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习题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习题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07:4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2024江西上饶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
意象——意境——意图(主旨),这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而联想在其中起着统
摄的作用。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例如一
提到“木叶”我们就会想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气氛。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下”这两句,它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
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飘荡,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而此
情此景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
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觉到感知,我们体会
到了世事无常,人生不易,这就是联想的作用。
诗歌欣赏,起始点是意象,着眼点是意境,落脚点是意图。灵魂则在于联想,因此
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决于这种联想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的语言形象是“形”,它的
暗示性是“神”,因此诗歌只有形神兼备,才会境界全出,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反过来说,
我们只有抓住了诗歌的形和神,才能更深入地领略诗歌美的精神要义,从而触摸诗人的
心灵世界,走进诗歌艺术的神圣殿堂。
1.文中画横线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 表示意思的递进。(2分)“意象”“意境”“意图”这三者是从个体到整体、从具
象到抽象的关系,呈现递进关系。(2分)
【解析】 原文说“意象——意境——意图(主旨),这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而联想在
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而由“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
层含义”“起始点是意象,着眼点是意境,落脚点是意图”可知,“意象”“意境”“意图”三者之间
是从个体到整体、从具象到抽象的关系,在诗歌鉴赏步骤上和逻辑层次上都体现出一定
的层次性、递进性,而这正符合破折号表示意思递进的作用。
知识链接
标点符号的作用——破折号
①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②标示话题的转换;③标示语意的递进;④标示总结
上文或提示下文;⑤标示声音的延长;⑥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⑦标示引出对话;⑧
标示事项列举分承;⑨用于副标题之前;⑩用于引文、注文后,标示作者、出处或注释者。
2.请你结合文段中关于联想在诗歌鉴赏中作用的论述,分析《红烛》选段中意象的“形”
与“神”。(6分)
红烛(节选)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
【答案】 《红烛》选段的主要意象为“红烛”,这也是意象的“形”。而“红烛”这一“形”燃
烧自己,产生光明照亮世界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引人联想,让人联想到那些自我牺牲、
创造光明的形象,也让人联想到诗人敢于牺牲、勇于创造、给人间带来光明的奉献精神,
即“红烛”意象的“神”。(6分)
【解析】 结合原文“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
可知,对《红烛》选段中意象的“形”与“神”的分析,可采取从具象到抽象、从表层含义到
深层含义这一思路进行,其中“形”对应表层含义,“神”对应深层含义。选段中的意象的“形”
就是具象的事物——红烛。结合“红烛”这一意象本身的特征来分析其对应的“神”。“红
烛”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特点,由此可以联想到自我牺牲、创造光明的形象,以及放
出光芒、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这就是“红烛”的深层含义,也是这一意象的最重要、最
本质的“神”。
二、(2025江苏南通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15分)
①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肃的生存困境,②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持
有排斥乃至淡漠的态度。③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
结果。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固然是一个原因,⑤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诗人自身的创作问
题。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诗人需要转变观念,
认识到诗歌并非孤立存在的高雅艺术,而是与大众情感紧密相连的。面对中国当代诗歌
不景气的现实,诗人写诗不能只是 A____________,让自己感到满足,而要贴近读者,
让读者喜闻乐见;更不能闭门造车、主观想象,而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具有鲜活的
时代感。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
渐行渐远,这就需要( 甲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倡导诗歌回归现实是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肩负起的责任和道义。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B____________
