林蛙汤形成反差,侧面暗示顺应自然规律(山林生存法则)才能存活的主题。
小语:(参照小文的示例,任选一个环境进行阐释)
A.地窨子雪堆 B.悬崖雪墙
老师:综上所述,文中三次“雪”的描写通过不同方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不断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2.小说标题《跟我走》中的“我”究竟是谁?请结合安学斌的三次关键抉择(找林蛙、进地窨子、砌雪墙),分析作者想传达的思想。
五、阅读说理文章,理解读书内涵(14分)
(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阅读下面非文学类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读有所获 行有所成
洪伟 张凤波
①明朝谢肇淛曾经说过,不少好书之人有三病。第一病是“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第二病是“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第三病是“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这3种病症,其实都指向了读书过程中可能陷入的误区。
②“第一病”反映出一些人只是把书籍当作装饰品,放在书架上以示高雅,忽视了书籍本身的内涵和价值。“第二病”则表现出一些人费尽心力地收集各种书籍,却不去深入讨论和思考书中的观点和思想。这种做法虽然看似博学,但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洞察。“第三病”则是指那些虽然博学多识,但缺乏自我运用和创新能力的人。他们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缺乏真正的领悟力,难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对于广大官兵而言,同样需警惕这些读书之病,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读书贵在有收获,而选择至关重要。若想将书读出实效、有所收获,需时常为自己制订一份“读书清单”。尤其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挑选合适的书目进行阅读显得尤为关键。当思想陷入迷茫时,多品读哲学类书籍,以认清事物发展规律,明确前进的方向;面对困境时,多阅读励志类书籍,以增强勇气,敢于直面挑战;在工作疲惫之际,则可多翻阅名人传记,从而激发奋进力量,助力自己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阅读的目的更多是应用。根据时势与需求选择适宜的书籍,这样的读书,胜似花香,甜过蜜糖。
④读书要有收获,需要正确的方法。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徒劳无功。读书应持之以恒,务必认真读完,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排除外界干扰,静心凝神。
⑤读书还应勤于思考。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阅读何种书籍,都应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探寻答案。例如,研读《孙子兵法》时,每读一篇都应思考古人的兵法对现代战争的启示,以及我们应从中汲取的智慧。
⑥此外,读书要善于总结。面对浩瀚书海,唯有善于总结,方能悟透书中要义,掌握书中精髓。努力发现书中的规律,总结其方法,才可能真正为己所用。
⑦读书要有收获,实践至关重要。为学的实质,本在于践行,知行合一是读书者的至高境界。西汉的文学家扬雄曾提出,“读而能行者,为之上”。教育家徐特立也曾言,“用与学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很多读书人之所以倡导“学以致用”,正是因为他们强调读书绝不能陷入“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而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充分运用所学,以提升实践水平。
⑧军人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所读之书可能更多服务于练兵备战、制胜打赢。我们阅读军事理论专业书籍时,要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其由来,关联政治、科技等领域把握体系,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融入练兵备战之中。特别是年轻官兵,正处于学习力和领悟力较强的年龄阶段,应立足本职岗位,多读有益于岗位需求的书,将所学运用于实际。
⑨培养官兵的阅读兴趣,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提倡官兵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用的书,就是为适应未来战场、打赢未来战争打基础。许多官兵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了相应技巧,能够将阅读的收获有效应用于工作实际,助力练兵备战。这不仅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更是官兵用心读书、躬身实践的具体表现。
(2025年8月10日,《解放军报》)
13.根据文章内容补充思维导图。
14.请分析文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5.下列三则材料,哪个最适合论证文中“读书贵在有收获,而选择至关重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A.屠呦呦研读《肘后备急方》,发现青蒿低温提取法,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
B.曾国藩每日读书十页,终身不辍,写下百万字读书笔记。
