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边塞诗。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诗作内容,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祖国是我们永远的母亲,爱国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将士纵横沙场,文人泼墨边疆。猎猎朔风冲天怒吼,茫茫荒漠对 云长接,潇潇壮士皓首难归。边疆寒苦,英雄沥血。下面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走进那“大漠穷秋塞草腓”的盛唐边塞,去聆听那”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战争悲歌—— 《燕歌行》
二、背景介绍
(一)了解作者
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高适生于702年。他早先家境贫困。唐玄宗开元19年
(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及为国立功的抱负。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高岑”。高适的边塞诗,气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对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揭露的也很深刻。《燕歌 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
(二)创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 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 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初步感知
(一)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 一般篇幅较长。
(二)诗意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四、文本详析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 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结合”挺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明确】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明确】“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 · 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
3."飞”和"照"两个动词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校尉羽书飞瀚海”, 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4.为什么会打败仗呢 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明确】(1)将帅自负轻敌、骄纵享乐
(2)朝廷过分恩宠、用人不当
(3)敌人实力强大
(4)自然条件恶劣艰苦
5.在被围困的情况下,军营中滋生出了什么情绪 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愁。战士与亲人相互思念;后四句的环境描写,又使人感觉到整个战场蔓延着一股悲凉的情绪。
6.但战士们就此消沉,不再振作了么
【明确】没有。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战士们视死如归,与敌人展开了肉搏,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即便相隔千年,我们依然能够那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壮烈、惨烈。
7.小序中提到”感征戍之事”,那作者对征戍之事产生了哪些”感”
【明确】(1)批判将帅自负轻敌、骄纵享乐。
(2)批评朝廷过宠边将、用人不当。
(3)赞颂战士誓死卫国。
(4)同情战士征战之苦。
(5)同情思妇。
(6)厌恶战争。
(7)渴望良将。
五、深入探究
(一)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二)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2.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3.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三)风格类型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六、拓展阅读
幻灯片显示杨炯的《从军行》、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王翰的《凉州词》
从军行
杨炯〔唐代〕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王昌龄〔唐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凉州词
王翰〔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