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单元解析】
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古诗三首》中,《鹿柴》运用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的手法,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风姿。三篇课文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和热爱大自然,去发现生命之美。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处处渗透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内容和学习目标。如《古诗三首》课后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通过这一系列编排,让学生成功进入奇妙的大自然,以课文为启发,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大自然的奥秘,探究更多未知,发现生命之美,激发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但在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方面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乐于观察和表达,但古诗鉴赏能力尚在培养中。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返、苔、亦、抹、宜"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返、望、断"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画面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感受"以动衬静""化静为动"等表现手法的妙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单元情境】
"我与自然"------开启一场自然之旅
第一站:赏自然之美(《古诗三首》)
第二站:听自然之声(《大自然的声音》)
第三站:读自然之书(《读不完的大书》)
第四站:护自然之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开启自然之旅,明确学习主题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场超有趣的"我与自然"大冒险啦!你听,风儿在林间唱歌,鸟儿在枝头对话,这是《大自然的声音》在召唤我们;你看,山林间的光影、湖面上的晴雨,古诗里藏着最灵动的《望天门山》与西湖美景;还有脚下的花草、天上的云朵,都是《读不完的大书》里的奇妙篇章。
在这场自然之旅中,我们既要用心赏自然之美、听自然之声、读自然之书,还要留意身边的小事——比如看到有人折树枝、乱扔垃圾,或是发现保护小鸟的好办法,都可以把你的思考变成《我有一个想法》,用行动一起守护我们可爱的自然家园。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好奇与爱心,出发吧!
(二)明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1.出示单元人文主题:我与自然(指名读) 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古诗三首》《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和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2.齐读语文要素: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3.介绍"自然之旅"四大板块:
第一站:赏自然之美——赏鹿柴空寂静谧、探寻山水雄奇、领略西湖神韵
第二站:听自然之声——聆听大自然的美妙乐曲
第三站:读自然之书——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奥秘
第四站:护自然之境——记录想法,守护自然
4.揭示课题,齐读:《古诗三首》
任务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景物
1.出示三首古诗,学生自由朗读。
2.读后交流发现: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景物的,分别描写了鹿柴、天门山、西湖三处自然美景。
3.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第一行:潋滟 空蒙 楚江
第二行:总相宜 望洞庭(强调后鼻音)
教师带读,开火车检测
4.学习多音字"抹":淡妆浓抹(mǒ) 抹布(mā) 抹墙(mò) 在词语中分辨读音,巩固记忆
5.过渡:今天我们首先跟随唐代诗人王维去发现"空山深林"里藏着的独特美景。
任务二:赏鹿柴空寂静谧,探究以动衬静之美
(一)出示学习单,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单内容:
我能读通顺这首古诗
这首古诗写到了哪些景物?
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体会诗人情感
(二)活动一:"字音节奏闯关"——读通古诗
1.字音关:自由朗读,圈出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忙。重点关注"返景入深林"的"景",读"yǐng"(通"影")。教师领读:返景(yǐng)、返景入深林
2.节奏关:用"/"标出诗句停顿: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全班拍手打节奏齐读
(三)活动二:"画面解码"——读懂诗中静与美
1.解码"空山+人语响":感受"以动衬静"
(1)小组讨论:"空山"是"空无一物"的山吗?"人语响"出现后,山林是更吵了还是更静了?
(2)学生交流汇报:空山:空阔的山林,不是没有东西,是人迹罕至,很安静。但闻:只听见。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反而觉得更静了,因为周围太安静才会清楚听到说话声。
(3)联系生活体验:教室特别安静时,哪怕有人小声翻书,是不是也会觉得教室更静?
(4)揭示写法:王维用"人语响"这种"有声"的画面,衬托山林的"无声",这种写法叫**"以动衬静"**。
(5)想象体验:闭上眼睛,教师慢速朗读前两句,想象自己站在空山里,耳边只有偶尔传来的人语声,感受这份安静。
(6)诗意理解:空阔的山林里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2.解码"返景+青苔":体会光影之柔
(1)小组讨论:"返景"是怎样的阳光?它照进"深林"、落在"青苔"上,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描述画面:返景:夕阳返照的光,傍晚的阳光。深林:山林深处,树木茂密。复:又。傍晚的阳光很柔和,慢慢穿过茂密的树林,照在地上的青苔上,青苔好像被染亮了,特别美!
(3)体会细节之美:"深林"说明树林很密,阳光很难照进来,"返景"却能"入深林"、"复照青苔",这束光多珍贵啊!王维能捕捉到这么细微的光影,说明他特别用心观察自然,也特别喜欢这片山林。
(4)诗意理解: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5)分组朗读:读出"空山"的安静画面,读出"返景"的柔美画面。
(四)活动三:"诗人心情卡"——悟情悟境
1.了解创作背景:王维写这首诗时,已经离开官场,住在山里。他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尤其擅长五言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2.体会诗人情感:他看到"空山""深林",听到"人语响",看到"返景照青苔",心里会是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平静、喜爱、悠闲、宁静……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寂静清幽(幽静)
3.总结提升:王维把自己的平静与喜爱,藏在每一句诗里,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4.背诵古诗:带着这份平静和喜爱,试着背诵古诗,能背下来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任务三:探寻山水雄奇,品味化静为动之妙
(一)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出示诗题:《望天门山》,注意"望"字后面稍作停顿,齐读诗题。
2.理解"望"字:"望"怎么解释?(看,向远处看,盼望)一起做做"望"的动作。本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
3.了解天门山位置:翻开书本,结合注释,说说天门山在哪里。天门山在安徽省。
4.了解创作背景:李白一生热爱自然,寄情万物,四处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二十五岁时,他离开家乡,乘船出巴蜀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望着眼前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出示节奏: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男女合作读2次,齐读。
(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圈画景物,整体感知
(1)俗话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默读古诗,找出在这幅画里有哪些景物,请你圈出关键词。
(2)交流景物:天门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 日
(3)理解景物含义: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指长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2.品读前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理解"断"字:出示篆文字形:表示丝线中间被一把刀切开,右边的"斤"表示一把斧头,也用来砍断丝线。断:断裂。中断:从中间断裂。开:分开,断开。
(2)品味第一句: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楚江)结合注释理解"楚江":长江流经楚地的一段。
(3)感受江水气势:澎湃的长江水就像一把巨斧,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从一个"断"字,一个"开"字,你感觉到长江怎么样?(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4)诗意理解:浩浩荡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5)品味第二句:这么磅礴的长江水不应该继续勇往直前,汇入大海吗?为何又"碧水东流至此回"了呢?播放图片理解"回":回旋、回转,改变方向。谁又有如此的能耐让波涛汹涌的江水至此回呢?(天门山)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天门山?(山势险峻、雄伟高大……)
(6)诗意理解: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7)想象画面:读前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读出江水的汹涌澎湃。
