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习题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习题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07: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 20分钟
(2025江西抚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几年前,我曾到访商河,并目睹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秧歌表演。①之所以说规模不大,
②相较当地动辄百人的秧歌演出规模而言的。③其时恰逢农忙,④农民出身的秧歌队员
们都在忙着抢收抢种,⑤能聚起来的人不多。⑥然而,⑦这场规模不大的演出,⑧我们
却感叹不已。从队员们脸上的汗水、身上的汗渍不难看出,他们也都是刚刚从田间地头
赶来,放下手里的农具,换上秧歌的行头。可锣鼓点一响,他们眼里的疲惫顿时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光。他们奔腾起舞,令人不禁联想,在商河鼓子秧歌两千
多年的历史长卷中,一代代的商河儿女,在战胜洪水或击退外敌时,就是这样兴高采烈
的吧?在岁稔年丰时,就是这样欢呼雀跃的吧?这秧歌里,有风雨交加的岁月,更有百
折不挠的精神。
那次的商河之行,在我心底埋下了一粒种子。不久前,响应中国作协“中国一日·走
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再次走进了商河大地,来到殷巷镇三帽村。
在与殷巷镇文化站李主任、三位村书记及村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发源于商河县
的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但民间艺术
大都有典籍不载的特点,待有据可考之时,实则已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关于秧歌的起
源,大致有“抗洪”说、“战争”说、“祭祀”说,可谓A____________。近几年,随着研究
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抗洪”说。
黄河素有“百水之首”之称,自古决口和改道屡见不鲜。清代傅泽洪主编的《行水金
鉴》中有载,历史上黄河流经商河县境断续长达1500年,百姓屡受洪灾。商河县整体地
势较低,境内有“七十二洼”,小洼更是B____________。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
秋”之说。面对C____________的丰收年,人们激动的情绪难以言说,抄起身边的农具
舞之蹈之,又是多么合情合理。
漫长的旧时光里,虽生活多艰,而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却如原上草,春风一吹,便
生机一片。年年岁岁,人们在秧歌中安放自己,在秧歌中点燃自己,秧歌镌刻在当地人
的骨血中。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众说纷纭; 数不胜数; 来之不易(每处1分)
【解析】 A处,根据前文“关于秧歌的起源,大致有‘抗洪’说、‘战争’说、‘祭祀’说”可知,关
于秧歌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故可填“众说纷纭”之类的成语。
B处,根据前文“商河县整体地势较低,境内有‘七十二洼’”可知,商河县境内“洼”非常多,
而“小洼更是”中的“更是”表递进关系,表明“小洼”更多,故可填“数不胜数”之类的成语。
C处,结合“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之说”以及前文写商河县地势较低,洼地众
多可知,商河县丰收的景况来得非常不容易,故可填“来之不易”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众说纷纭:各种说法很多而不一致。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极多。
来之不易:指得来很不容易。多表示应当珍惜。
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第二段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C
A.古文今译应当忠实于原文,如果脱离原文,凭空杜撰,画蛇添足,随意加进原文字里
行间所没有的内容,这就是“衍译”。
B.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
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C.第二阶梯高原与盆地交错,“中央之山”秦岭尽显秘境之美,张家界、九寨沟、华山等
自然景观冠绝天下。
D.《论语》中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充满智慧的话提醒我们要
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急于展现自己。
【解析】 原文第二段中“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的引号表示这个活动的名称,属于特定称
谓。A项,表示突出强调;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直接引用。
3.文中第一段标有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 ②:是相较当地动辄百人的秧歌演出规模而言的。
⑦:对这场规模不大的演出。(或⑧:却令我们感叹不已。)(每处2分)
【解析】
4. 请结合文本内容,给“商河鼓子秧歌”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超过70字。(5分)
【答案】 商河鼓子秧歌是一种发源于商河县、孕育于春秋战国齐鲁文化,为庆祝抗洪胜
利后来之不易的丰收,承载着百姓乐观、百折不挠精神的民间艺术。(5分)
【解析】 下定义时,首先,找出与被定
义概念相关的句子。然后,找出比被
定义概念大一级的概念(邻近属概
念),找到后先用句式“A(被定义概念)
是×××(邻近属概念)”定义。根据
语段及题干可知,本题的被定义概念是
“商河鼓子秧歌”,邻近属概念是“民间
艺术”。接着,找出能够概括被定义概
念特征的词或短语,作为定语修饰限制
邻近属概念。
可得特征短语为:战胜洪水,岁稔年丰,发源于商河县、孕育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化,
秧歌里有乐观、百折不挠的精神。
最后,把特征词或短语加入下定义句式“A是×××的×××”,注意逻辑通顺及字数限制。
奇哥方法论
下定义——先“分门”,后“别类”
“下定义”,即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
下定义的一般公式为:A(种概念(被定义概念))是×××(种差(被定义概念的
特征))的×××(邻近属概念(比被定义概念大一级的概念))。
如: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由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
所以对于这种概括题,我们要根据语段给要下定义的事物先“分门”,再“别类”。“分门”
就是定属性(找到邻近属概念),“别类”就是找出要定义的概念的特征。
解题方法如下:
1.找出与被定义概念相关的句子。
2.找出比被定义概念大一级的概念(邻近属概念),找到后先用句式“A是×××”定义。
3.找出能够概括被定义概念特征的词或短语,作为定语修饰限制邻近属概念。
