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升华和凝华随堂练习 (含解析)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升华和凝华随堂练习 (含解析)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1-05 09:2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升华和凝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描绘了枫桥附近的夜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和“渔火”都属于光源
B.“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后形成的
C.以“月”为参照物,停泊的“船”是静止的
D.“船”离“寺”越近,听到“钟声”的音调越高
2.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①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②盛夏,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③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初冬,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北方美丽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超市利用冰块保鲜海产品,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D.炒菜前滴入热锅底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水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4.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为固态,由甲到乙是汽化过程
B.乙为液态,由丙到甲是升华过程
C.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熔化过程
5.如图,“曾侯乙尊盘”是战国早期青铜器的巅峰之作,其铸造工艺是先用蜡制成模具,再用耐火石英砂包住模具,烘烤加热后“蜡熔流出”,制成型腔,再浇铸铜汁成器。下列描述中与“蜡熔流出”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是(  )
A.图(a):《天工开物》记载,“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加快湿纸变干
B.图(b):《楚辞》记载,“挫糟冻饮,耐清凉些”,意为米酒过滤后将冰块置于酒壶内,饮之可驱暑避热
C.图(c):“青藏铁路通天路,穿越高原跨雪山”,青藏铁路使用灌有液态氨的热棒来保证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
D.图(d):“一江寒水清,两岸琼花凝”,诗句生动描绘了树枝上如美玉般晶莹的霜花
6.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悟生活之理。对下列诗句所蕴含的热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会放热,温度降低
B.“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需要吸热
7.“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关于诗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露是水的蒸发形成的 B.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形成露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D.冬天窗上的霜结在玻璃的外表面
8.我国已多次发射“神舟”飞船,当飞船从太空回到地球时,外壳与空气摩擦会产生高温,因此在飞船外壳上涂有一层特殊材料,能防止飞船外壳温度过高,其原理是(  )
A.材料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 B.材料不导热使温度不升高
C.材料升华放热使温度降低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2024年12月,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出现了日晕与钻石尘同框的罕见美景,如图所示。钻石尘是指低空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在气温极低时直接变成微小冰晶悬浮在空中,在阳光照射下这些小冰晶像闪闪发光的钻石。钻石尘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凝固 C.凝华 D.汽化
10.2023年1月12日我省多个城市气象部门实施了今年的第一场人工增雪,保丰增绿,有效改善了土壤墒情。“雪”的成因与下列谚语中加点字涉及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霜前冷,雪后寒 B.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C.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的装有固态碘的密闭碘锤。某同学将其放入热水中,不一会儿看到碘锤内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这是 现象,此过程需要 热量。
12.如图所示,一些饭店里会用干冰来保鲜食物,会让食物看起来好看尝起来美味。食物中放一些干冰后,干冰升华时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让食物周围温度下降,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滴。
13.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吃上远方的新鲜食品,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在长时间运输中腐烂变质,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干冰 吸热(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4.小组同学做对比实验,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块。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均变小。甲杯内有液体出现,外壁有小水珠生成;乙杯内仍是干燥的,外壁有一层薄霜生成。甲杯内有液体出现是 现象,乙杯外有薄霜生成是 现象。
15.某同学将气球套在装有适量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瓶口上,观察到瓶内干冰变少,而气球膨胀,且瓶内无液体产生,瓶身上出现一层霜,如图所示。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干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从而使得瓶壁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小冰晶附着在瓶壁上。
16.严寒的冬天,卧室窗户的内表面上经常会观察如图所示的“窗花”(冰花),这些“窗花”是由卧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
三、实验题
17.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做了以下实验:甲组同学直接把密封的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如图甲所示;而乙组同学则将密封的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加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支试管都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沸点是18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600℃,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实验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假设试管中气压不变)
(1)水沸腾后用猛火继续加热,水温 (选填“会”或“不会”)继续上升;
(2)沸水中加热的固态碘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原因是 ;
(3)酒精灯加热的固态碘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若甲组同学判断实验中碘是升华而不是熔化,则他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四、简答题
18.如图为市场上出售的一种液氮冰淇淋,制作冰淇淋时,将液态氮倒入调好的冰淇淋汁中,液态氮消失不见,杯子周围出现大量“白气”,冰淇淋汁迅速变成固态,同时在杯子外壁看到了霜。
(1)请写出下划线处描述的现象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
(2)请分析出现大量“白气”的原因。
五、综合题
19.如图所示,电冰箱工作时,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热量,使冷冻室内温度降低,气态的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侧的冷凝器,在此冷凝剂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并 热量,使冰箱外侧温度升高。液态的制冷剂通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蒸发器,又开始了新的循环。
(1)冰箱中的“制冷剂”应具有沸点 (“低”或“高”)的物理性质;
(2)冷冻室中霜的形成属于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3)冰箱的自动除霜功能实际上就是通过化霜系统加热使霜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除霜所形成的水,由箱内经引水管流至冰箱底部蓄水盒中,自动蒸发。
六、科普阅读题
20.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电冰箱
电冰箱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家用电器,如图所示,冰箱的制冷设备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等部件组成。电冰箱工作过程中,液态的冷凝剂(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化学物质)在冷冻室中迅速汽化吸热,使冷冻室内温度①,气态的冷凝剂又液化放热,使电冰箱背部温度②,液态的冷凝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冷冻室,又开始了新的循环。电冰箱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将冷冻室内的热吸出来,并散发到冰箱的外面。
电冰箱冷冻室正常工作时温度在﹣18℃以下,因此使用一段时间后通常情况下会结霜,结霜过多会增加耗电量;此外,经测定:冰箱周围的温度每提高5℃,其内部就要增加25%的耗电量。
(1)给短文中的①、②两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 ② ;
