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课堂】2016年秋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课件+教案+学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1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原创新课堂】2016年秋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课件+教案+学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1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9-16 15:54:02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 走进化学世界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慢慢生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吗?上面两个例子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的内容!木条变成木雕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
4.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
6.了解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1-1(1) 1. 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
3.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水的沸腾实验现象液态的水有水蒸气放出遇冷变液体
液态的水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1-1(2) 1.取少量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
2.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胆矾发生的变化。胆矾的研碎实验现象蓝色块状的胆矾由块状变粉末蓝色粉末状的胆矾无新物质生成1.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3)伴随现象:形状、状态的改变。(4)判断方法:如果变化过程中没有其他
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则该
变化为物理变化。1.把少量块状的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实验1-1(3)2.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胆矾和研碎的胆矾溶于水,并和氢氧化钠反应实验现象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新物质生成1.把少量石灰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实验1-1(4)2.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实验现象有新物质生成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有气泡放出和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2.化学变化(化学反应)(1)概念: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2)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3)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4)判断方法:如果变化过程中生成了其他物质,则该变化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想一想1.实验1-1(1)和实验1-1(2)有什么共同特
征?2.实验1-1(3)和实验1-1(4)有什么共同特
征?  3.实验1-1(1)、(2)与实验1-1(3)、(4)
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有新物质生成都没有新物质生成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探讨电灯通电发光是什么变化?小明: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是化学变化。小红: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聪明的你知道谁对,谁错吗?温馨提示 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如: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总结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等。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1)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
(2)变化:是一种过程。叙述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易”、“会”、“就”、“可”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过去时或“在”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 例: 性质 变化
汽油可燃烧 汽油在燃烧
汽油易挥发 汽油挥发了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关于物质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的简单介绍(1)熔点和沸点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的沸点是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而变化的。注意:(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实验1-2 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2.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3.取一根点燃的木条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闻气时的正确操作无色无色气体气体无味无味燃烧更旺熄灭实验现象物质用途和性质的关系 用途: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

性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体现
用途 性质
决定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总结课件26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3活动与探究实验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4 (1)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 (2)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1.点燃前探究蜡烛的颜色、状态、硬
度、密度(1)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气味,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质地较软。中心有细线拧成的烛芯。 (2)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注意观察: (1)形状有没有改变? (2)观察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 (3)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 (4)如果有风吹动蜡烛火焰,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5)把一根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取出火柴梗,火柴梗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6)在火焰上放上一块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1) 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2)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暗淡,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 (3) 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的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的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熔化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液体石蜡贮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如果有风吹动蜡烛火焰,凹槽中的液体石蜡就会顺着烛身流下,在留下过程中遇冷变成半透明体,并凝固附在烛身上。(5)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了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最外层火焰(外焰)温度最高。(6)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 3.熄灭蜡烛 观察蜡烛熄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由蜡烛蒸气形成的白烟,点燃这白烟,白烟可以燃烧并将蜡烛再次点燃。 问题与分析蜡烛哪去了?是消失了,还是变成了其他物质?若变成其他物质?是什么物质?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文字表达式: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探讨 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18探究准备: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呼吸的作用
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
不同?
做出猜想:根据已有知识和查找的资料进行猜想
A、两者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B、两者的氧气含量不同
C、两者的水蒸气含量不同
D、……活动与探究实验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91.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实验步骤(2)(1)(3)202.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呼出的气体和空气。正常燃烧,燃烧较旺,时间较长燃着的木条燃烧不旺或立即熄灭说明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呼出气体的氧气含量(或二氧化碳少)223.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呼出的气体和空气。 无明显现象(有一点点浑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不明显。证明呼出气体中CO2含量较多。244.取两块干燥洁净的玻璃片,在其中的一块上呼气,观察现象。玻璃片上有小水珠无现象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水蒸气26<><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课件27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认识实验是科学探究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是实验的基本保障,能遵守实验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目标1、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2、做好预习,明确要求。
3、仔细观察,如实记录。
4、清洗仪器,完成报告。一、化学实验要求实


面药 品 柜二、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的识别试管 酒精灯 烧杯 集

瓶 量筒 胶头滴管 试管夹 玻

棒 石棉网 水槽 滴瓶 药匙蒸发皿坩埚钳 锥形瓶长颈漏斗干燥管漏斗 三脚架铁架台试管酒精灯水槽集气瓶化学实验室配备的化学仪器 可直接加热的:可间接加热的(垫石棉网):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
量液体)、集气瓶(装气体,也可做反应容器,
但不能加热)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质量)、量筒(量体积) 反应容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烧杯、烧瓶、锥形瓶 其他仪器: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试管架、水槽、表面皿、
长颈漏斗、分液漏斗、三脚架、研钵、点滴板夹持固定仪器:试管夹、坩埚钳、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取用仪器镊子(块状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药匙(粉末状或小颗粒药品)胶头滴管(少量液体)(1)“三不”原则
不摸——不用手接触药品。
不闻——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
直接闻药品气味。
不尝——不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三、药品的取用操作1.药品的取用原则 (2)最少量原则:应严格按规定的用量取药品;若无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为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环保原则: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常见化学危险图标禁止吸烟有毒品腐蚀品自燃物品当心火灾——氧化物爆炸物品禁止烟火禁止燃放爆竹禁止放易燃物禁止带火种①储存:广口瓶。
②取用工具:药匙、镊子、纸槽。
③取用方法:
(1)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状——药匙或纸槽
一横(斜)、二送、三直立(防沾) 块状——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防破)使用后的镊子和药匙应用干净的纸擦净。2.药品的取用注意(2)液体药品的取用 a.液体较多量——倾倒
