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
阅读觉醒 群文串烧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2024湖北部分高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堂 成①
杜 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 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
【注】 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携全家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
得此诗。②桤(qī):桤树。桤木属的一种落叶乔木,叶长椭圆形。③扬雄宅、《解嘲》:
扬雄,汉赋四大家之一,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曾闭门埋头撰写《太
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便写《解嘲》剖白心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首联从环境背景勾勒出草堂的方位:背向城郭,邻近锦江,坐落在高地之上。这折射
出了诗人心向郊野的宁静。
B.颔联和颈联以极为幽微的诗笔描写了一幅“竹木之佳,禽鸟之适”的景象,尽显草堂清
幽静谧的环境特点。
C.尾联诗人用“错比”一词,意在说明自己的德才无法与扬雄相提并论,并且后半句以
“懒惰无心”进行自我嘲讽。
D.这首诗格律严整,对偶精工,但在整饬中又不乏摇曳变化。如颔联将“叶吟风”“梢滴
露”倒装,使得句法参差错落。
【解析】 “意在说明自己的德才无法与扬雄相提并论”错误。结合注释①和注释③可知,
诗人是把自己的草堂作为避乱偷生之所,而扬雄是在草玄堂里撰写《太玄》。诗人使用
“错比”一词,主要是说明自己在草堂避难的心情和扬雄在草堂中著书立说的心情不同,诗
人表达的是自己携家带口在乱世流离中彷徨伤感的心情。
2.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本诗的颈联是
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颈联写乌燕欢愉,生机无限,诗人以飞乌翔集、语燕筑巢类比自己携家人安身
于草堂,这一美好祥和之景体现了诗人生活新定的喜悦;②颈联又写飞乌“暂止”,反映出
营建的草堂对诗人来说不过是颠沛流离的艰辛路途中短暂的休憩之地,流露出诗人在动
荡年代漂泊不定的伤感之情。(每点3分)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如何体现”可知,这道题要求我们
结合诗句印证前人观点。根据“本诗的颈联”可确定答题范围在颈联。
先分析“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珀芥”的意思是琥珀和小草,用在这里比喻情
与景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两句话直接翻译就是关涉情感的是景物,所以景物描写与情感
是相互联系的。再结合颈联分析景物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颈联写草堂落成,乌鸦携
子在此翔集,燕子也来此筑新巢。这两句诗写出了草堂禽鸟之适,清新的景色之中,乌燕欢
愉,生机无限。诗人在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终于有了一个暂时可以休憩的处所,以
飞乌携子翔集、语燕筑巢类比自己携家人安身于草堂,这一美好祥和之景体现了诗人生
活新定的喜悦。然而飞乌不过“暂止”,营建的草堂对诗人来说不过是颠沛流离的艰辛路
途中短暂的休憩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流露出诗人在动荡年代漂泊不定的伤感之情。
诗歌对译
堂 成 背郭堂成荫白茅, 草堂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
缘江路熟俯青郊。 坐落在熟悉的沿江大路上,从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葱的景色。
桤林碍日吟风叶, 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得透不进强烈的阳光,
笼竹和烟滴露梢。 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落树梢的声音都能
听到。
暂止飞乌将数子, 草堂的落成,使乌鸦带领小鸟暂时在此翔集,
频来语燕定新巢。 燕子也常常来筑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 旁人把草堂错比成扬雄的草玄堂,
懒惰无心作《解嘲》。 我可是懒惰之人,无心像扬雄那样作《解嘲》文章。
二、(2024辽宁沈阳检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注】。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 暗低容:满面愁容,低头沉吟的样子。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郎诗“不知墙外是谁家”句,旨在表现音乐的吸引力,与“寻声暗问弹者谁”异曲同工。
B.白诗“紫袖红弦”句不仅暗示了演奏者的乐伎身份,也体现了其形象之美好,宛如画出。
C.郎诗从听者角度描写音乐之美妙,而白诗则连用两个“自”描写演奏者无人倾听的孤独。
D.郎诗以繁缛绚丽的花朵为意象,写出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与白诗中筝曲的情调不同。
【解析】 “演奏者无人倾听的孤独”错误。诗中的“自弹自感”是说演奏者沉浸于自己的
音乐中,不是说“无人倾听”。
4.两位诗人都将美妙的音乐凝练为诗句,但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 郎诗采用通感的手法(What),用“隔彩霞”“碧桃千树花”将听觉感受转化
为视觉印象(How),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笙乐明艳热烈的特点(Why)。②白诗抓住无
声的片刻用以衬托筝乐的哀伤,声停处“一万重”的深情,影射了弹琴者心中的忧愁暗恨,余
味无穷。(每点3分)
【解析】 本题题干要求表达得较为隐晦,先明确题干的意思。题干中说“将美妙的音乐
凝练为诗句”,把音乐转变为诗句,是两位诗人通过行文措辞、组织语言来表情达意的结果。
组织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即表达手法。那么,本题的意思实际上是:结合诗句分析两
位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将音乐写成诗句。再明确诗歌内容。从诗歌题目、注释与诗歌的
内容可以大致看出,《听邻家吹笙》重在描写音乐的如幻如真,《夜筝》重在写演奏者以
音乐传达的悲凉情绪。