(2)根据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你认为电冰箱中的“冷凝剂”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
A.沸点低 B.熔点低 C.沸点高 D.熔点高
(3)电冰箱冷冻室中霜的形成过程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1.4升华和凝华》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A B C C A C A
1.B
【详解】A.“月”自身不能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不属于光源;“渔火”自身能发光,属于光源,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
C.由运动的相对性可知,以“月”为参照物时,停泊的“船”相对于“月”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
D.“船”离“寺”越近,听到“钟声”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①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是冰雪熔化过程,需要吸热;
②盛夏,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是水蒸气在鸡蛋表面液化为小水滴,液化需要放热;
③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雾发生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热;
④初冬,清晨草地上出现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需要吸热的是①③,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A.因为蜡属于非晶体,所以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故A错误;
B.北方美丽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冰熔化吸收热量,所以超市用冰块熔化保鲜海产品,故C正确;
D.炒菜前滴入热锅底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小水滴吸热汽化成了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C。
4.A
【详解】由图知: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所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甲到乙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乙到丙是凝华,会放出热量;丙到甲是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B
【详解】A.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加快湿纸变干,这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米酒过滤后将冰块置于酒壶内,饮之可驱暑避热,这是熔化现象,故B正确;
C.青藏铁路使用灌有液态氨的热棒来保证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这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一江寒水清,两岸琼花凝”,诗句生动描绘了树枝上如美玉般晶莹的霜花,这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6.C
【详解】A.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会放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C正确;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而不是水的蒸发形成的。蒸发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与露的形成过程相反,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低于时直接凝华形成的固态冰晶,而凝固是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霜的形成不是凝固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过程是放热过程,所以形成露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C正确。
D.冬天,室内温度较高,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在玻璃内表面凝华形成霜,而室外的水蒸气温度较低,不易在玻璃外表面凝华,故D错误。
故选C。
8.A
【详解】因为是“防止温度过高”,所以材料发生的物态变化应该能起到吸热降温的作用,又因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钻石尘是低空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在气温极低时直接变成微小冰晶悬浮在空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所以钻石尘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均不符合钻石尘的形成过程,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的过程,是凝华现象;
A.霜前冷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水缸出汗的“汗”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扬汤止沸的“沸”是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冻三尺是“冰”是由水变成冰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升华 吸收
【详解】[1][2]碘直接变成碘蒸气,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在此过程中,碘需要从热水中吸收热量。
12. 吸热 液化
【详解】[1]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会迅速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是吸热过程,干冰升华时会从周围环境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食物周围温度下降,起到保鲜作用。
[2]干冰升华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13.升华
【详解】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14. 熔化 凝华
【详解】[1]甲杯子中放入的是冰块,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变小,杯内有液体出现,说明固态的冰块有部分变成了液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故甲杯内有液体出现是熔化现象。而杯外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乙杯内放入的是干冰块,放置一段时间后,乙杯内仍是干燥的,外壁有一层薄霜生成,这是由于干冰升华时吸热,使得杯子及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小冰晶,故乙杯外有薄霜生成是凝华现象。
15. 升华 吸热 凝华
【详解】[1][2]物质直接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直接变成为气态的二氧化碳,是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3]由于干冰升华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所以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变为固态小冰晶,附着在瓶壁上,霜出现在瓶身外侧。
16.凝华
【详解】寒冷的冬天,窗户的玻璃上的冰花是由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窗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玻璃内侧,形成冰花。
17. 不会 不可能 碘的熔点高于水的沸点 可能 见解析
【详解】(1)[1]水沸腾后,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水沸腾后用猛火加热,水温不会继续上升。
(2)[2][3]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将固态碘的试管放在沸水中,碘的熔点高于水的沸点,碘不可能熔化。
(3)[4][5]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酒精灯火焰温度约600℃,将固态碘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当看到试管中有液态碘出现时,固态碘可能先熔化再汽化;当看到固体消失,出现紫色的气体,没有液体出现时,固态碘直接升华变成碘蒸气。
18.(1)见解析
(2)见解析
【详解】(1)冰淇淋汁遇冷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杯子外壁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2)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氮的沸点很低,将液态氮倒入调好的冰淇淋汁中,液氮会迅速汽化,吸收热量,使室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19. 汽化 吸收 液化 放出 低 凝华 熔化
【详解】[1][2][3][4]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迅速汽化,汽化时要从冰箱内吸收热量,使冷冻室内温度降低,气态的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侧的冷凝器,在此冷凝剂液化,液化时放出热量。
(1)[5]冷凝剂要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所以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沸点低。
(2)[6]冷冻室中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3)[7]冰箱的自动除霜功能实际上就是通过化霜系统加热使霜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20. 降低 升高 A 凝华
【详解】(1)[1]液态的冷凝剂在冷冻室中迅速汽化吸热,使冷冻室内温度降低。
[2]气态的冷凝剂在冰箱外面的冷凝器内液化,液化放热,使冰箱背面温度升高。
(2)[3]冷凝剂要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所以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沸点低,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4]电冰箱冷冻室中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