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础过关】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2)概况:200年,曹军和袁军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曹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3)特点: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3)交战双方:曹军和孙刘联军。
(4)概况: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孙刘联军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烧毁了曹营的船队,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5)特点: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6)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概况
国号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经济发展
魏 曹丕 220年 洛阳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汉(史称蜀汉) 刘备 221年 成都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孙权 229年 建业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意义:①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②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实战演练】
1.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 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与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相对应的史实是( )
A.开发江东,兴修水利,发展海外贸易
B.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
C.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D.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2.诗句“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描述的历史事件有利于当时( )
A.北方的统一 B.西南的开发
C.对外的交流 D.边患的解决
3.“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都与水有关,官渡之战在黄河,赤壁之战在长江。两大战役的共同点是( )
①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②交战双方都有曹操的军队
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
④都促进三国鼎立形成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6.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则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这直接佐证了三国鼎立时期( )
A.民族关系大大改善 B.局部经济得到发展
C.国家分裂不断加剧 D.全国统一局面实现
7. 《三国志·吴书》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对这段史料认识正确的是( )
A.诸葛亮派卫温去夷洲
B.卫温去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C.三国时候魏国派卫温去夷洲
D.夷洲是今天的澳门
8.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王,国号吴
9.《三国演义》中“刮骨疗毒”的故事,讲述了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旁观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蜀书》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
A.《三国演义》的内容更生动具体可信
B.史实与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区别
C.《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D.《三国志》的描述单调乏味凭空杜撰
1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三国的名称。(3分)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 (1分)这次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 (1分)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 (1分)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11.观察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识读地图,指出该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2分,答出两点以上)
(2)有人指出,与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相比,如图所示局面的形成是一种进步。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1分)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B 由“北平袁绍”“南拒孙刘”可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在赤壁迎战孙刘联军,因此该人物是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成就伟业。
2.A 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D 材料预测了曹操兵败后的天下形势,认为曹军失败后会北撤,天下会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据“操军”“荆、吴”“鼎足之形”可知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4.C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官渡之战,结局是少数兵力的曹操打败了袁绍,官渡之战使曹操势力强大起来,打下了其日后统一北方的基础;公元208年,曹军与刘备、孙权联军展开赤壁之战,少数兵力的刘备、孙权联军打败了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5.D 三国鼎立是指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北方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在西南称帝建立蜀;229年,孙权在东南称帝建立吴。
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促进了局部经济的发展。
7.B 材料“(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指的是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所以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8.A 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三国时期开始于229年,吴国建立。故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
9.B 据题干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刮骨疗毒”的故事和史书《三国志·蜀书》中记载的内容不同可知,史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三国演义》这一文学作品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存在主观的修饰与加工。
10.【解析】第(1)题,考查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公元20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第(2)题,根据“操遂能克绍”可知,这是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第(3)题,根据材料中“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知,诸葛亮的策略是联合吴国抵抗曹操;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答案:(1)A:吴;B:魏;C:蜀汉。
(2)官渡之战;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联吴抗曹;在赤壁之战中有成功实践;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11.【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地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可知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借助都城和政权部族界等图例,可得出魏蜀吴三国的都城及政权部族统治界线;由图中“鲜卑”“赤壁”等可知三国周边少数民族分布状况和重要战役发生地点等信息。第(2)题,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由分裂到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三国相互对峙又各自发展,政局相对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1)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都城、政权部族统治界线;三国周边少数民族分布状况;重要战役发生地点等。
(2)同意。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政治局面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