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读下面两幅经纬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一架飞机6月22日从B点飞往A点,沿最短路径飞行,飞机的飞行方向是( )
A.东北 B.西北 C.西南 D.东南
2.一架飞机从B点出发,以110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北飞越北极点后继续沿经线圈飞行,8小时后(从B点出发的整个行程)到达的地理坐标是( )
A.(40°N,0°) B.(50°N,0°) C.(40°N,180°) D.(50°N,180°)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②低坡度最陡
C.③地分布有茶园
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4.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
北京故宫乾清宫坐北朝南,屋檐起翘斜度(屋檐与水平面的夹角)在26度至30度之间,宫内的地面铺设的金砖光亮如镜,每年特定时间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匾额会因太阳穿过乾清宫的门窗,被金砖反射的光束汇聚到“正大光明”匾额,使其发出夺目的金光,被称为“金光照匾”。此现象与建筑布局、太阳高度角、金砖地面的反射、太阳升落的规律、屋檐出挑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金光照匾”时阳光照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金光照匾”出现时间可能是( )
A.春分前后 B.夏至前后 C.秋分前后 D.冬至前后
6.“金光照匾”出现当天( )
A.匾额自西向东依次被照亮 B.匾额自东南向西北依次被照亮
C.匾额自东向西依次被照亮 D.匾额自东北向西南依次被照亮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出露岩层经历了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时期的变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石灰岩形成时期( )
A.爬行动物盛行 B.被子植物兴盛 C.蕨类植物繁盛 D.三叶虫开始出现
8.图中未知岩层可能是( )
A.泥盆纪砂砾岩 B.石炭纪粉砂岩 C.二叠纪砂页岩 D.侏罗纪花岗岩
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经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
9.结合图文信息判断,与该客机飞行过程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客机的飞行路线比H路线长
B.客机航向与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同
C.飞经a点时,乘客能看到太阳位于正北方
D.飞经a点时,客机受到向北的地转偏向力
10.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A.1/4 B.1/3 C.1/2 D.3/4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1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下图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回答下题。
14.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15.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16.则 N地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二、综合题
17.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
(1)气压带A的名称是 ,终年在A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2)依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此时北半球处于 季。常年受D风带控制的地区形成 气候,该气候的特征表现为 。
(3)图示季节,N地受 (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控制: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M地受 的影响(选择填空)
A.西北季风 B.东北信风 C.中纬西风 D.东南季风
(4)下图的四幅“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与上图中N地区气候特征相吻合的是 ;与M地区气候特征相吻合的是 (选择填空)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柑橘花海岸位于西班牙东部的地中海沿岸,因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柑橘而得名。下图为伊比利亚半岛年降水量分布及西班牙柑橘生长区分布图。
描述伊比利亚半岛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比较马拉加与巴塞罗那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比较波尔图和马德里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分析西班牙柑橘种植北界比中国东部地区偏北的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于9月10日夜间生成,之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9月16日凌晨加强为强台风级,并在凌晨5点时位于上海市东偏南方大约125km的近海海面上,预计将在上海浦东到奉贤一带沿海登陆。其影响范围广泛,给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大风和强降雨天气。下左图为台风“贝碧嘉”路径及9月16日21时台风中心位置和相关气象信息图。
推测图示时刻时观测站点D的实际风向,并说明理由。
分析台风“贝碧嘉”影响下观测站点A降水较多的原因。