操作方法:取盖、倒放;试管倾斜、标签向手心、与瓶口紧挨;缓慢倒入(防腐蚀标签)。口诀:
瓶塞倒放口紧挨,
标签防腐向手心,
试管倾斜注药液,
盖塞向外放原处。①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或滴瓶中。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防止桌子上的脏物沾在塞子上污染试剂。 避免液体挥发造成浪费,同时又防止液体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而变质。放回原处便于下一次取用药品。 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防止液体流到试管外;应该缓慢倒。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倒? 3.拿细口瓶倒液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 面朝手心处?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讨论 b.液体较少量——胶头滴管c.极小量——用玻璃棒蘸取悬空滴液防污染,
切勿横放或倒放,
滴管未洗莫混用。 操作方法:捏橡胶乳头,排空气;滴管伸入所吸液体中;放开手指,即吸入;取出滴管悬空放置在被滴入的容器口上方;滴入(胶头滴管不能平放倒置;要及时清洗;不要乱放;专管专用)。d.量取一定量的液体——量筒和滴管 操作方法:量筒倾斜且与瓶口紧挨;缓缓倒入接近所量刻度;量筒放平、视线平视所量刻度;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直到达到所要量取的体积(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拓展量筒的选择方法 量筒外壁刻度都是以mL为单位。10mL量筒每小格表示0.1mL,量筒越大,管径越粗,其精确度越小,由视线的偏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也就越大。所以,实验中应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会引起较大误差。如量取80mL液体,应选用100mL量筒一次量取,而不能用10mL量筒量取8次。讨论 量取一定量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量取的液体产生什么影响?仰视量取的液体偏多,
俯视量取的液体偏少。


(3)用完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四、物质的加热操作1.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1)两检:①检查灯芯;②检查有无酒精。 (2)两禁:①禁止向燃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
(5)酒精灯火焰可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 (4)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2.给物质加热 ①加热固体用试管、蒸发皿;
②加热液体用试管、蒸发皿、烧杯、烧瓶;
③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1)仪器选择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①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②加热前应先预热试管,方法是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
③试管应倾斜约45°角放在外焰上;
④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也要先预热,方法是来回移动酒精灯,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 有些固体试剂受热时往往会放出水蒸气,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3)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思 考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为什么?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4.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不能,液体沸腾时会喷出伤人不能,试管受热不均会炸裂不能,试管骤冷会炸裂用酒精灯的外焰在试管中下部来回移动讨 论 (1)容器外壁有水,加热前擦干。
(2)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底部跟灯芯接触。
(3)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
(4)给试管里的固体或液体加热均需预热。
(5)对烧杯、烧瓶加热要垫上石棉网。
(6)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要略向下倾斜。
总 结
1.防止容器炸裂、破裂,需注意以下几点 2.防止伤人需注意以下几点 (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
(2)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要不时地移动试管。
(3)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人。五、仪器装置的连接和洗涤及气密性检查操作1.连接仪器装置一般顺序 (1)玻璃管和胶管、胶塞连接——管口沾水,转动慢插。
(2)在容器口塞胶塞——转动塞入。2.仪器连接先下后上,从左到右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导管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容器外壁,管口冒气泡,为气密性良好。4.仪器洗涤 (1)洗净的原则:少量多次。 (2)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学习内容一 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实验
序号
变化前
的物质
变化时发
生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
新物质生成
1-1
(1)
液态的水
水沸腾后产生
蒸气,洁净玻
璃片上有水滴
液态
的水
无新物
质生成
1-1
(2)
蓝色块状
的胆矾
蓝色块状固体
变成蓝色粉末状
蓝色粉末
状胆矾
无新物
质生成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名师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 B.刀生锈 C.菜腐烂 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 B.木头制桌椅 C.汽油挥发 D.灯泡发光 E.香水挥发 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 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实验
序号
变化前
的物质
变化时发
生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有
无新物
质生成
1-1
(3)
蓝色的胆
矾溶液
有蓝色
沉淀生成
蓝色的氢氧
化铜沉淀等
有新物
质生成
1-1
(4)
颗粒状
石灰石
有气泡产生,澄
清石灰水浑浊
二氧化碳
气体等
有新物
质生成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名师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 B.导电 C.燃烧 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 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 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名师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 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 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 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 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 铁生锈
D.煤的燃烧 干冰升华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学习目标】
1.理解物质的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
3.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
2.能准确区分物质的性质。
学习内容一 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酒精挥发——物理变化 酒精会挥发——物理性质
【讨论交流】
石蜡受热熔化和石蜡硬度较小,哪个属于变化?哪个属于性质?
【温馨点拨】
石蜡受热熔化是一个过程,在此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石蜡硬度较小是物质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可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名师归纳】
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语言描述上是不同的。变化往往用动词表示,性质往往用“能、可以、会、易”等词语描述,物理变化加上这些词就是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加上这些词就是化学性质。
(物理、化学)变化(物理、化学)性质
如:挥发能挥发
(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
【反馈练习】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②木炭可以燃烧 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旺 ④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⑤氢氧化铜是蓝色的固体
性质:②③⑤;变化:①④。
学习内容二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8-9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
2.物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它的物理性质。如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胆矾是一种蓝色的固体。
【讨论交流】
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温馨点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②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则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区分方法:①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集气瓶内,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烧得更旺则是氧气;②分别向两集气瓶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变浑浊的是氧气。
【名师归纳】
1.发生物理变化的一定具有物理性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一定具有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也体现了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
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
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反馈练习】
1.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D)
A.氧气无色无味 B.铝呈银白色
C.蔗糖易溶于水 D.碳酸易分解
2.日常生活中,下列区分各种物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C)
A.食盐和蔗糖——尝味道
B.白酒和白醋——闻气味
C.蒸馏水和自来水——看颜色
D.铁片和铜片——看颜色
3.你能根据哪些性质来区分下列各组物质:
(1)酒精和水;气味
(2)二氧化碳和氧气。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①铁熔化成铁水 ②葡萄酿成酒 ③铜能变成铜绿 ④胆矾是蓝色晶体 ⑤食物变质 ⑥通电后灯泡中的钨丝发热发光。上述情况:
(1)描述物理性质的是④;
(2)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③;
(3)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⑥;
(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⑤。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
1.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
2.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领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学习内容一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1-13页的有关内容,观察思考并作答。
【活动探究】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柱状、硬度小、气味无味,不溶于水,浮在水面上。
燃着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层最明亮,焰心层最暗。一根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燃烧的情况:两头变黑,中间不变黑。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
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有一股白烟产生。
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是否重新燃烧?是
实验结论
1.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火焰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3.白烟为石蜡蒸气冷凝而成的固体。
【讨论交流】
1.燃烧时,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的过程中,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黑色物质生成,黑色物质是什么?
