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地理试题(日新班)
一、单选题
读东北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湿地和农田对应左侧纵坐标,建设用地对应右侧纵坐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用地类型面积的变化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是( )
①降水量增加②气温变化幅度增大③土壤退化明显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当地实现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最需要 ( )
A.积极进行退耕还湿 B.大力建设人工湿地
C.大幅减少建设用地 D.关停高耗水工业
为减轻能源压力,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发展风电产业。下图示意我国风电基地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江苏沿海建设风电基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是( )
①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②江苏省经济发达,技术力量雄厚
③江苏省常规能源缺乏,而能源需求量大④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用地条件好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4.发展风电的经济意义在于( )
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缓解温室效应③拉动相关产业发展④拉动内需和就业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读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煤、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见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在甲、乙、丙、丁各种能源使用过程中,其产生的气体对矮牵牛叶片伤害最严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中国能源消费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在两图中是指( )
A.乙、b B.丁、c C.乙、d D.丙、d
下图表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土地面积、水资源总量、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等指标的对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指标分别是( )
A.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耕地面积
B.耕地面积、土地面积、人口数量、水资源总量
C.人口数量、水资源总量、耕地面积、土地面积
D.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
8.北方地区资源的配置现状会导致( )
A.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B.水资源浪费严重
C.人均土地面积少 D.缺水问题突出
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能源(电力)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2014-2019年我国经济年增长率介于6%-7.5%之间)的比值,下图为2014-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2015年能源消费量最小 B.2015年起单位GDP能耗呈上升趋势
C.2019年电力消费量最大 D.2017年电力消费量较2016年小
10.下列措施,有利于降低我国单位GDP能耗的是( )
A.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B.安装脱硫、脱硝装置
C.优化产业结构 D.大面积植树造林
“弃风”现象是指在风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风况良好的前提下,风电场被迫暂停部分机组发电的现象。下图为2018年我国部分省区弃风率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新疆弃风率较高的原因有( )
①对外输电能力不足②风电开发成本较高③当地用电需求较小④风电技术尚不成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2.图示地区近年来“弃风现象有所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大力引进高耗能类工业 B.增加风电资金和技术投入
C.减少常规能源发电规模 D.加强电力并网调配与管理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考察吉林省时说∶"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农安天下,种为基石。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势头向好,但很多种子仍大量依赖国际市场。读中国农作物种子2008-2011进口状况(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针对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当地农户探索出玉米秸秆还田覆盖种植法,该法能够( )
①增加土壤的有机质②有效减轻低温冻害③能够保持土壤墒情④增加黑土层的厚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在当今国际贸易和技术保护的背景下,为保障我国粮食及农业安全,亟需( )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 B.调整农业结构,丰富农产品供应
C.培养农业科研人才,加强科企合作 D.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收入
中国已有5000万亩耕地因污染严重而无法耕种,随着污染的加剧,“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失守”的窘境。中国是人口大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保证大部分粮食自足的基础。读表1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 1998—2008年耕地变化趋势图(单位:亿亩)
年份 1988 198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面积 19.45 19.38 19.24 19.14 18.89 18.51 18.37 18.31 18.27 18.26 18.25
15.上表所示,我国耕地
A.利用率低 B.面积减少仍在加速
C.人均面积不断提高 D.面积减少速度趋缓
16.下列现象的发生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是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沙尘暴 ④厄尔尼诺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18亿亩红线”不仅要保住粮食的数量,更要保证粮食的质量。从生产角度看,保证粮食质量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A.转基因粮食生产量大 B.高度机械化导致生态破坏