(8)总结方法: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学习了前两句古诗?借助注释、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3.小组合作学习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小组合作:借助刚才的方法,小组合作,说说后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美丽景色。
(2)交流汇报:出:出现。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3)品味"出"字的妙处:青山不会动,为什么诗人却说它"出"呢?孤帆又是怎么"来"的呢?引导:平常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坐车的时候,路两旁本来静止的树木花草都向我走来)
(4)体会动态美:一个"出"字化静为动,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逐渐靠近自己就像张开双臂欢迎他,生动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5)想象画面:天门山张开双臂,仿佛在欢迎李白,也在欢迎从红日边飘然而来的孤帆。一"出"一"来",画面就动起来了。
(6)有感情朗读:想象着你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么不让你激动,你也不禁吟诵起——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任务四:背诵古诗,感悟诗情
1.指导背诵:看着图片,试着背诵全诗。
填空背诵:望天门山 天门____楚江____,碧水________。青山________,孤帆________。
2.体会情感: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说一说这首诗的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写的呢?(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任务五:认真书写展风采
书写"返"字。半包围结构, “反”上撇短平,竖撇不宜太长,点画长短适度。“辶”点与横折折撇距离适中,曲弯自然,捺画舒展,稍平。“反”与“辶”距离适中。
1.结构分析: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2.笔顺要点:上部"林"字两个"木"要写得紧凑;下部"疋"字的竖弯钩要舒展,托住上面部分;注意整体的平衡。
3.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二)书写"孤"字
1.结构分析: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笔顺要点:左边"子"字第三笔是提;右边"瓜"字要注意笔顺;整体协调平衡。
3.学生练习:描红、临写,展示优秀作品。
书写"断"字:结构:左右结构。笔顺要点:左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的捺变点;右边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的下面,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书写"楚"字:
1.结构分析: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2.笔顺要点:上部"林"字两个"木"要写得紧凑;下部"疋"字的竖弯钩要舒展,托住上面部分;注意整体的平衡。
3.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书写"孤"字:
1.结构分析: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笔顺要点:左边"子"字第三笔是提;右边"瓜"字要注意笔顺;整体协调平衡。
3.学生练习:描红、临写,展示优秀作品。
回顾方法,课堂小结
(一)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出示学习流程图:读通读顺→圈画诗中景物→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二)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王维欣赏了鹿柴空寂静谧的景,跟着诗人李白一览了名山的雄奇。下节课,我们将追随另外一位诗人——苏轼,去感受秀水的柔情,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二课时
谈话导入,承上启下
1.回顾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山深林"里藏着的独特美景,也游览了安徽天门山,领略了它的雄伟壮观:一条楚江,冲开巍峨的山峰,犹如劈出了一扇擎天的大门。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踏着诗意的脚步,往东北方向行进,感受江南的柔美,去欣赏杭州的著名景点:西湖
3.齐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任务一:知晓诗题,诵读古诗
(一)读出节奏,理解诗题
1.读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指名读,齐读。
2.读了诗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饮:喝酒(交代事件);湖上:西湖(交代地点);初晴后雨:先晴天后下雨(交代天气)
3.了解作者苏轼: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已有认知。
4.了解创作背景: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大雨,两种不同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回顾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回顾学习《鹿柴》《望天门山》的方法,迁移运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任务二:乘船游湖,感受神韵
(一)出示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单内容:
我会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了
这首古诗写到了哪些景物?
选一句或两句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学习方式:运用学习写景古诗的方法,借助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二)读古诗,把握节奏
1.指名读古诗。
2.借助节奏同桌互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师生合作朗读。
(三)感受西湖晴天美景
1.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
(1)这两句诗分别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呢?指名回答:"晴""雨"
(2)品味"潋滟":诗人用了哪个词语送给晴天的西湖?(潋滟)"潋滟"是何意呢?你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呢?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出示图片:水光潋滟图。
(3)理解"方":方:正,正是。
(4)想象说话:泛舟湖上,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我们不仅能看到这波光闪动的湖面,你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最想做些什么呢?(湖水轻轻拍打船舷,荷花清香扑鼻,想在湖中畅游……)
(5)体会诗人情感:苏轼喜欢西湖晴天时的景色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好)漫步在晴天的西湖边,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
2.学习"山色空蒙雨亦奇"
(1)感受天气变化:彼时日出此时雨,此时此刻,天气慢慢地发生了一点变化。出示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引导学生读得轻一点,不要打扰了这宁静的画面。
(2)品味"空蒙""亦":空蒙:云雾迷茫缥缈的样子。亦:也。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迷茫缥缈,时隐时现……)
(3)体会诗人情感:雨天可不是一个适合出门的天气,那苏轼喜欢西湖雨天时的景色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奇)奇:奇妙、奇特。
(4)诗意理解:雨天时,山间云雾迷蒙,也十分奇妙。
(5)情境体验:如果你是苏轼,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呢?(撑着油纸伞在雨中漫步,和友人聊天对弈,一边喝着美酒一边欣赏雨景……)当你一边喝着美酒撑着油纸伞在雨中漫步和友人聊天对弈,一边欣赏着西湖的雨景,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山色空蒙雨亦奇"
(6)对比朗读: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太阳的照耀下,波光闪动,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迷茫缥缈,时隐时现,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奇妙的。让我们走进画面,美美地读出前两句诗句。
(四)赏西湖之美景——学习后两句
1.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
(1)理解词语:欲:可以、如果。西子:西施。
(2)介绍西施:"西施"是谁?指名回答。传说中,西施曾在湖边浣纱、洗衣服,一些鱼儿游了过来,看到西施如此美丽动人,竟然忘记了游泳,咕噜咕噜就这样掉入了湖底。这便是"沉鱼落雁"中"沉鱼"的由来。她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她天生丽质,秀美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因为这首诗,西湖又被人们称为西子湖。
2.学习"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总相宜":在这里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都好)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淡妆浓抹总相宜。宜:合适。
(2)诗意理解: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丽多娇。
(3)深入体会:西施淡妆素雅清秀,浓抹明艳动人,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美得令人心动,这正是诗中所说的"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生齐读。
