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促织》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1《促织》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10: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促织
品异化之殇 解身心之困
——笔下荒唐字——
PART ONE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情境问题设置:
作为《促织》在现代的第一读者,你读完蒲松龄的大作后,想和著名导演陈凯歌翻拍《聊斋志异》中的《促织》部分,请你尝试为这篇小说写200字的影视创作推介词。
走近《聊斋志异》:
走近《聊斋志异》:
为什么叫《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走近《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以作者书房名称命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因借叙说奇闻异事,赞美花妖狐魅来鞭挞世间的丑恶,故称作“志异”。
走近《聊斋志异》:
题材可分为:
①婚姻爱情类,如《婴宁》《连城》《小翠》
婴宁是小说集《聊斋志异》之《婴宁》篇中的主人公,是狐狸和人所生的女儿,被托付给鬼母抚养。
她长承山村雨露,娇憨天真,一笑生神。婴宁十六岁时,因上元节外出踏青,引来了对她一见钟情的姨表兄王子服,带着她一块回到王家并成婚。由于恶作剧般设局害死觊觎她美色的西邻之子,引起了官司而受到婆母训斥,婴宁发誓不再笑了。一年后她生了个很有自己样子的儿子。
走近《聊斋志异》:
题材可分为:
②批判科举制度类。如《叶生》《司文郎》《颜氏》等
《颜氏》故事描绘了一个聪明美丽而又善良的女子颜氏,见丈夫屡考不中,便女扮男妆替夫考取功名,官御史达十年之久,后退而待奉夫君,空使须眉汗颜。
《聊斋志异》评价:
郭沫若评论《聊斋志异》: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现代文学家老舍评论《聊斋志异》: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作者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
蒲松龄的创作,除《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书》等。
作者蒲松龄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依窗危坐逝世。
作者蒲松龄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因而能创作出这部经典作品。
——笔下荒唐字——
PART two
文本探究
“促织”有什么含义?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蟋蟀)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宋代姜夔《齐天乐》
“促织”有什么含义?
古谚云:
“蟋蟀鸣,懒妇惊”,意思是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是“促织”一名的由来。
思考:
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何含义?
以《促织》为题的作用
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
作为文章的线索;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梳理故事情节
序幕/起因(1):朝廷征促织。(交代背景)
开端(2):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觅促织。(山穷水尽)
发展(3-4):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得促织。(柳暗花明)
高潮(5-7):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大起大落)
结局(8):成名献促织得福。(因祸得福)
尾声(9):作者评促织。(痛斥官吏警戒天子)
梳理故事情节
征虫
——觅虫
——求虫——得虫
失虫——得虫——斗虫
献虫——因虫得福
思考探究
1、文章围绕“促织”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情节波折:
波折一 —— 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
波折二 —— 神巫指点,成名得虫;
波折三 —— 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
波折四 —— 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平铺直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
思考探究
2、《促织》整体情节哪两个情节最具虚构色彩?请分析其艺术效果。
第一个虚幻情节是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得佳虫。
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
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
思考探究
2、《促织》整体情节哪两个情节最具虚构色彩?请分析其艺术效果。
第二个虚幻情节是成名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
魂化蟋蟀本不可能,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小虫,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之恶劣!
思考探究
3、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思考探究
3、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搅动(或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或把持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 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淫 ,官贪吏虐,致使百姓家败人亡的罪恶现实。
思考探究
4、《促织》是喜剧还是悲剧?
