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师 说
基础觉醒 文言必备知识
建议用时:20分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是故圣益圣 ______________
(2) 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
(3) 士大夫之族 _______________
(4) 官盛则近谀 _______________
(5) 圣人无常师 _______________
更加、越发。
放弃,丢弃。
类。
谄媚奉承。
固定的。
2.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
(1)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择师而教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郯子之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词,相当于“的”。
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
指示代词,那。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2) 于
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不拘于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对于。
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3) 师
① 吾从而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古之学者必有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名词用作动词,尊师学习。
名词,老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4) 传
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学的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 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小的方面要学习。
指学段,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
校。
(3)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及意义。
(1) 而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吾师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君子不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圣人;愚,愚人。
5.(2025江苏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解析】 例句的句式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A项,状语后置句,正
常语序为“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B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C项,省略句,
在“爱其子”前省了主语“人们”。D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中的“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解析】 C项,韩愈《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众人,文中指一般人,与《伤仲永》中“泯然众人矣”的“众人”意思相同。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不同。
C.“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与成语“似是而非”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D.“不拘于时”与“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两句的句式相同。
【解析】 A(√)选项解释正确。
B(√)两个“之”,前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后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
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二者用法不同,选项正确。
C(√)两个“是”,前者是代词,此、这样;后者是形容词,正确、对。二者含义不同,选项正确。
D(×)“不拘于时”是被动句,“于”表示被动;“善假于物也”是状语后置句,“于物”是介宾
短语,“于”是介词,“物”是宾语。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通常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在“善
假于物也”这个句子里,“于物”放在了动词“假”的后面,因此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善于物假也”。二者句式不同,选项错误。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这类人不屑与他们同列,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
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答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要)超过学生,(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
是)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此罢了。
题型觉醒 名篇名句默写
建议用时:2分钟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老师的作用不可或缺,古人也曾告诉我们很多“从师之道”,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
弟子)
(2) 《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 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叙写士大夫之族以地
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
(4) 韩愈《师说》和《劝学》的开头都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韩愈《师说》
提出“________________”,《劝学》则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道有
先后
术业有专攻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不可以已(每空1分)
题型觉醒 文言文阅读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5海南文昌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
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
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
