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我们的家园-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习题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我们的家园-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习题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08: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四单元 我们的家园
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建议用时:19分钟
一、(2025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对于一些作家而言,故乡只属于童年。那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
长大后羽毛丰满,他们就A ( )。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我的
故乡给了我一切:我咿咿呀呀的学话,我步入的茫茫如大海的社会,我体验的梦幻般的
初恋,我写作了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当然,它也给了我人生的另一面,
那便是挫折、穷困、冷遇与折磨,以及意外的灾难。我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那是说
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识不识货,是否
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我的许多温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风里的。一处街角,一个桥头,一株弯曲的老树,
都会唤醒我的记忆,使我陡然“看见”昨日的影像。它常常叫我骄傲地感觉到自己拥有那
么丰富又深厚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装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这城市的数百万人,还有
我们无数的先辈的人,也都把他们的人生故事书写在这座城市中了,我感到我和这个城
市的人们浑然一体,我和他们B( ),有时甚至不需要语言交流。我相信,对自己的
家乡就像对你真爱的人,一定不只是爱它的优点。或者说,当你连它的缺点都觉得可爱
时,它才是你真爱的人,才是你的故乡。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案】 远走高飞; 心有灵犀(每处1分)
【解析】 A项,根据前文的“对于一些作家而言……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
满,他们就”以及后文的“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可知,此处语境强调有
些作家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离开故乡。故可填“远走高飞”之类的成语。
B项,前文先是表明“我感到我和这个城市的人们浑然一体”,强调了“我”与城市里的人
们之间那种紧密、融合的关系,接着又说“有时甚至不需要语言交流”,这说明“我”和他们
之间在情感、认知等方面高度契合。故可填“心有灵犀”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远走高飞:远远地离开,到别的地方。
心有灵犀:指彼此的心意相通。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否可以删去?谈谈你的理由。(4分)
【答案】 示例一 不可以删去。①内容上,用比喻表明生活有苦难也有希望,关键在于能
否把握,蕴含哲理,深化主旨;②结构上,承接上文并引出下文对故乡情感的表达,起过渡
作用;③表达效果上,引发思考,增强感染力。(4分)
示例二 可以删去。①内容上,观点已在他处体现,此句直白浅显,对核心表达影响较小;
②结构上,与故乡主线关联不紧,删去后叙述更流畅;③表达效果上,该句口语化表达与全
文文艺深沉风格不符,删去后可使风格更统一。(4分)
【解析】 由题干设问可知,这道题属于句子作用题,且本题具有开放性,无论选择哪个观
点,都要给出合理的理由。
若认为不可以删去,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正面分析保留句子的好处。
内容上,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活中的希望比作火柴,生动形象地表明生活在给予
挫折苦难(如上文提到的困境)时也会给予希望,而能否利用这希望温暖、照亮自己,取
决于个人对希望的把握,蕴含哲理,深化主旨。结构上,承接上文“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
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进一步阐述面对这“火柴”(希望)时个人的作用,
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情感表达,起到过渡作用。表达效果上,引发读者对如何面对生活困境
的思考,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与启发性。
若认为可以删去,则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其多余、不当之处以
及删除句子的好处。内容上,原文已经清晰表达出生活不会亏待人,在遭遇困难时会有希
望这一观点,此句所表达的“把握希望”意思较为直白浅显,即便删去,读者也能从前面“当生
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中领会到要抓住希望的含义,对
核心内容的表达影响不大。结构上,文章主要围绕故乡与“我”的关系展开,此句相对独立,
与上下文故乡相关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删去后在故乡这一主线叙述上更加流畅,不会影响
整体结构的连贯性。表达效果上,此句中“识不识货”等表述口语化较强,与全文较为文艺、
深沉的风格不太契合,删去后可使文章语言风格更统一,增强整体美感。
3.请用“无论是……还是……”将文中画波浪线处改写为两组句子。要求:句式大致整齐,
符合逻辑,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案】 无论是我咿咿呀呀的学话,还是我步入的茫茫如大海的社会;无论是我体验的
梦幻般的初恋,还是我写作的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5分)
【解析】 (1)先分析原句内容。原句写了作者列举故乡给予自己的不同人生经历,包
括学话、步入社会、初恋以及写作等方面。
(2)根据句子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性,给句子分组。分析可知,“我咿咿呀呀的学话”
与“我步入的茫茫如大海的社会”都围绕作者早期成长和接触外界的经历进行叙述,故可
将这两个分句归为一组;后两个分句分别涉及情感体验和创作成果,故可将“我体验的梦
幻般的初恋”与“我写作了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归为一组。
(3)按照题干要求改写句子。按照“无论是……还是……”的句式,将上述两组内容分别
进行改写即可。