(3)若此次台风向西北移动后,势力不断减弱,形成上右图所示天气系统。描述形成该系统的发展演化过程。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D
解析: 据图写出地理坐标:A(60°S,10°E),B(60°N,0°),因此A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沿最短路径是从过两地大圆的劣弧飞行,故飞机的飞行方向是东南,故选D。
2.答案: C
解析: 飞机以1100千米/小时的速度沿经线飞行,大约为每小时跨10个纬度,故在越过北极点后继续飞行了50个纬度,到达40°N纬线;经线为同一经线圈上,0°经线的互补经线为180°,故到达地的地理坐标是(40°N,180°),故选C。
3.答案: C
解析: 河流流向是由地势高处向低处流动,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定①处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故A项错误;②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故B项错误,④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地势较高,为山脊,不会有河流发育,更没有瀑布,故D项错误;图示③区域位于30°N以南山地的阳坡,所以可能有茶园分布,故C项正确。
4.答案: A
解析: 考察线路共穿越了4条高度不同的等高线,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为100m,按照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4-1)×100≤H<(4+1)×100,可以确定考察路线的高差介于300m到500m之间,只有A项在此数值范围内,故A项为正确。
5.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金光照匾”出现时,太阳入射光线照亮的地面范围深入到了乾清宫室内较中部,因此太阳高度较小。夏至前后,北京太阳高度角大,太阳位置较高,光线到达地面的位置难以到达乾清宫室内较中部,经金砖反射后,也难以汇聚到“正大光明”匾额处,B错误;春秋分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接近50°,太阳高度还较大,也不符合“金光照匾”所需的太阳高度角条件,AC错误;冬至前后,北京太阳高度角最小,太阳位置较低,光线能照到乾清宫室内较中部,经金砖反射,更易汇聚到“正大光明”匾额,从而出现“金光照匾”现象,D正确。故选D。
6.答案: A
解析: “金光照匾”出现当天为冬至前后,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向西方移动,光线经金砖反射后,匾额会自西向东依次被照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石灰岩形成于距今3亿年的石炭纪,属于晚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盛,C正确;爬行动物在中生代盛行,被子植物兴盛于新生代,三叶虫开始出现于早古生代的寒武纪,排除ABD。故选C。
8.答案: D
解析: 据图结合可知,未知岩层形成时间距今1.6亿年,从时间上看,介于2.6亿年形成的古生代二叠纪页岩与1.2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碎屑岩之间,可能为中生代侏罗纪花岗岩,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均属于古生代,时间早于1.6亿年,排除ABC。故选D。
9.答案: C
解析: 该客机飞行过程中,客机的飞行路线凸向北极,接近最短航线,比H路线短,故A项错误;客机12时从北京起飞向东北飞,而此时太阳视运动方向为向西,故B项错误;经过7小时飞行后,飞机飞经a点时,北京时间为19时,则此时a地165°W的地方时为0点,6月22日a点出现极昼现象,午夜时,太阳位于正北方,故乘客能看到太阳位于正北方,故C项正确;飞经a点时,飞行方向为向东飞,客机受到向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故D项错误。故选C。
10.答案: D
解析: 已知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起飞,飞行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北京时间为6月23日的2:00,则此时0时经线位于东经90°,其向东到180°经线是6月23日的范围,而东经90°向西一直到180°经线的范围是6月22日,经度范围跨270°,占了全球四分之三的范围,故D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答案: C
解析: 凌晨,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均呈下降趋势,且两曲线行,故两者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两者长波辐射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绿洲的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绿洲地表温度始终低于沙漠地表温度,故绿洲长波辐射全天弱于沙漠,D错误。
12.答案: A
解析: 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低于沙漠主要是由于白天绿洲地表温度低于沙漠,并且绿洲水分蒸发(蒸腾)消耗的地表热量多,A正确。
13.答案: C
解析: 由上面分析可知,该现象应出现在绿洲水分充足、植被覆盖最好的夏季,C正确。
14.答案: D
解析: 根据经纬度,该地位于亚洲,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北半球是冬季,此时巴西高原处于雨季,A错。尼罗河进入枯水期,B错。美国大平原冬小麦正冬眠,C错。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D对。
15.答案: C
解析: 图中M、N、P、Q四地中,N地气压高于P地,P地是低压中心,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P地,C对。M地、N地、Q地是气压高,受高压影响,降水可能小,A、B、C错。
16.答案: A
解析: 根据等值线递变规律,M地气压高于N地,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则N地风向为东北风,A对。B、C、D错。
17.
