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4.1 农业 第2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4.1 农业 第2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1-05 13:28:2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4.1《农业》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粮食产量变化;
知道我国主要粮食增产的原因,知道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是如何运用设施农业进行增产的;
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科技的关系,了解我国主要的农业科技有哪些。
综合思维:通过探讨影响农业分布的自然条件,了解如何改善自然环境进行增产,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通过读图和分析资料,识别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差异,理解农业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农业现象,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本地农业生产情况。
【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农业生产增产的方式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难点:如何因地制宜的给农业进行增产。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读P89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粮食 产量 逐步上升, 人均 占有量增加,饮食结构改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 吃饱吃好 的历史性转变。
活动二:读P90文字 图4.7 4.8 4.9,回答下列问题。
1.粮食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我国 农业科技 的快速发展,如 优良品种 的培育和推广、 化肥和农药 的使用、农田 水利设施 的完善、 自然灾害 防御能力的提升、农业 机械化 和 自动化 化技术的发展。
活动三:读P91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耕地退化 ,还面临着 人均耕地少 、 土地污染 ,以及 化肥农药 使用量大等问题。
2.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依靠 科学技术 ,走 优质 、 高产 、高效 、 低能耗 的发展道路。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我国农业粮食产量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吃饱饭”曾经是一件难事。中国人有过很长一段凭“票”吃饭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吃饭的权利。这背后是当时农业生产力的低下。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68.6公斤,全国仅有13台联合收割机。
随着农业经济的进步和农村改革的推进,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曾经紧俏的米票、面票等风光不再。1993年,粮票彻底退出流通,定额定量供应的计划配给制成为历史。市场化改革解除了计划经济对农业生产的束缚,此后,粮食产量连续跨越了几个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我国粮食生产开创新局面,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数据显示,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增长5.1倍;2023年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不仅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粮食安全不仅是数量上的,更是质量上的。我国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切实把粮食种植结构调活调优。粮食生产从粗放式追求数量为主逐步向质效并重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生产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国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从5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吃得好,中国向世界讲述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传奇故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用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人多地少水缺的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屡获丰收,证明国家重农抓粮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道路自信。
粮食产量的变化:
总产量 不断攀升 、人均不断 提高 。质量 提高 。
探究二: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助力粮食增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从平均亩产从68.6公斤增加到374.7公斤。
良种是增产的核心要素,品种的更新换代,对提高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大都经历了3至4次重要的品种更新换代。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长远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种子事业经历了从群众化选育推广到专业化改良普及再到产业化发展转型及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种业发展之路,经历了“户户留种”“四自一辅”“四化一供”、种业产业化发展及种业现代化发展五个阶段。70多年来,我国种子事业发展之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完善法律法规,提供种业发展制度保障;坚持多元主体,实现多种途径协同推进。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是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高效营养物质。从欧洲1800年生产硫酸铵开始,化肥施用200多年来,人口连续翻番的同时,营养水平大幅提高,人类文明进步呈现指数级增长,彻底突破了传统农业依赖于地力自然恢复的瓶颈。
化肥让农田从培肥—生产的长周期转变为连续生产的短周期,极大地提高了农田产出效率。
化肥养分浓度高,劲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化肥将农户从繁重的肥料收集、堆沤等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效率。
化肥肥效快,利于作物及时吸收。还可以通过灌溉,甚至可以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施用,极大地提高了作物的养分吸收效率。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满足自己化肥供应的同时,还可以向国外出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化肥工业的壮大,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保障化肥供应是国家基本战略。新中国成立后,化肥作为战略资源重点保障,即使在困难时期,化肥用量的增长也没有停止过
化肥是吃饱、吃好、吃得健康的重要保障