(4)联系前文,深化理解: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看来这二者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看到淡妆的西施,你会想到什么时候的西湖?(雨天的西湖)看到浓抹时的西施,你又想到了什么时候的西湖?(晴天的西湖)看来这雨天的西湖正像这淡妆的西施,晴天的西湖则像浓抹的西施。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如此美丽,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同样迷人。
(五)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想象画面: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描述: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像浓妆的美女明艳动人;雨天的西湖云雾缭绕,像淡妆的美女素雅清秀……
2.体会情感:看着这美丽的画面,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喜爱、赞美、陶醉……)
3.有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古
诗,边读边想象画面,领略西湖独特神韵。
(六)背诵古诗
1.挖空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____晴方好, 山色____雨亦奇。 欲把西湖____, ________总相宜。
2.看图背诵:出示西湖晴雨图,学生看图背诵。
3.完整背诵:全班齐背。
任务三:对比赏析,拓展延伸
(一)对比三首古诗
1.对比三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
《鹿柴》——空山深林,幽静空寂
《望天门山》——天门楚江,雄奇壮阔
《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美景,灵动多姿
2.对比诗人情感:
王维:平静喜爱,寄情山水 李白:豪迈奔放,热爱祖国山河 苏轼:陶醉赞美,欣赏自然之美
3.品味名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水——气势磅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温柔秀美
(二)拓展积累
1.积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句?学生交流积累。
2.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介绍王维、李白、苏轼的其他代表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任务四:认真书写展风采
书写“饮、欲、抹、宜”等字。
1.明确笔顺要点
2.学生再次练习
综合实践,课后延伸
(一)课堂作业
1.默写《望天门山》
2.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3.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实践活动
这节课我们跟随课本一起欣赏了不同地方的美景:王维笔下空寂静谧的鹿柴,李白眼中雄奇壮阔的天门山,苏轼心中灵动多姿的西湖。
活动任务:自然美景推荐官
这三处景点你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个地方呢?选择你喜欢的一处美景,为它配图,写上文字介绍,把它们推荐给更多的人吧。
写作要求:可以引用诗句;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景色;可以写出你的感受;字数在100字左右。
示例:我最喜欢李白笔下的天门山。浩浩荡荡的长江像一把利剑,把天门山从中劈开。江水滔滔东流,到了天门山又形成回旋的水流,真是壮观!两岸的青山隔江相对,像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这雄伟的天门山!
课堂小结,回顾提升
(一)回顾本课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 1.乘着诗意的小船,游览了美丽的西湖 2.欣赏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 3.体会了苏轼对西湖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4.学会了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
(二)回顾单元学习收获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我们:
1.赏到了自然之美:空山深林的幽静,天门楚江的雄奇,西湖美景的灵动
2.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通读顺→圈画景物→借助注释→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3.感受到了古诗的语言美: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鹿柴》);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望天门山》);比喻修辞的运用(《饮湖上初晴后雨》)
4.体会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王维的平静喜爱,李白的豪迈奔放,苏轼的陶醉赞美
(三)展望后续学习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自然之旅",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去阅读《读不完的大书》。让我们带着诗人的眼睛,继续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
【板书设计】
参考板书
【教学反思】
(一)教学亮点
1.单元整体教学,创设情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创设"自然之旅"情境,四个站点串联整个单元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系统性。
2.方法迁移,自主学习:第一课时详细讲解《鹿柴》《望天门山》,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第二课时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品词析句,感悟意境:抓住关键字词深入品析,如"断""开""出""来""潋滟""空蒙"等,体会"以动衬静""化静为动"等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
4.想象画面,读写结合: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景色,课后实践活动"自然美景推荐官",将阅读与表达有机结合。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关注个体差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关注学困生的参与度,可以设计分层次的学习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2.朗读指导要更细致:可以通过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拓展延伸可以更丰富:可以补充诗人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启示
1.古诗教学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和迁移 2.要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中感悟诗意 3.要重视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4.要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课后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必做)
1.熟读背诵: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望天门山》
2.积累运用:抄写三首古诗各两遍,积累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10个
提高作业(选做)
1.画诗配文:选择一首古诗,为它画一幅画,在画上配上诗句和你的理解
2.改写诗歌: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3.古诗新唱:为一首古诗配上曲调,唱给家人听
拓展作业(鼓励做)
1.查找资料:了解王维、李白、苏轼的生平事迹,搜集他们的其他作品
2.实地考察:如果有机会,可以实地游览西湖等景点,用相机记录美景,写一篇游记或拍摄视频
3.创作诗歌: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尝试写一首小诗,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教学资源推荐】
图片资源:鹿柴实景图、天门山长江图、西湖晴雨图、三位诗人画像
视频资源:古诗三首朗诵视频、天门山风光片、西湖四季美景
音频资源:古诗配乐朗诵、古诗吟唱
阅读资源:《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王维、李白、苏轼诗词选集(共86张PPT)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场超有趣的“我与自然”大冒险啦!你看,山林间的光影、湖面上的晴雨,古诗里藏着最灵动的《望天门山》与西湖美景;你听,风儿在林间唱歌,鸟儿在枝头对话,这是《大自然的声音》在召唤我们;还有脚下的花草、天上的云朵,都是《读不完的大书》里的奇妙篇章。
在这场自然之旅中,我们既要用心赏自然之美、听自然之声、读自然之书,还要留意身边的小事——比如看到有人折树枝、乱扔垃圾,或是发现保护小鸟的好办法,都可以把你的思考变成《我有一个想法》,用行动一起守护我们可爱的自然家园。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好奇与爱心,出发吧!
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
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自然之旅
第一站
赏自然之美
《古诗三首》
第二站
听自然之声
《大自然的声音》
第四站
护自然之境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第三站
读自然之书
《读不完的大书》
第一课时
古
三
诗
首
古
三
诗
首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穿越时空,走进古诗
任务一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天门山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鹿柴
天门山
西湖
潋滟 空蒙 楚江
总相宜 望洞庭
liàn yàn
méng
chǔ
yí
tíng
我会读
多音字
抹
mǒ
mā
抹布
淡妆浓抹
抹粉
mò
抹墙
赏鹿柴空寂静谧
探究以动衬静之美
任务二
鹿
柴
王维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学习单
我能读通顺:
这首古诗写到了哪些景物?