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 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
敢衒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
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
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
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
类此。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 ①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句子中相应位置的字母圈出来。(3分)
世果群A怪B聚骂C指目D牵引E而增F与为言辞G愈H以是得狂名。
【答案】 CEG(每处1分)
【解析】 正着断。从语境上看,前文说韩愈不顾世俗偏见,招收学生,当老师,这句
话主要讲的是世人对韩愈的非议。先看A处,“世”是“世人”,在句中作主语,“果”是“果然”的意
思,“群”可能是“群体、聚群”等意思,A处若断开,都翻译不通,A处不断。B处若断开,“世果群
怪”可以理解为“世人果然都(对他的行为)感到奇怪”,句子完整,可断开,但后边还紧跟了
“聚骂”,分析可知,“聚骂”这一动词短语也承接前面的主语“世”,“群怪聚骂”应作“世”的谓语,
意思是“都感到奇怪而相聚咒骂”,整个句子表意完整,故B处不断,C处断开。看D、E两处,整
体上看,“指目牵引”与“群怪聚骂”结构相似,都作“世”的谓语,表意完整,故D处不断,E处断开。
F处,“而增”不能单独成句,F处不断开。G处,若断开,“而增与为言辞”动词结构完整,表意明确,
意思是“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G处断开。最后检查后面的成分能否组成一个
完整的句子,分析可知,“愈以是得狂名”主谓宾结构完整,G处断开无误。
倒着断。先看H处,若断开,“以是得狂名”为动宾结构,其前缺少主语,看前面,
可知“愈”应充当主语,故G处断开。F处若断开,“与为言辞”为动宾结构,主语承前,貌似可断
开,但是前面还有“而增”这一成分,结合所学可知,在文言文中,连词前一般要断开,“而增与
为言辞”表意更完整、明确,故F处不断,E处断开。D处若断开,“牵引”表意不完整,若不断,
“指目牵引”语意完整,故D处不断,C处应断开。最后检查前面的成分能否独立成句,“世果
群怪聚骂”句意完整,C处确应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益,更加,与《师说》“是故圣益圣”中的“益”,词义用法相同。
B.师,老师,与《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词义用法相同。
C.已,停止,与《劝学》“学不可以已”的“已”意思相同。
D.见,文中表被动,与词语“见谅”“见教”中的“见”,词义用法不同。
【解析】 A(√)将“更加”的意思代入“人益不事师”和“是故圣益圣”中,语意均通顺。选
项对词义解释正确,二者词义用法相同,选项正确。
B(×)将“老师”的意思代入“今之世不闻有师”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发现前者语意
通顺,“老师”的意思解释无误。后者语意不通,这句话中“师”是动词,意思是“从师学习”。
两者词义用法不同,选项错误。
C(√)将“停止”的意思代入“至无雪乃已”和“学不可以已”中,语意通顺。二者意思相同,
选项正确。
D(√)将“见”的被动意代入原文,“非独见病”可翻译为“不仅我会被辱骂”,语意通顺,解释
正确。再将“见”的被动意代入词语“见谅”“见教”,发现解释不通,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原谅
我”“教导我”,故“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二者词义用法不同,选项正确。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魏晋以来,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顺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
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目为狂人,可见世风的浅薄。
B.柳宗元以“蜀犬吠日”为喻,所说之话看似带着谐谑味道,但其内里实则隐含着无比的
悲凄和沉痛,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C.柳宗元认为为师者并无过错,问题出在那些见怪即吠的世人身上,而且这些人是如此
之多,能量是如此之大,这就不能不令人为之忧惧,并力避“召闹取怒”。
D.柳宗元之不为师,并非否定师道,实在是一方面怕像韩愈一样遭世人非议,不愿空担
一个为师的名号,另一方面是怕自己遭排挤长时间弃置在荒蛮之地。
【解析】 先看选项,A、B、C三项都没有逻辑问题,但D项中说柳宗元不为师,是因为既怕
遭人非议,又怕遭排挤被弃置。结合所学,柳宗元是一个即使遭受多次贬谪也不放弃理想
和追求的人,又怎么会害怕“遭排挤”呢?选项的表述和我们了解到的柳宗元形象不太一
致啊,D选项不对劲儿,所以我们要优先看它!
选 项 找石子+投石子(根据关键词定位原 句) 问路(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判
断
D 关键词:“柳宗元”“不为师”“遭世人非 议” 这道题中,根据关键词无法直接在原文 找到对应的句子,但是根据B、C两项可 知,柳宗元在第2段用比喻的手法来说 “为师”的事情,所以可以直接定位到第2 段。 定位原句:第2段 柳宗元之不为师,并非否定师道,实在是 一方面怕像韩愈一样遭世人非议,不愿 空担一个为师的名号——日出则犬 吠……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 日,至无雪乃已……今韩愈既自以为蜀 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 乎?→据此可知,柳宗元用“蜀犬吠日” 的比喻说明自己不为师主要是怕像韩 愈一样遭众人非议,引起不必要的麻 烦。 ×
选 项 找石子+投石子(根据关键词定位原 句) 问路(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判
断
D 关键词:“柳宗元”“不为师”“遭世人非 议” 这道题中,根据关键词无法直接在原文 找到对应的句子,但是根据B、C两项可 知,柳宗元在第2段用比喻的手法来说 “为师”的事情,所以可以直接定位到第2 段。 定位原句:第2段 另一方面是怕自己遭排挤长时间弃置 在荒蛮之地(这句话在原文中找不到 对应语句,选项无中生有。)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衒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答案】 (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不(像蜀地的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
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呢?[“度”(揣测)、“衒怪于群
目”(状语后置句)、“召闹取怒”(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各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结合语境可知,这句话表达了柳宗元对当时浮薄世风的愤怒。“度”意为“揣测、
揣度”;“吠”是“叫”的意思;由于文本内容是一篇书信,回复的对象是韦中立,所以句首可
加上主语“您”,以表示尊敬。“衒怪于群目”是一个状语后置句,“衒怪”可理解为动词“显露、
炫耀”,“于群目”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在众人面前”,这句话正常的语序应为“于群目衒怪”。
“以”在句中作连词,有“从而”的意味,“召闹取怒”的意思是“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最后,
结合前文语境和句末的问号可知,这两个句子都是反问句,语气强烈,翻译时要使用反问句
