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共2份打包)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共2份打包)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4 22:53:31

文档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子目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1.史载:“斫(音灼)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这表明(  )
A.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工具简陋
B.当时中国社会处在新石器时代
C.农业是我国最早的社会生产部门
D.中国农业是在神农时期出现的
2.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妇好为商王武丁的王后)出土的7件铜铲,制作精致,形制特殊,柄部及器身饰有花纹,在商代铜铲中极为罕见。这反映商朝(  )
A.重视农业生产 B.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C.女性地位提高 D.礼乐文化高度发达
3.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铁器的出现极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下图文明区域中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武帝时期,赵过“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这表明“耦耕”(  )
A.首创了铁犁牛耕技术
B.提高了耕作效率
C.体现了庄园经济特色
D.改进了播种工具
5.“其湖、池不流水……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这描述的工具是(  )
A.筒车 B.水排
C.风力水车 D.翻车
6.杜甫在《春水》一诗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对诗中所写生产工具解读正确的是(  )
A.翻车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B.支钉充分利用了杠杆原理
C.筒车借助水力进行灌溉
D.匣钵可以控制坯件的薄厚
子目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7.秦汉以后出现成形的手摇缫车,至宋代前,手摇缫车比较盛行。宋代,出现了脚踏缫车,同时出现了水力大纺车,每车每天可加工麻纱100斤。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对水力大纺车如此描述:“与水转辗磨之法俱同。”这表明,中国古代(  )
A.纺织品质量逐渐提升
B.农用动力发生根本改变
C.纺织工具不断地改进
D.家庭纺织以营利为目的
8.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专家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9.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  )
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D.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
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表述正确的是(  )
①商周时出现大量铁农具范 ②提花机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③唐朝通过筒车借助水力灌溉 ④唐宋时期放置支钉避免烧制过程中粘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后汉书》中载,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材料中的“水排”主要功能是(  )
A.提水灌溉 B.水上运输
C.水力纺织 D.水力鼓风
子目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12.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都不得不采取授田制,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不再需要“千耦其耘”式的劳作。这一举措(  )
A.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导致宗法分封开始瓦解
C.受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D.体现了强制耕战的思想
13.中古时期,西欧庄园农民或农奴依照月份和季节进行劳动,任务主要包括播种、收获、修剪果枝、剪羊毛、脱粒、榨葡萄汁、照顾牲畜等。这体现出的劳作方式是(  )
A.原始社会的集体耕作
B.农业庄园式劳作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农业家庭式劳作
14.《魏晋南北朝史》中记载:谢氏(谢灵运)庄园“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又“生产蚕桑麻纻,酝山清”。这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庄园(  )
A.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B.具有单一经营的特点
C.集体劳作提高了产量
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15.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下列选项与上述作用相似的是(  )
A.编户齐民 B.登记造册
C.科举选官 D.男耕女织
提升练
1.商周时期,锸、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  )
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
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
2.铁犁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到汉代耕犁基本定型,唐朝发明了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此后曲辕犁一直沿用至清朝,没有革命性突破。这反映出(  )
A.古代中国农业技术停滞不前
B.农业家庭式劳作制约技术进步
C.曲辕犁已经是最先进的耕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稳定性
3.有学者研究发现,早在公元前1世纪,水车作为农业灌溉的有利工具,就已为罗马帝国东部行省所知,但直到公元4世纪奴隶来源枯竭时,才为罗马所采用。该学者意在揭示,罗马(  )
A.社会转型利于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及时
C.对外战争严重耗损国力
D.政治分裂制约社会进步
4.山东莱芜出土了西汉初期的二十四件铁范,铁范之内均铸有“李”“氾”“山”等文字标志。研究发现这些铁范中的“李”“氾”“山”均是当地姓氏。据此可以推断,西汉初期(  )
A.北方的冶铁技术较为成熟
B.政府尚未实现对铁器的全面管控
C.山东地区手工业高度发达
D.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越官营手工业
5.夏商时期,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木耜,单独的木耜一个人操作,只能刺土,需要多人合作(通常是三人一组)才可以翻起土块,这种协作方式被称为协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牛骨刻辞上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字样。这表明当时(  )
