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10:2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杜甫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文本,感知形象;品读炼字艺术,体会杜诗严整章法;赏析气象宏伟诗境,感悟悲苦孤寂诗情。
思维发展和提升 探究诗歌意蕴,诵读融情理于一体;学习情景交融手法,丰富联想想象,感受诗人苦痛忧思。
审美鉴赏和创造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把握意象特征,体味雄浑阔大意境。
文化传承和理解 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做一个大写的人。
导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导入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即712-745),涉世未深
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此时写了《望岳》《画鹰》等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即746-755),忧国忧民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外还有《兵车行》等。
作者简介
(3)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即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此期。
(4)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即759-770),诗风更沉郁
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
作者简介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歌的主要思想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57岁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有2年时间,当时诗人的处境十分艰难。他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创作了这首诗歌。
1 . 岳阳楼坐落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西岸,其前身是三国时 期鲁肃为抵御关羽所建的阅兵台,当时称作阅军楼,是江南 三大名楼中修建年代最早的楼阁。
2.唐代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遭贬谪,被派 往岳州,他在鲁肃阅军楼旧址上重新修建了 一 座楼阁,并正 式定名为岳阳楼。
3.北 宋 庆 历 四 年 ( 公 元 1 0 4 4 年 ) , 大 臣 膝 子 京 受 排挤被贬 至岳州,他对岳阳楼进行了重修。大文学家范仲淹为此写下 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自此声名远扬。
4.岳阳楼自古便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与湖 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 , 也 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人称其为“天下第 一
楼”。
题目 解 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关注标题:通过标题确定诗歌基调,获得整体感
悟 。
查阅注释:借助注释了解创作背景、典故运用等, 进而理解诗歌大意。
品味意象意境:体会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营造的 意境,把握其中特定含义。
借助想象:将诗歌意象通过想象串联,融入意境, 全面领会诗人情感。
以意逆志:结合自身生活阅历,由表及里、由浅 入深地推测作者真实情感。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在古典文学里,登高这一行为寓意丰富,常与
相思、思乡、悲伤、求取功名、祈寿、报国之 志、壮志难酬等情感或追求相关联。伤春悲秋 的主题占据着格外突出的地位,它与人生奋斗 途中遭遇的挫折相关,也常和人生短暂、 韶 华 易逝、 人生目标遥遥无期等感受相连,呈现出 春光流逝、秋风萧索等伤感的人生情感内容。
其深层意蕴在于,在伤感情绪中展现出中国文
人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自我意识。
”“昔”体现了诗人长久以来对洞庭湖的向往,饱含着渴望实现理想的情愫;“今”
则传达出如愿以偿登上岳阳楼的欣喜。此联今昔对比,虚实结合,从“昔闻”到 “今上”,跨越了数十年时光,蕴含着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杜甫早闻洞庭湖盛名,
一直渴望能尽情游览,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泊,直到暮年才得偿所愿登上名楼。 这既表达了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也流露出早年理想如今才实现的沧桑之感,为全 诗奠定了一种略带欢快(尽管战争尚未完全平息,但安史之乱已结束,诗人心怀 希望故而欣喜)的氛围。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首联
此联意为浩瀚的洞庭湖将吴、楚两地从东南方向分隔开来,天地仿佛整日都在湖
面上荡漾漂浮。这一联景中寓情,既营造出阔大的氛围,又暗中寄寓着诗人实现 理想的壮志。从炼字角度分析:
“坼”有分裂之意,“浮”是漂浮之意。
运用夸张手法,调动视觉与想象。
二者皆为动词,化静态景象为动态的壮阔之景,洞庭湖不仅成为吴、楚的分界, 更让天地仿佛整日漂浮其中,使全诗景象更为宏大,气势磅礴。既彰显出诗人博 大的胸襟、实现理想的信心,也体现出其孤独漂泊之痛。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颔联
此联意为浩瀚的洞庭湖将吴、楚两地从东南方向分隔开来,天地仿佛整日都在湖
面上荡漾漂浮。这一联景中寓情,既营造出阔大的氛围,又暗中寄寓着诗人实现 理想的壮志。从炼字角度分析:
“坼”有分裂之意,“浮”是漂浮之意。
运用夸张手法,调动视觉与想象。