《听邻家吹笙》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是说笙乐好像隔着彩霞从天而降,极言笙乐
的超凡入神。“隔彩霞”三字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采用了通感的手法,给读者的感
觉更生动具体。“疑有碧桃千树花”以桃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与首句中的“隔彩霞”呼应,这
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
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一个“疑”字,写出了如幻如
真的感觉,给人以“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明媚、热烈、
欢快。
《夜筝》描绘音乐的句子是“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这两句写弦声凝绝,
柔指轻顿,那片刻的宁静又诉说着万重的深情,影射了弹琴者心中的忧愁暗恨,展现出弹琴
者的不幸命运与人生悲哀。这是从听者的感受落笔,衬托出乐声强大的情绪感染力。
诗歌对译
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 吹笙的声音好像是隔着彩霞从天而来的,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不知是出自墙外的哪一家。
重重的大门紧锁,无处可寻,
怀疑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灼灼其华。
夜 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暗低容。 月光下紫色衣袖随着手指在琴弦上拂动,
弹筝人自己被曲中的情意感动而满面愁容,低头沉吟。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忽然,弦声凝绝,柔指轻顿,
那片刻的宁静又诉说着万重的深情。
三、(2024江苏苏州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9分)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①
苏 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所作。②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C
A.“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句,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勾勒出清爽阔大的秋景。
B.“破帽多情却恋头”中的“破帽”喻指纷扰的世事,词人借此自嘲难以摆脱尘俗的纠缠。
C.“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句,既是慨叹自身的忧愁凄苦,也是向徐君猷诉苦。
D.“明日黄花蝶也愁”句,写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表达了良辰易逝、好花难久之感。
【解析】 “也是向徐君猷诉苦”错误。“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是说重阳节如
何度过,只是借酒消愁,打发时光而已。这表明词人在慨叹自身忧愁凄苦的同时也努力排
解忧愁,并不是向徐君猷诉苦。
6.“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句流露出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示例一 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清樽”一句,写佳节难度只能借酒浇愁;“万
事”一句,把过去看成虚幻的梦境;“明日黄花”一句,表达对未来的悲观惆怅。(6分)
示例二 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清樽”一句,写逢此佳节,何不用杯中清酒及时行乐;
“万事”一句,写面对纷纷扰扰的世事,不必耿耿于怀;“明日黄花”一句,写好花虽然难久,但
正因为如此,对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6分)
【解析】 看题干,找关键词。根据题干中的“人生态度”可知,本题要求我们概括分析词人
的思想感情。根据“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结合下片”可确定答题范围。
把“万事到头”看作“梦”,往往表达消极、悲观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题干没有明确
要求角度,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我们既可以选择消极、悲观,也可以选择旷达、乐观。
如果选择消极、悲观,下片就涵辉楼上的宴席抒发感慨。“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
秋”意思是重阳节如何度过,只是借酒消愁,打发时光而已。这表明词人此时的心态是消极、
悲观的。当然,词人在慨叹自身忧愁凄苦的同时也努力排解忧愁。虽然词人努力排解心
中的苦闷,但“万事到头都是梦”,在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因而“休休”,不要
再提起了吧!“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已非今日之菊,连迷恋菊
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再一次表达了词人的
悲观、惆怅之情。
如果选择旷达、乐观,“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抒发词人遭受政治失意之后,以
赋词饮酒来消解愁闷、看淡世事的人生态度,反映出词人旷达从容的人生追求。“万事到
头都是梦,休休”,在词人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
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那自己就饮酒作乐,
终老余生;如果有机会一展抱负,那就努力为之。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双重
矛盾心理在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明日黄花蝶也愁”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
为如此,此时对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诗歌对译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
