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阶段测试】2025秋科粤版九上化学期末测试题(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陕西中考)碳元素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下列物质只含碳元素的是( B )
A.石灰石 B.金刚石 C.碳酸 D.石蜡
2.(湘潭中考)劳动创造未来、成就梦想。下列劳动项目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D )
A.打扫房间 B.整理书桌 C.晾晒衣物 D.生火做饭
3.(新疆中考)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下列行为符合要求的是( C )
A.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B.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C.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D.大量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4.(陕西中考)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D )
eq \o(\s\up7(),\s\do5(A.收集CO2)) eq \o(\s\up7(),\s\do5(B.加大理石)) eq \o(\s\up7(),\s\do5(C.溶解粗盐)) eq \o(\s\up7(),\s\do5(D.熄灭酒精灯))
5.(青海中考)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B )
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B.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
D.瓜果飘香——分子在不停运动
6.下列有关碳及碳的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碳的单质都是黑色固体
B.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能相互转化
C.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D.只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7.关注安全,健康成长。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B )
A.厨房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
B.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公交车
C.闻到燃气气味,立即开窗通风
D.毒品危害人体健康,禁止吸毒
8.(无锡中考)如图是“光催化固氮合成氨”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乙和丙都是氧化物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
C.反应后原子数目增加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32∶17
9.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错误的是 ( B )
A.图①:足量红磷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B.图②:给水通电一段时间
C.图③: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取O2
D.图④: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炽热的炭层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24分)
10.(4分)试选用A.金刚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食盐、E.石墨、F.甲烷、G.活性炭中的物质,填写下列空白(填字母)。
(1)能够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气体是__B__。
(2)用作刻画玻璃的是__A__。
(3)可用于防毒面具滤毒罐的是__G__。
(4)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__C__。
11.(6分)(新疆中考节选)“西气东输”是将西部的天然气通过管道向东部输送,缓解了东部地区用气难的问题。
(1)天然气、煤、__石油__被称作三大化石能源。与燃煤相比,使用天然气的优点是__污染少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甲烷__。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易造成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可调__大__(填“小”或“大”)燃气灶的空气进风口。
(3)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__温室__效应增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请你提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性建议__少开私家车出行(合理即可)__。
12.(5分)根据下列图文回答问题。
(1)图①:振荡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__塑料瓶变瘪__,由此可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为 __二氧化碳能溶于水__ 。
(2)图②:实验中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冷碟子底部收集到了黑色物质,该物质的主要成分是 __碳__ 。
(3)图③:一个C60分子是由 __60个碳原子__ 构成的。
(4)图④:古代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褪色的原因是 __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__。
13.(3分)形象的微观示意图有助于我们认识化学物质和理解化学反应。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A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__14∶3__ 。
(2)4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__A、D__(填图中字母)。
(3)写出上图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4NH3+3O22N2+6H2O__ 。
14.(3分)水是生命之源,你对自来水的生产了解多少?学习了水的净化之后,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参观了自来水厂,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如图所示:
(1)为了加速沉降,步骤①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加入明矾__ 。
(2)用户家中的自来水饮用之前应当煮沸,其中的一种作用是__杀灭病原微生物(合理即可)__ 。
(3)水源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比地表水更清澈的主要原因是__地下水经过了沙石、土壤等的过滤__。
15.(3分)已知A、E、F是单质,其余为化合物,A、B、C、D、E、F、M七种物质分别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其中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D物质很不稳定,容易生成B和C,各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如图关系(“→”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及条件已省略)。
(1)写出A物质的一种应用: __供给呼吸(或支持燃烧)__。
(2)写出D→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H2CO3===H2O+CO2↑__。