4.把特征词或短语加入原句式,用“A是×××(定语)的×××”的句式下定义。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化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5分)
【答案】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运用比喻和化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劳动人民
乐观的精神状态。(1分)将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比作“原上草”,突出了其顽强、坚韧的
特点;(2分)同时化用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使语言更加优美,富有
诗意,更形象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特点。(2分)
【解析】 先分析比喻和化用分别是如何使用的,再分析它们各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比喻:本体是“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喻体是“原上草”,比喻词是“如”。句子用了比
喻中的明喻,将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比作“原上草”,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劳动人民在面对困
境时表现出的顽强与坚韧的精神。“原上草”虽历经风霜雨雪却仍能盎然生长,象征着一
种不可摧毁的生命力,比喻劳动人民无论面临多大困难,都能以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体现
了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质,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劳动人民的精神力量。
化用:“春风一吹,便生机一片”化用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予句
子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该诗句原本用以形容野草的顽强生命力,这里巧妙借
用对劳动人民乐观精神的描述,使抽象的精神品质具象化,以草的生生不息突出其坚韧不
拔、不屈不挠的特点。同时,诗句的化用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诗意,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进一步强化了商河人民不畏困境、乐观向上的精神传承的画面感
和感染力。
知识链接
化 用
概念:化用是根据表达需要,对前人诗句、警语或典故等进行改造、翻用、重组或
创造性改写的修辞手法,若使用得当,可以推陈出新,变拙为巧。
主要作用:①丰富作品内涵,化用经典诗句、典故等,增强作品的文化、历史底蕴。
②增强表达效果,使作者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或含蓄委婉。
③引发读者共鸣,利于情感抒发。化用一些广为人知的诗句或故事,能够引起读者的
联想和情感共鸣。
题型觉醒 名篇名句默写
建议用时 3分钟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 《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其中,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情景的叙写。
(2) 《插秧歌》中,写出劳作犹如战斗的紧张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 现代社会倡导分工协作,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两句体现了这一理念。
(4) 《芣苢》一诗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叙写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
地捋,可谓一路辛苦,但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快乐的心情。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
儿插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5) 《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属于话外音:农妇招
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巧妙地写出了劳动人民争分夺
秒劳作的紧张节奏。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6) 宋代诗词中,有不少含有“鸭”或“鹅”等家禽的诗句,比如苏轼的“_____________
___”,比如杨万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春江水暖鸭先知
照管鹅儿与雏鸭(每空1分)
题型觉醒 古代诗歌阅读
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2025湖南邵阳月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题曹兄耕绿轩(节选)
方 岳
烟苍苍,水茫茫。
鹁鸪唤雨蓑笠忙,春泥滑滑蒲稗 长。
驾犁叱叱牛力强,高田低田齐下秧。
隔林人家炊黍香,有来馌 者双屦忙。
煮芹烧笋各有将,小休吾牛饭前冈。
共洗老瓦 沽村场,相与醉语墙下桑。
【注】 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南宋绍定五年(1232)中进士。因他刚正不阿,不
畏权贵,敢于斗争,多次遭到权奸贪吏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②蒲稗:蒲草与稗草。
③馌: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④老瓦:瓦盆。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驾犁”二句描绘出春的繁忙景象,展现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生动画面。
B.“共洗”二句表现出劳作之余的闲适与欢乐,反映出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C.“炊黍香”“煮芹烧笋”等体现出生活的和谐,也折射出农家生活的无奈。
D.诗人采用一韵到底的表现手法,表现劳动的紧张节奏,凸显春忙的主题。
【解析】 “炊黍香”“煮芹烧笋”等体现出生活的和谐与温馨,以及农家生活的简朴,但并未
折射出农家生活的无奈。作答本题,可以通过比较四个选项传达出的情感来快速解决,只
有C项的“农家生活的无奈”与其他三项传达出的情感不同,所以可以直接确定答案是C。
8.清吴之振等《宋诗钞》评价方岳写诗“工于镂琢,故刻意入妙”,请结合诗歌从语言品
味的角度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特色,解题方法见名
师大招册P033]
【答案】 ①运用叠词,营造意境。诗人用“苍苍”“茫茫”“滑滑”三个叠词,增强韵律感,营造
朦胧、湿润的田园意境,体现精巧构思。②用词精练,生动传神。“唤雨”赋予鹁鸪以人的
情感,“滑滑”描绘春泥的湿润,“忙”表现农民劳作紧张,用词精练传神。③运用拟人与借代,
增添诗意。“鹁鸪唤雨”将鹁鸪拟人化,增添灵动意趣;借“炊黍香”代农家饭菜,借“沽村场”