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
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
让人觉得凉飕飕的,
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樽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重阳节如何度过,
只是借酒消愁,打发时光而已。
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
因而不要再提往事。
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
发愁了。
四、(2025江西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 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 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扃:关闭。③
秣陵:与下句中的“建康城”是同一个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④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
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首句叠用三个“深”字并通过疑问语气渲染出了庭院的深邃。
B.“柳梢”句中“渐”字体现出词人盼春之切与景物观察之细。
C.下片开头两句词人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D.结尾两句词人感叹如今即使“试灯”“踏雪”也没有了心情。
【解析】 “‘渐’字体现出词人盼春之切与景物观察之细”错误。“渐”字的确写出了柳树梢
头和梅花的花萼渐渐清晰可辨,但并没有“盼春”的情怀,而是带有无奈的色彩。结合“人老
建康城”可知,词人虽看到春意渐显,但并没有心情欣赏,反而引发自己对年华逝去的感慨。
8.有人评价此词“貌写闺情,实蕴国恨”。请结合“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的含意
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词人将“春归”与“人老”对比,写出自然无情的流转与自身境况的对比,用“人
老建康城”表达了经历国破家亡,在漂泊生活中逐渐老去的感慨。②这两句表面是在说春
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无法回到北地家乡,而实际上,“人老建康
城”是词人表达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伤感。(每点3分)
【解析】 这道题让我们结合“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分析“貌写闺情,实蕴国恨”,其实就
是让我们分析“春归”二句哪里体现了“闺情”(闺阁女子的情感),哪里体现了国恨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或对民族危亡的悲愤)。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意思是:春天回到秣陵的树上,而人却老死在建康城中。
先分析“闺情”,联系词人自身的情况。“春归”与“人老”,春天又来,人却老去,自然无情
的流转与自身境况对比,人的衰老与春天的生机对比,词人借此感叹时光流逝,自己逐渐老
去。“秣陵树”“建康城”是词人所在地,词人强调地点,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在国破家亡中背
井离乡,漂泊无依,无法回到家乡的感叹。
再分析“国恨”,联系南宋当时的国家情况。当时正值宋室南渡,国家动荡不安。“秣陵”
“建康城”都是指现在的南京,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所在地。词人表面写自己人老建康
城,无法回到家乡,实际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国土沦丧,南北分裂,
自己才无法回到家乡,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伤感。
诗歌对译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 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深。
云雾缭绕的窗户和楼阁,经常紧闭。
柳树梢头和梅花的花萼渐渐清晰可辨。
春天回到秣陵的树上,
而人却老死在建康城中。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曾经感慨月亮吟咏着风,发生了多少事情,
如今老去,却依然一事无成。
谁会怜悯我的憔悴和衰败。
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
都没有这份心情了。
群文探究
1.《夜筝》后两句内容与《琵琶行并序》中哪四句诗的内容相近?这两首诗对音乐描绘
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夜筝》后两句内容与《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
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四句诗的内容相近。
②《琵琶行并序》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What)的手法。既有运用比喻
手法从正面对琵琶乐本身进行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也有从环境和听者的感受的角度侧
面描写琵琶声的精妙 (How)。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无声的片刻”来衬托乐曲
的优美,引发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Why )。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内容相近”“音乐描绘的手法”“不同”可知,本题要求我们先找出
《琵琶行并序》中与《夜筝》后两句相近的内容,再分析这两首诗在音乐描写手法上的
不同之处。
看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夜筝》后两句正是对《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四句诗的化用。
分析两首诗在描绘音乐时所用的不同手法。根据前面题目和教材中所学的《琵琶行
并序》,我们已经知道《夜筝》主要写了诗人夜间听曲引发悲凉情绪的事,《琵琶行并序》
主要讲了诗人江上听琵琶引发悲伤情绪的事。《夜筝》后两句内容是对音乐的描绘,
《琵琶行并序》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对琵琶乐的描写。