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绿色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通过高产品种、灌溉、机械化和大量施用化肥提高了农产品供给。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发展中国家通过施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55%~57%,而化肥对于中国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中国粮食产量的一半来自化肥。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一直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即利用作物秸秆、人畜粪尿、绿肥等方式培肥地力,粮食产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秦汉至清朝2000余年间,我国每亩小麦和水稻的产量仅从106斤和80斤增长到195斤和291斤。而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70余年间,我国小麦平均单产达到700~800斤,高产地区达到1500斤。其中,化肥的施用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家研究证明,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的作物单产相差55%~65%。
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善也是增产的因素, 据水利部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农业灌溉事业快速发展,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10.75亿亩的耕地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旱涝不用愁”,曾是亿万中国农民的梦想。中国农业机械化道路走了半个多世纪,这条路崎岖不平、激荡人心,是农业与工业发展携手同行的典范。
第三套人民币1元券上的女拖拉机手和原型就是我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由于工业底子薄弱,自行设计制造农业机械不现实,因此中国走了一条学习借鉴苏联先进制造经验的模仿、消化、创新之路。第一机械工业部把苏联1954年赠送我国的农业机器分别拨给下属的10多个工厂、试验室和研究所,指示其分别仿照制造,进行工艺及设计的研究,并利用这些机器训练使用、保养、试验研究的干部。
这批农业机器有能拖拉或悬挂各种各样农业机械的“白俄罗斯”牌轮式拖拉机,以及苏联新生产的秣草联合收割机等13种农业机械。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国产农机事业的起点。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一篇手稿《党内通信:致六级干部的公开信》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并提出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全国人民热烈响应。
粮食增产的主要条件:
优良品种的培育与推广 、 化肥农药的使用 、 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 、 农药机械化 。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耕地退化是指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力下降:在相同投入下,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差。
稳定性减弱:耕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发生变化,导致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下降。
生态功能丧失:耕地的水源涵养、环境净化和养分再生等功能下降,更多依赖人工输入。
成因:长期高强度利用和“重种轻养”导致耕地面临侵蚀、酸化、板结、贫瘠和污染等多重退化问题。
解决措施:针对不同的退化特征,提出了相应的保育对策,以提升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耕地退化问题的突出,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中国耕地退化面积占总面积40%以上 污染问题更严重
农业部在江苏扬州召开中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会上透露,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
我国耕地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三少”:一是人均耕地面积少,仅为1.36亩,远低于全球平均的4.8亩;二是高产耕地少,整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比超过三分之二,退化耕地则占据了总面积的40%以上;三是后备耕地少,数据显示,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总面积为8000余万亩,且分布零散,开发和利用的成本高、难度大。
  以东北黑土地为例,因为东北黑土地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然而,经过近几十年的高强度开垦利用,黑土地出现了“变薄、变瘦、变硬”等现象。开垦后的侵蚀面积达21.7万平方千米,典型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层黑土厚度为0.3厘米至1厘米,黑土层的厚度已从开垦初期的60厘米至70厘米减少到现在的20厘米至30厘米。部分黑土地在开垦40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50%,土壤容重增加了34%。
土壤酸化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也日益严重。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土壤pH值平均下降了0.5个单位,其中南方红黄壤地区的酸化问题尤为突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从近40年间农药的用量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1982-2014年,农药用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15-2024年,我国农药用量呈稳步下降趋势。 在药肥“双减”? 政策推动下,通过? 生态控制措施、科学施药、药械升级等技术措施,农药使用量已得到有效控制,这不仅提高了农药利用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提升了农产品质量。 FAO成绩单公布,中国大陆农药用量持续减少
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耕地退化 、 人均耕地不足 、 化肥农药使用过量 。
【随堂检测】
1.我国农业增长方式从广种薄收向优质高产转变,主要依靠( )
A.科学技术 B.交通 C.管理 D.市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我国依靠科学技术,使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 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正确,交通、管理、市场不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BCD错误,该题选A。
2.在下列事例中,最能体现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是( )
A.一家新开业的服装店,通过发传单来提升本店的知名度
B.北方某农户通过温室大棚等,在冬季也能种植多种多样的蔬菜水果
C.某个传统手工艺商家,为了提高产量,增加工匠的数量和延长工作时间
D.某家餐饮店通过老客户带动新客户可以打折等优惠活动,引来更多的顾客
【答案】B
【详解】温室、大棚通过科学技术调节温度、湿度等植物生长条件,实现了突破植物生长季节和地域限制。这是科技创新在农业中的典型应用,B正确;相比之下,A、D项更多地依赖于市场策略,C项依赖的是传统的人力增加和工作时间延长,而非科技创新。故选B。
3.《科学》杂志写道:“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每次收获后都必须重新种植,这对农民来说是一项繁重的劳作,并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等环境问题。”我国科学家培育出的多年生水稻,可实现“一次栽种,多次收割”,有效节省种植成本和劳动力。根据材料,完成多年生水稻研究成果反映出我国( )
A.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B.粮食充足无需进口
C.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D.科技兴农造福人民
【答案】D
