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课件(4个课时,共69张PPT)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1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课件(4个课时,共69张PPT)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06 06:5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13.1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13.1.1.1 勾股定理
1.掌握勾股定理,理解定理的一般探究方法.
2.通过利用方格纸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学习目标
如图,从电线杆离地面 8m 处向地面拉一条钢索,如果这条钢索在地面的固定点距离电线杆底部 6m,那么需要多长的钢索?
标上字母再看看!
6
8
C
B
A
8m < AB < 14m
新课引入
请同学们画一个边长分别为 8cm 和 6cm 的直角三角形,验证一下斜边的情况!
8cm
6cm
通过研究对比发现,我们每个人画的直角边为6cm和8cm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长度都近似为10cm
10cm
再试试画直角边为3cm和4cm以及8cm和15cm的直角三角形,看看大家画的斜边的近似值是否一致?
通过画图对比发现,我们每个人画的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长度都近似为5cm,直角边为8cm和15cm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长度都近似为17cm.
所以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特定的数量关系,任意两条边确定了,另外一边也就随之确定
事实上,几千年前,数学家们就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1)正方形P的面积是 平方米;
(2)正方形Q的面积是 平方米;
(3)正方形R的面积是 平方米.
1
2
1
观察正方形瓷砖铺成的地面.
(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米)
R
Q
P
A
C
B
新知学习
SP+SQ=SR
AC2+BC2=AB2
问题2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Sp=AC2 SQ=BC2 SR=AB2
问题1 上面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说明,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斜边的平方呢?
试一试
(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P的面积(平方厘米) Q的面积(平方厘米) R的面积(平方厘米)
图1
图2
P、Q、R的面积关系 Rt△ABC的三边关系
9
16
25
9
4
13
SP+SQ=SR
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BC2+AC2=AB2
观察左图,填写下列表格:
Q
P
R
Q
P
R
A
B
C
A
B
C
图1
图2
做一做
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 cm、12 cm的直角三角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并验证“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对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成立.
你会做吗?
13
5
12
A
B
C
经过测量,关系成立
归纳总结
由前面的探索可以发现: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一定有
a2+b2=c2.
这种关系我们称为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几何语言:如图,在Rt△ABC中,∵∠C=90°,∴a2+b2=c2(勾股定理).
a
A
B
C
b
c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 “弦图”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如图是 2002 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ICM-2002)的会标,其图案正是由“弦图”演变而来.
读一读
温馨提示:上述这种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是用面积法.
a
b
c
S大正方形=c2
S小正方形=(b-a)2
S大正方形=4·S三角形+S小正方形
赵爽弦图
证明:
c2=2ab+a2-2ab+b2
所以 a2+b2=c2
即c2=4× ab+(b-a)2
拓展
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
注:赵爽弦图是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
做一做
a
a
a
a
b
b
b
b
c
c
c
c
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
也可以表示为 .
(a+b)2
a2+2ab+b2 = c2 +2ab,
∴ a2+b2=c2.
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你能否根据这一图形,证明勾股定理.
∵ (a+b)2 =
方法总结:我们利用拼图的方法,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结合起来,再进行整式运算,从理论上验证了勾股定理.
例 在Rt△ABC中,已知∠B=90°,AB=6,BC=8,求AC.
解: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B2+BC2=AC2
所以
应用勾股定理,由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可以求出第三边的长度.
随堂练习
1.在Rt△ABC中,AB=c,BC=a,AC=b,∠C=90°.
(1)已知a=6,c=10,求b;
解:(1)在Rt△ABC中,∠C=90°,a=6,c=10,由勾股定理,得 .
(2)在Rt△ABC中,∠C=90°,a=24,c=25,根据勾股定理,得 .
(2)已知a=24,c=25,求b.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4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精确到0.1厘米)
解:分两种情况.①若这两边是直角边,则斜边长是 =5(厘米),周长是3+4+5=12(厘米);
②若这两边中较长的边是斜边,则斜边长为4厘米,所以另一直角边的长为 (厘米),周长是 (厘米),所以此三角形的周长是12厘米或9.6厘米.
3.如图,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紧密地拼接在一起,形成飞镖状,已知外围轮廓的周长为24,OC=3,求该飞镖状图案的面积.
