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
第16课 赤壁赋
基础觉醒 文言必备知识
建议用时:25分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 举酒属客 __________________
(2) 凌万顷之茫然 __________________
(3) 知不可乎骤得 __________________
(4) 而卒莫消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
(5)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__________
(6)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_________________
劝请。
越过。
一下子,很轻易地。
终究。
竟。
享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C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D.固一世之雄也 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析】 A(×)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B(×)第一个“乎”用于形容词词尾;第二个“乎”为语气词,表示疑问。
C(√)两句中的“于”都是介词,在。
D(×)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_____同_____,____
“冯”
“凭”
乘
(2)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
“缪”
“缭”
盘绕、围绕
4.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B
A.徘徊于斗牛之间 虽一毫而莫取 B.杯盘狼籍 如怨如慕
C.凌万顷之茫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驾一叶之扁舟 白露横江
【解析】 A项,“斗牛”古义是星宿名,今义是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虽”古
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C项,“茫然”古义是旷远的样子,今义是完全不知道的样子;“知”
古义为了解,今义为知道。D项,“白露”的古义是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
9月7、8或9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B
①歌窈窕之章 ②乌鹊南飞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西望夏口 ⑥东望武
昌 ⑦顺流而东也 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
A.①②⑦⑧/⑤⑥/③/④⑨ B.①⑦⑧/②⑤⑥/③/④/⑨
C.①②⑦⑧/⑤⑥/③/④/⑨ D.①⑦⑧/②⑤⑥/③/④⑨
【解析】 ①⑦⑧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咏”“向东进军”“捕鱼砍柴”。②⑤⑥均
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向南”“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
④为使动用法,译为“使……起舞”。⑨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6.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
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⑧何为其然也
A.①⑥/②⑤/③⑧/④/⑦ B.①⑧/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⑧/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⑧
【解析】 ①⑥为判断句;②⑤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月于东山之上出”和“况吾
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③⑧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而今在安哉”“为何其然也”;
④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之客”;⑦为被动句。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C
A.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那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
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B.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属于二十八宿。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
集合叫宿。
【解析】 C项,“唐宋八大家”中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玩。
(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一只小船,
举起酒杯互相劝饮。
题型觉醒 名篇名句默写
建议用时:25分钟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 悲观的人常会感叹人生短暂而羡慕自然永恒;其实换个角度去想,一切皆永恒,
就像苏轼《赤壁赋》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箫声的魅
力,和《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苏轼《赤壁赋》中,仅用“ 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就生动地写出了曹
操所率领水师气势之强盛。
(4) 在学校社团的摄影课上,老师分享了一幅作品,一叶孤舟漂浮于烟波浩渺的水面
上,小明看到后不禁想起《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5) 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做当代廉政建设
的警示语,提醒人们在物质诱惑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不乱伸手。
(6) 在《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
《月出》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每空1分)
题型觉醒 文言文阅读
建议用时:25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
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
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
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
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
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
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
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
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
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乌睹其为快也哉?
(节选自苏辙【注】《黄州快哉亭记》)
【注】 苏辙:苏轼之弟。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亦获罪被贬。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句子中相应位置的字母圈出来。
(3分)[文言文断句,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103]
今张君A不以谪为B患C窃会计之余功D而自放E山水之间F此其中宜G有H以过人者。
【答案】 CDF(每处1分)
【解析】 正着断。从前往后看,“今张君”不能单独成句,和后面连成“今张君不以
谪为”,句子不完整,再和后面连成“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意思是“现在张梦得不把被贬官作
为忧愁”,语意完整。后文“窃会计之余功”开始讲另一件事了,因此两部分不能连起来。故
C处断开。看“窃会计之余功”是否能与后文“而自放”相连。“窃”是谓语,“会计之余功”是
宾语,“放”是谓语。“而”连接两个谓语,通常在“而”字前断开。故D处断开。看“而自放”
是否能与后文相连。连成“而自放山水之间”,语意完整。“此其中宜有”结构为“主语+谓
语”,说明后面要讲另一件事了。因此F处断开。
倒着断。从后往前看,“以过人者”单独成句无意义,往前连成“有以过人者”语意
不完整,再往前连成“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主谓宾完整。看是否能与前文“山水之间”相连,
分析之后会发现“山水之间”在“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中不管作什么成分都不合适。
因此F处断开。“山水之间”与前文连成“而自放山水之间”,语句通顺。再看是否能与前文
“窃会计之余功”相连,可以看句子结构。“窃会计之余功”是“谓语+宾语”的结构,“放”也是
“谓语”。 “而”字连接两个谓语短语,通常在“而”字前断开,也就是D处断开。还剩最后一
处要断,在A、B、C之间尝试,会发现在C处断开时,“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构成“不以……
为……”的文言文固定结构,“张君”作为主语,后面跟“不以谪为患”和“窃会计之余功”两个
动作,符合逻辑。故在C处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渔樵,文中指捕鱼砍柴,是中国农耕社会常见的两种劳作方式。也常用来象征官宦退
隐生活。
B.谪,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与《琵琶行》序言“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意思相近。
C.材料二“动心骇目”中的“动”“骇”与材料一“舞幽壑之潜蛟”中的“舞”用法不同。
D.骚人,指《离骚》作者屈原或《楚辞》的其他作者。后泛指文人,文中指失意文人。
【解析】 “动心骇目”中的“动”“骇”分别译为“使……震动”“使……惊骇”,都是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中的“舞”译为“使……起舞”,也是使动用法。三个词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材料一中,苏子与友人月下夜游,沐清风白露,赏月色天光,情兴生发,于是纵酒放