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体会诗人情感。
小组讨论,学习《鹿柴》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fǎn
tái
/
/
/
/
jǐng
zhài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空山】空阔的山林。
【但闻】只听见。
【语】说话。
译文:空阔的山林里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深林】山林深处。
【复】又。
译文: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王维,字摩诘(jié),唐代诗人、画家,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尤其擅长五言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
维
整首诗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了吗?
寂静清幽(幽静)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探寻山水雄奇
品味化静为动之妙
任务三
望
天
门
山
李
白
看,向远处看。
盼望,希望。
拜访,问候。
声誉或享有声誉的人。
创作背景
李白一生热爱自然,寄情万物,四处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二十五岁时,他离开家乡,乘船出巴马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望着眼前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诗中美景来发现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中美景来发现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这幅画里有哪些景物?请你圈出关键词。
诗中美景来发现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
日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这幅画里有哪些景物?请你圈出关键词。
诗中美景来发现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
日
天门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
日
雄奇山水来欣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雄奇山水来欣赏
天门中断楚江开,
断
断裂
雄奇山水来欣赏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中断
从中间断裂
开
分开
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
雄奇山水来欣赏
天门中断楚江开,
楚江
雄奇山水来欣赏
天门中断楚江开,
楚江
长江
诗意:浩浩荡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雄奇山水来欣赏
碧水东流至此回。
1.回旋
2.回转,改变方向
3.返回
回
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雄奇山水来欣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想象画面,说说你见到了怎样美丽的景色?
雄奇山水来欣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读出江水的汹涌澎湃。
借助注释
抓关键词
想象画面
雄奇山水来欣赏
总结方法
雄奇山水来欣赏
借助刚才的方法,小组合作,说说后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美丽景色。
小组合作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雄奇山水来欣赏
出
出现
青山不会动,为什么诗人却说它“出”呢?孤帆又是怎么“来”的呢?
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雄奇山水来欣赏
出
一个“出”字化静为动,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逐渐靠近自己就像张开双臂欢迎他。生动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雄奇山水来欣赏
想象着你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么不让你激动,你也不禁吟诵起——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背诵古诗,感悟诗情
任务四
雄奇山水我来诵
望天门山
天门 楚江 ,
碧水 。
青山 ,
孤帆 。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认真书写展风采
任务五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辶
半包围
返回 返老还童
饭
回,归。
返回
fǎn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duàn
捺变为点。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斤
左右
中断 藕断丝连
新
隔绝,不继续。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左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的捺变点。右边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的下面,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
chǔ
横钩在横中线。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疋
上下
楚国 一清二楚
焚
周代诸侯国名。
翘舌音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gū
捺要写得直立。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子
左右
孤独 一意孤行
弧(hú)
单独。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借助注释
理解诗意
想象画面
体会情感
学习写景古诗方法回顾
读通读顺
第二课时
古
三
诗
首
古
三
诗
首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苏轼
饮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饮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乘船游湖,感受神韵
任务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交代事件:喝酒
交代地点:
西湖
交代天气:
先晴天后雨天
饮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苏轼
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大雨,两种不同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饮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借助注释
理解诗意
想象画面
体会情感
学习写景古诗方法回顾
读通读顺
小组合作:
运用学习写景古诗的方法,借助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学习单 我会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了。
这首古诗写到了哪些景物?
选一句或两句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赏西湖之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西湖晴天美景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
波光闪动的样子。
正
苏轼喜欢西湖晴天时的景色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赏西湖晴天美景
山色空蒙雨亦奇
云雾迷茫缥缈的样子
也
奇妙奇特
诗意:雨天时,山间云雾迷蒙,也十分奇妙。
苏轼喜欢西湖晴天时的景色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赏西湖雨天美景
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
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诗人的喜欢。
赏西湖之美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她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她天生丽质,秀美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因为这首诗西湖又被人们称为西子湖。
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西湖之美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可以;如果
西子:西施。
宜:合适。
诗意: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丽多娇。
赏西湖之美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赏西湖之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边读边想象画面,领略西湖独特神韵。
赏西湖之美景
对比赏析,拓展延伸
任务三
1.对比三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
《鹿柴》——空山深林,幽静空寂
《望天门山》——天门楚江,雄奇壮阔
《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美景,灵动多姿
2.对比诗人情感:
王维:平静喜爱,寄情山水
李白:豪迈奔放,热爱祖国山河
苏轼:陶醉赞美,欣赏自然之美
认真书写展风采
任务四
yǐn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饣
左右
饮食 饮水思源
次
喝,特指喝酒。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谷
左右
欲望 随心所欲
浴
①副词,将要,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就要开始。②想要,希望。
yù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mǒ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扌
左右
淡妆浓抹 涂抹
沫
涂。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yí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宀
上下
相宜 权宜之计
谊
适合,适当。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活动任务:自然美景推荐官
这三处景点你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个地方呢?选择你喜欢的一处美景,为它配图,写上文字介绍,把它们推荐给更多的人吧。
示例:我最喜欢李白笔下的天门山。浩浩荡荡的长江像一把利剑,把天门山从中劈开。江水滔滔东流,到了天门山又形成回旋的水流,真是壮观!两岸的青山隔江相对,像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这雄伟的天门山!
下
啦
课
!
下
啦
课
!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返
望
断
楚
至
岸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点击汉字学习笔顺
首
页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独体结构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辶
半包围
返回 返老还童
饭
回,归。
返回
fǎn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wàng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王
上下
遥望 一望无边
碧
看,往远处看。
后鼻音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duàn
捺变为点。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斤
左右
中断 藕断丝连
新
隔绝,不继续。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chǔ
横钩在横中线。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疋
上下
楚国 一清二楚
焚
周代诸侯国名。
翘舌音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zhì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至
上下
至此 至高无上
致
到。
翘舌音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àn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山
上下
两岸 道貌岸然
崖
江、河、湖、海等水边的陆地。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gū
捺要写得直立。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子
左右
孤独 一意孤行
弧(hú)
单独。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yǐn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饣
左右
饮食 饮水思源
次
喝,特指喝酒。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亠
独体
亦然 不亦乐乎
赤
文言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
yì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谷
左右
欲望 随心所欲
浴
①副词,将要,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就要开始。②想要,希望。
yù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mǒ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扌
左右
淡妆浓抹 涂抹
沫
涂。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
yí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宀
上下
相宜 权宜之计
谊
适合,适当。
返回
孤
饮
亦
欲
抹
宜
返
断
至
望
楚
岸20《古诗三首》教学逐字稿
第一课时
一、开启自然之旅,明确学习主题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场超有趣的"我与自然"大冒险啦!你听,风儿在林间唱歌,鸟儿在枝头对话,这是《大自然的声音》在召唤我们;你看,山林间的光影、湖面上的晴雨,古诗里藏着最灵动的《望天门山》与西湖美景;还有脚下的花草、天上的云朵,都是《读不完的大书》里的奇妙篇章。
在这场自然之旅中,我们既要用心赏自然之美、听自然之声、读自然之书,还要留意身边的小事——比如看到有人折树枝、乱扔垃圾,或是发现保护小鸟的好办法,都可以把你的思考变成《我有一个想法》,用行动一起守护我们可爱的自然家园。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好奇与爱心,出发吧!