代村中酒肆,简洁生动,增强诗歌形象性。(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要求从语言品味的角度谈对评价的理解。分析诗歌语言可从不同的角度
入手,针对整首诗可从语体、风格、节奏等角度入手分析,针对词、句,可从用词、句式、
手法等角度分析。结合题干“方岳写诗‘工于镂琢,故刻意入妙’”可知,分析诗句时要着重关
注诗歌语言的精巧运用方面。
角度 分析
用 词 叠词 “烟苍苍,水茫茫”“春泥滑滑蒲稗长”,使用叠词“苍苍”“茫茫”“滑滑”,增强了
韵律感。“苍苍”“茫茫”从视觉角度出发,展现出水雾缭绕、空气湿润的环
境特点;“滑滑”则从触觉角度出发,突出气候湿润、土壤湿滑,整体营造
出朦胧、湿润的田园意境,体现了诗人的精巧构思。
角度 分析
用 词 动词、 形容词 “鹁鸪唤雨蓑笠忙”一句,“唤雨”赋予鹁鸪以人的情感,“忙”直接表现农民的
状态,精准描绘出农民劳作的紧张。“春泥滑滑蒲稗长”一句,“滑滑”精准
描绘出春泥的湿润。用词精练,生动传神。
手 法 修辞手 法 拟人与借代,“鹁鸪唤雨”将鹁鸪拟人化,“炊黍香”“沽村场”分别代指农家饭
菜及村中酒肆,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诗意,进一
步体现了诗人“工于镂琢,故刻意入妙”的语言艺术。
诗歌对译
题曹兄耕绿轩(节选) 烟苍苍,水茫茫。 远处的烟雾苍苍,水面广阔无边。
鹁鸪唤雨蓑笠忙, 鹁鸪鸟呼唤着雨水,农民忙着戴上蓑衣和草帽,
春泥滑滑蒲稗长。 春天的泥土湿滑,蒲稗茂盛生长。
驾犁叱叱牛力强, 驾着犁的牛儿嘶鸣,力气强劲,
高田低田齐下秧。 高地和低地一起下种秧苗。
隔林人家炊黍香, 隔着树林的农家饭菜香气四溢,
有来馌者双屦忙。 有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的人,脚步匆匆。
煮芹烧笋各有将, 她们各自带着煮好的芹菜和竹笋,
小休吾牛饭前冈。 稍事休息,我要在饭前把牛赶到冈前。
题曹兄耕绿轩(节选) 共洗老瓦沽村场, 大家一起清洗瓦盆,到集市去买酒,
相与醉语墙下桑。 相互间在墙下桑树下饮酒畅谈。
二、(2024广东湛江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春中 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 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 ,惆怅远行客。
【注】 ①春中(zhònɡ):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chān):探
测、察看。④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首联和颔联,通过写鸟鸣、花开,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水路,描绘了一幅春意浓郁的
田园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农事的热爱。
B.颈联描写燕子识旧巢,旧主人翻看新日历,暗示时光更替,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
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满心期盼。
C.尾联写面对美好的田园春光,诗人想到作客在外的人,他们无缘享受这一切,不由得
为之惋惜和惆怅。
D.诗中人们在春天的感召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人们的精神面貌有如
一片春意欣欣向荣,显得健康、饱满。
【解析】 “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归来的燕子好像认识它
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这一联表达的是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而
不是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10.本诗颔联与杨万里《插秧歌》的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都运用了
恰切的动词来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请分别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插秧歌》首联以“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
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忙碌的劳动状态,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
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②《春中田园作》
颔联以“持”“伐”“荷”“觇”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
泉脉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
明天的追求)。(每点3分)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此题要分别指出两首诗所用描写农民劳作场景的几个动词,
并说明这些动词描写了怎样的劳动场景,表现了怎样的主旨情感。题干中的“本诗颔联”
与“《插秧歌》的首联”明确了赏析的范围。
首先,找出描写农民劳作场景的动词。《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
插”,其中包含了“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春中田园作》“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其中含有“持”“伐”“荷”“觇”四个动词。
其次,分析这些动词描写了怎样的劳动场景。《插秧歌》首联描绘的是在插秧时节,
一家人无论男女老幼,一齐来到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人人
各司其职,不敢稍有懈怠。运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通过对不同人的不同动作描写,
呈现出一派繁忙紧张的劳动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
接秧、拔秧插秧的忙碌的劳动状态。《春中田园作》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
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待不住了,颔联写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
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脉。整桑理水是冬后较早的劳动,可以说是农事的序幕。这一联
以“持”“伐”“荷”“觇”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脉
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
最后,分析表现了怎样的主旨情感。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插秧歌》首联表现了农民
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
《春中田园作》颔联表现了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明天的追求)。
作答时,先点出运用了哪些动词,再写这些动词描写了怎样的劳动场景,最后点明诗歌
