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 学习活动一 丰富词语积累 习题课件(共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 学习活动一 丰富词语积累 习题课件(共7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09:0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
学习活动一 丰富词语积累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网上有一个看似有趣,实则很严肃的讨论话题——“我经历的语言‘通货膨胀’现象”,
向网友征集当今用语越来越夸张、描述经常大幅超出事实的例子。比如,今人把沉溺于
网购时兴奋不已,事后又懊悔不迭的经历叫作“剁手”,把奇巧怪诞的想象叫作“开脑洞”,
把①____________叫作“使出洪荒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正在鼓励并
放大语言的虚浮不实程度。
当今语言不断“贬值”如实反映了信息介入的微妙变化——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开
创了一个以速度和消费为重点的时代。信息严重过剩,关注度成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发布
者只有通过夸张的语言描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该现象日趋常态化,形成了语言上的“内
卷”。
不过,这种虚火亢奋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反而消解了许多事物
的严肃性,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感。例如,“炸裂”“燃”这些极度夸张的形容词,除了用
来吸引人的注意力,对表达毫无增色作用。这些都是语言泡沫化消耗词义效力的例子。
语言的功能是让大众共享事实,而不是②____________,让信息内容成为语言的背景。
一旦人们习惯了语言表达中的“通胀”现象,那么当某个词语的新鲜感一过,该词语
就会立即失去意义。社会需要诞生更令人亢奋、更情绪化的新词来满足人们。如此③__
__________,最终将导致文化的枯萎。即使站在观众的角度,人也需要给自己的情绪留下
一定的空间,总是处于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对自己毫无益处。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个
问题的严重性,才是改变现状的开始。
1.请在文中横线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成语填空,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
册P114]
【答案】 竭尽所能/竭尽全力; 本末倒置; 循环往复(每处1分)
【解析】 第①处,逗号前后的句子是并列关系,结构相似,皆是“把……叫作……”,其中“叫
作”后面的词语是对前面“把”字后面内容的概括,据此可知,此处应填表示“使出所有气力”
意思的成语,如“竭尽所能”或“竭尽全力”。
第②处,横线前的“是……而不是……”是并列关系,“是”后的内容与“不是”后的内容
相反,据此可知,此处说的应是语言不能“让大众共享事实”,根据横线后的句子及前文内容
可知,语言本来是表达信息内容的,现在让信息内容成为语言的背景,可知是“本末倒置”了。
第③处,根据前文“当某个词语的新鲜感一过,该词语就会立即失去意义。社会需要诞
生更令人亢奋、更情绪化的新词”和后文“最终将导致文化的枯萎”,可以得到一个过程:
新词诞生→亢奋→新鲜感过去→失去意义→……→文化枯萎。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所
以可以填“循环往复”。
成语积累
竭尽所能:用尽全部力量。
竭尽全力: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做出最大努力。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反复出现或进行。
2.“通货膨胀”本来用于货币,文中用以表现当今语言的“通胀”现象,因为两者有诸多相
似点,请简述语言“通货膨胀”的含义。(3分)
【答案】 语言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严重过剩,语言发布者往往通过夸
张的语言描述来吸引更多读者,造成语言的泡沫化,使语言表达如同货币般贬值的现象。
(3分)
【解析】 回答这种题,要先回答该词本身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货币上的“通货
膨胀”是指物价水准明显持续上涨,而币值跌落的现象。根据文中的“用语越来越夸张、
描述经常大幅超出事实”“放大语言的虚浮不实程度”“语言泡沫化消耗词义效力”等信息
可知,语言上的“通货膨胀”是指语言发布者通过夸张的语言描述来吸引更多读者,造成语
言的泡沫化的现象。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再补充两个语言“通货膨胀”的例子。(4分)
【答案】 示例一 把面对美食诱惑叫作“馋哭了”。
示例二 把使用效果不错的东西叫作“神器”。(每个例子2分)
【解析】 本题是开放型题目。根据文中的“比如”可知,逗号后是“用语越来越夸张、描述
经常大幅超出事实”的例子,据此联想网络常用词语,找出两个具有这个特点的词语,加以
描述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10分)
成语发展变迁更多表现在条目自身形义和用法的蜕变上。例如,将“揠苗助长”改为
“拔苗助长”,将“辩才无阂”改为“辩才无碍”,将“应病与药”改为“对症下药”,将“一尘不着”
改为“一尘不染”,将“开山祖”扩展为“开山之祖”。这些语形的变化无疑是成语为了满足语
言交际的实际需要而采取的变通手法,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一种创新,完全可视为新成语。
当然,成语的创新更多体现在意义和用法的变迁方面。
与其原生态相比,尽管这些成语发生了明显的异化,但彼此的关联依然存在,尚不
至于势不两立。不过,也有一些成语变异前后①____________,如现今通行的“七月流火”
“空穴来风”等,有时简直到了②____________的地步,称之为新成语似乎并无不当。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案】 势如水火/水火不容; 风马牛不相及(每处2分)