式,以表现柳宗元的愤怒情感。
(2) 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
【答案】 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
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以”(因)、“非”(责难)、“快”(取笑,嘲笑)各1
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天下”指“天下人”;“以”意为“因”;“非”是“责难”的意思;“郑尹”指前文提到
的“京兆尹郑叔则”;“而”,表转折;“孙子”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孙子”,“子”在古代表
尊称,此处的“孙子”应指前文提到的“孙昌胤”;“快”字不好理解,需结合句意推测,前文说
孙昌胤在朝堂上遭到漠视和嘲笑。据此可推测,“快”与“非”意思相近,意为“取笑,嘲笑”。
“何哉”中的“何”表疑问,“哉”为语气词,连在一起表示反问,意为“为什么呢”。结合句意,“独
为所不为也”一句回答了天下人“快孙子”的原因,第一个“为”是“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为”
是“做”的意思。
14.清人朱宗洛评价《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极言师之取怪”,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作者是如何逐层论证“师之取怪”这一观点的。(3分)[分析文言文的论证结构,解题
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071]
【答案】 ①首先举韩愈不顾流俗作《师说》招来笑辱的例子,突出了为师者会遭受异样眼
光和非议的情况。②然后以“蜀犬吠日”为喻,形象地表现了为师者易遭人怪异看待的现象。
③最后以孙昌胤重视冠礼反遭嘲笑类比,进一步说明在当时社会,做与众不同的、遵循传统
正道之事往往会被视为怪异而受到他人的嘲笑,强化了“师之取怪”的观点。(3分)
【解析】
找 定 删 联
关键 词: “如何” “逐层论 证”“师 之取怪” 首先明确“极言师之取怪”的意思,即极力说明为师者易遭 人怪异看待。然后在文中确定和“师之取怪”相关的内 容。分析可知,文章三个段落都能体现“师之取怪”,我们 逐段定位相关内容并分层分析概括即可。 第一段: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 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 言辞,愈以是得狂名。→这几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以韩愈不顾流俗作《师说》、当老师而招来笑辱的例 子,来论证“师之取怪”。 没有 要删 去的 内容 用关联词语将
概括出的内容
按顺序分点作
答即可
找 定 删 联
关键 词: “如何” “逐层论 证”“师 之取怪” 第二段: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 为过言……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这一部 分,将韩愈比作蜀地的太阳,把那些嘲笑韩愈为师的人比 作蜀地少见太阳而吠叫的狗,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 像韩愈这样敢于为师的人就如同罕见的太阳一样,会引 来无知者的“吠叫”。这是以“蜀犬吠日”为喻,形象地论证 了“师之取怪”这一观点。 没有 要删 去的 内容 用关联词语将
概括出的内容
按顺序分点作
答即可
找 定 删 联
关键 词: “如何” “逐层论 证”“师 之取怪” 第三段:抑又闻之……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 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 我耶?”廷中皆大笑。→孙昌胤独自发愤行古时重视的 冠礼,结果在朝堂上却遭到众人的嘲笑和漠视,就如同韩 愈为师遭人非议一样。通过这种类比,又进一步强化了 “师之取怪”的观点。 没有 要删 去的 内容 用关联词语将
概括出的内容
按顺序分点作
答即可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
会哗然讥笑他,认为他是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世俗偏见,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
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对他的行为)感到奇怪
而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
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
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恰逢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
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
停止。这以后我才相信以前所听到的话。现在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
想让我充当越地的雪,这不是太为难我了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也会使您受到为难。然而
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只不过是狗叫罢了!(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不
(像蜀地的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惹来喧
闹,叫人怒怪呢?
我又听说,古时候重视冠礼,是要用它来要求成年人懂得为人之道,这是圣人特别重视
的。几百年来,人们不再举行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发愤举行了冠礼。举行
完冠礼后,第二天到朝廷去,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腰带对大臣们说:“我举行冠礼完毕。”
回应他的人都很惊愕。京兆尹郑叔则很生气,拖着笏板退后站着,说:“这跟我有什么关
系呢?”朝廷里的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
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人们要求别人当老师,大致
就像这样。
文言拾贝
1.重点实词:①犯笑侮:冒着。②收召后学:后辈学生。③因抗颜而为师:严正不
屈。④被南越中数州:覆盖。⑤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苍黄,同“仓皇”,张皇失措的样
子;噬,咬。⑥将以责成人之道:要求。⑦明日造朝:至、到。⑧京兆尹郑叔则怫然:
不高兴的样子。⑨曳笏却立:退后站立。⑩今之命师者,大类此:类似、像。
2.重点虚词:①有,辄哗笑之:总是、就。②因抗颜而为师:副词,就。③顾吠者犬
耳:连词,表轻微转折,只是、不过。
3.实词活用:恒雨少日: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有太阳。
4.文言句式:①以为狂人:省略句,“以”后省略“之”。②不以病乎:省略句、被动句,
“以”后省略“之”,“病”意为“被责难”。③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④
何预我耶: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预我何耶”。
5.文化常识:①仆:谦辞。旧时男子称自己。②南越:广东、广西一带,古代称为南
越。③外廷:皇宫中群臣等待上朝和办公议事的地方。④京兆尹:京城所在的州为京兆,
京兆的行政长官称为京兆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