1.结尾虽是喜剧收场,但同样引人沉思。
2.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这个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官场的黑暗。
3.将人间悲剧化为喜剧,以喜写悲,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笔下荒唐字——
PART THREE
主题与手法探究
促织故事主题
小说以明代宫廷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以蟋蟀为线索,描写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朝政昏暗、吏治腐败以及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罪恶,借讲述前朝故事,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课文写作特色
1.借古讽今的曲笔叙述。
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讲述前朝故事的形式寄托对现实的不满。作者所揭露的是清初时期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用了曲笔,开头点明故事发生在明代“宣德间”,借古讽今。
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小说围绕一只小虫,紧扣人物生活的背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写出了成名一系列心理变化。一只小虫和人物命运休戚相关,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有力控诉。通过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小说主题鲜明突出。
课文写作特色
3.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报充里正,严遭杖刑(一落) 按图索虫,终获佳品(一起)
毙虫失子,陷入绝境(二落) 魂化促织,出现转机(二起)
比之他虫,惭怍不已(三落) 虫显异能,惊喜万分(三起)
进献令宰,令宰怒呵(四落) 呈献皇上,裘马扬扬(四起)
4.伏笔和暗示的巧妙运用
文章多处用伏笔和暗示,使故事于情于理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在结构上彼此呼应。
课文写作特色
4.伏笔和暗示的巧妙运用
第一段中,“此物故非西产”,句中的“故”字既是伏笔,又是暗示。“故”通“固”,“本来”的意思。促织本来不是陕西一带出产的,而上至宫廷,下至县令却每年在民间强征,这不是逼着“公鸡下蛋”,强人所难吗?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昏庸,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蛮横无理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也为成名一家悲剧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在不产促织的地方去寻找促织,可想而知是十分困难的。正因为在陕西一带稀有,才使得成名之子因好奇而使小虫误毙于掌下,误毙之后,另找一只不就得了吗?因“故非西产”,另找一只很难啊,这样才有成子魂化促织,以供父塞官责。由此可见,“故非西产”一句在文中的暗示实在是妙不可言。
课文精彩语句赏析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这是全文总结段中的一个关键语句,其含意深刻,讽谏之意明显。成名一家的灾难是封建统治造成的。
宫廷崇尚促织游戏,由于最高统治者荒淫腐化,下层各级官吏加紧敲诈勒索,遂使成名一家苦不堪言。作为下层知识分子尚且如此,何况更下层的劳苦大众呢!这就揭示了造成人民灾难和痛苦的根源。“一跬步”微不足道,事虽小,但事关老百姓的性命,不可轻忽啊!此句确实是诤诤之言。
——笔下荒唐字——
PART four
对比阅读
单元主题探究:
本单元中《促织》中的成名子、《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祝福》中的祥林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这些主人公都是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的异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异化?请任选两篇进行对比阅读。
单元主题探究:
本单元中《促织》中的成名子、《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祝福》中的祥林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这些主人公都是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的异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异化?请任选两篇进行对比阅读。
蒲松龄的《促织》VS卡夫卡的《变形记》
单元主题探究:
蒲松龄的《促织》VS卡夫卡的《变形记》
生平遭遇:
成名:被授予里正的职位,遇到朝廷征收蟋蟀,未能按期完成任务被官府打得遍体鳞伤;后来在巫婆的帮助下终于捉到一只俊美健壮的促织;促织被儿子弄死后,儿子害怕跳井自杀,他的魂魄变成一只促织;献供后因蟋蟀得到封赏。
生平遭遇:
格里高尔:一天早晨,格里高尔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变形前,他早出晚归,养家糊口,不敢生病,没有娱乐,没有朋友,丧失了作为人的乐趣,唯一的活动就是工作;变形后带着对家人的责任和担忧在绝望中孤独的死去。
单元主题探究:
蒲松龄的《促织》VS卡夫卡的《变形记》
《促织》、《变形记》在叙事上有何不同?
1、两者的异化背景有所不同。
《促织》中人的异化是在封建制度下,皇上的享乐,官府的腐朽,是使人命不如虫命,人的价值逐渐被贬低,底层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却无可奈何。而《变形记》中的异化则是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或称之为“物化”,字里行间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薄,哪怕是亲人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为金钱的关系,格里高尔的异化正是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变得“非人”。
单元主题探究:
蒲松龄的《促织》VS卡夫卡的《变形记》
《促织》、《变形记》在叙事上有何不同?
2、对人性的描绘不同。
《促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成名夫妻在丧子之后的悲痛绝望,可见人性未被完全泯灭。而《变形记》的结局中格里高尔的死反倒让他的家人们感到轻松,可以看出亲情的淡薄和人性的丧失。
单元主题探究:
蒲松龄的《促织》VS卡夫卡的《变形记》
《促织》、《变形记》在叙事上有何不同?
3、两者叙事视角上也有所不同
《促织》主要注重对情节的刻画,有多次的“情节突转”,人变虫也只是故事的一个部分。且对于虫的描写,多是外貌,动作等表象,以第三人称写虫。而《变形记》中,以格里高尔第一人称的视角观察外界,主要侧重对格里高尔内心的描绘,以“虫有人心”而人却丧失本心来突出人性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