【解析】 第①处,“不过”后面的句子是对前文的转折,前文说“尚不至于势不两立”,那后面
应该填和“势不两立”意思类似的成语,如“势如水火”“水火不容”等。
第②处,“有时简直”后面是在前面(势如水火、水火不容)基础上的递进,据此可知,
此处应该填表达“没有任何关系”意思的成语,如“风马牛不相及”等。
成语积累
势如水火:彼此如同水火,不能相容。形容双方尖锐对立。
水火不容:比喻双方根本对立,不能相容。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两者全不相干。
5.文中说有的成语变异前后语义差别太大,以至于可以称之为新成语,请再列举出三个
这一类的成语并加以说明。(6分)
【答案】 呆若木鸡:原来是褒义词,指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
风而逃,后来变成贬义词,意思是因恐惧或惊吓而发愣。
钩心斗角:原来是中性词,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来变成贬义词,用来比喻各用心机,互相
排挤。
明哲保身:原来是褒义词,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后来变成贬义词,
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每条2分)
【解析】 根据语段中“新成语”的说法,可以思考平时积累的前后语义差别较大的成语,比
如,原来是褒义词现在是贬义词的成语,或原来是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的成语。
三、(2025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0分)
成都的老茶馆不仅具有经济、文化功能,也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老百姓遇到矛盾时,双方会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来当调解
人。一份文献中曾这样记载:一旦发生纠纷,人们即往茶铺讲理,众人边喝茶边聆听当
事人的陈诉,最后由错方付茶钱。李劼人在《暴风雨前》中也有类似描述:“大家气势汹
汹地吵一阵,由所谓中间人两面敷衍一阵,再把势弱的一方说一阵,就算他们理输了,
也用不着赔礼道歉,只将两方几桌或几十桌的茶钱一并开销了事。”因此,成都民间有
这样的谚语:“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需要指出的是,在茶馆里解决的争
端多是日常生活和生意上的矛盾冲突,比如吵架、财产争执以及不涉及命案的殴斗等,
涉及命案就要交给官府处理。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续三处使用“一阵”,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 ①增强节奏感,使句子富有韵律,让读者能感受到茶馆调解纠纷时的热闹氛围。
②清晰地展现调解的过程,依次为“吵”“敷衍”“说”,体现出调解的步骤和状态,凸显茶馆调
解的随意性和民间性。(每点2分)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夸”。
从形式上看,“一阵”的连续使用,形成了一种节奏感,增强了句子的韵律,“吵一阵”“敷
衍一阵”“说一阵”,生动地展现出茶馆调解纠纷时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看到人们在茶馆里七
嘴八舌、你来我往的画面。从内容上看,三个“一阵”详细地描写了茶馆调解的过程。“吵
一阵”体现了矛盾双方最初的激烈情绪和冲突状态;“敷衍一阵”描绘出中间人在调解时
的周旋状态,这种敷衍不是贬义,而是体现出调解过程中两边调和的复杂情况;“说一阵”
则表现出对理输一方的劝说,使整个调解过程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把茶馆调解纠纷的随意
性和民间性特点充分地展现出来。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处谚语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C
A.到了茶馆,什么事都会得到四平八稳的解决。
B.只要你话说得漂亮,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C.如果你讲得在理说得通,不用付茶钱就可以离开。
D.桌子靠脚才能保持平稳,人靠巧嘴方能走遍四方。
【解析】 A(×)“什么事都会得到四平八稳的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明确提到涉及
命案要交给官府处理,茶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B(×)“只要你话说得漂亮,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无中生有,谚语说的是在理就能不用付
茶钱离开,并没有提到大家对话说得漂亮一方的态度。
C(√)根据前文描述,在茶馆调解纠纷后,理输的一方付茶钱,那么说得在理的一方不用付
茶钱就可以离开,该项最准确地解释了谚语的意思。
D(×)该项理解脱离了文本语境,与茶馆调解纠纷后付茶钱的规则无关。
8.下列句子中的“开销”与文中加点的“开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词语意
义和用法辨析,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115]( )
D
A.姑父几次吵着要开销她,直到她的儿子跑来把她接了回去。
B.有人就告诉他,八千法郎的年薪还不够她的车马开销。
C.有我在,他会感到碍手碍脚的。有些不同的意见,怕我会当面开销。
D.女人穿衣扯布,娃娃念书买本,老人有病就医,都可以从这里开销。
【解析】 文中的“开销”是动词,支付的意思。A项,“开销她”中的“开销”是解雇的意思,与
支付无关。B项,“车马开销”中的“开销”是名词,指花费的费用,与原句意义、用法不同。C
项,“当面开销”中的“开销”为动词,批评、指责、数落,与原句意义不同。D项,“从这里开销”
中的“开销”是动词,表示支付,与原句意义、用法一致。
9.(2024湖南衡阳月考)成语深植于中华文化,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博大的风景,那么成
语就是它的缩微景观。请以“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为主题,在下列成语中任选三
个组成一组,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5分)
