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2025级10月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这三种疾病均由蚊子传播,蚊子叮咬感染者后,携带病毒再叮咬他人,导致病毒不断传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致病病毒增殖所需的原料、模板均由人体细胞提供
B. 致病病毒属于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C. 细胞学说认为,除病毒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 基孔肯雅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会产生6种物质分子
2. 溶酶体形成过程是:内质网的核糖体合成溶酶体酶前体,经内质网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cis膜囊,磷酸化后形成甘露糖-6-磷酸(M6P);高尔基体TGN膜上存在M6P受体,正常情况下,TGN膜上M6P受体与M6P结合后包裹形成运输小泡,再经过一系列过程形成前溶酶体、溶酶体;在前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M6P受体与M6P分离,并返回高尔基体,其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酶体是一种单层膜的细胞器,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B. 少量存在于细胞膜上的M6P受体的作用是回收偶尔分泌到细胞外的磷酸化的溶酶体酶
C. 据图可知,高尔基体产生囊泡的一侧膜上主要加工分泌蛋白
D. 与前溶酶体相比,高尔基体的pH小于前溶酶体
3. 油菜种子在形成和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和脂肪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子形成过程中,曲线交点表示可溶性糖与脂肪的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
B. 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逐渐成为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C. 种子形成过程中,脂肪水解酶的活性较低,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下降
D. 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脂肪是种子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的“控糖”建议是: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添加糖是指在食物的烹调、加工过程中添加进去的单糖、二糖等糖类甜味剂,不包括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吃含添加糖和味道甜的食物,就能降低糖类物质的摄入量
B. “无糖饼干、无糖麦片、无糖藕粉”等产品不含糖类物质
C. “奶茶”中的果糖和蔗糖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再转化为糖原
D. 肥胖、某些糖尿病等都直接或间接与长期糖摄入超标有关
5. 《养生四要》中记载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摄入的五谷(麦、黍、稷、麻、菽),五畜(牛、犬、羊、猪、鸡),五果(李、杏、枣、桃、栗)和五菜(葵、韭、藿、薤、葱)。这些食物富含糖类、蛋白质、脂质等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五谷”中的淀粉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B. “五菜”中的纤维素可作为人体的能源物质
C. “五果”中的蛋白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是必需氨基酸
D. “五畜”中的脂肪大多数含有饱和脂肪酸
6. PET-CT是一种使用示踪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所用示踪剂是由葡萄糖分子2号碳上的羟基被 F(具有放射性)取代改造而来的,可根据放射性评估细胞摄取能源物质的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示踪剂和脂质的组成元素相同
B. 该示踪剂水解后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
C. 该示踪剂改造前可在水浴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砖红色
D. 细胞中放射性越强,代表该细胞摄取能源物质的量越少
7. 为研究运动员在不同海拔训练时,体内糖原和脂肪的供能占比(指二者提供的能量占运动员每日消耗总能量的比例)随海拔变化的规律,科研人员统计了不同海拔下二者的供能数据,并绘制如下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体内的脂质和糖类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
B. 随着海拔的升高,运动员体内的脂肪大量转化为糖原
C. 在海拔4000米处训练时,运动员体内脂肪的消耗量等于糖原的消耗量
D. 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训练时,运动员饮食中的脂肪比例需大于低海拔地区
8.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种子萌发过程中具体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花生油是在室温时呈液态的常见植物油,熔点较低,所含的饱和脂肪酸比较丰富
B. 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的脂肪常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脂肪微粒被染成红色
C. 种子萌发初期,大量脂肪水解转变为蔗糖,从而导致种子的干重增加
D. 相同质量的脂肪和蔗糖相比,蔗糖彻底氧化分解所消耗的 O2更多
9. 外泌体是机体内大多数细胞能够分泌的一种微小膜泡,具有脂质双层膜,广泛分布于体液中,可通过其携带的蛋白质、核酸、脂类等物质调节靶细胞的代谢活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细胞间信息传递系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外泌体膜蛋白与靶细胞膜蛋白结合,是完成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前提
B. 外泌体膜可与靶细胞膜直接融合,释放其所含的蛋白质、核酸、脂类等物质
C. 外泌体的功能取决于来源的细胞类型,分泌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细胞的生理状况
D. 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外泌体,能通过信息传递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与生长
