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07:4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 20分钟
一、(2024四川南充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工匠精神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
“舶来品”。中国自古虽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①____________,鲁班、李春、李冰、
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成长、工作于此;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的丝绸、
瓷器、金银器亦曾经是西方贵族的奢侈品。它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
独具匠心的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
炼成钢……这些②____________的诗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③__
__________、一丝不苟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把这一梦想付诸于实践,工匠精神将
引领人们更多书写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
国梦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这些大国工匠们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能工巧匠; 耳熟能详; 精益求精(每处1分)
【解析】 第①处,根据横线前的“从不缺少”可知,横线处应填写一个名词性成语充当宾语。
结合后文列举的“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可知,语境强调中国从不
缺少工匠大师,故此处可填“能工巧匠”之类的成语。
第②处,根据横线后的“的诗句、成语”可知,横线处应填写一个用来修饰“诗句、成语”
的成语。再根据前面列举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可知,
这些都是人们很熟悉的诗句、成语,故此处可填“耳熟能详”之类的成语。
第③处,根据横线前的“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和后面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可知,
横线处应填写一个与“一丝不苟”类似的、用来形容我国古代匠人精神的成语。
再根据前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可知,这些诗句、成
语体现的是人们认真执着、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故此处可填“精益求精”之类的成
语。
成语积累
能工巧匠:工艺技术高明的人。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
原意。(4分)
【答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把这一梦想付诸实践,工匠精神
将引领人们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4分)
【解析】 (1)先提取句子主干。画波浪线句子前半部分的主干是“实现中国梦需要每
一个人付诸于实践”,后半部分的主干是“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
献力量”。第一个分句的宾语中,“付诸于实践”有语病,诸是兼词,意思是“之于”,付诸实践,
就是付之于实践,所以“付诸”后的“于”重复赘余,删除。
(2)再看其他成分。观察第二个分句发现“更多书写精彩的故事”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应改为“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 ①“要有……的实干精神”“要有……的执着精神”“要有……的创新精神”三个
分句结构相似,构成排比。(2分)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富有文采,形象生动
地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2分)
【解析】 首先,了解排比的内涵和作用。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
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其修辞功能可以概括为“增文势”“广
文义”。然后,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排比的构成。“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
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运用了
三个相对整齐的动宾句式“要有……精神”,句式一致,构成了排比,各分句间是并列的关系。
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内容上,“实干精神”“执着精神”“创新精神”,三个名词阐释了新
时代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语言上,分句引用了俗语“撸起袖子加油干”、名言名句“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使得语句既富有文采,又内涵深厚;句式上,“要
有……精神,要有……精神,要有……精神”,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读来铿锵有力,给人以积
极昂扬、热血沸腾的力量。作答时,先说构成,再说效果。
二、(2025重庆黔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
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
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
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
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
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
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
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
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
铺就通天大道。
4.请以文中第一段加点的句子为论点,在其后面补写两则事实论据。要求:使用设问和反
问修辞,论据能证明论点;语意完整,表达流畅;不超过80字。提示:可用教材中如袁
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的事例,也可用课外的。(5分)
【答案】 示例一 若杜甫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怎会有被誉为“七律之冠”的
《登高》佳篇?袁隆平靠什么研究出杂交水稻技术?首先是甘于清苦的操守。(5分)
示例二 若张秉贵没有对职业的热爱与对顾客的温情,如何能练就“一抓就准”的绝活?钟
扬为什么能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因为他对生命的价值有通透的理解。(5分)
(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要求补充事实论据,首先要对论点进行理解分析。论点“没有一流的心性,
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强调一流心性对一流技术的决定性作用。心性是内在精神层面,如热
爱、追求、境界等;技术是外在成果展现。要补充的论据需体现人物凭借内在精神取得
高超技术和成就,再结合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组织语言。
若选袁隆平,设问可围绕他研究杂交水稻的动力,如“袁隆平为何能几十年如一日投身
于杂交水稻研究?”反问可突出他内心对解决粮食问题的热忱与坚定信念,如“若没有心
怀苍生、执着追求的一流心性,怎会有养活无数人的一流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若选张秉贵,设问可从他练就“一抓准”“一口清”绝活的原因出发,如“张秉贵如何能在
平凡岗位练就惊人销售绝活?”反问可强调他对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如“若没有全心
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一流心性,怎会有令人赞叹的一流售货技术?”
