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阅读觉醒 群文串烧
建议用时:50分钟
语篇一
(2024重庆九龙坡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
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
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
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
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
秋》,其不有济乎?《诗》云:“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
无忝尔所生。”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
而以显父母也。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
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
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
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
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 者也。是故无董、景之才,倪、
匡之志,而欲强捐家出身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
未必无俦 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
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有删改)
【注】 ①问:同“闻”,声望、名声。②童蒙:幼稚而蒙昧。③无俦:没有能够与之相比的,
无法匹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将下面句子中相应位置的字母圈出来。(3分)
是以君子A终日乾乾进德B修业者C非直为博己D而已也E盖乃思述祖考之F令问G而
以显父母也。
【答案】 CEG(3分)
【解析】 正着断。根据前后文的语境,这句话在段末,是总结上文的句子。从前
往后看,如果在A处断开,“是以”是因此的意思,“因此君子”这话没说完,所以不能在A处断
开;再看B处,“进德”和“修业”明显是并列结构,所以不能在B处断开;再看C处,“是以君子
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语意完整,我们学过“……者,……也”的固定句式,可以看看后面有没
有“也”,E处前有“也”,所以可在C处和E处断开;再往后看,“思述祖考之令问”是动宾结构,
“祖考之令问”是偏正结构,作“思述”的宾语,“之”为助词“的”,中间不应断开,应在“问”后断
开,因此最后一处在G处断开。
倒着断。从后往前看,“显父母也”,语意似乎完整,H处可断可不断;再往前看G处,
“而以显父母也”似乎也能说得通;再往前看F处,“之”为助词“的”,所以F处不能断开,那“令
问而以”说不通,所以可在G处断开;再往前看,“也”和“盖”不能连用,所以可在E处断开;
再往前看,“……者,……也”是固定句式,所以可在C处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学问,指学习和考察,与《礼记·中庸》中“学问思辨”的“学问”意思相同。
B.利,意为“使……锋利”,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一句中的“利”意思和用法不同。
C.令,意思是“使”“让”,与成语“利令智昏”中的“令”意思相同。
D.徒,意思是“只不过”,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思不同。
【解析】 A(√)将选项中的“学习和考察”之意代回原句,意思是“哪怕是像前面举例的
上等圣哲,也要学习和考察才能有知识、有德行”,语意通顺,正确。“学问思辨”指做学问
必须广泛地学习、反复地推敲、缜密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其中的“学问”含义与之相同。
B(√)将“使……锋利”代回原句,意思为“使其器锋利”,“利”在这里为使动用法,正确。“蚓
无爪牙之利”的“利”意思是“锋利”,形容词。二者意思和用法不同。
C(×)将“使”“让”的意思代入原句,语意不通,文中句子中的“令”是“美好”的意思,“令问”
的意思是“美好的声望”。利令智昏:贪图私利使头脑发昏,丧失理智。其中“令”是“使”
“让”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D(√)将“只不过”代回原句,意思是“只不过是因为……”语意通顺。“郯子之徒”的“徒”意
思是“这类人”,二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文章首先明确肯定了人的价值,继而进一步指出了“学问”的重要性。
B.文章认为学习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就像事物需要修治,宝玉需要打磨。
C.文章认为当世学士受财富、贫穷或丧乱的干扰,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文章最后引用《诗经》原话,强调不断学习是传扬光辉事业的最佳途径。
【解析】 看选项,逻辑上没有大问题,一一回原文比对,最后发现B项有问题。
选 项 找石子+投石子(根据关键词定位原句) 问路(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判
断
