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北京五中分校初一(上)期中
语 文
一、基础·运用(共 13分)
2025 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 100 周年。学校广播站筹划一期名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
院”的节目,现已搜集了相关资料,请你协助整理。
1.在资料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作为标题。(1 分)
新时代以来,故宫博物院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巍峨殿堂,书写着典守文脉、服务人民、活化利
用的崭新篇章,
资料一典守文脉,用生命守护国宝
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文化瑰宝,蔚为大观。
1933 年,为保护国宝免遭日寇劫掠,故宫博物院开启了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
的文物流转——文物南迁。上万箱文物、10 余年颠沛、数万里山河便着落在故宫人身上,即使衣衫褴褛,
面容憔悴,也要用血肉之躯守护国宝,
百年来,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以敬畏之心守护着中华文明的宝贵载体,确保将这座历经沧桑的古
老宫殿“完整地交给下一个 600 年”。
2.请你审核资料中标注的字音,加点字读音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流转”在这里表达的是“流落转徙”之意,其中的“转”字应读作“zhuǎn”。
B.“着落”在这里表达的是“事情归某人负责办理”,其中的“着”字应读作“zháo”。
C.“憔悴”在这里表达的是“瘦弱无力脸色难看”,其中的“憔”字应读作“qiáo”。
D.“载体”在这里表达的是“能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其中的“载”字应读作“zài”。
资料二服务人民,从皇家禁宫到现代博物院
1925 年 10 月 10 日,故宫博物院开院首日,早上不到 8 点,神武门前已是人.声.鼎.沸.。人们喜.出.望.外.,
热切期盼一睹故宫风采。这一场景具有象征意义:几百年来被宫墙阻隔在外的普通民众,此刻可以走进宫
殿。
建院之初,故宫博物院便提出,不仅要保护文物,更要“化私为公”。从最初开放三大殿,到今天开
放面积不断扩大;从观众拥挤不堪、咄.咄.逼.人.,到获得有尊严、有深度的文化体验;从深锁库房的文物,
到各.得.其.所.的主题展览······这座历经时代风雨的博物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文化殿堂,
1.你检查了文段中成语的使用情况。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人声鼎沸 B.喜出望外
C.咄咄逼人 D.各得其所
4.右图为故宫所藏竹雕东山报捷图笔筒。淝水之战捷报至,东晋名相谢安正在东山
与人围棋,“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谢安运筹帷幄之智勇与沉静安定之雅量,正
与当时士大夫的理想人格相契合。“东山报捷”的故事在_____①_____ (朝代)
第1页/共10页
_____②_____ (编者)编纂的《世说新语》就有记载。(2 分)
资料三活化利用,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
①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是一部中华瑰宝的焕彩史,也是一部时代洪流中文化遗产永续发展的探索史。
②让陶瓷馆的文物能“开口说话”,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赋能,打造“永不落幕的紫禁城”。数字文物库上
线海量高清文物图像,供公众免费欣赏、研究。“故宫猫”文物表情包、纪录片《上新了·故宫》等吸引
年轻一代。③百年沧桑,初心如磐。④故宫博物院将书写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辉煌篇章。
5.对以上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比喻:将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历史比喻成焕彩史和探索史。这使得抽象的历史变得形象具体。
B.拟人:“开口说话”赋予沉默的故宫博物院以人的语言能力,形象地表现了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手段使
文物“讲述”自身故事,让文物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易于传播。
C.比喻:将建院、守护文物的“初心”比作坚固的“磐石”,形象地突出了故宫博物院在漫长岁月和复杂环
境中始终坚守使命、毫不动摇的信念。
D.拟物:将故宫博物院传承文脉、坚定自信比拟为书写篇章,赋予其创造性、历史感和厚重感。
6.以下是《上新了·故宫》中的一段解说词,其中朗读建议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1933 年 2 月 5 日的深夜,13427 箱故宫文物陆续从神武门广场起运,它们坐过金陵的火车,看过秦岭的
雪,划过岷江的竹筏,藏过安顺的山洞,住过峨眉的寺庙和安谷的祠堂……
朗读建议:在火车、雪、竹筏、山洞后的每个逗号处短停,形成排比节奏,强调过程的艰难与不易;
省略号处声音渐弱拉长,引人回味。
B.在长达 25 年的文物南迁中,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却无一损坏,更无一丢失,这都是故宫人的功劳。
朗读建议:重读“25 年”(强调时间跨度之长),“大半个中国”(强调空间跨度之广),“损坏”、“丢失”
(突出故宫人成就的不可思议与伟大)。
C.在这种运输条件下,运输书籍字画以及青铜瓷器尚且艰难,而最让大家惊讶的是,共计十座且每件重达
一吨的“岐阳石鼓”也在文物南迁之列。
朗读建议:“而”后明显停顿,转折并引出重点;“最让大家惊讶的是”整体节奏稍慢,引出下文。
D.在人力物力如此匮乏的抗战年代,这些故宫人如何攻克种种难题让“重量级”文物在二十五年间辗转各
地又回到故宫?
