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 七上地理 期末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2025七上·顺义期末)2024年7月3日,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第二次出舱,完成了6.5小时的舱外巡检任务。图1为地球的宇宙环境示意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舱外巡检时,最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B.太阳系所有的行星
C.土星的体积和质量 D.天王星离太阳最近
2.宇航员出舱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 )
A.春分—夏至之间 B.夏至—秋分之间
C.秋分—冬至之间 D.冬至—春分之间
3.出舱当日,北京( )
①被太阳光直射 ②昼长大于夜长 ③出现极昼现象 ④处于盛夏时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我国进行太空探索的主要意义有( )
①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②推动低空飞行器产业发展
③丰富对宇宙的认识 ④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A
2.B
3.C
4.C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天体和天体系统;太空探索的意义
【解析】【点评】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探索太空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宇宙知识,研究更多技术,促进人类进步。
1.A、从太空中舱外巡检时,航天员可以直接观察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A 选项正确。
B、在舱外巡检时,不可能看到太阳系所有行星,因为有些行星位置不在可观测范围内,B 错误。
C、土星距离地球较远,在舱外巡检时难以观察到其体积和质量,C 错误。
D、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不是天王星,D 错误。
故答案为:A。
2.春分是 3 月 21 日前后,夏至是 6 月 21 日前后,秋分是 9 月 23 日前后,冬至是 12 月 22 日前后。7 月 3 日位于 6 月 21 日(夏至)到 9 月 23 日(秋分)之间,所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的夏至 — 秋分之间,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不会被太阳光直射,①错误;7 月 3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北京昼长大于夜长,②正确;北京不在极圈以内,不会出现极昼现象,③错误;7 月 3 日处于北半球的夏季,北京处于盛夏时节,④正确。
故答案为:C。
4.太空探索需要众多高科技的支持和大量资源投入,取得的成果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综合国力,①正确;太空探索主要是针对太空领域,对低空飞行器产业发展推动作用有限,②错误;通过太空探索可以了解宇宙的更多奥秘,丰富对宇宙的认识,③正确;太空有着丰富的资源,太空探索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资源,④正确。
故答案为:C。
(2024七上·霞山期中)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下图示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5.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认识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①③④②
6.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得到有关地球的数据是( )
A.赤道半径是637I千米 B.表面积是6371平方千米
C.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D.赤道周长约为8万千米
【答案】5.B
6.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
【解析】【点评】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在科学不很发达的情况下,有③“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后来人们根据②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④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后来通过观察①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读图分析可知,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④①。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测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5七上·潮南期末)读学校平面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不属于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是( )
A.方向 B.比例尺 C.图例和注记 D.经纬网
8.科技楼位于学校大门( )
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9.图上测得学生公寓与教学楼相距5厘米则实际距离为( )
A.7.5米 B.30米 C.75米 D.750米
【答案】7.D
8.D
9.C
【知识点】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解析】【点评】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这三种表示方法可以互换。
7.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不包括经纬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有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因此可以判断,科技楼是位于学校大门的西北方。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比例尺为1:1500,说明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5米。若图上测得学生公寓与教学楼相距5厘米,则实际距离=15×5=75米。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4七上·恩平月考)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和国家间分配不均,是产生粮食问题的根源,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粮食危机,被视为“饥饿热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对图中粮食运输经过③地,对其经纬度描述正确的是( )
A.(90°E,30°N) B.(90°W,30°N)
C.(90°E,30°S) D.(90°W,30°S)
11.图示四个地方中,位于低纬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0.B
11.B
【知识点】东西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解析】【点评】在经纬网上,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可依据经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东西经度;依据纬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南北纬度。
10.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③地位于北回归线(23.5°N)以北,纬度为30°N;位于0°经线以西,经度为90°W,所以③地的经纬度是(90°W,30°N),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1.人们规定0°一30°为低纬度地区,30°一60°为中纬度地区,60°一90°为高纬度地区。②处在低纬度地区,B正确;①④处在30°—60°纬度,处在中纬度地区,③在30°N纬线上,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5七上·会同期末)如同陆地地形一样,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一台能够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和作业的载人潜水器。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及“奋斗者”号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2.“奋斗者”号所到达的全球大洋底部最深处的地形是( )
A.洋中脊 B.大陆坡 C.海沟 D.洋盆
13.大陆架海水深度一般为( )
A.0~200米 B.100~500米
C.200~3000米 D.3000~6000米
【答案】12.C
13.A
【知识点】海底的主要地形
【解析】【点评】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大陆架是海底最浅的部分,大洋中脊是新生海底诞生的地方以及火山活动最激烈的地方,大陆坡是坡度最陡的地方,洋盆是最平坦、广阔的地方,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12.根据题意可知,“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一台能够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和作业的载人潜水器。读图分析可知,海洋底部最深的是海沟。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坡度较缓,其海水深度一般为0~200米之间。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5七上·潮南期末)福州市某学校学生想利用周日参加某林场徒步活动。下图是他们查询的近几周天气状况示意图及林场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查询天气状况示意图显示( )