【详解】多年生水稻一次栽种,多次收割,反映出我国科技在农业中作用,D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产品结构单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粮食充足无需进口的相关内容,ABC错误,故选D。
阳台农业不仅指单纯的市民在阳台空间进行农业活动,也包括市民在屋顶、露台等空间的农业,栽培模式更趋无土性,产品趋观赏性与自给自足,是现代都市农业中的一种形式。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阳台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加注重( )
A.土地 B.市场 C.技术 D.劳动力
5.下列农作物,市民阳台农业不适宜发展的是( )
A.水稻 B.茉莉花 C.丝瓜 D.四季豆
6.阳台农业的发展,( )
①对本国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较小②可以满足广大市民四季日常需求
③可以美化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④会改变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4.C 5.A 6.A
【解析】4.阳台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阳台农业分布在阳台,因空间面积小,更加注重技术,C正确,D错误。阳台农业更趋无土性,A错误。主要是观赏或自给性,B错误。故选C。
5.市民阳台农业因面积小,栽培模式更趋无土性,产品趋观赏性与自给自足,故不适宜发展的是水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阳台农业的发展,因面积小,自给性强,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较小,不会改变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①正确,④错误。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商品率和满足广大市民四季日常需求,②错误。能够美化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③正确。A①③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多地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模式。规模化是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主要形式,耕地集中连片是农业托管的前提条件。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尝试农业托管的原因有( )
A.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B.城市人口减少
C.土地撂荒面积大 D.耕地面积大
8.下列地区适应农业生产托管的是( )
A.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东南丘陵 D.青藏高原
9.农业生产托管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是( )
①确保耕地红线②增加务农人数
③推广农业技术④扩大粮食贸易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7.C 8.A 9.B
【解析】7.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会减少农业托管,A错误;城市人口减少,不会导致农业托管,B错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土地撂荒面积大,为保证粮食生产,我国尝试农业托管,C正确;耕地面积大,不是农业托管的原因,D错误。故选C。
8.东北平原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适合农业生产托管,A 正确。云贵高原、东南丘陵、青藏高原地势起伏大,不适合农业生产托管,BCD错误。故选A。
9.农业生产托管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确保耕地红线,①正确;农业生产托管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务农人数,②错误;农业生产托管可以推广农业技术,③正确;农业生产托管与扩大粮食贸易无关,④错误。 故选B。
10.“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是袁隆平院士毕生愿景与追求,2022年秋天,中国多地试种巨型稻喜获丰收。高产量水稻品种“巨型稻”研发,主要依靠的是( )
A.雨热同期的气候 B.丰富的劳动人口
C.肥沃的土壤条件 D.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巨型稻”是由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新型高杆高产水稻品种,该水稻品种的研发,主要依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D正确;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 丰富的劳动人口、 肥沃的土壤条件不是研发“巨型稻”的主要条件,ABC错误。故选D。
11.培育优良品种使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体现了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 )
A.自然条件 B.农民经验 C.科学技术 D.种植面积
【答案】C
【详解】培育优良品种使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体现了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趋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经验、自然条件、种植面积与粮食逐年增产关系较小,排除ABD,故选C。
二、填空题
12.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杂交水稻之父”是 。
【答案】袁隆平
【详解】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3.走科技强农之路
(1)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有 ; ; 近年来, 、 、 农业不断推广。
(2)我们还必须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 、 、 、 、全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答案】(1) 优良品种 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农田水利建设 绿色 低碳 生态
(2) 高产 优质 高效 生态
【详解】(1)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有培育优良品种,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等。近年来,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我们还必须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我国农业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三、判断题
14.科技强农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答案】正确
【详解】现代农业发展,要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必须依靠的是科学技术,这也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故本说法正确。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 农业
(第2课时)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通过读图和分析资料,识别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差异,理解农业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
通过探讨影响农业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农业现象,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本地农业生产情况。
人地协调观
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堂导入
00
课堂导入
00
你敢信吗?让中国人吃饱饭这件事,才经过了30年
是什么让中国人端好了自己的饭碗?