二者皆为动词,化静态景象为动态的壮阔之景,洞庭湖不仅成为吴、楚的分界, 更让天地仿佛整日漂浮其中,使全诗景象更为宏大,气势磅礴。既彰显出诗人博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大的胸襟、实现理想的信心,也体现出其孤独漂泊之痛。
颈联
“无”字体现出因战乱致使音信不通,诗人内心的急切与无奈。自56岁从夔州乘
船出峡,杜甫便一直漂泊,如今年老多病,只能栖身于孤舟之上,在湖湘间漂流, 备感孤苦无依,对前途也充满迷茫。
此联中,“有”与“无”相互映衬,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望着浩渺的洞庭湖,联想
到自己怀才不遇、漂泊天涯的坎坷政治生涯,愈发急切地渴望实现理想,从而抒 发了忧己伤时的无尽悲苦之情。
亲朋无 一 字,老病有孤舟。
颔联
”关山以北,战争仍在持续,烽火未熄。诗人倚靠轩窗,遥望家国方向,不禁涕
泪横流。这泪水里,饱含着对亲戚朋友的深切思念,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对 自己年老孤独、一事无成的悲伤,更多的是因理想无法实现、无法报效国家而产 生的愧疚与痛心。诗人由个人境遇推及国家命运,想到国家的危难、百姓的疾苦, 进而抒发了面对国家动荡不安,自己却报国无门的忧国忧民之情。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尾联
整体梳理
①首联:叙述登临之事,从“昔闻”到“今上”,以时间为线, 展现人世沧桑,引出主题。
② 颔联:描绘洞庭湖浩瀚壮阔之景,从空间角度着笔,体现诗 人博大胸襟。
③颈联:思考自身状况,“老病孤舟”凸显处境狭窄艰难,饱含 无限辛酸,聚焦个人景况。
④ 尾联:分析悲伤缘由,“戎马关山”展现广阔的国事背景,抒 发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登岳 阳楼时所见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与壮丽景象, 既展现出诗人实现壮志的决心,又转而联想 到自身坎坷的生活、漂泊的境遇和怀才不遇 的无奈。尾联更是体现出诗人面对国家离散, 虽满怀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怆。全诗意蕴丰 富,抒情虽沉郁忧伤,但顿挫有力,自然流 畅,尽显大气磅礴、超脱豁达之感,同时也 展现出诗人矢志不渝的壮志。
主 旨
风格解析:沉郁顿挫
“沉郁”意味着情感深沉蕴藉,“顿挫”表示情感有转折且激 昂。首联写登临,颔联写所见之景,景物的壮阔象征着诗人 的壮志,这是情感的激昂之处,体现了“顿挫”(也是杜甫晚 年诗歌的特点)。颈联写个人不幸,尾联点明不幸源于时事 国运,情感孤苦深沉,是为“沉郁”。
情景关系:全诗通过景物抒发情感,景物又因情感而更具 韵味,二者相互映衬,融为一体。诗人并未因身世孤苦和漂 泊而意志消沉,反而借阔大的景物抒发实现理想的壮志,也 体现了他心系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情景交融
风格解析:沉郁顿挫
“沉郁”意味着情感深沉蕴藉,“顿挫”表示情感有转折且激 昂。首联写登临,颔联写所见之景,景物的壮阔象征着诗人 的壮志,这是情感的激昂之处,体现了“顿挫”(也是杜甫晚 年诗歌的特点)。颈联写个人不幸,尾联点明不幸源于时事 国运,情感孤苦深沉,是为“沉郁”。
情景关系:全诗通过景物抒发情感,景物又因情感而更具 韵味,二者相互映衬,融为一体。诗人并未因身世孤苦和漂 泊而意志消沉,反而借阔大的景物抒发实现理想的壮志,也 体现了他心系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情景交融
风格解析:沉郁顿挫
“沉郁”意味着情感深沉蕴藉,“顿挫”表示情感有转折且激 昂。首联写登临,颔联写所见之景,景物的壮阔象征着诗人 的壮志,这是情感的激昂之处,体现了“顿挫”(也是杜甫晚 年诗歌的特点)。颈联写个人不幸,尾联点明不幸源于时事 国运,情感孤苦深沉,是为“沉郁”。
情景关系:全诗通过景物抒发情感,景物又因情感而更具 韵味,二者相互映衬,融为一体。诗人并未因身世孤苦和漂 泊而意志消沉,反而借阔大的景物抒发实现理想的壮志,也 体现了他心系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情景交融
衔接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____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盗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杜甫有仁者情怀,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________。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________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的为己,不是乡愿的附势,而是君子的大庇天下苍生。
衔接高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可胜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B.不可胜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C.屈指可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D.屈指可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c
衔接高考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B.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C.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D.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D
衔接高考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B.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C.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诗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
D.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