A.12月18日是多云天气 B.1月1日适合徒步活动
C.12月25日是台风天气 D.这三天的气温日较差都小于5℃
15.图中①路线是同学们讨论后确定的登山路线,其理由是( )
A.①路线整体坡度更缓 B.①路线较陡,体验惊险感觉
C.①路线距离山顶近 D.①路线可以欣赏河水潺潺景观
【答案】14.B
15.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
【解析】【点评】常见的天气符号:
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海拔由外向内增高的为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海拔由内向外增高的为盆地;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的为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的为山脊;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两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14.读图分析可知:
A.12月18日是大雨天气,A不符合题意;
B.1月1日多云,适合徒步活动,B符合题意;
C.12月25日是雷阵雨天气,C不符合题意;
D.1月1日的气温日较差是7℃, 大于5℃,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A.①路线整体等高线较稀疏,因此坡度更缓,登山更容易,A符合题意;
B. ①路线较缓,不能体验惊险感觉,B不符合题意;
C. ①路线距离山顶远,C不符合题意;
D.①路线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不易形成河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3七上·潮安期末) 地中海沿岸的“3S”资源(Sun,阳光;Sand,沙滩;Sea,海洋)丰富,是欧洲人的旅游热地。右图为地中海气候及其沿岸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7. 如果要享受阳光,去地中海旅游的季节最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8. 地中海沿岸建筑以白色为主,式样古拙,在白墙的氛围中不时透出烂漫的花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 )
A.白种人信仰伊斯兰教 B.黄种人信仰佛教
C.白种人信仰基督教 D.黑种人信仰基督教
【答案】16.B
17.B
18.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人种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点评】黄色人种:皮肤呈黄色或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黑直脸形宽平,鼻梁和身材中等。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白色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身材较高。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西亚、南亚、北非、大洋洲;黑色人种:皮肤和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鼻梁扁平,嘴唇较厚,下巴较低,四肢较长。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不管任何人种都是相互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典型地区为地中海沿岸。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7.读地中海气候图可知,地中海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如果要享受阳光,去地中海旅游的季节最好是夏季,该季节降水少、晴天多,可以享受阳光沙滩的景观。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南临地中海,主要是欧洲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欧洲主要为白种人,信仰基督教。AB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025七上·龙华期末)玉米是全球广泛种植与消费的粮食作物。图为世界玉米产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玉米主产区的年平均气温大多在( )
A.-10℃以下 B.-10℃~0℃之间
C.0℃~20℃之间 D.20℃以上
20.玉米的广泛种植,有利于( )
A.控制人口数量 B.扩大林地面积
C.保障粮食安全 D.提高粮食价格
【答案】19.C
20.C
【知识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解析】【点评】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同纬度的陆地上,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19.从世界玉米产区分布图中可以看到,玉米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南美洲的巴西等地,这些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大多在 0℃~20℃之间。
故答案为:C。
20.A、玉米的广泛种植与控制人口数量没有直接关联,A 错误。
B、广泛种植玉米可能需要开垦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减少林地面积,而不是扩大林地面积,B 错误。
C、玉米是全球广泛种植与消费的粮食作物,广泛种植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C 正确。
D、广泛种植会增加玉米的市场供应量,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能会使粮食价格降低,而不是提高,D 错误。
故答案为:C。
(2025七上·龙华期末)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口密集区,面积较大的人口密集区被称为人类大陆。人类大陆图揭示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下图为人类大陆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南半球 B.内陆地区 C.中低纬地区 D.高纬度地区
22.在人类大陆图中,几乎看不到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
23.图中A地区人口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 )
A.过于湿热 B.极端干旱 C.终年严寒 D.沙漠广布
【答案】21.C
22.D
23.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点评】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21.从人类大陆图可以看出,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C正确;南半球人口密集区面积相对较小;内陆地区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等相对较差,人口分布较少;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2.亚洲、非洲、北美洲都有较大面积的人口密集区在图中呈现。而南极洲由于气候终年严寒,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人口极少,在人类大陆图中几乎看不到,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23.图中 A 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人口稀少,A正确;极端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带;终年严寒地区主要在极地附近;A 地区不是沙漠广布的区域,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七上·慈利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5.该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河流沿岸,水运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C.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D.位于沿海,海运便利
【答案】24.B
25.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聚居地统称为聚落;聚落一般分为乡村与城市两大类。(1)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2)城市:一般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4.文中提到“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体现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特点,所以是乡村聚落;有河流不是判断乡村聚落的主要依据,城市也可能有河流,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25.文中“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说明该乡村聚落位于河流沿岸,水运便利,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A正确,故排除BCD。
故答案为:A。
二、图文材料题
26.(2024七上·乌当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法国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开幕,8月12日闭幕。
材料二 开幕式于当地时间7月26日19时30分,也就是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1时30分始。
(1)在如图2地球公转示意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法国巴黎举行,该地属于 纬度(低/中/高)地区,位于世界温度带五带中的 带。
(3)开幕式将于法国当地时间7月26日19时30分开始,我国观众于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1时30分收看到开幕式,请分析两国观众观看开幕式出现时间差异的原因?
