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五单元 乡土的中国
基础觉醒 整本书知识
建议用时:50分钟
1.《乡土中国》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探讨对我们认识当今中国社会仍有帮助。比如,在乡
村的“熟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能不需要______,但这绝不能说是乡下人“愚”
的表现;在男女有别的乡村,家庭生活一般以______为主,以异性为辅;而乡村的治理,
一般情况下不靠法治,而是靠来源于传统的______。这些发生在乡村社会的现象仍然会
隐隐约约地出现在当今的城市生活中。所以,作者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
_________________性的。(4分)
文字
同性
礼治
乡土(每空1分)
2.下面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分析,请按要求填写相应内容。(4分)
费先生为了把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解释得通俗易懂,大量采用东西方对比的方
法来阐述。譬如,他认为西方的社会性质是属于法理社会,而乡土社会则是属于______
社会;西方社会的格局特点大多是团体格局,而乡土社会则是属于______格局;西方社
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人民的宪法,而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维系着私人的
道德;西方社会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方式通常是运用司法诉讼体系,而乡土社会则通
常运用______体系;_________________是西方契约社会的基础,而血缘则是身份社会
的基础。
礼俗
差序
调解
地缘(每空1分)
3.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认为,权力根据性质不同,有四种表现形式,即从社会冲
突中发生的__________、从社会合作中发生的__________、从社会继替中发生的______
_____,以及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长老
权力
时势权力(每空1分)
4.(2024上海浦东阶段练习)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
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乡土中国》)
C
①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
②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③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
④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A.④②③①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解析】 前文说“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否定了“人治”和“法治”相对称。根
据语句内容可知,下文主要论述“法治”,解释“法治”的含义。其中③中的“并不是”与②中
的“而是”相呼应,构成并列关系复句,因此先③后②,排除A项;①④衔接,④是对①的进一
步解释,因此先①后④,排除B、D两项。故选C。
5.下列现象都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的一项是(3分)( )
A
①出远门的人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如果在异地他乡水土不服,总是想家时,就用这泥
土泡水喝。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处处留下
了他们的足迹和汗水。
③农村很多村庄以姓氏命名,例如王家村、庞各庄等,这些姓氏就是世代居于此地的家
族的姓氏。
④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表示亲近,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会让父亲感到未受
排挤的安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需要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内容,对各句中的现象逐一分析。《乡土中国》
中,作者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从泥土里面讨生活,同时也被束缚于土地。传统
社会安土重迁,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曾离开这片土地,所以对这片土地非常依恋。①表现
了出远门的人对家乡的泥土的依恋,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而②是社会发展迅速的表现,不
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排除②,也就是排除B、D两项。《乡土中国》中,作者认为中国传
统社会结构的格局是一种“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影响下的乡土社会以血缘为基础构造,
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与“熟人”之间关系的亲疏依据某种标准来排列,这就是所谓的
“差序”。所以就出现了家族世代居于一处的现象,并以家族的姓氏为这些村庄命名。由
此可见,③中的村庄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乡土社会以血缘为基础构
造,在缺乏变动的文化里,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但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
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更多的是有智慧和专业知识的年轻人。于是尊
卑不靠年龄体现,长幼也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由此可见,④体现的
是尊卑不靠年龄,这是社会发展迅速的表现。排除④,也就是排除C项。故选A。
6.(2024福建厦门月考)请结合《乡土中国》1—3章的内容,借助表格,分析以下文字
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并补写出空缺部分的内容,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乡土中国》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生产方式:“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①______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第1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 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 空间特征:“这是一个②‘______’的社会,没有
