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习题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习题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07:4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 20分钟
一、(2024河南新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3分)
中华民族是崇尚劳动的民族,自古以来,劳动的赞歌①____________,人们对劳动
者充满敬意。于耄耋之年走进稻田查看水稻长势的袁隆平,站在普通的百货柜台而“一
抓准”“一口清”的张秉贵,伸出贴满膏药的双手鼓励学生的张桂梅……人们对他们充满
了赞美和敬意。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
精神。踏上新征程,我们却需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接续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
奋斗而不懈努力。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在劳动中所体现出的坚守与热爱更是一笔②__
__________的精神财富。他们让我们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
才能够创造出来。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来
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③____________、贪图享乐的思想。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不计其数/不胜枚举; 无与伦比/难能可贵; 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每处1分)
【解析】 第①处,由“劳动的赞歌”可知,此处所填成语要形容劳动的赞歌;再根据横线前
的“崇尚劳动”“自古以来”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自古以来劳动赞歌之多,可填“不计其数”“不
胜枚举”之类的成语。
第②处,根据横线前的“坚守与热爱”与横线后的“精神财富”可知,此处要填的成语需
要修饰精神财富,凸显在劳动中坚守与热爱的重要性,可填“无与伦比”“难能可贵”之类的
成语。
第③处,根据横线前的“提倡”“反对”和横线后的“贪图享乐的思想”可知,此处需要填
写的成语要和热爱劳动相反,可填“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难能可贵: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珍视。
不劳而获:自己不劳动而取得别人劳动的成果。
坐享其成: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劳动的成果。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4分)
【答案】 示例 踏上新征程,我们仍(仍然)需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接续奋斗,为实现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4分)
【解析】 (1)先提取句子主干。句子主干是“我们弘扬劳动精神,接续奋斗,不懈努力”,
句子主干没有问题。
(2)再看其他成分。“我们却需要”不合逻辑,“却”表转折,“踏上新征程”与“需要大力弘扬
劳动精神”不是转折关系,应将“却”改为“仍(仍然)”;“实现目标奋斗”语序不当,应将“奋
斗”放到“目标”前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
【答案】 ①“……的袁隆平”“……的张秉贵”“……的张桂梅”三个分句结构相似,构成排
比。②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气势。③描述了袁隆平、张秉贵、张桂梅工作
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劳动者的赞美和敬意。(每点2分)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中,“……的袁隆平”“……的张秉贵”“……的张桂梅”三个分句
结构相似,都是偏正结构,构成排比。排比句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气势,更
能打动人心。修饰部分“于耄耋之年走进稻田查看水稻长势”“站在普通的百货柜台而‘一
抓准’‘一口清’”“伸出贴满膏药的双手鼓励学生”,描述了袁隆平、张秉贵、张桂梅工作
的场景,突出表现了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人们对劳动者的赞美和敬意。
二、(2025吉林四平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7分)
A对中小学生来说,钟扬可以称作“科学队长”了。他连续7年多次义务为全国中小
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任学校科学顾问。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一位同学就深受他
的感染。
“当时去听讲座,一下子就被钟教授生动的演讲吸引住了,从此我就成了年龄最小
的学生,并开始跟随他学习科学……听他的课,你永远都不会感到无聊。在钟老师的指
引下,我慢慢爱上了科学。”这位同学说。
“做科学传播是件好事情,我当然支持啊!”在钟扬的鼓励下,同学们在学校创立了
“学与做科学社”。另外,钟扬还帮这个社团撰写舞台剧脚本,并利用零碎时间帮助同学
们排练。
钟扬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精力做科普?他的学生认为,与其说科普,不如简单地说
是他愿意教人。
“钟老师对‘批判性思维’念念不忘。他觉得对中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乃至思维教育
非常重要,他还想着要把大学专业教材改成适合小朋友的音频故事,想着要为孩子们写
一本科学故事书,想着去中学给科学社的孩子们上课,B还想着开设更系统化的科学
营……”他的学生说。
4.文中加点字“你”如果改为第一人称“我”,表意就会发生变化,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①原文中“你”是泛指,可以指每个人;不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还能突出钟扬
讲课之生动是所有听讲人的普遍感受。②“我”特指听课学生本人,表现的是个人感受,说
服力变弱。(每点2分)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人称改变后,表意有什么变化,故需要分别分析两个人称指的是谁,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听他的课,你永远都不会感到无聊”,“你”是泛指,可以指每一个听过钟扬的课的人;
“你”是第二人称,仿佛正在面对面跟读者谈话。用“你”,不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还能说
明钟扬讲课生动是所有听讲人的普遍感受,含有赞美叹服的意味。
“听他的课,我永远都不会感到无聊”,“我”是特指,指正在说话的、听过课的学生本
人,只代表他自己,指代范围小;“我”表现的是个人感受,说服力变弱。
知识链接
不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以“我”为视角,代入感强,叙述自然亲切,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
显得更为真切,给读者以真实感。同时便于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给人以身临
其境之感。
第二人称:以“你”为视角,就像两人面对面交流,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把读者和
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同时也使抒情更强烈、更直白、更具感染力。
第三人称:以“他”为视角,能讲述复杂故事,能同时塑造多个人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束缚,从更多方面自由灵活、客观地描述事实。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
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