C.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精研兵法地理,终成“三分天下”战略。
16.作者强调“知行合一”是读书最高境界。请你结合读《水浒传》的经历,谈谈对此的理解。
六、体验生活感悟,表达内心思想(55分)
17.(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读下面漫画,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议论性文字。
18.(2025九上·义乌开学考)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材料二】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
【材料三】《水浒传》中的晁盖英勇果敢,吴用智计无双,二者团结一心,相互合作,用智谋劫取了生辰纲。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或认识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1)明确文体,自拟题目;(2)不得抄袭,套作;(3)字数不少于600字;(4)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和师生姓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翼;B;绮;A
2.鸟停歇在树上;停息;聚集
3.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造,而且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书法;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书法字体的识别和鉴赏。解答时结合书法字体的特点和作品的特点进行辨析选择。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①翼然(yì rán):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②休憩(xiū qì):休息;③低绮户(dī qǐ hù):“绮户”指雕饰华丽的门窗,“低绮户”描绘的是月光照进装饰华美的门窗;④承载(chéng zài):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
故答案为:翼;B;绮;A
2.本题考查字义理解。
1.“集”的本义是①鸟停歇在树上:从汉字演变图可以清晰看到,“集”字最初的字形就像鸟落在树枝上。在古代造字中,很多字都是根据事物的形象来创造的,“集”字通过这种直观的象形方式,表达了鸟停歇在树上这一最初的含义,这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简单记录和表达。
2.“沙鸥翔集”的“集”的意义是②停息:“沙鸥翔集”描绘的是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下的情景。在这个语境中,“集”与“翔”(飞翔)相对,强调的是鸟从飞行状态到停止在某个地方的动作,所以这里“集”的意思是停息,准确地展现了沙鸥的动态变化。
3.“文人集会”的“集”的意义是③聚集:“文人集会”指的是众多文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创作等活动。“集”在这个词语中,不再局限于鸟停歇在树上这一具体形象,而是引申为人的聚集。它体现了人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目的等而从不同地方来到一起的行为,范围和含义得到了扩展。
故答案为:鸟停歇在树上;停息;聚集
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①原句“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物质空间的建造,又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存在关联词使用不当的问题。②“既是……又是……”表示并列关系,意味着前后两个方面在重要性、程度上是相当的。然而,在描述亭台楼阁时,“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比“是物质空间的建造”在意义和价值上更进一层。亭台楼阁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构建,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文人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文人情感、思想的寄托和体现。所以这里应该使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如“不仅……而且……”,修改后的句子“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造,而且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更能准确地表达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突出亭台楼阁在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造,而且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
4.【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暂凭杯酒长精神;寂寂江山摇落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沧、长、寂、愿、婵、娟、忧、游
①②Ⅰ作者情况: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胸怀大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他的仕途却充满坎坷,不被重用,还遭遇了赐金放还等挫折。Ⅱ诗文名句解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李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遭遇了重重困难,就像行路艰难一样,但他并没有气馁。这两句诗展现出他坚信总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体现出他面对困难仍充满豪情壮志,对未来充满信心。