朗读建议:“如何攻克种种难题”是核心设问,语气充满敬意和好奇。结尾“又回到故宫”可用略带
上扬或肯定的语气,隐含对奇迹完成的赞叹和欣慰。
7.学校广播站还将邀请老师参加“故宫文物我来讲”活动,并拟写了邀请函。请你检查邀请函用词情况,
下列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2 分)
A.敝站 B.莅临 C.拙见 D.大驾
邀请函
亲爱的老师:
欣逢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我们将以青春之声诠释文物故事。诚邀您参与敝.站.“故宫文物我来讲”活
动。请您于10月 27日 16时莅.临.学校会议室,参与本次活动的评审工作并发表拙.见.。翘首以待老师大.驾.,
第2页/共10页
共谱文化传承新篇!
五中分校广播站
2025 年 10 月 20 日
二、古诗文阅读(共 19分)
(一)古诗文默写(6分)
8.按要求默写古诗文。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曹操《观沧海》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二
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
(3)在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你想选取有关学习方法的两句古诗文与同学分享,你会选“___________,
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二)古诗词赏析(共 6分)
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这首诗首联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接着运用对偶的修辞,潮平对风正,写出了波平浪静的
景象;两岸阔对一帆悬,写出了______①______的景象。第三联中诗人看到“______②______”未尽而旭
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等景象,生发了感慨。最后诗人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表达了______③______之情。(3 分)
10.明代的胡应麟曾评本诗的颈联“绝妙千古”。为突显这联诗的“绝妙”,朗读时应准确把握重音。请说说
你想重读这联诗句的哪些字,并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3 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 7分)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各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
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第3页/共10页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手拈来
B.公大笑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不思蜀
C.太丘舍.去 不舍.昼夜 锲而不舍.
D.吾日.三省吾身 期日.中 夜以继日.
12.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甲】《咏雪》中谢朗“撒盐空中差可拟”与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两个比喻中,“未若柳絮因风起”
更贴合雪的轻盈之态,描绘了纷纷白雪随风飘落时的美妙情境,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在父亲友人怒骂自己的父亲时据理抗辩,当友人惭愧不已时自己“入
门不顾”,这都展现出了元方过于直率而缺乏礼节的特点。
【丙】《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太丘“舍去”的行为坚守了“信”的准则,不纵容朋友的失约行为,体现
了他原则性强、坚守诚信的特点。
13.根据《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 分)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
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若令:假如。②瞳子:瞳孔,
选文中的谢道韫、陈元方以及徐孺子,均有__①__的特点。《咏哲》中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精
妙比喻给人以无尽的想象;《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快速应对父亲友人的责骂,有理有据地从“__②
__”“ __②__”两个角度驳斥了父亲的友人,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材料中徐孺子面对“月中无物是否更明”
的提问,以__③__(用自己的话回答)作答,巧妙地化解了他人的疑问。
三、名著阅读(共 6 分)
《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的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它构思巧妙,内容深刻,形
象鲜明,细节生动。请你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14.在完成《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后, 位同学把孙悟空不同成长阶段的名称和相应的关键事件,做了如
下梳理,请你帮助填写缺少的部分。(2 分)
关键事件 仙石迸裂横 智勇非凡勇 拜师学艺祖 上天放马鲁 挑战天庭大 遇见唐僧获 降魔有功功
空出世 闯水帘洞 师赐名 莽闯祸 闹天宫 得自由 德圆满
名称 石猴 美猴王 孙悟空 ① 齐天大圣 孙行者 ②
15.一位同学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猪八戒也在改变。请结合选段和选段二,分析猪八戒在取经途中发生了怎
样的成长变化。(4 分)
选段一(出自第二十三回)
第4页/共10页
那妇人(黎山老母化身)道:“你师父忒弄精細,在我家招了女婿,却不强似做挂搭僧,往西跄路?”