A.个体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B.精耕细作已处于成熟阶段
C.劳作方式和生产力相适应
D.土地公有提高了生产效率
6.明清时期,广东佛山镇“俗善鼓铸”,铁器制造业规模宏大,铸器精良,远近闻名,仅炒铁作坊就有数十个,每一作坊有“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从事炒铁的工人加在一起,“人有数千”,皆系雇佣而来。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江南市镇生产的专业化
B.工商联合生产并形成制铁行业垄断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达
D.民营手工业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至隋唐,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坞堡,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坞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动荡,农民在政治上要依靠地主的保护,而在经济上要依靠地主的支持。这种经济、政治上的依赖,导致了人身依附关系。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的特点是它的自给自足性。它的经济基础是土地,又依靠分散的手工业。西欧封建制度的经济单位是村社(公社),在村社(公社)里,男女数十人,彼此间大都是亲戚,分摊土地,一起工作,共同占有大多数东西。在农民之上的是贵族等级集团,或者是世俗领主,或者是主教,修道院院长,或者是诸侯和国王,以及名义最高的皇帝和教皇。领主们负有保护庄园的责任。他们靠租赁土地和使用农奴来进行耕种,靠收取罚金和司法审判费获得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坞堡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的坞堡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异同。
2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子目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1.史载:“斫(音灼)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这表明(  )
A.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工具简陋
B.当时中国社会处在新石器时代
C.农业是我国最早的社会生产部门
D.中国农业是在神农时期出现的
答案:A
解析:耜、耒都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材料中“斫(音灼)木”“揉木”表明其较为简陋,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最早”材料不能说明,排除;材料只能说明神农时期有农业,但不能说是当时出现的,排除D项。
2.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妇好为商王武丁的王后)出土的7件铜铲,制作精致,形制特殊,柄部及器身饰有花纹,在商代铜铲中极为罕见。这反映商朝(  )
A.重视农业生产 B.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C.女性地位提高 D.礼乐文化高度发达
答案:A
解析: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但是妇好墓葬中出土了精美的铜铲,说明商朝对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进而反映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出土铜铲无法体现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排除C项;铜铲无法体现礼乐文化的发达,排除D项。
3.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铁器的出现极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下图文明区域中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C项正确。
4.《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武帝时期,赵过“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这表明“耦耕”(  )
A.首创了铁犁牛耕技术
B.提高了耕作效率
C.体现了庄园经济特色
D.改进了播种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可以看出,耦耕的效率高于当时其他耕作方式,B项正确。铁犁牛耕是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排除A项;材料与庄园经济无关,排除C项;耦犁不是播种工具,排除D项。
5.“其湖、池不流水……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这描述的工具是(  )
A.筒车 B.水排
C.风力水车 D.翻车
答案:D
6.杜甫在《春水》一诗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对诗中所写生产工具解读正确的是(  )
A.翻车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B.支钉充分利用了杠杆原理
C.筒车借助水力进行灌溉
D.匣钵可以控制坯件的薄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连筒灌小园”可得出,这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结合所学可知,筒车借助水力进行灌溉,C项正确。
子目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7.秦汉以后出现成形的手摇缫车,至宋代前,手摇缫车比较盛行。宋代,出现了脚踏缫车,同时出现了水力大纺车,每车每天可加工麻纱100斤。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对水力大纺车如此描述:“与水转辗磨之法俱同。”这表明,中国古代(  )
A.纺织品质量逐渐提升
B.农用动力发生根本改变
C.纺织工具不断地改进
D.家庭纺织以营利为目的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手摇缫车”“脚踏缫车”“水力大纺车”可知,纺织领域的工具得到了不断改进,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纺织品质量,排除A项;中国古代长期以人力、畜力或自然力作为动力,B项农用动力“根本改变”与史实不符,排除;家庭手工业的主要生产目的是满足自身需要和缴纳赋税,排除D项。
8.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专家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匣钵的使用使瓷器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这属于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的典型,故选D项。仅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9.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  )