的宝藏,诗人只有回归现实,才能认识现实,创作出贴近生活现实的诗。回归现实不仅
要在C____________、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洞悉细微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
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生活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
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文学作品不宜直接介入现实生活,需要对
现实生活进行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在现实中找到自
己。诗人要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研究怎样才能与社会、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这
种沟通和融入就是( 乙 ),只有真正的介入,书写真正的现实,诗人才不会在现实面
前显得束手无策,丧失掌握文学话语的能力。
3.下列句子中的“与”和文中加点的“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C
A.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
B.时不我与,大家必须奋力前行。
C.在这件事上,小王与我的想法不同。
D.唐老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画作赠与市博物馆。
【解析】 文中的“与”为介词,“跟”。A项,连词,“和”。B项,动词,“等待”。C项,介词,“跟”。
D项,动词,“给”。
4.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孤芳自赏; 无穷无尽; 习以为常(每空1分)
【解析】 A处,根据后文“让自己感到满足,而要贴近读者,让读者喜闻乐见”可知,写诗不
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脱离群众;再结合A处前面的否定词“不能”可知,此处可填“孤芳
自赏”之类的成语。
B处,根据后文“诗人只有回归现实,才能认识现实,创作出贴近生活现实的诗”可知,现
实生活能为诗人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因此此处所填成语应强调现实生活为我们
提供了非常多的宝藏,故此处可填“无穷无尽”之类的成语。
C处,根据后文“司空见惯的生活”和横线后的顿号可知,此处所填成语应与“司空见惯”
的意思相近,且表示对于日常生活大家觉得很平常了,故可填“习以为常”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无穷无尽:没有止境。
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奇哥方法论
成语填空——多看看,再转转
第一步,看前后,看位置,判断空缺处内容。看空缺处前后的语境、提示词等,确
定语段内容,判断语意;看空缺处的位置,根据空缺处在句子中的位置,判断成语在句
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由前面的信息判断空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先用“白话”表达。
第二步,将“白话”转化为成语。解答成语填空题,除了要联系上下文,更重要的是
平时要积累成语,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才能顺畅地将“白话”转化为成语。
5.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案】 ①将“严肃”改为“严重”;②将“排斥”与“淡漠”交换位置;⑤将“因为”删去。
(答出一处给1分,两处给3分,三处给5分)
【解析】 (1)先提取句子主干。①句和②句的句子主干是:生存困境是态度。③句的
句子主干是: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必然结果。④句和⑤句的句子主干是:变化是原因,原
因是因为创作问题(“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应删去“因为”。)。
(2)再看其他成分。①句“严肃的生存困境”搭配不当,“严肃”不能用来修饰“生存困境”,
可改为“严重”。②句“排斥乃至淡漠”顺序不当,“乃至”表递进,按照逻辑顺序,应先是“淡漠”
再是“排斥”。
6.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案】 甲:重提倡导诗歌回归现实; 乙:对现实的介入 (每处2分)
【解析】 甲处,结合前文“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
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创作逐渐远离现实生活。再结合后文“倡导诗歌回归现实
是……责任和道义”可知,针对上述问题,此处所填内容应倡导诗歌回归现实,故此处可填
“重提倡导诗歌回归现实”之类的句子。
乙处,结合后文“只有真正的介入”和前文提到的“沟通和融入”可知,这种沟通和融入
就是一种介入。再结合后文“书写真正的现实”可知,“介入”的对象是现实生活,故此处应
填“对现实的介入”之类的句子。
奇哥方法论
补写句子要“瞻前顾后”
补写句子,就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提示”的眼睛,“提示”可能出现在空缺前,也可能
出现在空缺后,所以补写句子时要“瞻前顾后”。
解答补写句子题的有效“7看”:①看上下文内容;②看新词;③看关联词语;④看
句子的位置;⑤看句子间的逻辑关系;⑥看标点符号;⑦看句式特点。
题型觉醒 诗歌阅读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10题。(16分)
口 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住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
7.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我不是什么诗人”表明闻一多除像一般诗人那样爱“白石”“青松”,还爱“英雄”“国旗”。
B.“鸦背驮着夕阳”是说乌鸦在夕阳下飞翔,其中的“驮”字用得奇崛而传神,极富动感。
C.“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是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描绘了傍晚和平安宁的生活状况。