10. 有人把变形虫的核取出,观察无核变形虫短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特点后,预测出a~d四个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推测理由①~④。请选出预测现象和推测理由均正确的一个组合预测现象:( )
a.失去核的变形虫,虽然停止伸出伪足,但几天后核将再生,能正常活动
b.失去核的变形虫,细胞质功能逐渐衰退,几天后将死亡
c.失去核的变形虫,虽将会反复进行数次分裂,但结果还是死亡
d.除去核以后,细胞质活动反而暂时提高,因此细胞分裂将更加旺盛
推测理由:
①核能抑制细胞的过度分裂
②没有核的细胞也具备分裂的能力
③如果没有核,就不能制造出合成众多蛋白质所必需的核酸
④许多生物结构都有再生能力,核也能再生
A. a~④ B. b~③ C. c~② D. d~①
11. 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细胞膜发出荧光。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图1)。通过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图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含有磷脂、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B. 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可能是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
C. 若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发现漂白区域荧光恢复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具有促进运动的作用
D. 最终恢复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12. 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小窝,小窝蛋白中的某些氨基酸在一定的激发光下能够发出荧光,当胆固醇与这些氨基酸结合,会使荧光强度降低。为研究小窝蛋白中间区段与胆固醇的结合位点,分别向小窝蛋白的肽段1(82~101位氨基酸)和肽段2(101~126位氨基酸)加入胆固醇,检测不同肽段的荧光强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磷脂分子和小窝蛋白共同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B. 小窝蛋白中间区段与胆固醇的结合位点主要在肽段1
C. 采用荧光标记法可证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有一定的流动性
D. 胆固醇能与氨基酸结合,说明胆固醇具有运输氨基酸的功能
13. 野生型水稻籽粒糊粉层细胞内,高尔基体出芽的囊泡在其膜上 G 蛋白作用下定位至液泡膜并融合,从而将谷蛋白靶向运输至细胞液中,相关过程如图 1 所示;研究人员发现一株异常水稻,该水稻胚乳出现萎缩、粉化,粒重减少了 30%,为探究原因,科研小组用放射性标记物追踪谷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并检测相应部位的放射性相对强度,结果如图 2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用14C 代替3H 标记氨基酸研究 G 蛋白的运输过程
B. G 蛋白的合成起始于附着在①上的核糖体,③结构起运输枢纽作用
C. 含有 G 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液泡前体融合,体现了细胞内的信息交流
D. 图 2 的实验结果表明水稻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谷蛋白的运输发生障碍
14. 土壤中含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右图表示土壤中甲、乙两种矿质元素浓度变化与某植物生长速率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甲元素是该植物细胞中的微量元素,乙元素是大量元素
B. 当土壤中乙元素浓度为C时,施含乙元素的肥料更有利于该植物生长
C. 该植物的生长对乙元素的需求大于对甲元素的,说明植物生长过程中乙元素更重要
D. 细胞中的元素在土壤中也都存在,这说明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15. 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均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②池塘中的水、阳光等也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都具有叶绿体
④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
⑤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
⑥新冠病毒与肺炎链球菌均可以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⑦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
A. 6项 B. 5项 C. 4项 D. 3项
16. 甲图是油菜种子在发育过程中,糖类和脂肪的变化曲线;乙图是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相关物质干重的百分含量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油菜种子发育过程,需要更多的N元素来合成脂肪
B 开花后油菜种子形成过程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可用于转化形成脂肪
C. 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淀粉含量上升的原因是由还原性糖转化形成
D. 小麦种子成熟过程淀粉含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
17.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是使血液呈红色的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图甲是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模式图,其含有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α链和β链不同),由574个氨基酸组成。图乙表示β链一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乙所示多肽链片段由3 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B. 据甲、乙两图可知,1条β链至少含有2个羧基,若2条β链完全相同,则1个血红蛋白分子至少含有8个羧基
C. 构成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在于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D. 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形成过程中形成了570个肽键