01
科技助力发展农业
目 录
02
分层作业
03
思维导图
04
随堂检测
科技助力发展农业
Part
01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01
活动:读图描述中国粮食产量变化
总产量不断攀升
人均占有量增加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01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7.06亿吨,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增长1.6%,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迈上新台阶。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为91.5%。
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中预测:2030年中国粮食需求达6.41亿吨,产量仅2.67亿吨粮食进口依赖度将超过60%,可能引发全球粮食危机。
“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已超过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01 改善种子质量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水分,降水多的地方发展水田,耕地需要靠近水源。
02使用农药化肥
黑土土壤肥沃,黄土土质疏松,红土较为贫瘠。
03完善水利设施
气候温暖,光热充足的地方,利于发展农业。
04农业机械化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01
活动:读课本,总结农业增产方式
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从平均亩产从68.6公斤增加到374.7公斤。
良种是增产的核心要素,品种的更新换代,对提高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大都经历了3至4次重要的品种更新换代。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01
我有一个梦,
梦里,
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
穗子像扫把那么长,
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我坐在稻子下面乘凉。
——袁隆平
科学施肥打农药
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2万吨,比2012年下降14.0%,科学施肥用药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01
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
据水利部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农业灌溉事业快速发展,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10.75亿亩的耕地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01
202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我国“十五五”规划,道2030年,机械化水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80%。
农业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提升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01
东北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
耕地退化
活动:读课本,说出我国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用水问题较为紧张,加之耕地面积广大,灌溉水源不足情况加剧
水资源短缺
中国的农业化肥使用量大,利用率也低,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会诞生一系列土壤问题。
化肥使用量大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01
活动:读课本,说出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单位面积产量高
高产
机械化水平助力高效
高效
土地优质、作物优质
优质
最低的成本种出最多的粮
低能耗
依靠科技——让中国碗装中国粮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01
农业大国

农业强国
活动:认识设施农业的使用
设施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新型的生产设备和现代化技术,调控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空气等环境条件,改善动植物生长发育环境,实现“食不分四季,地不分南北”的农产品生产。阅读图 4.10,了解设施农业是如何调控环境条件的。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01
活动:认识设施农业的使用
1.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讨论我国不同气候类型区发展设施农业需要调控的主要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区:保温、增温、保水
亚热带季风区:降温、防涝
温带大陆区:防风沙、保水
青藏高原区:增温、防冻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01
活动:认识设施农业的使用
2. 从土地资源利用的角度,讨论我国发展设施农业的意义。
保护耕地——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减少土壤风化,还能避免过度开垦山地、林地,保护生态环境。
全年生产——打破季节限制,冬天也能种夏季蔬菜,一块地当多块地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减少浪费——精准灌溉、施肥,比传统耕种省水省肥,避免资源浪费。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01
作业布置
Part
02
分层作业
02
基础任务
绘制我国中国地图,标注出农区和牧区,水稻、小麦、玉米的主要分布地区。
实践拓展
对比美国的农业情况,了解两个世界大国的农业概况的异同。
实践作业
调查家乡都有哪些农作物,以及生活中会遇到的农产品。
思维导图
Part
03
科技助力农业
农业成就
科技助力
总产量快速提升,人均粮食增多
从温饱不足道吃饱吃好转变
杂交水稻的研发与推广
良种的推广
农药化肥的使用
人均耕地少,耕地退化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高产、优质、高效、低耗
思维导图
03
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
水资源短缺
农业问题
发展方向
随堂检测
Part
04
1.长江流域草莓产量最大省份的简称是( )
A.鲁 B.川 C.苏 D.皖
2.日光温室立体草莓种植技术的主要作用是( )
①改善光照②提高温度
③改善水分④节约土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辽宁省利用日光温室立体草莓种植技术大大提高了草莓产量。图左示意2022年我国草莓产量前十省份,图示意日光温室立体草莓种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C
B
随堂作业
04
3.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田保姆”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