B 关键词:“修治”“宝玉”“打磨” 定位原文: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 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 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 文章认为学习需要加入自己的思 考——是以人之有学也,(是说人需 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并 未提到思考的内容。)犹物之有治 也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
【答案】 现在求学的人数以万计,而坚持学习到底的人还没有几十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究”(穷尽)、“涂”(道路)、“故”(原因)各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前文举了董仲舒、景君明、倪宽、匡衡四人坚持学习的例子,这里是要发议论,
说现在求学的人为什么不能坚持学习。“学士”指求学的人,“究涂者”指坚持学习到底的人,
“究”的意思是“穷尽”,“涂”指“道路”,“故”是“原因”的意思。
(2) 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答案】 因此凡是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的人,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是故”(因此)、“光烈”(大业、伟绩)、“莫良于学矣”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本句在结尾,对前文起总结作用。前文一直在论述学习的重要性,本句也应和学
习的重要性相关。“是故”是“因此”的意思;“显勋绩”“扬光烈”结构一致,由此可以推测出
“光烈”在这里指的也是好的事迹。这里积累一个词义,“光烈”即“大业、伟绩”,也就是“光
辉事业”;“良”是“好”的意思。
5.文中说“人不可以不就师矣”,韩愈《师说》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两文强调从师学
习的必要性时都提到的理由是什么?(3分)
【答案】 ①人并非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都要靠后天的学习获取知识。②圣人尚且从
师,何况凡人。(3分)
【解析】
找 定 删 联
关键 词: “《师 说》” “从师学 习的必 要 性”“都” “理由” 根据题干关键词“《师说》”“从师学习的必 要性”“都”“理由”可知,本题要求我们分析本 文与《师说》论述必须跟从老师学习的理 由有哪些共同点。要分别从两篇文章中寻 找与必须跟从老师学习的理由相关的内容, 总结二者相同之处。 将筛选出的相同观点 进行整合,第一个相同 点是两篇文章都认为 人并非生下来就什么 都知道,都要靠后天的 学习获取知识;第二 个相同点是两篇文章 都认为圣人尚且从师, 何况凡人 将筛选整
合出的内
容用书面
语分两条
作答即可
找 定 删 联
关键 词: “《师 说》” “从师学 习的必 要 性”“都” “理由” 本文: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 而能→圣贤多有才也不是天生就这么厉害 的。隐含的意思是,他们的“知”和“能”都是 靠后天学习得来的,哪怕是“至圣”“至材”也 要跟从老师学习。 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人 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皆上圣也,犹待学问, 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这些 最上等的圣贤知识德行都比普通人强,还得 学习,何况普通人? 将筛选出的相同观点 进行整合,第一个相同 点是两篇文章都认为 人并非生下来就什么 都知道,都要靠后天的 学习获取知识;第二 个相同点是两篇文章 都认为圣人尚且从师, 何况凡人 将筛选整
合出的内
容用书面
语分两条
作答即可
找 定 删 联
关键 词: “《师 说》” “从师学 习的必 要 性”“都” “理由”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 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不是生 来就什么都知道,大家都有疑惑,有了疑惑, 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惑就最终不能 理解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古代圣人比普通人强多了,也得学习。 将筛选出的相同观点 进行整合,第一个相同 点是两篇文章都认为 人并非生下来就什么 都知道,都要靠后天的 学习获取知识;第二 个相同点是两篇文章 都认为圣人尚且从师, 何况凡人 将筛选整
合出的内
容用书面
语分两条
作答即可
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所成就的是智慧,明智所追求的是学问。虽
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常能干的人,他们也不
是生来就有才能的。文王、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老聃为师。人不
可以不跟从老师学习。上述这些人都是上等的圣哲,还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方能知识渊
博,德行广大,更何况是普通人呢?因而,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使自己的工具锋
利;士人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他的书。《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
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夏