18. 研究者改造蓝细菌和酵母菌,使蓝细菌进入酵母菌细胞,二者形成内共生体。改造后的酵母菌在光照条件下能在无碳培养基中繁殖15~20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蓝细菌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分别是RNA和DNA
B. 内共生体内蓝细菌依赖酵母菌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 内共生体内蓝细菌可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碳源
D. 该研究为线粒体的内共生起源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
二、非选择题
19. 血红蛋白(HbA)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并运输氧。每个血红蛋白分子由1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血红素中心为1个铁原子)组成。每个珠蛋白有4条肽链,α链、β链各2条,每条α链由141个氨基酸构成,每条β链由146个氨基酸构成。图1是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推测,HbA的一级结构是指________。
(2)HbA中含有________个氨基酸,形成HbA的过程中需脱去_______个水分子。
(3)HbA的合成场所为____________,初始合成的珠蛋白中______________(填“含”或“不含”)铁元素。人体缺铁会贫血,说明无机盐具有_________的作用。
(4)若每条a链含有丙氨酸5个,分别位于第26、71、72、99、141位(如图2所示)。肽酶E专门水解丙氨酸氨基端的肽键。肽酶E完全作用于1条a链后,产生的多肽中氢原子数比a链_______(填“多”或“少”)__________个。
(5)蛋白质表面吸附的水构成“水膜”以保护蛋白质。强酸能破坏蛋白质表面的“水膜”使蛋白质变性,导致其空间结构都变得伸展、松散,从而暴露出更多的肽键,双缩脲试剂可与肽键发生络合反应显紫色。为验证盐酸能使蛋白质变性,可选用________(填“HbA”或“豆浆”)为材料,对照组滴加1mL蒸馏水,实验组滴加__________,并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预测实验结果是______。
20. 近日,加拿大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RSC)公布了2025年新增院士名单。湖北省沙市中学校友镇梅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The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镇梅教授1983—1986年在我校学习。在后期的科研工作中,她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巧妙融合电子显微镜、遗传学、光遗传学与电生理学等多学科技术,在神经元连接机制、突触功能调控及神经系统疾病模型构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秀丽隐杆线虫的精细胞不含溶酶体,但成熟精子中的线粒体数量约为57个,明显低于精细胞中线粒体数量90个。2023年11月,中国科学家首次鉴定到一种能特异性包裹线粒体的细胞外囊泡,并命名为“线粒体囊”。生殖腺内的蛋白酶可以作为发育信号,依赖SPE-12和SPE-8等酶的作用,触发精细胞释放线粒体囊。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发育信号的蛋白酶从合成到分泌到细胞外,经过的细胞器依次为核糖体、______。
(2)线粒体数量可能和精子的运动能力与可育性有关,秀丽隐杆线虫的成熟精子中线粒体数量较精细胞明显减少,你认为______(填“是”或“不是”)主要通过细胞自噬完成的,理由是___________。
(3)细胞骨架是由______组成的网架结构,精细胞释放线粒体的过程中,说明细胞骨架的作用是______。
(4)有人认为精细胞释放“线粒体囊”的机制可能实现精细胞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其他细胞中,提出此假说的依据是______。
21. 2025年,湖北省沙市中学喜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校园环境优美,其中,校园习坎湖是师生眼中最靓丽的风景,部分同学在生物老师的指导下,在湖泊的水样中发现了常见的几种单细胞生物,结合生物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蓝细菌与图中其他生物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细胞内含有_________。
(2)图中细胞中都有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_(至少写出2个),这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3)SARS病毒与上述生物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它的生活离不开细胞,不能称为一个生命系统,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习坎湖这样的小型湖泊属于_________层次。
(4)采集湿地水样进行显微观察,如图所示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不同视野,若将视野1转为视野2。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选择需要进行的操作进行排序,填序号)。
①调节粗准焦螺旋抬高镜筒②调节光圈使视野明亮③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④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⑤向右移动装片⑥向左移动装片
22. 核孔复合体主要由核被膜、中央栓和核质侧的“核篮”结构组成,细胞质中的物质可通过甲、乙、丙三种方式进入细胞核,如图1所示。
(1)核膜由_______层磷脂组成。
(2)亲核蛋白主要通过丙方式进入细胞核。进核之前,亲核蛋白首先需要与______结合,然后在_______和能量ATP的参与下完成运输。
(3)亲核蛋白一般含有核定位序列(NLS)。为探究NLS位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的头部还是尾部,某同学以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为材料进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2),得出NLS序列位于亲核蛋白的尾部的结论。
①请评价该同学的结论并写出评价的依据:_______。
②请完善实验设计:(a)_______。若实验结果为:(b)_______,则上述结论成立。
(4)由上述实验可知,大分子物质进出核孔也是具有______性的。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致病病毒增殖所需的原料由人体细胞提供,模板是病毒自身的核酸,并非人体细胞提供,A错误;
B、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细胞,致病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错误;