D.“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是诗人对自我的勇敢剖析,体现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精神。
【解析】 “我不是什么诗人”是闻一多从思想、艺术上对自己的双重苛求。这里的“诗人”,
有其特殊的内涵,有其特殊的要求。闻一多认为,自己并没有达到那样的“要求”,也并不具备
那样的“内涵”,所以也就“不是什么诗人”。这句诗既突出了闻一多属于“诗人”的一面,又刻
画了他内心深处那“黑暗”(苍蝇似的思想)的一隅。这表现了闻一多惊人的勇气。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你知道我爱英雄”与“你怕不怕”中的“你”所指相同,都是指拷问者,即诗人自己。
B.“记住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既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又使全诗平添了苦涩之感。
C.诗歌第一节多角度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怀,第二节是自我揭露,全诗对比鲜明、强烈。
D.《口供》是对诗人思想的解剖,《红烛》表现了诗人的奉献精神,这从诗题中也可得
到启示。
【解析】 “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错误。这首诗一直讲的是“我”,并没有提到劳动
人民,所以这一结论在诗歌中并没有依据。而且“苦茶”仅表明诗人喜欢茶,并不能体现“悲
惨”。“记住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暗示了“我”的身份是一个在书斋里的书生,也暗示了诗
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热爱。
9.诗歌第一节在意象的选用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特点并分析作用。
(4分)[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006]
【答案】 特点:①色彩绚丽;②古色古香。(2分)作用: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历史、
文化和山川的热爱,凸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2分)
【解析】 这道题一共有两问:一是要求我们概括诗歌第一节意象选用上的特点,二是在
把握意象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作用。根据诗歌第一节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出以下意象:
白石、青松、大海、乌鸦、夕阳、蝙蝠、高山、国旗、菊花。
(1)先写出意象的具体特征(What)。分析“白石”“青松”“大海”“乌鸦”“夕阳”“蝙蝠”
“菊花”等意象的共同点可知,这些意象多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散发着中华文化
古色古香的气息;分析意象的色彩可知,这些意象的色彩较为鲜艳,五彩斑斓,这些色彩鲜
明的意象排列组合在一起,织就了一幅幅绚烂多彩的图画。因此,这些意象都具有古色古
香、色彩绚丽的特点。
(2)再分析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How)。“白石”“青松”“大海”“高山”“夕阳”等意象是
自然风光,象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国旗”这一意象则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最后分析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志向、品格(Why)。“白石”“青松”“大海”
“夕阳”“高山”“菊花”等意象,散发着中华文化古色古香的气息,表现了诗人对中华历史文
化、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根据“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可知,“国旗”这一意象还蕴含
着诗人对爱国主义理想的向往,凸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也是诗中意象的作用。
作答时,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分两方面作答即可。
10.闻一多诗歌创作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
主张,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音乐美:本诗双行押韵,两行一换韵,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具有音乐美。②绘
画美:全诗语言色彩鲜明,石之白,松之青,海之蓝,夕阳之红,乌鸦之黑,五彩缤纷,画面感强
烈,具有绘画美。③建筑美:本诗句式整齐,每行均十一个字,具有建筑美。(每点2分)
【解析】 首先,理解“三美”的内涵:“音乐美”主要指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强调“有音尺,有
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主要指诗歌的画面,强调辞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
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幅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主要指诗歌的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句
的均齐”。
其次,根据诗歌内容,从节奏、画面、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从诗歌的节奏来看,这首诗
前两行中的“人”“贞”同韵,三、四行中的“阳”“膀”同韵,五、六行中的“山”“展”同韵,七、八
行中的“花”“茶”同韵,末尾两行的“怕”“爬”同韵。双行押韵,且每两行换一次韵,增添了诗
歌的韵律感,使得整首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具有音乐美。从诗歌的画面来看,“白石”“青
松”“大海”“夕阳”“乌鸦”“蝙蝠”“菊花”等意象中有白、青、蓝、红、黑等多种颜色,这些
色彩鲜明的意象排列组合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具有绘画美。从诗歌的结构来看,
诗歌每一行的字数相同,都是十一个字,句式整齐,这使得整首诗在外形上整齐匀称,具有建
筑美。
最后,将分析出的内容分条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