若选钟扬,设问可探讨他不畏艰难收集种子的动力,如“钟扬为何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
收集珍贵种子?”反问可突出他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使命感,如“若不是有着对生物多样
性保护的满腔热忱、奉献一切的一流心性,怎会有堪称种子宝库的一流科研成果?”
表述要简洁,不超过80字。需先通过设问引发思考,再用反问强化观点,突出人物内心
特质与技术成果的因果联系,以此证明论点。
5.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人认为应改为:“工匠精神以成功为旨归,也足以为成
功铺就通天大道。”转折改为递进,才符合逻辑。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改句不合逻辑。改句把工匠精神的意义定义为成功,窄化了工匠精神的价值,除
了成功,工匠精神也关乎人的精神、社会审美等多方面的意义。原句采用转折句的方式,
语气委婉,既肯定了工匠精神意义的丰富性,也强调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4分)
【解析】 根据材料及题干可知,原句和改句的不同主要在于工匠精神是否以成功为旨归,
以及两个分句之间是转折还是递进关系。我们可以从这两点出发来分析哪个更合逻辑。
从材料内容来看,材料强调的是工匠精神的超越性价值。改句将工匠精神的意义单
纯定义为成功,而实际上工匠精神的价值涵盖多个方面。比如在人的精神层面,它能培养
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品质;在社会审美方面,工匠们通过对器物的精雕细琢,刷新着
社会的审美追求。将其意义局限于成功,无疑缩小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不符合材料整体
表达的观点。原句采用转折句,“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语气
较为委婉,在否定工匠精神单一、以成功为目的的同时,肯定了它在其他方面的丰富意义,
还强调了它对成功的促进作用,全面展现了工匠精神的价值。所以,综合来看,改句不
合逻辑。
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Ⅰ
建议用时 22分钟
(2024安徽合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在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已算是个“老师傅”了。从一名
普通的大专毕业生成长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他十年磨一剑,用行动诠释着工匠
精神。
大学时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训项目,孙野第一次来到江汉油田。如今,他已在
荆楚大地深耕10多个年头。这一路,孙野走得并不容易。袖口隐隐约约的毛边,操作台
上细细密密的刻痕……高压管汇事业部1号车间就是他的第二个家。孙野回忆,刚进单位
那段时间,年轻气盛的他有些浮躁,工作也相对没那么积极。后来,他看到组里一位老
师傅每天都早早到岗清理好周边工作环境,抢着干本来可能不需要他负责的事,对大家
一视同仁,在工作各个方面精益求精。孙野为此深受触动,干起活来也越来越认真踏实。
在研究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时,对于压裂管汇的要求,正常的误差可能是两个
丝,但是孙野和团队经过多次调整,专门定制出7种不同的特殊刀片,将误差控制在了
一丝五分,甚至是一丝以内,也就是0.01毫米,六分之一头发丝的精度。高压活动弯头
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尺寸精度都达到了更高标准。这几块元件体量不大,却是目前
全球压力等级最高的高压流体控制元件。175兆帕,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承
受1750千克的重量。这一突破不仅提高了深层页岩气压裂作业中管汇元件的安全性、可
靠性,进一步奠定了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在高压管汇技术方面的“领跑者”地位,也为
中国油气开采深度从千米级提升到万米级提供了支撑。
孙野不仅在自己的专业数控技术上深耕,还在工作之余自学了三维绘图、计算机编
程等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闲暇时,他喜欢看短视频平台上涉及航空航天、
新型材料等领域的科普内容,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从其他角度观察机械行业的发展。他
说,作为新时代的四机人,故步自封是走不长远的,要时常产生新念头,不断尝试新技
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突破。
2021年,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成立了“孙野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两
年间共有16名优秀员工陆续加入,致力于新产品试制和复杂工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工作室成立以后,他不仅需要承担生产任务,还要定期组织部门内的一些培训、交
流活动。工作范围从自己的岗位扩大到了整个车间,工作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踊跃加入进来。孙野说:“要培养更多的新人还是蛮有压力的,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挑战、
一个动力源泉,只有不断给自己这种压力,才能不断地往前走。”
(摘编自杨雅楠《九〇后“老师傅”诠释工匠精神》)
材料二: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崛起,在
长期实践中,广大技能人才养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
神。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
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高技能
人才的执着,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奉献。
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党的二
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
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一同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列在一
起,彰显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高技能人才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他们高超的工艺和技术,更因为他们凭着“择一
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
平凡的业绩。比如,宁波技师学院“00后”学生蒋昕桦,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
技术与维修项目中,实现中国“零的突破”,登上国际领奖台;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
职工何满棠,工作30多年来,拧螺丝逾20万颗,在户外工作可以随手扭出“国标”螺丝,
成为全国劳模……
当然,技能成才的道路并非坦途,需要搭建发展通道,不断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宣传引导,多开展技能人才表彰等活动,让“技能改变人生”的理念