5.标点符号的使用往往使表达更具张力。请从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部分任选一处,分析
其中的引号或省略号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 示例一 A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引号的运用使“科学队长”的称谓既醒目又耐
人寻味,凸显钟扬在科普方面的引领作用。(3分)
示例二 B处的省略号表示还未列举完,突出钟扬想法之多、对科普之热情。(3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引号和省略号的作用。引号的作用第一单元“知识链接”
板块已补充。省略号的作用:表示引文、列举、重复词语的省略;表示语意未尽;表示
说话时断断续续;表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A处,可以称作“科学队长”,但不是真正的“科学队长”,
故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使“科学队长”的称谓既醒目又耐人寻味,“科学”突出了钟扬所做的
宣传的内容,而“队长”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具有引领作用,故引号也能凸显钟扬在科普方面
的引领作用,生动而有情味。B处,“还想着开设更系统化的科学营……”,结尾的省略号是
列举钟扬一系列想法后的省略,表示列举未完,还有很多想法,突出钟扬想法之多,也可看出
其对科普之热情。
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Ⅰ
建议用时 20分钟
(2025陕西安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今天的我们,习惯了动动手指外卖送来、语音指令机器人擦地。那么,劳动是不是
离我们已经远了?不是的。虽然产业结构变化了,社会分工细化了,但劳动仍是创造价
值的唯一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
能实现”。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
型、创新型劳动者,也为劳动者、奋斗者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舞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时代的劳模,给了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启迪?劳动的内
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
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
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
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盘点这些劳模,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穿越眼前
的迷雾,相信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全国劳模、时代楷模天津电力抢修工人张黎明,
无数次沿着电力线路“溜达”,闭上眼睛能说出他负责的线路沿途有多少个高压塔、多少
根电线杆。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重温他们的故事,想想这些平凡人何以把不可
能变为可能,心底就有“相信”,眼中便有光彩,走过风雨看到彩虹,用劳动与奋斗为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摘编自智春丽《弘扬劳模精神》)
材料二:
时代不断更迭变化,劳动精神的内核却始终如一,一个“干”字便可概括。在新时代,
我们需要的是“巧干”,即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求创新,求突破,而不是简单地依靠“苦
干”和“蛮干”。
“巧干”意味着我们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神舟”问天、“嫦娥”落月、“祝
融”探火都是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结果,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的智慧
和努力,他们敢于挑战未知,勇于探索新领域,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巧干”也提醒着我们要更加注重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在新时代,劳动者需要具备更
高的技能水平和更丰富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劳动
者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更大的
作用。
新时代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要继续弘扬
劳动精神,发挥劳动者的创造力,坚持“巧干”和“实干”,创造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
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吴玉怡《劳动精神因时而变》)
材料三: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从古至今,人们在劳动中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创造了幸
福生活,成就了无数奇迹。恰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
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治学立业离不开勤奋,科学研究
离不开勤奋,平凡的劳动也离不开勤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
真”“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
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全国劳动模范、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晏婴故里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牛庆花,5年前还是一名普通的农
村留守妇女,种地养猪忙里忙外;5年后,她被称作“桃宝皇后”“电商玫瑰”,创办了网
店,把沂蒙山的优质果品卖向大江南北。牛庆花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通过诚实劳动,
认准目标不动摇,舍得出力流汗,普通人也能铸就生命的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同时,还勉励我们要“创造性劳动”。
在创新无时无刻不在的当今时代,只有让劳动安装上创新、创造的犁铧,才能不断耕耘
出崭新的天地。我们不仅要用汗水来辛勤劳动,更要用智慧创造性地劳动。
这次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是辛勤劳动、诚实
劳动的模范,也是创造性劳动的楷模。全国劳动模范朱文霞,刚进入厦门航空时,只是
一名普通的乘务员。然而,她却志存高远,把工作当作创新、创造的平台,勤学苦练技
能,勇于改革创新。从一名普通的乘务员一步步成长为客舱经理,再到管理着近5000人
乘务团队的“大家长”,她被人们誉为“白鹭天使”。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启示我们,劳动
者只有进行自觉能动、自由自主、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实践,才能在平凡岗位干
出不平凡的业绩,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又通过创造性劳动享受美好生活。
(摘编自秦耕《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基础)],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020】
B
A.产业结构变化了,社会分工细化了,当下需要更多的知识型劳动者,也为劳动者实现
自己的人生理想提供了机会。
B.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劳模有一代劳模的事迹,劳模精神虽然随时代而更新,
