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2025届课本复习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观察与批判
单元提示中包含的知识点
小说阅读的基础知识:
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揣摩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熟悉小说题材,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理解他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读懂小说。
小说主题的挖掘:
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单元学习任务中包含的知识点
小说社会环境:
关注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小说的表达手法:
1、小说的突发事件,是情节运行的动力。
2、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增强小说的真实感;衬托人物形象;助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揭示主题思想。
3、小说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 祝 福 》
壹
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小说标题含义:小说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就是标题的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是指标题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特指义,它常常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2)小说标题作用:①从人物看,分析标题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与人物命运有某种关系,是否对表达作者情感态度有作用。
②从情节看,分析标题是否为小说的线索,以展开情节、贯穿全文;是否在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中间或结尾呼应了某个细节,以吸引读者;是否是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概括。
③从环境看,分析标题是否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是否具有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④从主旨看,分析标题是否使用了比喻、对比、双关、象征、反语等手法,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深化了主题;是否具有暗示和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的表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⑤从艺术效果看,分析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特点;分析标题是否新颖精妙,是否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为何以《祝福》为题?有何作用?(6分)
答案:①情节: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2分)②线索:“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起到线索的作用。(2分)③主题: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2分)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1)结构上:作为全文线索,贯穿全文(串连起片断故事),使全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2)情节上:“我”参与到故事中(作为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叙述者),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形象塑造上:通过写“我”对人物的态度(褒贬爱憎及其转变等),能更好地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人物形象,使形象更丰满、更高大、更感人,性格更鲜明。
(4)主题表达上:通过“我”的言行表现及内心感触等能揭示主旨,深化作品主题。
(5)表达效果上:更好地反映人物心理,抒发感情。①故事由“我”叙述出来的,更真实可信,使叙事(人物事迹/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②直接表达“我”的内心感受,抒情更真切感人;③增强文章真实感与可信度。
“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案:①以“我”为叙述视角,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③通过“我”对祥林嫂的情感态度突出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迫害的悲剧形象。④借“我”的感触和思考揭示反封建的主旨。(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概括小说的主题
把握主题四大着眼点:①从题材内容着眼,通过抓标题、抓主要事件来把握主题;②从人物塑造着眼,通过对主要人物的记叙描写、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主题;③从情节发展着眼,通过梳理情节、分析情节设置的原因和品味细节来发掘主题;④从环境描写着眼,通过分析环境的特点和背景介绍来理解主题。
鲁迅说,小说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祝福》《孔乙己》“揭出”了哪些共同的“病苦”?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鲁四老爷、丁举人等上层人物对百姓冷酷无情;(2分)②祥林嫂和孔乙己等底层民众生活困苦、命运悲惨;(2分)③鲁镇中的“旁观者”麻木冷漠,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缺少关爱。(2分)
肖像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等。
②肖像描写可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爱憎情感,使作者对人物的主观倾向性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③肖像描写还可以掲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④肖像描写还能够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⑤肖像描写还可以揭示人物的遭遇及性格变化。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找出对眼睛的描写,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6分)
答案:①第一次:顺着眼。第二次: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3分)②通过祥林嫂的眼神变化,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经历;通过鲜明的对照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阶段,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地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3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贰
林冲风雪山神庙
软弱忍辱
不思反抗
识破阴谋
激起怒火
得过且过
委曲求全
心有疑虑
随遇而安
委曲求全
清醒认识
手刃仇敌
逼上梁山
英勇果敢
奋起抗争
街头遇旧
阴谋陷害
到草料场
雪夜复仇
《水浒传》中的情节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性格,随着人物的出场与行动,常出现一组组的情节,而每一组情节又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通过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等情节,作者根据小说人物的自身的生活逻辑和情感走向,塑造了立体丰满、变化多义,性格具有流动性的的林冲形象。