(4)开幕式当天,地球运行到图2中的 和 之间(填字母),此时,咱们贵阳市的中学生们明显感觉到昼夜长短情况是 。
(5)当法国处于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时,地球运行到图2中的 (填字母)处,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此时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
(6)法国巴黎奥运会举办期间,法国正处于 季,而来自南半球澳大利亚选手所在国家正处于 季。试简要分析产生四季变换的原因以及四季变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1)
(2)中;北温
(3)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两地经度位置不同,产生了时差。
(4)B;C;昼长夜短
(5)B;北回归线;极昼
(6)夏;冬;四季变换的原因:地轴始终保持一点的倾斜角度,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便产生了季节变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比如温带地区的人们大多在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夏季穿轻薄的夏装,冬季穿防寒的冬装。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因此图中为逆时针,如下图所示:
(2)读图,巴黎纬度在48°N左右。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巴黎(48°N)属于中纬度地区。0°-23.5°为热带,23.5°-66.5°为问带,66.5°-90°为寒带,巴黎(48°N)属于温带地区,又在北半球,因此位于北温带。故答案为:中;北温。
(3)时间差异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随着地球自转,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会出现时间的差异。故答案为: 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两地经度位置不同,产生了时差。
(4)A为春分,3月21日前后;B为夏至,6月21日前后;C为秋分,9月23日前后;D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开幕式当天为7月26日,正处于夏至与秋分之间,B和C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贵阳地处北半球,昼长夜短。故答案为:B、C、昼夜长短。
(5)法国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之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白昼最长,即夏至日,对应B。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故答案为:B、北回归线和极昼。
(6)巴黎奥运会在7、8月举办,正处于北半球的夏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处于冬季。产生四季变换的原因:地轴始终保持一点的倾斜角度,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不同季节所获得热量产生差异,便产生了季节变换。温带四季变化最明显。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季节变换和变化。比如温带地区春季气温回升,人们大多在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夏季气温最高,比较炎热,穿轻薄的夏装,冬季气温最低,比较寒冷,穿防寒的冬装。故答案为:夏;冬;四季变换的原因:地轴始终保持一点的倾斜角度,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便产生了季节变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比如温带地区的人们大多在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夏季穿轻薄的夏装,冬季穿防寒的冬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等相关知识。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范围是:0°—30°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温度带的划分是: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是温带,极圈以内是寒带。地球的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等。
(1)根据所学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因此图中为逆时针,如下图所示:
(2)读图,巴黎纬度在48°N左右。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巴黎(48°N)属于中纬度地区。0°-23.5°为热带,23.5°-66.5°为问带,66.5°-90°为寒带,巴黎(48°N)属于温带地区,又在北半球,因此位于北温带。
(3)时间差异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随着地球自转,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会出现时间的差异。
(4)A为春分,3月21日前后;B为夏至,6月21日前后;C为秋分,9月23日前后;D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开幕式当天为7月26日,正处于夏至与秋分之间,B和C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贵阳地处北半球,昼长夜短。
(5)法国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之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白昼最长,即夏至日,对应B。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6)巴黎奥运会在7、8月举办,正处于北半球的夏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处于冬季。产生四季变换的原因:地轴始终保持一点的倾斜角度,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不同季节所获得热量产生差异,便产生了季节变换。温带四季变化最明显。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季节变换和变化。比如温带地区春季气温回升,人们大多在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夏季气温最高,比较炎热,穿轻薄的夏装,冬季气温最低,比较寒冷,穿防寒的冬装。
27.(2025七上·朝阳期末)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农耕区实地考察活动。下图示意考察区域等高线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清河的流向大致是 ,其中AB、BC两河段中,AB河段流速更 ,原因是该河段处等高线更加 ,坡度更 。
(2)甲、乙两村中,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聚落的是 村。请根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从地形看,该村 ;从水路交通条件看,该村靠近河流和 。
(3)苹果种植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该处发展林果种植更有利于保持水土。
【答案】(1)自北向南;快;密集;陡(大)
(2)甲;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平/等高线稀疏,地表起伏小/海拔低,在1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码头/湖泊/码头和湖泊
(3)丘陵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图上的方向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小清河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河流流速越快;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河流流速越慢。AB 河段处等高线更加密集,所以坡度更陡,流速更快。因此,AB 河段流速更快,原因是该河段处等高线更加密集,坡度更陡(大)。