(3)上述七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__3__种。
三、实验探究题(共13分)
16.(7分)(淄博中考)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是学生必备的实验技能,以下是实验室用于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分液漏斗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B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H2O22H2O+O2↑__。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aCO3+2HCl===CaCl2+H2O+CO2↑__。若使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口__b__(填“a”或“b”)处,观察到__木条熄灭__则证明气体已经收集满。
(4)实验室制取少量氢气时,可选用装置D或E收集。由此推断,氢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__。
17.(6分)(大连中考)火的使用是化学认识的开端,人类在长期的观察、实践和探索中认识了火。
(1)《庄子·外物篇》载:“木与木相摩则燃”,其原理是__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__。成语“火上浇油”是指在燃烧的木材上浇少量的油,火焰瞬间变大,木材燃烧更剧烈,解释原因__油吸热汽化,与氧气接触面积变大,燃烧更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更多未燃烧木材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或其他合理答案)__(2分)。
(2)图1是探究密闭装置中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熄灭影响因素的一组对比实验(所用蜡烛及装置均相同),乙瓶中氧气与二氧化碳体积比为1∶4。图2是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的实验过程中甲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实验中观察到甲、乙两瓶中现象相同:蜡烛均先正常燃烧,而后同时慢慢熄灭。图1对比实验设计的目的是__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__;除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及上述探究因素外,再写出一条导致蜡烛熄灭的可能因素及理由:__水蒸气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因为蜡烛中含氢元素,燃烧有水生成(或其他合理答案)__。根据上述实验及信息,推测乙瓶中蜡烛熄灭后,氧气与二氧化碳最终的体积比约为__A__(填字母)。
A. B. C.
四、计算题(共5分)
18.(吉林中考)“碳中和”指力争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方式有“自然吸收”和“人工转化”。
(1)“自然吸收”的途径之一是“海水吸收”,其涉及的原理包括水与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CO2+H2O===H2CO3__。
(2)“人工转化”的方法之一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优质的燃料甲醇(CH4O),请完成其化学方程式的配平:CO2+__3__H2CH3OH+H2O。
(3)计算,得到32吨甲醇,理论上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注:要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理论上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O2+3H2CH3OH+H2O
44 32
x 32 t
= x=44 t
答:得到32吨甲醇,理论上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t。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阶段测试】2025秋科粤版九上化学期末测试题(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陕西中考)碳元素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下列物质只含碳元素的是( B )
A.石灰石 B.金刚石 C.碳酸 D.石蜡
2.(湘潭中考)劳动创造未来、成就梦想。下列劳动项目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D )
A.打扫房间 B.整理书桌 C.晾晒衣物 D.生火做饭
3.(新疆中考)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下列行为符合要求的是( C )
A.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B.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C.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D.大量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4.(陕西中考)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D )
eq \o(\s\up7(),\s\do5(A.收集CO2)) eq \o(\s\up7(),\s\do5(B.加大理石)) eq \o(\s\up7(),\s\do5(C.溶解粗盐)) eq \o(\s\up7(),\s\do5(D.熄灭酒精灯))
5.(青海中考)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B )
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B.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
D.瓜果飘香——分子在不停运动
6.下列有关碳及碳的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碳的单质都是黑色固体
B.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能相互转化
C.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D.只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7.关注安全,健康成长。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B )
A.厨房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
B.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公交车
C.闻到燃气气味,立即开窗通风
D.毒品危害人体健康,禁止吸毒
8.(无锡中考)如图是“光催化固氮合成氨”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乙和丙都是氧化物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
C.反应后原子数目增加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32∶17
9.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错误的是 ( B )
A.图①:足量红磷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B.图②:给水通电一段时间
C.图③: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取O2
D.图④: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炽热的炭层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24分)
10.(4分)试选用A.金刚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食盐、E.石墨、F.甲烷、G.活性炭中的物质,填写下列空白(填字母)。
(1)能够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气体是__B__。