③________的社会。”(第1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时间特征:“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
中,④_________________也是多余的。”(第3章)
种地
熟悉
陌生人
历史(每空1分)
【解析】 ①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往来种作”可知,这是在种地;再联系《乡土中国》
中的“生产方式”“离不了泥土”“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可知,此处应填“种地”;②③根据《桃
花源记》中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可知,村中人与外人间隔,很难见到陌生人,说明
这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很熟悉;再联系《乡土中国》中的“空间特征”可知,这两
处分别填“熟悉”“陌生人”;④根据《桃花源记》中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知,村中
人一直住在这里,代代相传,过的都是同样的生活,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甚
至连他们自己过去的生活也不用记录,因为生活都是一样的;再联系《乡土中国》中的
“时间特征”“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多余的”可知,此处应填“历史”。
7.下面是某学生阅读《差序格局》时绘制的关于西方现
代社会和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示意图,请先指出两
幅图所指向的社会类型,再简要说明这两种社会结构的
不同点。(6分)
【答案】 图1是西方现代社会,图2是中国乡土社会。①
西方现代社会是团体格局,并且团体有一定界限,且界限分明。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
界限比较模糊。②西方现代社会自己(A)只属于某个圈子。中国乡土社会所有的关系
都是以“己(A)”为中心,从自己出发的。③在西方现代社会,每个个人属于固定的圈子,
在这个圈子里,大家的关系就是一定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关系就像一个一个由己出发,推
出去的圈子,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离圈子的中心越远,关系就越远。(6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仔细观察两幅图,再联系《差序格局》这一章中的内容分析图1
和图2的不同点,最后根据分析的内容概括出不同点即可。
图1中的A(自己)只属于某个圈子,联系《差序格局》这一章中对西方和中国两种
社会关系的阐述,即“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
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
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
体”可知,图1是西方现代社会,属于团体格局,团体有一定界限,且界限分明。在社会关系上,
“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就像图1中A属于固
定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大家的关系就是一定的,且只属于某个圈子。图2中的A(自己)
是圈子的中心,并由此散发出许多圈子,《差序格局》一章中写道:“我们的格局……好像
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
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由此可知,图2是中国乡土社会,属
于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社会的关系由己出发向外推,离圈子的中心越远,关系就越远。
8.(2025重庆沙坪坝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秀莲提出分家,孙少安坚决不同意,后来,老人反
过来劝说少安,最终成功分家。搬进新窑后,秀莲更加用心经营她和少安的小家庭,但
这些表现使得少安“十分难堪”,并觉得妻子“不像话”,因为他觉得自己首先是孙家的
“儿子”,其次才是秀莲的“丈夫”。
问题:请联系《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中秀莲和少安产生冲突的原因。(4分)
【答案】 ①秀莲的追求属于浮士德式文化,她渴望男女情感的持续,这种持续需要推陈出
新,打破大家庭的稳定才能冲破束缚。②少安的追求属于亚普罗式文化,他希望大家庭关
系稳定,克制自我以适应外在秩序,此时就需要克制自己来消除小家庭和大家庭之间的矛
盾。(每点2分,答出家族社群、感情定向、克己迁就等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经典名著中的内容和观点的能力。秀莲和少安产生
冲突的原因可从不同的文化追求和家庭观念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文化追求:①贺秀莲的浮士德式文化追求:浮士德式文化强调个体追求和情感的实
现。秀莲希望通过分家来增强她与少安之间的小家庭独立性,从而实现夫妻情感的持续
和深厚发展。这种希望与不同事物不断涌现的情感需求,与她期望突破家庭传统束缚的
愿望相一致。
②孙少安的亚普罗式文化追求:亚普罗式文化看重秩序和稳定。少安的传统观念中,
大家庭的稳定和和谐是首要的,他首先认同自己作为孙家“儿子”的身份,而不是秀莲的“丈
夫”,这导致他倾向于保持现有的家庭结构。为了此目标,少安更倾向于压抑自我需求以融
入家庭的整体秩序中。
家庭观念:①家族社群观念:在《乡土中国》中,传统乡土社会强调家族整体的利
益及情感定向。少安的行为受到这种传统影响,他对家族责任的认同感强于对小家庭的
私人情感需求。
②克己迁就:少安宁愿克制个人情感需求,也要保持大家庭的整体和谐,这种自我克
制和迁就是源于对大家庭关系的高度重视。从这点看,他与秀莲之间在对待家庭责任与
个人情感的优先次序上产生了冲突。
9.(2025天津和平期末)某中学以系列视频短剧方式组织《乡土中国》研学,计划拍摄
《寻找城市中的“乡土”气息》系列短视频,下面是拍摄计划的相关内容。请根据故事脚
本和拍摄主题示例,将拍摄计划补充完整。(4分)
拍摄主题 故事脚本
A.__________ 张大妈刚搬到天津,遇见几个老乡,聊得特别开心。
张大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B.__________ 张大妈带孙子到图书馆玩,孙子大吵大闹,吵到了图书馆看书
的人,大家出言制止。
张大妈:他还是个孩子。
礼治秩序/无讼 张大妈的儿子和小李打起来了。两个人打算报警。
张大妈: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张大妈的孙子太淘气,张大妈一怒之下把孙子打了。
张大妈:我都是为了你好。
乡土本色
礼俗社会
大家有话好好说,何必报警呢?
