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4 21:0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姑苏繁华图》局部
《姑苏繁华图》(题跋中称其为《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一幅纸本画作,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
徐扬:“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人口)之繁,亘古未有。 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臣执艺所有事也。”
新课导入: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画中世界”,“画外之意”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 袁野
学习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新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引进高产作物,粮食总产量增加
农副产品大量流向市场
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出现新的经营形式,使用雇佣劳动力
白银成为普遍货币
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地域性商帮兴起
工商业市镇发展
学习任务一:阅读本课第一子目,找出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文明发展的
巅峰
一、画中世界:社会经济中的发展与局限
情景1:渔樵上下、耕织纷纭
高产作物引进
变化: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不变: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主导地位。
且欲令寰宇之内,皆敦崇本业,—康熙
农业的多种经营方式兴起
一、“画中世界”:社会经济中的发展与局限
情景2 丝绵布帛、覆衣天下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产,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不变:就全国来看,传统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作坊仍然占比很大。
变化: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手工工场);
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出现。
一、“画中世界”:社会经济中的发展与局限
情景3 商贾云屯、市廛鳞列
材料一:“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二: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安徽),江北则推山右(山西)。
——《五杂俎》
材料三:16世纪,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代白银货币化,白银不仅在社会流通领域成为货币,而且在国家财政体系中成为主要征收形态。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全球大联系》
不变:就全国范围而言,重农抑商的政策仍在延续,海禁和闭关自守严重限制商业发展。
变化: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
地域性商帮形成;
工商业市镇兴起;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一、“画中世界”:社会经济中的发展与局限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将强劲的活力输入社会肌体,一股不安分守己而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潮流涌动于传统文化结构之中。
——摘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二、“画外之意”:思想领域的变化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第二子目,归纳明至清中叶思想领域的变化
人物 时代
王守仁 明朝
中期
李贽 明朝
后期
黄宗羲 明末
清初
顾炎武 明末
清初
王夫之 明末
清初
观点
致良知;知行合一;人人皆可为圣人
提倡个性自由;童心说;蔑视权威和教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工商皆本”;君臣共治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出“众治”;倡导经世致用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思考点:分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发生变化的原因
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思想上,理学的僵化,思想束缚,大兴文字狱。
王阳明(1472-1529)
阳明心学:以“致良知”为核心、重视道德实践的理论,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世界观: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传习录》)
●认识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
●方法论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传习录》)
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不致之耳。(《与陆元静二》)
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特点:1.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以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叛逆色彩。
二、“画外之意”:思想领域的变化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
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循天下之公”
黄宗羲
王夫之
顾炎武
李贽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之常情)。”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肯定物质欲望
男女平等
工商皆本
反对专制
反对专制
反对专制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二、“画外之意”:思想领域的变化
特点:对权威的挑战;对专制的批判;
对商业的提倡;对人文的向往。
合作探究:明清思想领域变化中的特点与坚守?
坚守:新思想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官方思想:程朱理学依然占有统治地位,政府实行思想控制。
二、“画外之意”:思想领域的变化
材料二:明中期王守仁心学的出现及广泛传播,是明代思想文化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动摇了朱学的正统地位,引起明中后期思想文化的变化。明后期的思想文化呈多元发展。明朝的败亡引起思想界的震动,启蒙与经世思潮成为明清之际思想文化的主流, 一批思想家还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继承,达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高峰。
——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
材料一:明朝前期、中期的思想界沉闷而无新义,科举取士都以宋儒朱熹的经注作为考试的标准,致使朱学风靡一时,学者们依托于复性与躬行, 没有自觉、自由的思想。物极必反,于是乎有陈献章、王守仁的理学革命,希望把个人的思想从圣贤经书中解放出来。王守仁以己心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脚下,更是思想界的一大革命。此后,人才辈出,都以追求思想自由为旨归,形成波澜壮阔的个人主义与博爱主义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明清)市民力量对于封建社会的巨大冲击在思想观念中所引起的回响,……文人们从关怀商人到一步步接近市民文学。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
时间 作者 代表作品 历史地位/意义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戏曲 明 汤显祖
清 孔尚任
明清
道光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牡丹亭》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桃花扇》
昆曲
长期流行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第三子目,总结明至清中叶文学艺术的成就。
三、“画外之意”:文艺科技的发展
材料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三、“画外之意”:文艺科技的发展
思考点: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关系?
①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倾向。
②思想: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的倾向。
③政治:社会繁荣的背后隐藏危机,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通过描绘文学作品现实小人物来批判现实的黑暗。
④科技:印刷术、造纸术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时期 人物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意义 特征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传教士)
永乐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几何原本》,绘《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①总结性
②实用性
③西学东渐
本土科技:主要是对前人的总结,并无科技创新。
外来科技:大部分士人对进步的外来科技成果持排斥态度。
三、“画外之意”:文艺科技的发展
学习任务四:阅读课本第四子目,总结明至清中叶科技方面的成就,并概括特点。
近代工业文明的萌动
反专制反传统的叛逆
市民世俗文化的觉醒
文艺科技
经济
思想
小农经济的束缚
纲常礼教的压制
科技创新的停滞
农耕盛世,近代迟滞
发展
局限
课堂小结
课后探究:中西对比——盛世之下危机暗伏
美国学者彭慕兰《大分流》认为,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在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了实际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西

商品经济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
封建专制体制高度强化
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
海禁及闭关锁国
思考:明清时期,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为什么在明清时期落后于世界潮流?)
(1)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产生新的社会力量。
(2)经济上,固守农耕经济,厉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3)文化上,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且日益僵化,实行文化专制(“文字狱”)。
(4)科技方面,中国传统科技虽然仍较为先进,但多是总结归纳性的,未产生近代科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