要求:(1)符合首句的观点;(2)句式基本一致。
成语:锲而不舍 见义勇为 精益求精 雪中送炭 别出心裁 夜以继日 筚路蓝缕 古道热肠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言传身教”,每一个成语给我们诠释的都是丰富深邃的教育智慧,
它体现的爱生育人的教育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的精神财富。
【答案】 示例一 “见义勇为、雪中送炭、古道热肠”,每一个成语给我们诠释的都是乐
善好施的做人美德,它推崇的修己助人的美好品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瑰
宝。(5分)
示例二 “筚路蓝缕、夜以继日、锲而不舍”,每一个成语给我们诠释的都是自强不息的创
业精神,它展现的坚韧图强的可贵品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5分)
【解析】 解题时,首先分析画线的句子在句式和内容上的特点,然后将材料提供的成语进
行分类,最后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一段话。句式上,画线的句子先引用三个成语,然后采用
“每一个成语给我们诠释的都是……它……的……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的句式;
内容上,画线的句子主要是阐述所引用的三个成语的共同内涵及其所体现的中华文化。所
给的成语中,“见义勇为、雪中送炭、古道热肠”对应“助人”的主题,“筚路蓝缕、夜以继日、
锲而不舍”对应“坚韧”的主题。把握这一点后,根据画线的句子的特点另写一段话即可。
10.成语与俗语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请根据示例写出与下面俗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
语。(8分)
示例:关公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分道扬镳
(1) 鸡蛋里挑骨头——
【答案】 吹毛求疵
【解析】 “鸡蛋里挑骨头”比喻故意挑刺、找毛病。据此联想到成语“吹毛求疵”。
(2)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答案】 一曝十寒
【解析】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据此联想到成语“一曝十寒”。(3)“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回避,公开说明。据此联
想到成语“开诚布公”。
(3) 打开天窗说亮话——
【答案】 开诚布公
(4) 针尖儿对麦芒儿——
【答案】 针锋相对
【解析】 “针尖儿对麦芒儿”比喻双方都很厉害,互不相让,正面起冲突,也指争执的时候
双方针锋相对。 据此联想到成语“针锋相对”。
(5) 人心不足蛇吞象——
【答案】 贪得无厌
【解析】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贪心不足,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样。据此联想到成语
“贪得无厌”。
(6)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答案】 因小失大
【解析】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喻抓住了小的,却把大的给丢了;重视了次要的,却把
主要的给忽视了。据此联想到成语“因小失大”。
(7) 拆东墙,补西墙——
【答案】 捉襟见肘
【解析】 “拆东墙,补西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据此联
想到成语“捉襟见肘”。
(8) 偷鸡不着蚀把米——
【答案】 弄巧成拙(每空1分)
【解析】 “偷鸡不着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据此联想到成语“弄巧成拙”。
【解析】 解题时先正确理解俗语的意思,然后联想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
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
学习活动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2025云南大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如果说语言是一座房子,那么词语便是其中的“砖石”。历史①______________不在
发生变化,随着历史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词义也随之发生细微的变化,这种细微
的变化②______________,词义就出现了重大的演变。具体来说,词义的演变类型有:
词义的扩大,这个主要是指一个词语的词义在发生变化以后,其所能够概括、反映和指
向的内容范围比过去要大很多的现象;词义的缩小,主要是指汉语的词义在演变过程中
所指向的客观事物的内容范围逐渐缩小的变化过程;词义的转移,就是在发展变化中词
语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指称甲事物转为指称乙事物;感彩变化,或者是
所表达的褒贬意义有所不同,或者是词义的轻重有所不同。
词义的演变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③______________,词汇因其与社会及百姓的交际
生活联系最为直接,进而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馈最为灵敏,考察梳理词汇的变化,
会给我们观察新时代的社会语言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
1.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D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
B.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我与地坛》)
