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时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中“天府”得益于( )
A.灵渠的顺利开凿 B.都江堰的修建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丝绸之路的开通
2.观察下列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夏朝 B.战国 C.齐国 D.晋国
3.下列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
A.秦 B.楚 C.齐 D.晋
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其封建性质的是( )
A.奖励军功 B.废除井田制 C.确立县制 D.统一度量衡
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拏(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6.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纸上谈兵”“完璧归赵”“围魏救赵”一系列成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
A.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秦国的统一战争 D.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
7.广西桂林境内有一项古代伟大工程,称为“秦凿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2018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它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京杭大运河
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9.《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10.“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段材料可以用来( )
A.阐述商鞅变法的过程 B.解释商鞅变法发生的原因
C.说明商鞅变法的性质 D.论证商鞅变法的影响
11.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大一统
C.大变革 D.专制皇权加强
12.上海博物馆馆藏“商鞅方升”,青铜质地,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容积202.15毫升,重0.69千克,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七十五字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据此判断该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反映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 B.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
C.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 D.印证秦统一文字的举措
13.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奖励农耕 B.按军功授爵位
C.推行县制 D.抑制商业贸易
14.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15.卫鞅在《商君书 赏刑》一文中提出:“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为政以德,用仁德来教化人民 B.奖励军功,给杀敌多的人授予爵位
C.严明法度,以刑罚来加强管理 D.反对仁义,依靠权术和威势来治国
二、材料题
16.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方升刻有两组铭文,时间相隔120多年。第一组铭文部分内容为:“(秦孝公)十八年……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秦国官职)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即一升的容量)。” 第二组铭文部分内容为:“(秦王政)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乃诏丞相状、绾(人名):法(规范)度量则不壹(统一),歉(欠缺)疑(疑问)者皆明壹(统一)之”
(1)指出“商鞅方升”的史料类别。
(2)据材料,写出商鞅变法对应的措施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补写一条变法的措施。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商鞅变法的影响。
17.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我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回答:据材料一所示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各国竞相改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化的表现之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环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2)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在富国、强兵方面的措施分别是什么?(各举一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时练习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B B B C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B C C
1.B
2.B
3.D
4.B
5.B
6.B
7.C
8.D
9.B
10.D
11.C
12.C
13.B
14.C
15.C
16.(1)实物史料;
(2)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使得秦国国力大增,实现了富国强兵,军队战斗力增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17.(1)政治制度:分封制 原因:为了巩固周初的政治形式,巩固疆土。
(2)事件:商鞅变法 富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强兵:奖励军功,有军功者可以赐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各举一例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