圆形人物
根据情节分析人物
段 落 主 要 情 节 序 幕
尾 声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别里科夫的死及其影响
(故事主体)
(38-40)
婚事失败(37)
(1-5)
(6-37)
漫画事件(6——10)
开端
发展
骑车事件(11-17)
高潮
正面交锋(18-36)
结局
宏观把控 时代背景知识比较
篇目 背景概括 百姓生存状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封建专制统治时期,宋皇室衰颓、腐败。穷奢极侈,对人民又横征暴敛。 民不聊生,逼得许多人铤而走险,盗贼四起。
《装在套子里的人》 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沙皇政权不允许有任何反对的言论,加大了对人们思想和行动控制。 大多数人渴望改变现状,却又因无法与强大的专制统治做斗争,因而逆来顺受地忍受着这一切,每天小心翼翼地生活。
主人公生存状态
林冲从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投奔梁山。
别里科夫从孤僻、多疑、胆小、封闭到死亡。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的艺术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往往从下面几点入手分析:
(1)一波三折式:一波三折式的情节往往巧设悬念,引人注意,增强吸引力和表现力。
(2)突转式(欧·亨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逆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耐人寻味。
(3)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
(4)抑扬式:情节本欲“扬”,却先从“抑”着笔,最后笔锋突转,归在“扬”,即“欲扬先抑”。或者相反,即“欲抑先扬”。用这种手法,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悬念: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用:①巧布疑云,引人注意,突出有关内容;②增加行文之美,增强吸引力和表现力。
(6)伏笔与照应:伏笔,是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预设的埋伏,对文中将出现的人物、故事情节先作一个提示或露一点消息;照应,又叫呼应,是指在适当的地方让前面埋下的伏笔显现其作用,或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或对前文简单的暗示予以详细描写。作用:①使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②使结构紧凑严密,浑然天成,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③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思考、回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7)铺垫: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作为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作用:①制造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情节发展更合理;③使结构更严谨;④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巧妙的伏笔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请结合课文选择几处分析本文是如何巧妙运用伏笔的。(6分)
答案:①老军送酒葫芦,告诉买酒的市井,这为后面林冲买酒埋下伏笔,进而有了林冲去山神庙躲避风雪的情节,以及后来血染山神庙的情节;(2分)②林冲枪不离手的特点也为后文林冲听到陆虞候的谈话后,挺着花枪出来刺杀陆虞候等人埋下伏笔;(2分)③林冲本是用大石头靠住门来挡风雪的,却阻住了陆虞候等人进庙,这就为林冲无意中听到陆虞候等人的谈话埋下了伏笔。(2分)
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节、地点、人物活动的背景;
②渲染……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指向环境本身)
③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的性格;(指向人物)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指向情节)
⑤揭示(深化)……的主题 (指向主题)
“风雪”是怎样推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一步步发展的?请简要分析说明。(6分)
答案:①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想喝酒驱寒才会到市井沽酒,也因此得遇山神庙。②因为下雪,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离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③正由于风大雪紧,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致使陆虞候等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④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才直奔庙里,紧贴庙门说出放火始末,使林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说的讽刺手法
(1)漫画法。借用漫画手法,用简笔描写人物肖像,以形传神,表现人物个性。
(2)夸张法。《装在套子里的人》用夸张的笔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可恶、可怜的形象。
(3)对比法。《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是将人物荒谬绝伦的思想与一本正经的姿态和语言表达进行对比,显示讽刺意味。
(4)反语法。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5)比喻法(托物法)。比喻法把讽刺对象比喻为某物,以突出某方面的特点,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
(6)戏剧性(欧·亨利式、突转式),于小说结处使情节“陡转”,收到出人意料的嘲讽效果。
试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讽刺手法的特点?(6分)
答案: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2分)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2分)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2分)
小说中“突发事件”概念
“突发事件”是指把主人公打出生活常轨,
去另一个生活环境,使情节发生突转,影响主
人公命运的突然发生的事件。
突 发 事 件 在 小 说 中 的 作 用
小说中的“突发事件”
小说中的“突发事件”,是突发的(偶然的),某种程度上是情节逻辑运行之外的,其发生进一步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促成情节转折(或改变运行方向)的事件。
突发事件的作用:
(1)情节方面:①推动情节发展/促成情节转折;②)情节展开的基础(《变形记》);③使情节有波澜(起伏,曲折——特别是多个突发事件)。
(2)主题方面:表现主题/揭示主题。
(3)人物方面:刻画人物形象(《装在套子里的人》)。
(4)读者方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请你从小说《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任选一篇,概述其中的两个“突发事件”,每点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案(示例):①祥林嫂的丈夫意外死于伤寒(2分)②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叼走(2分)(意思对即可)
梳理情节
从主人公生存状态来识别“突发事件”。展示“林冲”和“别里科夫”命运曲线图和关键节点。
突 发 事 件 在 小 说 中 的 作 用
透过主人公生存状态探究“突发事件”
问题导思
1、找出曲线图中“突发事件”。
2、你认为直接导致林冲生死的是哪两件事?为什么?