A.扩大作物种植面积 B.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
C.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D.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
4.“田保姆”模式对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有( )
①加快科技推广,藏粮于技②增加农民数量,藏粮于民
③确保耕地红线,藏粮于地④增强粮食流通,藏粮于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田保姆”是一种新型的农事托管模式,农户将农业生产的个别环节或全过程委托给专业机构,专业机构提供“保姆式”服务,服务涵盖耕地、机器播种、无人机植保等方面。有了土地托管模式,农户成了“甩手掌柜”,收入反而还增加了。“田保姆”模式是未来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随堂检测
04
C
C
河北省迁西县位于燕山东麓长城脚下,立足山区优势,坚持科学发展,在国内首创了“围山转”的模式。该模式是在山区根据地形环境的特点,依据山体高度布置等高环形种植带,形成了“山顶松槐戴帽,山间板栗缠腰,山脚瓜果梨桃”的立体绿化模式,森林覆盖率达到62%,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围山转”模式符合我国山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 )
①发展生态农业 ②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④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围山转”模式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水土流失减少 B.大气湿度减少 C.地下水减少 D.生物多样性减少
B
随堂作业
04
A/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4.1《农业》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粮食产量变化;
知道我国主要粮食增产的原因,知道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是如何运用设施农业进行增产的;
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科技的关系,了解我国主要的农业科技有哪些。
综合思维:通过探讨影响农业分布的自然条件,了解如何改善自然环境进行增产,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通过读图和分析资料,识别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差异,理解农业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农业现象,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本地农业生产情况。
【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农业生产增产的方式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难点:如何因地制宜的给农业进行增产。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读P89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粮食 逐步上升, 占有量增加,饮食结构改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 的历史性转变。
活动二:读P90文字 图4.7 4.8 4.9,回答下列问题。
1.粮食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我国 的快速发展,如 的培育和推广、 的使用、农田 的完善、 防御能力的提升、农业 和 化技术的发展。
活动三:读P91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还面临着 、 ,以及 使用量大等问题。
2.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依靠 ,走 、 、 、 的发展。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我国农业粮食产量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吃饱饭”曾经是一件难事。中国人有过很长一段凭“票”吃饭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吃饭的权利。这背后是当时农业生产力的低下。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68.6公斤,全国仅有13台联合收割机。
随着农业经济的进步和农村改革的推进,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曾经紧俏的米票、面票等风光不再。1993年,粮票彻底退出流通,定额定量供应的计划配给制成为历史。市场化改革解除了计划经济对农业生产的束缚,此后,粮食产量连续跨越了几个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我国粮食生产开创新局面,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数据显示,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增长5.1倍;2023年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不仅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粮食安全不仅是数量上的,更是质量上的。我国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切实把粮食种植结构调活调优。粮食生产从粗放式追求数量为主逐步向质效并重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生产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国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从5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吃得好,中国向世界讲述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传奇故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用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人多地少水缺的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屡获丰收,证明国家重农抓粮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道路自信。
粮食产量的变化:
总产量 、人均不断 。质量 。
探究二: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助力粮食增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从平均亩产从68.6公斤增加到374.7公斤。