朝帝王的玉璜,楚国和氏的玉璧,虽然有了宝玉的资质以及卞和的呈献,但如果不雕琢不磨
光,就和小石头没有什么差别。更何况君子有敦厚坚贞的资质,有明察聪敏的才能,
(如果再)由品德优良的朋友辅佐他,由贤明的老师教导他,用《礼》《乐》来修养他,用
《诗经》《尚书》来引导他,用《周易》来辅助他,用《春秋》来启发他,哪有不成功的呢
《诗经》中说:“看那鹡鸰鸟,边飞边欢鸣。我天天在奔波,月月都远行。早起晚睡不停息,
不要辱没父母名。”所以君子整天勤勤恳恳、积累德行、研修学业,并不只是为了使自己
的学识能够渊博而已,而是想继承祖先的美好声望,并以此来显扬自己的父母。
道义隐藏在书本中,要靠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学问因发奋努力而有所长进,因懈怠
松弛而荒废。所以董仲舒终生不过问家事,景君明常年不出家门,使自己的学问日渐精深、
学业愈加显著,是因为他们家境富裕;像他们那样富裕闲逸而又能如此勤奋努力的,是品
德才能过人之士。倪宽卖力做厨工,匡衡把自己卖给富人家做佣工,是因为他们家境贫困;
像他们那样家境贫困而又能如此钻研学业的,是品德才华优秀之人。现在求学的人数以
万计,而坚持学习到底的人还没有几十个,这是什么原因呢?富裕者因为财物而玷污了自
己的精神,不再做学问,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变了求学之路,或者是因为丧乱而终结了
他们的生命,这便是人们小时学习,而后来则前功尽弃,最后只能幼稚而蒙昧的原因吧。因
而没有董仲舒、景君明那样的资质,没有倪宽、匡衡那样的志向,却要勉强他们离开家庭、
献身学问,长时间地求学于师门,是毫无指望的。以上四人耳聪目明、忠义诚实、廉正勇
敢,未必没有能够与之相比的,然而他们树立名望,建立功业,美好的声誉没有穷尽,终于达
到这样的境地,这是什么原因呢?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依托于先圣的经典,专心谨记孔夫子
的遗训罢了。《诗经》中说:“面对高山内心仰慕,面对大路迈步前行。”“时时刻刻遵行
学习之事,学问积累就会走向光明。”因此凡是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的人,再
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文言拾贝
1.重点实词:①人不可以不就师矣:接近、跟从。②其智乃博,其德乃硕:智,知识;
硕,广大。③不琢不错:磨光。④摄之以良朋:辅佐。⑤其不有济乎:成功。⑥无忝尔
所生:无,同“毋”,不要;忝,侮辱。⑦思述祖考之令闻而以显父母也:美好。⑧匡衡自鬻
于保徒者:卖。⑨或以丧乱期其年岁:终结。⑩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逮,
达到、做到;丧功,前功尽弃。
2.重点虚词:①是以人之有学也:“以是”的倒装,因此。②导之以《诗》《书》:用。
③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徒,只;以,因为。
3.实词活用:文、武师姜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文言句式:①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判断句。②教之以明师:倒装句,正常语序是
“以明师教之”。
5.文化常识:①《易》:也称作《周易》,它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合称“五经”,为历代儒家学子核心研习书经。②祖考: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
辈的人。文中的祖考是祖先、先人的意思。
语篇二
(2025江西重点高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王阳明以“读书学圣贤”为人生“第一等事”,强调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成就道德
意义上的理想人格。他将读书之境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记得”,二是“晓得”,三是“明
得”。他主张读书不是为了“记得”,也不仅仅是“晓得”,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明得自
家本体”。
“记得”是指以记诵辞章为目的的读书。时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总是熟读经史并反
复背诵,在考试中熟练地引经据典,以此显示自己在读书上所花的功夫。有人天赋异禀,
读书能够过目不忘,成为“行走的书柜”,但更多的人需通过寒窗苦读、反复记诵,才能
亲近经典。王阳明弟子中就有人苦于读书“不记得”,向他请教记诵之法。向王阳明请教
记诵之法,大概是问错了对象,因为他从根本上就反对记诵式读书。在王阳明看来,儒
家的圣学之所以逐渐式微,正是因为训诂之学、记诵之学、词章之学大行于世,引得天
下读书人尽入“百戏之场”,以读书作文来粉饰自我、取悦当世,导致儒门正学被人淡忘,
更导致世风日下。人们以为记诵经典、训诂经典乃至引经据典就是“尊经”“通经”,实际
上这是对经典的割裂毁弃。经典中所记载的万事万理,是人之良知的文字化,如果不能
够与自家良知相印证,纵记得千言万语,也不能于自己德性证成增添分毫。
“晓得”是指以理解经典文义为目的的读书。与“记得”相比较,“晓得”是更高的读书
之境。“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明义意味着理解经典文字背后的蕴涵,由此来理解
圣贤著书立说的本意所在。换言之,通晓文义是探求本意的前提。王阳明对学生讲“四
书”“五经”常常作出新解,即是希望学生晓得文辞背后的意涵所指,即真正领会经典的
意义。在讨论“经史关系”时,王阳明说:“‘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圣
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明白了“五经”的“明善恶、示训戒”之意,