解:24÷4=6,
设AC=x,
依题意有(x+3) +3 =(6-x) ,
解得x=1,
4× ×(3+1)×3=4× ×4×3=24.
故该飞镖状图案的面积是24.
4.已知两个全等的Rt△ABE和Rt△FCD,a,b为直角边长(a>b),c为斜边长.将两个三角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此时B,F重合)摆放,能够得到结论a2+b2=c2.下面是证明该结论的部分过程,请补充完整;
证明:如图,连接AD,DE,
则S四边形ABCD=S△ABE+S△ADE+S△DCE,

M
解:补充证明过程:
∵Rt△ABE≌Rt△FCD,∴∠DFC=∠EAB
∴∠DFC+∠AEB=∠EAB+∠AEB=90°
∴∠BME=180°-(∠DFC+∠AEB)=90°
∴由S四边形ABCD=S△ABE+S△ADE+S△DCE得
(AB+CD)·CF=AE·BM+AE·DM+CD·CE,
(AB+CD)·CF=AE(BM+DM)+CD·CE,
化简得,a2+ab=c2+ab-b2,
∴a2+b2=c2.
M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课堂小结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字母表示:a2+b2=c2
验证
面积法
13.1.1.2 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1.掌握勾股定理简单应用.
学习目标
新课引入
勾股定理是数形结合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本节课让我们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应用的问题吧!
问题1:如图所示,Rt△ABC的斜边AC比直角边AB长2cm,另一直角边BC长为6cm.求AC的长.
解:由已知AB=AC-2,BC=6cm,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B2+BC2=(AC-2)2+62=AC2,
A
B
C
解得AC=10(cm).
新知学习
问题2:如图,为了求出位于湖两岸的两点A、 B之间的距离,一名观测者在点C设桩,使△ABC恰好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的长为160米,BC的长为128米.问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
解:如图,在Rt△ABC中,
AC=160米, BC=128米,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96(米).
答: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96米.
1.如图,等腰△ABC中,AB=AC,AD是底边上的高,若AB=5cm,BC=6 cm,则AD=____ cm.
4
随堂练习
2.如图,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m处折断,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 m处.旗杆原来有多高
12 m
9 m
解:由题可知旗杆顶部到折断处的距离为AC 的长度,
根据勾股定理,得
即 解得AC=15,
旗杆原来的高度为AB+AC=9+15=24 m.
答:旗杆原来高24 m.
A
B
C
3. 如图,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子头顶上方 4000m处,过了20s,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子头顶5000m,则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4000m
5000m
解:设点 A 为男孩头顶,点 C 为正上方时飞机的位置,点 B 为 20 s 后飞机的位置,如图,则 AB2 = BC2 + AC2,
即 BC2 = AB2 - AC2 = 9000000,
所以 BC = 3000 m,
所以飞机的速度为 3000 ÷ 20 = 150 (m/s) = 540 (km/h),
答:飞机每小时飞行 540 千米.
4000m
5000m
4.假期中,王强和同学到某海岛上去探宝旅游.按照探宝图(如图),他们在点A处登陆后先往东走8千米,又往北走2千米,遇到障碍后又往西走3千米,再折向北走到6千米处往东一拐,仅走1千米就找到了宝藏,问登陆点A到宝藏埋藏点B的直线距离是多少千米?
C
解:如图所示,过点B作AD的垂线,垂足为C,
则△ABC为直角三角形,且AC=8-3+1=6,BC=6+2=8,
所以AB= =10(千米).
答:登陆点A到宝藏埋藏点B的直线距离是10千米.
勾股定理的
简单应用
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
课堂小结
13.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2.能够运用勾股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同学们,用一把刻度尺你能画出直角吗?古埃及人做到了.你们知道他们用的什么方法吗?
新课引入
据说,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
他们用13个等距离的结把一根绳子分成等长的12段,一个工匠同时握住绳子的第1个结和第13个结,两个助手分别握住第4个结和第8个结,拉紧绳子,就会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在第4个结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问题1
试画出三边长度分别为如下数据的三角形,看看它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三角形:
(1)a=3,b=4,c=5;
(2)a=4,b=6,c=8;
(3)a=6,b=8,c=10.