C.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哦,香雪》)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把“语言”比作“房子”,把“词语”比作“砖石”,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A项,排比。“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形成排比。
B项,拟人。“等我”赋予古园人的情态动作。C项,拟人。“叹息”“抱怨”赋予火车人的情态
动作。D项,比喻。把出水很高的叶子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无时无刻; 日积月累; 息息相关(每处1分)
【解析】 第①处,根据下句“随着历史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词义也随之发生细微的
变化”可知,此处语境强调历史是在不停地发生变化的,再联系与后文“不在发生变化”的搭
配,可知应使用成语“无时无刻”,构成“无时无刻不……”的句式,以表示肯定。“无时无刻
不……”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
第②处,根据上句“词义也随之发生细微的变化”和下句“词义就出现了重大的演变”可
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细微的变化”逐渐积累后导致“重大的演变”,故可填“日积月累”之
类的成语。
第③处,根据下文“词汇因其与社会及百姓的交际生活联系最为直接,进而对社会发展
和交际需求的反馈最为灵敏”可知,词义的演变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故可填“息
息相关”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无时无刻:没有哪一时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时刻刻都……”。
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3.请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词义演变类型。(4分)
(1) “禽”本是飞鸟走兽的通称,后专指飞鸟。
【答案】 词义的缩小
【解析】 “禽”由“飞鸟走兽”到专指“飞鸟”,所指称的范围变小了,这是词义的缩小。
(2) “闻”本义是听见,后来指用鼻子嗅。
【答案】 词义的转移
【解析】 “闻”的词义由“听见”到“用鼻子嗅”,词义的指向发生根本转变,是词义的转移。
(3) “洗”本义为洗脚,后泛指洗涤,不限于足。
【答案】 词义的扩大
【解析】 “洗”后来扩展为泛指各类洗涤,不局限于脚,范围变广了,这是词义的扩大。
(4) “诛”本义为责问、谴责,后来指杀戮。
【答案】 词义的转移(4分)
【解析】 “诛”由“责问、谴责”这一言语行为转变为“杀戮”这一暴力行为,词义发生指向
转变,因此属于词义的转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1分)
汉字中象形字、形声字的运用极易使人产生联想。看到一个词语,人们往往首先从
字面上加以主观臆测,臆测的结果则往往与原词本义①______________,这就是“望文
生义”。日常生活、阅读过程中,稍不留神,便有可能弄出这种笑话。
我们常说的“望洋兴叹”,“望洋”其实是仰视的样子,却往往被人们误解为“望着海
洋”,于是便派生出了“望楼兴叹”“望钱兴叹”等词,深究起来,真正算得上是“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了。
《儒林外史》中有个词“难言兰臭”,它的意思是“难谈友情”,源自《周易·系辞
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在这里指气味。如果单从字面意思上把这个词理解为
“难以说出来的兰花的臭味”就②____________了。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成语。(4分)
【答案】 大相径庭/迥然不同/截然不同; 大错特错/贻笑大方(每处2分)
【解析】 第①处,此处的意思是说有些词语,如果从字面上主观臆测它的意思,往往与其
本义差别巨大,因此,此处应该填写表示意思差别巨大的成语,如“大相径庭”“迥然不同”“截
然不同”等。
第②处,此处的意思是说,如果把“难言兰臭”中“臭”的意思理解为“臭味”,那就是犯了
错误或会闹出笑话,因此此处可填“大错特错”“贻笑大方”等成语。
成语积累
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很大,完全不同。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大错特错:指错误到了极点。
贻笑大方:让内行笑话。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可以“望文生义”的一项是(3分)( )
B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一旦得了刺史之职,就有许多人来投靠他做使令的,少不得官不威、牙爪威。
C.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D.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解析】 A(×)“交通”,此处的意思是“交错相通”,现在的意思是“运输事业”。
B(√)“牙爪”,此处的意思是“党羽、帮凶”,与现在意思一样。
C(×)“县官”,此处的意思是“官府”,现在的意思是县里的最高行政长官。
D(×)“感激”,此处的意思是“感奋激发”,现在的意思是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
生谢意。
6.“臭”有两个常用意思:一是气味,二是(气味)难闻(跟“香”相对)。请为这两个义项
各举一个成语。(4分)
(1) 其中的“臭”意思是“气味”的成语:
【答案】 乳臭未干
(2) 其中的“臭”意思是“(气味)难闻”的成语:
【答案】 臭名昭著/臭名远扬/臭不可闻(每空2分)
【解析】 先联想带“臭”字的成语,然后按其中的“臭”字是“气味”还是“(气味)难闻”的
意思分类。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8题。(8分)
(宋)太祖善御豪杰,得人之死力。居常多幸讲武池,临流观习水战,因谓左右曰:
“人皆言忘身为国,然死者人之所难,言之易耳。”时禁卫将帅军厢主皆侍侧,有天武厢
主李进卿前对曰:“如臣者,令死即死耳。”遂跃入池中,上急令水工数十人救之,得免,
几于委顿。左右内侍数十人,皆善武艺,伉健,人敌数夫,骑上下山如飞。上慰抚养育,
无所不至,然未尝假其威权。泗洲槛生虎来献,上令以全羊臂与之,虎得全肉,决裂而
食,气甚猛悍,欲观之也。太祖始自总戎,为士众畏服,及践祚,善训戎旅,隶兵籍者