(2)甲村地处平原地区,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从水路交通条件看,甲村靠近河流,且临近码头和湖泊,水运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物资的运输和交流,这些条件都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壮大。相比之下,乙村地形条件和交通条件相对较差。所以,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聚落的是甲村。
(3)从图中可以看出苹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到400米之间的区域,属于丘陵地形,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在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果业有利于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点评】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相对位置。
(1)河流由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指向标指示北方可知,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AB、BC两河段中,流速更快的是AB段,原因是AB段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流速较快;BC段途径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较缓,流速较慢。
(2)甲、乙两村更有可能发展为城市聚落的是甲村,因为甲村地形更为平坦开阔,位于河流交汇处、靠近河流和湖泊,水源更充足,交通也更便利。
(3)从图中可以看出苹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到400米之间的区域,属于丘陵地形,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在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果业有利于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28.(2024七上·衡阳期中)【设计航线认识大洋大洲】
歌曲《带你去旅行》歌词写道:“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其实我特别喜欢迈阿密....”小明根据歌词结合自己学过的地理知识设计了从上海出发的三条旅行路线:航空之旅、列车之旅、海洋之旅。下图示意“旅行路线图”,按要求作答。
任务1:上海到巴黎的列车之旅
(1)终点位于A 洲的巴黎,该路线穿越了亚洲与A大洲的分界线① 山脉。
任务2:上海到迈阿密的航空之旅
(2)飞跃了甲 洋,到达B 洲的迈阿密。
任务3:上海到土耳其的海洋之旅
(3)从上海出发,经过②海峡,乙 洋,世界最大半岛 半岛西侧海域红海以及亚洲与C 洲的分界线③ 运河,最后到达土耳其。
(4)三条旅行路线中经过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的是 (列车/航空/海洋)之旅。
【答案】欧;乌拉尔;太平洋;北美洲;印度洋;阿拉伯;非;苏伊士;列车
【知识点】七大洲;四大洋;大洲分界线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A为巴黎,位于欧洲,①为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上的乌拉尔山脉,该线路穿过了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中的乌拉尔山。
(2)从上海到迈阿密的航空之旅,飞跃了太平洋(甲代表太平洋),迈阿密位于北美洲(B 代表北美洲)。
(3)②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乙为印度洋,③为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西侧海域红海。海洋之旅从上海出发,经过了②马六甲海峡和乙印度洋,以及亚洲和C非洲的分界线③苏伊士运河,最后达到土耳其。
(4)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大陆,列车之旅从上海出发,经过亚洲、欧洲,经过了亚欧大陆;航空之旅主要是跨洋飞行;海洋之旅主要在海洋及沿海地区。所以经过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的是列车之旅。
【点评】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其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的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不同大洲的分界线不同。
29.(2025七上·望城期末)到了天寒地冻的“冬三月”,人们需要“避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黄帝内经》),读北半球1月适宜避寒区(1月月均温“10℃-22℃”)和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呈东西带状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 ;读图可知,此时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陆地比海洋气温 (填“高”或“低”)。
(2)读图可知,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 (填“多”或“少”)于大陆西岸。
(3)巴塔哥尼亚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靠近海洋,该地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原因是 。
(4)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甲地没有成为避寒区,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处世界屋脊—— ,海拔高,气温较低。
【答案】(1)纬度因素;低
(2)多
(3)地处安第斯山脉背风坡
(4)青藏高原
【知识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纬度因素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高,所以适宜避寒区大致呈东西带状分布与纬度密切相关。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冬季时,陆地散热快,海洋散热慢,所以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2)可以从南半球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中观察得知,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受季风、暖流等因素影响,降水较多;而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且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降水稀少。
(3)巴塔哥尼亚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在安第斯山脉西侧形成地形雨,气流越过山脉后下沉增温,水汽难以凝结,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4)读图可知,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甲地没有成为避寒区,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高,气温较低。
【点评】世界降水分布规律为: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和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山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读图可知,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南北狭窄、东西延伸,呈带状分布。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大致与纬线平行,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1月为冬季,此时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2)可以从南半球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中观察得知,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所以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于大陆西岸。