良种是增产的核心要素,品种的更新换代,对提高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大都经历了3至4次重要的品种更新换代。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长远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种子事业经历了从群众化选育推广到专业化改良普及再到产业化发展转型及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种业发展之路,经历了“户户留种”“四自一辅”“四化一供”、种业产业化发展及种业现代化发展五个阶段。70多年来,我国种子事业发展之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完善法律法规,提供种业发展制度保障;坚持多元主体,实现多种途径协同推进。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是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高效营养物质。从欧洲1800年生产硫酸铵开始,化肥施用200多年来,人口连续翻番的同时,营养水平大幅提高,人类文明进步呈现指数级增长,彻底突破了传统农业依赖于地力自然恢复的瓶颈。
化肥让农田从培肥—生产的长周期转变为连续生产的短周期,极大地提高了农田产出效率。
化肥养分浓度高,劲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化肥将农户从繁重的肥料收集、堆沤等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效率。
化肥肥效快,利于作物及时吸收。还可以通过灌溉,甚至可以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施用,极大地提高了作物的养分吸收效率。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满足自己化肥供应的同时,还可以向国外出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化肥工业的壮大,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保障化肥供应是国家基本战略。新中国成立后,化肥作为战略资源重点保障,即使在困难时期,化肥用量的增长也没有停止过
化肥是吃饱、吃好、吃得健康的重要保障
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绿色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通过高产品种、灌溉、机械化和大量施用化肥提高了农产品供给。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发展中国家通过施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55%~57%,而化肥对于中国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中国粮食产量的一半来自化肥。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一直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即利用作物秸秆、人畜粪尿、绿肥等方式培肥地力,粮食产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秦汉至清朝2000余年间,我国每亩小麦和水稻的产量仅从106斤和80斤增长到195斤和291斤。而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70余年间,我国小麦平均单产达到700~800斤,高产地区达到1500斤。其中,化肥的施用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家研究证明,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的作物单产相差55%~65%。
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善也是增产的因素, 据水利部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农业灌溉事业快速发展,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10.75亿亩的耕地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旱涝不用愁”,曾是亿万中国农民的梦想。中国农业机械化道路走了半个多世纪,这条路崎岖不平、激荡人心,是农业与工业发展携手同行的典范。
第三套人民币1元券上的女拖拉机手和原型就是我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由于工业底子薄弱,自行设计制造农业机械不现实,因此中国走了一条学习借鉴苏联先进制造经验的模仿、消化、创新之路。第一机械工业部把苏联1954年赠送我国的农业机器分别拨给下属的10多个工厂、试验室和研究所,指示其分别仿照制造,进行工艺及设计的研究,并利用这些机器训练使用、保养、试验研究的干部。
这批农业机器有能拖拉或悬挂各种各样农业机械的“白俄罗斯”牌轮式拖拉机,以及苏联新生产的秣草联合收割机等13种农业机械。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国产农机事业的起点。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一篇手稿《党内通信:致六级干部的公开信》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并提出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全国人民热烈响应。
粮食增产的主要条件:
、 、 、 。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耕地退化是指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力下降:在相同投入下,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差。
稳定性减弱:耕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发生变化,导致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下降。
生态功能丧失:耕地的水源涵养、环境净化和养分再生等功能下降,更多依赖人工输入。
成因:长期高强度利用和“重种轻养”导致耕地面临侵蚀、酸化、板结、贫瘠和污染等多重退化问题。
解决措施:针对不同的退化特征,提出了相应的保育对策,以提升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耕地退化问题的突出,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中国耕地退化面积占总面积40%以上 污染问题更严重
农业部在江苏扬州召开中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会上透露,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
我国耕地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三少”:一是人均耕地面积少,仅为1.36亩,远低于全球平均的4.8亩;二是高产耕地少,整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比超过三分之二,退化耕地则占据了总面积的40%以上;三是后备耕地少,数据显示,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总面积为8000余万亩,且分布零散,开发和利用的成本高、难度大。
  以东北黑土地为例,因为东北黑土地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然而,经过近几十年的高强度开垦利用,黑土地出现了“变薄、变瘦、变硬”等现象。开垦后的侵蚀面积达21.7万平方千米,典型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层黑土厚度为0.3厘米至1厘米,黑土层的厚度已从开垦初期的60厘米至70厘米减少到现在的20厘米至30厘米。部分黑土地在开垦40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50%,土壤容重增加了34%。