2.点燃的蜡烛熄灭时,冒白烟,白烟是什么?
【温馨点拨】
1.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炭粒(即炭黑)。
2.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能够被点燃。
【名师归纳】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2.检验某种物质燃烧后是否有水生成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通过烧杯内壁是否有水雾证明是否有水生成。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反馈练习】
1.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是(D)
①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②蜡烛燃烧能生成CO2
③燃烧能发光发热 ④燃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④ D.①②③④
2.吹灭蜡烛时,在蜡烛上方会产生少量白烟,该白烟是(C)
A.水蒸气 B.石蜡液体
C.石蜡固体小颗粒 D.都有可能
学习内容二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学习指导】
1.阅读课本第14页的有关内容,注意信息的提示。
2.每小组同学取出实验仪器,按照课本的提示,小组同学相互配合完成实验。注意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的填写(装有空气的是A瓶,装有呼出气体的是B瓶)。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1.向A、B瓶各
滴入几滴澄清
的石灰水,振荡
A瓶内石灰水不变浑浊,B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人呼出气体中的CO2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2.用燃着的木
条分别插入A、
B瓶中
木条在A瓶中燃烧一会再熄灭,木条在B瓶中熄灭得快些。
人呼出气体中的O2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小。
3.取两块干燥的
冷玻璃片,对着
其中一块呼气,
并与另一块对比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另一玻璃片上没有水雾。
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大。
【讨论交流】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温馨点拨】
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名师归纳】
1.在上述实验中,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2.澄清石灰水应是新制的,倒入澄清石灰水后,应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后振荡。
【反馈练习】
通常状况下,人体呼出气体中部分气体的含量和空气中部分气体的含量如下表所示(含量指各组分的体积分数):
空气中的含量(%)
呼出气体的含量(%)
氧气
21
15.7
二氧化碳
0.03
3.6

<0.03
6.2
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并设计实验,验证剩余的一种气体成分在空气中和人体呼出气体中含量的不同,答案写在相应的空格内。(使用的仪器和药品可以任选,实验室备有刚收集好的250 mL的呼出气体两瓶。)
取其中一瓶呼出气体和等体积的一瓶空气,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

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少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瓶中无明显现象




【答案】①呼出气体瓶中的小木条比空气瓶中的小木条熄灭得快 ②取呼出气体一瓶和等体积的空气一瓶,分别滴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
③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④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向其中的一块呼气,另一块放在空气中 ⑤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另一块玻璃片上无明显现象 ⑥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多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取用规则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教师的引导,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等基本实验操作。
2.认识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
3.认识药品放置的规范化。
4.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重点难点】
1.初中常见仪器及其用途。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
学习内容一 初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其用途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51-152页和第18页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1~2_mL。三不要原则:实验室的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护眼原则: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2.托盘天平的使用: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_g。称量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称量已知量的药品先放砝码,再加减药品,直到天平平衡;称量未知量的药品先放药品,再放砝码,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物理中已讲过)
3.连接仪器装置: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名师归纳】
1.掌握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很多药品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要注意安全。
2.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套入夹持在距离管口1/3处。使用天平称量已知量药品时先放砝码,称量未知量的药品时先放药品。
【反馈练习】
1.写出下列实验操作的主要仪器名称(只写一种)。
取用粉末或小颗粒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量取一定量的液体用量筒;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试管;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用集气瓶;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
2.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A)
A.用托盘天平称取12.6 g的食盐
B.用100 mL量筒量取8.76 mL的食盐
C.普通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25.68 ℃
D.用10 mL的量筒量取8.25 mL的水
3.下列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
A.温度计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
B.烧杯用于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C.试管用于装配简易气体发生器
D.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4.下列玻璃仪器名称错误的是(D)
学习内容二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8-2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粉末状药品用药匙。向试管中加入块状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把块状药品放在试管口,然后再缓慢直立,防止打破试管。向试管中装入固体粉末时,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到试管底部,然后迅速直立。
2.取用大量液体药品
教师做取用大量液体的演示实验,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每一步操作,然后归纳出取用大量液体的操作方法。同学们分组演示,边说操作方法边演示,直到熟练为止。
3.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以用滴管。滴管分胶头滴管和滴瓶上的滴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水冲洗(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讨论交流】
1.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2.选择量筒时为何要与所取液体体积最接近?
【温馨点拨】
1.若仰视则读数将比实际值小;若俯视则读数将比实际值大。
2.若量筒小,所取次数愈多造成误差愈大;若量筒大,读数误差大,且残留在量筒壁上的液体就愈多。
【名师归纳】
1.取粉用药匙,纸槽也可以,试管要倾斜,送底再直立;取块用镊子,容器先横放,入口再慢竖,滑到容器底。
2.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注意事项:取下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3.定量液体的量取:向量筒内倾倒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反馈练习】
1.在实验室中取用一定量的下列药品,可以用量筒的是(A)
A.盐酸 B.锌粒 C.胆矾 D.碳酸钠粉末
2.下列药品取用不正确的是(B)
A.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应该用药匙或纸槽
B.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回收,并放入原试剂瓶中
C.取用块状固体药品,应该用镊子
D.不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某学生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30 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 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A)
A.大于10 mL B.小于10 mL
C.等于10 mL D.无法确定
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 连接、洗涤仪器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对物质加热、连接仪器、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的基本注意事项。
【重点难点】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物质的加热。
2.连接仪器和仪器的洗涤。
学习内容一 酒精灯的使用和物质的加热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20-21页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使用酒精灯时必须注意:
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③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④酒精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后,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⑤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
⑥酒精灯里的酒精最多不超过灯容积的2/3。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必须注意:
①试管中的液体的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②试管外的水要擦干。
③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夹在距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手握试管夹的长柄。
④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人,要先预热,再对液体的中下部加热。
⑤热的试管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洗。
⑥试管与桌面约成45°,并用外焰加热。
【讨论交流】
1.酒精灯的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呢?如何用实验证明呢?