(二)明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出示课件)请看大屏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谁来读一读?
生:我与自然。
师:非常好!那么本单元我们要学习哪些内容呢?
生:《古诗三首》《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和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师:很好!现在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生(齐读):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师:读得真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自然之旅",老师把它分成了四大板块。(出示课件)
第一站:赏自然之美——赏鹿柴空寂静谧、探寻山水雄奇、领略西湖神韵 第二站:听自然之声——聆听大自然的美妙乐曲 第三站:读自然之书——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奥秘 第四站:护自然之境——记录想法,守护自然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到第一站——赏自然之美。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生(齐读):《古诗三首》
二、任务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景物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了吗?谁来说说你读完后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景物的。
师:很好!具体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呢?
生:描写了鹿柴、天门山、西湖三处自然美景。
师:说得非常准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看看这些字词你们都认识吗?(出示课件)
师:第一行,谁来读?
生:潋滟、空蒙、楚江。
师:第二行。
生:总相宜。
师:再看这个词。
生:望洞庭。
师:注意"庭"是后鼻音。跟老师读:望洞庭。
生:望洞庭。
师:现在开火车检测一下。从第一组开始。
(学生开火车读)
师:读得都很准确!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个多音字"抹"。请看大屏幕,这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读音不一样。淡妆浓抹,读——
生:mǒ。
师:抹布,读——
生:mā。
师:抹墙,读——
生:mò。
师:记住了吗?很好!今天我们首先跟随唐代诗人王维去发现"空山深林"里藏着的独特美景。
三、任务二:赏鹿柴空寂静谧,探究以动衬静之美
(一)出示学习单,明确学习任务
师:请同学们看学习单。(出示学习单)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有四个:第一,我能读通顺这首古诗;第二,这首古诗写到了哪些景物;第三,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第四,体会诗人情感。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二)活动一:"字音节奏闯关"——读通古诗
师:好,现在我们进行第一个活动——"字音节奏闯关"。首先是字音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圈出来,可以看注释,也可以请教同桌。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互相帮助)
师:读好了吗?这首诗里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字。请看"返景入深林"的"景"字,它在这里不读"jǐng",而是读"yǐng",因为它通"影",表示日光。跟老师读:返景(yǐng)。
生:返景(yǐng)。
师:返景入深林。
生:返景入深林。
师:很好!现在我们过第二关——节奏关。请同学们拿出笔,用"/"标出诗句的停顿。先自己试一试。
(学生标注停顿)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标的?
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师:非常正确!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拍手打节奏来读这首诗。预备,起!
生(边拍手边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师:读得真有节奏感!
(三)活动二:"画面解码"——读懂诗中静与美
师:现在我们进行第二个活动——"画面解码"。首先,我们来解码"空山+人语响",感受"以动衬静"的妙处。
1.解码"空山+人语响":感受"以动衬静"
师:请小组讨论两个问题:第一,"空山"是"空无一物"的山吗?第二,"人语响"出现后,山林是更吵了还是更静了?开始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空山"不是"空无一物"的山。它是指空阔的山林,不是没有东西,而是人迹罕至,很安静。
师:说得真好!那"人语响"出现后,山林是更吵了还是更静了呢?
生:更静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周围太安静了,才会清楚地听到说话声,反而觉得更静了。
师:理解得非常准确!这里的"但闻"是什么意思呢?
生:"但闻"是"只听见"的意思。
师:对!只听见人说话的声音,反而觉得更静了。现在请大家联系一下生活体验:当我们教室特别安静的时候,哪怕有人小声翻书,是不是也会觉得教室更静?
生:是的。
师:说得太好了!其实,王维就是用"人语响"这种"有声"的画面,来衬托山林的"无声"。这种写法叫——
生:以动衬静。
师:非常正确!(板书:以动衬静)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慢速朗读前两句,大家想象自己站在空山里,耳边只有偶尔传来的人语声,感受这份安静。
(教师慢速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师:睁开眼睛。感受到那份宁静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生:空阔的山林里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师:说得真好!
2.解码"返景+青苔":体会光影之柔
师:接下来我们来解码"返景+青苔",体会光影之柔。请小组讨论:"返景"是怎样的阳光?它照进"深林"、落在"青苔"上,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描述一下你们想象的画面?
生:"返景"是夕阳返照的光,是傍晚的阳光,很柔和。"深林"是山林深处,树木茂密。"复"是"又"的意思。傍晚的阳光很柔和,慢慢穿过茂密的树林,照在地上的青苔上,青苔好像被染亮了,特别美!
师:描述得真生动!大家想想,"深林"说明树林很密,阳光很难照进来,但"返景"却能"入深林"、"复照青苔",这束光多珍贵啊!王维能捕捉到这么细微的光影,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特别用心观察自然,也特别喜欢这片山林。
师:说得太棒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分组来读一读。第一、二组读前两句,读出"空山"的安静画面;第三、四组读后两句,读出"返景"的柔美画面。预备,起!
(学生分组朗读)
(四)活动三:"诗人心情卡"——悟情悟境
师:现在我们进行第三个活动——"诗人心情卡",来感悟诗人的情怀。
1.了解创作背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维写这首诗时,已经离开官场,住在山里了。王维字摩诘,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尤其擅长五言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2.体会诗人情感
师:那么,王维看到"空山""深林",听到"人语响",看到"返景照青苔",他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呢?
生:平静。
生:喜爱。
生:悠闲。
生:宁静。
师:说得都很好!整首诗给我们的感觉就是——
生:寂静清幽。
师:或者说——
生:幽静。
师:非常准确!(板书:幽静)
3.总结提升
师:王维把自己的平静与喜爱,藏在每一句诗里,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4.背诵古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份平静和喜爱,试着背诵这首古诗。能背下来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学生背诵古诗)
四、任务三:探寻山水雄奇,品味化静为动之妙
(一)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鹿柴的幽静之美,现在让我们跟随李白去游览雄伟壮观的天门山。
1.出示诗题
师:请看诗题——《望天门山》。注意"望"字后面要稍作停顿。齐读诗题。
生(齐读):望天门山。
2.理解"望"字
师:"望"字怎么解释?
