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6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1-06 16:1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题
1. 湖南各地的民俗文化各具千秋。下列主要涉及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长沙臭豆腐制作 B.湘西的竹编背篓
C.醴陵的烧制瓷器 D.汝城的温泉煮蛋
2. 中国有96项非遗传统技艺,在下列传统工艺中未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榫卯技艺 B.宝剑锻造 C.建窑建盏 D.古法酱油酿造
3. 我校暑假开展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劳动实践活动中。下列劳动项目中涉及化学变化的(  )
A.打扫房间 B.整理书桌 C.晾晒衣物 D.生火做饭
4.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酒精作燃料 B.石墨用作电极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5. 古诗词中也常常蕴含科学道理。下列诗句描述的变化与和其他不同的是(  )
A.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6.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醋 B.甘蔗榨汁 C.楠木制船 D.沙里淘金
7.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加注燃料 B.点火升空 C.箭船分离 D.自动对接
8. 请听厨房中几种物质的“谈话”,其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盘子:我摔碎了 B.煤气:我燃烧了
C.菜刀:我生锈了 D.蔬菜:我腐烂了
9. 下列变化与其他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食物腐败 B.浓硫酸吸水 C.气球爆炸 D.海水晒盐
10. 经典作品四大名著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与哲理。下列描述的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三国演义》中曹冲称象 B.《水浒传》中张顺在城门引爆炸药
C.《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炼丹
D.《红楼梦》中“万艳同杯”酒的制作过程
11. 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经常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是人类获得所需能量的重要途径
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D.乙醇在空气中燃烧,发生化学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12. 在下列各化学反应中,不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天然气燃烧 B.生石灰与水反应
C.镁带与盐酸反应 D.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二.填空题
13. 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铝是一种活泼金属,但铝制品却不易锈蚀,其原因是   ;
(2)在建筑工地上,我们常常看到:傍晚下班前,工人师傅通常在用剩的石灰浆上覆盖一层沙土,以便第二天再用,其原因是    .
14. 空气中存在着极微量的臭氧(化学式为O3),电火花(包括闪电)甚至静电都能把氧气转变为臭氧.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性.空气中臭氧的含量极少时,人的鼻子就能觉察它的刺激性气味.文中叙述到臭氧具有    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臭氧具有的重要化学性质是    .氧气转化为臭氧属于化学变化,请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5. “福建舰”解缆启航,标志着我国航空母舰建设迈向新征程。
(1)航母建造需使用纯铜、钢铁、钛合金等。钛可由二氧化钛(TiO2)制得,TiO2中Ti的化合价为     。
(2)通讯工具使用的锂电池,工作时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为化学能转化为     能。
(3)建造航母时,常用氮气或稀有气体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由此推测他们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4)航母的燃料之一是正辛烷(C8H18),C8H18充分燃烧时的全部产物为     。
三.科学探究题
16. 兴趣小组把蓝色块状胆矾放在研钵中研磨,发现变成了蓝色粉末,兴趣小组对此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胆矾研碎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猜想假设】
假设①:胆矾研碎时没有发生变化。 假设②:胆矾研碎时发生了物理变化。假设③:胆矾研碎时发生了     。
【讨论交流】
(2)你认为假设②是合理的,理由是     。
【实验探究】
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将一小块胆矾和少量蓝色粉末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水后振荡 固体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胆矾和少量蓝色粉末性质相同
2 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生成蓝色沉淀
【实验反思】
(3)小亮认为:实验2中物质的颜色没变,因此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小亮的说法错误的原因是     。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长沙臭豆腐制作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湘西的竹编背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醴陵的烧制瓷器,陶瓷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汝城的温泉煮蛋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A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榫卯技艺,仅通过刀凿、打磨等对材料进行物理加工,没有新物质生成,未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正确;
B、宝剑锻造,加热金属并淬火等过程中会发生氧化、碳化等,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C、建窑建盏,陶瓷烧制过程中黏土与釉料在高温下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D、古法酱油酿造,酿造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D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打扫房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整理书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意;
C、晾晒衣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生火做饭,涉及燃烧,燃烧有二氧化碳等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B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A、酒精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石墨用作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小苏打的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是利用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答案】D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中描述的变化与和其他不同。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6.【答案】A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粮食酿醋,醋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甘蔗榨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楠木制船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沙里淘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答案】B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加注燃料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点火升空,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箭船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自动对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8.【答案】A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盘子摔碎了,为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煤气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菜刀生锈过程中生成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蔬菜腐烂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答案】A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浓硫酸吸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气球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答案】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三国演义》中曹冲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水浒传》中张顺在城门引爆炸药,引爆炸药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炼丹,丹药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红楼梦》中“万艳同杯”酒的制作过程,酒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1.【答案】C