⑤⑥Ⅰ作者情况: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在中秋之夜,他因与弟弟苏辙分离,又遭遇仕途挫折,心中充满了思念和感慨。Ⅱ诗文名句解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虽然自己仕途不顺,与亲人分离,但他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悲伤之中。而是将个人的思念之情拓展到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人们都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这体现出他豁达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⑦⑧Ⅰ作者情况:范仲淹推行新政失败后,被贬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依然心系国家和百姓。Ⅱ诗文名句解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以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和政治抱负。他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后,先为天下人的忧愁而忧愁,后为天下人的快乐而快乐。这体现了他心忧天下、志存高远的高尚品质,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故答案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暂凭杯酒长精神;寂寂江山摇落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5.都;救济;供给食物;③
6.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7.经历了淮河上的风暴等困境后,诗人以平静的笔触描绘出在夕阳西下、安然无恙时,沽酒听渔歌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保持的宁静心态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范仲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虽遭贬谪,仍然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既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劝慰,也是他自身“独善其身”的写照。结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呐喊,是范仲淹“兼济天下”思想的集中体现。甲文范仲淹在未显贵(穷)时,虽有兼济天下之志但力未逮,仍坚守此志(独善其身);显贵(达)后“置义田济群族”(兼济天下)。乙诗保持乐观豁达,也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和道德准则,在有能力时要积极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忧国伤时;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参考译文】
甲: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常常丰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供给食物,每人一升。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乙:
大宋王朝不是那强大的楚国,清澈的淮河也不同于那汨罗江。我一生都依仗着忠诚和信义,全家都听凭着风波的摆布。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船只在风浪中颠簸得十分厉害,水中蛟龙鼋鼍等怪物频繁出没。幸好到傍晚时平安无事,买来酒听渔夫唱着渔歌。
5.本题考查实词含义。①“疏而贤者,咸施之”中“咸”的解释,通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这一课内语句迁移,在课内句里“咸”表示全、都的意思,所以此处“咸”同样解释为全、都,体现出范仲淹对亲疏贤能之人广泛施予帮助,不遗漏任何符合条件的人。②“以养济群族之人”里“济”的解释,借助成语“劫富济贫”来互证。成语中“济”是救济之意,那么在文中“以养济群族之人”就是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济”自然也是救济的意思,突出了范仲淹设置义田的目的在于帮助族人。③“日食,人一升”中“食”的解释,依据“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守”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示例,可知此处“食”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日食”即每天供给食物,所以“食”解释为供给食物,描绘出义田对族人日常饮食方面的供给情况。④“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中“遗”的解释,通过词义推断法,结合《古汉语字典》中的释义,结合语境,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救济贫寒、养活亲族,在他去世后,只是把这种道义留传给子女,并非丢失、遗漏或赠送具体物品,所以“遗”解释为遗留。
