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第10课 劝 学
基础觉醒 文言必备知识
建议用时:20分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劝学 ______________
(2) 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_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
(4) 声非加疾也 ______________
(5) 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_
(6) 风雨兴焉 _______________
鼓励。
接近、靠近。
检验。
劲疾。
清楚。
起。
2.“而”字主要有以下用法,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属于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用法的序号填
在句后的横线上。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顺承关系。
e.连词,表修饰关系。 f.连词,表因果关系。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
c
【解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是连词,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
a
【解析】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3)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___
e
【解析】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顺风”是“呼”的状语,表示“呼”
的方式。
(4) 锲而舍之 ___
d
【解析】 “锲而舍之”,“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5)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__
f
【解析】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是连词,表因果关系。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
b
【解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是连词,“博学”和“参省”之间是递进关系。
3.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
(1) 假
①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
②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_______________
③ 乃悟前狼假寐 _______________
借助,凭借。
借。
假装。
(2) 闻
①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___
② 博闻强识 _________________
③ 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
听到,听见。
见闻。
闻名,著称。
(3) 望
① 吾尝跂而望矣 __________________
② 先达德隆望尊 ___________________
向远处看。
声望。
(4) 于
① 青,取之于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相当于“从”。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1) 以为轮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煣
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 虽有槁暴
____同“____”,______
有
又
再。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同“____”,________
知
智
见识。
(4) 君子生非异也
____同“____”,________
生
性
天性。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
A.学不可以已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蚓无爪牙之利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A项,可以:古义和今义相同,都表示能够。B项,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
学问广博精深。C项,爪牙:古义,人或动物的爪脚和牙齿。今义,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
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D项,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
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B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 A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泳。C项,下:名词作状语,
向下。D项,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荀子》一书现存的32篇,均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所创作,渗透着荀子的思想观点。
B.“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
极少等。
D.“驽马十驾”的“驾”是一天的行程。用马拉车,一天叫作一驾,十驾就是十天的路程。
【解析】 A项,《荀子》一书现存的32篇中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
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8.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句中“焉”的用法
不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乎”意思相同。
C.“而绝江河”中的“绝”,指横渡,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绝”的意思不同。
D.“下饮黄泉”中的“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抱恨黄泉”中“黄泉”的意思不同。
【解析】 A(√)两个“焉”,前者是兼词,从这里;后者是句末语气词,没有实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乎”相当于介词“于”,是“对”的意思;“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的“乎”是语气词,翻译为“吗”。
C(√)两个“绝”,前者的意思是横渡;后者的意思是隔绝。
D(√)两个“黄泉”,前者的意思是地下的泉水;后者的意思是阴间。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答案】 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
(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答案】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
有更加劲疾,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
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题型觉醒 名篇名句默写
建议用时:3分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 小刚利用AI技术将同学们设想的班徽绘制成图,当大家纷纷为他点赞时,他说他
只是像荀子《劝学》中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已。
(2) 《劝学》中用比喻总结学习对人约束和发展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
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4) 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
恢复原状的原因是“ _ __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5)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登上高处往往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带给许多古代文人一系列的哲思,正如
《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有槁暴
使之然也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每空1分)