二、(2024四川凉山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8分)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那些都很好。但是我又很自然地有一
个奇怪念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是会叫生长
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
想到过:就是那些可爱的山水也自有不可爱的理由吗?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
来诉说:你们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总不如平原上坦坦荡荡;你们不容
易望到天边,更看不见太阳从天边出现,也看不见流星向地平线下消逝,总不如平原上
的人有万里好景一望收的眼福;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
来,总不如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更为好看。此外呢,此外似乎还应该有许多理由,然而
我的笔偏不听我使唤,我不能再写出来了。唉唉,我多么蠢,我想同你开一回玩笑,不
料却同自己开起玩笑来了,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那些山水文章,我
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
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运用对比手法,将山水美和平原美进行比较,以平原人的视角阐述了平原之美,
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②运用铺排手法,反复渲染平原之美,突出了“我”对家乡
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
【解析】 先结合所学知识点明用了什么手法,再分别进行分析。“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
与“坦坦荡荡”、“不容易望到天边”“看不见太阳从天边出现”“看不见流星向地平线下消逝”
与“万里好景一望收”、“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与“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将山水美
和平原美进行比较,以平原人的视角阐述了平原之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对家乡的
喜爱之情。“你们……总不如……”三组句子结构大体一致,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再加上一
系列景观的铺叙,反复渲染平原之美,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5.语段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比较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
【答案】 ①开头和结尾主要使用第一人称“我”,开头的“我”交代了观点表达和情感抒发
的对象,结尾的“我”便于抒发“我”对平原的喜爱之情。②中间交替使用第一人称“我”和第
二人称“你”“你们”,具有互动性,增强了对话意识。(每点2分)
【解析】 人称使用上,开头“我觉得那些都很好”“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
用“我”表达了观点和态度;结尾“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
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用“我”直接抒发对平原的喜爱之情;中间部分“你为什么尽把你们
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
诉说”“你们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你们不容易望到天边”“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
浪花或涛声”“在我平原人看来”“我想同你开一回玩笑”,交替使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
称“你”“你们”,如同面对面交流,互动感强烈,便于交流,增强了对话意识。
第四单元 我们的家园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建议用时:19分钟
一、(2024福建莆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温暖的家长里短和丰富
的风土人情,游子因方言对于乡土有①____________的眷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
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
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
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日常社交中②____________的部分。在虚拟空间和
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2021年面
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
觉向身边的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
一句方言的背后是一方水土的桑梓之情,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
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过去的③__________或坐拥“金山银山”,
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更多人对
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
亿万人的“小家乡” 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益处良多。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①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牵肠挂肚②必不可少/不可或缺③穷乡僻壤/穷
山恶水/不毛之地(每处1分)
【解析】 第①处,由横线前的“游子”“方言”和横线后的“眷恋”可知,此处是说方言给游子
带来的眷恋感,突出更强烈的牵挂,故可填“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牵肠挂肚”之
类的成语。
第②处,横线前的内容强调“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的重要性,其已经成为“Z世代”日常
社交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故此处可以填“必不可少”“不可或缺”之类的成语。
第③处,由横线前的“脱贫攻坚”“过去的”和横线后的“金山银山”“丰衣足食”可知,此处
强调的是贫穷。再根据横线后的“所在”可知,此处指一个地方,故可填“穷乡僻壤”“穷山恶