多以配雄武军。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有删改)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5分)
(1) 太祖善御豪杰 ________________
(2) 居常多幸讲武池 _________________
(3) 人敌数夫 _________________
(4) 上慰抚养育 _________________
(5) 隶兵籍者多以配雄武军 _________________
驾驭
皇帝亲临
抵挡
抚养照料
分配(每空1分)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厢,指军事单位,厢主是本级军事单位主帅,文中李进卿即天武厢主。
B.假,指授予、给予,与《劝学》“假舆马者”中的“假”含义不同。
C.槛,指用笼子装,与《登泰山记》“崖限当道者”中的“限”用法相同。
D.践祚,本义是指走上阼阶主位,在古文中特指皇帝即位、登基。
【解析】 A(√)对文化常识的解释正确。
B(√)将“授予”的意思代入原文,是说从未给他们威势和权力,语意通顺;《劝学》“假舆
马者”中的“假”的意思是“借助”,二者含义不同。
C(×)槛,指用笼子装,名词作动词。代入原文“泗洲槛生虎来献”意思是泗洲人用笼子装
着猛虎来进献,语意通顺;《登泰山记》中的“崖限当道者”意思是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
的山崖,“限”的意思是像门槛一样,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二者用法不同。
D(√)对文化常识的解释正确。
宋太祖赵匡胤善于驾驭(御)英雄豪杰,能让别人不顾性命地为之尽忠竭力(死力)。
太祖平时多到讲武池,临水观习水战,于是就对左右的人说:“人们都说忘身为国,但是死是
人们很难面对的,说得容易罢了。”当时禁卫将帅军厢主都在身边,有天武厢主李进卿上前回
答说:“像我这样的人,让死就死了。”于是(遂)就跳入池中,太祖急忙让几十个水工救他,
虽幸免一死,却也几近颓丧。太祖身边侍卫数十人,都擅长武艺,体格强健,一人可抵挡(敌)
数人,骑马上下山像飞一样。太祖安抚照料他们,无微不至,但从未给(假)他们威势和权力。
泗洲人用笼子装着(槛)猛虎来进献,太祖命令下人把一整只羊腿喂虎,老虎得到羊肉,撕裂
吞食,气势凶猛强悍,太祖想观赏它。太祖最初担任军队总帅,被士兵敬服,等到登基(践祚)
做了皇帝,善于训练军队,招募成为士兵的大多分配在雄武军。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6分)
范蠡从吴欲去,恐勾践未返,失人臣之义,乃从入越。行谓文种曰:“子来去矣,越
王必将诛子。”种不然言。蠡复为书遗种曰:“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
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文种不信
其言。
二十四年九月丁未,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
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
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
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赖宗庙之神灵,
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
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
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D
A.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 B.臣所以当席日久
C.于是饮酒乐甚 D.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解析】 A(√)“虽然”古义是“即使这样(如此)”,表示假设的让步,所说的没有发生。
现在用于转折关系的复句中,意思是“虽然如此”,表示陈述了事实,所说的已经发生。古今
异义。
B(√)“所以”古义是“……的原因”,现在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古今异义。
C(√)“于是”古义是“在这时”,现在是一个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古今异义。
D(×)“所谓”意思是“所说的”,古今义相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遗种曰”中的“遗”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意思不同。
B.“二十四年九月丁未”中的“丁未”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皆指纪日。
C.“幸赖宗庙之神灵”中的“幸”与成语“幸免于难”的“幸”意思不同。
D.“国之士大夫是子”中的“是”与成语“实事求是”的“是”意思相同。
【解析】 A(√)“遗种曰”中的“遗”意思是“送”,句意为“写信送给文种”。“小学而大遗”
中的“遗”意思是“放弃”,句意为“小的部分学习了,大的部分却放弃了”。两个“遗”意思不同。
B(√)表述正确。
C(√)“幸赖宗庙之神灵”中的“幸”意思是“幸亏”,句意为“幸亏依靠祖先的神灵”。“幸免
于难”中的“幸”意思是“幸运”,成语意思为“幸运地躲避了灾难”。两个“幸”意思不同。
D(×)“国之士大夫是子”中的“是”意思是“认为正确”,表肯定,句意为“国内的士大夫都肯
定你”。“实事求是”中的“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成语意思为“从客观实际
出发,研究和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两个“是”意思不同。
范蠡本想从吴国离开,担心勾践还没有回国,(自己就先离开)有失人臣的道义,于是
就跟随勾践一起回越国。走在路上(行)他对文种说:“你该离开啦,(否则)越王一定
会杀害你的。”文种认为他说的话不对。范蠡又写信送给(遗)文种:“越王的为人,长
长的脖子,鸟喙一样的尖嘴,眼神像老鹰,走路似狼。(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而
不可与(他)同享乐;可以与(他)一起处于危境,却不可以与(他)共享安宁。你如
果不离开(他),(他)将会杀害你,这道理是很明显的。”文种不相信他的话。
