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知识点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19世纪初,“从小就在某个行业做学徒学习技术”并“期盼成人后凭借技能享受丰裕生活”的美国男工发现“希望化为泡影”,因为没有技术的“妇女仅仅工作几个月,就因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妇女比男子经验更成熟
B.技术失去竞争的优势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19世纪初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手工技术逐渐被机器取代,使得没有技术的妇女因为“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C项正确,排除A项。机器技术具有竞争优势,排除B项;D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
2.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根据他的设计,必须沿河盖上一栋房子,安上多台纺纱机,由水车产生的动力转动。但这种机器较为庞大和昂贵,家庭生产使用已不可能。这种机器( )
A.结束了当时生产对传统动力的依赖
B.推动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产生
C.限制了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和推广
D.促成了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广泛开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一栋房子,安上多台纺纱机,由水车产生的动力转动”可知,其推动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工厂的出现,B项正确。水力纺纱机采用的动力仍是水力,并未摆脱对传统动力的依赖,排除A项;新机器会促进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和推广,排除C项;当时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并未广泛开展,排除D项。
3.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这么做的意图是( )
A.确保机器大生产正常运转
B.控制人员过多的频繁流动
C.缓和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
D.规范工人的生活生产行为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纪律,这是因为工厂使用机器生产,而工厂主为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必然会制定制度来最大限度地剥削工人,A项正确。
4.美国人亨利·福特开创了流水线生产。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整个生产过程处于监督管理之下……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据此可知,流水线生产( )
A.无法保障产品的质量
B.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C.激化了阶级间的矛盾
D.促使美国成为经济霸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福特的创新促使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B项正确。流水线生产能够保障产品的质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排除C项;当时美国尚未成为经济霸主,排除D项。
5.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个近代化的军事工业。这里的“近代化”主要是指( )
A.生产资料 B.生产规模
C.产品流向 D.生产手段
答案:D
解析:近代化的含义是使用机器大生产,和传统手工工场相比,生产手段发生巨大变化,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是近代化的主要含义,均排除。
6.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清政府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中国经济殖民地化
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
答案:C
7.1914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生产出了中国自己的精盐。对此他写道:“年来国内百业凋零,尤已工业为最显著。……鄙意设负经营之责者能见机而作,肯为公家牺牲、勉为其难,未尝不可挽救些许。”由此可知,其意在( )
A.为政府排忧解难 B.带动民间投资热潮
C.发展实业以救国 D.唤醒国人民族意识
答案:C
解析:从范旭东所说的“年来国内百业凋零,尤已工业为最显著”可以看出他对当时国内工业衰败现状的忧虑,“肯为公家牺牲、勉为其难,未尝不可挽救些许”则体现了他希望通过创办实业来改变国家工业落后的局面,达到挽救国家的目的,这是实业救国思想的体现,C项正确。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8.以下是1790-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造成图中数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获得解放的黑人奴隶大量涌入城市
B.美国领土向西扩张大大增加了城市数量
C.殖民扩张为美国城市带来大量外来人口
D.工业革命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工作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790-1920年”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大量农业人口被吸引到工厂工作,故D项正确。林肯于1862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而1860年比1790年就有较大的增长,A项错误;B、C两项表述错误,均排除。
9.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评价曼彻斯特时说:“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段话( )
①肯定了工业革命的进步 ②指出了英国社会的前景 ③分析了文明退化的原因 ④反映了城市污染的情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流出了纯正的金子”肯定了工业革命,①正确;“污秽的阴沟”“肮脏的下水道”反映了城市污染,④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英国社会的前景,文明退化不符合史实,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10.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新的交通方式将内陆城市与港口城市连接起来,使陆路和水路运输有机结合,进而推动英国的对外开放力度扩大。材料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
B.对促进全球物资流通的作用
C.大大地提高了人口的流动性
D.提高了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交通方式的产生,便利了陆路和水路运输,促进了全球物资流通,B项正确。根据材料“推动英国的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可知,材料内容强调交通运输变革促进了英国的对外贸易,而非国内城市间的贸易往来,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人口流动,排除C项;材料内容强调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沿海和内陆城市间的运输更加便利,不能体现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排除D项。