【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进行分析。
B.根据人类获取能量的途径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形式进行分析。
D.根据乙醇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重新组合,伴随着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而化学键的变化必然导致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故A选项说法合理。
B.在生活和生产中,很多能量的获取依赖化学反应,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为工业生产、日常生活提供热能,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可以转化为电能等,所以化学反应是人类获得所需能量的重要途径,故B选项说法合理。
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不都仅仅表现为热量变化,还可能以光能、电能等形式表现,比如镁条燃烧时除了放出热量,还发出耀眼的白光;原电池反应中,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电能,故C选项说法错误。
D.乙醇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可用于加热、提供动力等,所故D选项说法合理。
故选:C。
【点评】本题围绕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展开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全面理解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本质、形式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这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的特征,提升对化学知识在能源领域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分析】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少数分解、复分解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绝大数分解反应、少数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只有持续加热才反应的,一般为吸热反应;反之,一般为放热反应。
也可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来判断,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为放热反应,否则吸热反应。
【解答】解:A、天然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故选项错误。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故选项错误。
C、镁带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故选项错误。
D、碳和二氧化碳反应,需要在高温下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化学中吸热或放热问题,熟记吸热或放热的判断规律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可以根据铝和氢氧化钙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1)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常温下能和氧气反应,从而在铝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坚硬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了铝和氧气的进一步反应.故填: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使其不易生锈.
(2)氢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从而使氢氧化钙变质.故填:防止石灰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发生变质.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充分了解铝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解决好.
14.【答案】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O22O3;
【分析】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并依据题意书写方程式.
【解答】解:臭氧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臭氧的物理性质;臭氧具有强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臭氧的化学性质;根据题意:电火花(包括闪电)甚至静电都能把氧气转变为臭氧,故其反应的方程式是:3O22O3;
【点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别是它们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并能依据题意书写方程式.
15.【答案】(1)+4;(2)电;(3)很稳定;(4)二氧化碳和水。
【分析】(1)根据化合价的知识解答;
(2)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3)根据物质的性质解答;
(4)根据物质的转化的知识解答。
【解答】解:(1)TiO2中氧元素为﹣2价,设Ti的化合价为x,则有x+(﹣2)×2=0,x=+4;
(2)锂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建造航母时,常用氮气或稀有气体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推测他们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很稳定;
(4)C8H18充分燃烧时,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氢元素转化为谁,故全部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点评】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猜想假设】化学变化;
【讨论交流】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实验反思】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了新物质氢氧化铜,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析】【猜想假设】根据物质的变化来分析;
【讨论交流】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实验反思】根据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猜想假设】假设①:胆矾研碎时没有发生变化。
假设②:胆矾研碎时发生了物理变化。
假设③:胆矾研碎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化学变化;
【讨论交流】胆矾研碎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体积和形状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假设②是合理的,理由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故答案为: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实验反思】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则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了新物质氢氧化铜,发生了化学变化,故小亮的说法错误原因是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了新物质氢氧化铜,发生了化学变化;故答案为: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了新物质氢氧化铜,发生了化学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