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习题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习题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07:5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4山东临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用典,借古说今,文言中常用,当然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好处大致有以下五个
方面:
一是引古可以加重意思的分量。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
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量。
如①____________,引用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
如何,似乎力量就大得多。
二是表达一个意思时,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如形容黄
宪人品高不可及,引用古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轻而易举达到效果;如果不引用
而以事实描述,②____________。
三是用典可以简驭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如形容文人贫困,引用
“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
意思。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为文的
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
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不用典就不容易轻松地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中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
四是用典可唤起联想,让意思显得更形象生动。比如,如果以“惊鸿”来代美丽的妇
女,熟悉《洛神赋》的人自然会想到洛神的美,这表达的效果比说一个美女就好多了。
五是用典③____________。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尽
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桓冲很
忧虑,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宪问》),等于
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当然不好明说,但用了典故就委婉多了。
1.下列选项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
D
A.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 B.他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了。
C.你就送来,我也不要。 D.听着那悠扬的歌声,我就醉了。
【解析】 文中加点的“就”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A项,表加强肯定语气;
B项,表示事情发生得早;C项,表假设的让步;D项,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故选D。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 反对声色的享乐; 那就会很费力; 可以使语意更委婉(每处2分)
【解析】 第①处,结合语境可知,此处要填写的句子是对前面“引古可以加重意思的分量”
这一观点的举例。根据横线后的“引用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话”可知,
横线处要填写的句子应点出后文引用老子的话的目的,即表达对声色享乐的反对。故可
填“反对声色的享乐”之类的句子。
第②处,由横线前的“如果不”可知,此处表示否定假设,填写的句子要用“那”或“那么就”
开头。再根据前文“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引用古语……可
轻而易举达到效果”可知,如果不引用古语,那就不省力,故可填“那就会很费力”之类的句子。
第③处,由前文四个分论点的结构,尤其是一、三、四中的“可以……”“可……”的结
构可知,此处填写的句子要以“可”或“可以”开头;结合横线处的位置可知,此处填写的句
子应为这一段的总起句,强调用典的第五个好处。由后文的“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
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亡国’的话当然不好明说,但用了典故就委婉多了”可知,此处语境
强调用典可以让意思表达得委婉,故可填“可以使语意更委婉”之类的句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气比较强烈,这一效果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分量最重,力量最大”,通过“最”反复表达,强化了语气;②“不能不用”使用双
重否定句,语气强烈,突出了以简驭繁的重要作用。(每点2分)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要求我们分析“语气比较强烈”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表现出
来的,可以从用词、句式、手法、读者感受等角度分析。先看用词,“分量最重,力量最大”
重复使用“最”字,强化以简驭繁的好处,增强了肯定的语气。再看句式,“不能不用”是双重
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但比一般肯定句语气更强烈,突出了以简驭繁的重要作用。
4.琅琊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用典。请从下面两个诗句中任选一个,结合第四段内容列出
讲解要点。(4分)
诗(词)句 典故出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 余闲。[陶渊明《归 园田居(其一)》]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西晋司马彪对此作
注:“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
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
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
受廉颇仇人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
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
【答案】 陶诗示例①该句用了《庄子》中的典故“以简驭繁”,表面上说诗人归隐在虚空
的居室,实际上表明诗人内心的澄净。②这与五言诗诗句字数受限而又必须表达丰富的
诗意有关,有一定的强制性。(4分)