题型觉醒 文言文阅读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4山东枣庄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
材料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
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
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
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
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
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
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
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
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
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
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
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
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
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
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
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
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
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
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节选自王守仁 《教条示龙场诸生》)
材料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
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
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 鸟言,山栖羝
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
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好言恶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
吾不谓然也。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
【注】 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作者自京城
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
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句子中相应位置的字母圈出来。
(3分)
讳己之A不能B忌C人之有D善E自矜F自是G大言H欺人者
【答案】 BEG(3分)
【解析】 正着断。从前往后看,“讳己之”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掩饰自己的”,掩饰
自己的什么呢?后面肯定要有个名词,与后文连成“讳己之不能”,意思是“掩饰自己的无
能”,语意完整。那么,能不能和后面的“忌”也连起来呢?我们再往后看,发现后文中的“忌
人之有善”和“讳己之不能”句子结构相同。且“己”与“人”相对,“不能”与“有善”相对,两句
形成对仗,逻辑通顺,因此,可以从B、E两处断开。还剩一处要断,在剩余的F、G、H三处
尝试,得到“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最符合文言文的断句习惯,意思是“自我炫耀自以为是,
说大话骗人的人”,因此可以从G处断开。
倒着断。从后往前看,结合语境可知“……者”在这里是“……的人”的意思,因此,前
面要有修饰语。“欺人者”往前连成“大言欺人者”,意思是“说大话骗人的人”,语意通顺。
看是否能继续与前文相连。“自是大言欺人者”,单看这一句看不出有什么问题,需要再往
前连。“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自矜”“自是”结构相同,可以连成一个并列短语“自矜自是”。
而“自矜自是”显然与“大言欺人”表述的是两件事,因此G处需要断开。“善”字在此处不适
合单独成句。如果与后文连成“善自矜自是”,意思是“擅长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自我炫耀
自以为是”不能用“擅长”来表述,因此“善”与“自矜自是”要断开,即在E处断开。如果“善”字
与前文相连,得到“人之有善”,再往前连,得到“忌人之有善”,意思是“忌恨他人的长处”,语意
通顺。验证这样断句是否正确,可以看首句是否通顺。首句“讳己之不能”,意思是“掩饰自
己的无能”,与“忌人之有善”句子结构相同,且两句形成对仗,语意通顺,因此可以从B处断开。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百工,文中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的“百工”都是对手工业者的总称,有
尊敬劳动者之意。
B.“使为善而父母怒之”与“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使”
字含义不同。
C.“何陋之有”与“宋何罪之有”(《公输》)句式结构一致,同为宾语前置句。
D.要绥,即要服、绥服,这两者均属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在材料二中
泛指边远地区。
【解析】 A(×)将“对手工业者的总称”代回原文与《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意思
没有问题。但是回原文看这句话,“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
意思是“即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
现在的读书人,荒废学业,懈怠懒散……”,这句话再说通俗点,就是“现在连手工业者都比读
书人知道立志”, 其中并不涉及尊重劳动者之意。再回顾《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子不齿”,点明了君子不屑于与手工业者同列。因此,A项“尊敬劳动者”错误。在这里我们
要积累一个文化常识,古代有“士农工商”的等级观,手工业者地位比读书人低下,多被歧视。
B(√)“使为善而父母怒之”的“使”是“假如、假使”的意思,句意是“假使做好事却让父母
和他生气”。“上使外将兵”的“使”是动词,“命令、派遣”的意思,句意是“皇上派(他)在外
面带兵”。
C(√)“何陋(宾语)之有(谓语)”正常语序为“有(谓语)何陋(宾语)”,意思是“这
有什么简陋的呢”,把宾语“何陋”提到了谓语“有”之前,是宾语前置句。“宋(主语)何罪
(宾语)之有(谓语)”正常语序为“宋(主语)有(谓语)何罪(宾语)”,意思是“宋国
有什么罪过呢”,把宾语“何罪”提到了谓语“有”之前,也是宾语前置句。
D(√)将“边远地区”代回材料二,强调龙场偏远,正确。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王阳明谈勤学,强调自己对门人弟子的评价标准:相比聪明机警敏捷,他更看重学生
们的勤奋、谦逊、谦让。
B.王阳明为了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在材料一第一段谈立志中,主要谈了三个内容:立
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
C.王阳明谈改过,他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有错能改。只
要能彻底改过,也不妨碍成为君子。
D.材料二中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和孔子有关,他以亲身经历赞扬少数民族质直淳朴
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
【解析】 先看选项,四个选项都没有大问题,逐一回原文比对,发现B项错误。
选 项 找石子+投石子 (根据线索词 定位原句) 问路(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判
断
B 关键词:“材料 一第一段” 定位原句:材 料一第一段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 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不立志的危害。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志的重要性。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不立 志的危害。 昔人有言……亦可以知所立志矣。→立志的重要性。 材料一第一段并未提及立志的方法。 ×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答案】 现在的读书人,荒废学业,懈怠懒散,贪玩而荒废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
(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隳”(懈怠)、“岁”(时日)、“愒”(荒废)各1分,句