(3)南美洲南部位于西风带,盛行来自太平洋的西北风,携带了较为丰富的水汽,但是西北风受到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其背风坡的巴塔哥尼亚地区盛行干燥的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了沙漠。
(4)读图可知,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甲地没有成为避寒区,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高,气温较低。
1 / 1商务星球版 七上地理 期末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2025七上·顺义期末)2024年7月3日,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第二次出舱,完成了6.5小时的舱外巡检任务。图1为地球的宇宙环境示意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舱外巡检时,最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B.太阳系所有的行星
C.土星的体积和质量 D.天王星离太阳最近
2.宇航员出舱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 )
A.春分—夏至之间 B.夏至—秋分之间
C.秋分—冬至之间 D.冬至—春分之间
3.出舱当日,北京( )
①被太阳光直射 ②昼长大于夜长 ③出现极昼现象 ④处于盛夏时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我国进行太空探索的主要意义有( )
①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②推动低空飞行器产业发展
③丰富对宇宙的认识 ④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4七上·霞山期中)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下图示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5.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认识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①③④②
6.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得到有关地球的数据是( )
A.赤道半径是637I千米 B.表面积是6371平方千米
C.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D.赤道周长约为8万千米
(2025七上·潮南期末)读学校平面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不属于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是( )
A.方向 B.比例尺 C.图例和注记 D.经纬网
8.科技楼位于学校大门( )
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9.图上测得学生公寓与教学楼相距5厘米则实际距离为( )
A.7.5米 B.30米 C.75米 D.750米
(2024七上·恩平月考)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和国家间分配不均,是产生粮食问题的根源,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粮食危机,被视为“饥饿热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对图中粮食运输经过③地,对其经纬度描述正确的是( )
A.(90°E,30°N) B.(90°W,30°N)
C.(90°E,30°S) D.(90°W,30°S)
11.图示四个地方中,位于低纬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5七上·会同期末)如同陆地地形一样,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一台能够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和作业的载人潜水器。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及“奋斗者”号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2.“奋斗者”号所到达的全球大洋底部最深处的地形是( )
A.洋中脊 B.大陆坡 C.海沟 D.洋盆
13.大陆架海水深度一般为( )
A.0~200米 B.100~500米
C.200~3000米 D.3000~6000米
(2025七上·潮南期末)福州市某学校学生想利用周日参加某林场徒步活动。下图是他们查询的近几周天气状况示意图及林场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查询天气状况示意图显示( )
A.12月18日是多云天气 B.1月1日适合徒步活动
C.12月25日是台风天气 D.这三天的气温日较差都小于5℃
15.图中①路线是同学们讨论后确定的登山路线,其理由是( )
A.①路线整体坡度更缓 B.①路线较陡,体验惊险感觉
C.①路线距离山顶近 D.①路线可以欣赏河水潺潺景观
(2023七上·潮安期末) 地中海沿岸的“3S”资源(Sun,阳光;Sand,沙滩;Sea,海洋)丰富,是欧洲人的旅游热地。右图为地中海气候及其沿岸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7. 如果要享受阳光,去地中海旅游的季节最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8. 地中海沿岸建筑以白色为主,式样古拙,在白墙的氛围中不时透出烂漫的花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 )
A.白种人信仰伊斯兰教 B.黄种人信仰佛教
C.白种人信仰基督教 D.黑种人信仰基督教
(2025七上·龙华期末)玉米是全球广泛种植与消费的粮食作物。图为世界玉米产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玉米主产区的年平均气温大多在( )
A.-10℃以下 B.-10℃~0℃之间
C.0℃~20℃之间 D.20℃以上
20.玉米的广泛种植,有利于( )
A.控制人口数量 B.扩大林地面积
C.保障粮食安全 D.提高粮食价格
(2025七上·龙华期末)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口密集区,面积较大的人口密集区被称为人类大陆。人类大陆图揭示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下图为人类大陆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南半球 B.内陆地区 C.中低纬地区 D.高纬度地区
22.在人类大陆图中,几乎看不到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
23.图中A地区人口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 )
A.过于湿热 B.极端干旱 C.终年严寒 D.沙漠广布
(2023七上·慈利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5.该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河流沿岸,水运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C.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D.位于沿海,海运便利
二、图文材料题
26.(2024七上·乌当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法国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开幕,8月12日闭幕。
材料二 开幕式于当地时间7月26日19时30分,也就是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1时30分始。
(1)在如图2地球公转示意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法国巴黎举行,该地属于 纬度(低/中/高)地区,位于世界温度带五带中的 带。
(3)开幕式将于法国当地时间7月26日19时30分开始,我国观众于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1时30分收看到开幕式,请分析两国观众观看开幕式出现时间差异的原因?