生:看。
生:向远处看。
生:盼望。
师:都对!我们一起做做"望"的动作。(师生做望的动作)这首诗就是紧扣一个"望"字来写的。
3.了解天门山位置
师:那天门山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结合注释说一说。
生:天门山在安徽省。
4.了解创作背景
师:李白一生热爱自然,寄情万物,四处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二十五岁时,他离开家乡,乘船出巴蜀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望着眼前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指导朗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节奏。(出示课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现在男女生合作读两次。男生读第一、三句,女生读第二、四句。预备,起!
(男女生合作读两次)
师:现在全班齐读。
生(齐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圈画景物,整体感知
师:俗话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出在这幅画里有哪些景物,把关键词圈出来。
(学生圈画景物)
师:谁来说说你圈出了哪些景物?
生: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师:圈得很全面!现在结合注释,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景物。"天门"指的是什么?
生:天门山。
师:"青山"呢?
生:也是指天门山。
师:"楚江""碧水"呢?
生:都指长江。
师:很好!请大家观察课文插图,"孤帆"是什么意思?
生:孤零零的船。
师:"日"呢?
生:太阳。
师:非常好!
2.品读前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现在我们来细细品读前两句诗。首先看"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大家看,这里有一个"断"字。(出示篆文字形)这个字的篆文,左边表示丝线中间被一把刀切开,右边的"斤"表示一把斧头,也用来砍断丝线。所以"断"是什么意思?
生:断裂。
师:"中断"呢?
生:从中间断裂。
师:"开"呢?
生:分开,断开。
师:非常准确!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
生:楚江!
师:对!结合注释,"楚江"是指什么?
生:长江流经楚地的一段。
师:很好!澎湃的长江水就像一把巨斧,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从一个"断"字,一个"开"字,你感觉到长江怎么样?
生:汹涌澎湃。
生:浩浩荡荡。
生:气势磅礴。
师:说得太好了!(板书:气势磅礴)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浩浩荡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师:说得真棒!现在我们看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么磅礴的长江水不应该继续勇往直前,汇入大海吗?为何又"碧水东流至此回"了呢?请看图片。(播放图片)这里的"回"是什么意思?
生:回旋、回转,改变方向。
师:对!谁又有如此的能耐让波涛汹涌的江水至此回呢?
生:天门山!
师:没错!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天门山?
生:山势险峻。
生:雄伟高大。
师:太好了!(板书:雄伟)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师:说得非常好!现在请大家读前两句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像一把利剑劈开天门山,江水到这里又回旋起来。
师:想象得真好!现在让我们读出江水的汹涌澎湃。预备,起!
生(有感情地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运用了哪些方法学习了前两句古诗?
生:借助注释。
生:抓关键词。
生:想象画面。
师:总结得真好!(板书:借助注释、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3.小组合作学习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后两句诗,说说后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美丽景色。开始吧!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出"是"出现"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师:理解得很准确!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青山不会动,为什么诗人却说它"出"呢?孤帆又是怎么"来"的呢?大家想一想,平常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坐车的时候,路两旁本来静止的树木花草都好像向我走来。
师:说得太好了!一个"出"字化静为动,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逐渐靠近自己就像张开双臂欢迎他,生动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板书:化静为动)
天门山张开双臂,仿佛在欢迎李白,也在欢迎从红日边飘然而来的孤帆。一"出"一"来",画面就动起来了。
现在请大家想象着你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能不让你激动?你也不禁吟诵起——
生(有感情地朗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任务四:背诵古诗,感悟诗情
1.指导背诵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着图片,试着背诵全诗。
(学生看图背诵)
师:我们来做个填空背诵练习。(出示课件)望天门山,天门___楚江___,碧水______。青山______,孤帆______。
(学生填空背诵)
2.体会情感
师: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说一说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写的呢?
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师:说得真好!李白通过描写天门山和长江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板书:热爱祖国山河)
六、任务五:认真书写展风采
师:学完了这两首诗,我们来学习生字:请看字——
(一)书写"返"字
(二)书写"断"字
请看大屏幕。"断"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对!我们来看看笔顺要点:左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注意"米"的捺要变成点;右边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的下面,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
现在请同学们先描红,再临写。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书写"楚"字
师:现在我们来写"楚"字。"楚"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
师:对!上窄下宽。笔顺要点:上部"林"字两个"木"要写得紧凑;下部"疋"字的竖弯钩要舒展,托住上面部分;注意整体的平衡。
现在请同学们描红、临写。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书写"孤"字
师:再来写"孤"字。"孤"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对!左窄右宽。笔顺要点:左边"子"字第三笔是提;右边"瓜"字要注意笔顺;整体协调平衡。
请同学们描红、临写。
(学生练习,教师展示优秀作品)
七、任务六:梳理与探究——回顾方法,课堂小结
(一)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你能说说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生:先读通读顺。
生:圈画诗中景物。
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生:想象画面。
生:体会情感。
师:说得真全面!(出示学习流程图)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二)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王维欣赏了鹿柴空寂静谧的景,跟着诗人李白一览了名山的雄奇。下节课,我们将追随另外一位诗人——苏轼,去感受秀水的柔情,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下课!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承上启下
1.回顾上节课内容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山深林"里藏着的独特美景,也游览了安徽天门山,领略了它的雄伟壮观:一条楚江,冲开巍峨的山峰,犹如劈出了一扇擎天的大门。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踏着诗意的脚步,往东北方向行进,感受江南的柔美,去欣赏杭州的著名景点——西湖。
3.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任务一:知晓诗题,诵读古诗
(一)读出节奏,理解诗题
1.读诗题
师:我们先来读读诗题。注意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
师:全班齐读。
生(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2.读了诗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师:读了诗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饮"是喝酒的意思,交代了事件。
师:很好!
生:"湖上"是指西湖,交代了地点。
师:说得对!
生:"初晴后雨"是先晴天后下雨,交代了天气。
师:非常准确!
3.了解作者苏轼
师:那么,你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了解多少呢?
生:苏轼是宋代著名诗人。
生:他写过《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
4.了解创作背景
师: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大雨,两种不同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回顾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师: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鹿柴》《望天门山》的方法吗?