11.19世纪后半叶,英国田间兴起了蒸汽绳索牵引犁,媒体对此描述:“蒸汽机在地头借助钢缆绳往返拉着农具,避免了马匹耕作对土壤的踩踏和压实,农具更加快速地被拉动,更深更松地掀起土壤”。由此可见,英国( )
A.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
B.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效率
D.规模化生产日益普及
答案:C
解析: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推动蒸汽绳索牵引犁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C项正确。A项过于夸大,排除;机器制造业包含广泛,蒸汽绳索牵引犁,不能代表整个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排除B项;D项“规模化生产”与材料无关,排除。
12.1760-1830年,英国人由原来分散于3点至9点的睡醒的时间逐渐变化到5点至7点起床,“神圣星期一”假日也最终消失,变成了工作日。这些变化主要是基于( )
A.人们时间观念的加强
B.钟表等计时器的普及
C.工厂制度的普遍推行
D.宗教活动时间的改变
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期间,由于工厂制度的推行,工人上下班时间都非常固定,所以不仅要求人们在7点以前起床准备上班,而且假日也因工作需要而取消,C项正确。人们时间观念的加强是材料的现象,排除A项;由于当时钟表等计时器较昂贵,并没有普及,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宗教活动无关,排除D项。
13.19世纪30年代,英国立法规定满足一定年龄条件的童工须在周一至周五强制入学,为此,政府还创设了工厂视察制度,要求视察员监督工厂主;同时政府鼓励大工厂主举办工厂学校,并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这些举措( )
A.保证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B.保证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C.强化了纪律意识和时间观念
D.适应了产业革命的需求
答案:D
14.在19世纪之前阿克莱特工厂的机器几乎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工人分为两组轮流换班。纺纱工作在晚上进行,而梳棉、滚棉等准备工作在白天进行,并大量雇用童工。材料旨在说明( )
A.大工厂制成为剥削工人的重要手段
B.阿克莱特工厂标志英国进入蒸汽时代
C.工业革命催生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棉纺织业已经率先实现机器大生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克莱特工厂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轮流换班,还利用童工,最大限度地剥削工人,A项正确。阿克莱特工厂是水力纺纱厂,排除B项;材料说的不是时间观念,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5.英国宪章运动中流行这样一句口号:“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问题。”这说明( )
A.宪章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消灭私有制
B.马克思主义被英国工人阶级普遍接受
C.工人阶级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工人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提高经济地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普选权的问题”指的是政治变革,“饭碗问题”指的是经济问题,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当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产生,更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故B、C两项错误。
1.近代工厂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加强,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材料主要说明工厂制度( )
A.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对社会的影响有双刃性
D.适应了集中生产的需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工厂制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说明工厂制度的建立对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C项正确。A、D两项只讲到了积极作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均排除;B项只讲到了消极作用,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
2.有学者在论及19世纪初英国食品生产者广泛使用化学染料的问题时说:“一种食品或饮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人经手……在工业链条中,个人并不用直接面对消费者,而原材料总是尽可能地被压到最低……”这一论述( )
A.体现了对科技进步的认同
B.肯定了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C.揭示了社会分工的局限性
D.剖析了餐饮业的暴利来源
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分工链条的延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使用廉价原材料,大肆使用化学染料,这体现了工业化早期社会分工过度细化的不利影响,C项正确,排除B项。A项“认同”与材料不符,排除;该学者论述的是食品工业,而不是餐饮业,排除D项。
3.1881年,广东南海县千余名手工缫丝工人冲进了一家蒸汽缫丝厂,使得该厂万余斤的缫丝原料及其他贵重财物被抢。事件发生后,南海知县徐赓陛出示公文:“夫以十一家殷商之利而失万家贫户之资生……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随即到备店永不复开结状,勒将前项机器依限自行变价,以示持平。”这说明,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 )
A.得益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
C.受本国封建势力和传统观念的阻扰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手工缫丝工人的行为对蒸汽缫丝厂造成了破坏,但地方政府认为蒸汽缫丝厂使得手工缫丝工人失业,要求停业,可见近代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传统观念的双重阻扰,C项正确。A项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勒停蒸汽缫丝厂不利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D项不符合晚清民族工业的状况,排除。
4.19世纪中期,英国一位正在替妻子补袜子的男人对来访的朋友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她早就成了家里的男人,我却成为女人了。”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冲击了旧有的家庭结构
B.抬高了工人的就业门槛
C.改变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D.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材料“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传统的家庭结构产生冲击,女性更多地参与社会生产,A项正确。材料与就业门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等级观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提升,而非政治地位,排除D项。