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政策,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相应的培训中心,“正向
激励”技能人才,提供更多展示技能和切磋技艺的平台,给追梦者更多出彩的机会。
(摘编自徐根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孙野的工作态度从浮躁不积极到越来越认真踏实,主要是受到了组里一位老师傅对待
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的影响。
B.孙野率领团队精心研制出的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为中国油气开采深度从千米级
提升到万米级提供了支撑。
C.我国的广大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决定性力量,他们在长期实践工作
中培育形成了工匠精神。
D.要想成为高技能人才,除了要有高超的工艺和技术,还要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
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解析】 “决定性力量”错误。根据关键词“技能人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可定位到材
料二第1段第一句,由“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可知,应是“重要
力量”,而非“决定性力量”。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进阶)],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025】
C
A.作为“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能够成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与他用实践行动
诠释工匠精神密切相关。
B.除了深耕专业数控技术,孙野还积极“跨界”学习,自学三维绘图、计算机编程等技能,
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C.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到高技能人才,并将其和大国工匠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
师列在一起,说明国家对高技能人才极为重视。
D.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不断优化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企业和政府都应为人才提供展
示技能和切磋技艺的机会。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道题属于根据原文内容判断/推测题,我
们可以先看选项,再用“大同小‘译’判断法”解题。通读A、B、C、D四个选项无法直接判
断错误,因此需要将选项代入原文一一比对。
A(√)先“找石子+投石子”,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大致相同的内容。根据选项中的“‘90后’
数控车床技师”“青年能手”可定位到材料一第1段。再“问路”,看选项的对象和关系是否对
应原文内容。由原文“‘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可知,孙野能
够成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确实与他用行动诠释工匠精神密切相关。选项与原文
表述的对象和关系一致。A项正确。
B(√)由关键词“三维绘图”“计算机编程”可定位到材料一第4段的“孙野不仅在自己的专
业数控技术上深耕,还在工作之余自学了三维绘图、计算机编程等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
综合素质”,比对选项与原文可知,二者表述的对象和关系均一致。B项正确。
C(×)“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到高技能人才”错误。由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
可定位到材料二第2段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也彰显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原
文只是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一
同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列在一起,彰显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高技能人才的
重要性”,并不能判断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到高技能人才,由此可知,选项中的“党的
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到高技能人才”于文无据,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关系不一致。C项错误。
D(√)由选项中的“优化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企业”“政府”可定位到材料二最后一段,
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可知,二者表述的对象及关系均一致。D项正确。
8.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分析论点、论据[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进阶)],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025】
B
A.段浩杰带领团队研发出厚度0.015毫米、宽度600毫米的“手撕钢”,打破了这一工艺长
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B.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甘愿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太行山区林业
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
C.钳工郑志明刻苦练习,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
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D.无锡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
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为选择论据支撑材料观点题,依然可以采用“投石问路”的
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先“投石子+翻译题干”。根据材料二概括观点,分析可知,材料二第1、2段指出了高技
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工匠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第3段指出了高技能人才之所以重要,在于其
背后的工匠精神,并举例印证;第4段强调要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技