(4)开幕式当天,地球运行到图2中的 和 之间(填字母),此时,咱们贵阳市的中学生们明显感觉到昼夜长短情况是 。
(5)当法国处于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时,地球运行到图2中的 (填字母)处,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此时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
(6)法国巴黎奥运会举办期间,法国正处于 季,而来自南半球澳大利亚选手所在国家正处于 季。试简要分析产生四季变换的原因以及四季变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27.(2025七上·朝阳期末)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农耕区实地考察活动。下图示意考察区域等高线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清河的流向大致是 ,其中AB、BC两河段中,AB河段流速更 ,原因是该河段处等高线更加 ,坡度更 。
(2)甲、乙两村中,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聚落的是 村。请根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从地形看,该村 ;从水路交通条件看,该村靠近河流和 。
(3)苹果种植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该处发展林果种植更有利于保持水土。
28.(2024七上·衡阳期中)【设计航线认识大洋大洲】
歌曲《带你去旅行》歌词写道:“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其实我特别喜欢迈阿密....”小明根据歌词结合自己学过的地理知识设计了从上海出发的三条旅行路线:航空之旅、列车之旅、海洋之旅。下图示意“旅行路线图”,按要求作答。
任务1:上海到巴黎的列车之旅
(1)终点位于A 洲的巴黎,该路线穿越了亚洲与A大洲的分界线① 山脉。
任务2:上海到迈阿密的航空之旅
(2)飞跃了甲 洋,到达B 洲的迈阿密。
任务3:上海到土耳其的海洋之旅
(3)从上海出发,经过②海峡,乙 洋,世界最大半岛 半岛西侧海域红海以及亚洲与C 洲的分界线③ 运河,最后到达土耳其。
(4)三条旅行路线中经过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的是 (列车/航空/海洋)之旅。
29.(2025七上·望城期末)到了天寒地冻的“冬三月”,人们需要“避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黄帝内经》),读北半球1月适宜避寒区(1月月均温“10℃-22℃”)和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呈东西带状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 ;读图可知,此时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陆地比海洋气温 (填“高”或“低”)。
(2)读图可知,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 (填“多”或“少”)于大陆西岸。
(3)巴塔哥尼亚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靠近海洋,该地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原因是 。
(4)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甲地没有成为避寒区,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处世界屋脊—— ,海拔高,气温较低。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3.C
4.C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天体和天体系统;太空探索的意义
【解析】【点评】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探索太空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宇宙知识,研究更多技术,促进人类进步。
1.A、从太空中舱外巡检时,航天员可以直接观察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A 选项正确。
B、在舱外巡检时,不可能看到太阳系所有行星,因为有些行星位置不在可观测范围内,B 错误。
C、土星距离地球较远,在舱外巡检时难以观察到其体积和质量,C 错误。
D、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不是天王星,D 错误。
故答案为:A。
2.春分是 3 月 21 日前后,夏至是 6 月 21 日前后,秋分是 9 月 23 日前后,冬至是 12 月 22 日前后。7 月 3 日位于 6 月 21 日(夏至)到 9 月 23 日(秋分)之间,所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的夏至 — 秋分之间,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不会被太阳光直射,①错误;7 月 3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北京昼长大于夜长,②正确;北京不在极圈以内,不会出现极昼现象,③错误;7 月 3 日处于北半球的夏季,北京处于盛夏时节,④正确。
故答案为:C。
4.太空探索需要众多高科技的支持和大量资源投入,取得的成果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综合国力,①正确;太空探索主要是针对太空领域,对低空飞行器产业发展推动作用有限,②错误;通过太空探索可以了解宇宙的更多奥秘,丰富对宇宙的认识,③正确;太空有着丰富的资源,太空探索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资源,④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5.B
6.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
【解析】【点评】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在科学不很发达的情况下,有③“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后来人们根据②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④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后来通过观察①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读图分析可知,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④①。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测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7.D
8.D
9.C
【知识点】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解析】【点评】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这三种表示方法可以互换。
7.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不包括经纬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有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因此可以判断,科技楼是位于学校大门的西北方。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比例尺为1:1500,说明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5米。若图上测得学生公寓与教学楼相距5厘米,则实际距离=15×5=75米。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10.B
11.B
【知识点】东西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解析】【点评】在经纬网上,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可依据经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东西经度;依据纬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南北纬度。
10.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③地位于北回归线(23.5°N)以北,纬度为30°N;位于0°经线以西,经度为90°W,所以③地的经纬度是(90°W,30°N),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1.人们规定0°一30°为低纬度地区,30°一60°为中纬度地区,60°一90°为高纬度地区。②处在低纬度地区,B正确;①④处在30°—60°纬度,处在中纬度地区,③在30°N纬线上,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2.C
13.A
【知识点】海底的主要地形
【解析】【点评】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大陆架是海底最浅的部分,大洋中脊是新生海底诞生的地方以及火山活动最激烈的地方,大陆坡是坡度最陡的地方,洋盆是最平坦、广阔的地方,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12.根据题意可知,“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一台能够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和作业的载人潜水器。读图分析可知,海洋底部最深的是海沟。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坡度较缓,其海水深度一般为0~200米之间。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14.B
15.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
【解析】【点评】常见的天气符号:
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海拔由外向内增高的为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海拔由内向外增高的为盆地;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的为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的为山脊;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两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14.读图分析可知:
A.12月18日是大雨天气,A不符合题意;
B.1月1日多云,适合徒步活动,B符合题意;
C.12月25日是雷阵雨天气,C不符合题意;
D.1月1日的气温日较差是7℃, 大于5℃,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A.①路线整体等高线较稀疏,因此坡度更缓,登山更容易,A符合题意;
B. ①路线较缓,不能体验惊险感觉,B不符合题意;
C. ①路线距离山顶远,C不符合题意;
D.①路线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不易形成河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16.B
17.B
18.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人种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点评】黄色人种:皮肤呈黄色或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黑直脸形宽平,鼻梁和身材中等。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白色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身材较高。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西亚、南亚、北非、大洋洲;黑色人种:皮肤和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鼻梁扁平,嘴唇较厚,下巴较低,四肢较长。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不管任何人种都是相互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典型地区为地中海沿岸。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7.读地中海气候图可知,地中海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如果要享受阳光,去地中海旅游的季节最好是夏季,该季节降水少、晴天多,可以享受阳光沙滩的景观。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南临地中海,主要是欧洲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欧洲主要为白种人,信仰基督教。AB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答案】19.C
20.C
【知识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解析】【点评】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同纬度的陆地上,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19.从世界玉米产区分布图中可以看到,玉米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南美洲的巴西等地,这些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大多在 0℃~20℃之间。
故答案为:C。
20.A、玉米的广泛种植与控制人口数量没有直接关联,A 错误。
B、广泛种植玉米可能需要开垦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减少林地面积,而不是扩大林地面积,B 错误。
C、玉米是全球广泛种植与消费的粮食作物,广泛种植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C 正确。
D、广泛种植会增加玉米的市场供应量,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能会使粮食价格降低,而不是提高,D 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21.C
22.D
23.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点评】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21.从人类大陆图可以看出,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C正确;南半球人口密集区面积相对较小;内陆地区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等相对较差,人口分布较少;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2.亚洲、非洲、北美洲都有较大面积的人口密集区在图中呈现。而南极洲由于气候终年严寒,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人口极少,在人类大陆图中几乎看不到,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23.图中 A 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人口稀少,A正确;极端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带;终年严寒地区主要在极地附近;A 地区不是沙漠广布的区域,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4.B
25.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聚居地统称为聚落;聚落一般分为乡村与城市两大类。(1)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2)城市:一般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4.文中提到“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体现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特点,所以是乡村聚落;有河流不是判断乡村聚落的主要依据,城市也可能有河流,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25.文中“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说明该乡村聚落位于河流沿岸,水运便利,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A正确,故排除BCD。
故答案为:A。
26.【答案】(1)
(2)中;北温
(3)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两地经度位置不同,产生了时差。
(4)B;C;昼长夜短
(5)B;北回归线;极昼
(6)夏;冬;四季变换的原因:地轴始终保持一点的倾斜角度,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便产生了季节变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比如温带地区的人们大多在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夏季穿轻薄的夏装,冬季穿防寒的冬装。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因此图中为逆时针,如下图所示:
(2)读图,巴黎纬度在48°N左右。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巴黎(48°N)属于中纬度地区。0°-23.5°为热带,23.5°-66.5°为问带,66.5°-90°为寒带,巴黎(48°N)属于温带地区,又在北半球,因此位于北温带。故答案为:中;北温。
(3)时间差异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随着地球自转,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会出现时间的差异。故答案为: 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两地经度位置不同,产生了时差。
(4)A为春分,3月21日前后;B为夏至,6月21日前后;C为秋分,9月23日前后;D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开幕式当天为7月26日,正处于夏至与秋分之间,B和C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贵阳地处北半球,昼长夜短。故答案为:B、C、昼夜长短。
(5)法国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之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白昼最长,即夏至日,对应B。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故答案为:B、北回归线和极昼。
(6)巴黎奥运会在7、8月举办,正处于北半球的夏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处于冬季。产生四季变换的原因:地轴始终保持一点的倾斜角度,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不同季节所获得热量产生差异,便产生了季节变换。温带四季变化最明显。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季节变换和变化。比如温带地区春季气温回升,人们大多在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夏季气温最高,比较炎热,穿轻薄的夏装,冬季气温最低,比较寒冷,穿防寒的冬装。故答案为:夏;冬;四季变换的原因:地轴始终保持一点的倾斜角度,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便产生了季节变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比如温带地区的人们大多在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夏季穿轻薄的夏装,冬季穿防寒的冬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等相关知识。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范围是:0°—30°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温度带的划分是: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是温带,极圈以内是寒带。地球的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等。