辛词示例①该句用了廉颇的典故“以简驭繁”,既表明自己老当益壮、报效祖国的决心,也
含蓄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②这与词的格式固定、字数受限而又必须表达丰富的
词意有关,有一定的强制性。(4分)
【解析】 题干要求我们结合第四段内容从陶诗和辛词中任选一个列出讲解要点。分析
时,要找出第四段的核心观点。分析第四段内容可知,这一段主要是说“用典可以简驭繁”,
这种强制性用典原因分两种情况: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
要丰富。分析句子时,首先明确该诗(词)句用了什么典故,指出用典的用意,然后分析该
用典原因属于哪种情况。
5.下列各项中的典故与第六段中的“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用典原因不一致的一项
是(3分)( )
A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解析】 A(×)“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指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诗人以
瀛洲来衬托天姥山的神秘与难以寻觅,强调了天姥山在自己心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为下
文梦游天姥山的奇幻经历做铺垫。这里诗人使用的典故属于语段中第四方面的作用——
“可唤起联想,让意思显得更形象生动”。
B(√)“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诗人借这两个典故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
已。诗人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事的变迁,还表达了回归之后生疏而怅
惘的心情。整个用典包含委婉之意,与“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用典原因一致。
C(√)“燕然未勒”用的是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的
典故。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
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
乡之情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这里典故的使用委婉含蓄,与“天下事已可知,吾
其左衽矣”用典原因一致。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使用《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
故能成其高”的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犹恐失天下之贤人”,都是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意思,与“天下事已可知,吾其
左衽矣”用典原因一致。
题型觉醒 名篇名句默写
建议用时:3分钟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想象丰富,“卷起千堆雪”的其实是“__________”,
写景化静为动的是“__________”。
(2)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
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父亲是“______
_________”的气概,儿子却是“______________”的狼狈结局。
惊涛拍岸
乱石穿空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气吞
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
(4)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比四十三年前的“____________”
和现实中的“______________”,表现了金兵南侵时的战火烽烟和被占区人民忘却战败历
史在佛狸祠前迎神赛社的景象。
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5)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人用傍晚时分雨打树叶来表现自己的孤独
寂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6) “斑白的头发”这一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常常用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情感,
在高中背诵的篇目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示例二;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每空1分)
题型觉醒 古代诗歌阅读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2024陕西宝鸡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
鹧鸪天①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 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词开篇两句,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一幅雨后村舍周围繁乱衰落的景象,表现了词人谪居
黄州的淡淡哀伤。
B.三、四两句,词句对仗,工整严密。意境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隐约带着百无
聊赖、自寻安慰的心境。
C.结尾两句,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乘兴游赏的快意,同时也暗表心中的不
平与无奈之情。
D.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了人物雨后游赏欢快、闲适的心境,充满着
云淡风轻的浮生之叹。
【解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结尾两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殷勤”将天公拟
人化,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8.请从景物描写技巧的角度对“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进行赏析。
(6分)[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及其对应手法,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052]
【答案】 ① 动静结合(What)。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映水,属于静景
(How)。动静结合,灵动形象(Why)。②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