也就是“晓得”“五经”的苦心孤诣之处。王阳明曾对“五经”本义作了概括式的陈述,认为
“五经”的本义在于展现人之本心。“晓得”不是拘泥于文句,更不是记诵文句,而是要读
懂著述者所阐发的根本道理。
“明得”是指与自己本心互相发明、明确心之本体并能落实于事的读书体验。在王阳
明看来,读书不是为了记诵,领会和理解也只是读书的“第二义”。那么读书的“第一义”
是什么呢 他认为,读书实际上是内在良知与经典文献相互印证的过程,读书是为了帮
助人明白自家的良知本体,因此证明良知本体之所在并着实按照良知行事才是读书的第
一义。王阳明认为,读书是以外在的文字来激发良知的觉醒,“读书以开其知觉”。良知
一觉,才是真正“明得”。就读书一事而言,“明得”指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到良知,
在良知上用功能够彻底“晓得”经典之义,融会经典之义,讲求与自我意识的相互验证;
另一方面则是致良知,真正超越经典文本的文义而将道德工夫用到实处,其目的是解决
人生的困惑与问题。读书的“明得”之境,在于通过“读书”来激发良知的自觉,进而以经
典文献验证良知之觉,并在处理伦常事务中落实良知之觉,这就是真正的“明得”,也才
是“知行合一”。进而言之,在读书的过程中,“记得”“晓得”都服从于“明得”;一旦“明
得”,则“记得”“晓得”无须刻意计较。
王阳明将道德自觉与道德践履置于文字记诵、文义理解之先,这对人们在读书活动
中超越文本局限,从而挺立自我意识并以解决实在问题为指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朱承《记得、晓得与明得:王阳明论读书三境》)
材料二:
朱熹认为,读书做学问即“致知力行”。他说:“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
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这一解释比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更接近于“学习”的本义。在朱
熹看来,学习既包括“求知求能”,也包括“力行”。他认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
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在读书做学问的具体方法上,朱熹提出读书须立志自主。朱熹认为,“人之为事,
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事”。朱熹所说的“立志”,就是要树立做尧舜或圣
贤的目标。他说:“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
舜。”朱熹认为立志对于读书来说意义重大,“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重视读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认为读书是自己的事
情,别人不能包办代替:“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
自家不得。”这种对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倡导,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提
高学习效率。同时,朱熹倡导读书要虚心。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
详玩,为有功耳。近见学者,多是率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即信所传闻,不复稽考。所
以日诵圣贤之书,而不识圣贤之意,其所诵说,只是据自家见识,杜撰成耳,如此岂复
有长进 ”朱熹所说的“虚心”,有“不先立论”和“专心致志”两层意思。“不先立论”指不预
设立场,认真体会书中原意。“专心致志”指不被杂念干扰,一心一意读书。他说:“阳气
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
(摘编自马有《朱熹论读书》)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三得”之说体现了王阳明对读书之境界的认识,“记得”“晓得”“明得”是由低到高的三
种不同读书境界。
B.王阳明认为,读书人不读儒家经典,而把粉饰自我、取悦当世作为读书作文的目的,
这是儒学渐渐衰落的原因。
C.就“学习”的本义而言,把“学”解释为“求知求能”,把“习”解释为“行之不已”,比孔子
的“学而时习之”更恰切。
D.朱熹认为,“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别人不能越俎代庖。这个观点对今
人读书治学也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 “读书人不读儒家经典……这是儒学渐渐衰落的原因”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
的“儒家的圣学之所以逐渐式微,正是因为训诂之学、记诵之学、词章之学大行于世”可
知,儒学渐渐衰落的原因是“训诂之学、记诵之学、词章之学大行于世”。选项与原文表
述的对象不一致。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读书若苦于“不记得”,那么王阳明不是合适的请教对象;若苦于不能“明得自家本体”,
那么王阳明是合适的请教对象。
B.王阳明对学生讲“四书”“五经”时常常作出新解,他希望学生能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
而不只是拘泥于文句。
C.材料一中“行走的书柜”所使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种用法和材料二中“虚心”所用
引号的用法相同。
D.材料一、材料二都引用了相关文献资料,这和文章的写作内容有关,同时也是为了增
强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用法相同”错误。两处引号的用法不同,“行走的书柜”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虚心”的引号表示引用。
