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4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新课标全国命题趋势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4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新课标全国命题趋势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15:3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新课标全国命题趋势卷
读万卷书,方能习得广博的知识;行万里路,才能知道天地之广阔。为迎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班级开展“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活动,请你参与。
拟写开场白
在这春暖花开、草长yīng(  )飞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桃花源记》,观自然美景,叹世外桃源的tián(  )静悠然;读《核舟记》,赏精湛技艺,赞民间智慧的博大精深。书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伴侣。我们携带一本好书走遍天涯海角,在参差披fú(  )的烟柳间感怀美丽人生! 同学们,我们在世界读书日开展“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活动,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广泛阅读,激发我们的阅读热情。愿阅读成为你我的终身信仰,让我们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汉字。(3分)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2分)
载体(  )(A.zǎi B.zài)     精湛(  )(A.zhàn B.zhǎn)
3.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语病,请你修改。(2分)
布置海报墙
4.同学们收集了多幅读书活动的海报,将选择一幅张贴。请你帮其选择并陈述理由。(3分)
A.     B.     C.
我选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建读书会
【活动一:读音律之书】
5.诗文有声有色有情味。下面是同学们制作的表格,请你补充完整。(8分)
诗文之美 诗文名句 心境
有声 阡陌交通,①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愉悦
有色 中无杂树,②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优美
有形 ③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上张丞相》) 壮阔
有情 海内存知己,④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豁达
《诗经》节选
◆《关雎》 关关雎鸠,⑤_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⑥__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子衿》 ⑦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活动二:品经典之味】
6.小语对朱自清《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这一章节颇感兴趣,于是春节期间收集了“蛇”的资料与你研讨,请你补全对话。(4分)
小语:相传汉字是①________________创造的,说是一个人独创,是不可能的。汉字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时代的演变,你看“蛇”字,变化就很大。
我:是的。就造字法来看,蛇的本字是“它”,是一个②________________字;后来在其左边增加“虫”,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
7.如何将《经典常谈》读出趣味来?梁启超的做法或许能给你以启发。请你以《经典常谈》中任意一篇为例,谈谈你的阅读方法。(60字左右)(4分)
梁启超“趣味读书”的方法 第一,无所为而为,为读书而读书,为趣味而读书;第二,持之以恒,不要轻言放弃;第三,务要深入钻研,才能引起兴味,如嚼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第四是找朋友切磋,互相刺激,互相启发,往往可以使趣味越来越浓厚。
【活动三:读人生之书】
读书小组制作了关于柳宗元的阅读资料卡,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8.根据人物简介,说说甲诗中“十一年前南渡客”指的是哪件事。(2分)
9.【甲】【乙】两诗都写到春景,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加以分析。(2分)
10.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补充【丙】文中缺失的注释。(4分)
文言字词 方法 注释
西南绝域 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或推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与母偕行 成语推断法:白头偕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禹锡终易连州 查阅词典法:①交换,换;②改变;③容易;④轻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时人义之 语法推断法:根据词语所在的语法位置推断它的活用现象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12.柳宗元为文、为友、为官、为师等方面皆有值得称道之处。请借助柳宗元的阅读资料卡和下面链接材料,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对柳宗元的认识。(4分)
链接材料:他(柳宗元)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柳侯祠》余秋雨