“照水红蕖”是近景。仰观白鸟在空中翻飞,俯看水中红蕖,写景视角富于变化,画面更富
层次感。③色彩明丽。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④视觉、嗅觉相结
合。词人静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细嗅清香绵长,多种感官写景,内容更丰富。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景物描写技巧”可知,我们要分析的是景物描写的手法,“翻空白
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指明了要分析的词句。
分析词句,“翻空”和“照水”,一动一静,表明词人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这样写使景物更
加灵动,画面更加形象。“空”与“水”,一个是高空,一个是水面,一远一近,说明词人用了远近
结合(俯仰结合)的手法,这样写使视角富于变化,画面更有层次感。“白鸟”和“红蕖”,一
白一红,色彩明丽,说明词人是从景物的色彩的角度进行描写的,这样写使画面更加生动。
“见”与“香”,一是视觉感受,一是嗅觉感受,说明词人用了视觉、嗅觉相结合的手法,这样写
使景物生动可感,内容更加丰富。
诗歌对译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 远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
乱蝉衰草小池塘。 院落旁有一个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翻空白鸟时时见,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
照水红蕖细细香。 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村舍外,古城旁,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
殷勤昨夜三更雨, 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二、(2025江苏南京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
念奴娇·用东坡赤壁韵①
辛弃疾
倘来轩冕 ,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
,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
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庚 应伴残月。
【注】 ①这首词创作于绍熙元年(1190)或二年(1191),正值辛弃疾江淮两湖为官
解职后,郁郁不得志,闲居于带湖(今江西上饶)。②轩冕:代指功名。轩,高大的车
子。冕,官帽。③药笼功名:唐代元行冲曾凭借药石之言为狄仁杰所重用,被狄仁杰称
为“吾药笼中物”。④从教:任从,听任。⑤长庚:金星,亦名太白星、启明星。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开篇“人间何物”之问,鲜明地表达出词人对世间功名的蔑视和困惑。
B.词人用“重城”“万里”极言愁之繁多与深远,蕴含复国无望的痛苦。
C.词人从秋菊凋零写到冬梅竞放,在时序更替中寄寓了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D.“枉了冲冠发”与开篇的追问功名“何物”相关联,体现了章法之妙。
【解析】 “在时序更替中寄寓了对时光流逝的慨叹”错误。“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
梅花争发”意思是“不必为黄菊凋零而叹息,它孤高的品格自会传承,看那梅花将在寒雪中
竞相绽放”,词人强调的是黄菊和梅花的孤高品格,并没有寄寓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10. 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句都出现了“月亮”的意象,但寄寓的情
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苏词结尾“一尊还酹江月”,词人以酒酬月,永恒的江月化解了词人年岁将老、
壮志难酬的痛苦,使之最终归于超然与旷达。②辛词结尾“长庚应伴残月”,孤星残月的凄
清景色增添了词人内心故人零落、自身孤寂、报国无门的失意与悲凉。(每点3分)
【解析】 由题干设问可知,本题要求我们比较分析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同意象
寄寓的不同情感,属于概括题,可用“找定删联”法。题干中的关键词“结句”“月亮”提示了
我们要分析的句子。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句为“一尊还酹江月”,本词结句为“长庚应伴残月”,这两
句都是写景句。找出句子中不是客观物体的字、词。(见表格第一列中的彩色字)
把自己代入词人视角,结合词的内容分析概括词人在“月亮”这一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词作及对应 句子 情感
《念奴 娇·赤壁怀 古》:一尊 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重在写景,描写了古战场雄奇的景象,下片着重写
人,通过对周瑜这一英雄人物的描写,抒发了对他的缅怀和赞叹。“一尊还酹
江月”的意思是洒一杯酒祭献给江中伴我的明月吧。四十多岁的苏轼深为
自己不能像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卓著的功业而感叹,所以他举起酒杯,
祭奠这永恒的江月,江月抚平了词人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痛苦,使之最终
归于超然与旷达。
词作及对应 句子 情感
《念奴 娇·用东坡 赤壁韵》: 长庚应伴残 月 “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两句写的是词人在长庚残月的凄清景色中怀念
故人。结合本词下片内容可知,词人以孤高傲世的红梅自许,象征其渴望亲
上战场杀敌立功的心愿,却“枉了冲冠发”,显示出他生命的被浪费,热情的被
枉费。再联系注释中本词的创作背景可知,本词创作于词人被解除官职,郁
郁不得志时期。所以,结句以凄怆之景,寄寓了故人零落、自身孤寂的伤感,
此中蕴含的失意之痛、忧国之情难以被月抚慰,足见英雄的悲凉。
将概括出的情感分要点作答即可。
诗歌对译
念奴娇·用东坡赤壁韵 倘来轩冕, 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 旧日重城愁万里, 偶然得到的高车官冕,
试问它究竟是古今人间的何种事物?
过去那层层设防的城池,带给我无尽的愁思,似有万里之遥,
风月而今坚壁。 药笼功名, 酒垆身世, 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 坐中人物三杰。 如今只能清风明月,相对坚守不出。
功名如同药笼之物,
身世又如卖酒者般微贱,
可惜如今,我已满头白发。
高唱一曲激昂的歌,
席中恰有三位杰出的人物。
念奴娇·用东坡赤壁韵 休叹黄菊凋零, 孤标应也有, 梅花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 惟有孤鸿明灭。 万事从教, 浮云来去, 枉了冲冠发。 不必为黄菊凋零而叹息,
它孤高的品格自会传承,
看那梅花将在寒雪中竞相绽放。
酒醉后重新擦亮眼睛向西遥望,
只见天边一只孤雁,它的身影若明若暗。
世间万事皆听凭它来去自由,
如同浮云飘荡,
我那满怀愤懑、怒发冲冠的情绪,到头来也只是徒劳。
故人何在? 长庚应伴残月。 那些旧友如今身在何方?