C.工农业发展导致土壤污染 D.生产规模大,质量意识差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大局,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成规模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8.我国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规模最大的省区,其有利自然条件是
A.水热充足,气候条件优越 B.地形平坦,无旱涝灾害
C.人少地多,机械化水平高 D.土地广阔,黑土肥沃
19.下列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预期建成规模大的省级行政区集中于东北地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
C.浙江多低山丘陵,应因地制宜修筑梯田
D.河南岩溶地貌广泛发育,应全面回填客土
鄱阳湖区是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10月,从西伯利亚、蒙古及我国东北等地区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翌年4月离去。江西省在鄱阳湖区候鸟最集中的吴城和南矶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越冬栖息地的必要条件包括:适当的水深;充足的食物,主要为鱼、昆虫和沉水植物等;安全的环境,即白天觅食、夜间栖息的地点。江西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工程,调节鄱阳湖区水位。读“鄱阳湖区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2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在鄱阳湖区的吴城和南矶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活动少 B.多浅滩和沼泽 C.气候温暖 D.冬季水位较低
21.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自然保护区内候鸟的影响有
A.水域面积增大,增加栖息地 B.生物量更丰富,食物更充足
C.候鸟活动的栖息地发生变化 D.候鸟在鄱阳湖活动时期延长
22.春季,鄱阳湖候鸟迁回原迁出地的原因是原迁出地
A.白昼时间更长 B.湿地面积更广 C.食物种类丰富 D.森林覆盖率高
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为了比较不同防护林种的防风效果,该乡气象站研究人员在本乡流沙区和不同防护林带内布设了4个气象观测站,获取了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下图 )。另有研究表明,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 )
A.骆驼刺 B.杨树 C.沙拐枣 D.红柳
24.为增强防护林的防风效果,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林带间距 B.栽种高大杨树
C.乔灌草相结合 D.种植草本植物
二、综合题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6月20日首次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我国的稀土行业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我国在减少出口的同时将继续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
材料二:我国稀土矿比重分布示意图。
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分析内蒙古发展稀土产业的有利条件。
根据上图简述我国稀土矿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析我国限制稀土出口的意义。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岙山岛,下图示意岙山岛位置和景观。该岛面积5.4平方千米,岛上原本有三个自然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人口较少。根据规划,岙山岛居民将全部搬迁。基地依山而建,比邻江海,目前占地1.42平方千米,有50座10万立方米储油罐。其储备的石油主要来源于中东、拉丁美洲和俄罗斯,以中东为主。
分析在岙山岛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的有利条件。
说明储备基地建设过程中,逐步将岙山岛居民搬迁离岛的原因。
说明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意义。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马达加斯加是一个位于印度洋上“既穷又富”的非洲岛国。该国“穷”在工业基础薄弱,以采矿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手工业为主;“富”在地理位置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森林和渔业资源,有众多的旅游胜地;2/5的土地上覆盖着热带雨林,80%的物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见不到。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的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矿产资源滥挖乱掘的现状十分严重。下图示意马达加斯加岛的位置、水系及雨林分布。
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说明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3)请就如何推进马达加斯加岛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该区域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小,再结合湿地的生态功能可推知该区域蒸发减少,降水量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加速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故②③④正确。
2.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该区域湿地的面积变化与农田、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呈负相关,说明当地湿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因为开垦耕地及建设用地占用。因此当地实现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必须因地制宜,积极进行退耕还湿,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大力建设人工湿地成本高,而且其生态功能较弱;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可能大幅减少建设用地;该地湿地减少的原因不是因为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3.答案: A
解析: 江苏沿海地区建立风电场的有利条件,首先是风能丰富,这是资源基础;其次要有充足的土地;再次要求广阔的用电市场和雄厚的技术力量。题干要求回答社会经济条件,而①④项属于自然条件,排除掉,选择②③项。故选A。
4.答案: C