(2)用作刻画玻璃的是__A__。
(3)可用于防毒面具滤毒罐的是__G__。
(4)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__C__。
11.(6分)(新疆中考节选)“西气东输”是将西部的天然气通过管道向东部输送,缓解了东部地区用气难的问题。
(1)天然气、煤、__石油__被称作三大化石能源。与燃煤相比,使用天然气的优点是__污染少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甲烷__。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易造成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可调__大__(填“小”或“大”)燃气灶的空气进风口。
(3)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__温室__效应增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请你提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性建议__少开私家车出行(合理即可)__。
12.(5分)根据下列图文回答问题。
(1)图①:振荡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__塑料瓶变瘪__,由此可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为 __二氧化碳能溶于水__ 。
(2)图②:实验中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冷碟子底部收集到了黑色物质,该物质的主要成分是 __碳__ 。
(3)图③:一个C60分子是由 __60个碳原子__ 构成的。
(4)图④:古代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褪色的原因是 __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__。
13.(3分)形象的微观示意图有助于我们认识化学物质和理解化学反应。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A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__14∶3__ 。
(2)4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__A、D__(填图中字母)。
(3)写出上图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4NH3+3O22N2+6H2O__ 。
14.(3分)水是生命之源,你对自来水的生产了解多少?学习了水的净化之后,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参观了自来水厂,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如图所示:
(1)为了加速沉降,步骤①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加入明矾__ 。
(2)用户家中的自来水饮用之前应当煮沸,其中的一种作用是__杀灭病原微生物(合理即可)__ 。
(3)水源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比地表水更清澈的主要原因是__地下水经过了沙石、土壤等的过滤__。
15.(3分)已知A、E、F是单质,其余为化合物,A、B、C、D、E、F、M七种物质分别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其中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D物质很不稳定,容易生成B和C,各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如图关系(“→”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及条件已省略)。
(1)写出A物质的一种应用: __供给呼吸(或支持燃烧)__。
(2)写出D→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H2CO3===H2O+CO2↑__。
(3)上述七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__3__种。
三、实验探究题(共13分)
16.(7分)(淄博中考)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是学生必备的实验技能,以下是实验室用于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分液漏斗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B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H2O22H2O+O2↑__。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aCO3+2HCl===CaCl2+H2O+CO2↑__。若使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口__b__(填“a”或“b”)处,观察到__木条熄灭__则证明气体已经收集满。
(4)实验室制取少量氢气时,可选用装置D或E收集。由此推断,氢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__。
17.(6分)(大连中考)火的使用是化学认识的开端,人类在长期的观察、实践和探索中认识了火。
(1)《庄子·外物篇》载:“木与木相摩则燃”,其原理是__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__。成语“火上浇油”是指在燃烧的木材上浇少量的油,火焰瞬间变大,木材燃烧更剧烈,解释原因__油吸热汽化,与氧气接触面积变大,燃烧更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更多未燃烧木材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或其他合理答案)__(2分)。
(2)图1是探究密闭装置中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熄灭影响因素的一组对比实验(所用蜡烛及装置均相同),乙瓶中氧气与二氧化碳体积比为1∶4。图2是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的实验过程中甲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实验中观察到甲、乙两瓶中现象相同:蜡烛均先正常燃烧,而后同时慢慢熄灭。图1对比实验设计的目的是__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__;除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及上述探究因素外,再写出一条导致蜡烛熄灭的可能因素及理由:__水蒸气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因为蜡烛中含氢元素,燃烧有水生成(或其他合理答案)__。根据上述实验及信息,推测乙瓶中蜡烛熄灭后,氧气与二氧化碳最终的体积比约为__A__(填字母)。
A. B. C.
四、计算题(共5分)
18.(吉林中考)“碳中和”指力争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方式有“自然吸收”和“人工转化”。
(1)“自然吸收”的途径之一是“海水吸收”,其涉及的原理包括水与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CO2+H2O===H2CO3__。
(2)“人工转化”的方法之一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优质的燃料甲醇(CH4O),请完成其化学方程式的配平:CO2+__3__H2CH3OH+H2O。
(3)计算,得到32吨甲醇,理论上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注:要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理论上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O2+3H2CH3OH+H2O
44 32
x 32 t
= x=44 t
答:得到32吨甲醇,理论上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t。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