八戒笑道:“他们是恭了唐王的旨意,不敢有违君命,不肯干这件事。”……妇人道:“我也不嫌,只是家
下无个家长,招一个倒也罢了,但恐小女儿有些儿嫌丑。”八戒道:“娘,你上复令爱,不要这等拣汉。想
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我虽然人物丑,勤谨有些功。……家长里短诸般事,踢
天弄井我皆能。”
选段二(出自第四十回)
(妖怪用计捉走唐僧后)行者道:“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
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沙僧闻言,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道:“师兄,你
都说的是那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
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
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行者道:“兄弟,你说的也是,奈何师父不听
人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既是贤弟有此诚意,救老孙进退两难。——八戒,你端的要怎的
处?”八戒道:“我才自失口乱说了几句,其实也不该散。哥哥,没及奈何,还信沙弟之言,去寻那妖怪
救师父去。”
四、现代文阅读(共 22分)
(一)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各题。(共 10分)
春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
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
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
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
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
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
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
第5页/共10页
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
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第①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迎春的喜悦。
B.第③段大都使用短句,简洁有力,写草地上孩童的活动是为了体现孩童的调皮活泼。
C.第④画波浪线句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该句与“桃儿、杏儿、梨儿”呈一一照应的关系。
D.第⑥段写景的同时还写了行人、农民等人的活动,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
17.多感官描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通过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来增强文本的生动性和真实感。(2 分)
(1)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分别从____________的感官
角度观察、描写春风,让春风生动可感。
(2)古人在创作诗歌时,也经常用到这种写法。下列写春诗句中的加点字所描写的感官角度相同的是
__________。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 ③踏花归来马蹄香. ④草色遥看.近却无
18.有同学认为下列句子在朗读时“抚摸”一词应读重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3 分)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9.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的顺序能否调换?
请说明理由。(3 分)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各题。(共 12分)
卑微的力量
①小时候,外婆是院子里最沉默的人。
②外公拿着随时会教训人的烟杆,穿对襟大褂的身影笼罩了整个院子。外婆却是搁在角落里的一把干
柴,没有多余的水分和气息,声音也消失了。在人前,她是空气里的一粒灰尘,是外公烟锅里揉碎的烟叶,
只有未消逝的一丝苦味。她活在世上的时候,像是已经过世。她生下的几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她却像是
家族里辈分最低的人,无人传递她的姓氏,我这个外孙甚至不知道她的娘家和名字。
③但一个坚实的身影和一缕无尽温暖的气息,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比其他的大事更长久。记得那年我
的生日,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连同妈妈和我自己。外婆却把我叫到院子角,把一个煮熟了带着温热的鸡蛋
递到我手上,告诉我,今天我满六岁了。这个鸡蛋,是从妯娌们拿的供养中存下来的。心中没有数字概念
的外婆,记得院子里所有孩子的生日,用自己小小的物力,为他们留着一个个念想。
④另外一次,外婆和大舅娘在锄猪圈里的粪,我在猪圈旁玩耍。开春时猪圈散发出一冬储藏的气息,
这气息里含有玉米秆和茅草的芳香,却又混着一种深沉的腥味。外婆使着薅耙,挥动胳膊的姿势坚实有力,
跟我平时在院子里见到的她大不相同。或许在人多的场合,她主动缩小了自己。忽然,外婆的薅耙碰
第6页/共10页
到了什么东西,她弯下腰捡起了那个东西,看了一下,扬手向着我扔过来:“拿去吧!”
⑤那个圆圆的小东西画出一道闪光的弧线,落到我的脚下,是一枚一分钱硬币,不知被谁丢到了猪圈
里,但它被外婆的手拾起和抛给我的时候,却熠熠发光。外婆弯腰捡拾钱币的姿势很郑重,抛掷给我的手
势坚决有力,吩咐的语调铿锵,不容置疑,我再也没有见到过比那一刻更有力量、决心和权威的外婆,她
像是瞬间获得了魔力。
⑥尽管外婆变成了泥土,院子最终消逝了,那个鸡蛋散发出的温暖气息和外婆捡拾、抛掷钱币的坚实
姿势,却一直留在我心上。
⑦在童年,外婆这一代的有一些人,她们像是别人生活的背景,似乎没有价值,随时可以拿掉。但实
际上,她们却比那些在前台活动的人更可靠。她们像是砌筑田地的石坎,长了发黑的青苔,常年沉默,没
有抽枝发芽的风光。但抽掉了石坎,田地会即刻崩塌,收成化为乌有。她们也像是田地本身,孕育了这里
的一切,却从不发出响动。只有俯伏触地,才能听见摩挲泥土的风声。
