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老王》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老王》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7 11:5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王》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今天的语文课我们来一篇杨绛先生的文章。读杨绛的作品,徜徉在她朴素干净的文字里,贴近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走进当时可怜活命的人物真实的内心,或许你会被平凡交往中人性的至善深深感动。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杨绛简洁质朴的文字,了解老王的生活,贴近老王的内心,体味杨绛的不安,表达善意的温暖。
(板书课题:老王)
师: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王的日常生活。
(多媒体显示:请听读课文1-4段内容,用特定句式介绍老王。
句式:(唉/咦/呀/噢),老王啊,他 。)
生:(仔细听读,并圈点勾画。)
师:文章听完了,谁先来说说看?
生:唉,老王啊,他是一个落单了的蹬三轮的。
师:你为什么会用“落单”这个词来介绍老王?
生:从“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还有“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可以看出他很孤单。
师:“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这一句怎么样?
生:也对。
生:噢,老王啊,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是个老光棍。
师:你这句中“没出息”为何要加双引号?
生:这是老王说的话。
师:说是引用更准确吧。(生笑)
生:呀,老王啊,他瞎了一眼,真不幸啊!
师:他的不幸是瞎了一只眼,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吗?
生:他生活在社会底层,眼睛不好,晚上看不清楚,会影响他的日常生活和生计。
师:怎样影响到他的生计了呢?
生:有人害怕他的眼睛看不清,撞到了哪里。
生:咦,老王啊,他住的那儿不是他的家?
师:他住的那儿为什么不是他的家呢?
生:我认为家里面应该是有亲人的,如果没有亲人那里就只是一所房子。
师:他住的那个地方怎么样?
生:破破烂烂。
师:原文怎么说的?
生: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你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文句找得好,句子写得也很棒。还能结合文段说说老王的车吗?
生:我试试吧。唉,老王啊,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师:的确,三轮车是他的全部家当,如果连三轮车都没了,估计他很难生存下去。老王的确就是这样一个可怜活命的普通人。
(板书:老王——可怜活命)
师:是什么让杨绛对老王这样一个可怜活命的普通人念念不忘呢,或许老王的语言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钥匙。请快速阅读,勾画文中老王的六句话。
生:①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②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③他说可以凑合。④“嗯”⑤他只说:“我不吃。”⑥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师:为什么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生:因为“钱先生”是读书人,老王从心里尊重他。
生:杨绛一家一直关照老王的生意,还给老王送鱼肝油。不能要钱。
生:“钱先生”是去看病的,需要钱。
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老王是一个尊重他人、真诚无私、知恩图报、善解人意的人。
师:老王为什么“哑”“悄悄”?为什么用“还”?
生:问话不能给杨绛先生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他不小声一些,别人听到会对杨绛两口子有看法。体现了他的善解人意。
生:根据之前了解的背景,文革开始后,杨绛两口子都没工资了,只有生活费。生活肯定紧张,钱上也不宽裕。
师:对,杨绛的生活状况也不好。
(板书:杨绛——卑微苟活)
生:是的。
师:因为有这样的背景,这些句话更能体现老王对杨绛一家的体谅与关心。下面,我们来揣摩第6段中老王的语言,(多媒体显示:同桌互助,合理补写13段中老王的话。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师:大家想好了就可以试着说一说。
生:我就是想让你们吃好些。
师:你为什么这样补写?
生: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杨绛一家应该生活得很辛苦,老王平时受他们的照顾,所以想用一些东西来帮助他们。
师:所以他这样说,并且用具体的行为来进行表达。
生:我只是想来表示对你们的谢意。
师:从善心揣摩善心,很让人感动。
生:我只是想再来看看你。
师:为什么是“来看看”?
生:在老王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这是他的一个心愿。
师:这三位同学都关注了句式结构,关注了来访目的,关注了人物性格,都是比较成功的补写。听过大家的,我也补写了一句:我是来见你最后一面的。老王临死前还要拖着病躯去见最后一面的人,一定是他最挂念的人,最知心的人,最想见的人,最想感谢的人,最想把心都掏出来给他的人。(掌声)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话,在对话中再次感受这个普通人物金子般的心。
师:老王,这么麻烦你,送墨存来医院。
生:(大声地)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师:这样读可以吗?
生:让我想想。好像不行。他很体谅人的,声音应该低一些。
师:你再试试。
生:(低声,深情的)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师:给你,拿着。
生:(哑着嗓子,低声的)你还有钱吗?
师:我有。
生:(不大放心地看)
师:这是一次精彩地情景回放。老王的语言,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接近这个动人的形象。可对这样一个善良的好人,杨绛日后回想起来,为何会满心“不安”呢?我们一起读文章。
生:齐读22段。
师:对文句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
生:“我想他是知道的”一句中“想”是什么意思?
师:有没有同学来解答一下。
生:13段中“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却没有感谢他。所以老王有没有领受到她的谢意,是不确定的。
生:老王是那么善良,那么体贴人心,他应该懂我的意思。所以用了“想”字,表示估计,揣摩。
师: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一句中为何用“侮辱”一词?