2.固体加热和液体加热有什么不同?
【温馨点拨】
1.取一根火柴梗放入火焰中,观察处在火焰的哪一层的火柴梗最先炭化?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说明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故加热时应该用外焰部分加热。
2.物质加热时,先预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着药品所在处加热。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下,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
【名师归纳】
酒精灯加热:用前检查灯芯平,烧焦过长都不行,酒精可加三分二,燃着不能加酒精,点灯要用火柴点,不能用灯去点灯,熄灯要用灯帽盖,用嘴吹灯祸易生。
【反馈练习】
1.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D)
A.试管用手拿着加热
B.试管底部要接触灯焰温度最高的焰心
C.试管要竖直加热
D.加热时先在灯焰外焰上来回移动,再对药品所在处加热
2.实验安全操作很重要,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B)
3.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①③⑥⑦。
①试管 ②集气瓶 ③蒸发皿 ④量筒 ⑤烧杯
⑥燃烧匙 ⑦石棉网
学习内容二 连接仪器和仪器的洗涤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22-23页,完成下列内容。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5.当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讨论交流】
1.如何直接用水洗试管?
2.如何用试管刷刷洗试管?
3.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
【温馨点拨】
1.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连洗几次。
2.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3.当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名师归纳】
1.给试管中的固体、液体加热要先进行预热,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
2.玻璃仪器洗涤的方法:倒净废液―→用自来水冲洗―→用试管刷转动或上下移动洗涤―→放在指定位置
【反馈练习】
写出下列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1)用嘴吹灭酒精灯:引发火灾。
(2)试管中液体加热,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试管受热不均匀,试管破裂。
(3)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外壁附有水珠:试管受热不均匀,试管破裂。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本单元是学习化学的开端。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但对于化学及其特点和应用并不太熟悉,只是感性的、表面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教材编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和特点,体会学习化学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生活中的典型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识别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化学实验为媒介,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重点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分。
难点 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一、导入新课
师: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正确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下面我们来观察几个小实验。
二、推进新课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1(2)
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1-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1(4)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师:实验1-1(3)、1-1(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1—1(3)、1—1(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
(比较各物质性质的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
[结论]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蜡烛(纸张、木材)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页关于物理性质的内容)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3.实践活动
[演示]实验1-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结论]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怎么区分它们,并将自己的看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
一、导入新课
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推进新课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的“探究”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后,引发思考:
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师: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实验,解决我们的问题。
学生分组(两人一组)实验,边做实验边记录。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每组学生观察分发给各个小组的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闻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看其是否沉入水底。
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小结]燃烧前蜡烛是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硬度较小,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学生观察燃烧过程,记录燃烧现象。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放入火焰中,1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前后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的玻璃杯或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杯壁出现的现象;取下玻璃杯或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1)蜡烛熔化并发光发热,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变黑。(2)玻璃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小结]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熔化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火柴梗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玻璃杯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小结]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结论]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圆柱、硬度小、略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水生成,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
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冒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实验结论
石蜡点燃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
  教学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信息反馈,填写实验报告。
[总结]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是否熔化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探究]1.对教材第13页图1-11操作的改进。
(1)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教材图1-11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做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①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混浊现象不明显。
②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3.填写实验报告
教材第13页“探究(或实验)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并从实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学生实验前,教师要将实验的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作好预判,以便及时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
本节课的实验选择了蜡烛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对它
本身的构造、性质及其燃烧过程进行了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兴趣高涨,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顺序操作,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蜡烛的固定问题、火柴梗的处理等。在课前,要安排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以便于在实验时省时省力。同时,要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学会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 正确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难点 正确得出实验结论。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一、导入新课
师: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生1: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生2:吸入的是空气
师: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二、推进新课
1.在进行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
(1)二氧化碳可以使过量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具体步骤如下:
(1)“呼出的气体”——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呼出的气体”就收集好了。
(2)另取两个空的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吸入的空气”就收集好了。
(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
3.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4.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实验,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总结]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


5.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本节课的实验难度并不是太大,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同时,教师要做好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实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 药品的取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2.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3.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
难点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锌粒、食盐、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等药品,教科书附录I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镊子、试管架等仪器(纸槽学生自制)。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畅谈厨房中的液体与固体物质、模仿感悟倒水、倒食用油、倒醋、倒黄油、取食盐、取味精等动作。
让学生回忆家中厨房食品柜内生活品的摆放。
师: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想学好化学,就必然先要了解化学实验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相关图片。
二、推进新课
师: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它们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规则”图片。
指导学生阅读附录I中的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分类介绍药品的取用规则。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师: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展示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1)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分析]常用工具:镊子。
取用方法: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分析]常用工具:药匙或自制的纸槽。
取用方法: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
教师演示实验1-6和实验1-7后,让学生分组操作。
[强调]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分析]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①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②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倒还是缓慢地倒?