故答案为:都;救济;供给食物;③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①句意: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②依据: 从语法结构上看,“以其所入”是状语,表明凭借义田的收入这一条件;“给其所聚”是动宾结构,阐述收入的具体用途,即供给聚居的族人,二者语义紧密相连又各自独立成意,所以在此处断开。“沛然有余而无穷”则是对前面供给情况的描述,说明这种供给的结果是充裕且没有穷尽,是一个完整的表意部分。
故答案为: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7.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这首诗写于北宋王朝内忧外患、范仲淹被贬至河南邓州的时期。诗的前三联描绘了旅途的艰难,如“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生动展现了在淮河上遭遇风暴,船只颠簸危险,水中还有蛟鼋出没的惊险场景。然而尾联“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却笔锋一转,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困境后,诗人在夕阳西下时庆幸自己平安无事,还能悠然地去买酒听渔夫唱歌。这种在困境中不抱怨、不消沉,反而能以平和的心态享受当下宁静生活的表现,充分展现出诗人在逆境中保持的宁静心态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他没有被政治上的挫折和旅途的艰险打倒,而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随遇而安的精神境界。
故答案为:经历了淮河上的风暴等困境后,诗人以平静的笔触描绘出在夕阳西下、安然无恙时,沽酒听渔歌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保持的宁静心态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8.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和阅读启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时,首先应明确观点,然后结合三篇诗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阐释范仲淹对自己的启示,言之有理,表达流畅即可。①在《岳阳楼记》中的体现:范仲淹虽遭贬谪,处于人生困境,但他并没有陷入个人得失的悲叹中,而是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既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劝慰,也是他自身“独善其身”的写照。他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念,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同时,文章结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呐喊,集中体现了范仲淹“兼济天下”的思想。他以天下为己任,心系百姓的忧乐,渴望在得志之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展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远大的政治抱负。②在甲文中的体现:范仲淹在未显贵(穷)时,就有设置义田、救济族人的志向,但由于力量不足,这个志向未能实现,但他始终坚守这一信念,这体现了他在困境中“独善其身”,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当他显贵(达)后,有了俸禄和赏赐的收入,便立即购置义田,“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瞻”,帮助众多亲族之人,将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给子孙,真正做到了“兼济天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志向。③在乙文中的体现:范仲淹被贬途中,遭遇淮河上的风暴,船只颠簸,危险重重,但他“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凭借忠信坦然面对困境,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这是“独善其身”的表现。同时,他还能在“斜阳幸无事”时,“沽酒听渔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挫折,展现出在困窘中保持良好心境,不被困境打倒的精神品质。④启示:从范仲淹的经历和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境和挫折,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和道德准则。在困境中,我们要像范仲淹一样,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抱怨、不消沉,努力提升自己,独善其身。而当我们有能力、有机会时,要积极帮助他人,关心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有意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故答案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范仲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虽遭贬谪,仍然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既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劝慰,也是他自身“独善其身”的写照。结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呐喊,是范仲淹“兼济天下”思想的集中体现。甲文范仲淹在未显贵(穷)时,虽有兼济天下之志但力未逮,仍坚守此志(独善其身);显贵(达)后“置义田济群族”(兼济天下)。乙诗保持乐观豁达,也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和道德准则,在有能力时要积极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