长老统治 (每处1分)
【解析】 A处,张大妈在异地遇到老乡时表现出亲切和激动,反映了人们在乡土社会中对
乡土情谊的重视,这种情谊是乡土本色的一种体现,故此处可填“乡土本色”。
B处,张大妈为孙子在图书馆大吵大闹的行为进行辩解,认为孩子的行为在某种程度
上可以被宽容,这是“礼俗社会”的体现,因为在礼俗社会中,人们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
不假思索时便认为其具有可靠性,故此处可填“礼俗社会”。
C处,“礼治秩序”和“无讼”指的是传统社会中通过内部协调和道德教化来维持社会秩
序,避免诉诸法律,据此可知,张大妈的话旨在反映她劝导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而非
求助警察,故此处可填“大家有话好好说,何必报警呢”之类的内容。
D处,张大妈一怒之下打了孙子,并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这是“长老统治”的体现,长老
统治是一种基于传统和经验的权力形式,是一种传统教育观念,长辈认为自己有权力和责
任对晚辈进行管教和约束,认为这样做是为了晚辈好,故此处可填“长老统治”。
10.(2025四川内江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分)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为描述中国社会家庭、氏族乃至更大范围的社
会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一词,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百年来很少见的原创概念。
费先生说,西方人说到他的家,指的是夫妻和孩子,很明确。中国人的家,界限就
不明确了,伸缩性很大,可以扩大到四五代人同堂的大家庭,乃至整个氏族,一表三千
里。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是以某个人为中心,波浪似的向外扩散,犹如投入水中的一个
石子的水纹,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形成一种“差序格局”。
“知人善任”的费先生,请来《红楼梦》中人,演出了“差序格局”的典型场景——
“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
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
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1) 请根据以上内容,概括“差序格局”的三个特征。每个特征不超过6个字。(3分)
【答案】 ①以“己”为中心;②向外扩散延伸;③可以自由伸缩。(每点1分)
【解析】 根据文本第2段中的“以某个人为中心”“扩散”“越推越薄”可以概括出差序格局
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扩散延伸;根据第3段中的“‘差序格局’的典型场景——‘贾家的大观
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
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可概括出差序格局的第三个特
点:可以自由伸缩。
(2) 下列句子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3分)( )
D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C.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解析】 A(×)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不能体现“差序格局”。
B(×)意思是“君子以助人为善为己任,会尽力促成他人的善行与美德,而非协助他人实
施恶行”。这句话是孔子关于君子行为准则的论述,不能体现“差序格局”。
C(×)意思是“不分别关系的亲疏,不区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来判断”,体现的是法治
思想,不能体现“差序格局”。
D(√)“身修而后家齐”,强调自己修身的作用,能够体现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特点。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2024四川成都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3分)
“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
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地想说说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
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
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
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
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①____________地开展着,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
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②____________、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民俗
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
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如③__________
般涌现。景德镇陶瓷、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
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漂洋过海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
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霜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创立对乡土文
化的自信,这是由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
1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如火如荼; 心驰神往; 雨后春笋(每处1分)
【解析】 第①处,由横线前的“传统民俗活动”和横线后的“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可知,此处形容民俗活动开展得盛大热烈,故可填“如火如荼”之类的成语。
第②处,由横线前的“传统村落”和横线后的“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可知,此处是说“传
统村落”令人向往,故可填“心驰神往”之类的成语。
第③处,由横线前的“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和
横线后的“涌现”可知,此处是说“美丽乡村”大量出现,再由横线前后的“如”“般”可知,此处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故可填“雨后春笋”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
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案】 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
自信的深度和广度。(6分)
【解析】 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第一个分句的主干是“我们创立自信”,“创立”和“自信”搭
配不当,应改为“树立……自信”;再看其他分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这”,“这”指的是“对
乡土文化的自信”,谓语是“是”,宾语是“核心构成”,所以“这是由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多了
一个“由”,应改为“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第三个分句的主语也是“这”,谓语是“决定”,
宾语是“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提升了”属于成分赘余,应改为“决定了文化自信的
深度和广度”。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4分)
【答案】 ①构成:对仗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上联中的“掌灯”对应下联中
的“开卷”,上联中的“清影立”对应下联中的“暗香流”;音韵和谐,仄起平收。(2分)
②表达效果: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顺其自然地引出“乡土文化”这一话题;上下联对仗工
整,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挑灯夜读乡
土文化作品时的情态和由此而生的浓浓情味。(2分)
