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
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社会经济发展
2.《贞观政要 求谏》:“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这段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一点治国措施( )
A.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B.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C.广开言路,选用良吏
D.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3.“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天下大理”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
A.唐玄宗
B.唐太宗
C.唐高祖
D.唐中宗
4.“开元年间,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数.四方丰秥,百姓殷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朝开元年间(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化昌盛
5.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在唐朝时得到发展和完善,科举成为唐朝选拔官员最重要的方式.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6.2015年9月10日,一年一度的河南省公务员考试拉开了序幕,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结合的方式.这种考试制度源自于(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7.下列图中的建筑物,见证唐与吐蕃友好关系的是( )
A.
B.
C.
D.
8.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唐朝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9.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中华文明的起源
10.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唐朝时西行到天竺舍身求法的高僧是( )
A.鉴真
B.玄奘
C.慧能
D.法显
1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
松赞干布
B.
元昊
C.
阿保机
D.
阿骨打
12.明朝人文徵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是( )
A.尚书省
B.安西都护府
C.市舶司
D.遣唐使
14.“吸引我的是他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
A.瓷器
B.丝绸
C.铁器
D.青铜器
15.2016年1月26日,中国为首发起成立的亚洲投资开发银行正式开业,这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就出现在我国的( )
A.北宋
B.南宋
C.明朝
D.清朝
16.宋代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内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它是( )
A.会子
B.交子
C.关子
D.瓦子
17.与如图人物有关的史实是( )
①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
②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重视农业生产,鼓励人民开荒种粮,推广棉花种植技术
④建立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8.清代有一位军机大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首诗说明( )
A.军机大臣整天无所事事,靠绘画消磨时光
B.军机大臣拥有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最高权力
C.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按皇帝的旨意记录、传达
D.军机大臣替皇帝处理军政要务,要有自己的创意
19.“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宰相被废除
B.“中级官员”指的是六部官员
C.“中级官员”参与决策
D.“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内阁
20.在经济全球化迅猛扩张的今天,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越来越显现出来.下列表述与郑和下西洋不相符的是( )
A.郑和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B.郑和到过亚洲、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C.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21.(12分)(2016春 虞城县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630),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携带)粮,民物蕃息,……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材料二:“贞观时间所取得的成就﹣﹣统一和强盛,在武则天统治的半个世纪,得到切实的巩固,这是她对历史的贡献。”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景象?他统治期间,出现了哪一盛世景象
(2)她提拔了哪两位名臣被唐玄宗所用?
(3)“开元”是哪一位皇帝的年号?根据材料三归纳“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不能照搬材料,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2.(12分)(2016春 虞城县期中)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文化,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民族与国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材料二:见图:玄奘西行
材料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材料二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他要到哪里求取佛经?
(3)材料三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哪里?他先后几次“航东海”才成功?
23.(12分)(2016春 虞城县期中)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长期以来一直居于北方,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南方的经济逐步赶上并超过北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绝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很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材料三: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向哪里?这种转移完成于何时?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材料四:800多年前沉没在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公里处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今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
(3)“南海一号”古沉船的,为我们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如果这艘商船从泉州港出航,出航前要经过哪一部门的批准?船上可能载着哪些货物?(打出一点即可,)
24.(12分)(2016春 虞城县期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阅读材料,探究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材料二:元朝疆域图:
材料三:元末反映草原地区蒙汉民族生活的诗句:“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1)材料一中“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元朝设置了什么机构对该地进行了管辖?
(2)从《元疆域图》可以看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开创了哪种政治制度?还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澎湖和琉球?
(3)材料三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它与元朝统一有何关系?
25.(12分)(2016春 虞城县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即指科举制),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
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谓之八股文。
材料三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请回答:
(1)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唐朝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是什么?
(2)科举考试到明朝时在内容和文体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3)这种考试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5-2016学年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
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社会经济发展
【考点】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统一.
【解答】材料中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指的是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隋朝统一的意义.
2.《贞观政要 求谏》:“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这段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一点治国措施( )
A.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B.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C.广开言路,选用良吏
D.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考点】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广开言路,选用良吏的措施.
【解答】由材料:“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可知,意思是要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才能知道自己的过错与不足.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的“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这项广开言路,选用良吏的措施的理解,难度较小.
3.“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天下大理”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
A.唐玄宗
B.唐太宗
C.唐高祖
D.唐中宗
【考点】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解答】由材料“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知道,材料指的是开元盛世的情形,“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唐玄宗“开元盛世”的识记.