解析: 风能是可再生、洁净资源,四个选项都是风能开发意义,但②项缓解温室效应是生态意义,④项是拉动内需和就业社会意义,只有①③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意义,所以①③正确。故选C。
5.答案: A
解析: 据图和中国实际情况判断出甲、乙、丙、丁分别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过多燃烧煤炭形成的酸雨,对植物有强腐蚀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答案: C
解析: 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甲、乙、丙、丁分别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abcd分布代表:其他能源、天然气、煤炭、石油,我国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是石油。则分别是乙、d,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答案: A
解析: 南方水资源总量多,北方水资源总量少,且南北差异大;北方土地面积多,耕地面积多,南方人口数量多,但差异较小。故选A。
8.答案: D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由于北方水资源总量少,耕地面积多,农业用水量大,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故选D。
9.答案: C
解析: 图示纵坐标表示能源或电力消费的弹性指数,反映的是能源或电力消费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2015年能源消费弹性指数最小,不能表明2015年能源消费量最小,图示期间2014年的能源消费量应小于2015年,A错;自2015年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之比上升,但不能表明单位GDP能耗呈上升趋势,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始终小于1,表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单位GDP能耗呈上升的可能性不大,B错;注意材料信息“2014-2019年我国经济年增长率介于6%-7.5%之间”,图示期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始终大于0,表明期间电力消费始终处于增长状态,所以2019年电力消费量最大,2017年电力消费量较2016年大,C正确,D错,故选C。
10.答案: C
解析: 大力开发新能源,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但无法降低单位GDP能耗,A错;安装脱硫、脱硝装置可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无法降低单位GDP能耗,B错;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能耗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证以较低的能耗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以降低我国单位GDP能耗,C对;大面积植树造林与降低我国单位GDP能耗关系不大,D错;故选C。
11.答案: C
解析: 新疆距离东部市场远,当地电网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对外输电能力不足,加之新疆人口少,经济落后,当地耗电量较小,所以弃风率较高,①③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弃风”是指在风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风况良好的前提下,风电场被迫暂停部分机组发电,所以并不是由于风电开发成本很高导致当地的弃风率较高,②错误;中国风电技术较成熟,④错误。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
12.答案: D
解析: 大力引进高耗能类工业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加重,A错误;增加风电资金和技术投入,风电增多,“弃风”现象不会减少,B错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减少常规能源发电规模不符合实际,C错误;加强电力并网调配与管理,从而跨区域向东部市场输电,将西部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既促进了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减少了图中省区的“弃风”现象,D选项正确。故选D。
13.答案: B
解析: 玉米秸秆中含有大量新鲜有机物,还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腐解作用,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①正确;冻害是指0℃以下低温使植株体内水分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玉米秸秆还田只覆盖于土表,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弱,②错误;当地采用的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保持墒情,③正确;秸秆还田可以遗留大量有机质残体,为黑土腐殖质层的积累提供条件,增加黑土层厚度,④正确。玉米秸秆还田覆盖种植法,主要改善了土壤条件,B项的①③④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答案: C
解析: 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并不完善,缺乏企业间合作,农业科研人才数量较少,为了保障我国粮食及农业安全,应该培养农业科研人才,加强科企合作,才能够提高粮食单产,进而提高粮食产量,C正确;扩大耕地面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A错误;调整农业结构,丰富农产品能增加粮食以外的供应,不符合题目中保障粮食的要求,B错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收入与粮食安全问题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15.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得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下降。下降幅度在减缓。
16.答案: C
解析: 对耕地直接的影响就是肥力下降,而肥力下降的主要方式就是荒漠化中的水土流失,沙荒化,盐碱化,土壤板结等等现象。
17.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保证粮食质量”,从生产过程来看就是不要受到污染,而粮食生产的污染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工农业生产中对土壤的污染。
18.答案: D
解析: 中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差异,读图可知,我国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省,其有利自然条件是土地广阔,黑土肥沃,D正确;黑龙江纬度较高,热量不足,A错误;为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发,B错误;人少地多,机械化水平高属于社会经济条件,C错误。
19.答案: C
