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4 20:2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宋史·太祖本纪》
公元960年 陈桥兵变
导入
宋太祖如何防止别人再次黄袍加身?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新的变化。
宋太祖
赵普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
(一)原因
1.北宋建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
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赵普会提出怎样的治国之道?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雪夜访普图》局部
武人专权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措施
1.加强地方控制
⑴行政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⑵财政权: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⑶军政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夺实权
—制钱谷
—收精兵




藩镇


中央



中央
强藩镇
弱地方
方镇太重
更戍法:禁军定期内外轮换,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中央

府州军监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等)
军事
财赋
刑狱
仓储
四监司
文官担任
制约知州
共同签署文书,
彼此制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措施
2.分散机构权力
方镇太重
互不统属各自监州
分化事权,互相牵制
财政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唐:三省六部
尚书省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行政
枢密使(执政)
枢密副使(执政)
军政
三司
枢密院
三司使
宋:二府三司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台谏合一)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司
三衙
调兵权
统兵权
统调分离
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
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君弱臣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分化事权一职多官
重用士人,崇文抑武
时代 年数 榜数 进士总数(人) 年均(人)
唐朝 290 266 6603+ 23
宋朝 320 130 正奏60000+ 特奏50000+ 343
元朝 98 16 1139 12
明朝 277 93 24624 89
清朝 268 114 26888 100
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杯酒释兵权”想象图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二)》
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朝谚语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太祖
①抑武:罢免宿将兵权,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武将势大
收权 行政:文官任知州,节度使渐为虚衔。
财政: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大部上缴中央。
军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分权 中 央 宰相之外,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改变昔日宰相机构“事无不统”的状态),
枢密掌军政,三司掌财政;
“三衙”又与枢密院分权。
地 方 路“四监司”从不同方面监控各州;
州设通判,彼此制约。
抑武崇文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
重文轻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思考:这些措施反映宋初制度有什么特点?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评价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一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宋太宗赵光义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转对条上四事》
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预防内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2.消极:(1)“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风气;(2)过度分权和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边防危机
澶渊之盟1004年

VS

①维持已有边界
②兄弟相称(宋兄辽弟)
③宋每年给辽“岁币”
④互市贸易“榷场”
庆历和议1044年

VS
西夏
①西夏称臣,名义上取消帝号,实际上独立
②宋每年给西夏“岁赐”
积弱
新弊丛生: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思考】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宋太祖:“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历史纵横“募兵政策”
宋初军队只有20万,宋仁宗庆历元年兵员增加到125万人。
——黄天华《中国财政制度史》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令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冗兵
冗官
冗费
积贫
积贫积弱
改革救国

熙宁惊雷·回天之力 —— 孤勇抗争,富强探索
王安石像
二、王安石变法(熙丰变法)
(一)背景
1.北宋面临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基;变法呼声高涨
范仲淹是从官僚队伍入手,王安石从解决国家财政问题入手,而解决财政问题是从农业、农村、农民入手。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三)》
①宗旨:整顿官僚队伍;
②失败原因: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引发抵制。
(二)基本原则:
(三)目的:
加强国家管理和控制
富国强兵
AI整理——范仲淹改革内容
明黜陟 :改革官员考核制度。
抑侥俸 :限制恩荫特权 。
精贡举 :改革科举考试。
择官长 :派遣官员巡视地方,考核。
均公田 :重新分配职田。
厚农桑 :鼓励农业生产。
修武备 :整顿军队,提升战斗力。
减徭役 :减轻百姓劳役负担。
覃恩信 :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重命令 :严格法令执行。
王安石
三、王安石变法(熙丰变法)
(四)内容
①富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军事
训练,希望以“兵农合一”
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目的 富国 强兵
部分措施 青苗法 市易法 保甲法
内容 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收取利息。 官府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民户抽一男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负责地方治安。
“开源”
“节流”
仁宗嘉佑年间,政府岁入缗钱3680余万;至神宗熙丰年间,实行新法,政府岁入缗钱增加到6000余万;到哲宗元祐年间,尽废新法,政府岁入缗钱尚有4800余万。
——【南宋】王应麟《玉海》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措施 内容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富国之法
知识拓展
措施 内容 作用
省兵 精简军队,缩减编制,裁汰老弱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保甲法 乡村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农闲时进行军训。 兵农合一
保马法 养马可减免赋税
将兵法 选派军官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有效缓解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弊端
强兵之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并增加法科。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惟才用人:以学校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 设置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整顿太学。
取士之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探究】结合材料,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影响和失败原因)?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而告结束…
——吴巨洪《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青苗法实行,地方官吏为讨好上级,以多散为功,向百姓摊派…官吏勾结豪强,刻剥平民。
——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2版)》
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
臣窃见近日士大夫,各为朋党,互相非毁……以熙宁为是者,指元祐为非;以元祐为是者,谓熙宁为邪。 ——苏轼奏疏
积极:
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改善积贫局面;
消极:
①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②在执行中加重人民负担;③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失败原因:
①危害百姓利益;②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③改革涉及面广,且操之过急。
三、南宋偏安
北宋灭亡 南宋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史称宋高宗,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1127
南宋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了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主战派的岳飞所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主和派逮捕杀害。
1141
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划界:东淮水、西大散关一线
关系:南宋对金称臣,向金纳“岁贡”
隆兴和议 1164 叔侄关系,割地给金,缩减纳贡
嘉定和议 1208 伯侄关系,增加岁币,犒军钱
崇文抑武,守内虚外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削弱藩镇——文官知州,通判监督
转运财政,禁军收兵
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领域的管控
本课小结
分化权力——二府三司制,四监司通判
崇文抑武——酒释兵权,文官枢密
文官治国,扩举升位
评价:富国实现,强兵有限,加重负担,最终失败
南宋的偏安:以文抑武的恢复 偏安一隅
影响:
加强集权
防止动乱
制度僵化
三冗两积
1.(2023·重庆高考·4)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
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
2.“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得,针对社会经济与行政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新旧双方不但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所冲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激化了君臣之间的矛盾 B.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致使北宋政权最终灭亡 D.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衡
D
B
当堂检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