4.“开元年间,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数.四方丰秥,百姓殷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朝开元年间(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化昌盛
【考点】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理解了引文含义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材料“开元年间,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数.四方丰秥,百姓殷富”描绘了唐朝开元年间,国库充盈,人民富裕的景象,是开元年间经济繁荣的直接反映.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理解和掌握材料引文的含义.
5.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在唐朝时得到发展和完善,科举成为唐朝选拔官员最重要的方式.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的特点.
【解答】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考试的基本特征.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特点.
6.2015年9月10日,一年一度的河南省公务员考试拉开了序幕,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结合的方式.这种考试制度源自于(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创立.
【解答】公务员考试源自科举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
7.下列图中的建筑物,见证唐与吐蕃友好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唐蕃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解答】A是唐蕃会盟碑;B是大雁塔;C是空海纪念牌;D是崇圣寺三塔中的千寻塔.唐时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关系,后来金城公主再入藏,当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就以为唐蕃“和同为一家”了,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并建立了这个会盟碑,很明显,只有唐蕃会盟碑才能见证唐与吐蕃之间友好关系.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做这类题主要是要识别各图片的特征.
8.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唐朝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与吐蕃交往比较密切,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
9.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的社会特征.
【解答】题目给出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而“唐蕃会盟”“鉴真东渡”则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交往.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10.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唐朝时西行到天竺舍身求法的高僧是( )
A.鉴真
B.玄奘
C.慧能
D.法显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解答】唐朝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周边国家互通往来.唐朝和尚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
故选B.
【点评】掌握和识记唐朝中印印交流的史实.
1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
松赞干布
B.
元昊
C.
阿保机
D.
阿骨打
【考点】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契丹的兴起与辽的建立.
【解答】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阿保机是辽太祖.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契丹的兴起与辽的建立,属于基础知识.
12.明朝人文徵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分析】本题考查了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注意对岳飞抗金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解答】岳飞抗金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来金军再次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又取得了郾城大捷,收复了许多失地,岳飞的连战连捷使金朝统治者感到恐慌,同时,宋高宗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也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对他们的统治不利,于是向金求和,金朝提出必杀岳飞的条件.于是,宋高宗使人一天十二次向岳飞发去了班师的金牌,继而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杀害.
故选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的选择题,注意结合题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3.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是( )
A.尚书省
B.安西都护府
C.市舶司
D.遣唐使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市舶司.
【解答】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宋朝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14.“吸引我的是他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
A.瓷器
B.丝绸
C.铁器
D.青铜器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景德镇的瓷器.
【解答】据材料可知,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故选A.
【点评】本题掌握景德镇的瓷器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能力.
15.2016年1月26日,中国为首发起成立的亚洲投资开发银行正式开业,这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就出现在我国的( )
A.北宋
B.南宋
C.明朝
D.清朝
【考点】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
【分析】本题考查了交子的地位与出现时间.
【解答】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交子的地位与出现时间.
16.宋代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内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它是( )
A.会子
B.交子
C.关子
D.瓦子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娱乐场所﹣﹣瓦子.
【解答】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代娱乐场所﹣﹣瓦子.
17.与如图人物有关的史实是( )
①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
②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重视农业生产,鼓励人民开荒种粮,推广棉花种植技术
④建立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考点】忽必烈建立元朝.
【分析】本题考查了忽必烈建立元朝与治国方略.
【解答】题目给出一幅忽必烈的人物图片,直接设问考查与图片中人物有关的史实.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的是铁木真不是忽必烈,据此可排除所有含①有BCD三个选项.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重视农业生产,鼓励人民开荒种粮,推广棉花种植技术和建立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都是忽必烈的历史贡献.
故选A.
【点评】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本题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
18.清代有一位军机大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首诗说明( )
A.军机大臣整天无所事事,靠绘画消磨时光
B.军机大臣拥有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最高权力
C.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按皇帝的旨意记录、传达
D.军机大臣替皇帝处理军政要务,要有自己的创意
【考点】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军机处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并结合所学知,清朝的军机大臣没有实权,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要忠实地履行皇帝交给他们的任务,不可有自己的创新.故ABD三项都不正确.
故选C.
【点评】识记清朝军机处的主要职责,了解清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9.“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宰相被废除
B.“中级官员”指的是六部官员
C.“中级官员”参与决策
D.“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内阁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答】材料中皇帝“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原因是皇权的过度集中.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措施,需熟练掌握明朝专制集权的加强.