(1)答案: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
解析: A位于赤道附近,气压带A的名称是赤道低气压带,终年受A影响所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C位于30°N附近,气压带C的名称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与气压带A相比,气压带C影响的地区降水少。
(2)答案: 夏;温带海洋性;终年温和湿润
解析: 图示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可以判断北半球处于夏季。D位于中纬度地区,为西风带,常年受风带D控制的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特征是终年温和湿润。
(3)答案: 副热带高气压带;D
解析: 图示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可以判断北半球处于夏季。夏季N地即地中海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特征为炎热干燥;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M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高温多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答案: D;B
解析: 据气候资料图可知,A为温带季风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为地中海气候。图中N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与D图的气候特征吻合;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M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B图的气候特征吻合。
18.答案: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自南向北递增(南部少,北部多);中部山区有多雨中心。
(2)巴塞罗那降水量大于马拉加。巴塞罗那位置偏北,受西风带的影响时间较长,降水较多(马拉加纬度偏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3)差异:波尔图年较差小于马德里。
原因:波尔图地处沿海,地势低,温差小;(马德里地处内陆,地势高,温差较大)。
(4)中国东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冬季风/西北季风/西北风控制影响,冬季寒冷;西班牙东部为地中海气候类型,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影响,冬季温暖/温和。
解析:
(1)在特定区域范围内,降水量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分布不均态势;从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降水量大致呈现出自南向北递增的规律,即南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而北部地区降水量较为丰富;中部山区有多雨中心。
(2)巴塞罗那降水量大于马拉加。巴塞罗那所处位置偏北,在一年之中受西风带的影响时间相对较长。西风带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当这些湿润的西风气流到达巴塞罗那地区时,受到当地地形等因素的抬升作用,容易形成降水,因此降水较为充沛。(马拉加纬度相对偏低,在大部分时间里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时间较长。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所以马拉加的降水相对较少。)
(3)差异:波尔图年较差小于马德里。原因:波尔图地处沿海地区,海洋对其气候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升温慢、降温也慢,在冬季能够为沿海地区提供相对温暖的热量,减缓气温的下降;在夏季则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降低沿海地区的气温上升幅度;波尔图地势较低,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空气流通性好,热量不易积聚,使得昼夜温差和年温差都相对较小。(马德里地处内陆地区,远离海洋的调节作用。内陆地区以陆地为主,陆地的比热容较小,升温快、降温也快,导致气温在昼夜之间和季节之间的变化幅度较大。地势高,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热量更容易散失,进一步加大了气温的年较差。)
(4)中国东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到冬季风(也称为西北季风或西北风)的严格控制与影响。冬季风源自亚洲大陆内部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其性质寒冷干燥。当冬季风南下侵袭中国东部地区时,会带来大幅度的降温天气,使得冬季气温较低,气候寒冷。西班牙东部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类型,冬季时受盛行西风带的控制与影响。在西风的影响下,西班牙东部冬季气候温暖宜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呈现出温和的气候特征。
19.答案:
(1)西北风。当台风“贝碧嘉”处于图示时刻的位置时,台风中心位于观测站点D的东南侧,由于台风是一个低压中心,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
(2)观测站点A位于台风外围的风雨区,台风挟大量水汽在此形成水汽辐合;观测站点A周边有地形起伏,气流遇宁镇山脉阻挡抬升,水汽凝结成雨,增加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台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与该地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使空气不稳定,促进对流运动,导致降水增多。
(3)台风势力减弱,台风中心西侧由来自高纬的偏北低温气流与来自低纬偏南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冷锋;台风中心东侧由来自高纬的偏北低温气流与来自低纬偏南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暖锋;台风中心演变成锋面气旋,东侧为暖锋,西侧为冷锋。
解析:
(1)台风是低压中心,其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当台风“贝碧嘉”处于图示位置时,台风中心位于观测站点D的东南侧。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气流向右偏转。原本从D指向台风中心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经向右偏转后,形成西北风,因此图示时刻时观测站点D的实际风向为西北风。
(2)观测站点A位于台风外围的风雨区,台风会携带大量水汽在此区域形成水汽辐合,为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站点A周边有地形起伏,气流遇宁镇山脉阻挡,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冷却凝结成雨,从而增加了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台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与该地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锋面的存在使空气变得不稳定,促进了对流运动,导致降水增多。
(3)台风势力减弱过程中,台风中心西侧来自高纬的偏北低温气流与来自低纬偏南的暖湿气流相遇,冷空气密度大,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形成冷锋;台风中心东侧同样是来自高纬的偏北低温气流与来自低纬偏南的暖湿气流相遇,但此时暖湿空气势力相对较强,主动爬升在冷空气之上,形成暖锋;随着上述过程发展,台风中心逐渐演变成锋面气旋,其中东侧为暖锋,西侧为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