5.19世纪初,“面包加油沥(烤肉时滴下的肥油)”是贫民家庭常见的膳食组合。到19世纪末,工人的餐桌上也出现了肉类,兰开斯特的人均每周肉食量在两磅左右。1881年的一份报告说,英国人的肉食消费大大超过了面包支出,牛奶、禽蛋、黄油、奶酪支出超过了土豆支出。这反映出( )
A.价格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B.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消费的风气
C.世界市场改变了工人的饮食习惯
D.工业革命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英国人的饮食状况得到较大程度改善,说明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D项正确。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不属于奢侈消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世界市场,排除C项。
6.19世纪末,美国大多数工人认为,低工资是一系列问题的罪魁祸首,廉价出卖劳动力是毫无道德和尊严可言的。他们觉察到他们的妻子之所以需要离开家庭外出打工,也是因为他们的经济能力不足造成的。美国工人的这些认识( )
A.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B.揭露了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
C.反映出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弊病
D.为实现男女平等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美国大多数工人认为,工资低、收入少是导致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工人关注的仍然是个人的收入和生活,从侧面反映了美国的工业化没有给工人带来应有的回报,体现了其社会弊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排除A项;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与男女平等没有关系,排除D项。
7.《资本论》与工厂制度。
材料 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对19世纪的英国工厂制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现代工厂代替了原先的手工工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工厂通过对生产过程、生产效率、原材料的节约进行管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另一方面,资本家“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在劳动纪律方面,为了保证机器不停止运转,工厂主对于工人进厂、离厂、休息、吃饭的“关心”,比起对工人的生存更加“关心”。工资制度方面,在雇佣劳动下,工人的无酬劳动都被工资所掩盖,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欺骗性所在。
——摘编自范漪鑫《论〈资本论〉
对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的
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资本论》中有关工厂制度评价的理解。
答案:(示例)观点:资本主义工厂制度有利有弊
论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主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生产资料,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收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然而与此同时,工人辛勤劳动,所得工资低于他们为工厂主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被工厂主剥削获得。工厂主同时利用加班、以各种理由扣除工人工资等方式,一方面迫使工人为他们创造更多价值,一方面减少对工人的工资支出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所以,工厂制这种剥削制度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也使得工人受到剥削,推动产生了新的两大对立阶级,并对此后的世界有着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工厂制度有利有弊。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阅读材料和题目要求,拟定观点。根据材料可知,工厂制度利弊兼具,则可得出观点:资本主义工厂制度有利有弊。进行论述时可从工厂制度的积极意义比如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社会发展等正面进行阐述;弊端可从剥削工人、加深阶级矛盾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知识点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19世纪初,“从小就在某个行业做学徒学习技术”并“期盼成人后凭借技能享受丰裕生活”的美国男工发现“希望化为泡影”,因为没有技术的“妇女仅仅工作几个月,就因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妇女比男子经验更成熟
B.技术失去竞争的优势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2.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根据他的设计,必须沿河盖上一栋房子,安上多台纺纱机,由水车产生的动力转动。但这种机器较为庞大和昂贵,家庭生产使用已不可能。这种机器( )
A.结束了当时生产对传统动力的依赖
B.推动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产生
C.限制了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和推广
D.促成了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广泛开展
3.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这么做的意图是( )
A.确保机器大生产正常运转
B.控制人员过多的频繁流动
C.缓和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
D.规范工人的生活生产行为
4.美国人亨利·福特开创了流水线生产。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整个生产过程处于监督管理之下……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据此可知,流水线生产( )
A.无法保障产品的质量
B.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C.激化了阶级间的矛盾
D.促使美国成为经济霸主
5.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个近代化的军事工业。这里的“近代化”主要是指( )
A.生产资料 B.生产规模
C.产品流向 D.生产手段
6.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清政府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中国经济殖民地化
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
7.1914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生产出了中国自己的精盐。对此他写道:“年来国内百业凋零,尤已工业为最显著。……鄙意设负经营之责者能见机而作,肯为公家牺牲、勉为其难,未尝不可挽救些许。”由此可知,其意在( )
A.为政府排忧解难 B.带动民间投资热潮
C.发展实业以救国 D.唤醒国人民族意识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8.以下是1790-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造成图中数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获得解放的黑人奴隶大量涌入城市