生:读通读顺、圈画景物、借助注释、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任务二:乘船游湖,感受神韵
(一)出示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看学习单。(出示学习单)我们的学习任务有四个:第一,我会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了;第二,这首古诗写到了哪些景物;第三,选一句或两句古诗,说说你的理解;第四,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请大家运用学习写景古诗的方法,借助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开始吧!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二)读古诗,把握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学习成果。谁愿意读这首古诗?
(指名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现在同桌互读,注意节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生同桌互读)
师:现在我们师生合作朗读。老师读第一、三句,同学们读第二、四句。预备,起!
师: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欲把西湖比西子,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感受西湖晴天美景
1.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这两句诗分别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生:晴天和雨天。
师:对!前一句写晴天,后一句写雨天。诗人用了哪个词语送给晴天的西湖?
生:潋滟。
师:"潋滟"是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从注释知道的。"潋滟"是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很好!请看图片。(出示图片:水光潋滟图)这就是"水光潋滟"的景象。"方"是什么意思?
生:"方"是"正"的意思,正是。
师:非常准确!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泛舟湖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不仅能看到波光闪动的湖面,你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最想做些什么呢?
生:我能听到湖水轻轻拍打船舷的声音。
生:我能闻到荷花的清香。
生:我想在湖中畅游。
师:想象得真美!苏轼喜欢西湖晴天时的景色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喜欢。从"好"字看出来的。
师:说得对!漫步在晴天的西湖边,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有感情地朗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2.学习"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彼时日出此时雨,此时此刻,天气慢慢地发生了一点变化。(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得轻一点,不要打扰了这宁静的画面。
生(轻声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空蒙"是什么意思?
生:云雾迷茫缥缈的样子。
师:"亦"呢?
生:也。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生: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迷茫缥缈,时隐时现。
师:描述得真好!雨天可不是一个适合出门的天气,那苏轼喜欢西湖雨天时的景色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喜欢。从"奇"字看出来的。
师:"奇"是什么意思?
生:奇妙、奇特。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雨天时,山间云雾迷蒙,也十分奇妙。
师:说得真棒!如果你是苏轼,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呢?
生:撑着油纸伞在雨中漫步。
生:和友人聊天对弈。
生:一边喝着美酒一边欣赏雨景。
师:说得真好!当你一边喝着美酒撑着油纸伞在雨中漫步和友人聊天对弈,一边欣赏着西湖的雨景,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
生(有感情地朗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太阳的照耀下,波光闪动,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迷茫缥缈,时隐时现,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奇妙的。让我们走进画面,美美地读出前两句诗句。
生(有感情地朗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赏西湖之美景——学习后两句
1.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
生:可以、如果。
师:"西子"呢?
生:西施。
师:"西施"是谁?
生: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师:说得对!传说中,西施曾在湖边浣纱、洗衣服,一些鱼儿游了过来,看到西施如此美丽动人,竟然忘记了游泳,咕噜咕噜就这样掉入了湖底。这便是"沉鱼落雁"中"沉鱼"的由来。她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她天生丽质,秀美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因为这首诗,西湖又被人们称为西子湖。
2.学习"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在这里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
生:都好。
师:你从哪句看出来的?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宜"是什么意思?
生:合适。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丽多娇。
师:说得真好!西施淡妆素雅清秀,浓抹明艳动人,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美得令人心动,这正是诗中所说的——
生(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看来这二者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看到淡妆的西施,你会想到什么时候的西湖?
生:雨天的西湖。
师:看到浓抹时的西施,你又想到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生:晴天的西湖。
师:说得太好了!看来这雨天的西湖正像这淡妆的西施,晴天的西湖则像浓抹的西施。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如此美丽,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同样迷人。
(五)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想象画面
师: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像浓妆的美女明艳动人。
生:雨天的西湖云雾缭绕,像淡妆的美女素雅清秀。
师:想象得真美!
2.体会情感
师:看着这美丽的画面,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生:喜爱。
生:赞美。
生:陶醉。
师:说得真好!(板书:赞美喜爱)
3.有感情朗读
师: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领略西湖独特神韵。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背诵古诗
1.挖空背诵
师:现在我们来背诵这首诗。(出示课件)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___晴方好,山色___雨亦奇。欲把西湖___,______总相宜。
(学生填空背诵)
2.看图背诵
师:请看西湖晴雨图,试着背诵。
(学生看图背诵)
3.完整背诵
师:全班齐背。
生(齐背全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任务三:对比赏析,拓展延伸
(一)对比三首古诗
1.对比三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三首古诗,现在来对比一下。《鹿柴》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空山深林,幽静空寂。
师:《望天门山》呢?
生:天门楚江,雄奇壮阔。
师:《饮湖上初晴后雨》呢?
生:西湖美景,灵动多姿。
师:总结得真好!
2.对比诗人情感
师:三位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王维表达了平静喜爱、寄情山水的情感。
生:李白表达了豪迈奔放、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生:苏轼表达了陶醉赞美、欣赏自然之美的情感。
师:说得非常准确!
3.品味名句
师:同学们,"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水,你觉得是怎样的水?
生:气势磅礴的水。
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又是怎样的水?
生:温柔秀美的水。
师:说得真好!同样是写水,两位诗人笔下的水却各有特色。
(二)拓展积累
1.积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
师: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句?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
2.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
师:王维还写过《山居秋暝》《鸟鸣涧》,李白还写过《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苏轼还写过《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等作品,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感受诗人笔下更多的自然美景。
五、任务四:认真书写展风采
(一)书写“饮”字(见课件)
(二)书写“欲”字(见课件)
(三)书写“抹”字(见课件)
(四)书写“宜”字(见课件)
(学生练习)
六、综合实践,课后延伸
(一)课堂作业
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三项作业:第一,默写《望天门山》;第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三,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实践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课本一起欣赏了不同地方的美景:王维笔下空寂静谧的鹿柴,李白眼中雄奇壮阔的天门山,苏轼心中灵动多姿的西湖。
现在有一个活动任务——自然美景推荐官。这三处景点你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个地方呢?选择你喜欢的一处美景,为它配图,写上文字介绍,把它们推荐给更多的人吧。
写作要求:可以引用诗句;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景色;可以写出你的感受;字数在100字左右。
老师给大家一个示例:我最喜欢李白笔下的天门山。浩浩荡荡的长江像一把利剑,把天门山从中劈开。江水滔滔东流,到了天门山又形成回旋的水流,真是壮观!两岸的青山隔江相对,像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这雄伟的天门山!
明白了吗?回家后就动手做一做吧!