【解析】 (1)先分析画横线句子的对仗是如何使用的。看句子构成:从短语类型上分
析,动宾短语“掌灯”对“开卷”,主谓短语“清影立”对“暗香流”。从词性上分析,动词“掌”对
动词“开”,名词“灯”对名词“卷”,名词“清影”对名词“暗香”,动词“立”对动词“流”。从音韵上
分析,上下联音韵相协,平仄相对,上下联尾字“立”(仄)和“流”(平),体现了仄起平收的
特点。
(2)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对仗的表达效果。从主题上分析,这句话运用对仗手法,本身就
含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再由此点出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
产生“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的感触,并极其自然地想说说乡土文化,也就顺其自然地引
出了主要谈论的话题——乡土文化;从美感上分析,此句采用诗歌中对偶的形式,对仗工
整,结构整齐,平仄相对,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从情感上分析,句子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挑灯夜读乡土文化作品时的情态和由此而生的浓浓情味。
二、(2024江苏南通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7分)
天地养万物。百年变迁,白洋淀的人们在这方水土中,从容地过着祖上传下来的生
活。“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①”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细节,细节又滋生细节,形成
一种彼此共存相依的生物链的关系。夏天,红白相间,荷花亭亭;冬天,蹲下身,能听
到水波推送冰块的声音,透过忽宽忽窄的冰缝看水下,几乎透明的浅灰色小鱼慢悠悠②
其间。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
越多的家园。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它们都会让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
园,成片芦苇和在③间轻轻摇过的渔舟,形成一幅自然的画卷。
白洋淀的生活,像是自然的恩赐。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
冬季水泊似玉。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白洋淀的广阔空间,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在展
示时间的流动。”——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都会感到这里似曾相识,像我们从小就熟
悉的地方一样。水天一色,④,芦苇连接成片,雄浑、苍凉、壮阔的生命的诗意,写在
这片大地上。在白洋淀,你能发现一种隐没已久的简朴的意味。这种简朴来自人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还有日常生活的从容。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①处的标点符号应该用句号且应放在后引号外面。
B.包含语素“游”的词语“家族”有游荡、游弋、畅游等,②处填写“游弋”最合适,弋读音
为yì。
C.③④两处都可以填写“烟波浩渺”这一成语。
D.白洋淀的生态状况说明,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保留“乡土社会”中的“家园”,延续生态文明。
【解析】 A项,“应放在后引号外面”错误,此处是完全引用,独立成句,故句号应放在后引
号里面。
15.文中画横线句“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中各有一个
“像”字。说说两句中的“像”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中的“像”是一个比喻词,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将季节特征分明的白洋淀比作转动的钟表,形象地写出了白洋淀良好的生态环境。“像
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中的“像”表示猜测、想象,可理解为“似乎、仿佛”,让“似曾
相识”之感具象化。(4分)
【解析】 “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白洋淀的广阔空间”是本体,
“转动的钟表”是喻体,“像”是比喻词,起打比方作用,结合语境“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
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在展示时间的流动”可知,“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形
象地写出了白洋淀良好的生态环境。“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中的“像”是一种猜
测、想象,写出了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都对这里感到似曾相识,让“似曾相识”之感具象化。
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Ⅰ
建议用时:22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19分)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
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
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
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
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
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
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
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
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
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
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
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
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
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
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
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
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
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
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
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
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
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从这几句话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
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
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节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有删改)
材料三: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
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
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
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
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
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
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
(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
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
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