大约唯有那长庚星,始终陪伴着那轮残月,默默诉说着过往。
三、(2025浙江期中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9分)
念奴娇·春情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
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上片前三句点明环境和天气,环境萧条,兼以细雨斜风,引起词人惆怅。
B.“征鸿过尽”是实写,词人借鸿雁诉说相思之情,点出词人愁绪的由来。
C.“清露”二句抓住典型意象写晨起时庭院中的景色,引发词人的游春之意。
D.全词由天阴写到天晴,词人的感情也有起伏,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
【解析】 “实写”错误。“征鸿过尽”是虚写,使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写词人欲向丈夫诉说相
思而信使难逢。
12. 通过与南渡后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比较阅读,请你判断:这首
词是李清照南渡前还是南渡后的作品?从词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谈谈你的理由。(6分)
【答案】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前的作品。①从内容来看,《声声慢》(寻寻觅觅)
选用凋谢黄花、雨中梧桐等意象,极力营造凄凉哀伤的氛围;而本词中“宠柳娇花”“新桐”
都是清丽明快的意象(回答“由‘重门’‘垂帘’‘玉阑干’也可以看出较为富裕的生活状态”
“由慵倚阑干、被冷香消的描写可看出是年轻女子”等内容也可酌情给分)。②从情感来
看,本词与《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写了孤独寂寞之情,但《声声慢》(寻寻觅觅)在
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而本词还有期盼天晴赏春的喜悦和
期待夫君归来的心情,情感上相对明朗。(每点3分)
【解析】 要分析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前还是南渡后的作品,就要知道李清照作品在这两
个阶段的区别。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安逸富足,词作多以诉闺情、咏物为主,抒情典雅,清
新明快;南渡后,李清照遭逢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将家国之思、悼亡之痛融入其中,风格转
为苍凉沉郁,压抑沉闷,偶有豪放之作。然后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两首词。
角 度 《声声慢》(寻寻觅觅) 《念奴娇·春情》
内 容 “满地黄花堆积”写菊花谢落,满地堆积;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 细雨落在梧桐叶上,到黄昏还点点滴滴 不停息。营造的是凄凉哀伤的氛围。 “宠柳娇花寒食近”“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
少游春意”写垂柳繁花,犹得天宠,备受人们
爱怜;新发出的梧桐叶一片湛绿,引发了游
人的喜悦。营造的是清丽明快的氛围。
角 度 《声声慢》(寻寻觅觅) 《念奴娇·春情》
情 感 “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抒发了词人孤独寂寞的 情感。再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词是李 清照后期的作品,她尝尽了国破家亡、 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 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 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所以本词在 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 感沉郁忧伤。 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分
别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
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
怨尤。“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
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丈夫,“万千心事”却
无法捎寄。但下片的“清露”两句转写新春
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写期
盼天晴赏春的喜悦,期待夫君归来的心情,情
感上相对明朗。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内容上,两首词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不同,《声声慢》(寻寻觅觅)
营造了凄凉哀伤的氛围,本词多用清丽明快的意象。情感上,本词与《声声慢》(寻寻
觅觅)都写了孤独寂寞之情,但本词情感上相对明朗。据此可判断,该词是李清照南渡前
的作品。
最后,将分析总结出的内容分条作答,作答时要先给出判断,然后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
面阐述理由。
诗歌对译
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 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 冷冷清清的庭院,
吹来了斜风细雨,
一层层的门儿又关上了。
初开的柳叶和花朵娇嫩可怜,眼看寒食节就快到了,
念奴娇·春情 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 扶头酒醒, 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 万千心事难寄。 尽是叫人烦恼的天气。
写了一首险韵诗,
饮了一些酒,
醒后别有一番闲愁闲绪。
信使难逢,
满心的想法难以寄托。
念奴娇·春情 楼上几日春寒, 帘垂四面, 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 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 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 更看今日晴未? 连日来楼上春寒凛冽,
帘子垂在四面,
玉栏杆我也懒得倚靠。
被子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
不允许愁绪万千的我不起床。
清晨的新露涓涓,
新发出的梧桐一片湛绿,
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
日高雾消,
再看看今天是不是一个放晴的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