③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④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
师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做出具体解答:
①由于细口瓶塞子上沾有试剂,如果正放在桌面上,可能会腐蚀桌面。
②为了防止液体外洒或飞溅,试剂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应该由慢到快地倒。
③为防止试剂顺瓶口流出腐蚀标签,所以有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④有些试剂有挥发性,有些试剂吸水,还有些试剂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这些都将导致原试剂浓度发生变化或变质,因此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注意事项:(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时,一般取1~2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读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结论]仰视将导致读数偏小,俯视将导致读数偏大。
(4)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以用滴管。
演示:滴管的使用
注意事项:①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
②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
③滴管用过后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以备再用。
④严禁用未经清洗、润湿的滴管吸取别的试剂。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 药品的取用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进行认真、严
谨的示范,学生要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初次接触操作较为复杂的量筒、滴管,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较多的错误,如滴管的拿法有些同学就会出错。对待学生的错误首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事先多强调,再就是如果学生还是犯了这些错误,也要心平气和地纠正,不可大声斥责,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巧对学习化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故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遵守化学实验规则和实验操作要求,形成严肃认真、科学求实的实验态度。
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和洗涤玻璃仪器
知识与技能
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2.能正确地给液体物质进行加热。
3.学会常见仪器的洗涤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总结规律,形成一定的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 药品的加热、洗涤仪器的操作要点。
难点 相关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形成
酒精灯、教科书附录I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镊子、试管架等仪器。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烧水做饭和洗刷碗碟是很平常的事情,相信同学们都做这些事情。但是生活中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应用到化学实验中来吗?在实验室中给物质加热和洗涤仪器时,所用的器具和生活中是不相同的,因此有些不同的注意事项,需要我们牢记并遵守,否则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发生火灾、爆炸等危险事故。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和实验的成功,就让我们快些来学习这些知识吧!
二、推进新课
物质的加热
(一)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或播放课件,学生讨论分析出图中提供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要求。
1.引导学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处理,归纳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加入酒精,以免失火。
(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酒精灯从“点灯到熄灯”的全过程。
[思考]如果酒精洒出失火怎么灭火?并分析灭火的原理。
(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与空气隔绝)
3.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实验1-9],然后分组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尝试判断各层温度高低的方法。
4.请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到的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以及各层温度不同的验证方法和理由。
(对于火柴伸入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异常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给物质加热
1.由瓦特观察水壶内蒸汽将壶盖冲起、掀开提出假设:
(1)若水壶内的水只有壶容积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会有什么现象?若达到五分之四又会怎么样?
(2)若将水壶的壶嘴堵上一个软木塞,并盖紧壶盖,可能有什么现象出现?
让学生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分析。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弄清实验的内容和操作要求。
学生分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3.小组汇报
(1)实验的结论;(2)四个讨论题的结果;(3)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结论]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住试管(大约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加热前要擦干试管的外壁;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材[实验1-6]进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规范操作。
洗涤仪器
1.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洗玻璃杯、碗、盘等的方法,并说说洗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2.学生自学仪器洗涤有关内容。
[思考](1)试管洗涤的一般程序;
(2)使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应注意的问题;
(3)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4)洗净的玻璃仪器如何存放。
3.让学生尝试用试管刷刷洗试管,并学会观察试管是否已经洗干净。
4.同学交流仪器洗涤的体验。
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和洗涤玻璃仪器
一、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2.给物质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二、仪器的洗涤
1.方法
2.标准:玻璃容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酒精灯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热源,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危险;同样给液体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也较多,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比较危险的后果。因此教师除了正确演示并严格要求外,最好事先培训5-7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助手,让他们先掌握了正确操作,在其他学生练习时,帮老师来巡视指导,以确保实验安全、成功。
课件14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考点训练与易错突破考点1 判断物质的变化
1.(2015,安徽改编)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2.(2015,襄阳)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火药爆炸       B.冰雪融化
C.蜡烛燃烧 D.粮食酿酒
考点2 区分物质的性质
3.(2015,泰州)普通食醋中含3%~5%的醋酸,下列属于醋酸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B.能溶于水
C.能与石灰石反应 D.易挥发
4.下列应用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用水降温 B.用液化气做饭
C.用粮食酿造酒 D.用炸药爆破岩石BCA考点3 判断基本实验操作的正误
5.(2015,株洲)下列图示操作正确的是( )C6. 加热胆矾的实验过程中,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B1.(2015,连云港)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棉花纺成线 B.棉线织成布
C.棉布制成衣 D.棉衣着了火
2.(2015,广东)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A.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B.煤燃烧发电
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水力发电
3.(2015,攀枝花)以下家庭食品制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葡萄酿酒 B.凉水冻冰
C.黄瓜切片 D.辣椒剁碎DDA4.(2015,广元)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或物质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生石灰变成熟石灰是物理变化
B.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C.蔗糖易溶于水是蔗糖的物理性质
D.铜能导电是铜的化学性质
5.下列诗词或典故描述的主要现象是物理变化的是( )
A.水滴石穿,金石可镂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A6.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称量时,用镊子取放砝码
B.停止加热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可以将无腐蚀性的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D.使用托盘天平时,左盘放置待测物,右盘放置砝码 C7.(2015,福建)2015年4月13日,西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堆放在仓库中浓度为21%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发生泄漏。经查阅资料可知:过氧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等,易挥发,与其他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温度稍高即分解为乙酸、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即可)。
(2)过氧乙酸溶液中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填一条)。无色液体,易溶于水易分解8. 回答下列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有关问题。(1)图A中试管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图B中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_______。
(3)图C、D是某同学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在称量和量取两个操作步骤中出现的情况。
①如图C所示:在称量氯化钠的操作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右,则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至天平平衡。
②如图D所示,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得水的读数和实际体积相比会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夹持试管瓶塞正放向左盘添加氯化钠偏小9.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按要求进行填空:
(1)实验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时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
(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两种);
(3)用量筒取用液体药品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胶头滴管试管燃烧匙等凹液面的最低处10.(2015,衢州)甲为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对比图。CO2含量变化真有这么大?排水(1)利用图乙所示__________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标上A;取一个同样装有空气的集气瓶,标上B。将两根同样的小木条点燃后同时伸入A瓶和B瓶,A瓶中的木条先熄灭。这个实验现象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更多。
(2)用大针筒将100 mL人体呼出气体压入20 mL澄清石灰水中(如图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同样的方法将100 mL空气压入另一瓶20 mL澄清石灰水中,请说出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低,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极少,不会变浑浊课件21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是指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重难点引导 易错提示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现象,但有此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爆炸、变色、产生气体或沉淀等,既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典例精选
例:(2015,南充改编)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浓硫酸在纸上写字,使纸炭化
B.葡萄酿成酒
C.米饭变馊
D.西瓜榨汁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浓硫酸在纸上写字使纸炭化,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葡萄酿成酒的过程中有其他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米饭变馊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西瓜榨汁的过程中只是从西瓜中分离出西瓜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D方法归纳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 知识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根据教材6至7页实验1-1的演示,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①加热水与实验②研碎胆矾,两实验中只是物质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但是____________其他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2)实验③胆矾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_____________,溶液颜色____________,最后变成____________。实验④石灰石加入盐酸,石灰石表面有__________产生,石灰石逐渐_________,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说明实验③④不仅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而且__________其他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形态没有生成蓝色沉淀变浅无色气泡溶解变浑浊生成了2. 物理变化是指_________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____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3.(2015,怀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米饭变馊  B.甲烷燃烧
C.湿衣服晾干  D.葡萄酿葡萄酒
4.(2015,武汉)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车胎爆炸 B.高粱酿酒 C.玻璃破碎 D.干冰升华没有有C B5.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下列活动中(如图),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知识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特征区分
6.物理变化的特征:物理变化往往只涉及物质的________变化(如水结冰)、________变化(如铁铸造成各种零件)等,但_________其他物质。
7.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也叫________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常表现为_________变化、生成________、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化学变化的发生,但不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其他物质生成。状态形状不生成化学反应有其他物质生成颜色气体沉淀发光放热吸热8.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C9.(练习1变式题)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C10.(2015,长春)下列现象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玻璃破碎      B.牛奶变质
C.木炭燃烧 D.粮食酿酒AD11.(2015,邵阳)下列词语中,主要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量体裁衣 B.铁杵成针
C.木已成舟 D.火上浇油C13.(2015,威海)远到恒星、行星,近到树木、花草,物质世界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①烘烤食物 ②钢铁生锈 ③擦燃一根火柴 ④干冰升华 ⑤瓷碗碎了 ⑥杜鹃开花 ⑦沙子变成了沙雕 ⑧化石燃料的形成
A.①②④⑥⑧ B.①②③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14.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汽油挥发、铁铸成锅
B.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
C.食物腐败、动植物呼吸
D.钢铁生锈、橘子榨汁
15.固体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化学变化,也不是物理变化CC16.化学上把“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其他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其他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其他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其他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其他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D17.化学变化中常伴随颜色变化、生成沉淀、放出气体、发光、放热、吸热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但不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下面是五位同学的读书笔记,请你用你所熟悉的日常事例否定他们的错误观点。电灯发光太阳能热水器中水变热水中加墨水,水变色扎破充满气体的气球,气球放气蒸发盐水,有沉淀现象发生针对上述错误,才华横溢的你最想给五位同学的建议为:判断一个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必须要看其变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请规范抄写并记忆下列元素符号(注意大小写):
氢H:________;氦He:________;锂Li:________;铍Be:________;硼B:________;碳C:________;
氮N:________;氧O:________;氟F:________;氖Ne:________;钠Na:________;镁Mg:________。课件21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通常有能、会、可以、易等关键字。重难点引导 易错提示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判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时学生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典例精选
例:(2015,娄底)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能升华
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
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
解析:干冰能升华、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水蒸发产生水蒸气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C方法归纳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为: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物理性质可以感受到或用仪器测定出来。 知识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阅读教材第8页,完成下列填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酒精易燃烧酒精是无色的液体2. 物理变化是指_________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____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3.(2015,怀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米饭变馊  B.甲烷燃烧
C.湿衣服晾干  D.葡萄酿葡萄酒
4.(2015,武汉)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车胎爆炸 B.高粱酿酒 C.玻璃破碎 D.干冰升华没有有C B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密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
3.(易错题)下列有关现象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冰块能融化成水
C.铁矿石炼铁DB4.(练习3变式题)下列物质表现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金块可以拉成金丝 B.空气无色无味
C.4℃水的密度最大 D.氮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D知识点?:物质的变化、性质与用途
5. 根据教材第9页实验1-2的演示,完成下列填空:无色无味气体燃烧更旺无色无味气体迅速熄灭(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该性质可用于________。
(2)根据燃烧着的木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_________________区分氧气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灭火燃烧的不同现象6.物质的性质________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__________物质的性质。
7.对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区别的最简单方法是( )
A.石灰水 B.带火星木条 C.燃烧着的木条 D.闻气味
8.(2015,广安)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作制冷剂 B.小苏打—焙制糕点的发酵剂
C.氮气—食品防腐剂 D.合金钢—制造坦克外壳决定反映CB 9.(2015,齐齐哈尔)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金刚石硬度大——切割玻璃
B.氧气有氧化性——供给呼吸
C.生石灰能和水反应——做食品干燥剂
D.铜有导热性——做电线D10.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CD11.(2015,青岛)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熔点、沸点      B.颜色、状态
C.密度、硬度 D.可燃性、还原性
12.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不一致的是( )
A.氮气——性质稳定——保护气
B.酒精——可燃性——消毒剂
C.铁——导热性——炊具
D.干冰——升华吸热——人工降雨BB13.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氢气用于填充气球(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B.镁粉用作烟花和照明弹(镁可以燃烧,并产生耀眼的白光)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可以升华并吸收热量)