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
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
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
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纯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
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
1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B.规矩和法律不同,熟悉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也不一样。
C.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的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解析】 C项,“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
人们的称赞”错误。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契约”“现代社会”可定位到材料一第四段,比对
选项与材料内容,找出不同,材料一第四段中的“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和选项中的“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法不同。
17.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B.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
C.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D.乡土情结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理状态。
【解析】 A(×)“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错误。材料二
中的乡土情结有三种,作者并没有比较哪一种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B(×)“书写他所在时代”错误。依据材料三最后一段中的“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
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可知,莫言写的乡村不是特定阶段的,所以“书写
他所在时代”的说法有误。
C(×)“故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错误,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三第一段中的“当人类
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
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可知,因为人们从精神上眷恋乡
土,所以才创作乡土文学,而不是因为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且这里的“乡土”是具有广
泛意义的抽象符号,而不是特指某个人的故乡。
D(√)根据“乡土情结”可定位到材料二,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的“乡土情结……主要由农
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可知,选项前半句表述正确;由材料二所举古诗文的例子可
知,选项后半句表述也正确。
1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特性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
B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而且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外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乡土社会熟悉特性”可定位到材料一,材料一说明了乡土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是熟悉的,没有陌生人,不用多说什么。A、C、D三项都符合材料一中所说的
“熟悉”,而B项表达的是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世代定居是常态,人口
缺乏流动性,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特性”的论据。故选B。
1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答案】 材料首先分析了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了熟悉性,接着分析了由熟悉性产生信
任性(可靠性),最后指出了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都是土气的特色。(4分)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材料一”“行文脉络”可知,我们要分析的是材料一,然后概
括其行文脉络。
确定每个段落的关键信息及各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说明了乡土社会因为地方
性的限制,成了熟悉社会;第二段阐述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不同性质,说明了乡村是
礼俗社会;第三段主要讲了乡土社会的熟悉性;第四段主要说明了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
的信任是由熟悉性产生的;第五段是对前文的总结,指出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都是
“土气”的一种特色。由此可知,第一段至第四段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先分析乡土社会由地
方性产生熟悉性,再由熟悉性产生可靠性,最后进行总结,指出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都
是土气的特色。
第二段中礼俗社会中凸显出熟悉性,可以和第三段合并为“乡土社会的熟悉性”。
将分析出的内容用关联词“首先”“接着”“最后”连起来作答即可。
20.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围绕这个主题,这三则材料分别阐释了什么内容?
(6分)
【答案】 ①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②内容:材
料一分析了(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材料二指出了乡土社会对中国人民族心理
的影响,材料三阐述了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每点3分,共6分)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三则材料”“共同主题”可知,我们要概括出三则材料的内
容,并提炼出三则材料的主题。
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可以先看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那就是
“乡土”。然后分别提炼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着重看各材料的首尾两段,或材料各段
的首尾句。由材料一最后一段总述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都是土气的特色可知,材料
一侧重阐述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由材料二第一段中的“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
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的是乡土社会对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影
响。由材料三第一段中的“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在
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苦难与温情的乡土”和第二段的内容可知,材料三侧重阐述
的是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由此可知,这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
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先回答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再分述三则材料围绕主题阐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