能人才培养的建议。再结合材料二的出处“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可
知,材料二的观点应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由此,我们可
以把“大国工匠”“工匠精神”这两个关键词作为比对的依据。
再“翻译选项+问路”。用自己的话“翻译”选项表达的观点或内容。A项,段浩杰带领
团队进行研发,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这一成就彰显了“工匠精神”。B项,李保国三十年
如一日地为太行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强调的是他的“奉献精神”。C项,
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
在0.05毫米以内,涉及“工匠精神”。D项,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
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涉及“工匠精神”。通过一一比对选项与材料二中提炼出的观点和
关键词,可发现B项强调的是“奉献精神”而非“工匠精神”,故选B项。
9.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两则材料都列举了相关事实材料,但表达特
点和表达意图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材料一列举的有关孙野的材料是对典型事例的详细描述(或细节描写),用
来凸显人物的形象品质。②材料二列举的一系列材料以概括为主,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每点2分)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要求我们分析概括两则材料在表达特点和表达意图
上的不同点。分析时,可结合课内积累的“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分
析,要弄清楚这两种文体的特点以及二者在事实材料处理上的不同之处。人物通讯与新
闻评论在事实材料处理上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物通讯通常对人物的描述以及对相关事迹
的记叙较为详细,主要目的是凸显人物;而新闻评论则常常以概括性的事实材料作为依
据来佐证观点,其阐述事实的目的在于服务论点.
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先结合人物通讯的特点分析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由
材料一第2段“这一路,孙野走得并不容易。袖口隐隐约约的毛边,操作台上细细密密的刻
痕……”、第3段“孙野和团队经过多次调整,专门定制出7种不同的特殊刀片,将误差控制
在了一丝五分,甚至是一丝以内,也就是0.01毫米,六分之一头发丝的精度。高压活动弯头
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尺寸精度都达到了更高标准”等内容可知,材料一列举的有关孙
野的材料是对典型事例的详细描述(或细节描写),这些详细的材料能具体生动地凸显
人物的形象品质。
再结合新闻评论的特点分析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由材料二第1段“从‘嫦娥’奔月到‘祝
融’探火……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执着,离不开大国
工匠的奉献”、第3段“高技能人才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他们高超的工艺和技术,更因
为……比如,宁波技师学院‘00后’学生蒋昕桦……”等内容可知,材料二列举的一系列材料
以概括为主,主要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从分析出的内容中提炼要点,分两点作答即可。
10.假如孙野入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请结合材料二中对“工匠精神”的论述,给材料一
中的孙野写一段颁奖词。(150字以内)(6分)
【答案】 示例 孙野,一名“90后”数控车床技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他率领团队
成功研制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提升了国内高压管汇技术,为中国油气开采作业保驾护
航。他“择一事终一生”、不断追求突破的工作态度,见证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他努力
提升自身素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折射出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无愧“大国工匠”的
称号。(6分)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这道题要求我们结合材料中孙野的人物事迹为他拟写颁奖词。
结合材料二第1段中的“广大技能人才养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的工匠精神”可知,“工匠精神”包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精神。
写颁奖词,首先要交代孙野的身份。由材料一第1段“在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90后’
数控车床技师孙野已算是个‘老师傅’了。从一名普通的大专毕业生成长为数控操作领域
的青年能手,他十年磨一剑,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可知,孙野是一名“90后”数控车床技师。
然后介绍人物事迹及成就。由材料一第2段的“孙野回忆……干起活来也越来越认真
踏实”可知,孙野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由材料一第3段“孙野和团队经过多次调
整……高压活动弯头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尺寸精度都达到了更高标准……175兆帕,
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承受1750千克的重量。这一突破不仅提高了深层页岩气
压裂作业中管汇元件的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奠定了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在高压管
汇技术方面的‘领跑者’地位,也为中国油气开采深度从千米级提升到万米级提供了支撑”
可概括出:他率领团队成功研制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提升了国内高压管汇技术,为中
国油气开采作业保驾护航。
最后,概括并歌颂人物的精神品质。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他们凭着‘择一事终一生’的
执着专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可知,
他“择一事终一生”、不断追求突破的工作态度,见证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他努力提升自
身素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折射出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无愧“大国工匠”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