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D.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来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外对比,排除A项;青铜器在当时主要作为礼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排除D项。
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表述正确的是(  )
①商周时出现大量铁农具范 ②提花机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③唐朝通过筒车借助水力灌溉 ④唐宋时期放置支钉避免烧制过程中粘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11.《后汉书》中载,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材料中的“水排”主要功能是(  )
A.提水灌溉 B.水上运输
C.水力纺织 D.水力鼓风
答案:D
子目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12.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都不得不采取授田制,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不再需要“千耦其耘”式的劳作。这一举措(  )
A.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导致宗法分封开始瓦解
C.受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D.体现了强制耕战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放弃了集体耕作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发展,使农户具备了个体经营的条件,C项正确。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就已开始瓦解,排除B项;“强制耕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3.中古时期,西欧庄园农民或农奴依照月份和季节进行劳动,任务主要包括播种、收获、修剪果枝、剪羊毛、脱粒、榨葡萄汁、照顾牲畜等。这体现出的劳作方式是(  )
A.原始社会的集体耕作
B.农业庄园式劳作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农业家庭式劳作
答案:B
14.《魏晋南北朝史》中记载:谢氏(谢灵运)庄园“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又“生产蚕桑麻纻,酝山清”。这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庄园(  )
A.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B.具有单一经营的特点
C.集体劳作提高了产量
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庄园可以生产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品,这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多种经营,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产量是否提高了,排除C项;魏晋时期庄园是自给自足模式,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15.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下列选项与上述作用相似的是(  )
A.编户齐民 B.登记造册
C.科举选官 D.男耕女织
答案:B
解析:“技工学校”“技术训练”有利于手工技术的研究与传承,保障手工产品质量上乘,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手工业实行登记造册管理,有利于传统技艺世代传承,故B项正确。A项的目的是征税和管理,C项是选拔政府官员,D项是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均排除。
提升练
1.商周时期,锸、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  )
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
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战国晚期的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再结合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可得出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排除A项;战国时期劳作方式转变为个体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排除C项。
2.铁犁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到汉代耕犁基本定型,唐朝发明了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此后曲辕犁一直沿用至清朝,没有革命性突破。这反映出(  )
A.古代中国农业技术停滞不前
B.农业家庭式劳作制约技术进步
C.曲辕犁已经是最先进的耕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稳定性
答案:B
解析: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耕犁基本定型,直到明清时期也没有出现革命性突破,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农业家庭式劳作制约了技术进步,B项正确。古代中国农业技术虽然没有革命性突破,但也不能说停滞不前,排除A项;C项的说法没有史实作为支撑,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有学者研究发现,早在公元前1世纪,水车作为农业灌溉的有利工具,就已为罗马帝国东部行省所知,但直到公元4世纪奴隶来源枯竭时,才为罗马所采用。该学者意在揭示,罗马(  )
A.社会转型利于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及时
C.对外战争严重耗损国力
D.政治分裂制约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奴隶制度的存在使新的生产技术不能得到利用,但是在公元4世纪,由于奴隶制逐步走向衰落,罗马社会不得不应用新技术,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罗马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不及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战争,排除C项;罗马的政治分裂是在公元395年,即4世纪晚期,排除D项。
4.山东莱芜出土了西汉初期的二十四件铁范,铁范之内均铸有“李”“氾”“山”等文字标志。研究发现这些铁范中的“李”“氾”“山”均是当地姓氏。据此可以推断,西汉初期(  )
A.北方的冶铁技术较为成熟
B.政府尚未实现对铁器的全面管控
C.山东地区手工业高度发达
D.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越官营手工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铸造的铁范中有当地姓氏,表明私人铸造铁器,政府尚未实现对铁器的专卖和全面管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私人铸造现象,A、C两项材料无法得出,均排除;D项发生在明朝后期的部分行业中,排除。