C、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并未明确提及除病毒外的一切生物,C错误;
D、基孔肯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彻底水解后会产生磷酸、核糖、4种含氮碱基,共6种物质分子,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A、溶酶体是一种单层膜的细胞器,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中,内含多种水解酶,A正确;
B、少量存在于细胞膜上的M6P受体,可与分泌到细胞外的磷酸化溶酶体酶结合,实现酶的回收,B正确;
C、高尔基体TGN膜(产生囊泡的一侧)主要加工分泌蛋白,cis膜囊主要接收内质网传来的蛋白质,C正确;
D、前溶酶体处于酸性环境,pH较低,高尔基体的pH大于前溶酶体,D错误。
故选D。
3.答案:C
解析:A、种子形成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脂肪含量上升,曲线交点表示两者干重百分率相等,并非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A错误;
B、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但不会成为含量最多的化合物,B错误;
C、种子形成过程中,脂肪逐渐积累,脂肪水解酶的活性较低,细胞代谢减弱,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下降,C正确;
D、种子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是为了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解析:A、很多食物天然含有糖类(如水果中的果糖、谷物中的淀粉),即使不吃含添加糖和味道甜的食物,也可能摄入较多糖类物质,A错误;
B、“无糖饼干、无糖麦片、无糖藕粉”等产品不含添加糖,但可能含有淀粉等天然糖类物质,B错误;
C、蔗糖是二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需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后才能吸收,再转化为糖原,C错误;
D、长期糖摄入超标,多余的糖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还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故肥胖、某些糖尿病等都直接或间接与长期糖摄入超标有关,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A、淀粉是非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A错误;
B、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纤维素,纤维素不能作为人体的能源物质,B错误;
C、“五果”中的蛋白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C错误;
D、“五畜”中的脂肪大多数含有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碳链中不含双键,熔点较高,在室温下呈固态,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A、该示踪剂是改造后的葡萄糖,组成元素是C、H、O、18F,脂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是C、H、O,部分含N、P,二者组成元素不同,A错误;
B、该示踪剂是单糖改造而来,单糖可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无需水解,B错误;
C、该示踪剂改造前是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糖,可在水浴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砖红色,C正确;
D、细胞中放射性越强,代表该细胞摄取能源物质(示踪剂)的量越多,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解析:A、运动员体内的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质中的脂肪是储能物质,二者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但表述未结合曲线信息,且并非本题核心结论,A错误;
B、随着海拔的升高,脂肪供能占比上升,糖原供能占比下降,并非脂肪大量转化为糖原,B错误;
C、在海拔4000米处训练时,脂肪和糖原的供能占比相等,但脂肪和糖原的供能效率不同,故消耗量不相等,C错误;
D、高海拔地区训练时,脂肪供能占比高于低海拔地区,因此运动员饮食中的脂肪比例需大于低海拔地区,以满足能量需求,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解析:A、花生油是植物油,室温时呈液态,熔点较低,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比较丰富,A错误;
B、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微粒染成橘黄色,苏丹Ⅳ染液将脂肪染成红色,B错误;
C、种子萌发初期,大量脂肪水解转变为蔗糖,蔗糖是二糖,含有的能量比脂肪低,但由于水解过程中可能吸收水分,导致种子的干重增加,C正确;
D、相同质量的脂肪和蔗糖相比,脂肪中C、H比例更高,O比例更低,彻底氧化分解所消耗的O2更多,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解析:A、外泌体通过携带的蛋白质等物质与靶细胞膜蛋白结合,传递信息,这是完成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前提,A正确;
B、外泌体具有脂质双层膜,可与靶细胞膜直接融合,释放其所含的蛋白质、核酸、脂类等物质,B正确;
C、外泌体的功能取决于来源的细胞类型,不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所含物质不同,其分泌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细胞的生理状况,C正确;
D、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外泌体,可能通过信息传递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与生长,而非抑制,D错误。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A、变形虫的核取出后,无法再生,失去核的变形虫不能正常活动,a现象和④推测理由均错误;
B、失去核的变形虫,无法制造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核酸,细胞质功能逐渐衰退,几天后将死亡,b现象和③推测理由均正确;
C、失去核的变形虫不能进行分裂,C现象和②推测理由均错误;
D、除去核以后,细胞质活动会逐渐衰退,不会暂时提高,细胞分裂也会停止,d现象和①推测理由均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A、细胞膜含有磷脂、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以追踪膜成分的运动,A正确;
