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壹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贰
本课目录
CONTENTS
01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美美与共 知行合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学习聚焦 :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知识梳理:结合教材第一子目,梳理西方主要国家不同阶段的基层治理单位。
英国贝丁顿社区
历史时期 基层单位
古希腊
中世纪
近代 英国
美国
法国
二战后
村社
庄园、城市、基督教
自治市
乡镇
自治市镇
社区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古希腊:村社自治
(1)主要机构:村社大会
(2)特点:村社自治。
(3)表现: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史料阅读:凡父母双方均为雅典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
——摘编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全体成年男性出席
村社大会
(村社最高权力机关)
登记公民
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
村社是基层政治实体,也是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庄园自治、城市自治、基督教会
回忆:西欧封建社会(中世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封君封臣制度(政治基础)
◎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经济基础)
◎信仰时代--基督教文明
(思想文化)
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基层单位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庄园自治、城市自治、基督教会
1.庄园自治
(1)基层治理单位:
(2)基层治理者:
庄园
庄园主或他的管家
思考:庄园主承担什么样的职责?
经济
组织生产
司法
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征收地租
(庄园主)
◎庄园法庭
没有王法,领主的庄园法庭就是王法
材料2:庄园是地方事务的管理者,是地方法规的制定者,是地方案件的审判者。从范围来看,真可谓事无巨细在它的视野之内,一些法庭不仅能够处理邻里吵架、小偷小摸、乱倒垃圾、财物丢失、债务纠纷、土地的转让继承等极为具体琐碎的事情,而且也能处理审判诸如杀人放火、盗窃之类的重大案件。
——齐世荣主编《西欧封建社会》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庄园自治、城市自治、基督教会
2.城市自治(行会或商会)
思考:城市在何时、通过何种方式获得自治权?城市自治权包括哪些?
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的自治权,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是城市最高权力机关,有权选举城市管理人员、制定法令,并对城市的经济和军事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背景:
①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
②城市的市民阶层通过谈判、武装斗争和金钱赎买等方式,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2)特点: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学习拓展】结合所学(纲要下),分析城市自治产生的影响
政治:
经济:
文化:
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推动王权的强化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的产生
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庄园自治、城市自治、基督教会
3.基督教会
教会职责:
①教士宣讲教义
②开办学校
③深入日常生活 主持婚丧嫁娶等生活仪式
④兴办慈善机构及医院
出 生
结 婚
临 终
死 后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思考:中世纪欧洲是不是全部人都参与基层治理?谁在主导?
中世纪欧洲基层治理的实质: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典例研析】 (2023·河北·高考真题)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 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B
(三)近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自治市镇→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1.自治市镇
(1)背景:
政治:近代民族国家产生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人口众多)
历史:地方自治传统
思想:启蒙思想强调民主自由
(2)概况:
英国 美国 法国
确立
基层组织
自治权力
特点
1835年颁布法律
建国后保持地方自治的传统。
法国大革命后形成
自治市镇
乡镇
自治市镇
政府和议会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自主开支;接受选民监督
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市长和市议会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自治传统浓厚
中央集权影响较大
(三)近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自治市镇→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2.工业革命以后:社区的形成
(1)背景:
工业革命扩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
城市人口激增,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传统的社会救济遇到瓶颈。
失业
贫困
养老
(2)措施:
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
(3)结果:
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四)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社区自治
3.二战后:社区自治的发展
(2)主要方式:
(3)表现:
(4)意义:
(1)原因:
①内部:为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
②外部: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
社区自治
①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政府不再直接干涉社区事务),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②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
③参与相关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社工·生活服务
教育·社区图书馆
娱乐·社区游乐园
医疗·社区医院
民意·参与地方决策
(四)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社区自治
4.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功能增多
(1)表现:
①通力协作: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中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②功能增多: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2)意义:
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80年代以后基层治理的变化:政府减少对基层治理的干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空间扩大。
【探究】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思考:结合以上西方基层治理的演变历史,概括其特点,归纳其作用。
特点①自主权逐渐扩大
②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即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
③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④趋势:向规范化、法治化、市场化等方向发展
作用:
①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②保障人民权益,巩固民主政治
③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生活
④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02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随后欧洲各国建立济贫制度。
17世纪初的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开展,大量失地农民流入城市。工业处于萌芽阶段,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造成了庞大的贫困失业大军。同时加上人口增加、农业歉收、饥荒和对外扩张等一系列因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开始引发社会冲突,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严重威胁。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工业革命后,德国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但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较差,工人运动日益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见识的资本家认为要获得长远利益,有必要适当改善工人的待遇。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统治者认为,要防止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还需要用温和的手段缓解工人的对抗情绪,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
1883年《疾病保险法》
1884年《意外伤害保险法》
1889年《伤残老年保险法》
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
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酝酿和基础阶段
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
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此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建立和健全阶段
【探究】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影响
积极:可以改善人民生活,达到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利于政府统治。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还能提升和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消极:过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会对国家财政造成一定负担,也容易助长人的惰性。
实质: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
【典例研析】(2023·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图,据此可知,
这一时期的美国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逐渐上升,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得不出“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福利制度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了美国政府福利开支,不涉及“自下而上的机制”,且二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需要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排除C项。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特点
性质:从传统社会济贫的恩赐性质转变为现代社会中的政府责任和义务
保障项目:从过去的分散、零星项目转向现代社会全面系统的保障
社会保障对象:从传统社会的贫民转向全体雇佣劳动者,再转向全体国民,实现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保障
资金筹集方式:不仅要求多方出资,而且实现了由国家出面强制执行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历史纵横】P107
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列宁认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后来,苏联逐步对士兵、工人、农民等全体公民实行国家保障。根据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废除了退休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保障,还包括补助金制度,为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工作的劳动者提供物质保障,以及为生育或死亡造成的开支进行补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致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苏联:根据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2月发布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改革开放后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保障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评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①保障了民生的发展;
②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
④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
⑤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困境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替代方案。
【史料实证】说明我国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建立并完善的原因。
截至2020年12月底
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社保卡普及率94.6%
基本医疗保险
覆盖
超过13亿人
基本养老保险
参保人数
达到9.99亿人
失业保险
参保人数
达到2.17亿人
工伤保险
参保人数
达到2.68亿人
世界最大社会保障网越治越密
原因:
外部: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国的有益经验;
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政治: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思想:思想解放 理念进步
启示: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只有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最合理的,才能促进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