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河南卫视春节节目《唐宫夜宴》
课程标准: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一、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
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
三、五代十国—合久必分的产物
一、隋朝
(一)隋的统一
1、建立: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开皇之治)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隋炀帝)
杨
坚
隋朝形势图
一、隋朝
(二)隋的建设
1、广设粮仓
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奠定物质基础
2、兴建东都洛阳城
工商发展与城市繁荣,加强对东部地区控制
洛阳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
洛口仓共储粮2400万担,合今约12亿公斤……
可供应80万人十年之食。
一、隋朝
(二)隋的建设
3、开通大运河
思考1:大运河有何特点?
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思考2:修建大运河有何目的?
以南供北,以北控南,有效管控关东和江南,巩固统治
(1)概况:三点、四段、五河、八省
一、隋朝
(二)隋的建设
3、开通大运河
(2)影响:
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积极
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③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
沉重的徭役负担,破坏农业生产;
激化阶级矛盾
一、隋朝
(三)隋的灭亡
帝以诸藩酋长毕集洛阳……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胡客或过酒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
——《资治通鉴》
国家富有
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 食货》
民不聊生
一、隋朝
(三)隋的灭亡
1、原因
(1)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2)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超过人民能承受的上限
2、标志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隋朝
(三)隋的灭亡
隋炀帝杨广
(604年—618年在位)
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隋书》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顾炎武
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
——《隋书》
探究:结合材料,我们应如何评价隋炀帝?
暴君≠昏君(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兴修大运河,可见其有政治抱负,但在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却忽略的百姓的承受能力,是一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
二、唐朝
(一)唐前期的盛世
1、唐朝建立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政治之盛
帝王 措施 影响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经济:
政治: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贞观之治”
开明的政治局面
经济:继续劝课农桑
政治: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经济:
政治:
军事:
发展生产
统治前期,注意任用姚崇等贤相,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兴文治
改革兵制
“开元盛世”
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二、唐朝
(一)唐前期的盛世
3、经济之盛
农具得到改进
手工业
邢窑白瓷
越窑青瓷
唐三彩
手工业发达
商业
筒车
农业
商业繁荣
二、唐朝
(一)唐前期的盛世
4、民族交融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民族 治理措施
东突厥
西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
民族战争
设置机构
册封
和亲、会盟
册封
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途径有哪些?
二、唐朝
(一)唐前期的盛世
4、民族交融
(1)突厥:
①军事打击
②设置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③镇压反叛
(2)回纥:归附、册封首领为怀仁可汗
(3)吐蕃:
①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会盟:长庆会盟
(4)靺鞨族粟末部:册封首领为渤海郡王
二、唐朝
(一)唐前期的盛世
4、民族交融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5)政策特点:
灵活多样、以和为主、因俗而治、民族平等、开明包容;
(6)意义:
①有利于祖国边疆的开发与管理
②推动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职贡图
二、唐朝
(一)唐前期的盛世
5、隋唐盛世出现原因
课堂探究
(1)社会:经历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稳生活(人心思定);
(2)政治:改革吏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3)经济:注重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制度;
(4)军事:对外用兵有节制;
(5)文化:大兴文治,兴学重教;
(6)民族关系:采用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边境统一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
二、唐朝
(二)转折—安史之乱
1、爆发原因
长恨歌(白居易)
……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①地方: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②中央: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2、概况
755年,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
二、唐朝
(二)转折—安史之乱
3、影响
政治
唐代中央集权大大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民族关系
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经济
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二、唐朝
(三)唐后期危机
1、藩镇割据
名词解释: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政治:拥有自主权,可自行任命官吏;
节度使父死子继或传于部将。
经济:拥有财权,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
不输贡赋。
军事: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藩镇的基本类型 河北地区“河朔三镇”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东南地区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本
中原、西南、西北地区 中间状态。依附与游离双重色彩,尚未达到割据程度
二、唐朝
(三)唐后期危机
2、宦官专权
(代宗)李辅国:“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代宗)鱼朝恩:“天下事有不由我者乎!”
——《资治通鉴·唐纪》
牛僧孺、李宗闵(科举出身之庶族)
李德裕
(山东士族后裔)
牛 李党 争
科举取士/迁就藩镇
门荫取士/镇压藩镇
3、朋党之争
唐代宦官
二、唐朝
(三)唐后期危机
4、农民起义
贩卖私盐起家
科举不第
起义首领
875,黄巢起义
880,长安称帝,建立“大齐”
882,朱温降唐,被赐名朱全忠,黄巢败走
884,黄巢败死于狼虎谷(山东莱芜)
5、朱温灭唐
903,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入长安,诛宦官。
907年,朱全忠灭唐,更名朱晃,建立梁,都于汴。
三、五代十国
(一)概况
(907年——960年)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称为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定都开封。
同时,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称十国。
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
(二)实质
三、五代十国
(三)政权特点
(四)后周改革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周世宗
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实力逐渐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
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3、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统一是客观趋势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