3、你认为直接导致别里科夫死亡的是哪几件事?为什么?
提示思路
从情节突转、因果关系、主题、人物心理变化等方面来思考求证。
林冲
草料场被烧
林冲
突发事件
命运结局
(封建统治者)
(命运救赎)
草料场压塌
死
生
突 发 事 件 在 小 说 中 的 作 用
探究推动主人公命运发展的“突发事件”
(命运救赎)
揭示主题:
封建社会,官逼民反。
突 发 事 件 在 小 说 中 的 作 用
突发事件
决定结婚
漫画事件
奴性十足
自行车风波
死
巧遇华连卡
突 发 事 件 在 小 说 中 的 作 用
探究推动主人公命运发展的突发事件
揭示主题:
批判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封建旧势力,
呼唤民主开放、自由平等的新思想。
突 发 事 件 在 小 说 中 的 作 用
《变形记(节选)》
《促织》
三
《促织》 《变形记》
情节梳理
开端:责虫
发展:觅虫——卜虫——得虫
高潮:失虫——化虫——斗虫
结局:献虫
1.初变甲虫的心理活动
2.艰难的起床过程(父母妹妹催促、协理来责问)
3.开门后父母、协理的态度变化
理解一 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促织》和《变形记》的内容
理解二 两文在情节设置上精彩之处各是什么?各有怎样的效果?
《促织》:
①线索清晰,条理分明。紧密围绕促织得失这一线索安排情节。
②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波折一: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波折二: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波折三: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波折四: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使情节随促织的得失而跌宕起伏,还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
③结尾是喜剧型结局,以乐衬哀。但这种结局更能反衬出作品的悲剧色彩。
《变形记》:
①双线索结构,注重心理描写,情节淡化。
内线: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具有情节淡化的特点。
外线:家人对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态度。两条线索有机组织了小说情节结构。
②《变形记》悲剧结局,直接表现了人性的冷漠。
读写结合:体会人物变形的启示。
问题:编者为什么将两篇课文编在一课
我们把这两篇小说编为一课,是因为认为这两篇小说都……,但是实际上略有不同。《促织》……,而《变形记》……,如果不变形……,如果不变形……。所以《促织》其实是关于……的小说,而《变形记》是关于……的小说。
我们把这两篇小说编为一课,是因为认为这两篇小说都表现人在压力下化虫的故事,但是实际上略有不同。《促织》是在死亡的压力下产生变化,而《变形记》是在精神异化的情况下产生变化。如果不变形,成名一家会走向死亡;如果不变形,格里高尔会继续像行尸走肉一样生活下去。所以《促织》其实是关于如何活下去的小说,《变形记》其实是关于如何活得更好的小说。
总结提升:
从小促织到大甲虫,变化的是形体,不变的是背后的悲凉。
从蒲松龄到卡夫卡,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探寻。
《变形记》以象征手法为主又暗含了真实细节,《促织》以写实主义为主又融合了传奇色彩,两篇小说同中有异,但都展现了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变形,也都表现了荒诞背后的真实与悲凉。
主题探究
鉴赏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
(1)聚焦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具有两个特点,那就是动作化、形象化。副词可以显示出文本语言的语气,帮助理清文脉。
(2)明晰位置。重要词语的位置一般在:文章首段,“首句标其目”;文章末段,卒章显志;文章过渡段,承上启下,前后照应。因此,在阅读时要高度重视“题目”“首段”“末段”及“过渡段”。
(3)体察语境。把词语还原到具体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或者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4)侧重表达。从修辞手法和句式特征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请赏析下列语段的妙处。(6分)
(1)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
(2)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答案:(1)这段文字用词精练、生动,动词的运用恰当而精准,短短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3分)
(2)段文字通过“怒”“奔”“跃”“张”“伸”“龁”等词语,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得细腻逼真。(3分)
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
(1)虚构:①设置的情节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荒诞的;②小说设置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存在;③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现实,笔法荒诞。
(2)真实:①人物形象的真实:细节描写真实,情感(心理)真实,语言动作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气质等,圆形人物(性格随情节、环境而发展变化,真实反映人性的复杂)。