的主旨情感。根据题干要求,分两点作答即可。
诗歌对译
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
村边杏花白。 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
持斧伐远扬, 手持斧子去修整桑树那长长的枝条,
荷锄觇泉脉。 扛起锄头去察看泉脉。
归燕识故巢, 归来的燕子好像认识它的旧巢,
旧人看新历。 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
临觞忽不御, 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
惆怅远行客。 想到远行的游子,不由得惆怅。
三、(2024河北承德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1—12题。(9分)
插秧妇
戴 良
青袱蒙头作野装,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暖烟青满地,细分 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 。
【注】 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这里指柔嫩的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
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首联中“野装”展现了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
动风姿。
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
新之气。
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解析】 “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错误。“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在
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感到惭愧,这样写意在突出插秧女的可贵和可敬,而非嘲笑富家公
子不通民乐。
12.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
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6分)
【答案】 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
样随风摆动,手的动作如同蜻蜓不停地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将“笠”和“蓑”分别比喻为
“兜鍪”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2分)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
戴诗中正面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杨诗中正面描写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
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2分)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的
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2分)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手法”可知,这道题属于诗歌手法题。题干中的“形象”“异
同”等关键词,还提示我们要比较两首诗歌中劳动者形象塑造手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准
确地说,这道题属于诗歌人物形象塑造手法比较题。作答时,首先要分析诗句中是否含有
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等)、侧面描写]。
先分析修辞手法。先看戴诗,戴诗颔联“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的意思是
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摆动,手的动作如同蜻蜓不停地点水。这里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女子穿裙子插秧时的情景。再分析杨诗,杨诗“笠是兜鍪
蓑是甲”的意思是斗笠就像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蓑衣就像打仗时战士所穿的盔甲,这里
将“笠”和“蓑”分别比喻为“兜鍪”和“甲”。此句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再分析人物描写的手法。先分析戴诗,“手学蜻蜓点水忙”一句描写的是女子插秧时
手部的动作,画面感十足,富有美感,充满灵动的活力,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再分析杨诗,
“笠是兜鍪蓑是甲”通过对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的描写,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写
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这里也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雨从头上湿到胛”描
写的是雨从农夫头上流下沾湿了肩胛,此处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的
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一句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
最后比较在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手法上的相同点是二者
都运用了比喻、正面描写的手法,不同点是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而戴诗的颔
联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
将上述分析进行整合,归纳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分两个要点作答即可。
诗歌对译
插秧妇 青袱蒙头作野装, 女子劳作时用青色头巾蒙头来装扮,
轻移莲步水云乡。 在水田轻轻地移动脚步。
裙翻蛱蝶随风舞, 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摆动,
手学蜻蜓点水忙。 插秧时手的动作如同蜻蜓不停地点水。
紧束暖烟青满地, 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后,
细分春雨绿成行。 翠绿如玉的柔嫩秧苗铺满水田翠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 富家公子哥儿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
羞杀扬鞭马上郎。 他们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感到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