D.铜丝用作电线(铜具有导电性)14.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叙述可归纳出: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无色透明、易挥发、特殊气味、液体、能与水互溶、能溶解碘、酚酞等易燃(3)点燃酒精时,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____________ ;
(4)点燃酒精时,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酒精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汽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作溶剂、作燃料15.(练习3变式题)实践与应用:
通过下列哪些性质可以鉴别下列各组物质?请将有关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颜色 ②气味 ③味道 ④状态 ⑤硬度
(1)水和白酒__________;(2)白醋和酱油___________;
(3)白糖和食盐_________;(4)酒精和碘酒___________;
(5)冰和水________;(6)金刚石和玻璃_________;
(7)家用液化气和空气_________;
(8)黄金和铝合金__________。②③①②③③①④⑤②①16.(原创题)“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无色针状晶体,味苦。 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156-157 ℃。青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是新型抗疟药。其发现者中国生物学家屠呦呦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根据上述报道,请你写出青蒿素的两条物理性质和一条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味苦熔点为156-157 ℃在高温下易分解(答案合理即可) 17.某单位曾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有关资料如下:(1)根据上表,请你写出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和一条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方法可以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易溶于水熔点为271 ℃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分别取少量固体,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红棕色气体生成的是亚硝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食盐(答案合理即可) 请规范抄写并记忆下列元素符号(注意大小写):
铝Al:________;硅Si:________;磷P:________;硫S:________;氯Cl:________;氩Ar:________;
钾K:________;钙Ca:________;锰Mn:________;铁Fe:________;铜Cu:________;锌Zn:________。课件19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有:首先要观察实验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等,然后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颜色、气味的变化,有无发光、发热、放出气体等现象,最后观察实验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重难点引导 易错提示
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观察现象要抓住重点,遵循观察顺序“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切记不要将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一般不涉及生成物的名称,如“蜡烛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雾”描述的是实验现象,若改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为实验结论。典例精选
例:观察蜡烛燃烧时,小明描述的下列实验现象中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
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C.将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湿润,石灰水变浑浊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审清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实验现象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沉淀、气泡等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故A、B、C是正确的。而生成物是经过分析、推理得到的结论,故D错。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__为基础的科学,_________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_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__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实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化学原理科学探究知识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根据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完成探究实验,并进行下列填空:硬度小难溶比水小依次变浅外焰水雾生成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一缕白烟被重新点燃本实验体现出学习化学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___________;(2)关注物质的____________;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蜡烛燃烧实例,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熄灭时有白烟产生
B.罩在蜡烛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点燃蜡烛时,石蜡先熔化后燃烧
D.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性质变化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D知识点?: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且不支持燃烧,会使燃着的木条__________;而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____,氧气越充足,木条燃烧__________。
5.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发现,吸入的空气中氧气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_______,但___________和_________比呼出的气体中含量低。变浑浊熄灭复燃越旺高二氧化碳水蒸气6.(练习2变式题)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都是氧气
B.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都是二氧化碳
C.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我们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D7.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 )
A.实验   B.测量   C.计算   D.推理
8.同学们知道食醋、柠檬酸都有酸味,但是哪种物质的酸性强呢?欣云同学提出用pH试纸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假设       B.设计实验
C.得出结论 D.收集证据ABC9.探究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低的最佳方法是( )
A.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B.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C.分别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D.以上三种方法均可D10.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如图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棉线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11.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下图的三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A.a中熄灭、b中变旺、c中不变
B.a中变旺、b中熄灭、c中不变
C.a、b中都变旺、c中熄灭
D.三瓶气体中都熄灭B12.(练习3变式题)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一些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放入火焰中,经1 s后取出,现象如图A,这证明焰心____________。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将玻璃管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最低气体、具有可燃性(3)猜想和验证。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片或小烧杯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不能点燃导管中部有白色固体13.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_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环节;提出问题获得结论作出假设(4)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___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填上述序号)收集证据反思与评价(1)(3)(4)(2)(5)请写出下列元素符号代表的中文名称:
H:________;He:________;Li:________;Be: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N:________;O:________;F:________;Ne:________;Na:________;Mg:________。课件19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1课时 常用仪器 药品的取用1.药品取用规则:①“三不”原则;②节约原则;③处理原则。
2.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其操作要领是一横二放三慢竖。
3.液体药品的取用: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挨试管口。
4.量筒的使用:读数时,量筒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5.滴管的使用: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胶帽在上,不能平放或倒置,使用时在试管(或烧杯)的正上方垂直滴加药液,不能伸到容器内;不能在试剂瓶内挤压胶帽。重难点引导 易错提示
1.用过的药匙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2.取用液体药品时,标签向手心,目的是为了防止残留的药液腐蚀标签;3.仰视读数时,会比实际值小,俯视读数时,会比实际值大;4.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需要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典例精选
例:下图所示是某同学倾倒硫酸的操作。请指出其中的主要错误: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解析:化学药品中许多都有腐蚀性,瓶塞正放,药品可能腐蚀实验台或瓶塞沾上污物,污染细口瓶中的药品;倾倒液体时标签朝外会使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所以标签要朝向手心处;倾倒液体时药液容易倒在试管外沿瓶口流下,这样既会造成药液的损失,又会腐蚀手,所以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应缓慢地倾倒药液,使其沿试管壁流下。
答案:(1)瓶塞正放在桌面上
(2)标签未向手心
(3)试剂瓶口远离试管口方法归纳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一般要选择量程与所需要量取的液体体积最接近的且大于所要量取的液体体积的量筒,这样可以减小误差。 知识点?:常用仪器
1.阅读教材第151-152页,完成下列填空:
盛放气体的仪器:___________;夹持试管的工具__________;
测量液体的仪器:_________;可直接加热的仪器:________;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_________。