歌,后听到客人悲凉箫声,感情陡转,由乐入悲。
B.材料二从长江水势落笔,登临览胜;接着揭示命名之由;最后联想到士人不同处世态
度,肯定张君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的情怀。
C.两文均是作者处于困境之时,与朋友夜游黄州赤壁有感而作。所览自然胜景、历史遗
迹,引发他们对自然、对人生的种种思考。
D.两文均运用对比手法构设鲜明反差:沧海之大与一粟之小,天地之永恒与蜉蝣生命之
短暂;张君的不以谪为患与骚人思士的悲伤憔悴。
【解析】 先看选项,四个选项都没有大问题,逐一回原文比对,发现C项错误。
选项 找石子+投石子(根据关键词定位原文) 问路(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判断
C 关键词:“两文”“赤壁”“而作” 定位原文:(材料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 (材料二)至于赤壁之下……而余兄子瞻 名之曰“快哉”。 (注释)苏辙:苏轼之弟。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贬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亦获罪被 贬。 两文均是作者处于困境之时—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辙……亦获罪被贬。 与朋友夜游黄州赤壁有感而 作—— ×
选项 找石子+投石子(根据关键词定位原文) 问路(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判断
C 关键词:“两文”“赤壁”“而作” 定位原文:(材料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 (材料二)至于赤壁之下……而余兄子瞻 名之曰“快哉”。 (注释)苏辙:苏轼之弟。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贬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亦获罪被 贬。 (材料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材料二)至于赤 壁之下……而余兄子瞻名之曰 “快哉”。→材料二中,作者没有 和朋友夜游黄州赤壁。这是为 黄州快哉亭的建成写的文章。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答案】 现在竟然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玩”
(欣赏)、“足”(足够)各1分,“玩之几席之上”状语后置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语境是在描写快哉亭附近的风景。“乃”为“竟然”。“得”为“能”。“玩”为“欣赏”。
“之”指代前文描述的风景。“玩之几席之上”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几席之上
玩之”,译为“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而”表顺承,不翻译。“足”直译为“足够”,结合语
境,应是说这些风景“足够看了”。
(2)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答案】 读书人活在世上,如果他心中不得意,那么到哪里能没有忧愁呢?[“使”
(假使)、“病”(忧愁)各1分,“何往”宾语前置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语境是议论人与风景的关系。“使”为“假使”,表假设。“其中”从字面意思理解是
说“他里面”,人的“里面”也就是“心中”。“自得”为“得意”。“将”表将来时。“何往”为宾语前
置句,应为“往何”,意思是“到哪里”。“而”表顺承,不译。“非”表否定。“病”在这里是“忧愁”的
意思。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在“到哪里能没有忧愁呢”前加上“那么”,使语句更通顺。
14.两则材料都写到曹孟德,请分别简析其用意。(3分)
【答案】 ①材料一写到曹孟德是为了表达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表露消极情绪。②材
料二借此说明凭吊历史遗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抒发自己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
的思想;③苏辙自慰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哥哥苏轼的慰勉。(每点1分)
【解析】
找 定 删 联
关键 词:“两 则材料” “曹孟 德”“用 意” 根据关键词可知,回答本题,需要我们在两则材料中寻找 提及曹孟德的内容,并分析其用意。 材料一:客曰:“……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 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哉?”→曹操这样的一世之雄,也不过岁月长河之一瞬。 作者借此抒发人生如寄的悲凉,慨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 流露出了消极的人生态度。 没有需 要删除 的内容, 进入下 一步 将分析出
的内容转
化为书面
语,分条作
答即可
找 定 删 联
关键 词:“两 则材料” “曹孟 德”“用 意” 材料二:曹孟德……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那些废墟是古代豪杰相争之地,流传下来的英雄事迹到 现在也让人称快。本句位于第2段段尾,那么可以联系第 3段段首分析。第3段段首“士生于世……将何适而非 快”说的是,只要心态好,去哪儿都高兴,表现了作者的随 遇而安。结合注释可知,作者哥哥被贬了,作者因上书救 兄也被贬了。而作者此时作记的亭子,正是哥哥取名的 亭子。因此,作者为此亭作记实则还有给哥哥“寄语”的 想法。劝勉自己,也劝勉哥哥。 没有需 要删除 的内容, 进入下 一步 将分析出
的内容转
化为书面
语,分条作
答即可
材料一: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
不起。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一会儿,明月从东山上升起,
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清凌凌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
儿漂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就如同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多么飘逸啊,好像
脱离尘世,升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木兰
船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得很远,眺望美
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照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
作声, 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箫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改变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
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水环绕,(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首尾相接长达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遮蔽
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代英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和
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一只小船,举起酒杯互相劝饮。
(我们)像蜉蝣一样寄居在天地之间,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生
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材料二: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势浩大,如同大海
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
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
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惊心动魄,
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竟然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
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
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用指头数得过来,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
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
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读书人活在世上,如果他心中不得意,那么到哪里能没有忧愁呢?假使胸怀坦荡,不因
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现在张梦得不把被贬官
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
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
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
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
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文言拾贝
1.重点实词:①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像,如同。②将何适而非快:到,往。③将蓬户
瓮牖无所不快:用蓬草编门,用破瓦罐做窗。④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美景。⑤悲伤
憔悴而不能胜者:承受、忍受。
2.重点虚词:①其流奔放肆大:极,甚。②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
3.实词活用:①动心骇目:动,使……震动;骇,使……惊骇。②西望武昌诸山:名
词作状语,向西。③亦足以称快世俗:使动用法,使……称快。
4.文言句式:将何适而非快:宾语前置句,即“将适何而非快”。
5.文化常识:①子瞻:苏轼的字。②一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