二十四年九月丁未日,范蠡向越王告辞(辞)说:“我听说君主有忧愁时臣子就该劳
苦,君主受侮辱时臣子就该效死,那道义是一致的。如今我侍奉(事)大王,以前不能消灭
尚未萌芽的祸端,后来又不能挽救已经降临的祸患。即使这样(虽然),我还是始终想辅
助君王成就称霸大业,所以我才把生与死置之度外。我私下(窃)一直在思索筹划,因此
当年出使到吴国。大王遭受那样的耻辱,而我范蠡仍然没有去死的原因,就是怕您被太宰
嚭那样的奸臣进谗言,而再出现伍子胥那样的事。所以我不敢早早殉身,暂且苟延残喘地
活着。那耻辱之心不可以让它扩大,汗流浃背的羞愧也不可以忍受。幸亏(幸)依靠祖
先的神灵、大王的威德,所以失败转变为成功,这就好比是商汤、周武王战胜夏桀、商纣
王而成就了王业。大王已经完成功业,洗刷了耻辱,这也是我长期在臣位当权的原因,请允
许我从此告别吧。”越王听了非常悲伤(恻然),眼泪沾湿了衣裳,说道:“国内的士大夫
都肯定(是)你,国内的人民都赞美(是)你,我把自己和国君的名号都托付给你,而等候
你的命令。现在你却说要离去,而且想马上走。这是上天抛弃越国而要我丧命,我今后也
没有什么依靠(恃)了……”
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
学习活动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2024重庆巴蜀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亲爱的同学,这里是爱心窗口,欢迎来吃饭。如果你目前刚好碰上难关,可以先
用本窗口的盒饭填饱肚子,等手头宽松了再支付费用。”近日,河南师范大学一食堂窗
口张贴的暖心告示“火了”。学校让学生先吃后付的举动让不少网友点赞。一来,一些大
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或城市贫困家庭,生活费上难免有紧张的时候;二来,大学生虽已成
年,但主业仍是学习,多数人还无法靠劳动获取足够的报酬,而必要的社交、实习又要
开销。于是,有些同学为了省钱,不得不少吃饭甚至不吃饭。这时候,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帮助学生们渡过眼前的难关,是切切实实的暖心之举。
其实,近些年来,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几年前就曾引发全网点
赞的悄悄提高大学生餐费补助,已经从少数大学的举动,逐渐演变为很多大学争相效仿
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此受益;每年寒冷的冬天来临之前,很多大学会给有需要
的学生们准备棉服、羽绒服;寒假前夕,大学生要返乡,不少大学会帮助困难学生购买
“爱心火车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案】 ①学校食堂提供实惠或免费的饭菜②类似的大学暖心之举还有很多(每处2分)
【解析】 第①处,根据前文语境判断,补句的主语应是“学校食堂”。结合后文“帮助学生
们渡过眼前的难关”,可知此处应该是说食堂的善意、暖心之举,再结合前文的“学校让学
生先吃后付”“生活费上难免有紧张的时候”“有些同学为了省钱,不得不少吃饭甚至不吃饭”
可联想到,此处应指学校食堂给生活费紧张的学生提供实惠或免费的饭菜。故可填“学校
食堂提供实惠或免费的饭菜”之类的句子。
第②处,结合语境,后文“比如”表举例说明,所以这里应该是一个总述观点的句子。后
面的例子都是大学帮助贫困大学生的,而且以省略号结束,所以应该有“很多”这种例子。
再结合前文“是切切实实的暖心之举”可知,这些帮助贫困大学生的行为都是暖心之举。
故可填“类似的大学暖心之举还有很多”之类的句子。
2.文段画波浪线句子有四处语体色彩不恰当,请找出并改正。(4分)
【答案】 ①“欢迎来吃饭”改为“欢迎就餐”;②“刚好碰上”改为“正值”;③“填饱肚子”改
为“充饥”;④“手头宽松了”改为“经济情况好转”。(每处1分)
【解析】 题干说画线句子“语体色彩不恰当”,主要就是口语与书面语的问题。根据语境
可知,这里是学校食堂张贴出来的告示,告示语言应简明、正式,不能过于口语化。画波浪
线句子有四处表述口语化:①“欢迎来吃饭”中“来吃饭”是口语,可改为“欢迎就餐”;②
“刚好碰上”是口语,也不够简洁,可改为“正值”;③“填饱肚子”是口语,可改为“充饥”;④
“手头宽松了”是口语,很不正式,可改为“经济情况好转”。
3.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
A.你让我走,千万不要因为我俩之间的个人关系而影响到整个事情的进程。
B.新媳妇连忙把我们让进屋,拿出了她那绣着百合花的新被子。
C.“小心,不要让敌人给盯上了。咱们朝荷花淀里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
D.让我看,今天这事儿实在是冤,现已应验两桩,看最后那桩能否应验。
【解析】 原文“让”是动词,允许的意思。 A项,动词,允许。B项,动词,请人接受招待。C
项,介词,被。D项,介词,依照。故选A。
二、(2025江苏常州质量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10分)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栖
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朝哳归巢,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
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
非无声。
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
来,逃也似的投靠这处静地,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
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
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
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
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语言凝练,既有整饬之美,又有流转之妙。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
取得的?(4分)
【答案】 ①采用整句和对偶的形式,通过句子长短和结构的改变,使节奏灵动活泼。②围
绕“四季的歌咏”所绘之景与句尾省略号的使用呼应,使整句更有空灵悠远、语意绵延不
绝之感。(每点2分)