【活动四:读生命之书】
班级开展“寻根乡土 情系家园”阅读研讨会,以下是小语准备的选文,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18分)
________________
李 祥

①白岩,是横亘在酉阳龙潭古镇东边的一片山。古镇每天清晨的第一缕光,从白岩山顶的那朵云打开。
②推门见山的古镇人,对白岩从不厌倦。亦景亦画的白岩,不只给古镇人带来了视觉的美感。在岁月的长河里,它还悄无声息地安放在古镇人心头,等待着打开的时间。
③自小在古镇长大的我,对白岩再熟悉不过。而我发现心头的白岩时,已远离古镇13年。
④13年里,我寄居在喧嚣的城市,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时光看似不紧不慢,却在悄然加速。当我看见母亲的白发越来越多时,时间流逝的恐慌瞬间涌上心头。
⑤预感母亲时日不多,我将她送回了古镇。夕阳下,我慢慢推着轮椅,给母亲指哪儿是白岩,哪儿是外婆家的方向,哪儿是笔架山下的水泥厂。
⑥落日的余晖将我和母亲的影子拉得很长,暖暖地镶嵌在白岩大地上。那是我13年来在古镇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
⑦2023年的春天,母亲走进生命中最后一个季节,给我留下锥心的痛。
⑧带着忧伤和不舍,我回到熟悉的城市继续生活。寂静无声的夜里,我的思绪总被拉回古镇,沉浸在关于母亲的温馨画面:月色皎皎,母亲背着沉甸甸的粮食,从桥的那头走来;夏日院中,浣洗衣裳的母亲,将捶衣棒舞成美丽的弧线;长长的石板街上,母亲牵着我的小手,穿过庙会拥挤的人群……
⑨每一幅画面,都让我真切感受到白岩的存在。

⑩白岩的那边,还是白岩。白岩最深处的小山寨,名为“新房子”。
300多年前,遥居湖南的祖先们历尽艰辛,行走在“湖广填四川”的路上。也许,祖先们是无意间走到这里,远行的疲惫让他们停下了脚步;也许,这里山重水复的地理环境,让祖先们觉得能够远离世事纷争,于是毅然停下了脚步。
勤劳智慧的祖先们,依山建屋、开荒造田,繁衍着生命的种子。一代代接续耕耘的先辈,春播夏种、秋收冬藏,让白岩下的这方土地生生不息。
这方生生不息的土地,也深印着母亲的足迹。
母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天生就有吃苦耐劳的品质。20多岁时,母亲进入龙潭水泥厂工作。后来,农村户籍的母亲不仅没能转为正式工人,甚至失去了在厂里工作的机会。
彼时,母亲已和父亲结婚,成为新房子的人。喂猪养鸡、上山砍柴、挖地种菜、耕田而食……离开了工厂,她像勤劳的先辈们一样,把一颗颗汗水滴进土里,滋润生长的庄稼,哺育年幼的儿女。
面对繁杂的农活,母亲从无怨言。但她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1985年,母亲想方设法筹钱,在古镇最好的小学附近买下了房子。两岁的时候,我趴在母亲的肩头,离开了新房子。再后来,我考上大学、参加工作,证实了母亲的远见。
前几日,老家的熟人给我留言:你是新房子脱掉“农服”的新一代人。
我无从回复,心里深深感谢着母亲。

杉木树不是一棵树,而是白岩下的一个小地方的名字。这里是我余生最长情的牵挂。落叶归根的母亲,长眠在这里。
一抔黄土,天人相隔。站在母亲的坟茔前,心中千般不舍,疼如刀割。我来到这世界后,母亲用所有时间守护着我。可我却无法用余生的时间,陪伴长眠在这里的母亲。
我将格桑花的种子,播撒在母亲坟茔周围。我相信,一粒粒承载思念的种子,一定会开出绚丽的花朵,替我陪伴母亲。
母亲走后的第一百天,我回到杉木树,看见一片盛开的格桑花。朴素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弥漫着纯净的美,如同母亲的笑容。
我萌生了一个愿望,在白岩下种一抹最美的风景,让鲜花长伴母亲。
田间小路,看到漂亮的花卉,我会立即搜索它的花语。外出游玩,总能遇见钟情的种子。就连城市绿化带的植物,也能引起我的关注。
一有时间,我就背上装满花种的行囊,朝着白岩的方向远行。牡丹、芍药、洋甘菊、鲁冰花、大丽花、金边瑞香、五彩锦带……我深信,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植物,将像格桑花一样,开满老家的土地。
我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去杉木树相遇花开。
2024年,清明。我早已提前购买了火车票,又一次启程。“再给母亲种些花吧,让杉木树扎下我的根。”我对自己说。
余生,我是一名长途跋涉的花匠。也许,别人不懂得。但白岩吹来的风,会聆听一切。(有改动)
13.请以时空为序,借助下面图片概述文章内容。(2分)
14.在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常具有表现力。深入语境,我发现第⑧段、第 段画线句中两处省略号在增强表现力上有同有异,请简要概述。(4分)
15.在文学作品中,同一个词的内涵往往有所不同。“你是新房子脱掉‘农服’的新一代人”中两个“新”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16.同学们拟定了两个备选标题,你更推荐哪一个?请说出理由。(4分)
备选标题:A.白岩深处有人家 B.长途跋涉的花匠
17.读完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你一定对作者的“离开”与“归来”有了新的思考,请说出你的思考。(4分)
链接材料:乡土始终是文学的重要母题,“离开与归来”主题往往借助文学变得亲切可感。“离开”源于个体对现实的不满以及想要改变现状的强烈欲望。“归来”源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土情结。“归来”就是“寻根”,寻找一片能安放身心的故土。
创意班刊
18.活动结束后,班级打算出一期以“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为主题的班刊,向同学们征集作品。请你选择一项任务,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个人真实信息。
任务 内容 文本类型
任务一 叙述自己与读书有关的经历或故事。 记叙类
任务二 你最近读了哪本令你印象深刻的作品?产生了怎样的触动或受到怎样的启发?请你写下来。 读后感
任务三 发挥想象,围绕“读书”进行文学创作。 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
1. 莺 恬 拂 2. B A
3. 在“广泛阅读”后加“的习惯”。(“的兴趣”亦可)
4. 示例一:A 海报上面注明世界读书日时间,中间是三本书构成“众”字形,下面是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幅海报号召我们人人参与阅读,也告诉我们阅读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与阅历。