水”“不毛之地”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形容思念情切。
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牵肠挂肚: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
必不可少:绝对需要的;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物的。
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
穷乡僻壤:荒凉贫穷而偏僻的地方。
穷山恶水:形容自然条件很差,物产不丰富的地方。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2.文中画横线句子若改为“人们对方言的态度转变,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
的坚定自信和强烈认同”,二者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一些?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①“更多人”能够显示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的人在数
量上的变化。②“可能”表猜测、推断,原句中使用“可能”表示后文的结论属于作者的推测,
增强了表达的严谨性。③“更坚定自信”“更强烈认同”中的“更”字表示在原有基础上程度
的加深。(4分)
【解析】 (1)先对比原句与改句。可以发现改句改动的主要是词语上的选用。第一处
改动是改句将“更多人”改成了“人们”;第二处改动是改句将“可能意味着”改成了“意味
着”;第三处改动是改句将“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改成了“坚定自信和强烈认同”。
(2)再结合语境看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改句中的“人们”是一个更普遍的概念,不
存在前后的变化;而原句中的“更多人”表明“对方言的态度转变”的人在数量上有所变化,
比以往要多,从而证明更多的人注重方言。“可能”表示一种推测,原句中使用“可能”表示
后文的结论属于作者的推断,而不是客观事实,“可能”一词的使用也使文章的表达更加严
谨。原句中的“更”字表示在原有基础上程度的加深,是通过与过去的对比来表达如今人
们对方言态度的变化,从而突出了方言所蕴含的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原句的表达效果更
好一些。
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D
A.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解析】 原句用“水土”“桑梓”代指家乡,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流霜”。B项,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战士伤亡惨重与将帅纵情声
色进行对比。C项,运用了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其中的“连天”“向天横”“拔五岳”“掩赤
城”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巍峨。D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铁衣”代指戍卒,“玉箸”代指
思妇,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知识链接
借 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是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
的名称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借代”常有以下几种分类:
①用本体的某种特征、标志来代替本体。例如:“没有 ——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
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鲁迅《药》)
②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③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来代替本体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
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④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某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2024四川资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承德,一座深远而厚重的城市。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1000多年的辽金文化和300
多年的清文化在这里融合碰撞。亭台楼阁,山水相依,林海绵延,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
在这里交相辉映。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在这里,林海与草原相接,
山庄与古刹辉映,城镇与乡村共荣,人们漫步在青石小路,轻抚红色宫墙,恍然间与历
史打了一个照面……
才感盛夏,忽而已秋,避暑山庄正门前却游人如织,热度不减,世界文化遗产的独
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游客们越来越关注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每一件文物都兴趣
盎然。文物保护是“留根”,更是“护魂”。避暑山庄正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以文化传承
赓续民族团结根脉,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如何保护好历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承德市按照首先开展文物调
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筑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
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的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承德全力抓好文物
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
效果。(4分)
【答案】 ①使用排比,用“……与……”三个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从多
角度具体展现了此地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交汇、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风貌,句式整齐,