(1)根据所学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因此图中为逆时针,如下图所示:
(2)读图,巴黎纬度在48°N左右。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巴黎(48°N)属于中纬度地区。0°-23.5°为热带,23.5°-66.5°为问带,66.5°-90°为寒带,巴黎(48°N)属于温带地区,又在北半球,因此位于北温带。
(3)时间差异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随着地球自转,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会出现时间的差异。
(4)A为春分,3月21日前后;B为夏至,6月21日前后;C为秋分,9月23日前后;D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开幕式当天为7月26日,正处于夏至与秋分之间,B和C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贵阳地处北半球,昼长夜短。
(5)法国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之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白昼最长,即夏至日,对应B。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6)巴黎奥运会在7、8月举办,正处于北半球的夏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处于冬季。产生四季变换的原因:地轴始终保持一点的倾斜角度,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不同季节所获得热量产生差异,便产生了季节变换。温带四季变化最明显。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季节变换和变化。比如温带地区春季气温回升,人们大多在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夏季气温最高,比较炎热,穿轻薄的夏装,冬季气温最低,比较寒冷,穿防寒的冬装。
27.【答案】(1)自北向南;快;密集;陡(大)
(2)甲;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平/等高线稀疏,地表起伏小/海拔低,在1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码头/湖泊/码头和湖泊
(3)丘陵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图上的方向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小清河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河流流速越快;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河流流速越慢。AB 河段处等高线更加密集,所以坡度更陡,流速更快。因此,AB 河段流速更快,原因是该河段处等高线更加密集,坡度更陡(大)。
(2)甲村地处平原地区,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从水路交通条件看,甲村靠近河流,且临近码头和湖泊,水运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物资的运输和交流,这些条件都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壮大。相比之下,乙村地形条件和交通条件相对较差。所以,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聚落的是甲村。
(3)从图中可以看出苹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到400米之间的区域,属于丘陵地形,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在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果业有利于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点评】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相对位置。
(1)河流由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指向标指示北方可知,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AB、BC两河段中,流速更快的是AB段,原因是AB段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流速较快;BC段途径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较缓,流速较慢。
(2)甲、乙两村更有可能发展为城市聚落的是甲村,因为甲村地形更为平坦开阔,位于河流交汇处、靠近河流和湖泊,水源更充足,交通也更便利。
(3)从图中可以看出苹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到400米之间的区域,属于丘陵地形,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在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果业有利于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28.【答案】欧;乌拉尔;太平洋;北美洲;印度洋;阿拉伯;非;苏伊士;列车
【知识点】七大洲;四大洋;大洲分界线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A为巴黎,位于欧洲,①为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上的乌拉尔山脉,该线路穿过了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中的乌拉尔山。
(2)从上海到迈阿密的航空之旅,飞跃了太平洋(甲代表太平洋),迈阿密位于北美洲(B 代表北美洲)。
(3)②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乙为印度洋,③为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西侧海域红海。海洋之旅从上海出发,经过了②马六甲海峡和乙印度洋,以及亚洲和C非洲的分界线③苏伊士运河,最后达到土耳其。
(4)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大陆,列车之旅从上海出发,经过亚洲、欧洲,经过了亚欧大陆;航空之旅主要是跨洋飞行;海洋之旅主要在海洋及沿海地区。所以经过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的是列车之旅。
【点评】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其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的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不同大洲的分界线不同。
29.【答案】(1)纬度因素;低
(2)多
(3)地处安第斯山脉背风坡
(4)青藏高原
【知识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纬度因素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高,所以适宜避寒区大致呈东西带状分布与纬度密切相关。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冬季时,陆地散热快,海洋散热慢,所以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2)可以从南半球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中观察得知,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受季风、暖流等因素影响,降水较多;而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且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降水稀少。
(3)巴塔哥尼亚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在安第斯山脉西侧形成地形雨,气流越过山脉后下沉增温,水汽难以凝结,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4)读图可知,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甲地没有成为避寒区,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高,气温较低。
【点评】世界降水分布规律为: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和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山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读图可知,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南北狭窄、东西延伸,呈带状分布。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大致与纬线平行,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1月为冬季,此时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2)可以从南半球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中观察得知,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所以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于大陆西岸。
(3)南美洲南部位于西风带,盛行来自太平洋的西北风,携带了较为丰富的水汽,但是西北风受到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其背风坡的巴塔哥尼亚地区盛行干燥的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了沙漠。
(4)读图可知,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甲地没有成为避寒区,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高,气温较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