生:老王来表达谢意,他的本意不是要钱,杨绛却给了钱,这样容易让老王误解。
师:杨绛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呢!她能关照和体谅老王的心,所以用了这个词。当时觉得没有什么,但对老王来说是不合适的。
生:老王他给我的是一片心意,而我却没有给他平等表达恩情的机会。
师:杨绛是“心上不安的”,可对于同是善良的人,杨绛有没有必要“愧怍”呢?(多媒体显示:文章第22段写道:“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么杨绛有没有必要“心上不安”呢?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生:(小组讨论)
师:请持不同观点的同学,顺次发表意见,可以直接反驳。
生:首先,老王给我送冰,我给他钱;其次,老王送钱先生看病,我还给他钱;最后,老王给我送大鸡蛋和好香油,我依然给他钱。从这个方面看,老王只是表达他对我的谢意,而我总是拿钱这样的物质的东西来回报,不合适。另外第7段,“同院的老李代他传话”,她为什么不去老王的家里看看老王呢?
生:因为老王家里的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给他钱就是为了帮助他的生活,我认为这样做是可以心安的。
生:“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一句,因为老王是拖着病躯来给他送香油和鸡蛋的,她连让老王进屋休息都没有做到。我认为这里会让杨绛心上不安。
生:我当时也是对老王的身体状况表示非常担心,所以在忙乱中没有做出请他休息的这种决定,但我也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了。不但给了他钱,还把他包鸡蛋的布叠好,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我对他很好,心上可以安稳一些。
生:但是,从“害怕”二字可以看出她当时确实有些糊涂了,日后回想起来确实觉得自己没有做好。从“我不懂”“没多问”可以看出来杨绛对老王的关心还不够。
生:我反驳一下,“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这个句子可以看出杨绛对老王还是关心的。
生:我觉得她如果关心老王的话,不会是“碰见”老李的时候才去问。她应该主动去找老王,然后再问。还有,她已经担心直僵僵的老王会摔倒,站到楼梯口,为何不把老王送下楼去?
生:等到她感到抱歉的时候,老王已经走了,不是她没有这个想法。
师:大家都能紧扣课文,有理有据,最后,请双方同学各派一位代表总结本方观点。
生:我们认为杨绛虽然对老王好,但是还是做得不够,因而可以理解她的心上不安。
生:我们认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杨绛已经尽她的能力做到了最好,完全可以安心的。
师:的确,杨绛是“心上不安”的,因为从文字中我们读出了是反思与自省,那是她自认为的对老王的不够关爱,不够尊重,不够平等。
(多媒体显示:1.老王病时,不知什么病,不知吃了什么药。2.老王死前,没有给他平等报恩的机会。3.老王到我家时,没让他坐坐,喝口茶水。4.老王离开家时,担心他摔倒,却没有扶他一把,或者送他回去。5.老王死后,不知死的时间,不知埋的地点。)
同时,她也完全可以“心上可安”,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杨绛对老王的善良也足以让人感动,是人性的光辉和美,同情弱者,对人热心,为人善良。
(多媒体显示: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2.给老王大瓶的鱼肝油。3.让老王给我们家送冰,不需要减半收费。4.询问他的生活状况。5.在老王病时托人捎钱接济他。)
师:当老王把自己满满的爱意送给杨绛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害怕,或许是因为特殊时代的原因,但日后回忆起来,觉得自己给老王的关心还是很不够。当杨绛有了这样的思考,她的善便与老王的善美美地重合在了一起,这便是最温暖的善意。
(边说边板书,用红色粉笔画出一个心形,并在中间写上“善”字。)
生:(鼓掌)
师:下面,我们一起用自己真诚的语言对这两颗善心表达最真诚的敬意。
(多媒体显示:请按照所给句式,每人一句,小组合作完成小诗“温暖的善意”。句式:温暖的善意,
不仅仅是 ,
更是 。)
生1:温暖的善意,
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照顾,
更是心灵上的尊重与平等。
生2:温暖的善意,
不仅仅是临别来见最后一面,
更是心底最深沉的信任。
生3:温暖的善意,
不仅仅是一张冰冷的钞票,
更是一个温暖的笑容。
生4:温暖的善意,
不仅仅是刻意维持的假象,
更是连接心灵的纽带。
生5:温暖的善意,
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帮助,
更是一句简单的问候。
生6:温暖的善意,
不仅仅是一句句简单的应和,
更是不善于表露的一颗火热的心。
生7:温暖的善意,
不仅仅是生前的那份关爱,
更是逝后的那份愧怍。
师:哪位同学可以对这一组的创作进行评价?
生:这个小组的创作,紧扣文章主题,细节处见真情,我很喜欢。
师:评价准确中肯。
生:如果他们的句式再整齐一些会更好。
师:希望这个小组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其他学生跃跃欲试,准备发言)
师:时间关系,请各组将口头表达的小诗在课后整理成文稿,记录下这次心灵的感动,好吗?
生:(齐声)好!
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杨绛和老王无疑都是不幸者。他们一个活得可怜,一个活得卑微。可就是在那样一个黑暗如铁的时代,这两点善良的微光,彼此温暖,让人动容。而杨绛心上的不安,正是岁月风尘中“生者”对“逝者”的愧怍,正是灵魂最深处一颗“善心”对另一颗“善心”的愧怍,正是日常小事里“被关爱者”对“给予他人关爱不及”的愧怍。这也是我们在杨绛的文字里能够得到的最厚重的收获!(掌声)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