【答案】9.发现地窨子粮仓并避风雪;依赖;压迫者;安学斌讲述弟弟故事整编队伍
10.连长,枪子儿打不死饿鬼。您要是崩了我,这山上可再没人认得哈士蟆洞在哪儿了。
11.示例一:A.风刮来的积雪堆积如山”的描写,印证安学斌预判穿山风的准确性,使士兵彻底信服他的领导力。地窨子外积雪封门与地下室的温暖储备,为后文士兵集体投诚提供合理性,同时暗扣智慧与民心决定生存权的主题内核。
示例二:B。文中民兵队长让士兵砌雪墙御寒,表面是为解决生存问题,实则通过“煮饭不食”的行为,引发士兵反思,进而劝降。雪墙的临时性暗示:蒋军依靠武力压制(如拔枪威胁)仅是权宜之计,而民兵队长以正义立场和民心所向指明的道路,才是真正出路。士兵最终卸枪栓投诚,印证了正义与民心终将胜利的主题。
12.“我”的多重含义解读:
①“我”是生存向导——安学斌:在第一次抉择找林蛙时,当时积雪封山,士兵们濒临饿死,处境极其艰难。安学斌凭借对当地环境的熟悉,从冰层中挖出“黑脊背、红肚皮”的林蛙,煮了满满一行军锅,解决了士兵们的饥饿问题。他以实际行动,用食物向士兵们证明了自己就像“雪山活地图”一样,能够指引他们找到活路,保障他们的生存。
②“我”是群众路线——道德方向:第二次抉择进地窨子时,安学斌提前藏好了高粱米、咸盐等物资作为粮仓。当士兵们发现这些后,内心羞愧于之前“要杀救命恩人”的想法。这表明安学斌的行为代表着善良与正义,跟着他就相当于跟着良心走。因为他的做法体现了群众路线中为人民着想、帮助他人的道德准则,让士兵们认识到正义和善良的力量,指引着他们在道德层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③“我”是历史正道——精神信仰:第三次抉择砌雪墙时,安学斌饿着肚子劝士兵卸下枪栓,最终二十三根枪栓堆在锅边。雪墙挡住了寒风,篝火照亮了新生。这一场景暗示着只有放弃暴力,选择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才能获得新生。安学斌在此成为了历史正道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精神信仰,即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体现了共产党所指引道路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 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 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核心事件“发现地窨子粮仓并避风雪”:在文章第⑩至 段中,民兵队长安学斌带领溃兵找到地窨子,里面藏有高粱米、咸盐等物资,解决了士兵们的温饱问题,并躲避了穿山风的威胁。这一事件使士兵们从敌对状态转变为依赖安学斌的生存能力。
2.人物关系变化“依赖”:士兵们原本对安学斌充满敌意,但在他解决饥饿和提供避难所后,逐渐认识到他的价值,开始依赖他的生存技能和领导能力。
3.核心事件“安学斌夺枪摔碎指南针”:在第 至 段中,安学斌夺过蒋军连长的手枪和指南针,打破了连长的权威,使其从压迫者转变为被教化者。这一行为象征着安学斌掌握了主动权,开始对士兵进行思想改造。
4.核心事件“安学斌讲述弟弟故事整编队伍”:在第 至 段中,安学斌通过讲述自己弟弟的故事,成功说服士兵投诚,并将他们整编为革命队伍。这一事件标志着士兵们从溃兵转变为革命者,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故答案为:发现地窨子粮仓并避风雪;依赖;压迫者;安学斌讲述弟弟故事整编队伍
1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情境补写能力。
1.需要补写的是安学斌在蒋军连长举枪威胁时可能说的话。此话需基于两个核心情境:安学斌此时正在为溃兵们寻找食物(“蹲在雪地里”掏林蛙);他面对死亡威胁时的反应(“头都没抬”)。这句话应体现其冷静、沉着、以及对自身价值的绝对自信,同时带有对对方愚蠢行为的不屑与警告。
2.根据文章第④段“我给你们找点儿吃的”和第⑤段“用胳膊肘砸开枯树里的冰,一掏抓出一把黑脊背、红肚皮的哈士蟆”的内容分析可知,此刻安学斌的全部注意力正集中在为饥饿的溃兵寻找食物以解决生存危机上,这是他当下最重要且正在进行的行动。根据文章第 段“我是你们的救命恩人,你要枪毙我,就等于把弟兄们全害了。你们在山里是聋子、瞎子、傻子,麻达山早晚饿死”的内容分析可知,安学斌对自己在山林中的生存技能和价值有清醒的认知,他深知对方离不开自己。因此,面对威胁,他的反应不是恐惧,而是基于这种认知的淡然甚至蔑视。他“头都没抬”的动作,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无声的强大自信和对威胁的极度轻视。他此刻可能说的话,其核心意思应是指出对方行为的荒谬性——在依赖他生存时却要杀死他,并再次强调对方离开自己必将面临的死亡结局,以此化解威胁。
3.示例:毙了我,谁给你们找吃的?等着一起饿死在这雪地里吧。
故答案为:连长,枪子儿打不死饿鬼。您要是崩了我,这山上可再没人认得哈士蟆洞在哪儿了。
1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示例一:A.地窨子雪堆。根据文章第 段“士兵们费了好大劲才推开地窨子的栅栏门,看到外面风刮来的积雪堆积如山”的内容分析,此处积雪“堆积如山”的描写,首先具体印证了第⑨段安学斌关于“穿山风”预判的绝对准确性,以无可辩驳的自然力量证明了其山林经验的权威性,使士兵们从被迫依赖(找食物)转变为内心彻底信服他的领导力。其次,根据第 段“下面竟有地下室,宽敞,通风,有锅灶、高粱米、咸盐”的内容分析,地窨子外是致命的严寒与积雪封门,其内部却是由百姓(或抗联)预先储备的生存物资所构成的“温暖”空间。这强烈的环境对比,形象地揭示了谁能掌握并利用这种“民心”资源(百姓支持),谁就能获得生存的主动权。这为后文第 段士兵们听其宣传、以及最终第 段集体卸下枪栓投诚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合理性与情感基础,并深刻暗扣了“智慧与民心才是决定生存权的根本”这一主题内核。