根据“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可知,诗人并没有直接去写弹筝女如何弹筝,
而是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声停”让读者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从侧面衬托音
乐的优美。而《琵琶行并序》对乐曲的描绘手法多样,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等比喻的运
用,也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环境烘托和听者反应,如此采用正面描写和
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全面细致。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人生如梦”,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中又说“万事到头都是梦”,同样的梦,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是因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
自扰、徒增白发而起,寄托的是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②《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中的“万事到头都是梦”写的是苏轼以顺处逆、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悲哀的矛盾心境。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情感”可知,这道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再结合“梦”“情感”“不
同”可知,题干要求从梦的角度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与《南乡子·重九涵
辉楼呈徐君猷》“万事到头都是梦”情感方面的不同。虽然两首词都给出了确定的句子,
但分析情感不能仅仅只分析这两个句子,而是要结合全词分析。
先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从“故国神游”到“一尊还酹江月”,是苏
轼怀古后的现实感叹。苏轼本欲有所成就,然而结果却空生满头白发,不由得产生了“如梦”
之叹。他崇慕功业,神往雄杰,但自己却又不能有所作为;人生有为,当须及早,但自己却
“早生华发”;眼见壮阔奇妙景色,惊赞“江山如画”,一回想自己的生活,又有“人生如梦”之
感。故“人生如梦”寄托的是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再看《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的“万事到头都是梦”。根据我们前面对第6
题的分析可知,这里的“梦”写出了苏轼自己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双重矛盾的心理,抒
发了词人以顺处逆、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悲哀的矛盾心境。
3.通过与李清照南渡后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比较阅读,请你谈谈《临江
仙》这首词与《声声慢》(寻寻觅觅)在表达落寞之情的技法上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都借景抒情,《临江仙》用“柳梢梅萼”反衬时光流逝,《声
声慢》(寻寻觅觅)以“梧桐细雨”烘托哀愁。②都直抒胸臆,《临江仙》用“老去无成”
“无意思”“没心情”等直接表达落寞之情,《声声慢》(寻寻觅觅)用“怎一个愁字了得”直
接表达愁苦之情。
(2)不同点:①表现手法上,《临江仙》侧重实写、运用对比,如“庭院深深”描绘实景,
“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声声慢》(寻寻觅觅)虚实相生,如“雁过也”勾起回忆。②
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临江仙》运用设问,如“庭院深深深几许”引发思考;《声声慢》
(寻寻觅觅)运用反问,如“怎一个愁字了得”将哀愁推向极致。
【解析】 由题干中的关键词“技法”“异同”可知,这道题属于手法题,本题要求我们比较两
首词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有何异同。分析手法,可以从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等角度思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寻找其相同点。《临江仙》中的“柳梢梅萼渐分明”,用春景反衬词人对时光流逝、
人生迟暮的感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描
绘凄凉秋日黄昏,烘托内心的落寞与哀愁。由此可知,二者都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景物
描写渲染情感氛围。
除了借景抒情,两首词均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所以二者还都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
再分析其不同点。表现手法上,《临江仙》侧重实写,如“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
常扃”,描绘真实环境;还运用对比,如“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
春归大地与人老建康对比,突出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声声慢》
(寻寻觅觅)虚实相生,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虚写勾起回忆。
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临江仙》中“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运用了设问的修
辞手法,引出庭院的深邃与幽闭,进而引发对词人孤独处境的思考。《声声慢》
(寻寻觅觅)则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来强化情感。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将内心的哀愁推向极致,落寞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