【解析】 本题已经给出了画波浪线语言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
取得的。首先,要知道“整饬之美”与“流转之妙”分别指的是什么。整饬之美,指通过严谨
的结构、规范的秩序与对称的形式,使语言呈现出工整、和谐、稳定的美感。“整饬”在
语言形式上体现为采用整句,使用对偶修辞等。流转之妙,指通过动态的语音韵律、语义
弹性或结构变化,使语言呈现出自然流畅、韵味悠长的美感。在语言形式上可体现为句
式富有变化,表达留下空白等。
然后再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①整饬之美:“暮鸦朝哳归巢”与“雨燕盘桓吟唱”都
是主谓式结构,分别描绘了暮鸦和雨燕在园中的活动,形成对偶。“蜂飞蝶舞”和“草动虫鸣”
构成了整齐的对偶。整句和对偶的运用,使句子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对称美,增强了语言
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②流转之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围绕“四季的歌咏”展开描写,描绘了不同季节、不
同场景下园子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象。暮鸦归巢、雨燕盘桓吟唱是春秋季节常见的画面,
风过檐铃、雨落空林带有夏秋的气息,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则充满了春夏的生机,这些景
象共同构成了地坛四季不断变换的自然旋律,体现出“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的特点。形
式上,长短句结合,避免了节奏的单调,使整个表达灵动活泼,有舒缓的旋律,也有明快的节
奏。句尾使用省略号,暗示地坛中的自然之景远远不止文中所列举的这些,还有更多的细
微之处,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最后,将分析得出的内容整理归纳,然后分要点作答即可。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出现了三次“一”,但语意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6分)
【答案】 ①“一个人”的“一”指单一、单个,强调作者独自去往地坛。②“一次次”的“一”
指重复的每次,强调作者去往地坛的频率之高。③“一进园门”的“一”指刚刚(两个动作间
时间跨度极短),强调地坛对于作者疗愈作用的迅速。(每点2分)
【解析】 题干要求我们分析三个“一”不同的语意,需结合原文内容分析。①“一个人”的
“一”指单一、单个,营造了一种孤独的氛围。②“一次次走来”中的“一”强调数量,突出了
“我”多次来到地坛这一行为,强调去往地坛的频率十分高,体现出“我”对地坛的依赖以及
地坛对“我”的特殊意义。③“一进园门”中的“一”与后文的“便”搭配,表示时间上的承接,相
当于“刚”“才”,强调“进园门”这个动作发生之后,紧接着就出现了“心便安稳”的结果,突出
了地坛对“我”心灵的安抚作用迅速而直接。
三、(2024重庆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0分)
外婆真讨厌。除夕大扫除,我们累得半死,她一点不帮忙,还尽添乱。嘴巴又特刻
薄,你要是说她两句,她能把你冲死。
“外婆! 刚扫了地,不要往地上吐瓜子壳了!”
“咦,我吐我的,你扫你的。我往地上吐,又没往你脸上吐。”
“外婆!A你怎么又乱翻我的包!”
“这是你的啊 ”
“当然是我的!”
“那它是长得像你还是跟着你姓 ”
“……”
B你在这边努力地擦洗灶台,忙得没鼻子没眼。她老人家却一会儿跑来打个岔,一
会儿又跑来骚扰一番。好容易忙完,一家人坐到一起开始吃饭,她就更兴奋了,一桌子
就她的话多。
喝一口稀饭: “哎哟!哪个做的饭 煮热就可以了嘛,怎么煮这么烫 ”
用筷子在稀饭里搅一搅:“天老爷,C你看嘛!清汤寡水的,老婆子要挽起裤脚跳下
去才能捞到几颗米。”
又在菜里翻一翻:“我女娃子切的肉,鱼眼睛那么大,硬是找都找不到!”
不管怎么说,大家在一起吃饭,D你一言,我一语,总归是快乐的。而外婆虽然怪
话多,又爱找茬,但所有人里就数她吃得最多。她喝完稀饭,又颤颤巍巍站起来。
“干什么 ”
“舀饭啊,再舀半碗,再给我舀一坨红苕……”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你”和“你要是说她两句”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B
A.你怎么又乱翻我的包!
B.你在这边努力地擦洗灶台……她老人家却一会儿跑来打个岔,一会儿又跑来骚扰一番。
C.你看嘛!
D.你一言,我一语。
【解析】 “你要是说她两句”中加点的“你”是泛指代词,指除了外婆之外的其他人,即“我
们”。
A(×)第二人称代词,指外婆。
B(√)泛指代词,指除了外婆之外的其他人,即“我们”。
C(×)泛指代词,指“你们”。
D(×)与“我”配合使用,表示许多人参与或相互间做什么。
7.下列句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你在这边努力地擦洗灶台,忙得没鼻子没眼。她老人家却一会儿跑来打个岔,一会
儿又跑来骚扰一番。
B
A.半大小子手上没轻没重,小心别被伤着了。
B.你费力地讲了半天,他还是听得没头没脑。
C.这么重要的场合,你没大没小像什么样子
D.他说话没深没浅,我怕这事儿黄在他手上。
【解析】 “没鼻子没眼”作“忙”的补语,强调“忙”得什么也不顾。
A(×)“没轻没重”作谓语,指言语或动作鲁莽。
B(√)“没头没脑”作“听”的补语,强调“听”得没有头绪,糊里糊涂。
C(×)“没大没小”作“你”的谓语,指不分长幼、不顾及长者的尊严。
D(×)“没深没浅”作谓语,指言行没有分寸。
8.文中“她能把你冲死”,改为“她能把你气死”,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4分)
【答案】 原句“冲”意为“猛劲大”,能表现出外婆“嘴巴刻薄”“爱找茬”以及不服输、很让
人生气又很是可爱、脾气犟的老小孩特点。(2分)改句“气死”只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
出外婆与人“战斗”的最终结果,不能形象地表现出她脾气犟、“爱找茬”等特点。(2分)
【解析】 先对比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本题的两个句子不同在“冲”和“气”两个字上。再
分别从两个字的本义和语境义入手,对比分析二者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原句的“冲”意
为“猛劲大”,这里指外婆说话的特点。结合“外婆! 刚扫了地,不要往地上吐瓜子壳了!”