子大意1分]
【解析】 结合语境可知,这句话是在说现在的读书人因没有立定志向而百事无成的现状。
“隳”这个字的意思需要积累,同“惰”,懈怠的意思,“隳惰”是懈怠懒散的意思;“玩”是贪玩
的意思;“岁”和“时”意思差不多,都是时日的意思;那么“愒”我们可以推测,因为贪玩而
荒废时日,所以“愒”可以翻译成荒废。
(2)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答案】 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能完全避免,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
他能改正啊。[“自”(即使)、“免”(避免)、“害”(妨碍)各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结合语境可知,本句是在说人们对于犯错的态度。“夫”是语气助词,放在句首是
“说到……”的意思;“过”是过失的意思;“自”是即使的意思,放在“自大贤所不免”中,是说
“即使是大贤人也不能完全避免”;“免”意为“避免”;“然”放在句首表转折,意为“然而、
但是”;“害”意为“妨碍”;“卒”的意思是“最后”。
15.材料一第二段谈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3分)[分
析文言文的论证结构,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071]
【答案】 ①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
行正反对比论证,突出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每点1分)
【解析】
找 定 删 联
关键 词: “材料 一第二 段”“勤 学”“如 何逐层 展开论 述” 根据关键词,在材料一第二段中确定和“勤学”有关的内 容,分层概括。 ①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首句用“立志”引出 观点,立志当君子就要学习。 ②凡学之不勤……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从“学习”论 述到“勤奋”。 ③诸生试观侪辈之中……有弗窃笑之者乎?→举学生 中的反面案例。 ④苟有谦默自持……有弗敬尚之者乎?→举学生中的 正面案例。 ⑤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总结观点,再 次强调要勤奋学习。 ②是对①的进 一步阐述,根据 后文对勤学的 论述可知,①② 可合并作答,点 明本段的论 点。 ③④都是举例 论证论点,作答 时可以合并 将概
括出
的内
容用
关联
词语
“首先”
“然后”
“最后”
连起
来
材料一: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成功的事情。即便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
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荒废学业,懈怠懒散,贪玩而荒废时日,因此百事无成,
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立志做贤
人,就可以成为贤人。志向没有立定,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
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却让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
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
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成为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却让父母疼爱他,
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和他生气,
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成为小人呢?”各位学生想到这
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
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
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机警、敏捷为高尚,而是以勤奋、
坚定、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试看你们同辈当中,假若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
没有却装作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说大话骗人的人,
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很优异,同辈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
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谦虚、沉默、自我
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
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
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很愚鲁迟钝,同辈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
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吗?各位学生明白了
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该如何从事学习了。
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能完全避免,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
正啊。所以做人不注重没有过失,而注重能够改过。各位学生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廉
耻忠信的德行吗?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吗?各
位学生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有人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
友的讲解学习规劝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学生试着自我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固然
不能不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要仅仅凭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错误发扬从善方
面失掉勇气。只要有朝一日能改正过去的错误,即使过去是盗贼流寇,今后也不妨碍可以
成为君子。如果说我过去已经是这样了,现在即使改正错误做好事了,万一人们不相信我,
且不宽恕我之前的罪过,反而让我怀着羞耻之心恐惧沮丧无颜见人,进而甘心堕落,一错再
错,那么我也就对你绝望了。
材料二:
以前孔子要住在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
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古夷蔡之外,在今天
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
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
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
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
这是因为古时候, 法制没有完备,就都这样,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夷地的人喜欢说难听的
脏话,但性情率真纯朴。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
文言拾贝
1.重点实词:①宗族乡党贱恶之:贱,轻视;恶,厌恶。②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
求学。③诸生试观侪辈之中:同辈,朋辈。④不幸或有之:有的人。⑤固亦不可以不痛自
悔咎:罪过、过失。⑥而习类尚因其故:沿袭。⑦人皆以予自上国往:京城、京都。
2.重点虚词:①虽百工技艺:连词,即使。②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连词,却。
3.实词活用: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
4.文言句式:①人果遂为所欺:被动句、省略句,“为”表被动,人果遂为(之)所欺。
②人以为陋:省略句,人以(之)为陋。③守仁以罪谪龙场:被动句,“谪”本身含有被动
意味。
5.文化常识:①结题:结发于额;羝服:指用羊皮做的衣服。②轩裳:古代卿大夫
所乘坐的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裳,指帷裳,车旁的布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