20.在经济全球化迅猛扩张的今天,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越来越显现出来.下列表述与郑和下西洋不相符的是( )
A.郑和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B.郑和到过亚洲、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C.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考点】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
【解答】B选项中郑和船队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欧洲,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的掌握,学生应重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21.(12分)(2016春 虞城县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630),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携带)粮,民物蕃息,……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材料二:“贞观时间所取得的成就﹣﹣统一和强盛,在武则天统治的半个世纪,得到切实的巩固,这是她对历史的贡献。”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景象?他统治期间,出现了哪一盛世景象
(2)她提拔了哪两位名臣被唐玄宗所用?
(3)“开元”是哪一位皇帝的年号?根据材料三归纳“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不能照搬材料,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考点】材料解析题;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有关知识.
(2)本题考查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3)本题考查开元盛世.
【解答】(1)据材料一“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630),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携带)粮,民物蕃息”可知,反映了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景象.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他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出现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2)据材料“在武则天统治的半个世纪,得到切实的巩固,这是她对历史的贡献”可知,她指的是武则天,武则天注意任用贤臣,破格提拔和重用姚崇、宋璟,到唐玄宗时期,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为相.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人口增长,农业发展,五谷丰登.
故答案为:
(1)唐太宗;贞观之治.
(2)姚崇、宋璟.
(3)唐玄宗;表现:人口增长,农业发展,五谷丰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的统治.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2.(12分)(2016春 虞城县期中)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文化,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民族与国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材料二:见图:玄奘西行
材料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材料二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他要到哪里求取佛经?
(3)材料三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哪里?他先后几次“航东海”才成功?
【考点】材料解析题;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成公主入藏及意义.
(2)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3)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日本.
【解答】(1)根据材料一“在西藏地区”“文成公主”“吐蕃”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根据材料二图片《玄奘西行》,可知材料二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玄奘;唐朝高僧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回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提供了依据.
(3)根据材料三“航东海”“唐风洋溢奈良城”可知,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日本;唐朝著名僧人鉴真,为弘扬佛法,他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故答案为:
(1)文成公主入藏;意义:密切汉藏两族的关系.
(2)玄奘;天竺.
(3)日本;六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3.(12分)(2016春 虞城县期中)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长期以来一直居于北方,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南方的经济逐步赶上并超过北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绝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很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材料三: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向哪里?这种转移完成于何时?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材料四:800多年前沉没在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公里处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今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
(3)“南海一号”古沉船的,为我们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如果这艘商船从泉州港出航,出航前要经过哪一部门的批准?船上可能载着哪些货物?(打出一点即可,)
【考点】材料解析题;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2)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转移的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市舶司的设立和宋代航船上所载的物品.
【解答】(1)根据材料一“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根据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绝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很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和根据材料三“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可知,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向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两宋最后完成.
(2)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环境相对安定,许多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南方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3)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因而如果“南海一号”商船从泉州港出航,出航前要经过市舶司的批准;船上可能载着的货物有茶叶、瓷器、丝绸、纸张、书籍、粮食、煤、铁器等.
故答案为:
(1)南方;两宋.
(2)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北方人大量南迁南迁;南方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市舶司.货物:茶叶、瓷器、丝绸、纸张、书籍、粮食、煤、铁器等.(答出宋代的重要产品即可,答出宋代以后的货物不得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南方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4.(12分)(2016春 虞城县期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阅读材料,探究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材料二:元朝疆域图:
材料三:元末反映草原地区蒙汉民族生活的诗句:“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1)材料一中“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元朝设置了什么机构对该地进行了管辖?
(2)从《元疆域图》可以看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开创了哪种政治制度?还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澎湖和琉球?
(3)材料三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它与元朝统一有何关系?
【考点】材料解析题;元巩固统一的措施;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吐蕃是今天的哪个少数民族和元朝设置管辖西藏的机构.
(2)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和设立的澎湖巡检司.
(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和民族融合与元朝统一的关系.
【解答】(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这标志着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划.
(2)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时,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3)材料三元末反映草原地区蒙汉民族生活的诗句:“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说明了蒙汉两族的差异越来越小;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
(1)藏族;宣政院.
(2)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
(3)蒙汉两族的差异越来越小;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元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对比识记历史史实的能力.
25.(12分)(2016春 虞城县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即指科举制),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
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谓之八股文。
材料三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请回答:
(1)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唐朝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是什么?
(2)科举考试到明朝时在内容和文体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3)这种考试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考点】材料解析题;女皇武则天;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1)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
(2)本题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
(3)本题考查八股取士产生的影响.
【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随时设科,名目繁多.最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辞科等.
(2)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所以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阻碍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故答案为:
(1)隋朝;制举.
(2)内容:四书五经;形式:八股文.
(3)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建立、完善与衰落.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