B、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是因为被漂白区域内外的荧光分子相互运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性,B正确;
C、若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发现漂白区域荧光恢复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具有抑制膜分子运动的作用,而非促进,C错误;
D、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部分膜分子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无法移动到漂白区域,D正确。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并非磷脂分子和小窝蛋白共同构成,A错误;
B、加入胆固醇后,肽段1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肽段2的荧光强度变化不明显,说明小窝蛋白中间区段与胆固醇的结合位点主要在肽段1,B正确;
C、荧光标记法可证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非功能特点,C错误;
D、胆固醇与小窝蛋白中的某些氨基酸结合,改变荧光强度,不能说明胆固醇具有运输氨基酸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A、氨基酸中含有C、H等元素,14C和3H都具有放射性,可以用14C代替3H标记氨基酸来研究蛋白质(包括G蛋白)的运输过程,A正确;
B、G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其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A(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B结构为高尔基体,起运输枢纽作用,B错误;
C、含有谷蛋白的囊泡②与液泡膜融合,体现了细胞内的信息交流,C正确;
D、由图2可知,与正常水稻相比,异常水稻中高尔基体处放射性相对强度较高,液泡处放射性相对强度较低,这表明水稻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谷蛋白的运输发生障碍,导致谷蛋白不能正常运输到液泡中,D正确。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A、图中未体现甲、乙元素的含量,无法判断其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A错误;
B、当土壤中乙元素浓度为C时,植物生长速率不再随乙元素浓度升高而增加,此时施含乙元素的肥料对植物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B错误;
C、植物对乙元素的需求大于甲元素,不能说明乙元素更重要,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对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C错误;
D、细胞中的元素在土壤中都存在,说明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具有统一性,D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①人体内的细胞具有分化功能,不同细胞承担不同的生命活动,并非每一个细胞均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①错误;
②池塘中的水、阳光等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也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②正确;
③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不具有叶绿体,③错误;
④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既有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生物,④错误;
⑤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这是细胞的共性,⑤正确;
⑥新冠病毒无核糖体,不能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需依赖宿主细胞的核糖体,⑥错误;
⑦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来科学家发现新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这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⑦正确;综上,正确的有②⑤⑦,共3项。
故选D。
16.答案:A
解析:A、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不含N元素,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合成脂肪,不需要更多的N元素,A错误;
B、油菜种子形成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脂肪含量上升,说明可溶性糖可用于转化形成脂肪,B正确;
C、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还原性糖含量下降,淀粉含量上升,推测淀粉是由还原性糖转化形成的,C正确;
D、由乙图可知,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淀粉含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17.答案:B
解析:A、图乙所示多肽链片段中,氨基酸的R基依次为-CH2-COOH、-H、-CH2-COOH、-CH3、-H,共3种R基,故由3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A正确;
B、图乙中多肽链片段一端有1个羧基,R基中含有1个羧基,故1条β链至少含有2个羧基;1个血红蛋白分子含有2条α链和2条β链,若2条β链完全相同,α链至少含有2个羧基,则1个血红蛋白分子至少含有(2+2)×2=8个羧基,但α链和β链不同,不能直接推断α链的羧基数量,B错误;
C、构成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包括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C正确;
D、血红蛋白由574个氨基酸组成,形成4条肽链,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574-4=570个,D正确。
故选B。
18.答案:C
解析:A、蓝细菌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
B、蓝细菌自身含有核糖体,可自主合成蛋白质,并非依赖酵母菌的核糖体,B错误;
C、改造后的酵母菌在光照条件下能在无碳培养基中繁殖,说明蓝细菌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碳源,C正确;
D、该研究为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学说提供了支持,而非线粒体,D错误。
故选C。
19.
