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
登泰山记
基础觉醒 文言必备知识
建议用时:25分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 自京师乘风雪 ________
(2) 越长城之限 ________
(3) 循东谷入 ________
(4) 崖限当道者 ________
(5) 苍山负雪 ________
(6) 明烛天南 ________
(7) 半山居雾若带然 ________
(8)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_________
冒。
界限。
顺着。
挡住。
背。
照。
停留。
托举。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1)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_____
(3) 回视日观以西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在……的时候。
连词,表修饰关系。
介词,用在方位名词前,表示方位的界限。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________
(2)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__
(3)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______________
到达。
脚下。
平整呈方形。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1)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余始循以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判断标志:“……者,……也”。
省略句,“循”后省略了“之”。
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是“中岭及山巅”的定
语。
判断句,判断标志:“……者,……也”。
5.(2025北京昌平期末抽测改编)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是( )
D
A.至于泰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方其破荆州 多平方,少圜
D.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解析】 A项,不同。第一个“于”表示动作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第二个“于”表被动,译
为“被”。B项,不同。第一个“之”是代词,代东谷;第二个“之”是助词,的。C项,不同。第一个
“方”是介词,当;第二个“方”是形容词,方形的。D项,相同。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并列。
6.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等。“乾隆三十
九年”是年号纪年法。
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
泛指城市。
D.十干和十二支循环相配,成六十组,可用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
【解析】 C项,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答案】 四十五里的路程,道路都是用石板砌成的石阶,那些石阶共有七千多级。
(2)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答案】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题型觉醒 名篇名句默写
建议用时:25分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 小明暑假去爬六枝老王山,但见诸峰颜色错杂、山脊弯曲,不禁想起姚鼐《登泰
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 小方从泰山旅游回来后,引用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两句,赞叹泰山日出时云霞色彩变化的极美景象。
(3) 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
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4) 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
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
五采
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5) 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
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难。
(6) 姚鼐《登泰山记》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
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每空1分)
题型觉醒 文言文阅读
建议用时:25分钟
(2025广东广州八区期末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20分)
材料一: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
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