“咦,我吐我的,你扫你的。我往地上吐,又没往你脸上吐。”“外婆!你怎么又乱翻我的包!”
“这是你的啊 ”“当然是我的!”“那它是长得像你还是跟着你姓 ”等别人说一句外婆怼一
句的现象可知,“冲”字有“怼”的意思,一方面表现出外婆嘴巴刻薄、爱找茬、不服输、很
让人生气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又写出外婆是个很是可爱、脾气犟的老小孩。改句“气死”
是夸张的说法,让别人生气而“死”。“她能把你气死”交代出外婆与人“战斗”的最终结果,
但不能形象地表现出她脾气犟、“爱找茬”等特点。
9.(2024福建泉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分)
他们,他的哥哥和他的两个朋友就这样不留痕迹地消失了。先前的一切仿佛是一场
梦。他再也看不见他们。①他的眼睛所触到的,只是一片清莹的水,一些山影和一些树
影。三个舟子在那里一面摇橹,一面唱山歌。
一种新的感情渐渐地抓住了他,他不知道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是他清清楚楚地
知道他离开家了。他的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②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
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里有一个新的运动,有广大
的群众,有几个通过信而未见面的年轻朋友。
文中①②处两个句子,都有“只是”,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不同。
①他的眼睛所触到的,只是一片清莹的水,一些山影和一些树影。
②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
【答案】 第①处中的“只是”意为“仅仅是”“不过是”“只有”。第②处中的“只是”意为“一
直”“只管”。(每点2分)
【解析】 第①处,结合“他的眼睛所触到的,只是一片清莹的水,一些山影和一些树影”可
知,这句话是写眼前所见的景象很少。因此这里的“只是”意为“仅仅是”“不过是”“只有”。
第②处,结合“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可知,
这句话是强调水一刻不停地流去,不在乎人的感受。因此这里的“只是”意为“一直”“只管”。
10.(2025湖南多校联考)下面是某学校校庆办草拟的校庆邀请函,其中有四处不得体
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4分)[语言得体,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117]
邀请函
亲爱的校友: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七十载春秋桃李芬芳。今年,贵校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为
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敬往思来,再铸辉煌,学校将于2025年6月举行70周年庆典活动,
我们诚挚邀请您亲自莅临,共襄盛举!
谨此诚邀,敬祈惠顾!
××中学70周年校庆筹备办公室
2025年5月10日
【答案】 ①将“贵校”改为“我校”或“本校”;②在“2025年6月”后补充举行庆典的具体时
间和地点;③将“亲自莅临”改为“拨冗出席”或删去“亲自”;④将“敬祈惠顾”改成“敬祈惠
允”或“敬祈惠临”(其他适合此语境的词语也可)。(每点1分)
【解析】 ①贵校,敬辞,称对方学校。此处是说自己的学校,表达不得体,应称“我校”或“本
校”。②邀请校友参加庆典,要写出庆典举行的确切时间和地点,便于被邀请者准时准地参
加,所以在“2025年6月”后补充举行庆典的具体时间和地点。③莅临,书面语、敬语,多用
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莅临”本身就有亲自前来的
意思,与“亲自”重复,所以要删去“亲自”或改为“拨冗出席”(指放下繁杂的事务,来参加会
议或活动。谦辞,请别人出席活动的礼貌用语)。④惠顾,指光临、惠临。多用于商店对
顾客。此处是希望被邀请的校友能答应邀请,前来参加校庆,表达不得体,可将“敬祈惠顾”
改成“敬祈惠允(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敬祈惠临”或其他适合此语境
的词语。
11.(2024天津宁河五模)下面是一段征文启事,在用词、得体、语法、标点、文体要
求等方面有五处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语言得体,解题方法见名师
大招册P117]
征文启事
最近我们在语文课上集中学习了唐诗宋词中的一些经典之作,获益匪浅。为了交流
心得体会,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本社决定举办征文比赛活动。
征文对象:高二年级全体同学。
征文要求:题材不限,但内容必须和唐诗宋词有关,语言简洁,千字以内。
注意事项:来稿书写工整,并注明班级、姓名。本社将于11月15日举行《文学联谊》
活动,公布大赛结果并为获奖者颁奖。
请同学们务必踊跃参加,积极展示自我。
××中学高二小荷文学社
2025年4月6日
【答案】 ①“举办征文比赛活动”改为“举行征文比赛”;②“题材不限”改为“体裁不限”;
③“《文学联谊》”书名号改为引号;④“请同学们务必踊跃参加”,“务必”不得体,删除或
改为“积极”;⑤内容上缺少截止日期、投稿方式或联系人。(每点1分)
【解析】 ①“举办征文比赛活动”,“比赛”与“活动”放在一起不合适,改为“举行征文比赛”。
②“题材”指的就是内容,“题材不限”与“内容必须和唐诗宋词有关”矛盾,应改为“体裁”。③
“文学联谊”是活动名,书名号误用,应改为“文学联谊”。④“请同学们务必踊跃参加”,“务必”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平等关系之间要求对方一定要完成委托的事情,用于此处不得体,删除
或改为“积极”。⑤征文要写清截止日期、投稿方式或联系人等必要信息,应补充以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