节奏鲜明,抒情意味强烈。②使用拟人,“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把“历史”人格化,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人们在此地能窥见历史,如同见到故人的亲切感受,更能突出承德历史文化底蕴
的深厚。(每点2分)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所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然后
再结合画横线的句子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排比的修辞功能可以概括为“增
文势”“广文义”,排比项排叠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带有列举和
强化性质,可拓展和深化文意。而拟人的修辞手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出
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画横线句子
中的“林海与草原相接,山庄与古刹辉映,城镇与乡村共荣”运用三个“……与……”的句式,
结构相同,都是主谓结构,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从植物、建筑物、村镇三个角度
具体展现了承德自然与人文的美。“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历史”
人格化,赋予历史以人的动作,漫步于此,游人似乎与历史不经意间碰面,写出了人与历史遇
见的状态,这种不经意间的碰面就像故人偶然遇见,是那么亲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承德历
史文化底蕴的深厚。
5.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案】 承德市按照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
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筑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
建筑焕发新光彩。(5分)
【解析】 首先提取长句的句子主干,句子的主干是“承德市按照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可
独立成句。再找长句中除谓语动词以外的动词,根据找到的动词及其对应的主语、宾语,把
长句中除句子主干以外的部分组成相对独立的分句(有动宾结构或主谓结构),将“开展”
“建立”“组建”“保护”“利用”“让”这几个动词找出来之后,再找这几个动词的主语和宾语,并将
分句写出来。读句子可知,这几个动词的主语都是“承德市”,宾语分别是“文物调查”“古建筑
保护信息库”“由文物管理和古建筑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文物”“古建筑焕发新光
彩”,确定分句的主语和宾语之后,可以连起来写成独立的分句: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
保护信息库,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筑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
筑焕发新光彩。最后调整语句,加入衔接词“首先”“然后”“最后”写出短句即可。
第四单元 我们的家园
学习活动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建议用时:36分钟
一、(2025河南南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
山歌嘹亮,舞姿轻盈,芦笙悠扬,鼓声阵阵……前不久,一场在贵州大山深处的雷
山县白岩村举办的音乐会给线上线下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场名为“村響·梯田上”
的活动中,苗绣、铜鼓舞、芦笙制作、蜡染、银饰锻制等多项非遗也一并集中展示,让
众多游客在文化的浸润中感受乡村文旅的独特魅力。
发展乡村文旅, ( 甲 )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根。包括农耕文化在内的乡村文化,既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发展乡村旅游A__
__________的资源。①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使不少人从乡村来到城市,②但埋藏在心底的
那份乡愁虽然不会随着时间被遗忘,③而且会转化为回到乡村旅游体验的直接驱动力。
④而对于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人而言,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成为
出发去乡村的重要理由。这种“不一样”,正来自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质。
正基于此,守护好传统村落、乡村文物古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乡村文化传承好、
保护好、利用好,才能厚植乡村文旅发展的基础,吸引游客 B____________。
发展乡村旅游并不意味着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关键。在乡村旅游蓬
勃发展的同时,粗放式开发、创意不足、同质化建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应当认识到,
在日趋激烈的乡村旅游竞争中,只有足够有特色才能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而特色
往往建立在乡村与众不同的资源禀赋上。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既需要产业的兴旺、环境的优美,也离不开文化的繁荣、精神的
富足。这就要求( 乙 ) 。曾经贫困落后的贵州省雷山县白岩村,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
会和中国三星的产业帮扶下,从发展民宿产业到探索多产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致富之路越走越顺;借助直播带货让农特产走出山乡,利用先进农机提高生产效率,广
大“新农人”为乡村发展注入人才活水……广袤乡村是一个无比广阔的施展才干的舞台,
当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汇聚于此,当越来越多的人才扎根于此,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三农”画卷将更加壮美。
1.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D
A.“快卧倒……”指导员刚喊出口,轰隆一声,炸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
B.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
天……
C.“……”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D.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
了详尽记录。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表语音中断。B项,表语意