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吴江有沈彤者,自始冠寻泰山之胜概于群籍,知其山为五岳宗。
彤雍正中客南阳而抵京师道出太行之东望泰山不能见只见其云。明年自京师归,出
泰山西麓,绕其南。后复自大江抵京师,仍出其西麓,皆颇见其巅。巅上常生白云,缕
摇层覆,令人怡悦,然并以事阻,未及登。后复自京师归,归数年,年且衰,不复敢发
登山之兴。
乾隆六年孟春,又将走京师求食,而执友陈醇叔官济南,家弟薰亦在蒙阴,遂取道
沂州并访之。既过薰,即直趋济南。行未半,而泰山已巍然在望焉。彤心则喜,命执鞭
者驱驴疾行,宿其麓。戒竖子以鸡鸣上山。中夜,月色如昼。及期,披二羊裘,乘皮担
绳兜子,并泰安城西而上。行五里,至一天门,又行二十里,至二天门,日乃出。
又行二十里至三天门,又行五里至其巅。彤于是俯仰徘徊,纵览六合,见夫天垂如盖,
如穹庐;日悬如燧;众山断续环拱,如砺如拳;川海萦回,若带与线;地边角与天腰际,
南北东西旷无一方之障隔;于所谓古石封,秦篆碑,汉无字碑,唐摩崖碑,周观、秦观、
吴观三峰,日观、月观两峰,望海石,孔子崖,丈人峰诸胜,亦无不游历焉。盖昔所传
闻其概者,今乃目极而察之,数十年愿见无从者,今乃不求而尽获之,快意适观,于斯
为极。抑念是山所降生之人歇绝且二三千年,不知自今以往,终不复能如古耶。将神气
之郁积已久,而即能大有所发耶!沉吟未几,而风起云合,阴寒袭人,雨雪飘飘,一山
愁惨。彤乃戴青毡辞去,则晴如初。
(节选自清·沈彤《登泰山记》)
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句子中相应位置的字母圈出来。
(3分)[文言文断句,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103]
彤雍正中A客南阳B而抵京师C道出太行之东D望泰山E不能见F只见其云。
【答案】 CDF(每处1分)
【解析】 正着断。 A处,假设断开,沈彤雍正年间干什么了?话没说完,不能断。
B处,假设断开,语意似乎完整,往后看,“客南阳”与“而抵京师” 是连贯的行为,表明其行程,
“而”表承接,语意连贯,“京师”是宾语,所以B处不断。C处,假设断开,前面句子语意完整。
后面的“道出太行之东”主语是前面的“彤”,语意也完整,所以C处断开。D处,假设断开,前
面的句子语意完整,后面的“望泰山”是“彤”的另一个动作,所以D处断开。E处,根据后面的
“不能见”“只见”可知,应该是看不见泰山,只能看见云,所以E处不断,F处断开。
倒着断。F处,假设断开,“只见其云”语意通顺,可断开。E处,后面说“只见”,这里说
“不能见”,不能见的是什么呢?只能是前面的“泰山”,所以E处不能断。D处,假设断开,前
后语句语意都完整,且是两个不同的动作,所以D处需断开。C处,假设断开,“道出太行之东”
语意完整,“而抵京师”和前文“客南阳”连起来语意更连贯,所以C处需断开。三处断点已找
全,我们再验证一下A处和B处,“彤雍正中客南阳而抵京师”语意通顺,所以断句正确。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限,名词用作状语,像门槛一样。与《赤壁赋》中“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用法不同。
B.五鼓,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鼓,也称五更、五夜。
C.过,拜访、探望。与“过故人庄”中的“过”意思不同,与“以其境过清”中的“过”意思相同。
D.期,约定。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期”意思相同。
【解析】 A(√)将“限”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原文,语意通顺,解释正确;再看“渔樵”的用法,
发现“渔樵”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打鱼砍柴。所以两者用法不同。
B(√)对“五鼓”这一文化常识的解释正确。
C(×)将“拜访、探望”分别代入“既过薰,即直趋济南”“过故人庄”“以其境过清”,前两个
句子代入后语意通顺,两者中的“过”意思相同。但在“以其境过清”中解释不通,这里的“过”
是“过于”的意思。
D(√)将“约定”代入“及期”和“君与家君期日中”,意思正确,语意通顺,两者中的“期”意思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材料一描述了作者从泰安城出发,沿中谷、经天门登山至顶的经过,表达了对大自然
的赞美之情。
B.材料二侧重叙述了沈彤登山的经过,并采用俯仰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登山过
程中的所见之景。
C.两则材料都对日出进行了描写,展现了日出时的景色,相比较而言,姚鼐的描绘更具
体,更显宏大奇幻。
D.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泰山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石封、秦篆碑等,均体现了泰山丰厚的
历史文化底蕴。
【解析】 先看选项,没有发现明显的逻辑问题,再按照原文顺序回原文比对,发现B项有问题。
选项 找石子+投石子(根据关键 词定位原文) 问路(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判断
B 关键词:“登山的经过” 定位原文:材料二第三段 通读材料二第三段,发现此段全部都是对沈彤 登山过程的叙述和描写,并无虚写的成分,所以 这里并没有用虚实相生的手法。 ×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吴江有沈彤者,自始冠寻泰山之胜概于群籍,知其山为五岳宗。
【答案】 吴江有个叫沈彤的人,从二十岁起就在各种书籍中探寻泰山的壮美景色,知道泰
山是五岳之首。[“冠”(二十岁)、“胜概”(壮美景色)、“五岳宗”(五岳之首)每点
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这句话是文章的首句,介绍的是大致情况。“……者”是判断句,“吴江”显然是个
地名,“沈彤”是人名。“冠”是重要的文化常识,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寻”