七、课堂小结,回顾提升
(一)回顾本课学习内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做了些什么呢?
生:我们乘着诗意的小船,游览了美丽的西湖。
生:我们欣赏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
生:我们体会了苏轼对西湖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生:我们学会了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
师:说得真全面!
(二)回顾单元学习收获
师: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们赏到了自然之美:空山深林的幽静,天门楚江的雄奇,西湖美景的灵动。
师:很好!
生:我们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通读顺、圈画景物、借助注释、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师:说得对!
生:我们感受到了古诗的语言美: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比喻修辞的运用。
师:总结得真棒!
生: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王维的平静喜爱,李白的豪迈奔放,苏轼的陶醉赞美。
师:说得太好了!
(三)展望后续学习
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自然之旅",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去阅读《读不完的大书》。让我们带着诗人的眼睛,继续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20《古诗三首》学习单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
【第一课时】
一、《鹿柴》学习单
任务1:字音节奏闯关
1.字音关:圈出不认识的字,查注释或请教同桌。
重点字音:返景(yǐng)
2.节奏关:用"/"标出诗句停顿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任务2:画面解码
1."空山"是"空无一物"的山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语响"出现后,山林是更吵了还是更静了?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返景"是怎样的阳光?它照在"青苔"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3:体会诗人情感
1.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觉是:(可多选)
□热闹欢快□寂静清幽□雄伟壮观□平静喜爱
2.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望天门山》学习单
任务1:圈画景物
在诗中圈出景物,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品读诗句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是什么把天门山"断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断"和"开"两个字,你感受到长江怎么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是什么意思?是谁让江水"至此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岸青山相对出"中,青山不会动,为什么诗人说它"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3:想象画面
读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几句话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4:体会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三、《饮湖上初晴后雨》学习单
任务1:理解诗题
1.读了诗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饮:___________(交代_______)
湖上:___________(交代_______)
初晴后雨:___________(交代_______)
任务2:小组合作学习
1.这首古诗写到了哪些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一句或两句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我选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晴天的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天的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用什么比喻西湖?为什么这样比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3:体会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一、对比三首古诗
诗名 描写的景物 景物特点 诗人情感
《鹿柴》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 后雨》
二、学习古诗的方法
请写出学习古诗的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实践:自然美景推荐官
选择你喜欢的一处美景(鹿柴/天门山/西湖),为它写一段推荐语(100字左右):
我推荐的景点:___________
推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三首》学习单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学习单答案
一、《鹿柴》学习单答案
任务1:字音节奏闯关
2.节奏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任务2:画面解码
1."空山"是"空无一物"的山吗?
答:不是。空山是指空阔的山林,人迹罕至,很安静,不是什么都没有。
2."人语响"出现后,山林是更吵了还是更静了?为什么?
答:更静了。因为周围太安静了,才能清楚地听到说话声,反而更衬托出山林的寂静。(以动衬静)
3."返景"是怎样的阳光?它照在"青苔"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返景是傍晚夕阳返照的光,很柔和。柔和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林,照在地上的青苔上,青苔好像被染亮了,特别美、特别温暖。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前两句:空阔的山林里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后两句: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任务3:体会诗人情感
1.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觉是:
寂静清幽 平静喜爱
2.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幽静生活的平静和喜爱之情,以及寄情山水的情怀。
二、《望天门山》学习单答案
任务1:圈画景物
景物:天门、楚江(长江)、碧水、青山、孤帆、日(太阳)
任务2:品读诗句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是什么把天门山"断开"的?
答:浩浩荡荡的长江(楚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
2.从"断"和"开"两个字,你感受到长江怎么样?
答: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波涛汹涌、力量强大。
3."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是什么意思?是谁让江水"至此回"?
答:"回"是回旋、回转,改变方向的意思。是天门山让江水至此回旋,说明天门山山势险峻、雄伟高大。
4."两岸青山相对出"中,青山不会动,为什么诗人说它"出"呢?
答:因为诗人坐在船上,船由远及近前行,两岸的山逐渐靠近,就像向诗人走来、迎接诗人一样。一个"出"字化静为动,生动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前两句:浩浩荡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后两句: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
任务3:想象画面
参考答案:我仿佛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像一把利剑,把巍峨的天门山从中间劈开。江水滔滔东流,到了天门山又形成回旋的水流。两岸的青山隔江相对,像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叶孤舟从红日边飘然而来,画面壮观而又灵动。
任务4:体会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豪迈奔放的情怀。
第二课时学习单答案
三、《饮湖上初晴后雨》学习单答案
任务1:理解诗题
1.读了诗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饮:喝酒(交代事件)
湖上:西湖(交代地点)
初晴后雨:先晴天后下雨(交代天气)
任务2:小组合作学习
1.这首古诗写到了哪些景物?
答:水光、山色、西湖、雨、晴天
2.选一句或两句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示例:
"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太阳的照耀下,波光闪动,美极了。
"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迷茫缥缈,时隐时现,这朦胧的景色也非常奇妙。
3.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晴天的西湖:水波荡漾,阳光照耀下波光闪动,明艳动人,像浓妆的美女一样。
雨天的西湖:云雾缭绕,山色迷蒙,若隐若现,像淡妆的美女一样素雅清秀。
4.诗人用什么比喻西湖?为什么这样比喻?
答:诗人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因为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很美,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同样迷人,都是美的化身。
5."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答:无论是淡雅的妆容还是浓艳的打扮都很合适、都很美。比喻西湖无论晴天雨天都很美。
任务3:体会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赞美和陶醉之情,以及欣赏自然之美的情怀。
综合练习答案
一、对比三首古诗
诗名 描写的景物 景物特点 诗人情感
《鹿柴》 空山、深林、人语、返景、青苔 空寂、静谧、幽静 平静、寄情、喜爱
《望天门山》 天门山、长江、碧水、青山、孤帆 雄奇壮阔 豪迈、奔放、热爱
《饮湖上初晴 后雨》 西湖、水光、山色、晴雨 灵动多姿、神韵独特 陶醉、欣赏、赞美
二、学习古诗的方法
1.读通读顺(字音、节奏)
2.圈画诗中景物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
5.体会诗人情感
课后实践:自然美景推荐官
参考示例:
我推荐的景点:天门山
推荐语:
我最喜欢李白笔下的天门山。浩浩荡荡的长江像一把利剑,把天门山从中劈开。江水滔滔东流,到了天门山又形成回旋的水流,真是壮观!两岸的青山隔江相对,像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这雄伟的天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