土壤酸化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也日益严重。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土壤pH值平均下降了0.5个单位,其中南方红黄壤地区的酸化问题尤为突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从近40年间农药的用量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1982-2014年,农药用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15-2024年,我国农药用量呈稳步下降趋势。 在药肥“双减”? 政策推动下,通过? 生态控制措施、科学施药、药械升级等技术措施,农药使用量已得到有效控制,这不仅提高了农药利用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提升了农产品质量。 FAO成绩单公布,中国大陆农药用量持续减少
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 、 。
【随堂检测】
1.我国农业增长方式从广种薄收向优质高产转变,主要依靠( )
A.科学技术 B.交通 C.管理 D.市场
2.在下列事例中,最能体现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是( )
A.一家新开业的服装店,通过发传单来提升本店的知名度
B.北方某农户通过温室大棚等,在冬季也能种植多种多样的蔬菜水果
C.某个传统手工艺商家,为了提高产量,增加工匠的数量和延长工作时间
D.某家餐饮店通过老客户带动新客户可以打折等优惠活动,引来更多的顾客
3.《科学》杂志写道:“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每次收获后都必须重新种植,这对农民来说是一项繁重的劳作,并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等环境问题。”我国科学家培育出的多年生水稻,可实现“一次栽种,多次收割”,有效节省种植成本和劳动力。根据材料,完成多年生水稻研究成果反映出我国( )
A.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B.粮食充足无需进口 C.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D.科技兴农造福人民
阳台农业不仅指单纯的市民在阳台空间进行农业活动,也包括市民在屋顶、露台等空间的农业,栽培模式更趋无土性,产品趋观赏性与自给自足,是现代都市农业中的一种形式。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阳台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加注重( )
A.土地 B.市场 C.技术 D.劳动力
5.下列农作物,市民阳台农业不适宜发展的是( )
A.水稻 B.茉莉花 C.丝瓜 D.四季豆
6.阳台农业的发展,( )
①对本国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较小②可以满足广大市民四季日常需求
③可以美化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④会改变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多地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模式。规模化是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主要形式,耕地集中连片是农业托管的前提条件。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尝试农业托管的原因有( )
A.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B.城市人口减少
C.土地撂荒面积大 D.耕地面积大
8.下列地区适应农业生产托管的是( )
A.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东南丘陵 D.青藏高原
9.农业生产托管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是( )
①确保耕地红线②增加务农人数
③推广农业技术④扩大粮食贸易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0.“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是袁隆平院士毕生愿景与追求,2022年秋天,中国多地试种巨型稻喜获丰收。高产量水稻品种“巨型稻”研发,主要依靠的是( )
A.雨热同期的气候 B.丰富的劳动人口
C.肥沃的土壤条件 D.先进的科学技术
11.培育优良品种使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体现了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 )
A.自然条件 B.农民经验 C.科学技术 D.种植面积
二、填空题
12.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杂交水稻之父”是 。
13.走科技强农之路
(1)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有 ; ; 近年来, 、 、 农业不断推广。
(2)我们还必须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 、 、 、 、全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三、判断题
14.科技强农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4.1 农业(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课程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粮食产量变化;
2.知道我国主要粮食增产的原因,知道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3.运用实例,说出我国是如何运用设施农业进行增产的;
4.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综合思维:通过探讨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知道如何改变自然环境来给粮食增产,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区域认知:通过读图和分析资料,识别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差异,知道怎样针对不同的环境,进行改善,以便增产。
4.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农业现象,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本地农业生产情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国的农业生产增产的方式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难点:如何因地制宜的给农业进行增产。
【教学方法】
生活情景导入;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地图法;图表分析法。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情景是,遇到人问,您吃了吗?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总这么问?吃饭对我们来说,就这么重要吗?
生:重要,因为民以食为天
师:那为什么外国人打招呼不问吃了吗?