未尽。C项,表对话中的沉默不语。D项,用于列举不同类型的稻株,表列举的省略。故选D。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案】 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纷至沓来/接踵而至(每处1分)
【解析】 A处,结合横线后的“的资源”可知,此处要填写的成语应作定语修饰中心语“资
源”;再根据横线前的“既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可知,此处语境强调
乡村文化的重要性,故可填“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必不可少”之类的成语。
B处,根据横线前的“厚植乡村文旅发展的基础”“吸引游客”可知,此处语境强调厚植乡
村文旅发展,吸引游客都来旅游,故可填“纷至沓来”“接踵而至”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
至关重要:相当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
必不可少:绝对需要的;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的。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接踵而至:比喻来的人相继不断或事情不断地发生。
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 句①:删去“使”或“随着”。句②:将“虽然”改为“不仅”。(每处2分)
【解析】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案】 甲:保护乡村文化是前提(或“应先保护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基础”); 乙:
各方面协同发力(或“全社会共同参与”)(每处2分)
【解析】 甲处,根据括号所在位置可知,此处要填写的句子是总领句,需要结合后文内容
进行概括。分析后文内容可知,后文主要谈的是乡村文化对发展乡村文旅的重要作用,结
合“把乡村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才能厚植乡村文旅发展的基础”可知,此段的核
心内容是要保护乡村文化,故可填“保护乡村文化是前提”“应先保护乡村文化”“乡村文化
是基础”之类的句子。
乙处,结合括号所在位置可知,此处填写的句子承接段首句。根据括号前的“这就要求”
可知,此处要填写的内容应为某种做法;根据后文的“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中国三星
的产业帮扶下……利用先进农机提高生产效率”可知,此处语境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
求各方面的配合,故可填“各方面协同发力”“全社会共同参与”之类的句子。
5.请对文中加点的“同质化”一词作出解释,并举出生活中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现象进行
说明。(4分)
【答案】 “同质化”是性质相同或相似,没有自身特色的现象。现象示例:多个乡村都推
出了类似的农家乐项目,提供相同的餐饮、住宿和娱乐设施,缺乏与当地文化、自然风光
相结合的独特元素。(4分,答案不唯一)
【解析】 先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同质化”的含义。由文本第三段“在日趋激烈的乡村旅游
竞争中,只有足够有特色才能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可知,“同质化”是性质相同或相似,
缺乏差异性,没有自身特色的现象。再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作答时,需要具体说明乡
村旅游中相似的现象。例如,缺乏地方特色: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未能充分利用自身的
自然和文化资源,导致提供的旅游体验千篇一律。过度商业化:一些地区在乡村旅游开
发中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了长期发展规划和文化保护。服务同质化:乡村旅游服务
内容和服务质量普遍不高,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其中农家乐项目即是如此。
二、(2025山东滨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生发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都直接
来自乡村生活现场,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境。千百年来,人们每每吟诵这些诗句,往往会
燃起内心的田园梦。于很多人而言,乡村不仅是一个居住场所,更是品鉴和寄情的对象,
是精神的归属。
晋宋之际,陶渊明归隐田园,躬耕于原野。当津津乐道于“归园田”和“返自然”时,
他所期待的显然不是栖身意义上的乡村空间,而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简单概括,即
放浪于山水,在长河落日、细雨微风之间感悟自然与人生,获得生命的抚慰。
尽管陶渊明的乡间生活其实是艰难的,有时衣食难以为继,甚至还曾乞讨,但这些并不
妨碍后世文人将其视为精神楷模,并形成了绵延不绝的田园诗派。
至少自唐代始,无论是处尊居显还是地位卑微,文人在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时,总
是绕不过陶渊明的田园。只不过由于时代语境和个人际遇的差异,每个人在承袭陶氏田
园志趣的同时,也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特征。盛唐时期,生活优渥者如王维,购置乡间别
墅,远眺孤烟远村、独树高原,静观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聆听雨打花瓣、黄莺啼
鸣,抵达了物我相容、物我两忘之境。仕途失意者如孟浩然,隐居鹿门山,在乡间友人
家里做客后写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尽管没有做到
“忘我”,却也获得了某种超脱现实窘境的意趣。北宋时期,被贬至黄州的苏轼,“躬耕
于东坡,筑雪堂居之”,以陶渊明自比,写下“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在“归去来”想象中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抵达了生命的澄澈。
南宋时期,因病辞官还乡者范成大创作了大型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童孙
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等诗句,超越了文
人的隐逸之志和归田之乐,单纯地展现了农家的质朴和风物的淳美,回到了生活本身。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文人们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即使一些非乡村出身、
亦无耕种经验的文人也是如此。如前述的王维,出身于官宦之家,状元及第后,投身于
官场,最高官职曾至尚书右丞。其早年经历与乡村并无交集,四十岁后却移情乡野,隐
居蓝田。一个初夏的黄昏,王维漫步于渭水岸边,看见落日的余晖洒满村庄与麦田,野
鸡鸣叫,牛羊暮归,农人荷锄,心生羡慕,情不自禁地吟起:“式微,式微,胡不归?”
