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4 21:5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起源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逐渐形成
戏剧舞台上的曹操
史书里的曹操
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多谋善断、有帝王之才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三国演义》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
(1)立足史料实证,能够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将人物、现象置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中,提升运用表格整理、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表格归纳,对比官渡、赤壁二战,立足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知道两次战役曹操弱而胜、强而败的原因,领悟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3)通过归纳、总结感受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学习目标
军阀割据
三国鼎立
结合所学知识和本课子目录思考,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局势,又是如何从图一演变为图二的?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一、官渡之战
吞并对手,统一北方
由图可知,当时北方最大的两个军阀分别是谁?
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袁绍
曹操
Vs
一、官渡之战
一、官渡之战
(一)战争双方
袁绍
曹操


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军阀混战中,利用自身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
曹操20岁时被举孝廉,通过镇压黄巾军和讨伐董卓,势力日益壮大,占据河南一带,成为当时割据势力中一支重要力量。
袁绍:占据青、冀、幽、并四州之地,号称“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曹操:所据兖州、司州等地,受战乱涂炭。所部官兵一度不满万。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曹操是怎样发展壮大的?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
(2)用人上:招揽各种人才;
(3)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4)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hú)...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却是国家最高权利的象征。谁把汉献帝控制在手里,谁就可以用皇帝的名义来发号施令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
曹操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
一、官渡之战
战 役 官渡之战
时 间
地 点
作战双方
经 过
结 果
战争特点
影 响
公元200年
官渡
曹操和袁绍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曹操胜利
以少胜多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一、官渡之战
材料三: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张作耀《曹操传》
材料二: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材料一:亮(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
结合战争过程和以下史料,概括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曹操赤脚迎许攸
“挟天子以令诸侯”
“屯田令”
曹操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权。
2、曹操实行“屯田令”,获得经济上的优势。
3、曹操爱才,获得人才上的优势。
4、曹操战术运用得当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1、曹军长途作战,不习水战。
2、孙刘联合抗曹,战术正确
3、曹操骄傲自满,战术失误
战略战术、军队战斗力、指挥者心态等多个因素
归纳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一、官渡之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想要统一全国
曹操的志向是什么?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豪情诗句
一、官渡之战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隆中对》
面对曹操南下的攻势,刘备和孙权是如何应对的?
孙刘联盟,共抗曹操。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示意图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及岸上营落。
——《三国志·周瑜传》
曹军兵力20余万 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
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
二、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背景:
赤壁之战示意图
①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②孙权联合刘备迎战曹军。
战役
时间
双方
战术
结果
特点
影响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诈降、火攻
孙刘联军胜利,曹操失败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曹操失败原因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 …
——《三国志》
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传》
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二、赤壁之战
史学
《三国志》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文学
《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后,诸葛亮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火攻曹操的作战方案。
文学作品中有真实的历史,但作者为了增强文学的趣味性,会有一些虚构的成分。因而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

二、赤壁之战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VS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VS袁绍
赤壁
以少胜多
公元200年
官渡
曹操胜利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知识对比
1. 背景:
赤壁之战后形势图
曹操退守北方,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统一。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9年
孙权
建业
洛阳
曹丕
220年
刘备
221年
成都
实现了局部统一
阅读教材并绘制“三国鼎立” 简图:
①明确三国方位。
②注明国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影响?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2. 发展:
曹魏
孙吴
蜀汉
蜀锦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屯田
曹魏马钧—翻车
到达夷州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①诸葛亮;
②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家国情怀】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他什么样的精神?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吴国)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富强之国。……亮之治蜀(蜀国),田畴辟,仓廪实,蓄积饶。
——摘编自《三国志》
政治上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
经济上获得了显著发展
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三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并结合以下四幅图片的变化,归纳三国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
奠定基础
袁绍
孙权刘备
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 ( 208年)
官渡之战 ( 200年)
曹操
三分天下局面形成
魏 220年
蜀(汉)
221年
吴 229年
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开始
课堂小结
1.“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此诗相传为李白所作,根据历史知识,诗中的“二龙”实际指的是( )
A.周瑜军队与曹操军队 B.刘备军队与曹操军队
C.孙权军队与曹操军队 D.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
d
实战演练
2.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奠定统一基础 B.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
C.全国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D.局部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
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