8.下列选项,符合王阳明所论述的“晓得”境界的一项是(3分)( )
A
A.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领悟圣
贤之微言大义,方得。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
C.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
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
D.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
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解析】 回材料一第3段概括王阳明所论述的“晓得”的境界,分析可知,“晓得”的境界是
指读书能够理解经典文义,读懂书中所阐发的根本道理。再逐一比对选项是否符合“晓得”
境界。
A(√)强调读书要理解文义,懂得书中道理,符合“晓得”境界。
B(×)强调读书须静心等,不符合“晓得”境界。
C(×)强调读书要熟读,不符合“晓得”境界。
D(×)强调读书贵在有疑,不符合“晓得”境界。
9.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请结合司马迁的这句话,谈谈
你对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答案】 ①经典中所记载的事理是圣贤良知的体现,《诗》三百篇也是如此,它是圣贤内
心忧愤的文字化表达。②阅读《诗》等经典时应把经典所体现的圣贤良知和自身相比照,
加以反思审察,以此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每点2分)
【解析】 (1)先分析句子的含意。文中的画线句是一个长句,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
①经典中所记载的万事万理,是人之良知的文字化。→经典中记载的事物道理,是作
者良知的文字化表达。
②如果不能够与自家良知相印证,纵记得千言万语,也不能于自己德性证成增添分毫。
→读到的书中的道理,要和读者自己的良知印证,即把经典所体现的圣贤良知和自身相比
照,以增加自己的德性。
(2)再理解司马迁的话的含意。“《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意思是:
《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
(3)把两句话结合在一起理解。“经典”对应“《诗》三百”,“人之良知的文字化”对应“圣
贤发愤之所为作”,即《诗》三百篇也是圣贤内心忧愤的文字化表达。无论是“良知”,还是
“愤懑”,二者都是人内在情感认识的体现。
再结合画线句子的第②句,可知阅读《诗》三百篇时,要能够将文中的思想情感与自
己“良知相印证”,增添自己的“德性”。
回答时根据句子的不同含意分两条作答,注意把两句结合在一起。
10.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关于读书问题的论述,其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请概括说明。(6分)
【答案】 ①都强调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②都强调读书与实践相结合,要“知行合一”、
致知力行。③都强调要领悟圣贤著书立说的本意,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每点2分)
【解析】 题干要求我们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读书问题的观点的相同之处,属于观点
比较概括题,可用“找定删联”法。
题干关键词“材料一”“材料二”明确了概括范围;“读书问题”明确了概括的内容和
方向;“相同之处”明确了要求。
回两则材料中分别找出关于读书问题的相关论述,并概括相关观点。
段落 原文 观点
材料 一第 1段 王阳明以“读书学圣贤”为人生“第一等事”,强调读书的目的是 成为圣贤,成就道德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读书的目的是成
为圣贤,成就道德
意义上的理想人
格
他将读书之境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主张读书不是为了 “记得”,也不仅仅是“晓得”,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明得自家 本体” 提出读书的三个
层次,其中“明得”
这一层次最重要
段落 原文 观点
材料 一第 3段 王阳明……希望学生晓得文辞背后的意涵所指,即真正领会经 典的意义……“晓得”不是拘泥于文句,更不是记诵文句,而是 要读懂著述者所阐发的根本道理 强调领会经典的
本意
材料 一第 4段 那么读书的“第一义”是什么呢……读书是为了帮助人明白自 家的良知本体,因此证明良知本体之所在并着实按照良知行事 才是读书的第一义……这就是真正的“明得”,也才是“知行合 一” 一方面要意识到
良知,另一方面要
按照良知行事,做
到“知行合一”
材料 二第 1段 朱熹认为,读书做学问即“致知力行”……他认为:“为学之实, 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 读书与实践相结
合,致知力行
段落 原文 观点
材料 二第 2段 在读书做学问的具体方法上,朱熹提出读书须立志自主……朱 熹所说的“立志”,就是要树立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 树立做圣贤的目
标
朱熹重视读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认为读书是自己的事情,别 人不能包办代替:“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 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强调读书的自主