示例二:B.悬崖雪墙。根据文章第 段“民兵队长吩咐蒋军连长道:‘今晚得在野外露营了,在悬崖根底下那块平坦地方,让弟兄们砌雪墙,一要厚、二要高,生堆火对付一宿。’”和第 段“雪墙砌好了,点着火,民兵队长用从地窨子带来的锅和高粱米做饭。士兵纷纷抢着吃,民兵队长一口没动。”的内容分析,砌“雪墙”这一行为本身,表面是安学斌指导溃兵解决野外御寒这一具体生存问题,延续了其“向导”的角色。但更关键的作用在于,它营造了一个临时、密闭且相对安全的谈话空间。正是在这个由“雪墙”围合的特殊环境里,发生了第 段安学斌“一口没动”饭菜并直接对士兵进行劝降的关键情节。雪墙的临时性、脆弱性(与坚固的地窨子形成对比),恰恰暗示了蒋军依靠武力压制(如连长第 、 段屡次拔枪威胁)仅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生存之道。而安学斌在此“临时”空间内播撒的“正义”与“民心”的思想火种,以及第 段他讲述弟弟故事进行情感动员,则指向了一条真正的、永恒的出路。最终士兵们第 段“卸下枪栓”的选择,印证了正义与民心终将战胜暴力与压迫的深刻主题。
故答案为: 示例一:A.风刮来的积雪堆积如山”的描写,印证安学斌预判穿山风的准确性,使士兵彻底信服他的领导力。地窨子外积雪封门与地下室的温暖储备,为后文士兵集体投诚提供合理性,同时暗扣智慧与民心决定生存权的主题内核。
示例二:B。文中民兵队长让士兵砌雪墙御寒,表面是为解决生存问题,实则通过“煮饭不食”的行为,引发士兵反思,进而劝降。雪墙的临时性暗示:蒋军依靠武力压制(如拔枪威胁)仅是权宜之计,而民兵队长以正义立场和民心所向指明的道路,才是真正出路。士兵最终卸枪栓投诚,印证了正义与民心终将胜利的主题。
12.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及主旨的深层理解。①生存向导:安学斌的三次关键抉择(找林蛙、进地窨子、砌雪墙)均围绕解决士兵的生存问题展开,体现了他作为生存向导的角色。他通过实际行动赢得了士兵的信任和依赖。②群众路线:地窨子及其中储备的粮食是群众工作的成果,体现了“老百姓和我们一条心”的群众路线。安学斌借此向士兵们昭示了依靠群众、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使“跟我走”具有了道德方向的意义。③历史正道:安学斌在劝降时指出光明前途和政治理想,使“跟我走”升华为顺应历史潮流、选择正确精神信仰的终极呼唤。他通过讲述弟弟的故事,成功说服士兵投诚,并将他们整编为革命队伍,体现了历史正道的胜利。
故答案为: “我”的多重含义解读:
①“我”是生存向导——安学斌:在第一次抉择找林蛙时,当时积雪封山,士兵们濒临饿死,处境极其艰难。安学斌凭借对当地环境的熟悉,从冰层中挖出“黑脊背、红肚皮”的林蛙,煮了满满一行军锅,解决了士兵们的饥饿问题。他以实际行动,用食物向士兵们证明了自己就像“雪山活地图”一样,能够指引他们找到活路,保障他们的生存。
②“我”是群众路线——道德方向:第二次抉择进地窨子时,安学斌提前藏好了高粱米、咸盐等物资作为粮仓。当士兵们发现这些后,内心羞愧于之前“要杀救命恩人”的想法。这表明安学斌的行为代表着善良与正义,跟着他就相当于跟着良心走。因为他的做法体现了群众路线中为人民着想、帮助他人的道德准则,让士兵们认识到正义和善良的力量,指引着他们在道德层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③“我”是历史正道——精神信仰:第三次抉择砌雪墙时,安学斌饿着肚子劝士兵卸下枪栓,最终二十三根枪栓堆在锅边。雪墙挡住了寒风,篝火照亮了新生。这一场景暗示着只有放弃暴力,选择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才能获得新生。安学斌在此成为了历史正道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精神信仰,即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体现了共产党所指引道路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答案】13.①警惕(需防)读书三病 ②读书要有收获,需要正确的方法。 ③西汉的文学家扬雄曾提出,“读而能行者,为之上”。(教育家徐特立也曾言,“用与学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
14.举例论证。以研读《孙子兵法》为例,说明带着问题读书的方法,更具说服力。
15.示例:选A。理由:屠呦呦针对疟疾防治需求选择医学典籍,通过专业阅读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完美体现“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书籍并取得实效”的论点。B项强调坚持而非选择,C项侧重知识储备而非阅读收获。
16.示例:读《水浒传》时,我被鲁智深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性格所感染。鲁智深的“知行合一”体现在他对正义、善良、忠诚和信仰的深刻理解和坚定实践上。他坚持正义,在得知金翠莲被恶霸镇关西欺压后,不仅同情她的遭遇,还亲自出手惩治镇关西,最终将其打死。这是他对“知善”“行善”的统一。他对朋友忠诚。他不仅在林冲被陷害时挺身而出,还在林冲被发配途中一路护送,确保其安全。这让我真正明白:把书中的精神转化为行动,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论证过程;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3)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4)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文章开篇引用明朝谢肇淛的话,指出不少好书之人存在的三病,接着在第②段强调广大官兵需警惕这些读书之病,所以这里应概括为“警惕(需防)读书三病”,准确抓住了文章开篇的核心要点,即提出问题并指出官兵要重视。
2.文章第④段首句“读书要有收获,需要正确的方法”直接点明了该段的核心观点,后续内容围绕此观点展开阐述具体方法,所以此空直接引用该句,能准确概括段落主旨。
3.文章第⑦段围绕“读书要有收获,实践至关重要”展开论述,强调知行合一是读书者的至高境界,为了支撑这一观点,作者引用了西汉文学家扬雄和教育家徐特立的话,所以从该段摘录这两句名言作为论据,能很好地支撑“知行合一”这一最终目标。