B.美国领土向西扩张大大增加了城市数量
C.殖民扩张为美国城市带来大量外来人口
D.工业革命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工作
9.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评价曼彻斯特时说:“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段话( )
①肯定了工业革命的进步 ②指出了英国社会的前景 ③分析了文明退化的原因 ④反映了城市污染的情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新的交通方式将内陆城市与港口城市连接起来,使陆路和水路运输有机结合,进而推动英国的对外开放力度扩大。材料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
B.对促进全球物资流通的作用
C.大大地提高了人口的流动性
D.提高了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
11.19世纪后半叶,英国田间兴起了蒸汽绳索牵引犁,媒体对此描述:“蒸汽机在地头借助钢缆绳往返拉着农具,避免了马匹耕作对土壤的踩踏和压实,农具更加快速地被拉动,更深更松地掀起土壤”。由此可见,英国( )
A.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
B.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效率
D.规模化生产日益普及
12.1760-1830年,英国人由原来分散于3点至9点的睡醒的时间逐渐变化到5点至7点起床,“神圣星期一”假日也最终消失,变成了工作日。这些变化主要是基于( )
A.人们时间观念的加强
B.钟表等计时器的普及
C.工厂制度的普遍推行
D.宗教活动时间的改变
13.19世纪30年代,英国立法规定满足一定年龄条件的童工须在周一至周五强制入学,为此,政府还创设了工厂视察制度,要求视察员监督工厂主;同时政府鼓励大工厂主举办工厂学校,并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这些举措( )
A.保证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B.保证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C.强化了纪律意识和时间观念
D.适应了产业革命的需求
14.在19世纪之前阿克莱特工厂的机器几乎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工人分为两组轮流换班。纺纱工作在晚上进行,而梳棉、滚棉等准备工作在白天进行,并大量雇用童工。材料旨在说明( )
A.大工厂制成为剥削工人的重要手段
B.阿克莱特工厂标志英国进入蒸汽时代
C.工业革命催生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棉纺织业已经率先实现机器大生产
15.英国宪章运动中流行这样一句口号:“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问题。”这说明( )
A.宪章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消灭私有制
B.马克思主义被英国工人阶级普遍接受
C.工人阶级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工人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提高经济地位
1.近代工厂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加强,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材料主要说明工厂制度( )
A.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对社会的影响有双刃性
D.适应了集中生产的需要
2.有学者在论及19世纪初英国食品生产者广泛使用化学染料的问题时说:“一种食品或饮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人经手……在工业链条中,个人并不用直接面对消费者,而原材料总是尽可能地被压到最低……”这一论述( )
A.体现了对科技进步的认同
B.肯定了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C.揭示了社会分工的局限性
D.剖析了餐饮业的暴利来源
3.1881年,广东南海县千余名手工缫丝工人冲进了一家蒸汽缫丝厂,使得该厂万余斤的缫丝原料及其他贵重财物被抢。事件发生后,南海知县徐赓陛出示公文:“夫以十一家殷商之利而失万家贫户之资生……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随即到备店永不复开结状,勒将前项机器依限自行变价,以示持平。”这说明,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 )
A.得益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
C.受本国封建势力和传统观念的阻扰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4.19世纪中期,英国一位正在替妻子补袜子的男人对来访的朋友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她早就成了家里的男人,我却成为女人了。”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冲击了旧有的家庭结构
B.抬高了工人的就业门槛
C.改变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D.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5.19世纪初,“面包加油沥(烤肉时滴下的肥油)”是贫民家庭常见的膳食组合。到19世纪末,工人的餐桌上也出现了肉类,兰开斯特的人均每周肉食量在两磅左右。1881年的一份报告说,英国人的肉食消费大大超过了面包支出,牛奶、禽蛋、黄油、奶酪支出超过了土豆支出。这反映出( )
A.价格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B.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消费的风气
C.世界市场改变了工人的饮食习惯
D.工业革命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6.19世纪末,美国大多数工人认为,低工资是一系列问题的罪魁祸首,廉价出卖劳动力是毫无道德和尊严可言的。他们觉察到他们的妻子之所以需要离开家庭外出打工,也是因为他们的经济能力不足造成的。美国工人的这些认识( )
A.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B.揭露了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
C.反映出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弊病
D.为实现男女平等奠定了基础
7.《资本论》与工厂制度。
材料 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对19世纪的英国工厂制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现代工厂代替了原先的手工工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工厂通过对生产过程、生产效率、原材料的节约进行管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另一方面,资本家“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在劳动纪律方面,为了保证机器不停止运转,工厂主对于工人进厂、离厂、休息、吃饭的“关心”,比起对工人的生存更加“关心”。工资制度方面,在雇佣劳动下,工人的无酬劳动都被工资所掩盖,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欺骗性所在。
——摘编自范漪鑫《论〈资本论〉
对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的
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资本论》中有关工厂制度评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