②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符合逻辑:有铺垫、伏笔、照应。
③环境真实:环境于史有据,有现实基础(时代背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④主题真实(精神真实):反映某种精神或社会现象。
⑤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书信体、访谈录等。
(3)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①真实是虚构的基础(艺术的虚构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②虚构丰富了心灵的真实(虚构带来了艺术的真实)。
③虚构突破真实的限制,充满想象和创造力,使主题更深刻。
④虚构与真实相互依存(小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化主题,提升小说艺术价值。
《变形计》小说中人变形为虫的情节非常荒诞,为何还能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呢?(6分)
答案:(1)真实:①文本中有真实、具体的生活细节,有人物逼真的心理状态。比如,甲虫的样子和行动,符合甲虫的习性;②格里高尔有着自己的亲人、上司、工作,符合社会生活真实。(3分)
(2)荒诞:①格里高尔能够听懂父母的话,但是父母和协理却是觉得格里高尔发出来的是动物的声音(第20段)②父母对待格里高尔刻薄、冷漠、残忍。“他固执地一心只想着格里高尔能快快进屋去。”(第28段)③人变成甲虫是荒诞的,又与现实社会不同,是象征、隐喻人的生存状态。(3分)
叙事要引人入胜
四
我们读小说,常常会对其中的人物、故事或场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小说往往取材于我们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看似平淡无奇,但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物也可能展现自己的光彩,事情也可能具有独特的情味。
记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或发挥合理想象创作一个虚构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课本第135-136页
单元任务解读
平常的人事如何在特定的情境变得不平常呢?
叙事要引人入胜
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我们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也应该在“怎么讲”上多用些心思,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而要努力尝试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表达。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从这个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对于故事的发展,叙述者可能置身其外,也可能身在局中。比如,铁凝《哦,香害》的叙述者隐身于故事之外,鲁迅《祝福》中的“我”,则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不同的叙述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
写作指导:课本第135-136页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注意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如《水游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从“棒打洪教头”到“风雪山神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同时,还要注意表现情节中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又有着求生的挣扎,这就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比如,过着独居生活的老大姐,喜欢安静,不愿麻烦别人,结果被热心的街坊过度关心,生活节奏全打乱了;学校蓝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落花流水……生活中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还可以灵活运用悬念、抑杨、意外(反转)等叙事技巧,让自己笔下的故事更有趣味。
写作指导:课本第135-136页
1、找准叙述角度求新颖
①《祝福》第一人称主体叙述层和中人卫婆子及祥林嫂本人次要叙述层的补充叙述。
②《变形记》 的双重叙事视角,即格里高尔的视角和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者两个视角。
2、写出事件波澜用技法
悬念、突转、巧合、误会、抑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3、思想情感中求张力
注意表现故事情节中内在的情感意蕴和思想力量。
写作指导:叙事引人入胜的技巧
请将下面的文字续写完整,字数可增减,情节可自行设计。要求:叙事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写出事件的波澜,80字以内。(6分)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答案(示例):“提不动就滚吧!”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写出波澜4分,续写合理2分)
谢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