故答案为:①警惕(需防)读书三病 ②读书要有收获,需要正确的方法。 ③西汉的文学家扬雄曾提出,“读而能行者,为之上”。(教育家徐特立也曾言,“用与学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
1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解答时,首先根据句子内容判断论证方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①画线句“例如,研读《孙子兵法》时,每读一篇都应思考古人的兵法对现代战争的启示,以及我们应从中汲取的智慧”,通过列举研读《孙子兵法》这一具体事例来进行论证,所以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方法。②作者在提出“读书还应勤于思考”以及“都应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探寻答案”的观点后,紧接着用这个例子,将抽象的读书方法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问题,如思考古人兵法对现代战争的启示等,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如何带着问题读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说理更加具体、形象,避免了空洞的理论阐述。
故答案为: 举例论证。以研读《孙子兵法》为例,说明带着问题读书的方法,更具说服力。
15.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匹配分析。文章第③段观点强调阅读的有效收获源于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书籍选择,即选择要服务于具体的“时势与需求”,并能产生实际“收获”或“实效”。A.屠呦呦为了解决疟疾防治这一现实需求,选择研读《肘后备急方》,最终发现青蒿低温提取法并挽救数百万患者,这精准对应了根据“时势与需求”选择书籍并取得实效,与文中观点高度契合。B.曾国藩每日读书十页并写下百万字读书笔记,主要体现的是读书的恒心、毅力以及积累与方法,没有涉及根据特定“时势与需求”选择书籍,无法论证“选择至关重要”这一核心论点。C.诸葛亮精研兵法地理终成“三分天下”战略,侧重于长期知识储备和智慧积累后的学以致用,与文中强调的为解决眼前具体情境而进行针对性阅读并即时获益的关联不够直接紧密,不能很好地论证“选择至关重要”这一观点。
故答案为:示例:选A。理由:屠呦呦针对疟疾防治需求选择医学典籍,通过专业阅读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完美体现“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书籍并取得实效”的论点。B项强调坚持而非选择,C项侧重知识储备而非阅读收获。
16.本题考查对文章核心观点的理解与迁移应用能力。要求结合自身阅读体验,阐释对“知行合一”这一读书境界的认识。①文中“知行合一”核心在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力或精神滋养,强调学习目的是应用和实践,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②以读《水浒传》为例,我们从书中了解到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等故事,从中深刻理解“正义”“担当”等内涵,这是“知”的层面。而在现实生活中,当看到同学被欺凌时,受书中精神影响,我们鼓起勇气报告老师并安慰同学,践行了守护弱小的“义”,这就是将书中的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了“知”到“行”的转化,体现了“知行合一”就是让书中精神品质照亮现实行为选择,让阅读真正发挥价值。
故答案为:示例:读《水浒传》时,我被鲁智深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性格所感染。鲁智深的“知行合一”体现在他对正义、善良、忠诚和信仰的深刻理解和坚定实践上。他坚持正义,在得知金翠莲被恶霸镇关西欺压后,不仅同情她的遭遇,还亲自出手惩治镇关西,最终将其打死。这是他对“知善”“行善”的统一。他对朋友忠诚。他不仅在林冲被陷害时挺身而出,还在林冲被发配途中一路护送,确保其安全。这让我真正明白:把书中的精神转化为行动,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
17.【答案】示例: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做自己,会让孩子更优秀。聪明的父母,往往用发展眼光看待孩子,鼓励孩子,而不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来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更容易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而有的父母喜欢用别人家孩子来树立榜样,贬低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积极性容易受打击,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可比性,我们要做的是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做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知识点】漫画释义;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漫画解读与议论性文字写作。漫画内容:①漫画通过三组画面和对应文字,清晰展示了三类家长的行为特点。“不靠谱家长”用别人家孩子贬低自己孩子,画面中家长手指向上方别人家孩子闪耀的形象,对孩子指指点点,体现出这种教育方式的负面性,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②“普通家长”以别人家孩子树立榜样,画面里孩子看向别人家孩子,旁边家长似乎在引导,这种方式虽有一定积极意图,但容易让孩子陷入与他人比较的压力中,忽略自身特点。