解析: 中国农业发展措施的区域差异,建成规模大的省级行政区有黑、豫、鲁,集中于东北、华北地区,A错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建设有高标准农田,如内蒙古、新疆,B错误;浙江多低山丘陵,应因地制宜修筑梯田,C正确;贵州岩溶地貌广泛发育,土地平整区耕作层土壤厚度达不到作物生长所需土层厚度时,应进行客土回填,但不能全面回填客土,D错误。
20.答案: B
解析: 吴城和南矶分别位于鄱阳湖的西北岸和西南岸,为鄱阳湖区边缘地区,冬季吴城和南矶附近的湖水较浅,为浅滩和沼泽,是候鸟的主要栖息地,因此设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正确。冬季鄱阳湖区气候均较温暖,且湖区水位均较低,与鄱阳湖区的其他地区相比,吴城和南矶在气候和水位两方面无特殊性,CD错误。鄱阳湖边缘距附近村镇近,人类活动多,A错误。故选B。
21.答案: C
解析: 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可提高枯水期水位,使水域面积增加,淹没地区面积增加,浅滩、沼泽面积缩小,适宜候鸟栖息的面积缩小,A错误;鄱阳湖的水位提高,水深增加,食物量减少,B错误;水位提高,使适合候鸟捕食的水域发生变化,候鸟活动的栖息地发生变化,C正确;候鸟活动期受气候影响较大,受水利枢纽工程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22.答案: A
解析: 春季后,北方地区白昼时间更长,候鸟觅食的时间更长,A正确;原迁出地与鄱阳湖区均有适合候鸟栖息的湿地,B错误;候鸟受食物数量影响大,受食物种类影响小,C错误;候鸟主要生活区域为浅滩、沼泽等地区,而不是森林,D错误。故选A。
23.答案: C
解析: 据表中数据大小可知,沙拐枣在3m、1m、0.5m处风速为四种植物中最小的,因此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沙拐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4.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分析,乔灌草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而单一种植某种植被降低植被的透光程度较差、不如乔灌草相结合效果好,因此宜采取的措施是乔灌草相结合,C正确。增加林带间距会增加透光程度,A错误。栽种高大杨树对减弱底部透光率效果差、种植草本植物对减弱顶部透光率效果差,BD错误。故选C。
25.答案:
(1)稀土矿储量大、分布集中;煤炭等能源丰富;黄河提供工业用水;国家政策支持。
(2)稀土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稀土分布北多南少;北方以轻稀土为主,南方以重稀土为主;北方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山东两个省级行政区。
(3)有利于保护稀土资源;有利于我国稀土工业的深加工发展,提高稀土资源的附加值,增加收益;有利于保护环境。
解析:
(1)稀土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要从水源、能源、政策、资源等方面分析。
(2)由图分析可知,中国稀土资源分布不均匀,北多南少,北方以轻稀土为主,南方以重稀土为主,北方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山东。
(3)稀土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限制稀土出口可以保护稀土资源,保护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
26.
(1)答案: 靠近宁波北仑深水港,岛屿东、南两侧海水较深,有利于发挥海运优势;临近沪宁杭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市场广阔;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人口少,土地成本较低、移民数量较少;依山而建,比邻江海,安全系数较高。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岙山岛,并结合岙山岛的位置可看出,靠近宁波北仑深水港,通过海深的图例可看出岛屿东、南两侧海水较深,有利于发挥海运优势,海运便利;该地区靠近我国沪宁杭工业区,市场广阔;根据材料信息,该岛面积5.4平方千米,岛上原本有三个自然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人口较少。根据规划,岙山岛居民将全部搬迁。可知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人口少,土地成本较低、移民数量较少;根据材料信息,基地依山而建,比邻江海,目前占地1.42平方千米,有50座10万立方米储油罐。可知依山而建,比邻江海,安全系数较高。
(2)答案: 增加基地建设用地,扩大储备规模;避免居民生产、生活对基地造成安全隐患,保障基地安全。
解析: 根据材料该岛面积5.4平方千米,岛上原本有三个自然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人口较少。根据规划,岙山岛居民将全部搬迁。可知该岛面积相对较小,将岙山岛居民搬迁离岛可增加基地建设用地,扩大储备规模;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主要是为了石油储备,安全隐患较大,逐步将岙山岛居民搬迁离岛可避免居民生产、生活对基地造成安全隐患,保障基地安全。
(3)答案: 确保石油供应稳定,稳定石油的价格,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解析: 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有利于增加我国的石油储备,确保石油供应稳定,保障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同时可以尽量避免因国际关系不稳定导致的石油价格暴涨暴跌,稳定石油价格。
27.答案:
(1)人类过度垦殖放牧、过度砍伐雨林、滥挖乱掘矿产资源,使地表裸露,流水侵蚀加剧;雨林的大面积砍伐,使动植物栖息地缩小,物种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损。
(2)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都会影响农作物产量;河流暴涨暴落,引起旱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稳产和高产;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降低旅游资源价值,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滥挖乱掘矿产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影响采矿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环境恶化影响居民的生活与身体健康,生活环境质量差。
(3)将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与实施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采矿,禁止乱采滥挖、破坏性开发资源现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和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解析:
(1)据材料“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很大破坏,矿产资源滥挖乱掘的现状十分严重”可分析原因。
(2)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
(3)推进马达加斯加岛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教育措施、管理措施、法治措施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