是“寻找、探寻”的意思。“胜”我们可以联系《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中的“胜”,
意思是“优美的”,“概”是需要和“胜”一起翻译的,“胜概”翻译成“状美景色”。“寻泰山之胜
概于群籍”是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于群籍寻泰山之胜概”。“五岳宗”很好理解,我们
都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
(2) 数十年愿见无从者,今乃不求而尽获之,快意适观,于斯为极。
【答案】 几十年来渴望见到却无法实现的愿望,如今竟然不费力气就全部实现了,内心的
愉悦与满足,在此时达到了极致。[“无从”(无法实现)、“乃”(竟然)、“于斯”
(在此时)每点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根据语境可知,这句话是说沈彤终于登上泰山之后的心理。“愿”在这里是动词,
是“希望、渴望”的意思,“无从”是“无法实现”。“乃”的意思是“竟然”。数十年来渴望见到
的美景终于见到了,内心当然感到愉快,所以“快意”在这里翻译为“心情舒畅”,“适观”即“适
于观听”,常用来形容给人带来愉悦和享受。“于斯”是“在此时”的意思。
13.请简要概括沈彤登顶泰山后的复杂情感。(3分)
【答案】 ①赞美之情:面对泰山的恢宏景观,感到振奋和敬仰。②欣喜之情:沈彤多年
心愿得偿,亲眼得见泰山胜景,内心充满喜悦。③感慨之情:思索泰山历史的悠久以及其
上人文气息的沉淀,联想未来的变化,生发出感慨。(每点1分)
【解析】
找 定 删 联
关键词: “沈彤”“登 顶泰山后” “情感” 根据关键词可知,回答本题需要分析材料二中沈彤登 顶泰山之后的内容。 天垂如盖,如穹庐……亦无不游历焉。→赞美之情: 面对泰山的恢宏景观,感到振奋和敬仰。 数十年愿见无从者,今乃不求而尽获之,快意适观,于斯 为极。→欣喜之情:沈彤多年心愿得偿,亲眼得见泰 山胜景,内心充满喜悦。 不知自今以往,终不复能如古耶。→感慨之情:思索 泰山历史的悠久以及其上人文气息的沉淀,联想未来 的变化,生发出感慨。 无重复 或相似 的内容, 直接进 入下一 步 将概括出
的内容分
条总结,列
出三点作
答即可
材料一: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起初
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
泰山,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
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
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
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
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
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
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
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就变成了五
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
说,这是东海。
材料二:
吴江有个叫沈彤的人,从二十岁起就在各种书籍中探寻泰山的壮美景色,知道泰山是
五岳之首。
沈彤在雍正年间客居南阳,后抵达京城,取道太行山以东,远望泰山却不能看见,只见到
山间的云雾。第二年从京城返回,出泰山西麓,绕到泰山南面。后来又从长江边前往京城,
仍然从泰山西麓经过,都能隐约看见泰山的山顶。山顶上常常飘浮着白云,丝丝缕缕摇曳,
层层叠叠覆盖,令人心情愉悦,然而都因为事务缠身而受阻,没能登上泰山。之后又从京城
返回,回家几年后,年纪渐老,不敢再萌生登山的兴致。
乾隆六年孟春,沈彤又要前往京城谋求生计,因为挚友陈醇叔在济南为官,弟弟沈薰也
在蒙阴,于是取道沂州顺便拜访他们。看望过沈薰之后,就径直奔向济南。
行程还未过半, 泰山已经巍峨地出现在眼前。沈彤心中大喜,吩咐赶驴的人驱赶驴子快速
前行,在泰山脚下住宿。告诫童仆鸡鸣时就上山。半夜时分,月色如同白昼。到了约定的
时间,沈彤披上两件羊皮袄,乘坐用皮绳编织的兜子,从泰安城西边登山。走了五里,到达一
天门,又走了二十里,到达二天门,太阳才升起。又走了二十里到达三天门,再走五里就到了
泰山山顶。沈彤于是在山顶上四处观望,徘徊流连,纵览天地四方,只见天空低垂,如同车盖,
又像穹庐;太阳高悬,如同火炬;群山连绵起伏,环绕簇拥,有的像磨刀石,有的像拳头;河
流与大海曲折回环,像衣带与丝线;大地的边缘与天边相接之处,东西南北广阔无垠,没有
一处障碍阻隔;对于人们所说的古代封禅的石刻,秦朝的篆书碑,汉代的无字碑,唐代的摩
崖碑,周观、秦观、吴观三峰,日观、月观两峰,望海石,孔子崖,丈人峰等众多胜景,也没有
一处不曾游览。过去只是听说过大概的景象,如今终于亲眼看见并仔细观察,几十年来渴
望见到却无法实现的愿望,如今竟然不费力气就全部实现了,内心的愉悦与满足,在此时达
到了极致。然而又想到这座山所孕育的杰出人物已经断绝两三千年,不知道从今往后,终
究不能再像古代一样(出现杰出人物)呢,还是天地间的灵秀之气积聚已久,马上就能有
重大的生发呢!沉思了没多久,风起云涌,阴寒之气袭人,雨雪纷纷飘落,整座山笼罩在愁惨
的氛围中。沈彤于是头戴青毡帽离开,离开后天气又像起初一样晴朗了。
文言拾贝
1.重点实词:①明年自京师归:第二年。②又将走京师求食:寻找吃的和穿的,指谋
生。③命执鞭者驱驴疾行:快速。④戒竖子以鸡鸣上山:同“诫”,告诫。⑤如砺如拳:
磨刀石。
2.重点虚词:①然并以事阻,未及登:并,副词,都;以,介词,因为。②年且衰:副词,
将要。③戒竖子以鸡鸣上山:介词,在。④抑念是山所降生之人歇绝且二三千年:连词,
表轻微的转折,然而。
3.文言句式:①而执友陈醇叔官济南:省略句,“济南”前省略“于”。②彤乃戴青毡辞
去,则晴如初:状语后置句,“则如初晴”。
4.文化常识:①孟春:春季的首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②六合:指天、地和东、
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