示例二:B 海报上面是“读书让生活更精彩!”这句话,中间是一叠书籍构成了“书”的繁体字,下面是“世界读书日”五个汉字和“书是人类获得智慧的钥匙”一行小字。这幅海报设计巧妙,突出“读书”这一主题,也点明了读书的意义。
示例三:C 海报上面是“世界读书日”五个大字和“读书让生活更精彩”一行字,中间是一盏吊灯,照亮下面摆放的书籍。这幅海报设计巧妙,寄寓着读书可以让人生更敞亮的道理。
5. ①鸡犬相闻 ②芳草鲜美 ③气蒸云梦泽
④天涯若比邻 ⑤在河之洲 ⑥所谓伊人
⑦青青子衿 ⑧悠悠我心
6. ①仓颉 ②象形
7. 示例一:在阅读《〈诗经〉第四》时,会深入钻研,体味孔子是如何理解《诗经》的,并结合搜集到的《诗经》篇目,和朋友讨论其中的优美词句,感受其韵味。
示例二:在阅读《“四书”第七》时,能从中发现趣味,并不感到枯燥乏味,虽然初读时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经过我的坚持,终于明白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8. 指的是十一年前(805年),因为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9. 甲诗写回京途中,天气暖和,驿路上开满了新花,表现了重回长安时的激动、喜悦、期待之情;乙诗写雨后百花零落、榕叶狼藉之景,表达诗人遭到贬谪的悲愤与不满。
10. (1)与世隔绝的地方  (2)一起  (3)②
(4)认为……有义气
11. (1)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2)我和禹锡是至交好友,怎么能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
12. 示例:①为文:柳宗元被贬期间,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将中国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见他富有文采,才华出众。
②为友:柳宗元知道刘禹锡有老母,不忍心因为刘禹锡去荒蛮之地做刺史而致使母子分离,于是起草奏章,请求让刘禹锡去柳州,自己去播州上任。可以看出柳宗元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
③为官:柳宗元改革用孩子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陋习,自己出私钱将被抵押者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爱民如子,替老百姓办实事。
④为师:当地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拜柳宗元为师;凡是经过柳宗元的指点,都能成为名士。可以看出柳宗元为人热忱,指导有方。(任选两个即可)
【丙参考译文】元和十年,柳宗元依照惯例被调职到柳州担任刺史。当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任命为播州刺史,朝廷的任命书下达后,柳宗元对他的亲友说:“刘禹锡有年迈的母亲,如今他要到偏远的郡县去任职,那里是西南的偏远之地,来回万里路程,他怎么能和母亲一起去呢?如果刘禹锡和母亲分隔两地,那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至交好友,怎么能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随即起草奏章,请求将柳州让给刘禹锡去,而他自己愿意去播州。恰巧裴度也上书朝廷说明了这件事,最终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
在柳州,当地有个习俗,人们用儿女作为抵押来借钱,如果到期还不上钱,儿女就会被债主收走。柳宗元(到任后,)革除了这种陋习。对于已经被债主收走的儿女,柳宗元便拿出自己的钱来赎回他们,让他们回到父母的身边。(那些)来自江岭一带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跟随柳宗元学习;凡是在他门下学习的,都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柳宗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为柳宗元料理丧事,并护送他的灵柩和妻子、儿女返回京城,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有义气。
13. ②母亲离世前,“我”陪她返回古镇度过人生最后一程(1分) ③母亲去世后,“我”在母亲的坟茔周围栽种格桑花陪伴母亲(1分)
14. 相同:它们都表示列举的省略,意犹未尽。(2分)
不同:⑧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回忆的延展,描述作者记忆中关于母亲的温馨画面,表现了母亲对作者的呵护和陪伴。(1分) 段中的省略号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勤劳和能干,通过列举母亲的各种农活,展现了母亲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敬仰。(1分)
15. 第一个“新”是指“新房子”,它是祖先迁徙到这里,依山建屋,开荒造田建设的山寨。(2分)第二个“新”是指“我”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以一种不同于先辈农耕的方式生活,体现出“我”作为新房子的新一代,接续耕耘,继承祖先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2分)
16. A ①此标题呼应文中祖先来此扎根,母亲在此生活、落叶归根等情节。蕴含深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母亲的眷恋怀念之情。②此标题化用古诗句“白云生处有人家”,富有诗意,突出白岩亦景亦画的特点。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白岩是全文的空间线索,三个片段都发生在白岩脚下。④本文的重点是写乡土情思,而非“花匠”,所以B标题不合适。(一点1分,共4分)
17. 示例:①“我”离开白岩进城读书工作,源于母亲希望“我”用知识改变命运,也源于“我”想改变世代务农命运的强烈愿望。(2分)②寄居都市,城市的喧嚣和母亲病重让“我”发现心头的白岩。母亲离世前,“我”陪伴母亲归乡,母亲离世后,“我”归来种花,都体现出“我”对故乡和母亲的眷恋之情。“我”希望通过归来种花,在白岩扎下自己的根,安放身心,获得归属感。
18.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