⑧相比外婆,妈妈是个生.疏.的.魔.术.师.。爸爸不在场的情形下,她试图用家中短缺的劳力和物质,养活
自己和三个孩子。她的道具不够用,常常捉襟见肘,四处露馅。她的手法是一味节省,省到尽头,仍旧面
临无米之炊的境况。她拿不出外婆给的一个鸡蛋和一枚小小的硬币。冬天到头,阁楼只剩糠秕,铁锅无从
修补。当贫穷无望的年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她仍旧不能放弃,只能把泪水留给枕头。
⑨在妈妈那里,没有什么是不值得节省的,连同衣服上一粒灰尘,因为要用挑回来的水洗掉。没有什
么理由是可以用于放弃的,即使锄头奈何不了老天爷,那也要挖个坑给他看。
⑩我成年以后开始写作,我最先想要记叙她们,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她们不是时代的纪念碑,
也算不上无名英雄。她们像土地一样,无比静寂,但质地无可怀疑。她们又是田地中的脚印,收集了汗水
和收获的重量,标明世代生活的路径。没有她们,我无从确认真实和方向。
(选自《青苔不会消失》,有删改)
20.阅读全文,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 分)
人物 卑微的处境 展现力量的举动
外公端着烟杆随时教训
③___________
外婆 生养了舅舅们,却像辈分最低的人
④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
妈妈 ②____________ 一味节省,决不放弃
21.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22.对于第⑧段中加点词“生.疏.的.魔.术.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魔术师”在此指面对生活的苦难,想努力创造奇迹的妈妈。
B.在赤贫的境况下,妈妈要养活自己和三个孩子,必须像一个魔术师。
C.“生疏的”写出了妈妈面临“无米之炊”,虽然努力仍然无法应付。
D.把妈妈比作魔术师,写出了妈妈的能干,表现了作者对妈妈的敬佩。
23.学习小组在交流本文的阅读体验时,小文质疑文章的结构安排,请谈谈你的理解。(3 分)
第7页/共10页
小文:文章第⑦段已经从外婆个人写到“一些人”,而第⑧⑨两段再写妈妈,又回到了个人,这样写
重复 了吧?好像没有必要?
五、写作(共 40 分)
24.史 铁生自暴自弃时,母亲用爱温暖着他,让他重拾生活的勇气;海伦·凯勒在寂静中痛苦摸索时, 莎莉
文老师用爱包容她,点亮她生命的底色……成长岁月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温暖了时光,打动 了你我,
照亮了前行的路。请以“温暖我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 500, 不要出现所 在学校的校
名或师生姓名。
第8 页/ 共1 0 页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
1.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
2.B
3.C
4.(1)南朝宋 (2)刘义庆
5.D
6.B
7.C
二、古诗文阅读
8.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 ①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水面变得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②残夜 ③思乡
10. 示例:应重读“生”和“入”两个字。“生”字赋予了“海日”以人的意志和情感,生动地表现了太阳从残夜中
孕育而出的动态过程,富有生机和活力;“入”字则将“江春”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 春天仿佛主动闯入旧年
的情景,体现了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两个字不仅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还蕴含了诗人对时光流转、新
1 旧更替的深刻感悟,因此应重读。
11. C
12. 乙
13. ①聪明伶俐;②无信;③无礼;④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三、名著阅读
14. ①弼马温 ②斗战胜佛
15. 在取经初期,猪八戒贪恋安逸、意志不坚,如在黎山老母试禅心时主动求入赘,并贬低师父。但到后
期,如师父被捉后,他虽然起初附和散伙,但经沙僧劝诫便能立即反省,承认“失口乱说”,并主动要求去
救师父。这体现他从自私动摇转向顾全大局、坚守承诺的成长,虽未彻底根除缺点,但已逐渐融入取经团
队,承担责任。
四、现代文阅读
16. C
17. (1)触觉、嗅觉、听觉 (2)①④
18. 同意。“抚摸”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
和、亲切,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朗读时读重音,可以突出春风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增强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9. 不能调换。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是按照春
天的成长过程来写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和变化,也体现了作者
第9页/共10页
对春天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希望。如果调换顺序,就破坏了文章的逻辑和结构,也失去了表达的连贯性和完
整性。
20. ①外孙都不知道她的娘家和名字 ②面临无米之炊,贫穷无望 ③“我”六岁生日那天,给了“我”一个温热
的鸡蛋(或:外婆记得院子里所有孩子的生日,为他们留着一个念想) ④把一枚从猪类里捡起的硬币拋
掷给“我”
21. “一把”“一粒”“一丝”三个数量词,极言数量之少、分量之轻,揭示了外婆在家里地位极低,甚至可以被忽
略不计的境况。三个数量词连用,强调了外婆的卑微,也暗含了作者对外婆的同情。
22. C
23. 外婆和妈妈这两个人物具有各自的特点,缺一不可。外婆的卑微体现在家族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低下,永
远“沉默” 妈妈的卑微主要体现在生活苦难重压下个体的渺小无力。外婆的力量体现在劳作时的坚实有力和
对家人温暖的爱 妈妈的力量体现在面对苦难节省到底,决不放弃。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卑微却充满力
量,体现了文末的“标明世代生活的路径”。
五、写作
24. 略(按题目要求完成记叙文)
第10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