新知学习
可以发现,按(1)、(3)所画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最长边所对的角是直角;按(2)所画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最长边所对的角是钝角.
a2+b2=c2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边c所对的角为直角.
你能给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吗?
B′
C′
已知:如图,在△ABC中,AB=c,BC=a,AC=b,a +b =c .
求证:∠C=90°.
A
B
C
A′
证明:如图,作△A'B′C′,使∠C′=90°,A′C′=b,B′C′=a,
则A′B′ =a +b =c ,
即A′B′=c.
在△ABC和△A′B′C′中,
∵BC=a=B′C′,AC=b=A′C′,AB=c=A′B′,
∴△ABC≌△A′B′C′.
∴∠C=∠C′=90°.
例1 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a-b)=c2,则(  )
A.∠A为直角
B.∠B为直角
C.∠C为直角
D.△ABC不是直角三角形
A
例2 如果线段a,b,c能组成直角三角形,则它们的比可以是( )
A.3∶4∶7
B.5∶12∶13
C.1∶2∶4
D.1∶3∶5
B
已知△ABC,AB=n -1,BC=2n,AC=n +1(n为大于1的正整数).试问△ABC是直角三角形吗?若是,哪一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请说明理由.
解:∵AB +BC =(n -1) +(2n)
=n4 -2n +1+4n
=n4 +2n +1
=(n +1)
=AC ,
∴△ABC是直角三角形,边AC所对的角是直角.
为什么选择AB2 + BC2 ?AB、BC、CA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2
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例如3,4,5;6,8,10; n -1,2n,n +1(n为大于1的正整数)等都是勾股数.
勾股数
(1)勾股数必须是正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
(2)一组勾股数扩大相同的正整数倍后,仍是勾股数.
温馨提示
例3 下列各组数是勾股数的是( )
A.6,8,10
B.7,8,9
C.0.3,0.4,0.5
D.52,122,132
A
1.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扩大同样的倍数,则得到的三角形 ( )
A.是直角三角形 B.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C.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D.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A
2.以△ABC的三条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依次得到的面积是25,144 ,169,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三角形.
直角
随堂练习
3.请完成以下未完成的勾股数:
(1)8,15,_____;
(2)15,12,____;
(3)10,26,_____;
(4)7,24,_____.
17 
9 
24 
25 
4.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4
1
2
解:由题意可知△ABE,△DEF,△FCB均为直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知
BE2=22+42=20,EF2=22+12=5,BF2=32+42=25,
∴BE2+EF2=BF2.
∴△BEF是直角三角形.
5. 如图,在△ABC中,点D为AC上一点,连结BD,已知AD∶DB=4∶3,若DC=5,AC=21,BC=13.求证:∠ADB=90°.
证明:∵AC=21,DC=5,
∴AD=AC-DC=16,
∵AD∶DB=4∶3,
∵BD2+CD2=122+52=169=132,BC2=132,
∴BD2+CD2=BC2,
∴△BDC是直角三角形,即∠BDC=90°,
∴∠ADB=90°.
∴DB= ×16=12,
直角三角形
的判定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
课堂小结
13.1.3 反证法
1.了解反证法的证明步骤,体会反证法证明问题的思想,并能够运用反证法来证明一些问题.
2.理解并体会反证法的思想内涵.
学习目标
新课引入
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取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伙伴问他为什么不去摘?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小伙伴摘取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
王戎是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他运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
新知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当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a≤b≤c)有关系a2+b2=c2 时,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如果此时a2+b2≠c2,这个三角形是否一定不是直角三角形呢?
做一做
画出以如下各组数为边长的三角形,算算较短的两边长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再观察它们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1)a = 1.0,b = 2. 4,c = 2.6;
(2)a = 2,b = 3,c = 4;
(3)a = 2,b = 2. 5,c = 3.
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组恰好满足a2 +b2= c2,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组成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与所画图形一致.而另外两个三角形的较短的两边长的平方和都不等于最长边的平方,所画图形都不是直角三角形.
思考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猜想呢?
当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a≤b≤c)有关系a2 +b2≠c2时,这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怎样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呢?