性和主动性
朱熹所说的“虚心”……“不先立论”指不预设立场,认真体会书 中原意 领会经典的原意
“专心致志”指不被杂念干扰,一心一意读书。他说:“阳气发 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 读书要专心致
志、一心一意
将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相同的观点合并,删除不一致的观点。整理归纳可知,两则材
料观点的相同之处为:首先,都强调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其次,都强调读书应与实践
相结合,要“知行合一”、致知力行;最后,都强调要领悟圣贤著书立说的本意,真正领会
经典的意义。
将概括出的相同点分三个要点作答即可。
群文探究
1.王符的《赞学》、荀子的《劝学》以及韩愈的《师说》都在论述“学习”这件事,但是
三者所论证的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论证的重点上,《赞学》的重点在于从功利性角度论述学习的好处,并强
调要向先贤学习,用经典著作学习;《劝学》的重点在于论述学习要善于利用外物、要
积累、要专注,这是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师说》的重点在于要跟从老师学习,选择老师
不在于地位与年龄,要转益多师。
【解析】 根据“论证的重点”“不同”可知,本题要求我们对比文章论证重点的不同
之处。“王符的《赞学》、荀子的《劝学》以及韩愈的《师说》”点出作答范围。
在这三篇文章中确定和学习相关的内容,并概括分析。先看《赞学》。“虽有至
圣……而况于凡人乎”是说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提升品德。“是故工欲善其事……其
不有济乎”是说学习才能成功,这是从功利性角度论述学习的好处,并且要用经典来培养。
“《诗》云……而以显父母也”是说学习是为了祖宗父母,这也是从功利性角度论述学习
的好处。“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强调向先贤学习。“日就
月将……莫良于学矣”是强调学习有利于成功,这也是从功利性角度论述学习的好处。
再看《劝学》。“青,取之于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学习才能获得知识、
行为无过失。“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是说学习要善于利用外物。“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功在不舍”强调学习需要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所成就,这是对学习方
法的论述。“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强调学习要专心、要钻研,这是对学习态度的
论述。
最后看《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意思是跟从老师学习才能获得知
识。“生乎吾前……师之所存也”意思是选择老师不在于地位与年龄,谁有学问就可以选
择谁为老师,向其学习。“圣人无常师……老聃”强调学习要转益多师。“郯子之徒……如
是而已”依然是说选择老师不在于地位与年龄。
三篇文章都论述了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删除这一部分。《赞学》中有三条从功利
性角度论述学习的好处,合并为一条。《师说》中有两条论述选择老师不在于地位与年
龄,合并为一条。
将从三篇文章中筛选出的内容进行概括,按不同的文章分条作答。
2.语篇二中的材料二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都谈到了读书问题,但因其文体不同,
阐述观点时所用方法也不同,请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属于随笔,主要是通过作者自己求学读书的
生活经历与感悟来阐释有关读书与学习的问题;而语篇二中的材料二属于议论文,通过
引用论证、对比论证论述了朱熹的读书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说理更加清晰明白。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词“文体”“阐述”“方法”“不同”可知,本题要求我们分析两篇文章
各自的文体以及文章在阐述观点时的方法。
先看两篇文章的文体。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是随笔,不能用议论文的论证
方法来生搬硬套,应通读全文,概括他阐释观点的方式。该文开头先论述“真正的修养”是
什么,由此引出读好书是获得真正的修养的一种方法,由文章内容可知,作者是从自身的生
活与学习经历出发,谈论个人经验与感悟。
语篇二中的材料二是议论文。通读材料二可发现,其主要论述的是朱熹的读书观。
分析可知,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文中所引“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则所践履者,又
未知其果何事也”“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事”等都是朱熹的言论,引
用其人言论去论证其人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此外,材料二第1段的“这一解释比孔
子的‘学而时习之’更接近于‘学习’的本义”还使用了对比论证,在对比中凸显朱熹“未知未
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这一读书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