但仍能给予我们奋进的力量。
C.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劳动精神的内核始终未变,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继续弘扬劳动精
神,发挥劳动者的创造力。
D.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讲话,给广大劳动者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成为人们奋发进
取、实干圆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解析】
步骤 分析
找石子——找关键信 息 B项关键信息是“劳模精神”。
投石子——定位原文 根据“劳模精神”可以定位到材料一第2段。
问路——通过比对找 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根据材料一第2段“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
的”可知,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更新的是劳动的内涵。而B项说
的是“劳模精神虽然随时代而更新”,B项错误。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材料一开篇使用设问句,能够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强调今天虽然生活方式
不同往昔,但同样需要劳动。
B.材料二强调,新时代注重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所以我们要注重劳动者的素质提升,
加大对劳动者的培训力度。
C.材料三说明,从古至今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如果想在当下成就奇迹,就必须埋头
苦干、拼命硬干,别无他法。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劳动,材料一和材料三侧重论述新时代劳动的特点,材料二侧重论
述新时代劳动精神因时而变。
【解析】 A(√)根据材料一第1段可知,A项说法正确。
B(×)根据材料二第2段“‘巧干’意味着我们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和第3段
“‘巧干’也提醒着我们要更加注重劳动者的素质提升……我们要加大对劳动者的培训和
教育力度”可知,“注重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与“注重劳动者的素质提升”是并列关系,并非
因果关系,选项属于强加因果。
C(×)“别无他法”错误。根据材料三第3段“在创新无时无刻不在的当今时代,只有让劳
动安装上创新、创造的犁铧,才能不断耕耘出崭新的天地”可知,想要在当下成就奇迹,不
仅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还需“创造性劳动”,并非只靠埋头苦干,拼命硬干。
D(×)“材料一和材料三侧重论述新时代劳动的特点”说法错误。材料一侧重弘扬劳模
精神,材料三侧重论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要辛勤、诚实、创造性劳动,并非侧重论述
新时代劳动特点。
8.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三画线句论据的一项是(3分)( )
C
A.“金牌焊工”高凤林、“当代雷锋”郭明义靠辛勤劳动在平凡岗位成为行业翘楚。
B.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
C.张帅12岁时为了网球训练远离家乡,周明慧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了羽毛球训练。
D.袁隆平几十年潜心研究杂交水稻,侯祥麟院士说“每天只工作8个小时,当不了科学家”。
【解析】 材料三画线句子强调的是治学立业、科学研究、平凡的劳动都需要勤奋。
A(√)体现了勤奋在平凡劳动中的作用,可作为论据。
B(√)体现了勤奋在治学立业中的作用,可作为论据。
C(×)说的是运动员从事运动的生涯早,未突出勤奋带来的成果,不适合作为论据。
D(√)体现了勤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可作为论据。
9.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对劳动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请简要概括材
料一对当下劳动的“变”与“不变”的看法。(4分)
【答案】 变: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动的环境变了,对劳动者的需求有变化。(2分)
不变:劳动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2分)
【解析】 由题干设问可知,本题属于概括题,可用“找定删联”法。
找题干关键词。根据“材料一”可知概括的范围,根据“当下劳动”“‘变’与‘不变’”可
知概括的内容。
先在材料一中找出有关当下劳动的“变”与“不变”的语句,再加以概括。
相关语句 概括内容
虽然产业结构变化了,社会分工细化了,但劳动仍是 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明确“劳动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
泉”这一本质未变。(不变)
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说明劳动环境改变,对劳动者的需
求也有了变化。(变)
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 表明劳动的内涵、劳模的标准在
变。(变)
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 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 强调劳模精神恒定。(不变)
将概括出的内容分“变”与“不变”两部分作答即可。
奇哥方法论
“找定删联”概括分析原文内容
1.找 看题干,找关键词。关键词:①说明材料范围的词;②和原文对应/有关的词;
③说明考查方向的词。
2.定 根据关键词确定原文范围,概括作答需要的原文内容并确定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
3.删 概括得出的内容中语意有重复的,删去;语意有交叉的,合并。
4.联 根据关系和设问,把删去或合并内容后剩下的部分连起来。作答时注意把题干
信息和原文内容联系起来。注意分条作答。
10.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劳动”。(6分)
【答案】 ①在新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巧干”,而不是简单地依靠“苦干”和“蛮干”。②我们
的劳动要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进行调整。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科技
发展,要更加注重劳动者的素质提升。③在新时代,我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同时,还
要“创造性劳动”。(每点2分)
【解析】 题干问“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劳动’”,其实是问“在新时代,劳动有
哪些新的要求或变化”,本质上还是概括题,可用“找定删联”法。
找题干关键词。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可知概括的范围,根据“新时代”“重新认识”
“‘劳动’”可知概括的方向。
段落 原文 概括
材料二第1段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巧干”,即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求创 新,求突破,而不是简单地依靠“苦干”和“蛮干”。 由此得出答
案①
材料二第2段 “巧干”意味着我们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 由此得出答
案②
材料二第3段 “巧干”也提醒着我们要更加注重劳动者的素质提升。 材料三第3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同时,还勉励 我们要“创造性劳动”……更要用智慧创造性地劳动。 由此得出答
案③
将概括出的内容分条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