③“靠谱家长”鼓励孩子做自己、突破自己,画面呈现出积极互动的场景,凸显出这种教育方式的正向价值,有助于孩子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故答案为:示例: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做自己,会让孩子更优秀。聪明的父母,往往用发展眼光看待孩子,鼓励孩子,而不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来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更容易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而有的父母喜欢用别人家孩子来树立榜样,贬低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积极性容易受打击,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可比性,我们要做的是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做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18.【答案】例文:
同心聚力,共赴山海
《周易》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孙权亦曾断言:“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这两句话穿越千年,在《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里找到了生动注脚——晁盖的英勇果敢破开阻碍,吴用的锦囊妙计规划全局,二人同心协作,终让生辰纲的押运队伍土崩瓦解。这足以证明:团结是凝聚力量的磁石,协作是破解难题的钥匙,唯有同心聚力,方能共赴山海。
同心是汇聚力量的基石,让平凡个体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集体。红军长征途中,雪山寒风刺骨,草地沼泽密布,单靠一人之力难越天险。但战士们相互搀扶着前行,冻僵的手紧紧握在一起,饥饿时共享半块青稞饼,用“同心”驱散绝望。正是这份“心往一处想”的信念,让这支队伍跨越二万五千里,在绝境中闯出希望之路。我曾参与班级的科技小组项目,起初因意见分歧屡屡碰壁,直到我们放下争执,聚焦“制作节水装置”的共同目标,有人查资料、有人画图纸、有人做实验,心齐了,效率也翻了倍,最终项目还获得了校级奖项。可见,同心不是简单的“在一起”,而是目标一致时,个体力量拧成的“一股绳”,能冲破任何阻碍。
协作是激活智慧的密码,让不同优势互补出意想不到的成效。中国航天团队研发“嫦娥探月”时,没有哪个人能凭一己之力完成任务。天体物理学家测算轨道,机械工程师调试设备,航天员训练着陆技巧,无数领域的专家各展所长、相互配合,将“众智”汇聚成探月工程的“中国方案”。就像战国时期的“将相和”,蔺相如以智慧化解外交危机,廉颇以勇猛守护赵国边疆,二人放下嫌隙、互补长短,最终让赵国在诸侯争霸中站稳脚跟。若只靠“力”而无“智”,易陷入蛮干;若只靠“智”而无“力”,则难成实事。唯有协作,才能让“力”与“智”相得益彰。 如今的时代,更需要“同心聚力”的精神。从研发芯片的科研团队,到守护城市的社区工作者;从赛场上配合默契的运动员,到课堂上共同进步的同学,处处都离不开团结协作。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无数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进,便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愿我们都能懂得团结的意义,学会协作的智慧,以同心为帆,以聚力为桨,在人生的航程中,共赴更远的山海。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三则材料均围绕"合作"展开,但呈现形式不同:第一则为经典名言,第二则为帝王治国方略,第三则为文学经典案例。材料通过不同维度(个人品德、集体智慧、实践案例)共同指向"合作"的核心价值,强调个体与集体、智慧与力量的融合共生。
【题干分析】①材料意义:材料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以金属断裂的意象,强调志同道合者凝聚力的强大,侧重精神层面的契合。材料二"用众力众智":从治国理政角度,揭示群体力量与智慧超越个体的客观规律,突出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材料三晁盖吴用案例:通过具体历史场景,展现不同性格(勇武与智谋)的互补性,印证合作实践的有效性。②写作思路:结构建议:采用"经典引论-历史佐证-现实观照-升华呼吁"四段式。如以《周易》名言开篇,用晁吴案例展开,结合当代科技创新团队(如航天工程)分析,最终落脚于青年合作意识培养。详略处理:重点剖析"不同特质者如何合作"(如勇谋结合、文理交融),避免泛泛而谈团结的重要性。
【立意提取】
1. 断金之利在同心:从"利"字切入,分析合作带来的效率倍增效应。以屠呦呦团队(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华为5G研发(多国工程师协作)为例,论证"同心"需超越简单聚合,实现认知同频与价值共鸣。
2. 众智如光,破暗前行:聚焦智慧互补的化学效应。以敦煌壁画修复(考古学家+化学家+数字技术)、新冠疫情攻关(临床医生+病毒学家+大数据专家)为案例,揭示跨领域合作如何突破认知边界。
3. 从生辰纲到量子计算机:合作的千年进化:采用历史纵深视角。对比晁盖团队(江湖义气型合作)与现代科研团队(契约精神型合作),分析合作模式从情感维系到制度保障的演进,引出对未来AI时代合作形态的思考。【点评】 这篇议论文以"同心聚力"为核心,巧妙融合经典名言、历史典故与现实案例,通过"红军长征""科技小组""嫦娥探月"等多元素材,立体化阐释了"同心是基石,协作是密码"的深层逻辑。文章结构严谨,采用"经典引题-历史佐证-现实观照-升华呼吁"的递进式框架,既有"生辰纲"等文学案例的生动性,又具航天工程等现代素材的时代感。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