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探究水的组成的科学史并制作分子模型第一课时-作业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科粤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探究水的组成的科学史并制作分子模型第一课时-作业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科粤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1-05 20:0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2.4 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探究水的组成的科学史并制作分子模型(第一课时)
作业练习
思路与方法 世界是物质的。从微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通过学习科学史实可以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智慧。 1.(新教材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科学家对“水的组成”的探究可谓是艰辛而曲折。 材料1:1781年,普里斯特利在干冷的玻璃瓶中装入“易燃空气”和空气的混合气,然后用电火花引爆,发现瓶壁有水珠。卡文迪许又用纯氧代替空气重复了这一实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仍坚持认为水是一种元素。 材料2:1783年,拉瓦锡重复了普里斯特利和卡文迪许的实验后,他又在一根红热的枪管中通入了水蒸气也得到了“易燃空气”。他得出结论:水不是元素,而是氢和氧的化合物。 材料3: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利用伏打电池对水进行通电,发现两极都有气泡产生,且负极产生的气体就是“易燃空气”。 (1)材料1、2中所提到的“易燃空气”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 (2)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兴趣小组根据材料3的启发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 【查阅资料】常温常压下,1L水中最多能溶解约30mL氧气、18mL氢气。 【实验步骤】 步骤一: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含少量硫酸钠)至充满管a和管b,关闭活塞,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 步骤二:检验管中气体 【实验现象及分析】 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置于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若观察到 ,则证明气体为H2;若观察到 ,则证明气体为O2。 ②某同学提出实验后还需检验硫酸钠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其原因是 。 【实验结论】 ③在化学反应前后, 种类没有发生改变,由此可以证明水是由 、 组成的。 【实验拓展】 ④理论上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某同学进行电解水实验,得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你认为产生此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写出两点原因即可)。 ⑤兴趣小组还对不同电极材料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否相同进行探究,结果如下: 电解液不同电极材料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碳棒铜棒保险丝电阻丝铁丝硫酸钠溶液6.9:1.097.7:3.356.9:2.957.3:3.46.51:3.2
由上表实验信息可得:电解水选择最佳的电极材料为 。 2.采用燃烧法可以用来探究物质的元素组成,某学校的化学社团对蜡烛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诗人李商隐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古人为何剪烛? 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均有较长烛芯露出,且发生弯曲。将其中一支蜡烛的烛芯剪掉一部分后,蜡烛仍正常燃烧,如图1。没有剪烛芯的蜡烛,火焰上方不时有黑烟(主要成分是炭黑)产生;烛芯弯曲的方向,石蜡形成缺口,蜡油外流,如图2。 (1)图2中“不时有黑烟产生”说明蜡烛中含有 元素。 (2)某同学用氧气传感器和另外一种气体传感器测量密闭条件下蜡烛燃烧时氧气和另外一种气体含量的变化。测量结果如图。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你认为该气体可能是 。 (3)请设计实验进一步检验蜡烛是否含有氢元素。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点燃蜡烛,
(4)剪掉过长烛芯的作用是 (写一条)。
参考答案 1.(1)单质 (2) (3)①产生淡蓝色火焰 木条燃烧更旺 ②排除硫酸钠参加反应产生气体的可能 ③元素 氢元素、氧元素 ④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 部分氧气与电极发生反应 铁丝 (1)碳/C (2)二氧化碳/CO2 (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若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生 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4)防止浪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