仿佛找到了人生的归途,其对乡村的情感显而易见。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是有原因的,
主要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
“土”不是贬义词,而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区别于游牧民族和工业社会,中华文明是靠土
地的产出来维系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因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
结”,无论迁徙到哪里,都期盼落叶归根。
(摘编自徐志伟《把酒话桑麻——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乡村空间》)
材料二: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
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
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
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
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
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
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
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
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
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
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
“向何处去”的注脚。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
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
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
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
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那些直接来自乡村生活现场具有独特文化意境的诗句,往往会燃起我们内心的田园梦。
B.陶渊明归隐田园,追求的显然不是栖身意义上的乡村空间,而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
C.范成大的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单纯地展现了农家的质朴和风物的淳美,回到
了生活本身。
D.现实中存在古村落缺乏保护甚至被破坏的现象,采取必要的行动保护古村落迫在眉睫。
【解析】 “范成大的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单纯地展现了……”以偏概全。根据材
料一第三段中的“其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
稀’等诗句……单纯地展现了农家的质朴和风物的淳美,回到了生活本身”可知,《四时田
园杂兴》中,只有“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等诗句,单纯地展现了农家的质朴和风物的淳美,并没有说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都
展现了农家的质朴和风物的淳美。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后世文人将陶渊明视为精神楷模,可见陶渊明窘迫的生活处境并未影响他在后世文人
心目中的地位。
B.材料一第三段列举了多个事例,印证了后世文人在承袭陶氏田园志趣的同时,也形成
了个人风格。
C.“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社会都具有重要
价值和意义。
D.与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里人”将村落视为生存空间不同,“城里人”将村落看作精神的归宿。
【解析】 “与……不同”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中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
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可知,村落既是“村里人”的生存空间,也是
“村里人”的精神的归宿。
8.下列选项不能用来说明材料二第二段中“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的一项是(3分)
( )
D
A.唐尚书: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
B.冯骥才: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根性和多样性都在村落里。
C.靳亦冰:传统村落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价值传承和延续。
D.贾平凹:衰败的农村已成了我心中的一种痛。
【解析】 “衰败的农村已成了我心中的一种痛”,这句话表现的是农村衰败的现实,并非村
落的重要意义。
9.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费孝通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请简要分析其不同用意。
(4分)
【答案】 ①材料一中,用来说明中国人有极强的“乡土情结”,其形成主要是由传统社会的
特点决定的;②材料二中,用来说明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每点2分)
【解析】 由题干中的关键词“引用”“用意”可知,这道题考查引用论证的作用,属于作用题。
可以从对论点、论证过程、论证效果的作用等角度考虑。
联系两则材料中句子所在位置的前后内容进行分析。材料一中,引用这句话的背景
是中国文人对田园的向往,结合画线句子前面的“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由中国传统
社会的特点决定的”和总结句“因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无论迁徙到哪
里,都期盼落叶归根”可知,材料一引用费孝通的话,是用来说明中国人有极强的“乡土情结”,
其形成主要是由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材料二中,根据画线句子前的“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可知,引
用费孝通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就是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即用来说明村落承载
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这一论点。
最后,将分析得出的内容分要点作答即可。
10.请结合材料二,谈一谈新时代如何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6分)
【答案】 ①深刻认识乡村的文化属性,注重挖掘,做好传承;②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
风貌,保护好古村落;③振兴乡村,与时俱进,促进乡村成长。(每点2分)
【解析】 由题干设问可知,本题要求分析并运用材料信息解决现实问题,属于概括题,可
用“找定删联”法。
根据题干关键词“材料二”“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可知,我们要结合
材料二,联系新时代背景给出“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的建议或做法。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内容可知,“乡愁”主要与村落有关,所以我们要找出材料二中
与村落有关的内容,并概括出建议或做法。
段落 原文 建议/做法
第1段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 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要认识古村落,了
解古村落。
第2段 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 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 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 化属性。 认识古村落承载的
物质基础、文化属
性。
第3段 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 注意乡土味道,保
留乡村风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 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振兴乡村。
段落 原文 建议/做法
第4段 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 败,而应是成长。 让乡村随时代变
迁,促进乡村成
长。
根据总结出的内容,得出的第1条与第2条在意思上有重复,可以只保留第2条。在
认识到文化属性后,一般还要深入挖掘并传承,所以可以完善第2条得到答案①。振兴乡村
和促进乡村成长之间有相似之处,可以合并得到答案③。第3条可单独作为答案②。
将分析概括出的内容分要点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