生:因为我们历史上经常吃不饱。
师: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汉族是传统的农耕民族,历代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从事农耕,种植五谷、栽培果蔬、喂养牛羊,生生不息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吃饱穿暖是多少人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这样的记忆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师:你敢信吗?让中国人吃饱这件事,才过了30年。几千年面对的饥饿问题,为什么现在解决了,是什么让中国人端牢了自己的饭碗,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技是如何助力农业发展的。
生:主食对应的是种植业鱼肉,对应的是鱼和牛排,对应的是畜牧业。
师转承:是的,农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只是每天的吃饭,我们的穿衣和日用品,也都跟农业有关,比如我们用的纸张,是树木做成的,涉及到了林业,我们穿的衣服是棉花做的,涉及到了种植业,所以农业对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农业。
二、新课讲授
(一)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学生活动:读图描述中国粮食产量的变化。
师: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7.06亿吨,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增长1.6%,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迈上新台阶。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为91.5%。
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
学生活动:读课本,总结农业增产方式
生:01 改善种子质量、02使用农药化肥、03完善水利设施、04农业机械化
师:得益于农业科技的发展。
师拓展:改善种子质量——“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已超过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使用农药化肥——科学施农药化肥,能够适当的增产。
完善水利设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
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能够解决人力物力,提高农业效率。
师:①优良种子的培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从平均亩产从68.6公斤增加到374.7公斤。良种是增产的核心要素,品种的更新换代,对提高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大都经历了3至4次重要的品种更新换代。
学生活动:读图观察,杂交水稻给我们粮食增产带来的贡献。
生:杂交水稻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极大的缓解了我们粮食压力。
师拓展:我有一个梦,梦里,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坐在稻子下面乘凉。 ——袁隆平
观看视频——了解袁隆平杂交水稻之路。
②科学施肥打农药——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2万吨,比2012年下降14.0%,科学施肥用药水平不断提升;
师:原先我们是盲目的打农药,不管作物的真实需求,一股脑的全部打进去,这样对农药的浪费巨大,并且对水源和土壤也产生了污染,后面我们科学打农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精准施肥施农药,作物的产量不仅没有下降,污染程度和浪费程度也有所减少,
③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
师拓展——据水利部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农业灌溉事业快速发展,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10.75亿亩的耕地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④农业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提升
202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我国“十五五”规划,道2030年,机械化水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80%。
观看视频:了解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感受大国农业风采。
学生活动:读课本,说出我国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生:耕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化肥使用量大。
师拓展——东北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
我国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用水问题较为紧张,加之耕地面积广大,灌溉水源不足情况加剧。
中国的农业化肥使用量大,利用率也低,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会诞生一系列土壤问题。
学生活动: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未来农业是什么样子的。
生:交流讨论,分组发言
未来农业一定是更省时省力的,产量也是更高的。
师:是的,未来的科技一定会更加的发达,科技能够给农业带来更多的助力,未来农业一定会朝着更加高产、优质、高效,低能耗的方向发展的。
师拓展——十五五规划已出,我国未来对农业的规划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这些都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来实现。
学生活动:课本P91页,认识设施农业的使用
设施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新型的生产设备和现代化技术,调控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空气等环境条件,改善动植物生长发育环境,实现“食不分四季,地不分南北”的农产品生产。阅读图 4.10,了解设施农业是如何调控环境条件的。
1.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讨论我国不同气候类型区发展设施农业需要调控的主要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区:保温、增温、保水 亚热带季风区:降温、防涝
温带大陆区:防风沙、保水 青藏高原区:增温、防冻
2. 从土地资源利用的角度,讨论我国发展设施农业的意义。
保护耕地——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减少土壤风化,还能避免过度开垦山地、林地,保护生态环境。
全年生产——打破季节限制,冬天也能种夏季蔬菜,一块地当多块地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减少浪费——精准灌溉、施肥,比传统耕种省水省肥,避免资源浪费。
观看视频——以山东淄博的玻璃温室案例,了解设施农业。
三、内容小结
四、课堂练习
完成导学案的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