2.下列仪器,能够用来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大量液体的是( )
A.试管     B.量筒     
C.烧杯     D.广口瓶集气瓶试管夹量筒试管烧杯C知识点?:药品的取用
3.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不能用手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闻药品的气味,不得_________________。
(2)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用最少量,液体取用______________,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
(3)实验室剩余的药品既不能______________,也不要__________,更不要拿出___________,要放入____________内。接触药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尝任何药品的味道1~2mL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放回原瓶随意丢弃实验室指定的容器横放慢慢把容器竖起来缓缓地滑到容器底部倾斜试管底部4.根据教材第18-20页的内容及实验1-3和实验1-4,完成下列填空:
(1)药品的取用方法倒放手心向外广口细口(2)量筒和胶头滴管的使用量筒放平凹液面的最低处橡胶帽在上平放倒置5.(练习2变式题)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A6. (练习1变式题)下列仪器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
A.量筒   B.烧杯   C.试管   D.烧瓶
7.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试管:加热后为了快速冷却可以用冷水浸泡
B.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C.量筒:用于度量液体体积
D.烧杯:可直接加热大量液体ACC8.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尝药品的味道
B.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
C.滴瓶中滴管用后不用冲洗
D.为了节约药品,用剩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9.(2015,郴州改编)下列各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A11. (2015,黄石)量筒中盛有一定量的液体,如果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 )
A.偏小 B.偏大
C.没有影响 D.与人的身高有关
12.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掌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只有③正确 D.全部错误D13.欣怡同学向试管内装入一根带锈的铁钉,结果发现试管底部被铁钉打破,不可能产生这种后果的操作是( )
A.向直立的试管中投入铁钉
B.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铁钉放在试管口后迅速立起试管
C.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铁钉放在试管口后慢慢直立起试管,让铁钉顺试管壁滑入试管底
D.试管略倾斜,用镊子把铁钉放在试管口后迅速立起试管C14.实验室里的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如图是液体药品的取用操作示意图,看图回答:
(1)瓶塞是__________放在桌面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倾倒液体时___________(填“快速”或“缓慢”)倒入,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瓶口应___________试管口;
(3)贴标签的一方向着手心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
(4)倒完液体后,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倒立防止药剂腐蚀桌面及沾污瓶塞缓慢防止药剂溢漏紧挨残液腐蚀标签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15.为了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怎样选择量筒才合理?任何一个实验基本操作,不外乎是要求尽可能的方便、简单,同时出现的误差越小越好。对于下面三位同学的观点,你更支持谁?____同学,理由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尽可能一次量取则误差最小以被量取的液体体积与最大量程相近为宜可避免量筒内表面过大,残留过多药品而造成较大误差请写出下列元素符号代表的中文名称:
Al:________;Si:________;P:________;S:________;Cl:________;Ar:________;
K:________;Ca:________;Mn:________;Fe:________;Cu:________;Zn:________。课件20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 仪器的连接、洗涤1.酒精灯的使用: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
2.物质的加热:①加热前,要擦干容器外壁;②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并先预热;③加热时容器底部不能与灯芯接触;④加热后,玻璃仪器不能骤冷;⑤给固体加热时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⑥给液体加热时,液体量一般不能超过容积的1/3。
3.仪器的连接:连接玻璃导管、橡胶塞、胶皮管等。
4.洗涤仪器:洗涤仪器时,先倒掉试管内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重难点引导 易错提示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管口切不可对着自己或别人。典例精选
例:下图跟酒精灯有关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A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防引起火灾;D应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以防着火或爆炸。
答案:C方法归纳
化学实验操作不规范会导致危险,所以应要熟记实验基本操作,分析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知识点?:物质的加热
1.使用酒精灯时应禁止_________________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禁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火柴点燃;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_______________,不可_____________,以免引起火灾。
2.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加热但必须垫石棉网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加热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向燃着的酒精灯里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灯帽盖灭用嘴吹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烧杯烧瓶锥形瓶集气瓶量筒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前将酒精灯内的酒精装满  
B.用漏斗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C.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D.使用完后用嘴吹灭酒精灯
4.下列有关酒精灯使用或存放的图示错误的是( )CC知识点?:仪器的连接、洗涤
5.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应先把要插入的一端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将其插入。
6.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____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__。用水润湿稍稍用力转动聚成水滴成股流下7.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橡胶塞旋转进容器口
B.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胶皮管
C.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压进橡胶塞孔中
D.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胶塞孔中
8.清洗试管时,振荡试管里的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
A.手紧握试管,用臂晃动        
B.拇指堵住试管,上下晃动
C.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晃动
D.手紧握试管,上下晃动CC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9.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双手紧贴容器的外壁,若_________________,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_________,则装置不漏气。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液柱10.(2015,泰安)如图所示,龙龙同学采用手握试管外壁的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则将双手移开一会后,烧杯内导管处的现象(画圈部分)是( )C11.下列关于试管加热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要先预热
B.加热时试管底跟灯芯接触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为其容积的1/2
D.加热时,试管口朝着自己或有人的方向
12.(练习2变式题)下面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BD13.(2015,益阳改编)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C14.(2015,福州)实验结束后,图中仪器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 )15.中秋同学加热2~3 mL食盐水,她操作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 )
①点燃酒精灯 ②加热 ③用试管夹夹好试管 ④往试管中加入2~3 mL食盐水 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
A.①④③②⑤     B.①③④②⑤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⑤①②
16.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误将砝码放在左盘,被称量物放在了右盘。结果读出固体质量为4.3克(1克以下用游码)。固体物质的实际质量为( )
A.4.3克   B.4.6克   C.4克   D.3.7克CD17.思雨同学想完成“取5 mL水并加热至沸腾”的实验,请和他一起回答这个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他应该选用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烧杯 b.试管 c.酒精灯 d.铁架台
e.试管夹 f.量筒 g.漏斗 h.胶头滴管
(2)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e、f、h先对试管预热,然后对准液体加热至沸腾状态(3)在加热过程中,试管口不能_____________,以免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思雨发现试管炸裂,请你帮他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至少举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着人液体溅出伤人加热时没有对试管预热;试管外壁有水18.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面是有些同学的实验操作,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A操作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C操作量取的水配制溶液的浓度比欲配制溶液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4)D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用酒精灯引燃酒精灯,容易发生火灾偏大导管断裂或试管破裂请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字母要大写。如果有两个字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钾:________;钙:________;钠:________;镁:________;铝:________;锌:________;
铁:________;锡:________;铅:________;氢:________;铜:________;汞: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