(1)答案: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解析:依据图1所示,HbA的一级结构是指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答案:574;570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HbA的氨基酸分子数为574,在形成HbA的过程中需脱去的水分子数为氨基酸分子数-肽链的条数=574-4=570。
(3)答案:核糖体;不含;组成细胞中重要的化合物
解析:血红蛋白是蛋白质,其合成的场所为核糖体,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初合成的珠蛋白不含铁元素。人体缺铁性贫血,说明无机盐具有组成细胞中重要的化合物的作用。
(4)答案:少;4
解析:若每条α链含有丙氨酸5个,分别位于第26、71、72、99、141位。肽酶E专门水解丙氨酸氨基端的肽键,用肽酶E完全作用于1条α链后,会得到5种产物4条多肽(1-25、26-70、72-98、99-140)和2个丙氨酸(71号、141号),需要消耗5分子水,而1分子水中含有2个氢原子,一个丙氨酸含有7个氢原子,所以产物中的氢原子数比a链少了4个。
(5)答案:豆浆;1mL盐酸;两组均变紫,实验组样液的紫色程度比对照组的深
解析:蛋白质表面吸附的水构成“水膜”以保护蛋白质。强酸能破坏蛋白质表面的“水膜”使蛋白质变性,导致其空间结构都变得伸展、松散,从而暴露出更多的肽键,双缩脲试剂可与肽键发生络合反应显紫色。为验证盐酸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是否含有盐酸是自变量,可选用豆浆为材料,HbA是红色,会干扰实验结果,对照组滴加1mL蒸馏水,实验组滴加1mL盐酸,并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预测实验结果:由于盐酸使蛋白质变性,导致空间结构改变,肽键暴露出来,所以两组均变紫,实验组样液的紫色程度比对照组的深。
20.
(1)答案:内质网、高尔基体
解析: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到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为: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和分泌,经过的细胞器依次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2)答案:不是;细胞自噬需要溶酶体参与,而秀丽隐杆线虫的精细胞中无溶酶体
解析:秀丽隐杆线虫的精细胞不含溶酶体,而细胞自噬需要溶酶体参与,因此成熟精子中线粒体数量减少不是主要通过细胞自噬完成的。
(3)答案:蛋白质纤维;参与细胞内物质的定向运输/锚定并支撑着细胞器
解析: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精细胞释放线粒体的过程中,细胞骨架起到参与细胞内物质的定向运输(或锚定并支撑着细胞器)的作用。
(4)答案:线粒体含有DNA
解析:线粒体含有少量DNA,因此有人认为精细胞释放“线粒体囊”的机制可能实现精细胞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转移到其他细胞中。
21.
(1)答案:蓝细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叶绿素和藻蓝素
解析: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图中其他生物(草履虫、酵母菌、变形虫、眼虫、衣藻)都是真核生物,蓝细菌与其他生物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
(2)答案: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解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这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3)答案: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生态系统
解析:SARS病毒与上述生物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细胞结构;习坎湖这样的小型湖泊,包含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层次。
(4)答案:⑥④②③
解析:将视野1转为视野2,是低倍镜换高倍镜观察,目标细胞在视野左侧,正确操作步骤为:先向左移动装片使目标细胞移到视野中央(⑥),再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④),然后调节光圈使视野明亮(②),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③),故顺序为⑥④②③。
22.
(1)答案:4##四
解析:核膜由两层生物膜组成,每层生物膜含两层磷脂分子,故核膜由4层磷脂组成。
(2)答案:受体;中央栓蛋白
解析:亲核蛋白主要通过丙方式进入细胞核,进核之前,亲核蛋白首先需要与受体结合,然后在中央栓蛋白和能量ATP的参与下完成运输。
(3)答案:结论不可靠,没有放射性物质标记头部的实验,不能排除NLS位于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的头部的可能性;用放射性物质标记亲核蛋白的头部,显微注射进爪蟾卵母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核内无放射性
解析:①该同学的结论不可靠,因为实验只标记了亲核蛋白的尾部和完整亲核蛋白,没有用放射性物质标记头部的实验,不能排除NLS位于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的头部的可能性;②完善实验设计:(a)用放射性物质标记亲核蛋白的头部,显微注射进爪蟾卵母细胞的细胞质;若实验结果为:(b)细胞核内无放射性,则说明NLS序列位于亲核蛋白的尾部,结论成立。
(4)答案:选择透过性
解析:大分子物质进出核孔需要受体和能量,具有选择透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