5.夏商时期,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木耜,单独的木耜一个人操作,只能刺土,需要多人合作(通常是三人一组)才可以翻起土块,这种协作方式被称为协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牛骨刻辞上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字样。这表明当时(  )
A.个体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B.精耕细作已处于成熟阶段
C.劳作方式和生产力相适应
D.土地公有提高了生产效率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劳作方式为集体协作,这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单凭个人力量不利于农业生产,需要多人合作,说明劳作方式和生产力相适应,C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精耕细作农业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形成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排除D项。
6.明清时期,广东佛山镇“俗善鼓铸”,铁器制造业规模宏大,铸器精良,远近闻名,仅炒铁作坊就有数十个,每一作坊有“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从事炒铁的工人加在一起,“人有数千”,皆系雇佣而来。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江南市镇生产的专业化
B.工商联合生产并形成制铁行业垄断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达
D.民营手工业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广东佛山镇善于制作铁器,且远近闻名,获得市场的欢迎,因此,各作坊雇佣工人以迎合市场需求,这反映了当时民营手工业劳动力商品化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市镇生产的专业化,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垄断经营,排除B项;冶铁业虽然出现了新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但不足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达,排除C项。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至隋唐,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坞堡,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坞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动荡,农民在政治上要依靠地主的保护,而在经济上要依靠地主的支持。这种经济、政治上的依赖,导致了人身依附关系。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的特点是它的自给自足性。它的经济基础是土地,又依靠分散的手工业。西欧封建制度的经济单位是村社(公社),在村社(公社)里,男女数十人,彼此间大都是亲戚,分摊土地,一起工作,共同占有大多数东西。在农民之上的是贵族等级集团,或者是世俗领主,或者是主教,修道院院长,或者是诸侯和国王,以及名义最高的皇帝和教皇。领主们负有保护庄园的责任。他们靠租赁土地和使用农奴来进行耕种,靠收取罚金和司法审判费获得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坞堡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的坞堡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异同。
答案:(1)特点:以宗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共同体;农民的依附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性;堡主和坞民一般都是同祖,他们共同参加劳作,生活上相互体恤。
原因:东汉末年,内忧外患,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地方大族豪强为了防止敌人的攻击,纷纷修建坞壁堡垒保卫自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乡官系统不复存在,基层的亭里之间居住的都是彼此有血缘关系的小族人,他们平时耕作,战时保家,又因为部曲佃客制的发展而更加强化了这种宗法的观念,为坞堡集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功能。
(2)相同点: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都存在姻亲血缘关系;都存在人身依附关系;都拥有私人武装;都有除农业租金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来源。
不同点:中世纪西欧庄园存在于整个贵族等级集团,坞堡主要存在于地方豪强;中世纪西欧庄园土地不能进行买卖,坞堡的土地可以交易;中世纪西欧庄园独立性较强,坞堡的法定权力较小。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可得出,以宗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共同体;由材料一“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可得出,农民的依附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性;根据材料一中部曲和坞主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堡主和坞民一般都是同祖,他们共同参加劳作,生活上相互体恤。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三国至隋唐,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社会动荡……依靠地主的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政局、社会、经济以及思想等方面分析。第(2)问,相同点:结合所学坞堡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和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的特点是它的自给自足性”及所学可得出,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由材料一“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和材料二“在村社(公社)里,男女数十人,彼此间大都是亲戚”可得出,都存在姻亲血缘关系;由材料一“这种经济、政治上的依赖,导致了人身依附关系”和材料二“在农民之上的是贵族等级集团……领主们负有保护庄园的责任”可得出,都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根据材料二“他们靠租赁土地……司法审判费获得丰厚的收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两者都拥有私人武装,都有除农业租金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来源。不同点:由材料一、二,从两者存在的范围、对土地的处理以及独立性和权力大小方面分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