分析:想从已知条件a2 +b2≠c2(a≤b≤c)出发,直接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十分困难.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用如下方法证明这个结论.
若a2+b2≠c2(a≤b≤c),则△ABC不是直角三角形.
(1)假设它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2)根据勾股定理,一定有a2+b2=c2,与已知条件a2+b2≠c2矛盾;
(3)因此假设不成立,即它不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像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用过类似的方法吗?
归纳总结
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证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结论时,
其实使用的就是反证法.
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反设 假设结论的反面是正确的
通过演绎推理,推出与基本事实、已证的定理、定义或已知
条件相矛盾
定论 说明假设不成立,进而得出原结论正确
归谬
王戎是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请用反证法写出他的推理过程.
假设李子不苦,
则因树在“道”边,李子早就被别人采摘,
这与“多子”产生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李子为苦李.
问题解决
证明:
反设
归谬
定论
现在再回到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在△ABC中,如果AB=c,BC=a,CA=b,且∠C=90°,那么a2+b2=c2”是一个真命题.
对于一般的非直角三角形,情况又会如何呢?即“ 在△ABC中,如果AB=c,BC=a,CA=b,且∠C≠90°,那么a2+b2≠c2 ”是真命题吗?
先思考作什么假设,再用反证法写出推理过程.
假设结论成立:a2+b2=c2
思考
解:
假设a2+b2=c2;
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一定有∠c=90°,与已知条件∠c≠90°矛盾;
因此假设不成立,即a2+b2≠c2.所以是真命题
反设
归谬
定论
对于一般的非直角三角形,情况又会如何呢?即“ 在△ABC中,如果AB=c,BC=a,CA=b,且∠C≠90°,那么a2+b2≠c2 ”是真命题吗?
例1 求证: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已知:两条相交直线l1与l2.
求证:l1与l2只有一个交点.
分析:想从已知条件“两条相交直线l1与l2”出发,经过推理,得出结论“l1与l2只有一个交点”是很困难的,因此可以考虑用反证法.
证明:假设两条相交直线l1与l2不止一个交点,不妨假设l1与l2有两个交点A和B.
这样过点A和点B就有两条直线l1和l2.这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即经过点A和点B的直线只有一条的基本事实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例2 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已知:△ABC.
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证明:假设△ABC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 60°,
即∠A> 60°, ∠B > 60°, ∠C> 60°.
于是∠A + ∠B + ∠C > 60° + 60° + 60° = 180°,
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定理矛盾.
所以△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归纳总结
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常见的结论词的否定形式有:
结论词 是 都是 大(小)于 能 相等 至少 有一个 至少 有n个 至多 有一个 负数
否定 形式 不是 不都是 不大 (小)于 不能 不相等 一个也 没有 至多有 (n-1)个 至少 有两个 非负数
1.命题“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结论的否定是( )
A.三角形中有两个内角是直角
B.三角形中有三个内角是直角
C.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内角是直角
D.三角形中没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C
随堂练习
2.试说出下列命题的反面:
(1)a是实数;    (2)a大于2;
(3)a小于2;    (4)至少有两个;
(5)最多有一个;   (6)两条直线平行.
a不是实数
a小于或等于2
a大于或等于2
没有两个
一个也没有
两条直线相交
3. 求证:如果a,b,c为三个连续的偶数,那么a+b+c≠176.
证明:假设a+b+c=176,
∵a,b,c为三个连续的偶数,
∴设a=x,则b=x+2,c=x+4,
故x+x+2+x+4=176,
解得x= ,
这与x为偶数互相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原命题正确,即若a,b,c为三个连续的偶数,则a+b+c≠176.
4.已知:a是整数,2能整除a2.
求证:2能整除a.
证明: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2不能整除a”,
因为a是整数,所以a是奇数.
不妨设a=2n+1(n是整数),
∴a2=(2n+1)2=4n2+4n+1=2(2n2+2n)+1,
∴a2是奇数,则2不能整除a2 ,这与已知矛盾.
∴假设不成立,故2能整除a.
定论
反设
反证法的
一般步骤
归谬
假设结论的反面是正确的
说明假设不成立,进而得出原结论正确
通过演绎推理,推出与基本事实、已证的定理、定义或已知条件相矛盾
课堂小结